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官窑瓷器 > 导航 >

高韵 - 探访汝官窑

高韵 - 探访汝官窑

古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0-08-08

古代官窑瓷器。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它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汝窑烧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终于元末。汝窑烧制始于宋初,盛于北宋晚期,终于元末。汝窑从兴起到昌盛,直到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北宋晚期的近40年时间里作为御窑,专为宫廷烧造瓷器。

在制瓷工艺上,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开创了香灰色胎。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除烧青瓷外还烧白瓷、黑釉、三彩、珍珠地划花、白黑花以及白花青瓷、天兰釉钧瓷等多种产品。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因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胎色呈现"赤色",又叫"铜骨"。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之称誉。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也有垫烧的;在装饰工艺上有少数刻花和划花装饰,还有龙体和乌首等装饰。汝窑发挥了隋唐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传统,又接受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借鉴了定窑的印花技术,同时还受到陕西铜川耀州窑的影响,采纳了支钉托烧的叠烧技法。集众家之长,创造了具有时代特征及汝窑窑口印花青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故宫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战乱,汝窑神秘地消失了,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汝官瓷"的窑址何在,是中国陶瓷史上长期未决的一大悬案,故寻访汝官窑遗址及烧造技术,成为中国几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愿。

八十年代初,宝丰县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从清凉寺等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扩展阅读

陶瓷文化:河南宝丰开建汝官窑遗址公园


日前,河南省宝丰县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全面启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建设,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使遗址公园建设凸显成效。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官窑因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而蜚声海内外。但辉煌一时的汝官窑窑火仅燃烧了20年就神秘地消失了,不仅烧造工艺失传,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199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确认清凉寺为汝官窑遗址,这一发现曾轰动海内外,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总体保护规划已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但由于经费不足、拆迁困难等原因,保护规划的实施进展缓慢。

据了解,宝丰县委、县政府将实行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并将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任务细化成93项,明确分工到28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周召开联席会议,确保遗址公园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陶瓷文化鉴赏-河南汝官窑的概述(图)


《汝窑概说》

一.汝官窑的发现

汝窑系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汝窑向来以产青瓷著称,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1)。汝窑的主要特征是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取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未,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誊(teng)。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磬。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另外有印花或刻划花。划出的云山禽鸟、海水游鱼和各种缠枝、折枝、团菊和菊瓣花卉图案,刻花风格比较犀利而有锋芒。

汝窑在青色釉方面已日臻(zhen)完善,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汝瓷釉内含有玛瑙,产生特殊色泽。汝瓷的烧制,是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瓷艺精良,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有“汝窑为魁”(2)之称。然而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官窑”窑址究竟在何处?是多年来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古代瓷窑多以地命名,所以汝窑当在汝州境内,半个世纪以来,曾先后在汝州市(原临汝县境)范围内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了40多处古窑址(3),有的规模较大,遗存十分丰富,有的瓷艺精良,釉色俱佳,与宫廷御用传世品十分相近。但在上述窑址中却无法断定其汝官窑口。

汝州市博物馆(其前身为临汝县文化馆)历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下,收藏了大批珍贵的汝瓷标本(4),有的属于典型的宫廷御用汝瓷,制作讲究,釉色莹润,视如碧玉,扣声如磬,器表开片密布,底有细小支钉痕;有的显然属于民用汝瓷,器表富于装饰,刻、划或印有各种花卉图案,制作比较精细,釉色纯正滋润,造型丰富,美观实用,应属民窑上乘之作,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虽不能全部断定其确切的窑口,但仍不愧为汝窑的精良产品,对研究汝瓷的发展及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宝丰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历年来对文物工作十分重视,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对全县的古瓷窑遗址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登记,并给韩庄窑(5)、魏庄窑(6)、上李窑(7)、张八桥白瓷窑址(8)建立了档案,对清凉寺窑址(9)经过反复勘察,收集了大量标本,特别是从当地群众保存的瓷器中,发现了与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特征完全相同的瓷盘,从而为寻找汝官窑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0)。

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宋代时均归汝州管辖)找到了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址(11),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烧造技术精良,从发掘出土的部分标本看,与宫廷御用的传世品也完全一致。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层光亮莹润,釉含玛瑙,呈现天青、天蓝和粉青等色,釉内开片呈鱼鳞状,釉中细小沙眼呈芝麻花,视如碧玉。碗、盘、洗类多外裹足,满釉支烧。经过考古钻探与发掘,该窑址产品极其丰富,既烧制宫廷御用汝瓷,又生产天目瓷、宋三彩、白地黑花、白釉加绿彩、钧瓷、珍珠地划花、及其刻、印花图案的民用汝瓷等。窑场规模可观,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间窑口密布,瓷片、窑具堆积如丘。当地至今流传有“清凉寺到段店(鲁山县境),一天进万贯”的谚语,真实的反映了宋代当地瓷业繁荣昌盛之口碑。更值得庆幸的是在清凉寺窑址的附近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玛瑙矿,至今遗留有古代人工开矿的巷道,地面上散乱的红、黄、蓝、白、绿五色玛瑙石依稀可见,这对判断清凉寺为北宋烧制宫廷用瓷的汝官窑口,无疑又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是陶瓷考古史上和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新的重大突破,它使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汝窑研究的历史悬案得以了结,它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1989年3月间,在宝丰县大营镇的蛮子营村,农民起土时发现的汝瓷窖藏瓷器尤为重要(12),其造型计有:笔洗、板沿洗、碗、盘、钵、盂、瓶等共47件。其造型讲究,瓷艺精良,釉色莹润,多为满釉支钉烧造,器表有细小开片,器物注重装饰,有的外表刻有莲花、牡丹,有的在器里线刻盘龙图案,圈足一般较矮,部分为凹圈足。这些都具有五代或北宋早期的风格。

根据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发掘、所获得的实物标本和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及近年来在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新发现的汝瓷窖藏与县文化局历年来征集的瓷器珍品,就其汝窑的烧造历史,汝瓷的分期及其工艺特征,汝瓷的装饰及其艺术风格等分别加以介绍,为汝窑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一些有用的实物参考资料。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姑且把问题提出。

二.汝窑的创烧及其兴衰

汝窑因地处汝州而得名,汝州位于河南腹地嵩山和伏牛山相间的丘陵地带。605年,隋炀帝大业初,始建汝州。历史上河南瓷业兴旺,因此各地窑口为汝窑的创烧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北魏时期的洛京窑(13),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14),以及巩县隋代铁匠炉窑(15),均已成功的烧制出质量较好的青釉瓷器,以铁的还原气氛烧成之青釉,是汝瓷之本;鲁山段店窑(16),在初唐创烧的“鲁山花瓷”,其制瓷工艺技术对汝州地区及其临近各窑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盛唐时期瓷业的勃兴和五代后周创办柴窑,为汝窑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瓷业更加昌盛。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更促进了河南地区陶瓷手工业的发展,以至群窑四起,竟相争辉。汝窑的工匠发挥了特有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刻、划和印花青瓷,从北宋初年即已问世。

由于汝窑烧制的瓷器运用氧化,铁的还原恰倒好处,使制瓷技术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所以历经沧桑而不衰。到了北宋晚期徽宗大观时,以定州“白瓷有芒”认为不堪用,则改为汝州青瓷器。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制(17)。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此可知,从北宋初年所创烧的汝窑青瓷器,到北宋未年则为宫廷所垄断。由于宫廷用器不计成本,而玛瑙含有铁等着色元素,能使釉色光亮莹润多变,所以改为以玛瑙为釉。汝州当地盛产玛瑙石,据宋·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有据《宋史·食货志》载:“政和七年(1117年)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即今宝丰县大营镇)界盛产玛瑙。”这为汝瓷烧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然为宫廷垄断之汝官器产量有限,传世甚少,其产品质量及其釉色,这个时期都应是它的鼎盛时期。

金、元时期,河南各地除了烧造传统的钧瓷及其磁州窑系的铁锈花、低温釉上彩等品种外,汝窑青釉制品仍继续生产,但已失去了北宋时精湛的工艺技术,釉色浑浊,器胎粗厚,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与“名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称誉已大有逊色。总之,汝窑由宋初创烧,经过演变与发展,到了北宋晚期曾一度为宫廷烧制御用品,进入黄金时期,延至金、元,虽有恢复之举,然而已达不到宋汝之传统瓷艺,技术失传,生产大降。元未已至尾声,明代则全部停烧,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程。其间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在中国青瓷史上独树一帜。

三.汝瓷的分期及工艺特征

根据根据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考古发掘的层位关系及出土的实物,参照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发现的窖藏汝瓷珍品,以及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的工艺特征,大体可把汝瓷的烧造年限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期:即北宋早期,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前后历时共62年,这个时期是汝瓷的创烧阶段。其产品造型简单,不太注重装饰,但釉色比较莹润,具有汝青瓷的基本特点。

第二期:即北宋中期,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其间62年,是汝瓷的发展时期。产品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注重装饰效果,多见刻花纹样,碗、盘以凸线纹分成六等份,有的用刀刻成直线纹,碗心印有团菊。刻花线条流畅。此期产品釉色莹润,开片密布,在发展中独具特色。

第三期:即北宋晚期,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历时39年,为汝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正是由于汝瓷工艺精湛,技艺超群,使之其印花技法广为流传。产品享有极高声誉,因而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从此在汝州建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18)。这期间大约在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共20年(19)。烧制的御用品,以玛瑙为釉,出现了特殊色泽,工艺愈加精湛,产品优良。然而由于受到宫廷严格的限制,所以持续生产的时间短,产量有限,传世更少。特别是北宋徽宗政和间,在京师设窑烧造,名曰“官窑”,从此汝窑又被北宋官窑取代,直到南宋时汝官器已是“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

第四期:即金代。北宋晚期,宋金对峙,中原地区的汝窑和钧窑大都停烧,造成人亡艺绝。直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即金熙宗皇统二年二月,宋进誓表于金,称臣割地,三月金使册封康王赵构为宋帝。从此战乱平息,至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前后历时90年。汝窑和钧窑皆为宋代名窑,自成特有风格,在此期间开始按照传统瓷艺进行恢复生产。然而由于技术南流,金人占据中原,对汝窑虽有恢复之举,但已是每况愈下。产品釉色欠佳,装饰简单,仅能烧制出一般的汝青釉制品。

第五期:即元代。从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89年间,为汝窑的衰落期。金、元相继大战中原,1279年战乱结束,元代继续恢复汝窑生产。然而由于战争创伤,技术失传,加上受北方蒙古族生活习俗影响,汝瓷产品胎厚粗笨,工艺欠佳。生产品种仅为简单的一般日用青釉瓷器,全部上半釉。

兹将汝瓷分期与产品特征列表说明如下:

汝瓷分期一览表

分期性质烧造年代年数器物品种与特征

朝代公元

一期北宋早期民窑宋太祖建隆元年——宋真宗乾兴元年960至1022年62造型多碗、盘器皿,有敞口凸唇或葵口,有的用凸线纹将碗盘分成六等份,器表满施豆青釉,釉层光亮莹润,装饰技法简单,系北宋早期汝瓷的基本特征。

二期北宋中期民窑宋仁宗天圣元年——宋神宗元丰八年1023至1085年62造型有碗、盘、钵、盂,外壁刻以简单的莲瓣装饰,内壁往往刻以上下直线纹,组成辐射线。碗心印团菊,内壁刻有水藻纹,刻花协调,线条流畅。釉面开片密布。具有民窑艺术特色。

三期北宋晚期官窑宋哲宗天圣元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至1106年20造型庄重大方,品种丰富齐全,即有日常生活用品,又有工艺美术陈设品及文房四宝等。胎质坚硬细密。呈香灰色,釉色莹润美观,细小开片密布。底为支钉满釉支烧,釉色天青,粉青,卵青,天蓝,月白等。

民窑宋哲宗元佑元年——宋徽宗宣和七年1086至1125年39造型多样,装饰丰富,出现大量印花,内容有云山。禽鸟,海水游鱼。以及各种花卉图案。土质细腻,胎质坚硬,汁水莹厚,有如堆脂,釉色光亮莹润,有天青,豆青,豆绿,葱绿,天蓝等。

四期金代民窑金熙宗皇统二年——金末帝衰宗天兴元年1142至1232年90造型有碗,盘,钵等,器表饰满面釉,唯圈足和底心露胎无釉,口沿或腹底带有流釉现象,呈蜡泪状。釉面有稀疏开片,釉层不匀净,有明显的棕眼,胎体较粗笨。釉色豆青或梅子青。

五期民窑元世祖至元十六——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279至1368年89造型单调,釉色光润欠佳,器表光素无纹,里外皆施半釉,盘心和底足全部露胎,釉色深绿,有的泛黄,胎质粗松,制作粗放,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

汝瓷的创烧、发展、兴盛、恢复到衰落,无论其生产规么模,烧造品种和工艺特征都有其明显的演变过程。汝州地区由于唐代瓷业勃兴,鲁山花釉的创烧,在烧瓷技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河南地区从北朝、隋唐以来创烧的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都对汝窑有直接的影响。北宋初年,汝州地区便成功地烧纸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汝青瓷。北宋中期,汝瓷则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广大的中原地区。各地窑口林立,竞相争辉。而各窑为了参与激烈的商品竞争,各立牌号,往往在碗底刻有窑工姓氏作为碗铭。当时产品除了造型丰富,釉色莹润的特点外,还十分注重器表的装饰,有碗、盘内壁印以简单的凸线纹,到内壁印以缠枝花卉和碗心印团菊花纹图案等。汝瓷印花工艺的出现,不仅代替了烦琐笨拙的刻花工序,而且采用模印,可以使制作工艺规范化。因此,自北宋的中晚期,印花工艺大量出现,装饰内容丰富,图案清晰,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汝瓷的工艺技术的广为流传,使之赢得了信誉,同时也受到了北宋皇宫的赏识和偏爱,在客观上为之享有崇高的声望。当它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时,更是工艺精湛,进而说明汝窑发展到北宋晚期,无论在民间或是在宫廷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品,做工精细。碗、盘器皿大多外裹足、满釉支烧,器底留有支钉痕。造型古朴大方,胎质坯坚质腻,呈香灰色,釉色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釉药浑厚,清澈蕴润,固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称,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特点,世人曾对汝瓷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美。

汝瓷的釉色丰富,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而豆绿釉也别具特色,釉质莹厚如堆脂,青雅素净,质美蕴蓄,其色分柔和淡雅的粉青,海水碧玉般的豆绿,还有青翠似玉的葱绿,艾青等。此外还有茶叶末色和绿釉飞红挂彩,更是奇特别致。汝瓷的天蓝釉,是一种蓝色的乳光釉,其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一般美丽。天蓝釉呈色因原料的差异和窑炉烧成还原气氛的不同出现窑变,色彩又分深蓝,灰蓝,天蓝,淡蓝等,光泽如莹光般幽雅。更有一种青中带红和飞红挂彩,犹如旭日东升,又似夕阳余辉,即柔和又艳丽,富有诗情画意。汝瓷的月白釉滋润纯正,质地如玉,蕴润含蓄,具有沉静,雅素的特殊风格。总之,北宋时期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工艺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战乱,技术失传,虽曾恢复汝瓷工艺,但已不及宋汝之水平,逐渐走向衰退。直到元末,已全部停烧。

四.汝瓷的装饰及艺术风格

北宋以来,由于汝窑青瓷工艺的传播,先后在豫西和豫西南各窑口相继烧造青瓷,为了赢得信誉,除注重技术的交流、引进其它窑口的先进工艺技术外,各窑还根据自己的擅长有所创新.汝官窑以素净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取胜.民窑则以刻、印花卉图案的装饰来表现。不同的窑口,在瓷器的装饰方法及其艺术风格上各有千秋。如:宝丰清凉寺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的御用汝瓷,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因汝瓷内有玛瑙为釉,其色光泽莹润多变,出现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纹,器表还有鱼鳞装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

宝丰窑的刻花工艺别具一格,即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轮廓,花叶筋脉用蓖划纹加以映衬,这种工艺效果显得主题突出,纹饰富有立体感,此类产品系宝丰窑的最佳制品,其线刻龙纹装饰,更应是宝丰清凉寺窑之佳作。

宝丰窑民用瓷的装饰,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以印纹居多,纹饰清晰,碗内模印花卉纹饰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线之内,每格安排一组折枝花卉.

陶瓷文化鉴赏-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图)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窑址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个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7年,经省文物研究所试掘,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因此,省文物局于同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保护意见》的文件,指示对该遗址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传世器极少,故其价值连城,国际市场上拍出天价。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二十世纪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共分四个区域(用罗马数字表示)。清凉寺村南台地为Ⅰ区,韩庄村为Ⅱ区,小石桥西为Ⅲ区,清凉寺村为Ⅳ区。天青釉中心烧造区位于Ⅳ区西北部。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文化内函十分丰富。地表窑具、瓷片俯拾皆是,民窑区地层堆积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官窑区地层堆积0.25米至1.2米,最厚处近2米。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民窑区主要遗迹有窑炉、窖藏、作坊、灰坑、排水沟、水井等遗迹。主要遗物有碗、盘、碟、盏托、盂、器盖、三彩枕、炉、匣钵、支钉架、垫圈、印模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御用汝瓷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洗等。其产品类型有白釉、豆青釉和淡灰釉,黑釉和酱釉,钧瓷、三彩等。官窑区主要遗迹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窑炉、灰坑、水井、排水沟等。主要遗物有瓷器、模具、窑具三大类,还有少量钱币。出土的瓷器据不完全统计,天青釉汝瓷占99%。器种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月白为主,青绿、淡青绿釉也占一定比例。出土的模具多为轮制,有花纹的刻制,花纹复杂的对合而成。分两型。A型,皆轮制,B型,莲花炉外模。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烧器座、试烧插饼、垫饼、垫圈等。出土的钱币主要有“元丰通宝”和“元符通宝”两种。文化层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以六、七层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酱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盏、淡灰釉白口边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浅腹碟、黑釉颈白釉腹小瓶和酱釉双耳鼓腹罐。本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以五层为代表。白釉为大宗、青釉数量明显增多,黑釉较少,淡灰釉趋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绿釉牡丹纹印花碗、豆绿釉刻莲纹小碗、豆青釉团菊纹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圆捉手器盖、白釉珍珠纹地划牡丹纹枕、白釉直口双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灯、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以三、四层为代表。青釉数量猛增,几乎与白釉相等,其次为三彩釉,黑釉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绿釉内印花外刻花碗、豆绿釉印花龙纹盘、豆绿釉六分凸线纹碗、豆绿釉刻牡丹花盘、豆绿釉象鼻钮刻花器盖、豆绿釉交枝牡丹小盘、白釉葵口深腹盘、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双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长腹注子、三彩贴塑莲瓣纹深炉、三彩划荷花叶形枕、黑釉竹叶纹酱花炉、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窑划花小碗等。本期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以二层的部分器物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白釉敞口浅腹碗、白釉浅腹碗、白釉浅腹圈足盘、酱釉唇口盏、酱釉白内腹碗、黑釉双耳凸线纹罐等。本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第五期:以开口于二层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为代表。以青釉、白釉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钧釉,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双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浅腹盘、天蓝釉红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盘、白釉草书“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盘等。这期年代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汝官窑的釉色、质感、纹片等外观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汝官窑的烧造时间大约只有20多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留传下来的汝官窑产品不足100件,大部分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及日本的某些博物馆中。由于实物瓷料和历史文献资料都比较少,人们对汝官窑的真面目知之不多。80年代以来,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发现后,出土了大量汝官窑碎片、匣钵、窑炉、作坊等各种实物资料。在些基础上,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和科学研究单位对此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烧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的角度对汝官窑的釉色、质感、纹片等主要外观特征的形成原因进行科学分析。

1、胎的烧结度——汝官窑胎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质地疏松,没有很好烧结,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大大小小的空洞特别多,有时还可以看到断层。这些特征一般用肉眼就能够分辨出来,如果用放大镜或50倍的体视显微镜观察就更加清楚。在观察这些特征的时候,必须采用新打碎的断面而不能采用受泥上污染的断面。

2、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窑胎是用高铝粘土配制而成,其(Al2O3)含量介于27~31%之间,助熔剂(CaO+MgO+k2O+Na2O)含量在2.6~4.9%之间,象这样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但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判断,大多数汝官窑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所以大部分汝窑的胎都没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过烧的碎片,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空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说明没有完全致密化。

与同时期的其他名窑青瓷相比,汝官窑胎的烧结程度明显较差。例如有些致密化程度较高的北宋钧窑胎,虽然也存在少量闭口气孔,但断面上已经出现明显玻璃光泽;大多数临汝窑胎的烧结程度也比汝官窑高;龙泉窑白胎青瓷的断面亦已出现玻璃光泽,闭口气孔也没有汝窑多。

汝官窑上述几种断面特征的存在,一方面说明烧成温度不够高,另一方面还说明汝官窑对胎泥的加工并不十分讲究。一般说来,用手工制备出来的胎泥颗粒较粗,而且很难把包裹在其中的气孔和断层完全清除掉,但如精心淘洗并加以陈腐,再经反复揉练,可以大大减少这些缺陷的存在。景德镇明清官窑胎中很少见到上述这些缺陷,其主要原因除烧成温度较高外,胎泥的加工比较讲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汝官窑胎要达到完全致密化或接近完全致密比也并非难事,但汝窑陶工并没有这样做,其中必有原因。原因之一是汝官窑的釉都有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原因之二是汝官窑大部分都是宫廷陈设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艺术外观上,包括造型、做工、釉色、釉的质感以及纹片等方面。就陈设瓷的整体艺术效果而言,釉比胎更重要,釉色和质感必须做到尽善尽美,而胎没有达到完全致密化关系不大,所以古有“重器不重质”之说。当时为了得到玉质感釉的艺术效果,汝窑的窑工有意识地使烧成温度偏低,使大部分产品的胎处于不同程度的微生烧状态。本文在下面的讨论中说到的“生烧”、“微生烧”、“正烧”、“过烧”都是指釉的烧成状态而不是胎的烧成状态。

3、胎的色调——汝官窑的胎一般都称之为“香灰胎”,因其色调与香灰比较接近之故。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后发现:窑址中出土的汝官窑碎片,其断面色调接近土黄色,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这种土黄色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把碎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色调极大多数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色,而香灰的色调是浅灰色,虽与汝官窑的色调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另外,胎色的变化还与其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低的胎比烧成温度高的胎显得略为灰一些,这是因为烧成温度低不利于游离碳等杂质的排除之故。其实,汝官窑的胎色与龙泉窑白胎青瓷更加接近,但从来没有人把龙泉窑白胎青瓷的胎称之为“香灰胎”。作者认为,即然汝官窑“香灰胎”之称已经约定俗成,不妨还是这样称呼,但是必须对其真正的胎色心中有数。

汝官窑灰白色胎的形成与胎的化学组成和烧成气氛有关。汝官窑胎含有2%左右的Fe2O3和1%左右的TiO2,其铁钛含量比唐代邢窑、巩县窑等著名北方白瓷稍高,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必然会呈现灰白色。

胎的色调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汝窑的釉色,特别是透明度较好的天青、灰青及虾青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其原因就在于胎色的衬托。

4、釉的色调——汝官的釉色大体上可分成月白、粉青、卵青、豆青、天青、灰青、虾青等七大类。这些不同色调的釉,它们的质感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色调和质感上的差异可能是不同的配方所造成的,但是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各种汝官窑釉所用的配方是同一类型的配方,它们的化学组成,除了个别例外,没有明显差别。至于个别数据差别稍大,那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原料的不均匀性、样品本身存在的不均匀性以及测试方法的不同等等。

科学研究工作表明,青瓷釉色调的深浅与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密切有关,烧成过程中青瓷釉色和质感的变化大体遵循如下规律:当烧成温度低于1100℃时,釉料处于半熔融状态,釉料中的含水量铁矿物也未能充分溶解于玻璃中,所以釉层高度失透,釉面光泽差,釉色很浅;随着烧成温度的不断提高,釉料进一步熔融,釉层中的玻璃态物愈来愈多,于是釉层变得愈来愈透明,釉面光泽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釉料中有更多的含铁矿物溶解于玻璃中并形成Fe++—O—Fe+++发色团,所以釉色就逐渐加深。气氛的性质则决定铁的价态,还原气氛弱,青釉中的铁大部分成三价铁状态,釉色呈黄色或青中带黄;还原气氛强,铁大部分成二价铁状态,釉色就呈美丽的青色。根据以上规律,就不难理解汝窑的几种不同釉色的形成原因。例如当烧成温度在1050~1100℃时,釉处于玻璃化初始阶段,青色成分很少,故釉色呈月白色;当烧成温度提高到1150~1200℃,釉料进一步熔融,釉色就从月白逐步变成淡粉青、粉青和卵青色;当烧成温度更进一步提高到1220℃以上时,釉料已经完全玻化或接近完全玻化,此时的釉色有天青、豆青、灰青及虾青等好几种,主要取决于烧成气氛。如果还原程度恰到好处,就得到天青色;如果还原不足,釉色青中带黄,就得到豆青色;如果还原过度,釉中有游离碳存在,就得到灰青或虾青。

釉色的变化除与玻化程度和烧成氛有关外,还同釉层厚度有关。器口处釉层薄,釉色就浅,底足附近或其他积釉处釉层厚,釉色就深,这是一种迭加效应。正如河中的水颜色深,脸盆中的水颜色浅,这一例子中水色的深浅也是迭加效应造成的。

5、釉的质感——汝官窑的质感大体上可分成完全失透感、玉质感、玻璃质感等几种。不同的质感是不同的显微结构造成的,而釉的显微结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的玻化状态。下面把这三种具有不同质感的釉的外观特征与它们相应的玻化状态和显微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讨论。先说具有完全失透感的月白釉,这种釉的釉面光泽差,呈半木光状态。显微结构表明,这种釉的釉层中存在大量未熔釉料和大大小小的气泡,表明它们处于玻化初始阶段,烧成温度大约在1050~1100℃之间。大量未熔釉料和气泡的存在造成完全失透感和半木光状态。具有玉质感的粉青色釉,其烧成温度比月白釉稍高,大约1150~1200℃之间。釉的玻化程度也相应有所提高,釉层中未熔釉料的数量明显减少,玻璃态物质则相对增多,钙长石析晶大量形成,成群成片,可能还存在液相分离现象。具有这种显微结构的釉,其釉层仍有失透感,但釉面光泽已比月白釉有所增强,即从半木光状态转变成丝绸般的柔和光泽。就视觉效果而言,这种釉的外观与玉的质感差不多,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到1220℃以上,釉料就完全玻化或接近完全玻化,此时釉层中产生更多的玻璃态物质,液相分离现象已完全消失。具有这种显微结构的釉必然会呈现较好的透明感,釉面出现较强的光泽,有时还有明显流釉现象。由于它们玻化完全,铁的发色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故釉色进一步加深,即从粉青变成天青、灰青或虾青。

有些汝窑的釉面上存在大量针孔和棕眼,它们是在施釉和烧成过程中,气泡从胎和釉层中逸出釉面后留下的痕迹,这些针孔和棕眼,前者因未能在烧成时被流动的釉填补而有一定的深度,后者虽已被流动的釉填补,但仍未完全填平而留下浅浅的凹坑。烧成过程中处于不同升温阶段的釉的显微结构图。

由于配方和烧造工艺的不同,汝窑的釉色和质感同其它历代名窑青瓷有一定差别。例如钧窑的天青釉是青中带蓝,还伴有乳光现象,而汝窑的天青釉则是纯正的青绿色,不带蓝味,也没有乳光现象;又如民汝窑极大部分都是玻璃釉,没有玉质感釉。总的说来,汝窑的釉色和质感受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作为鉴定标准之一。

6、斜开片与鱼鳞纹——汝窑的开片有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等几种。斜开片和鱼鳞纹是汝窑的一个创造,也是汝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观特征。在中国古代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窑场虽然不止汝窑一家,但也为数不多。

斜开片的主要特征是其形貌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众所周知,釉色的浓淡深浅与釉层厚度的密切有关,釉层厚釉色就深,釉层薄釉色就浅。斜开片形貌多变的原理与斜开片一侧釉层厚度的变化有关。断面观察的结果表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照射到斜开片上时,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很薄,故色调比周围的其它部分明显较浅,结果就形成一条宽度约为0.5~1毫米的接近无色透明的白边。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

斜开片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孤立存在,有的数条平行,有的二、三条以一定的角度连接起来,也有的四、五斜开片与一条直开片围成一个多边形,多边形的外形和大小颇似鲫鱼的鳞片,故称之为“鱼鳞纹”。如果光线的角度合适,则构成鳞片的几条斜开片都出现白边,颇似鱼鳞的周边;而白边以外内部分都呈青绿色,好象鳞片本身,与鳞片紧靠的直开片没有白边,好象鱼鳞的根部。鱼鳞纹周边与鱼鳞本身存在色调反差,特别是二行斜开片的交角处形成的白边特别明显,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由于斜开片的方向没有一定,所以在转动瓷片时,就有一批新的“鱼鳞纹”显现出来,而原来的一批“鱼鳞纹”则逐渐隐没,时现时隐,变化无穷。汝官窑中有些釉色天青又有密集鱼鳞纹的产品尤为难得。

根据对大量碎片的观察结果,斜开片的形成大致有如下一些规律:1、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开片大部分都是又粗又长的直开片,没有斜开片。在冷却后期形成的开片则大部分都是小的直开片。这些大、小直开片构成的网络把整个器物上的釉分割成许多小区,斜开片则是在出窑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或放置过程中在这些小区内形成的。这些斜开片在廷伸过程中,一触至网络上的直开片或其它斜开片就被阻断。所以斜开片都是即短又细的小开片,其长度一般介于5~8毫米之间,很少有超过10毫米的;2、斜开片大多出现于正烧的天青釉和微生烧的粉青釉上,而生烧的月白釉和过烧的天青、灰青、虾青釉一般没有这种现象或不明显;3、有些内外施釉的产品上,往往器内有斜开片而器外则没有斜开片,内外两面都出现斜开片的较为少见;4、不是所有汝窑产品都有斜开片,只有在少数产品上可以看到这种现象;5、除了汝窑外,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也有斜开片;6、斜开片的产生与釉层厚度有关。汝窑的釉层厚度一般在0.5~0.8毫米之间,只有达到这样厚度的釉层,才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斜开片,器口部位的釉太薄,就不容易产生斜开片,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云官窑的釉,有的厚达2毫米以上,也会产生斜开片。

斜开片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对此进行探索,有必要先搞清楚直开片的形成机理,《中国古陶瓷科学》一书中对南宋官窑和传世哥釉大小开片的形成机理作如下解释:“直开片的形成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釉比胎收缩得更快,因而釉受到张应力,冷却到200℃以下时,釉已完全硬化,完全失去弹性,当釉的张应力的强度超过其抗张强度时,釉就产生开裂,此时出现的裂纹都是又长又粗的直开片。一系列大的直开片的产生使釉受到的张应力得到削弱,但在局部地区胎釉之间仍有残余应力存在,残余应力的强度较弱,不足以产生大开片,但是会在出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产生小开片,小开片又短又细。南枕头官窑和传世哥釉的大部分小开片就是这样形成的。”

基于对直开片形成机理的认识和最近对汝窑斜开片的研究,作者对斜开片的形成机理有如下一些初步认识:

1、斜开片与显微结构--裂纹在扩展时,有时形成直开片,有时形成斜开片,这既和釉受到的张应力强度和釉层中的应力分布有关,又与釉的显微结构有关。下面结合几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讨论:(a)过烧的汝窑天青釉,由于玻化比较完全,釉层中很少见到未熔釉料,钙长石析晶和气泡也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裂纹扩展时一定沿着最短的路线,即垂直于胎釉表面的方向进行,形成很多即粗又长的直开片。顺便说一句,凡是釉层较薄而且玻化很完全的釉,其裂纹都是以直开片的形式出现的,例如铅釉;(b)生烧的月白釉和淡粉青釉,处于刚半玻化阶段,这类釉除了在冷却初期尚能形成少量直开片外,在以后的长期使用和放置过程中基本上就不再出现开片;(c)正烧或接近正烧的汝窑天青釉,其显微结构介于上述过烧和生烧两种情况之间,釉料已接近完全熔融,釉层中有成群成片的钙长石析晶和较多气泡。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纹片的走向与气泡密切有关。在冷却初期,由于釉受到的张应力非常大,故裂纹能够笔直穿过气泡而继续前进,气泡不会对裂纹的前进方向产生很大影响,开片的形态基本上都是直开片。但出窑后再隔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大量直开片都出现以后,釉受到的应力已经大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裂纹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笔直穿过气泡而只能绕过它们继续前进,使裂纹的前进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结果就形成斜开片。

2、斜开片与玛瑙——古文献中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的记载,有人据此推测汝窑斜开片的形成可能与玛瑙有关,但也有人认为,玛瑙在釉中的作用与石英没有太大区别,两者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虽然杂质含量和结晶类型稍有不同,但对开片的形态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作者根据显微结构和电子探针扫描等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的结果,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斜开片的形成与玛瑙直接有关的科学论据。

3、斜开片与釉层中的应力分布-斜开片大都出现于内壁,内壁和外壁同时出现斜开片的较为少见,单是外壁有斜开片而内壁没有的更加少见。这些事实表明,在同一件器物上,内壁釉层和外壁釉层的应力分布是不一样的,内壁釉层中的应力分布有利于斜开片的产生。影响釉层中应力分布的因素非常复杂,它们与器物的形状、各种工艺因素以及外部条件有关。总之,斜开片的形成都是一系列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一窑产品中出现斜开片的产品为数不多,出现典型鱼鳞纹的更少。

结论

1、汝窑的各种不同釉色和质感实际上是同一类型的配方在不同升温阶段和不同烧成气氛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其变化规律可用示意图表示如下:

2、斜开片大多出现于微生烧或正烧器物的内壁,生烧或过烧的产品上一般没有这种现象或较少出现。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例如釉层中存在的气泡和内部应力都会干扰裂纹的前进方向,使其发生偏离,形成斜开片。玛瑙在釉中的作用与石英相似,斜开片的形成是否与玛瑙直接有关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有关的科学论据。

汝陶(图)


汝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种陶艺制品,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其代表作是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陶缸,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这件汝陶珍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阎村,2003年被国务院定为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第一,遂成旷世奇宝。

从鹳鱼石斧图陶缸看汝州的制陶史,足见汝陶历史之久远、文化底蕴之深厚、汝州文明之源远流长。由于汝州境内制陶业的兴旺发达,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历春秋战国,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过隋唐至北宋,汝陶融汇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以自身的独特魅力,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繁荣和文明。汝陶艺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终于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汝瓷出现,盛极一时。陶为瓷之母,陶为瓷之根。汝瓷是汝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汝陶以更为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汝瓷、特别是天青釉汝官瓷的出现,使汝州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汝官瓷因战乱而断代至20世纪七十年代,汝官瓷销声匿迹了八百多年,但汝陶与汝民瓷(豆绿釉)却因其使用价值和行于民间而不断得到延续和发展。市汝瓷一厂的繁荣、市汝瓷二厂的辉煌,都是汝陶和汝民瓷发展到一定成度的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是汝官瓷的飞速发展,从汝州飞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接着是汝陶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出现了喷绘、手绘、雕刻等现代汝陶系列产品,热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和世界各地,以至唐山、潮州、景德镇等全国各大窑口争相仿制汝陶。但有着六千年制陶史的汝州陶瓷艺人不断原创新品,并申请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使仿制者在工艺和品种上总是落后一步,难怪一位著名陶艺书画家盛赞:“汝陶出汝州,距今六千年,鹳鱼石斧图,美韵传人间”。

什么是汝瓷


“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婉世称宝。”如果用美学的眼光来看汝窑瓷器,造型古朴大方,端庄凝练,,形神兼备,清雅肃静,釉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土质细润,坯坚细腻,釉药浑厚,清澈温润,和谐完美。

汝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温润古朴,清新爽目;抚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官窑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支钉痕,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汝瓷的美”含蓄的美、平淡的美,和谐的美,素雅的美、清纯的美、宁静的美、古典的美、柔婉的美、浑厚的美、明润的美、大气的美、集东方美学于一身、大美无言的美。

解读汝瓷的美,我们既要看到她形式的美,又要把握她意蕴的美。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西方有位大家说:“一只希腊花瓶是所有古典和谐的典型。同一时期,东方另一个伟大的文明之邦——中国,已将陶器发展成为一门最可爱和最典型的艺术。中国人在这门艺术上的奇特造诣甚至超过了希腊人所取得的成就。希腊花瓶显现出静态和谐,而中国花瓶,一旦摆脱了来自其他文化与技巧的影响,则能表现出动态的和谐。中国花瓶不仅呈现出数的关系,而且表现出生命运动。”是的,一件汝窑器虽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她是在不停运动的,她所蕴含的意味之美才是真正的古代艺术之美。

汝瓷为美而生。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它打碎,要经常拭去它身上的尘埃。惟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

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同时,它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它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在停火降温中,它还随着温度的冷却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经验着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窑在燃烧,圣火在歌唱,于是在神奇的窑变中诞生了青瓷的艺术精灵。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熔进了瓷器之中。

汝瓷是有魂灵的。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的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每观汝瓷,我总要听到她——青精灵艺术的歌唱: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