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著名文物鉴赏家: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

著名文物鉴赏家: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

古代瓷器鉴赏 美家美瓷砖 家装瓷砖

2020-02-17

古代瓷器鉴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赏家赵自强:

在当今广州、华南乃至整个中国,要评选一下见过“国宝”级瓷器数量最多的人,赵自强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他从广州文物店的小师傅做起,逐渐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他是个“淘宝”高手,穷乡僻壤的废品站、被人遗忘的库房角落、鱼龙混杂的旧货市场,处处是他“捡漏”的舞台;他是“国宝把门神”,凭借一双“火眼金睛”,镇守中国南大门的海关口岸,一次次地将伪装成工艺品的国宝级文物从文物贩子手中成功截留。上世纪90年代,他受聘为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的成员,和耿宝昌、张浦生、陈华莎先生一起,历时五年,对全国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全面鉴定和确认,可谓阅尽人间美瓷无数。

最近,已在鉴定界半“隐退”的赵自强,出现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实物研修班上,将毕生的鉴定经验凝结成“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无私地与众学员分享。讲座之后,他与记者聊起自己纵横半个世纪的“淘宝”传奇,以及对当今瓷器收藏的独到见解。

大家简介

赵自强,1939年生,1961年开始从事文物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拜我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为师。1965年,他到北京故宫等文物单位学习文物鉴定知识,得到北京的老前辈、老专家耿宝昌、孙会元、李鸿庆、付大卣、赵嘉章等人的悉心指导。之后,他在广州市文物总店、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博物馆等文物单位从事文物出口鉴定、文物征集、议价、鉴定等工作。1993年至1997年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之聘进入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专家组(四人小组)工作,对全国文物、博物馆馆藏一级古陶瓷做了一次全面鉴定和确认。半个世纪以来,经其鉴定、确认、抢救过的文物多达几十万件,为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做出重大贡献。个人著作有《古陶瓷鉴定》。主编有《民间藏珍》、《芸窗清供》、《青瓷、青白瓷珍品》、《中国历代茶具》等。

陶瓷鉴定要务实 硬背书本没有用

尽管民间有“好东西”,但赵自强同时表示,赝品横行是目前非常突出的问题。“市面上百分之九十的瓷器都是假的。”他说。“比如‘汝官窑’,文博界的通识是全世界就六十几件,可现在有些私人藏家,一个人手里就有几十件、上百件。至少就我所鉴定过的而言,没有一件是真的。元青花和定窑,倒有一些真的,但也不多。大部分都有问题,甚至包括被许多专家签字鉴定过的。”

为何“专家”的鉴定也不能信了?赵自强认为,是“钱”字在作祟。

赵自强告诉记者,虽然他做鉴定几十年,但在退休前,他自己连一个碎瓷片都不曾拥有。这个行当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文博工作者自己不能收古董。今天看来如同天方夜谭一样的规定,对赵自强那一辈文博工作者而言,“真的可以做到”。多少次代表文物店、博物馆在全国各地采购、鉴定,赵自强都是自己解决吃住。鉴定、抢救的瓷器数以万计,但赵自强没有为此得到一分钱奖金。而现在,文物变值钱了,鉴定工作不再单纯,而是关乎复杂的利益链条。“很多‘专家’的心被搅乱了。有时就是因为不认真,眼睛也看不准了。”

对于目前正火的科学鉴定,赵自强也认为并不足信。他见过不少通过“著名”实验室鉴定的瓷器,实际上都是仿得“乱七八糟”的赝品。“现在的造假者很聪明,他们用一些碎瓷片为原料,重新回炉,做个新的出来,机器无法识破,因为材料的确是‘真的’;还有一些仿品是拼接而成的,底部是真的,但上半部分是假的。做‘热释光’检测,从底部取样,得出的结论就是‘真的’。”

赵自强表示,科学鉴定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可以成为陶瓷检测的手段,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条件并不成熟。“科学检测,至少得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样本。但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史,那么多的窑口和品种,数据都采集齐了吗?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科学检测的数据又怎么会准?在现阶段,还是‘眼学’更加靠谱。”

这次在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投资实物研修班上,赵自强将毕生的鉴定精华凝结成“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无私地与众学员分享。“古陶瓷的鉴定是一个系统工作,这十二条秘诀,不能哪一方面觉得对就贸然下结论,必须通盘考虑。在它们的‘组合招式’下,基本上所有的赝品都会无所遁形。”

但赵自强也强调,陶瓷鉴定是个务实的科学,绝对不能靠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是应该多在实践当中历练,甚至有时候,花钱买赝品,交点“学费”都在所难免。“如果有人认为我看东西又快又准,这里面着实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因为见过的东西比较多,经手的东西比较多而已。但尽管经我手的古陶瓷有几十万件,我也不敢说我什么都懂,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可以。”

观点 高古瓷的价值至今仍被低估

鉴定过几十万件古代陶瓷的赵自强,对高古瓷情有独钟。他认为,玩高古瓷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而令人遗憾的是,高古瓷的价值至今仍没被完全发掘出来。

所谓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元代以前的瓷器。改革开放之前,民间很少高古瓷,大部分人对其缺少了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高古瓷开始大量出土,且作为走私品大量流向广东,这使得赵自强有幸成为最早领略到它们沉潜千年的美丽的人。

“高古瓷没有明清瓷器那么富丽堂皇的花纹、造型、机巧,完全是靠纯正的釉色和绝美的器型取胜,天然去雕饰,将瓷器之美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宋代,可谓是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最高峰——窑口最多,条件最好,技术最佳。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大名窑,还有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等众多窑口。无论是釉色还是器型,它们烧造出来的瓷器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后世再也无法超越。”赵自强说,“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出土了不少高古瓷的精品,无论质量和数量,都不比博物馆现有的藏品差,是值得收藏家们关注的巨大宝藏。”

上世纪90年代有幸听了赵自强忠告的藏家,现在都尝到了甜头:那时,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在国内价格才200余元,而北宋湖田窑青白瓷刻花碗只不过十块八块。而今,它们的价值早已涨了几百上千倍。近几年,高古瓷在拍卖市场上也逐渐开始发力:2009年香港苏富比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去年4月,一件宋代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更是拍到了1.85亿港元的价格。

然而赵自强认为,大部分高古瓷,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合理价位,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高古瓷都高于明清瓷器。但收藏界对明清瓷器的认识较早,几十年下来,它们的价值已经被炒了好几轮,所以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历史价位;相形之下,作为出土文物的高古瓷,长期以来在国内是不允许流通的,这是它的价值一直处于低谷的重要原因。”

赵自强告诉记者,现在高古瓷“该出土的都已经出土了”。这是国内文博界必须要正视的客观事实。“盗墓必须要严厉打击,但已经出土的瓷器,我认为应该鼓励民间收藏。民间的好东西比较多,全指望国家来收不现实,博物馆也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民间和国家要一起来保护。这些东西反正已经挖出来了,它就得有自己的流通渠道。如果你不给它修一条明渠,它就必然要自己挖一条暗道,走私到国外。那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

1.根据造型判断

一个时代的瓷器,一定离不开这个时代主流的审美趣味,包涵一个时代的风格、时代的美感、时代的审美角度。比如,宋代以高雅为典范,元代以粗犷厚重为代表,明代以简洁洒脱为本质。入清后,康熙瓷的型制显得清雅秀丽;雍正、乾隆时期器型则趋向稳重厚道的形态。各有所异,都是因当时人们审美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根据各朝代陶瓷胎色、胎质、釉色的特征来判断

商周时代原始青瓷,胎色灰白、灰褐色,胎质坚硬、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三国两晋时期,青瓷胎质瓷化程度较高,釉面较厚;两晋时釉面均匀,莹润度加强;宋代河南钧窑,胎色有深灰、白中闪灰、淡黄等色,胎质坚硬细洁。釉色有天青、天蓝、豆青、月白等,且分“暗釉”和“亮釉”两种;明清瓷器主要以江西景德镇为主,胎色主要是白瓷胎,洁白细洁,坚硬;明代白釉,施釉较厚,质感强,莹润肥厚,宣德有“桔皮釉”之称、“鸭蛋青”美名;而清代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白釉比明代施得薄。

3.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纹饰本身有时代性,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以龙纹为例。

唐代:兽体,网状纹、兽爪或马蹄爪,脚上肘毛短、少或无,长而尖的上唇。

宋代:蛇体,鱼鳞纹,脚渐渐缩短,鹰爪。脚上的肘毛长而有曲线,上唇缩短,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牙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

元代:弯曲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有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龙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4.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明代和清代500多年中,27位皇帝都有皇帝年号款识,所以有官窑、民窑款之别。鉴定要注意每个朝代字体、风格和每一笔画的特征。

5.从各朝陶瓷纹饰的颜色来判断

元、明、清各朝,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已进入了多姿多彩的彩瓷世界。有釉下彩——青花、釉里红;也有釉上彩——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浅降彩、广彩。要掌握各朝青花呈色的变化,各种彩色的呈色变化等。

6.通过陶瓷器物的重量与手感进行鉴定

要用实践和真功夫去体会。陶瓷表面处理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烧的温度不同,温差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手感。一般而言,古代陶瓷重量适中,较均匀。新仿的陶瓷密度分布不均,多数是下重上轻。

7.掌握釉面的光泽

真品釉色莹润肥厚,有一种悦目的宝光;假货花纹图案粗糙,发出刺眼的贼光。

8.釉下的气泡鉴定

这要用放大镜来观察。窑口不同,气泡也有变化。

9.各窑口的工艺特征规律

窑口不同,器物胎接法与釉连接法、修胎工艺以及圈足都有区别。拿梅瓶举例:如果是真品,瓶颈与肩的接痕必定自然,不甚修正,用手摸之不大规则,有锋芒现象。而赝品,往往其口部修整过甚,显得平滑。宋元时期的接痕是胎与胎连接,明清时期则是用釉相接。仿品往往不注意这些细节工序。

10.出土器的鉴定

出土和出水的器物都会有痕迹。假冒的出土文物,造假者通常会用胶水将泥涂在器物上。泥土呈现颗粒状,手感土颗粒硬度较大。而真品,器物上附着的泥土一般是块状,容易被剥落。

11.看器物中泥土和气味进行鉴定

出土文物有一股泥土的香味。作假的人,通常用田野里或者地表层的土,有机物较多,有轻微臭气,还有作假时残留的化学物品的味道。

12.社会常识、收藏心态和职业道德

一些基本的历史、社会常识,对于判断瓷器真伪也有重要作用。比如:晚清官窑瓷皿没有出土的,只能皇上和皇族才有;历代做白事不能用彩色瓷器;而如果一个器物上既有传世品被使用过的痕迹,又有出土的痕迹,那基本可以断定是假的。以前做陪葬品的东西,大部分选择新的。即便是旧物放于墓中,经过千百年之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也会把脏东西腐蚀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著名古瓷器鉴定专家张浦生谈古瓷器真伪识别


在“全民收藏”热中,古陶瓷作为一种较易入门的收藏类型,受到了人们的热捧。有“青花王子”之称的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著名古瓷器鉴定专家张浦生先生昨天在南京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出入境文物鉴定培训班授课时,就如何提高古陶瓷收藏鉴定水准和防伪手段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收藏理念: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张浦生说,收藏是高雅的爱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消费一定会升温,而收藏热可以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艺术素养。

但是收藏热中也存在一些盲目和急功近利的成份,张浦生把收藏理念归纳为8个字: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收藏是知识经济而不是投机经济,收藏的不光是器物,更是文化和艺术,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经济回报,但是如果你把藏品当股票,老想着捡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当。”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古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不少人打着‘元青花’幌子叫卖,实际上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市面上出现的,可能绝大多数为历代甚至现代的仿制品。”

学习方法:多去捡瓷片,别迷信证书

瓷器收藏者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张浦生给了一个建议,去捡瓷片。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捡瓷片的重要性:“我从1962年起在南京博物院当库房保管员,曾昭燏院长说,名家都是从库房开始干起的。我跟着王志敏先生花了4年时间整理了6000件瓷器,与瓷器亲密接触的经历奠定了自己的鉴定基础。普通藏家没机会接触库房藏品,也不能花大价钱买真品鉴赏,捡瓷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手段,价格低廉,携带、交流都方便,经常把玩肯定有收获。”张浦生捡了一辈子的瓷片,到哪里讲学上课就拿这些碎瓷片当教具,70年代下放时收录机不带就带着一箱子瓷片,他的斋号就叫“片瓷山房”。

张浦生捡瓷片还捡出了大名堂,60年代明故宫一带搞建设,地点就是明代皇宫的御厨房,他从一辆拖废物的小板车上发现了半个明洪武年间的釉上红彩龙纹盘,拉开了洪武年间瓷器研究的序幕。90年代钟山宾馆一带施工,张浦生从施工地点找到了明代开国时期的“赏赐”梅瓶,还有一枚崇祯年间的“荡寇将军印”,这几件东西分别被定为一级标本和一级文物。

对于鉴定家和鉴定证书,张浦生认为不必迷信。他不客气地说:“现在有些所谓专家和单位鉴定出证书已经变成商业行为了,指鹿为马的事并不少见,这会造成市场混乱,是不正之风。”

如何鉴伪:揭秘古瓷作伪的三种手段

古瓷作伪古已有之,但现代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用上了电脑配方、写款,还有的用古代瓷土烧制高仿瓷,甚至能够骗过专家和大博物馆。

张浦生先生把作伪手段分为三类:一是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作伪者常常东拼西凑、张冠李戴,造型有唐宋特点,人物是明代形象,衣服又是清代的,款识也很罕见。这种用来骗大款,说这件东西极罕见,博物馆也没有,谅你也看不懂。

二是模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仿品是按图录做的,形象极为逼真,尺寸大小都一致。这种用来骗老想捡漏的人,让他们觉得花小钱买了好东西。但这类仿品底足不过关(图录往往没有底足照片),而且釉的色彩和厚度也有破绽。

三是复制型,有形有神,有时专家也会看走眼。这种伪品就是按原件复制的,例如有人从拍卖会上拍到真品,再来复制赝品。做伪时利用画家、工艺美术师和研究者合作,再经过专门做旧工序,因此几乎可以乱真。它的破绽在于份量的轻重与真品不同,做旧的痕迹能被专家辨认出来。

分辨古瓷器真伪的“秘诀”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张浦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应邀来西安讲授古代陶瓷器鉴定,这已经是他第5次来西安传经送宝。借此机会,本刊对张先生进行了采访。

问:您自己是怎样走上古陶瓷鉴定的?

答:我祖籍是安徽歙县,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62年,院领导安排我跟博物院的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具体工作是南京博物院陶瓷库的保管员。我们做博物馆工作的有个有利条件,看的好东西多。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我保管的这个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我在库房里整天接触实物做卡片,这是学习鉴定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志敏先生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原来是数学老师。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先生爱钻研古玩,后来主要从事陶瓷鉴定。他特别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说,你们大学生书读了不少,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关键要大量接触实物。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一条条写出来。王先生传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就是多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捡瓷片。陶瓷器因为是生活用品,打碎了人们就把它扔掉了,像南京、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应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学习研究陶瓷的人也就应该注重采集标本。王先生是扬州人,他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直注意把扬州城里出土的瓷片收集起来。受王先生的影响,我也外出捡瓷片。现在我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把文科当理科学的涵义之一。 

问:为什么瓷片对陶瓷器的学习、研究和鉴定如此重要?

答: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要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但是博物馆的藏品隔着玻璃看,就有局限性。即使在博物馆工作的人也不能随意拿馆藏陶瓷器去观察触摸。但有瓷片就方便多了,你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家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就很多,代价相对低得多,携带、交流也方便。比如我来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来,但用收集到的这些瓷片给学生上课,大家连看带摸很直观,印象也深刻。现在古玩市场发展很快,收集古陶瓷片比过去方便多了,品种和数量很多,连官窑瓷片都出来了。当然有的瓷片价格不菲,数百元甚至近千元一片,但这总比见不到买不到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要点

问:鉴定古陶瓷具体该怎样入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答:我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一是从时代上排,二是从品种上排,三是从器形上排,四是从纹饰上排,五是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以后进行比较,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例如,把两件瓷枕摆在一起,就会发现唐代的枕头小,宋代的枕头大,“唐枕小宋枕大”就是从器形上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再如,注壶从总体风格看,唐代的器形比较丰满,宋代的器形比较瘦长,这是总体风格的差异。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局部变化,就会发现唐代的壶嘴比较短,宋代的壶嘴比较长。特别像青花瓷器,它是把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其胎、釉、制作工艺、款式等。

你来看(张先生拿出一些瓷片边看边讲),明代的五彩,与清代的五彩一比,明代的红发黑,清代的发黄,明代的绿发翠,清代的发黄,不同时代的釉彩特征是不同的。再如,明代中期的,颜色是枣皮红,明代早期的,颜色闷一些,像猪血红。成化斗彩是中国古陶瓷器中最名贵的品种,一般人难得见到。从这个雍正仿成化瓷片上可以看出,明代是淡红淡绿,清代则是深红深绿。

还应注意的是,社会上捡来的瓷片多,没有来龙去脉,科学性差一些。学习鉴定一定要到窑址去考察,采集标本,以解决“窑口”问题。例如,唐代有6大名窑,怎样去区分呢?你就要到实地去考察。

问:请您谈一谈该如何辨别伪仿瓷器。

答: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好处。例如,拿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我的经验是,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清代瓷器不同时代重量不同,康熙年代的瓷器重,雍正年代的瓷器轻,乾隆年代的瓷器又重。因为康熙瓷器胎厚,雍正瓷器胎薄,胎质最好。到了乾隆年代瓷器又重起来,但是乾隆瓷器的重重不过康熙瓷器,因为瓷胎不同。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不可能去秤真品的重量。像今天西安有人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不用看了。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当然其他方面还要运用我们前面谈到的排比法。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却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担任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门的书,现在讲古陶瓷的书有点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我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看名家的书,因为名家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他自己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得住信得过的。

现在制作仿品往往是三个人联合操作。一个是搞科技的,采用电脑研究配方;一个是搞艺术的,做出逼真的瓷胎;一个是搞烧制技术的,他们互相补充,而且不批量生产,只做几件,这是最高档的仿品。对鉴定而言,一般大路货容易看出来,最怕的就是少量的高仿品。这些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如果看不出来,下一代人更看不出来。常此下去,会自己毁灭自己。

问:您是著名的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鉴定。

答:截至目前,全世界能够确认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总数只有300多件,其中200多件在土耳其、伊朗、日本、英国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国内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有限,而且精品不多。像南京博物院藏有20多万件瓷器,竟没有一件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陈列中也没有,可见其珍稀程度。

海外元青花瓷器多是有历史原因的。13世纪初,蒙古汗国西征,许多元青花瓷器做为赏赐品流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兰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收藏品最多,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也收藏很多。另一方面,应该说对元青花瓷器最喜爱的民族是伊斯兰民族,他们特别崇尚蓝色和白色,元青花图案又类似波斯地毯图案,所以这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元青花瓷器十分珍惜。由此,还引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几个领域。

中国古陶瓷研究有五个重要领域,或者说五个研究层次。第一是研究有关古陶瓷的文献;第二是进行陶瓷考古,其中包括考察、调查发掘古窑址;第三是研究陶瓷艺术,因为陶瓷是艺术品;第四是研究陶瓷经济,因为陶瓷也是商品。中国从唐代开始外销瓷器,对国外收藏的中国瓷器的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唐青花瓷器我们国内都是破的,而在伊拉克和阿曼的博物馆亦没有完整的。但是最近,印度尼西亚发现一艘海底古沉船,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碗、瓷盘,这都说明唐代青花瓷器是外销瓷;第五是当前正在发展的陶瓷科技。运用科技手段测试成分、测试年代。就以元青花瓷来说鉴定的主要困难是国内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上手过真正的元青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图录上看来的。而我有机会不仅看过国内现有的馆藏元青花,还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家收藏的元青花,从中总结出它的特点和鉴定方法。元青花实际并不难鉴别,因为你没见过真品,自然不容易识别真假。

眼学本身就是科学

问:您介绍了许多排比分析的古陶瓷鉴定方法,但这些仿佛都偏重于人的主观经验,是否还应该有其他的鉴定方法,比如科学仪器?

答:我先讲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彩绘瓷器,过去都认 为从唐代开始有,20世纪80年代南京出土了一件六朝初孙吴时期的彩绘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件,是国宝。但这是孤证。2000年我在南京古玩市场上买到了一块瓷片,是西晋时期的,上面绘有一条龙。这条龙与汉代石刻、漆器、六朝砖刻上的龙在风格上是一样的。我目测认为是对的,但为了保证结论的科学性,拿去切片、钻孔取样,进行原料光谱化验,测下来的结论距今1700年左右,证明我判定的年代没错。化验还表明,上釉下彩的颜色是用氧化铁料画的,烧制温度将近1100℃,所含各种元素成分表也详细列出来了。可见运用科技方法可以把中国陶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了:是眼学重要还是科学重要?眼学就是目测,目前国内鉴定主要的方法是目测。有人说目测不科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胎釉取样测试年代。但是陶瓷器是高级艺术品,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另外,有的人用旧的陶土做赝品,你用测量的方法就难以发现破绽。我认为,中国的陶瓷鉴定既不能偏重于传统的眼学,也不能像海外那样偏重于科学仪器。

我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博物馆考察过,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是捐献来的,几乎每一件都进行过有损测试。这在中国博物馆绝对做不到,私人收藏家也做不到。因为这些仪器设备非常昂贵,测试费用很高。再说某人买了一件好瓷器,他能舍得让你钻个洞取样吗?现在还有用X荧光测试、CT扫描,属于无损检验,同样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科学仪器测试只能测出新与旧,要想进行各种对比,还得整理建立各类古陶瓷检测的数据库。我主张21世纪的古陶瓷鉴定应该走眼学与科学两者结合的道路。

问:您如何看待传统的目测鉴定方法?

答:最近我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谈起过这个问题。该校设有科技考古系,其中有陶瓷科技考古。他对我说,你们眼学本身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式,这些经验不是凭主观臆断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为你们头脑里有数据库。我很赞成他的这个观点,现在我们应该以眼学为基础,科技为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都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 三个以上的专家一起看,几个人都认为对的或不对的,就不要做测试了,几个人认识不一致时,才需要做测试。

要重视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

问:您这次来西安是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保护培训班讲课,您认为这种方式培养鉴定人才效果如何?

答:过去一个老师带一个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看行不通了,那才能培养几个人?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80年起在南京、杭州、保定、扬州举办过无数次文物鉴定培训班。1983 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扬州建立了培训中心,开设的陶瓷鉴定班每期3个月时间,最后有半个月出去实习。日本人称扬州培训中心是中国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的“圣地”。许多国外及香港、台湾陶瓷专家都来参观过,认为这种模式很好。实践证明,办班的方式效果好,因为把全国的专家都请来了,每个老师一个专业,讲得比较深透。当然这是只招收文物部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如今我们要面向社会办培训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育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主要*传播知识,提高古陶瓷收藏者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提高了,赝品自然就没有销路了。

问:您曾到台湾、香港等地去讲课和考察,您认为这些地区在古陶瓷鉴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去冬今春我到台南、台北两个地方上课,各半个月,他们都是利用晚上上课。我们也可以考虑办业余班、利用节假日上课。另外培训班不一定办综合性的,也可以办单项的,例如这一期是古陶瓷班,下一期是钱币班,而且陶瓷班还可分为普及班和研究班。海外有一种文物鉴赏沙龙也很好,一个月聚会一次,把各人买到的新东西交给沙龙主席,大家进行赏评,不讲东西是谁的,以利大家客观地鉴定。这样自己教育自己,相互学习,得到提高,也可以请专家来沙龙讲座。问:您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

答:我还要培养几个研究生。另外国家文物局同意,正在筹建中国扬州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因为扬州培训中心有大量的陶瓷标本,再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建一个古陶瓷数据库。我设想,不光要收藏真品,还要收藏一部分仿古瓷,供做比较。建成这样一个集陈列、教学、科研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是我晚年的一大心愿。

古瓷器收藏鉴定技巧,没有人能告诉你的秘诀


收藏鉴定有道和术的区别,教你这样那样的瓷器鉴定方法都是术,术是方法不是根本,单求方法,不知根本,收藏鉴定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还会南辕北辙。现代仿品,从制造之初,就只能从外在造型纹饰和釉面老化上面做文章,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你能看到,他们就能做到。既然收藏古瓷,从这些鉴定方法上来求真,结果未必能如您所料。抛开这些方法,我们需要从更高的维度来看古瓷鉴定。

首先,各朝各代所制瓷器,在物质层面,受当时的技术,材料,工艺的限制,瓷土淘洗,胎质配方,釉水配方,烧制材料和烧制工艺都会在瓷器上留下痕迹,就如元之前的瓷器,大多制作都是就地取材,各个窑口所出瓷器,无论胎土,胎质,釉水配方,釉面呈色,都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再一个,每一个窑口随着历史发展,本地技术改进,外来技术影响,受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状态的稳定与动荡,都会经历产生,兴旺和没落不同阶段的发展,这些因素对瓷器品质的优劣也至关重要,影响巨大。第二,在精神层面,各朝各代所制器物,无不都是时代气息的反映,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集体意识的影响,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原始瓷的朴拙天真,两晋南北朝的奇思妙想,唐瓷的雍容华贵,宋瓷的纤丽婉约,元瓷的粗犷大气,明清瓷的艳丽多彩,现代瓷的摹古崇西,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意识形态才是瓷器创作的源泉和艺术表现的根本。第三,老化氧化特征,古瓷,历经千年,百年,所处环境不同,瓷质不同,老化氧化特点也各有不同,传世古瓷,日常使用产生的釉面损伤和器物残破,老化现象清晰明显;墓葬出土瓷,环境比较复杂,可表现多种氧化老化微生物沁入形成的不同釉面特征;窖藏古瓷,环境相对单一,以窖藏环境的优劣,大多 会出现品相完美,釉色如新的优质古瓷;打捞出水瓷,在江河和海洋的釉面特征和品相又都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真古瓷清洗干净,都会给人洁净有神的观感,脏兮兮灰头土脸的一般多是仿品。

如现代元明清仿古工艺瓷,多出景德镇,因为景德镇从元明清始,就是历代官窑所在地,虽在解放前后,技术有断层,但毕竟有几百年的制瓷底蕴在那里,景德镇仿元明清瓷,专家和藏家多认为可以乱真,其实,就实地考察,仔细分析后,这些定论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臆想和不懂装懂。景德镇当地虽有优质瓷土,但经过几百年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优质瓷土矿资源已经枯竭,现在景德镇制瓷,多是配方瓷土,需要外来,偶有工场做明清仿古官窑瓷,不说技术,就是准备原料也是代价巨大,所以景德镇能仿的八九十分像的明清官窑瓷,价格也不菲。所谓景德镇仿古瓷能做的比较像的,也多是粗俗的民窑瓷,靠做旧,做残来掩人耳目,明清民窑瓷,精品本就极少,由此可知景德镇所出的仿古瓷,其又能有多少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之所以能把景德镇仿古瓷捧到神乎其神的位置,一方面是利益所趋,看不清本质;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国人现在的审美品味堪忧,文化内涵欠缺,而且盲目自信,想当然而已。

元之前的高古瓷的仿制,比如钧窑定窑龙泉窑等,有在两宋古窑址上设厂制作的,材料可以就地取,但技术已经失传经年,现代所仿的宋瓷,也都徒有其表,北方宋瓷的俊逸雅致,南方宋瓷的温婉秀丽,在现代仿古工艺瓷上,你最大的感受就是造型圆俗;釉面死板,缺乏生气;线条稀松绵软,缺乏内在的精气神韵。从物象之外去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古瓷鉴定的道。

掌握了道,再结合术,远观精神气韵,近看瓷质釉质纹饰风格老化特点,分析埋藏出土环境,全面立体的来综合判断,才是古瓷鉴定的终极法门。当然道和术的修炼,还要要靠平时集思广益,开拓眼界,说白了,收藏之道,也是实践之道,多看多学多思考,博物馆,古玩地摊,上手实物,与人交流都是学习方法,古董收藏本需博学广记,要如古人一般立体思维。古董收藏的乐趣,不仅在收藏之中,更在收藏之外。

古陶瓷鉴定口诀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在瓷器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窑口多,品种多。历朝历代的效仿,窑口之间的效仿都是有的,因此作为如何可以鉴别出准确的窑口和产地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反复的训练和对比才行。如果能做到以其主要特点进行鉴别就更好。在鉴别古瓷中要掌握全面而又要知其特点,在甄别和对比中得到锻炼。

在中国古瓷中也有口诀,如:近代著名古陶瓷专家孙瀛洲先生,为了好记、易懂,在他的著论中就有对明代时期成化为款识的:“成字一撇直到腰,成字一点头肩腰”的口诀。当读到这个口诀就对“成”字感到头脑清晰的记住、不易忘掉。古陶瓷鉴定口诀:

收藏三境界

一好二迷三钻研,一层境界一层天,

收藏如破迷魂阵,闯过迷雾见真颜

唐三彩

三彩并非实指三,真假当须看开片,

开片有翘八成真,芝麻釉象最终断。

永乐压手杯

不似铃铛不似碗,大小宜人青光艳,

内画双狮为极品,四字篆款中央现。

紫砂器

宜兴紫石历千年,物精品高说鸣远,

文运寓奇遇神韵,一团紫泥值万千。

瓷尊

口底相若称作尊,雅俗贵贱窑口分,

官窑一件价百万,民窑不值几分文。

玉壶春

大肚小口玉壶春,古为酒器今显尊,

至宝当推元朝物,单色一瓶值万金。

梅瓶

小口乍肩气宇轩,宋代磁州工领先,

历代遍仿无新意,官窑一尊价过天。

瓷枕

纳凉瓷枕唐宋兴,磁州白釉好画工,

定窑瓷工出新意,荷叶底下一卧童。

酱釉扁壶

北朝扁壶出甘肃,浆胎酱釉瓷中殊,

腰悬玉液丝绸路,驼铃声声传千古。

清三代瓷

藏瓷当重康雍乾,多看真品勿走偏,

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四人肩舆

隋唐时代瓷轿兴,葬具映出盛世明,

定窑一具轰天下,再说谁敢定假真。

以上是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古陶瓷鉴定口诀的问题,更多的收藏知识请关注我们。

古陶瓷鉴定经验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

一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二、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

鉴定陶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最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但到明代宣德年间的朵云,又有变化,虽然也是绘如意头为身,但身上的飘带增多了;有的云头下飘出一带,有的在云头左、右两边和尾部各飘出一条云带,有的还在前者的绘法上在云头部再长出一带;所绘如意头丰满肥壮,飘带瘦长,变化多样。明代中期,成化年间的如意云,飘带较长,是如意云头长度的两倍,尾部的飘带又有增加突出的小小云块,和前期一条带状有所变化,云头又似露齿的兽面。到明代中期,万历时的朵云,又有三种形式:(1)有飘带的朵云,飘带加粗,云头缩小。(2)把云头拉成一块长云,朵云无头无尾、画工简单。(3)绘一如意头云头,全身绘飘带数条,不分头尾。发展到清代初期,雍正时期,朵云头拉长,左、右飘带短而肥,形成菱角形状。原来的云头没有了,在云头上端、左右两边和尾部的飘带均变成了云头。再发展到乾隆年间,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朵云的云头写成“牛面形”,其尾部的飘带活像一撮须,或者把如意云头拉长,成“S”形,或者拖至尾部。

元、明、清三朝,朵云绘法艺术最高,给人以美的享受。总之,我们鉴定陶瓷纹饰时,必须对它的民族性和时代的特殊性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判定每一件陶瓷的年代。

三、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

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

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

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

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

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晋朝、南北朝的产物。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

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最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官方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瓷器的款记一般都以官方有关。五代至北宋初,北方白瓷中常有“官”、“新官”的刻款;在宋代的瓷器中,也见有“大观”、“政和”等带国号的款;在元代,景德镇的瓷器中常有“枢府”、“太禧”款识的。这些都是和官方用瓷有关的记年款。

明代开国至清代末,有500多年,换了27个皇帝。这个时期的瓷器,普遍书写皇帝的年号。对于这些年号,我们在鉴定时,可以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特殊性。明清的款识最多,但伪款也特别多。所以,在鉴定时要多作比较,要注意每个朝代的字体、风格、每一笔划的特征,这样,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伪。

明清的记年款有一定的规律性。绝大部分的记年款,都写上国号和皇帝的年号。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清康熙年制”等,仅有“隆庆”一朝写“年造”而不写“年制”。明代最早写款从永乐开始,但它的款识也仅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永乐年制”从未有楷书款,若有则是假款。从明宣德至清康熙的年号款,都是六字楷书款。但雍正一朝楷、篆书款同时使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乾隆时款识,篆书盛行,楷书渐少。嘉庆、道光两朝以篆书款为主。但由咸丰至宣统三年,这四朝又恢复了楷书写款,篆书款已不使用了。这是明清款识的规律性。例如,同治时的写款应是楷书,而我们鉴定时发现一件同治瓷器的写款是篆书,那就应该对这件作品的真伪多打几个问号了。

鉴定古陶瓷,除了注意它的各朝写款的规律、风格和特征外,还要注意各朝写款的颜色。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呈色也就不一样。以青花料为例,明代至清代初期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可见其色下沉,周围有细小的均匀的小气泡,清代后期的仿制品则没有这种特征。

上述这些是大家鉴定瓷器必须注意的。

古陶瓷鉴定常识


一、鉴定的内容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二、 鉴定的方法 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和甄别法。

1. 分类法 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2. 比较法 利用已知的标准器(例如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物本身带有年款的陶瓷器),与彼此有某种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以已知比未知,使未知变知之,得出合乎事实的判断。

3. 甄别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确的甄别。

古陶瓷怎么鉴定?


古陶瓷怎么鉴定?看器形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看胎质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看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看款识

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看底足

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著名文物鉴赏家: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著名文物鉴赏家:古陶瓷鉴定十二秘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