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清凉瓷枕夜生香

清凉瓷枕夜生香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睡枕 古代瓷器猫枕价格

2020-08-12

瓷砖墙面。

瓷枕,是我国古人纳凉的寝具。李清照名篇《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形象地将青白釉瓷枕喻为“玉枕”,并反映了瓷枕清凉去热的物理特性。

瓷枕始见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乘凉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古人认为,瓷枕有“清凉沁肤、爽身安神”的作用。古代瓷枕的品种复杂多样,南北方各大名窑都有烧制,以宋代的艺术成就最高。宋代以磁州窑、曲阳定窑、扒村窑、当阳峪窑、登封窑所出瓷枕为多。其中尤以河北磁州窑和曲阳定窑的产品最负盛名。磁州窑瓷枕富有时代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瓷枕形状多姿多彩,有长方形、腰圆形、半月形、鸡心形、四方形、六角形、八方形、椭圆形、银锭形……也有塑成婴孩、卧女等人物形,卧虎、卧龙、双狮、寿龟等写实形以及雕镂成宫殿、戏台等建筑形。其造型精巧,制作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瓷枕上施以彩釉,并绘精美的图案,或花鸟鱼虫、珍禽野兽,或诗词歌赋、格言警句,或山水人物、日月星辰,还有很多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意趣盎然,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此枕造型为一男孩卧于榻上,他双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一副天真顽皮的神态。胖胖的圆脸,双目炯炯有神,身着长袍,外穿坎肩,下着长裤。衣纹线条和衣着、木榻上的刻花装饰简洁流畅。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清赏


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有一件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通高17.2厘米,长21.5厘米,宽15.4厘米,是一件精美的定窑白瓷作品。匠师把瓷枕设计成一个仰卧于榻上的男孩,表情质朴纯真,双手持一荷叶,以荷叶为枕面,构思巧妙,富有情趣。这件瓷枕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形象天真可爱,反映了宋代写实的审美取向及雕塑造型艺术的高超技艺。

定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到宋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烧制的瓷器以白釉为主,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定窑白瓷的瓷土筛选精细,烧成的瓷胎细密坚致,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黄,呈牙白色;主要装饰技法为刻花、划花和印花,尤其以印花工艺最为精美,图文流畅,多见荷花、牡丹、萱草、鸳鸯等纹饰。“泪痕”为宋代定窑的典型特征,指的是器表的流釉现象,在烧制过程中釉层随器物垂挂流淌,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这件宋代白瓷孩儿抱荷叶枕,构思精妙,工艺精美,釉面多有薄层垂釉,形如“泪痕”,加上瓷质精良,釉色如象牙般均匀滋润,整体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小村发掘汝瓷碎瓷片


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窑场,能把矿石、泥土与火幻化为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珍宝,这就是备受北宋皇帝偏爱与赞赏的汝官瓷。由于烧造的汝瓷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流入民间,所以汝瓷存世稀少,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和世界各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物,而民间则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说法。字

串8

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几年,就因战争而消失了,而汝瓷的所有谜团,就像这神秘的器物一样,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了……字

串6

“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汝瓷是传世品保存最少的一种瓷,据专家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的汝官瓷不足80件。

2000年6月,河南省宝丰县偏僻的清凉寺小村,突然热闹起来,大批的考古工作者、文物贩子几乎同时来到了这里,因为在村民居住的民房下面,考古工作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里发现了一批千年难得一见的宝物——碎瓷片。

人们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它,这些破碎的小瓷片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名列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因地处河南古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誉。这些专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之所以被称为五窑之魁,就在于它独特的颜色——天青色。

专家介绍说,汝窑瓷之所以受大家欢迎,主要在它的天青釉。汝窑的天青釉色应该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目前还没有发现比汝窑的天青釉色烧得更好的釉。为了烧制釉色独特的汝窑瓷,工匠们不惜工本,选名贵玛瑙入釉,使其工艺更加精湛,最终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h

ttp://

因此,历代皇帝都把汝瓷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南宋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可出卖,近尤难得。汝瓷在南宋初就显得十分珍贵,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直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瓷才流出宫外,几百年来,可谓弥足珍贵,有价难求。

1992年,散失于民间的一件直径为8厘米的北宋汝窑瓷盘在美国纽约拍卖时,成交价为154万美元;而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中,一件宋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元易主。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烧造汝官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为破解谜底,无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为此费尽心血。

最早对汝窑瓷的寻找是从陈万里先生开始的。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陈万里先生专程来河南寻找汝窑。他当时跑了河南的不少地方,临汝、宝丰、鲁山,回去以后写了一篇文章《汝窑的我见》。而从60年代,当时找到的主要是民窑烧造的那些瓷器,并没有找到汝窑。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贸易盛况,这也引起了来此进行调查的考古人员的注意。

字串8

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徒步沿清凉寺到段店进行考察,10多公里范围内竟发现有数十座窑址,但是却并未发现汝官窑遗址的任何线索。与此同时,当地一些酷爱汝瓷的民间人士,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寻找着有关汝官窑窑址的蛛丝马迹。

74岁的王留现老人,老家就在宝丰县的大营镇,家距清凉寺不足4公里。小时候也耳闻目睹过这一带有宝藏的传闻,自从他进了县文化馆后,就把传闻当作一项事业去研究了。后来,他调到陶瓷厂从事专业陶瓷研究工作后,就更加留意从田地里寻来的碎瓷片,他不断问自己:“汝窑会不会就在清凉寺这一带呢?”

字串4

1985年盛夏的一天,有人告诉王留现,大营镇清凉寺村有户人家的红薯窖塌了,无意间露出了一个瓷器,王留现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了清凉寺村。

王留现到那儿一看,吃了一惊。那个东西猛然一见,就有一种雾光效应,虽然这个雾光效应很短时间就消失了,但是这个东西跟过去的不一样。最后,王留现毫不犹豫地借了600元钱,买下了这件从未见过的瓷器。但是,它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呢,王留现的心里也没数。

1986年,王留现带着从清凉寺出土的那件瓷器,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他找到了当时著名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

回上海以后,汪庆正就派人到清凉寺去调查了。一年后,王留现意外地接到了一封从上海博物馆寄来的信件。信上说,希望他能够拿瓷器到上海来和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汝瓷进行对照鉴别。对照鉴别完后,汪庆正就跟王留现郑重地说起了收购他那件汝瓷的事。汪庆正说这个汝瓷洗就是国家珍贵文物,不能个人收藏,应当献给国家。最后,上海博物馆给王留现颁发了国家文物局的奖状,并发给了5500元奖金。王留现老人当年花了600元钱买下的这个汝瓷洗,据说现在的价值近千万美金。德-化-陶-瓷-总-站

1987年5月,上海博物馆依据他们在清凉寺采集到的同传世汝窑器完全相同的46块碎瓷片,和王留现捐献的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的发现。

德化陶瓷总站

为找到汝官窑所在地,揭开它神秘的釉料配方和烧造工艺,以孙新民为主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准备开始对宝丰县清凉寺进行第一次试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10月份进行了第一次试掘。当时开了两个探方,发现有11件比较完整的、可以复原的汝窑瓷器。这就证实了宝丰清凉寺就是汝窑的产地。

在随后两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尽管也发现了一些汝窑瓷碎片,但是,发现的大部分还是民窑的产品,它们并不是汝官窑。

字串6

10年后的1998年初,考古队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第4次重点发掘。http://

他们先后发现了4座烧制民用青瓷的窑炉,找到了汝窑瓷器的单独烧造区,在此之前发现的多是混烧窑炉。但是,最为关键的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一直扑朔迷离,不肯与考古学家们谋面。

在发掘的间隙中间,清凉寺的一个村民在清凉寺村内挖了个地窖,在地窖里面出现了一些瓷片。专家们感觉这个非常重要,因此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在此做了试掘,终于发现真正的汝窑的中心铸造区应该是在清凉寺村内。

当时考古队仅仅是在村外的小便道上,或者是在村民的院内进行了局部的钻探,但还不敢肯定这里就是汝窑烧造区。因此搬迁村民的时候,考古队心里担心,如果没有发现汝窑,就对不起搬迁的村民。

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冒这个险,毕竟,半个世纪的寻找积累的经验,使他们对这次挖掘还是有信心的。因此,考古队最后下决心,报请当地政府搬迁了4户村民。

2000年6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精干人力,在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第6次考古发掘,经过近半年多的发掘,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

字串9

毫无疑问,宝丰县的清凉寺村就是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苦苦寻觅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2000年的第6次发掘,共发现了窑炉19座,作坊两处,以及水井、灰坑、过滤池、沉泥池等重要遗迹。字

串8

这里的汝官窑遗址,经探定大约有25万平方米,几乎全在清凉寺村内。这次发掘,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官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窑址中出土的遗物之丰富,也是历年来发掘所没有见过的。

北宋以来,汝窑青瓷工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保持了汝窑的传统瓷艺,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帝的赏识。字

串9

在一幅古画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陈列着许多瓷器,足见那个年代瓷器业的兴盛,而此图正是宋徽宗皇帝亲手所绘的《文会图》。也许,如果没有宋徽宗就没有汝窑的辉煌。宋徽宗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据南宋史料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是宋徽宗对汝瓷的最佳赞誉。

德化陶瓷总站

短短的20年间,汝窑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之中,它的烧制工艺随之失传,工匠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了。

康熙、乾隆年间,瓷器烧造蔚然成风,大规模地仿烧也使北宋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四大名瓷重回人间。而在北宋末期消失的汝官瓷,在烧造工艺上没有留下任何片言只语,但是,价值连城的身价,又使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争相仿烧汝瓷,但都因找不到其要诀而未能成功。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更给汝官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陶瓷文化鉴赏-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图)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窑址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个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7年,经省文物研究所试掘,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因此,省文物局于同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保护意见》的文件,指示对该遗址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传世器极少,故其价值连城,国际市场上拍出天价。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二十世纪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共分四个区域(用罗马数字表示)。清凉寺村南台地为Ⅰ区,韩庄村为Ⅱ区,小石桥西为Ⅲ区,清凉寺村为Ⅳ区。天青釉中心烧造区位于Ⅳ区西北部。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文化内函十分丰富。地表窑具、瓷片俯拾皆是,民窑区地层堆积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官窑区地层堆积0.25米至1.2米,最厚处近2米。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民窑区主要遗迹有窑炉、窖藏、作坊、灰坑、排水沟、水井等遗迹。主要遗物有碗、盘、碟、盏托、盂、器盖、三彩枕、炉、匣钵、支钉架、垫圈、印模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御用汝瓷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洗等。其产品类型有白釉、豆青釉和淡灰釉,黑釉和酱釉,钧瓷、三彩等。官窑区主要遗迹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窑炉、灰坑、水井、排水沟等。主要遗物有瓷器、模具、窑具三大类,还有少量钱币。出土的瓷器据不完全统计,天青釉汝瓷占99%。器种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月白为主,青绿、淡青绿釉也占一定比例。出土的模具多为轮制,有花纹的刻制,花纹复杂的对合而成。分两型。A型,皆轮制,B型,莲花炉外模。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烧器座、试烧插饼、垫饼、垫圈等。出土的钱币主要有“元丰通宝”和“元符通宝”两种。文化层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以六、七层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酱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盏、淡灰釉白口边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浅腹碟、黑釉颈白釉腹小瓶和酱釉双耳鼓腹罐。本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以五层为代表。白釉为大宗、青釉数量明显增多,黑釉较少,淡灰釉趋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绿釉牡丹纹印花碗、豆绿釉刻莲纹小碗、豆青釉团菊纹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圆捉手器盖、白釉珍珠纹地划牡丹纹枕、白釉直口双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灯、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以三、四层为代表。青釉数量猛增,几乎与白釉相等,其次为三彩釉,黑釉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绿釉内印花外刻花碗、豆绿釉印花龙纹盘、豆绿釉六分凸线纹碗、豆绿釉刻牡丹花盘、豆绿釉象鼻钮刻花器盖、豆绿釉交枝牡丹小盘、白釉葵口深腹盘、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双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长腹注子、三彩贴塑莲瓣纹深炉、三彩划荷花叶形枕、黑釉竹叶纹酱花炉、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窑划花小碗等。本期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以二层的部分器物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白釉敞口浅腹碗、白釉浅腹碗、白釉浅腹圈足盘、酱釉唇口盏、酱釉白内腹碗、黑釉双耳凸线纹罐等。本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第五期:以开口于二层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为代表。以青釉、白釉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钧釉,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双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浅腹盘、天蓝釉红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盘、白釉草书“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盘等。这期年代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陶瓷文化:磁州窑白地黑花罐和白地褐花枕


白地黑花罐,磁州窑系烧造。大口,圆肩,平底内凹,器身饰黑色花纹。高19.8厘米,口径21.7厘米,底径10.3厘米。内施黑釉,釉色漆黑油亮,外部在白地上绘黑色纹饰,肩部绘莲花、荷叶纹,腹部绘飞风纹,线条粗犷厚重,增加了全器的稳重感。整件器物纹饰简练古朴豪放,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这种白地黑花,是磁州窑最富特征的装饰手法。由于磁州窑胎质比较粗糙,一般在胎体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在上面绘制黑彩,最后施一层白釉,这种白釉黑彩瓷,黑白分明,图纹十分醒目,富有民间工艺的质朴美感。此件白地黑花罐,1957年安徽临泉县出土,完好无损,疑为河南省磁州窑系产品,因为临泉临近河南,往来方便。

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分布范围最广的一个民窑体系,这个窑系的窑场分布于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邯郸市观台镇窑为典型代表,该地古属磁州,故名磁州窑。据专家从出土标本分析,磁州窑的烧造年代始自宋代元丰年间,以生产罐、瓶、碗、缸、盒之类的陶瓷日用品为主,还生产瓷枕和玩具。瓷器品种除白釉瓷、黑釉瓷之外,还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等十几种之多。

磁州窑能生产满足民间人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器皿和用具,其中瓷枕是磁州窑的特产,比宋代其他任何窑系都生产得多。这件磁州窑白地褐花瓷枕,上世纪50年代安徽淮北出土。器呈元宝形,地釉呈奶白色。高12.2厘米,长25.3厘米,宽23厘米。枕面前低后高,两头圆形略翘,中间微凹,便于枕用。枕面绘褐彩折枝花卉,周边刻划双弦纹,顺畅自如。折枝花卉纹,看似比较随意,不受任何限制,其实组织严谨,摇曳多姿,增加了画面活跃气氛,美观实用。磁州窑瓷枕除绘画当时人民喜闻乐见的花卉图案和生活小景,还在上面题写通俗诗句与民谚作装饰,在宋瓷中别具一格。此两件磁州窑罐与枕,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制瓷工艺为我国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磁州窑白釉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瓷的出现作了准备。因此,元青花器一开始就表现了画工技巧的熟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