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汝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谈谈汝窑的性质问题

谈谈汝窑的性质问题

汝窑瓷器的鉴别 现代汝窑瓷器的鉴别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2020-08-11

汝窑瓷器的鉴别。

关于汝窑的性质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五种观点

(1)官窑论:冯先铭提出汝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专为宫廷烧御用瓷,一部分烧民用瓷。李辉炳和傅振伦认为汝窑有可能或者就是北宋官窑。孙新民依据2000年度汝窑中心烧造区的地层关系及发掘成果推论:"汝窑瓷器的发展过程可能是:先由青绿釉刻花镂孔钵过渡到青灰釉裹足洗。然后烧制出成熟的汝窑天青釉瓷器"、孙新民只提到"汝窑",把"汝窑"与"民窑"相比较,但没有明确指出是宫汝窑,当然传统观念上的宫汝窑即是汝窑。郭木森依据发掘的器物与传世品比较,认为清凉寺天青釉汝瓷烧造区是专为宫廷烧造"御用汝瓷"的瓷窑,是"供御"而不是像越窑、耀州窑、龙泉窑的"贡御"。赵文军、郭木森、李德敏从发掘情况看,把清凉寺窑区分成汝赛中心烧造区和民窑综合烧造区,明确了清凉寺窑区存在汝官窑。吕成龙对《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所记"京师自置(窑)烧造"的"京师"作了考证,并认为北宋不可能在汁京设置官窑,而京师自置窑烧造的意思就是朝廷在汝州设窑烧造。李广宁通过官用交通路线--大运河考古发掘资料出土的一大批北宋各窑口的瓷器,包括很多民汝瓷器都没有一件宫汝窑瓷器的现象,说明官汝窑瓷器不是一般商品瓷器,从而确定汝窑是皇家御用的宫窑性质。

(2)贡窑论:汪庆正《汝窑的发现》一书认为"民汝与汝它可能只是并行的两条线,不能形成先后或因果关系;或者宝丰清凉寺窑生产的民汝器尚待有新的发现。"提出汝窑是贡窑的观点:周丽丽认为汝容是民窑,与曾作为贡瓷的越窑秘色瓷、耀州窑青瓷、钧窑瓷的釉色、造型、装饰、工艺比较分析,说明了汝窑是贡窑。但作者仍然把汝窑称"御用瓷",这里的概念似乎与郭木森等人的"御用汝瓷"不同。

(3)民窑论:蔡毅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反证,即北京官营手工业管理机构"文思院"有若干分工细致的各种手工艺机构,即"作",惟独没有陶瓷"作"。再结合故宫旧藏流传的不可靠性和其它文献,而论证汝窑"非官营手工业的职能"。

(4)贡一官中间论:张东认为汝窑具有官方性质,但是从《清波杂志》所记载的落选品可以出卖的情形看,是从贡瓷走向官窑的中间阶段。冯小琦、王莉英从称谓上区分,认为河南汝州、宝丰、鲁山一带都出青瓷,竞称法窑,而应该清凉寺是贡窑,烧造御用瓷器,烧造民用瓷器的应称宝丰窑,汝州称临汝窑,鲁山称鲁山窑。认为汝官窑多少带有官窑性质,但实际上还不是具备宫窑的应有条件,以称"汝窑"比较适当。

(5)多元论:陆明华认为从瓷片堆积情况看,主要是挖沟或挖坑埋藏废品,属干宫窑性质,但是认为"这一窑场是北宋中央政府的官窑还是地方政府的宫窑,目前还有待研究。"同时认为"汝窑瓷器烧造可能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烧造格局。"汝窑的烧造年代范围攻,在北宋晚期已成定论,但具体时限,研究者意见不一陈万里、冯先铭认为在哲宗元枯元年(1086)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的20年间。叶喆民认为大体可在元佑元年(1086)至宣和末年(1125),即哲宗、徽宗时期。李辉柄先生认为大约始于政和元年至北宋灭亡的宣和六年(1125),即十四年间。孙新民认为汝窑的创烧不晚于神宗元丰年间,成熟于宋哲宗时期。郭木森认为汝窑创烧于宋神宋时期,盛烧于宋哲宗时期,停烧于宋徽宗初期。李广宁认为汝官窑从政和年间烧造,毁于靖康年间金人的战大,最多只有16年光景,之后即有南宋官窑一一修内司窑的建立。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关于汝窑的几个问题(二)


东西方学者论汝窑

由于宋汝窑瓷器为我国制瓷的巅峰象征,它葆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故而曾引起东西方学者十分神往,非常关注而进行研究,上世纪日本人西本愿寺驻汉口布教师原田玄纳就曾去过临汝实地进行调查过汝窑窑址,其结论是“北方青瓷是汝窑的主要制品”。而英国人欧慕浮布路司更为离奇地说“影青即是汝窑”,台维特还写了《汝窑考》的一本册子,其中心内容是对青瓷作过一些分析结论:“跟北方青瓷完全不同,而接近宋官窑的一种优秀青瓷,就是汝窑。”外国人对汝窑的这种种见解似乎都不得要领,由于他们都是些外国人,对汉学及汉文化有着一定隔阂,而对汝窑的研究必须具有较深厚的汉学修养和汉文化的积淀,又必须具有复合性知识的各种要素,诸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西洋科学、自然科学等等学科都牵涉到,再有要从实物标本上进行分析研究,对照,物史互证。另外还要排除明、清、民国,以及现在的仿品的干扰,单单寻找这些资料就浩如烟海,由于我国是瓷文化的创始国,我们有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生活于斯的先天条件,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就不一样了。欧洲烧造青瓷要滞后我国一千七八百年,日本的小山富士夫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的《支那清瓷史稿》中说: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已发明了青瓷,而欧洲首先烧造出与青瓷相似的瓷器却是晚于中国一千多年的十七世纪“。所以说外国人想要学通中国的汝窑青瓷文化是十分吃力的。这种永恒的巅峰艺术毕竟是中国烧出来的。

历史和现在对汝窑的仿制

由于汝窑是我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经典制作,它是艺术高峰的典型和楷模,并具有永恒的魅力。故而古今中外,竞相模仿烧制,谈仿制作伪的话题,在我国历史悠久了,可以推溯到战国时代,掘《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赝字省文笔者注)齐人曰雁也。”所以说仿制作伪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人们把假冒伪作称之为“赝鼎”。故典即出于《韩非子》。这是由于政治上原因使然。但是一般的制假作伪,不外乎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仰慕前代的名窑产品,以弘扬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再铸历史的辉煌,它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一种是古玩商为了射利,尤其现在用高科技手段,现代化制作方法仿假,五花八门,削尖脑袋进行作伪。前者如康窑仿宣德,成化产品,清人许谨斋呈郎廷极的诗中就有:“比似宣成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而后者如晚清民国时期大肆的作伪仿古,以追求暴利,在民初北京、天津大古玩商都在景德镇置窑仿浇历史的名窑名釉名瓷名彩。那么对汝窑瓷的仿制起于何时呢?在国外要推溯到高丽仁宗时代徐兢的《高丽图经》中:“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即宣和五年1123年,国外就仿烧了,那么在国内最早出现仿烧汝窑就是宣德窑了,据《明清瓷器鉴定》中有一段记载:“仿汝窑——永乐时景德镇就已开始仿造宋代名窑瓷器,而仿汝釉则以宣德时首创,并且明代仅于这时期有此品种,以后到清代雍正时才又重现……但胎体不够坚硬(类似浆胎)。”这是明代仿汝窑见证。据《景德镇陶录》载:“汝器——镇陶官古大器等户都仿汝窑釉色,其佳者俗亦以雨过天青呼之。”这也是清代仿汝窑的见证。再据《饮流斋说瓷》:“汝窑托杯,制与时式不甚相远,而蚓纹深黝,釉汁莹涧,后世殆无其匹,仿者甚伙,然终不能神似。”这是民国仿汝窑的见证。再看现在仿制的情况:河南汝窑研究所仿烧故宫三足奁所报道的文章:“科研人员多次到故宫观摩审视珍品,请专家讲述要点,并以汝窑三足尊为模式,开始反复试烧的艰苦实验工作,釉里也加入玛瑙未,烧成后釉表光滑很润,有一种油腻感觉,在放大镜下釉泡互相叠压,连成一片,好像密集堆积起来的肥皂泡。……新仿品也是七个支钉,痕迹大如绿豆,四周釉被掀起,形成一个个的小漕坑。”(引至1993年12月出版的《收藏家》杂志)从高丽仁宗时代仿起,历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究竟仿烧了多少汝窑瓷器,在古玩文物市场上转悠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这就难怪旧货古玩集市、文化城到处都能见到汝窑的瓶、奁、洗、盘应有尽有。“裹足支烧天青色,片纹满器香灰胎”的汝窑瓷器很是诱人,多少收藏单位收藏家所向往的心仪之物呀!又多少文物爱好者想物色到的“汝窑”呀!客官且慢掏钱,看看准。最后用《汝州志》孙灏的一首咏汝窑诗结束这篇拙文“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抟埴,名王作供绍兴年,瓶盏炉 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身价当年压定州。”此诗如把末组的“俦”改成“伦”,“州”改成“钧”,改为“官哥配汝非汝伦,身价当年压定钧”。这样凸显出汝窑一枝独秀,官哥既不能与之伦比,定钧亦为之压倒一筹的“五窑独尊”的气势。“俦”改“伦”是为了古体诗的协韵,“州”改“钧”是为完整五大名窑,汝为之首的史实。但区区在下何敢妄议古人的佳作,不过是戏说而已。

上文中无论对“前贤”或者对“时贤”绝没有辨正纠误,烛幽探微,甚至启百代之心扉之嫌,实为愚者一得之见,由于学识浅薄,孤陋寡闻,错误之处求教于方家。

谈谈元青花


讯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述说了青花的魅力,更多的人也因此对它一见倾心。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元末时,景德镇瓷器厂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也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的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生产的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怎样控制火焰的性质与压力?


烧煤的倒焰窑内还原焰的表征是维持窑内正压操作,投煤次数较多,相隔时间较短,做到不断火,不断焰;而氧化焰的特征是窑内维持负压操作,窑内火焰明澈清晰,一般添煤时间间隔较长,初时窑内浓烟滚滚,过后渐淡而后火净,即火焰的性质为还原-弱还原-氧化。因此保持窑内火焰的一定性质往往以存焰与火净的时间比例来予以控制。对于氧化焰操作要求火净的时间远多于存焰时间,保持氧化焰时煤层不宜太厚,每次加煤量少,加煤间隔较长,必须有稍多的过剩空气。欲提高窑内温度,必须采用氧化焰烧法。为了满足某些制品对质量较高的要求,一般在1000-1180℃,当釉料尚未熔融前须控制还原焰,即维持窑内不断火与不断焰,为此必须在更换还原焰时将闸板下降;以减弱窑内通风。加煤操作除采用小块煤外,应按照"勤加少添"原则,并保持燃烧室内火势不发白,煤层不发黑的状态,即可避免窑内温度急升所引起的釉面过早玻化、坯体还原不充分的现象。 常见的火焰为弱还原焰或氧化焰。控制弱还原焰的方法是采用大块煤烧窑。煤层可厚些,每次加煤量大,加煤间隔较还原阶段长,同时减弱窑内的通风,但应维持窑内不断火。 在还原焰操作时,应使窑内保持不大的正压,这样可以避免冷空气大量涌入。 压力控制对隧道窑尤为重要。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制品时,隧道窑的零压点在烧成带与冷却带之间。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制品时,隧道窑的零压点则在烧成带与预热带之间。如果零压位置控制不当,则将使窑内气氛变化,而造成产品出现缺陷。

谈谈欧洲瓷器的收藏指南


从16世纪起,欧洲航海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来自东方各国的珍贵文物,源源不断地运至欧洲各国,尤其是光润柔美的硬质瓷器,更为王公贵族所珍爱,致使瓷器的价值超过了黄金,瓷器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但是,制瓷技术相当复杂,要想成功绝非易事。然而终于被一位从未接触过制陶业的逃亡炼金术师发明了欧洲瓷器。他就是约翰•弗里德里西•伯特格尔(1682~1719)。伯特格尔于1709年3月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接下来的五十年,欧洲的瓷器中心转移到德国Meissen地区,而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也成为了目前收藏家所寻觅的珍品,为十八世纪三十年代Meissen地区制作的茶壶,其在2000年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中以1540英镑成交,而图2则是当时Meissen地区茶壶中的精品,其制作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相比前面的一个茶壶,其在绘画工艺上更加讲究,因而其在2000年的拍卖中以14300英镑成交。

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制瓷业的中心从Meissen转移到法国,当时法国的Sesvres瓷器厂是欧洲著名瓷器生产中心。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欧洲瓷器工业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英国。英国的普利茅斯、切尔西等地因形成大规模的生产瓷器而闻名。当时的欧洲瓷器生产基地的变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是欧洲瓷器从软瓷向硬瓷发展的标志:从1709年以后,虽然欧洲已能仿制中国德化白釉瓷和孔雀釉瓷,但火度较低,仍属软瓷。而当时英国就是在十八世纪通过仿造中国的德化瓷而发展出硬瓷。

到了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当时英国的瓷器已经开始逐渐由生活用品转换到装饰用途,在1851年伦敦举行的瓷器展览会上,英国的瓷器已经开始出现了这种变化。而这一时期,欧洲其他各国的装饰瓷器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于广大中国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欧洲瓷器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收藏领域,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国瓷器的影子,特别是德化瓷的影响,而在2000年11月17日至25日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瓷器拍卖———“泰兴号”船载瓷器拍卖中就有大量明代的德化瓷珍品,全部的成交额达到了1100多万美元。右上图为明代德化瓷最著名瓷圣何朝宗大师的作品《观音渡海》。因此对于有实力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不妨花点时间收集一些早期的欧洲的瓷器,其回报一定不菲。

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


临汝窑不是汝窑,但是临汝窑施釉的厚度及温润程度又和汝窑相似,很多人以为是一样的瓷器,其实不然。汝窑是宋代朝廷的贡品,临汝窑多用于民间。临汝窑产于河南省临汝县,是宋代青瓷系中一个窑址。主要窑址在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大谷店等地。

临汝窑瓷釉颜色以青中闪绿为主,釉泡大而多,釉面不太光亮,有开片亦有不开片的。瓷器施釉薄厚不匀,且不规整,常出现缺釉和沾有窑渣现象。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口径18.9cm,足径5.5cm,高7.8cm,质量463g。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口径22.4厘米,通高10.3厘米,底径9.7厘米,重量975克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通高4、口径11、底径3.4cm

谈谈陶瓷家居


讯 作为艺术品的陶瓷,从来不乏追随者,民间收藏早已是风起云涌。在上海,许多民间藏家甚至一个月跑十几趟景德镇和龙泉。至于说到行情,葛千涛透露:“4年来,那些大师的作品已经翻了5倍,4年前,一件大师的瓷器只卖到几千元到几万元,而现在,一件大师的瓷器或陶瓷版画卖20多万已经不新鲜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艺术融入生活也成为了一种必然——在上海的多个顶级商场中,某欧洲名牌瓷器一口气开了5家专柜。人们购买作为工业产品的陶瓷制品,已经不再仅仅出于实用的目的,而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居家生活中,使用精美的瓷器餐具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在古典的装修风格中,人们往往摆放景德镇瓷器;在简约现代的装修风格中,新锐设计师们的作品受到追捧;在浪漫的装修风格中,人们喜欢温馨感的陶瓷品。值得一提的是,佛山石湾人偶在本届博览会上大热,特别是中小型作品,放在客厅或书房,总是相宜。

欧洲瓷器以白瓷为主,而中国陶瓷种类繁多,当中国陶瓷品牌和设计更加完美,加上终端渠道和体验中心的助推,在陶瓷中实现诗意的栖居便是可触摸的梦想。葛千涛表示,陶瓷不仅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品味。在他家中就有各样的瓷器。对于龙泉青瓷,葛千涛情有独钟,他缓缓地说:“在我眼里,青瓷不是唐诗宋词,而是《诗经》。”

谈谈紫砂壶的保养


新夏新晴新绿焕,茶式初开花信乱。羁愁共语赖吴郎,曲巷通人每相唤。伊予真气合奇怀,闲中今古资评断。荆南土俗雅尚陶,茗壶奔走天下半。吴郎鉴器有渊心,会听壶工能事判。源流裁别字字矜,收贮将同彜鼎玩。再三请出豁双眸,今朝乃许花前看。高盘捧列朱萼堂,匣未开时先置。卷袖摩挲笑向人,次第标题陈几案。每壶署以古茶星,科使前贤参静观。指摇盖作金石声,款识称堪法书按。某为壶祖某云孙,形制敦庞古光灿。长桥陶肆纷新奇,心眼欷歔多暗换。寂寞无言意共深,人知俗手真风散。始信黄金瓦价高,作者展也天工窜。技道曾何彼此分,空堂日晚滋三叹。读完此诗之后,其中对紫砂壶的保养真是妙谈,更是将壶与人形象化着具有了思想,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所阐述的理论正好为我们今天的养壶适用。结合现代的生活节奏,养壶要注意6点。

紫砂壶是喝茶人的珍宝,但要使茶壶表现出真正的个性,就要有正确的养壶方法,泡壶是最好的养壶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六点:

1、彻底将壶身内外洗净。无论是新壶还是旧壶,养之前要把壶身上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

2、切忌沾到油污。紫砂壶最忌油污,沾一后必须马上清洗,否则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3、实实在在的泡茶。泡茶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的光芒。

4、擦与刷要适度。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中积茶销销刷洗,用开水冲净,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试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5、使用完毕要清理晾干。泡茶完毕,要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

6、让壶有休息的时间。勤泡一段时间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用时才能更吸收。按这六步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亮度可经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气触摸。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谈谈汝窑的性质问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谈谈汝窑的性质问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汝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