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的工艺 > 导航 >

浅谈元代钧瓷工艺的特点和影响

浅谈元代钧瓷工艺的特点和影响

瓷砖的工艺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和特点 古代瓷器的特点

2020-08-06

瓷砖的工艺。

钧瓷经历了创烧时期、成熟时期、鼎盛时期,到了元代是钧窑瓷器的复苏发展时期。钧窑瓷器经历了金代从“官用”转换为“民用”后,到了元代钧窑瓷器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

禹州神垕古钧台

一、元代钧窑瓷器在钧瓷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作用

《中国陶瓷史》中说:“钧瓷的烧造虽始于北宋,但钧窑之形成一个窑系,主要在元代。”所以说元钧瓷是在宋、金的基础上,逐步往前发展,是钧窑瓷器的复苏发展时期, 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元代的钧窑炉数量之庞大以千记,并且窑场主要分布在北方, 以河南禹县为代表的钧窑系,由神垕镇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从河南到河北再到山西更远至内蒙等四省二十七个县都有争相制作、仿制,把宋、金时期的窑场绝大多数恢复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钧瓷窑

二、元代钧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元代社会生活对元钧的需求量非常之大,造型也多为百姓日常用具如盘、碗、瓶、炉、盆之类的民用产品,这虽然大力地发展与刺激了钧窑瓷器的生产, 这也导致了元代钧瓷品种单一,相较宋金而言整个元代钧瓷量大却质粗。

钧瓷残片

元代钧窑瓷器其主要特征如下:

(1)胎体杂质较多,相较宋钧有粗松之感。

(2)胎体颜色多呈黄白色、褐红色。

(3)敲击时金石声弱多数发闷。

(4)胎骨厚重,器型较大,与宋金时期的钧窑瓷器相较之下给人以笨重之感。

(5)釉质较粗颜色暗, 烧成以后多棕眼和气泡并且釉面光泽度差。

(6)釉厚欠匀,过度流釉现象较严重,聚釉产生蜡泪,而釉薄的地方却又露胎,能看到瓷胎上的工艺痕迹如刀痕和轮指。和北宋时期刘庄窑一带的精良之品相比,不论釉色和造型都不可同日而语。

(7)施釉一般不会一直到底,圈足宽厚外撇,底足会有露胎, 底芯也有露胎, 足内胎面常留有尖状痕迹。

(8)釉色以天蓝釉、月白釉、蓝釉紫红斑等为主,但其紫红窑变斑看起来较像工匠刻意制作上去的,没有宋钧窑变自然巧妙。

(9)元代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塑、镂空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瓷中是不见的。

三、元代钧窑瓷器的存世精品

虽然元代钧瓷和北宋时期的精良之品相比,不论釉色和造型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元代钧瓷也有少数精品。

元代钧瓷精品-双耳莲座瓶

元代钧瓷精品-天蓝釉红斑贴花冲耳三足炉

四、元代钧窑瓷器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元代钧瓷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窑炉和原料加工设备上都有所更新,并且使得南北技艺相互交融,促进了陶瓷的发展。

宋迁都杭州后, 北方工匠的南迁,带来了北方制瓷的精湛技艺并与当地陶瓷工艺二者结合之后,创造出了更好更新的产品。南北相互交流技艺,促进了钧瓷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南北方的技艺、风俗、审美和文化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行更好的结合。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浅谈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的本质区别


从新中国钧瓷复烧一来,钧瓷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钧瓷的烧制工艺由柴烧发展为煤烧,然后又发展为气烧,是钧瓷的成品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气烧的发展,煤烧和柴烧少了很多,只有少数的坚持传统烧制艺术的窑口,还在坚持柴烧和煤烧。

浅谈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的本质区别

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为传统工艺烧制,烧制成功率不到40%,所以其价值也是远远高于气烧的钧瓷,也是深受收藏家和钧瓷爱好者的喜爱的工艺。那么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有哪些区别呢,我们给大家讲解一下。

煤烧钧瓷

煤烧钧瓷是宋代以后才有的,一经采用就表现出了与柴烧钧瓷的不同,煤的火焰短,靠的是辐射升温,火焰比较难控制,所以煤烧的钧瓷窑釉质效果非常丰富凝重,刚劲深沉,有阳刚之气。艺术效果更为坚硬、浑厚,煤烧钧瓷火温度一般超过1300度,原国营厂的煤烧钧瓷艺术效果刚、硬、烈、猛、劲、挺拔的感觉油然而生。有人称之为“大器”“尊贵”也不为过。煤烧钧瓷作品给人的艺术感觉是浩然正气式的。

煤烧钧瓷-淑女瓶-张建钊大师作品

煤烧艺术特点

煤烧钧瓷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亮而不艳、光而不妖,有金刚石、宝石的自然特点,特别是煤烧钧瓷釉质的开片,更给人以宁折不弯、拧断勿折的感觉。

由于煤之火升温快,焰烈势猛,且能更长时间保持高温状态,其氧化还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火温对釉与胎质的作用瞬时发生变化,因而窑变的效果丰富且对比度强,既通体窑变,又能在釉充分氧化还原的过程中使釉质产生晶莹的效果。

煤烧钧瓷-牺耳尊-张建钊大师作品

柴烧钧瓷

柴烧是从自钧瓷之初就采用的,柴之火焰绵软柔长,柔中有刚。刚刚触手的柴之火好像没什么可怕,但柴之火舌舔之时长,同样让人感到灼热疼痛,这是柔中有刚,经时而烈的现象。宋代禹州人智慧无比,把本来无法升温至 1300 度的柴之柔火,想方设法升至 1300 度,并且使这一常人无法达到的高温能保持长久。

由于柴之火的因素,烧成速度慢,木炭之灰随火焰与釉接触,使釉面产生化学变化,所产生的窑变釉色增添了油光之泽,更加丰富多彩,产生釉画的可能性更大,且釉画釉色共同产生一种柔和温润的艺术效果。

柴烧大梅瓶-孙新要大师作品

柴烧钧瓷艺术特点

柴烧钧瓷是温润曼妙、珠圆玉润、柔而不软、温而不淡、润而不滑,委婉、清秀、温润、柔和,具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柴烧钧瓷窑变出的釉色更是妙然天成的画卷。一窑成“蝶恋花”状、荷花状、蜻蜓状系列的,引人进入生机无限,沁人心肺的境界。

柴烧钧瓷竹节如意瓶-孙新要大师作品

以上就是煤烧钧瓷和柴烧钧瓷的区别,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很多钧瓷窑口为了加大生产量和成品率,大部分已经采用气窑烧制,只有少数坚持传统工艺的窑口还在采用传统煤烧或柴烧。而柴烧钧瓷的数量会更加少,并且已成为新时期收藏家竞相收藏的艺术价值昂贵的奢侈品之一。

浅谈宋代钧瓷的艺术魅力


钧窑在现在的河南禹州市神垕镇,在北宋时期是阳翟县,金代称为钧州,明代万历三年改称禹县。宋代钧瓷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是科学技术和艺术创造的结晶,体现了实用价值的造型和艺术欣赏价值,特别是在钧瓷造型和釉色的完美结合上,继往开来,造诣甚高,至今仍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浅谈宋代钧瓷的艺术魅力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成就卓著,尽管它并不是发展的结束,但它在造型和装饰方面的卓越创造,被后代奉为典范,葆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各有其艺术特色,出现了许多古代工艺史上的典范作品,钧窑钧瓷就是在名窑辈出,群星灿烂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以灵活多变的釉色和浑厚、古朴的造型,著称于世,为历代中外陶瓷鉴赏家所推崇。

宋代传世钧瓷鉴赏-玫瑰紫釉渣斗式花盆

钧瓷釉色的主要特征是以具有蛋白石般的光泽的青色。有的还杂有红色紫色或深或浅的斑块状,钧瓷釉色很多,以“窑变”分色命名:有上层红下层蓝色的成为玫瑰紫;局部出现红块儿的叫紫红斑;鲜红欲滴的叫鸡血红;还有茄皮紫诸色。青色方面有天青、天蓝、月白以及各种意想不到的色彩,古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是很恰当的。

宋代传世钧瓷鉴赏-出戟尊

根据现代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构成钧瓷釉色基本的青色主要是铁的还原和混在釉中的磷酸所生成的乳浊现象;红色则一般认为是还原的铜呈胶体状态进入到釉中造成的;而紫色一般认为是由能发红色和青蓝色之类的天然矿物,通过适当的烧成气氛所组成的。

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工们,在长期的生成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勤劳智慧的结晶,这以伟大的成就在世界陶瓷工艺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传世钧瓷鉴赏-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宋代钧瓷变化多端的釉色,不仅在宋代各个名窑中独放异彩,而且开后来元明清彩瓷之先河,如景德镇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等名贵釉的出现先后都受它的启发而来。还有江苏省宜兴的宜钧、广东省石湾的广钧也都是仿钧瓷结果,而独具地方风格的产物,后世日本及其他许多国家,竞相仿制,在历史上钧窑钧瓷的声誉与我国五大名窑齐名中外,并独树一帜,钧瓷文化的广泛传播,对整个陶瓷文化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煤质对钧瓷成品釉色的影响


众所周知,钧瓷最大的特点就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那么为什么未出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现象呢?

以煤烧钧瓷为例,烧窑的人都知道,煤烧钧瓷成品釉色的好坏,也取决于煤质的好坏,及其他对钧瓷成色有影响的元素的含量。所以煤质对钧瓷成品釉色有着很大的影响。那我们神垕地区的几个煤矿的煤炭做一下比较,他们的发热量和能形成的窑炉气氛都不一样,因而使产品出现不小差别。

1.堂沟煤:1982年至1983年在钧瓷一厂用此煤烧窑,它发热量大,成品釉色主要出现天蓝、茄皮紫等色

2.红旗煤矿和槐树湾矿产的四四煤:发热量属中等,釉色一般出现鸡血红、海棠红等色。

3.河清矿产的四四煤:发热量较以上两种次之,往往釉色以浅红为主,釉层薄而且淡。

总的来说,煤质对钧瓷釉色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但窑位对釉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窑内上下左右温度不同,所接受的气氛轻重也不一样,另外在添火过程中,火膛内各部位煤的燃烧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才会出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工艺的改革,钧瓷烧制工艺已经从恢复煤烧、柴烧之后,更多了气烧、炭烧工艺,钧瓷的窑变特色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各有千秋!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配图文章: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

看看不同烧制工艺下的钧瓷窑变釉色的区别!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主要区别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联座瓶最为代表。钧瓷双耳炉,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钧瓷双耳联座瓶

高63.8厘米,瓶的口沿为花瓣形,长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联五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饰有对称虎头图案,额头有一“王”字。器表满饰天蓝釉,颈、肩、座等部位出现紫红窑变彩斑。

从以上两件元代钧瓷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

通过实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 宋钧釉厚而匀;元钧釉厚而垂。

3 ) 宋钧胎釉细腻;元钧胎釉粗糙。

4 ) 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元钧则聚成块斑。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

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数量都较之宋金时期有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发内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钧瓷精品已属凤毛麟角之作,至元末已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

元代民窑钧瓷鉴定


钧瓷,举世闻名。其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县(汝州市)境内。钧瓷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烧成的釉色青中带红,灿若蓝天飘舞红霞,故而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瓷迷苦苦追求,本文主要介绍民窑钧瓷的鉴定。

一、宋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由瓷片的截断面观察,宋民钧胎色呈土灰色,深一些的泛黑,浅一些的泛白,胎土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眼孔隙,胎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极薄的白色化妆土,修胎薄且匀整。

2、釉色。宋民钧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调,稍浅的青灰,稍深的青蓝,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高倍放大镜下可见釉中气泡密集,表面的大,深层的小。因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就连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沉入釉中,因此看上去较为含蓄,红斑上象罩有一层薄雾,在大部分青蓝釉色或月白釉色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3、以碗为例,圈足切削方式为足内侧稍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切后宽度约在0.5厘米左右,圈足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施釉与器身釉一致,圈足较浅而大的盘或洗,其足底釉上都留有黄豆大小的支钉痕。

4、碗口沿修胎较薄,有尖刃感,故口沿或有楞角的部位因釉水垂流而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圈再往下渐变成天青色,至足肩处积釉较厚。

二、元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元民钧瓷胎色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据文献记载及本人手头的实物资料表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基本上是深灰色或灰色,而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林县鹤壁等窑口烧制的钧瓷胎多是灰白或灰黄色,胎土稍粗,烧结后多有空隙,胎与釉之间施有白色化装土。

2、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有的几成油滴或兔毫纹。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

3、碗类器物圈足较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

4、碗类器物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因垂釉而呈浅灰、褐灰或褐黄色宽带边。修胎草率,胎青厚重。施釉不到底,近圈足处露胎,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一侧更为显著。

三、民窑宋钧与元钧的区别

通过对上述钧瓷片的观察分析,可将宋民钧与元民钧的区别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宋民钧胎色大多呈灰色,胎土细,胎骨薄,修坯规整。元民钧大多呈深灰色,胎土粗,胎骨厚,修坯草率;

2、宋钧釉水厚,施釉到底,釉面细润光滑;元钧釉水稍薄,施釉不到底,釉面桔皮纹显著;

3、宋钧大部分圈足底心平坦且施釉,足墙施有酱褐色护胎釉,元钧圈足底心有乳突痕,且不施釉;

4、宋钧窑变红斑动感强,青蓝釉与红釉能彼此相融。以紫红色居多,且含蓄深沉。元钧窑变红较呆板,色调单一,多艳丽飘浮。

必须指出的是,要学会把上述局部特征综合成整体面貌来认识,才能更准确地区分宋钧与元钧的不同。做伪者常常是只顾一点而忽视整体的制作,故往往留下不少漏洞。

禹州钧瓷显著特点与钧瓷造型上特点的不同


钧瓷是世界上惟一的高温窑变瓷器。钧瓷的显著特点和精髓是自然窑变,

钧瓷的烧成,一般采用泥胎素烧与上釉复烧两道工序,当复烧到850度时釉面开始熔化,而且使釉料中的各种氧化物相互融合,形成了万紫千红、光彩夺目的绝妙奇观,钧瓷的显著特点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市其它任何窑口和陶瓷品种无法相媲美的,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多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来形容钧瓷窑变艺术。

其次就是钧瓷在造型上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倾向,钧瓷体现出一种纯粹的民族精神。他的厚重端庄,典雅大方,装饰简练,线条明亮,棱角突出,整体流畅。

她的美体现在造型线条的处理上,杜绝成型上的轻佻花哨,追求端庄肃穆,恢宏大气,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具有千古耐看的时代魅力。

钧瓷在造型上的特点没有唐瓷那么雍容华贵,也没有明清瓷器那么繁缛纤细,而是着意表现一种冷峻崇高的民族意识,给人简介清新、质朴厚重的美感。

钧瓷这一造型上的特点使它在世界工艺史上散发出浓郁的民族工艺光茫。

浅谈安庆出土元代窖藏瓷器


元青花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珍品,因其存世少,更加备受人们关注。安徽博物院现收藏有四件元青花完整器,其中有两件是1977 年安徽省安庆市一处窖藏出土的,这处窖藏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五件瓷器,也堪称精品。

窖藏及七件瓷器出土概况

1977 年春,安徽省安庆市反修路89 号清理旧房基时发现一个土窖穴,窖穴里的一个大陶罐内盛放有8 件瓷器。据1986 年第6 期《文物》

胡悦谦《安庆市出土的几件瓷器》,除1 件瓷执壶散失外,另7 件瓷器出售给寄售商店。现这7件瓷器收藏于安徽博物院。

反修路是带有文革时期年代特征的路名,现在的安庆市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反修路了。经查阅有档案资料、向当地老人求证,当年的反修路应是北起现在的纺织南路南段,经双井街、吕八街、四牌楼街直到江边的大南门街,其中反修路89 号大约在现在的双井街中段,卫山头附近。

七件出土瓷器简介

此次出土的窖藏七件瓷器分别为青花菱花口盘、青花匜、青灰釉盘、米黄釉花口盏、青釉花口盏、青灰釉盏、青灰釉带把杯。

1。青花菱花口盘(图1):菱花口,浅腹,平底。内外施釉,外底全部露胎,胎体洁白,质薄坚细。釉下施青花,色深蓝而艳丽,浓艳处显有细小铁锈斑点。盘 内绘两束莲花并辅以水草纹,口沿部绘一圈卷草纹。画面布局规整,线条自然流畅,构图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盘高1.3 厘米、口径16.2 厘米、底径13.7 厘米。

2。青花匜(图2):平唇,口微敛,平底。器口一侧有长方槽形短流,流根部略低于匜的口沿,流下有一卷云形 小系。器内外施釉,但口沿未施釉,器底无釉。胎质洁白细腻,较坚实。釉下施青花,青花呈色较浓艳,并有铁锈斑点。内底绘折技花卉,腹内外壁各饰卷草纹一 周。匜高4.3 厘米、口径13.2 厘米、底径8 厘米、流长2.8 厘米。

3。青灰釉盘(图3):敞口,浅腹,平底,矮圈足。通体施青灰釉,不露胎。釉质肥润,釉面有开片纹。足和口沿釉层薄,呈现绛紫色。外底有六个支钉痕。盘高2.3 厘米、口径15 厘米、足径10.8 厘米。

4。米黄釉花口盏(图4):敛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米黄色釉,釉质肥润,有开片纹。胎体细腻,口沿釉层薄处及足部无釉处有“紫口铁足”现象。盏高3.1 厘米、口径7.8 厘米、足径3.3 厘米。

5。青釉花口盏(图5):侈口,圆唇,圈足。通体施淡青色釉,釉层堪厚,有开片纹。足底无釉处,胎显铁黑色。口沿釉薄处呈“紫口”。盏高3.4厘米、口径8 厘米、足径3.3 厘米。

6。青灰釉盏(图6):口微敞,圆唇,圈足。通体施淡青灰色釉,釉厚,有开片纹。足部露胎处呈铁黑色,口沿釉薄处有“紫口”现象。盏高3.3厘米、口径8.1 厘米、足径3.4 厘米。

7。青灰釉带把杯(图7):喇叭形口,斜腹,略束腹,矮圈足。口沿与腹间置一弯柄。通体施米黄色釉,釉厚而较莹润,有开片纹。足底露胎处,呈铁黑色。口沿釉薄处有“紫口”现象。杯高3.1厘米、口径8.1 厘米、足径3.6 厘米。

七件窖藏瓷器年代及窑口浅析

根据出土瓷器的特征分析判断,这七件瓷器中的前两件(即图1、图2)应为青花瓷器,另五件具有“紫口铁足”且有开片纹的瓷器,应为

“类哥窑”瓷器(即图3 至图7)。

1。两件青花瓷器所属时代及窑口分析

安庆出土的窖藏青花匜与1955 年合肥孔庙元至顺癸酉年窖藏出土的金银器比较,“青花瓷匜器形与银匜相同,其腹间的纹饰与银果盒圈足上的带形卷草纹相同;青花菱花口瓷盘边口上的青花也与 银果盒圈足上的带形卷草纹相同”(见1986 年第6 期《文物》胡悦谦《安庆市出土的几件瓷器》)。同时,青花瓷匜与银匜的流下方都有一卷云形小系,与1982 歙县人民银行工地窖藏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瓷匜流下的一个环形小系形制很相似,而后者同时出土的卵白釉瓷器和蓝釉瓷器均为元代(见1988 年第5 期《文物》叶涵鋆、夏跃南、胡承恩《歙县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

青花瓷共认的产地是景德镇,从地理位置上看,安庆距离景德镇较近,水陆交通便捷,人文气息相近。元代景德镇瓷器外销主要有“两条

运输主干线,其中第一条是‘南瓷北输’主干线,这条瓷运线与元代南粮北运线基本相同,即由江西景德镇昌江经赣江,经鄱阳湖入长江,再由

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直达元大都(北京)通州惠通河码头”(见2011 年第9 期《东方收藏》孙欣的《探寻元青花的流向“方位图”》一文)。安庆作为长江上的重要港口,地处鄱阳湖下游、京杭大运河上游,正处于“南瓷北输”这条主干线 上,元青花瓷器因此流入安庆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成熟的青花瓷是元代中晚期才出现的,因此,上述安庆出土的窖藏两件瓷器应为元代中晚期景德镇窑所出产品。

2。五件“类哥窑”瓷器所属时代及窑口分析

这五件具有“紫口铁足”且有开片纹的瓷器,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出土,其中在明确纪年墓中出土的有,1952 年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发现的元代(晚期)任氏墓,1970 年江苏省南京市发现的明初(明洪武四年,1371 年)汪兴祖墓。这类瓷器与元青花同出的窖藏有,1975年江苏省溧水县永阳镇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1998 年安徽省繁昌县发现的一处元代窖藏。这五件瓷器与上述出土的瓷器,无论是器型、纹饰、釉面开片及窖藏方式,都十分相近,足可以认为安庆出土的这五件瓷器应 为元代中晚期。

这些出土瓷器均是“紫口铁足,遍体开片”,直观上看与许多传世哥窑器物很类似,传统观点认为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 宋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哥窑的记载。秦大树发表于《文物》2001 年第8 期的《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纪要》显示,1996 年在杭州发现的老虎洞窑址,发掘出了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三个时期的遗物,经过初步研究,将时代暂定为南宋初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南宋初期文 化层出土的瓷器与传世的南宋官窑器物相同,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一类青灰色或灰中泛黄色釉的器物,玻璃质感较强,有较多开片,直观上看与许多传世哥窑器物 也很相同。上述这些瓷器的出土地点集中在苏、皖、沪地区,都与杭州很近,且都属于元中晚期时代,与杭州老虎洞窑址元代后期地层中出土的器物很接近,因此, 这些瓷器为杭州老虎洞窑烧造的可能性大。但对于元代后期的老虎洞窑是否是哥窑、是否是“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窑器”的产地,学术界还不敢定论。所以将安庆所出 的这五件瓷器,暂且称为“类哥窑”瓷器较为稳妥,但其为元代中后期的产品,当无太大疑义。

3。瓷器窖藏背景分析

元代 瓷器出土于窖藏的很多,多有用陶制或瓷制大器皿盛装精小瓷器,1969 年北京房山县良乡元代窖藏,1984 年浙江省青田县元代窖藏,1984 年安徽省歙县医药公司工地元代窖藏,1987 年浙江省杭州市商业储运公司元代窖藏等,都是这种窖藏形式,而且这种窖藏并没有特意挖一个地窖,只是拿一件或几件大器皿,临时盛装诸多精小瓷器后埋藏。这 种窖藏形式可能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窖藏方式,或许与战争等突发事件有关。

安庆出土的窖藏瓷器可能与元末安庆地区频繁的战乱有关,元末安 庆城有过四次城池陷落:一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春正月丙午,陈友谅陷安庆路,(元军)守将余阙死之”(明·宋濂:《元史》卷四十五)。二是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朱元璋军下安庆城。三是元至正二十一 年“秋七月,友谅将张定边陷安庆。”四是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戊戌,朱元璋军克安庆(清·张廷玉《明史》卷一)。

出土窖藏瓷器所在地的安 庆市双井街的“卫山头”,据张健初的《皖省首府——老安庆》记载,这一地名源于明代,是当时军事守卫机构的所在地。古代官衙地址沿用前朝类似机构的情况比 较多见,“卫山头”在元末很可能也是军事机构所在地,这批窖藏瓷器很有可能是在安庆某次陷城之际,危急关头,临时用一个大陶罐将这批精美的瓷器埋藏于地 下。

结语

安庆市1977 年出土的这批窖藏瓷器,虽然只有区区的七件,但都是元代中晚期的器物,堪称元瓷精品,其中两件属于元青花、五件属于类哥窑瓷器,显得非常珍贵,对于研究我 国青花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这七件瓷器出土于窖藏,对于研究安庆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生活以及中国古代瓷器的运输交通路线、商品流通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钧瓷的色彩和窑变


一、钧瓷的最大特点的: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钧瓷无对,窑变无双。”

由于钧瓷的色彩和窑变,所以世上任何一件钧瓷珍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绝对不能重复仿制。

二、钧瓷的色调:

钧瓷色彩和窑变的基本色----红、蓝、紫、天青、月白。

变色为----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丁香紫、朱砂红、 葡萄紫、葱心青、碧海蓝、鹦歌绿、米豆黄、月光白等。

三、钧瓷的窑变:

钧瓷的色彩和窑变五光十色,相映成辉;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其变恰似:千里云海,雨过天晴;高峡飞瀑,紫翠生烟;仙山琼阁,星辰满天;彩霞披雾,焰火凌空;千变万化,意境无穷;蛛丝张网,龟裂成趣。

贵处还有:紫翠斑、彩霞斑、天青斑、玛瑙斑、翡翠斑。斑中寓画意,奇景藏斑中。

奇贵处更有:猫眼透如意、宝中藏玉珠、珍珠点、鱼鳞纹、兔丝毫毛缕、蚯蚓走泥纹、通体一幅古人画、金棕佛眼也为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