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二块元代瓷质地券补遗

二块元代瓷质地券补遗

元代瓷器鉴别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8-25

元代瓷器鉴别。

“从二块元代瓷券探寻元青花的足迹”一文在《中国文物报》发表后,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报纸版面的关系,只登出了几张瓷卷的全图。所以读者只能看到整体而无法看到瓷券的细部。看了景德镇的文先国先生的质疑文章,在此就地券的瓷质部分及券上地址等方面作一些补充说明。

笔者认为判断这二块地券的真伪,首先要看其胎、釉、青料这几方面的内容,其次才是文字内容。如果胎、釉、青料都是元代的,那文字上有某些错别字,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写瓷板的人只是工匠,而不是文人。

一、胎土特征

此瓷券胎土疏松,内有很多小孔隙,就像发酵过的面粉团,胎色呈米白色。胎土的这一现象,显示是经过长期陈腐处理过的老胎,是符合麻仓土的特征,并非是现代的胎土。举一件天民楼藏的元青花大盘的露胎处与现代仿品的胎土作比较,就一目了然。

二、釉面特征

l、釉面厚薄不平:元代多用淋釉、浇釉或刷釉的上釉工艺。从瓷券侧面,可见釉层表面不平整,且有釉水流淌的现象。釉薄处,可见像发酵过的面粉团状的胎骨;釉厚处有积釉。这些现象表明,瓷券是用淋釉或浇釉上釉方法,而非现代所用的吹釉法。所以其上釉方式也是符合元代工艺的。

2、缩釉斑斑:当用淋釉、刷釉等施釉法时,会造成釉层厚薄不匀,釉面不平,如果胚骨中含铁量高时,在烧制当中,将胚骨中的铁质逼出来,造成胚骨中的矽、锂及碎长石三种物质无法溶化,并与外层的釉相结合,就会造成胚骨将外层的釉向内吸收,或向外暴出,这样就造成缩釉或窑裂。二块瓷板的釉面也不是很平整,并有许多缩釉点,或向内缩,或向外暴,形状不规则,深刻见骨,且缩釉点中可见土黄色的土浸痕迹,看上去自然和谐,老味十足,这些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且釉面温润如玉,没有一点作旧的痕迹,这些绝不是仿品所能做到的。大多仿品的缩釉,一般较浅较圆,多不见胎。

3、窑灰点点:元代瓷器都是用柴窑烧制,柴灰会飘落在所烧的器物上,留下一些黑褐色的斑点。这二块瓷券的釉面上,也有一些大小不等,呈圆形的黑褐色斑点,分布自然和谐,可见其是用柴窑烧制的。试想一下,现代的仿制者怎么可能用高成本的柴窑,来烧制这二块不值什么钱的地券呢?

三、青料特征

从瓷板细部,可见其青料发色深沉,并有明显的黑褐色铁锈斑,铁锈斑分布自然,多分布在笔触顿按或转折处,或起笔收笔处,这些非仿品所能及。仿品的青料及铁锈斑,不是太深就是太浅,大多上浮而不深入胎骨。

四、烧制工艺

这二块瓷券的内容大致相同,只是第二块多了四个方位瓷器内容,笔者当时推测,可能一块是地券,一块是遗册(记载赔葬品的),后来再反复看了这二块瓷券,从其底部发现一些线索,在此分析一下。

第一块地券底部,可见明显的一圈椭圆形的胎土剥落,和一条不能密合的裂缝。从这些现象分析,这块地券可能是用一个椭圆形的垫饼所烧制的,并产生了粘连现象。而这条不能密合的裂缝,则可能是烧制过程所造成的,因为如果是后来打破的,裂缝应是可以密合的。笔者分析可能就是因为这块烧坏了,才又烧了另一块,而第二块的底部特征与第一块是不同的。

第二块瓷板底部,有五处有褐色的铁渣痕迹,从五处铁渣痕的分布,分析这块瓷板可能是用五个支钉来支撑的,这些铁渣就是支钉上用来预防粘连的窑砂,所以这块是用支钉烧的方法。笔者推测,第一块用垫烧法烧坏了,所以第二块改用支钉烧,并在第二块上加入了瓷器的一些内容。元代所用的烧瓷方式,是用垫烧或支烧,所以这二块中,一块是垫烧,一块是支烧,都符合元代的烧瓷工艺。

以上无论从胎土、釉色、青料,及上釉工艺、烧制方式分析,件件都符合元代的特征。

五、券上地址

券上有两个地址,第一是死者的生前居住地“饶州路浮梁州,兴西乡襄仁都,赵家建王公岭”,另一个是墓葬地“本州安西乡鱼步都阳府滩竹坞山”。这两个都是元代的地名称谓,笔者查阅了“江西全省与(中间一个车,电脑打不出这个字)图”摘录了清代浮梁地区的地图。从图中可以找到兴西乡、里仁乡,也就是说元代的里仁都,清代已改“都”为“乡”了,说明清代当地的人口数已有所增加,这也是符合时代的。下面也有安西乡鱼步都,这些都是与地券上的地址相吻合的。这个地图与券上地址的详细名称,并非在网站上或书上随处可查的,就是景德镇人也不见得人人知道元代的这些准确的地名称谓。

以上笔者仅就二块瓷券本身作一些补充分析。至于此墓有无墓志,笔者没有收到,但不等于没有。地券和墓志,在墓葬的功能上是完全不同的,地券是写给阴界的,是给土地公的;而墓志是写给阳界的,是记载墓主生平的。仅就地券而言并不能判断墓主人的地位高低。

这二块瓷券,如果只是第一块,是没有什么太大的研究价值,因为它只是一方元代的普通地券而已。有价值的是第二方,因为它有一些瓷器的记载,而且是元代至正时期景德镇的瓷器,也是其他地券所没有的,所以才值得研究和探讨。至于这二块地券和那四个九的瓷器,只要离开了此墓,就会各奔东西,有些东西没有发现并不代表没有。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从两块元代瓷券探元青花(三)


五、综合分析

一 地券真伪判断

首先从地券本身的瓷质来看,无论胎土、釉色、青料也都符合元瓷的特征。其次从地券的时间地点的考证与元代无出入,再从地券的内容格式及书写模式和字体也属元代风格。从以上各个角度分析都看不出一丝一毫仿制造假的痕迹,所以可以确定这二块地券是元代的无疑。

二 墓中瓷器分析

1、瓷器种类之分析

从瓷券的时间地点来看,墓主人舒英二生前是浮梁人,死后也葬在浮梁,说明其与浮梁有深厚的渊源,而浮梁正是景德镇窑瓷器的发祥地。墓主人死时又是元代至正年间,这时也是至正型元瓷制造的全盛时期。按瓷券所写,此墓瓷器种类至少四种,即青花白釉磁、刻花白釉磁、红花白釉磁、白花红釉磁。从这些瓷器的名称就不难看出,应该都是至正型元瓷。

2、瓷器数量之分析

从券中记载之藏瓷数量,四个方位各“九十九付”这个数字。笔者认为,如是以祭神镇墓之法物来说,则应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一样同为阴界之数,也是一个虚数。但如是以陪葬品来说,则应为实数。但从此券记载瓷器所放方位来看,还是以阴数的可能性为大。也就是说不管每个方位所存瓷器的实际数量是多少,都折阴数虚数 “九十九付”。一般来说,实数一定是比虚数少。所以笔者认为该墓藏瓷实际总数应少于396件。具体该墓藏瓷实际数量是多少,笔者也没有第一手资料,但就笔者所知,这一坑的元瓷应不在少数。

3、瓷器功用之分析

券中记载:“东止青龙,存青花白釉磁,九十九付;西止白虎,存刻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南止朱雀,存红花白釉磁,九十九付;北止玄武,存白花红釉磁,九十九付。”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墓中的瓷器,除了作陪葬品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作为改善风水,祭神镇墓之法器。因瓷器是用火烧土而成的,以五行属性来说,属火属土,土中含火,墓穴本身五行也属土,在墓中放入含有火性的瓷器,火生土,故有生旺墓穴风水及墓主家运之作用,且瓷器又不会腐坏,所以用瓷器作为祭神镇墓之法器也不无道理。

这种将瓷器当作四方风水法器的墓葬方式,究尽只是此墓单一的个案而已,还是元代景德镇地区墓葬的一种普遍习俗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这真的是元代景德镇地区的一种墓葬习俗,那么试想一下,每个墓穴都有四个方位,只要在每个方位放上几件瓷器,穷人用小盘小碗,富人用至正型大器,那么一个墓穴所需瓷器的数量,就少则十几件,多则几十件,甚至上百件了。这种以每个墓穴乘以四的用瓷量来说,一般家庭只要死人,可能家中所用的大小瓷器多数都要放到墓里去了。如此惊人的墓葬用瓷量,可能就是造成元青花瓷器像谜一样失踪的原因吧!这只是笔者的一个大胆推论,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

六、结论

在中国瓷器史上,几乎没有元青花瓷的记载,几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为元代没有生产瓷器,直到50年前,英国人发表了至正十一年象耳瓶后,中国人才知道,元代不仅生产瓷器,而且还如此的精美绝伦。但为什么元青花瓷器,在元以后的600年中,奇迹般地在人间蒸发了?对此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元至正六年舒英二买地券”的出土,也许可以帮我们解开这个谜团,至少让我们多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从此券中我们看到,元代至正型瓷器,除了人们日常使用外,也是墓葬的风水法器。不仅是阳间人们喜爱它,也是阴间鬼神的最爱。当我们元代的祖先们离开人世,就把它们都带到了地下祭神去了,只有少数几只漏网之鱼传世元青花 留在地面上,至正十一年象耳瓶就是一例。故从元代以后,在中国的土地上,几乎看不到元青花,而只有远销国外的元青花,留传于世,所以人们还以为至正型元青花只是外销而已。

随着这几年国内大兴土木,挖地十尺,沉睡地下多年的一些元代墓葬被翻了出来,“元至正六年舒英二墓”就是其中之一。该墓中的买地券及元青花的问世,对目前元青花的研究将有很大的帮助,一些有关元青花的理论和数据,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1、 元青花的失踪,可能与元代实行道教的墓葬习俗有关。本文观点

2、“至正型元青花都是外销”这一理论,将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3、“国内民间没有元青花精美大器”的论点,将不攻自破。

4、 “全世界元青花只有四百件”的记录,将被刷新。

5、 一些从未见过的元青花器形和图纹将出现。

6、 元青花的某些“孤品”之说,将出现重大的冲击。

至正六年舒墓中的元青花瓷券及元青花瓷器的出土,一方面给元青花的研究带来一些很好的资料。但另一方面,因它是非官方出土的,出土后已全数散落民间,这也给这些元青花的正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尤其当今仿品大行其道,而真正认识元青花的人又不多。当这些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与一大堆的仿品混在一起时,它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这是目前国内出土元青花的最大悲哀。也是笔者撰写此文最大的用意所在,希望能借此文抛砖引玉,让失落的元青花真品受到更多的关注,让国内的元青花研究更上一层楼,让我们能为保护元青花作一些努力。

2006年,正值墓主舒英二及这批元瓷下葬整整660年。在此谨向墓主人舒英二及在天之灵,表示最高的敬意!

以上是笔者就“元至正六年舒英二之瓷券”所作的考证与分析,因所知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从两块元代瓷券探元青花(一)


2005年7月,随着伦敦佳士得春拍的槌声响起,元青花鬼谷罐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的最高价,从此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已经不止是中国人的国宝,而一跃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品明星。然而随着元青花热的不断升温,元青花仿品也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一场李逵真品 和李鬼仿品 之间比例悬殊的恶战越演越烈。随之而来的元青花研究,也纷争不断,战况空前。诸如“中国民间没有元青花”,“元青花的研究在国外”,以及“天价的鬼谷罐是真是仿”等等争论甚嚣尘上。元青花的研究,犹如进入了战国时代,每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让人无法适从。

值此纷乱之际,笔者有缘收到了元代至正六年的二块瓷券,其中的一块瓷券上就有元瓷的一些记录,它为当前元青花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此让我们寻着这二块瓷券的线索,来探寻元青花的踪迹吧!

这二块券本身都是用瓷土烧成的,从券中文字内容来看,笔者认为,第一块是元代墓葬中的买地券,第二块是随葬瓷器之清单。

古代墓葬有一套特定的模式,一般在墓室里要置放路引(通行证)、镇墓文或镇墓兽(护身符)、买地券(阴界的地产证书)、遣册(随葬器物清单)等。所以这二块瓷券,第一块是买地券,第二块应是遣册。

笔者就此瓷券,查阅相关资料,以下分别从瓷券本身之用料、瓷券书写格式、瓷券之内容、券上所及之瓷器等几方面,进行考证分析。

一、瓷券本身分析

首先从瓷券本身的胎土、釉面、青料及字体等几方面来分析。

1、胎土

这二块瓷券之胎土呈米白色,胎质粗糙、较疏松,状似发酵过的面粉团,胎中可见很多细小的孔隙,胎底还可见一些垫烧的窑渣。这些都符合元代麻仓土胎质的特征及烧造工艺。

2、釉面

釉色白中带青,釉面气泡疏朗,大小不一。且有许多缩釉点,缩釉点处有土浸痕,釉薄处可见面粉团状的胎质。这些也符合元瓷的釉面特征。

3、青料

本券所用青料呈藏青色,有些笔迹粗重处有黑褐色的铁锈斑沉着,凹陷深入胎骨。这些也是苏麻尼青的特征。

二、买地券格式之考证

第一块瓷券全文如下:

大元至正六年,岁次丙戌闰十月二十八日。饶州路浮梁州,兴西乡里仁都,赵家建王公岭。舒子仁以先考舒英二朝奉,于至正四年七月初七巳时殁故。今以龟筮协从,相地惟吉,宜于本州安西乡鱼步都阳府滩竹坞山之原,为宅兆安厝。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练信币,买地一段。东止青龙,西止白虎,南止朱雀,北止玄武 ,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承墓伯,谨备界封。道路将军,齐整阡陌。若辄干犯诃禁,将军亭长,收付河伯。今以清酌蔬菜,共为信誓,财地分付,工匠修营,永保无咎 。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 ,主人内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主者女青律令。

至正六年闰十月二十八日

见人年神

书人月符

运钱人主薄

第二块全文如下

大元至正六年,岁次丙戌闰十月二十八日。饶州路浮梁州,兴西乡里仁都,赵家建王公岭。舒子仁以先考舒英二朝奉,于至正四年七月初七巳时殁故。今以龟筮协从,相地惟吉,宜于本州安西乡鱼步都阳府滩竹坞山之原,为宅兆安厝。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练信币,买地一段。东止青龙,存青花白釉磁,九十九付 西止白虎,存刻花白釉磁,九十九付 南止朱雀,存红花白釉磁,九十九付 北止玄武,存白花红釉磁,九十九付 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承墓伯,谨备界封。道路将军,齐整阡陌。若辄干犯诃禁,将军亭长收付河伯,今以清酌蔬菜,共为信誓,财地分付,工匠修营,永保无咎 。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 ,主人内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主者女青律令。

至正六年闰十月二十八日

见人年神

书人月符

运钱人主薄

买地券又叫做“墓”,“地券” ,从汉代就出现了。买地券上所写购买的土地都是死者所用之墓地,也是墓地主人与阴界土地公所定的一个契约。古代买地券的书写有一定的格式,其格式从南北朝定型以后,历代沿用,几乎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一般先写时间地点及死者姓名,然后是方位四至,墓葬神煞,最后是道教咒语。在此分别摘录唐代和宋代的二块地券作为参考:

《大唐天复元年十二月成都府华阳县秦温地券》:

“维

大唐天复元年,岁次辛酉,十二月己卯朔,二十四日壬寅。今有成都府华阳县灵关坊大道弟子秦温,就当县界普安乡沙坎里,将信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买地,敬造千年之宅,万岁石城,今蒙就了,不敢不谘启。告天上地下土伯山灵地祗:左至青龙,右至白虎,前至朱雀,后至玄武,今日封闹封闭 ,诸神备守,温长生万岁,富贵长久。石人石契,不得慢临,若人吉宅,自有期其 契,天番地倒,方始相会。今日吉良,告诸封闭。主人口口富贵高迁,子子孙孙,永保万岁。急急如律令”

此唐券当系1949年前成都地区出土,四川联合大学东区图书馆亦藏此石拓本。

《后蜀广政十八年十二月眉州彭山县宋琳地券》:

“维

广政十八年太岁乙卯十二月乙亥朔二十日甲申。大蜀国眉州彭山县乐阳乡北通零里殁故宋琳地券。然琳生居郡邑,死安宅兆,昨去十月二十三日倾背,今葬协从。相地袭吉,宜于上代营内庚地,置造□宅。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黄泉。内方勾陈,分掌四城(域)。丘承(丞)墓陌(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整齐阡陌。阡(千)秋万岁,永无殃咎。若辄有犯诃禁者,将军、佰(陌)长付河伯。今用酒脯钱财,共为信契。财地交度,工匠修营,永保求(休)吉。知见人岁月主者。保人今日直苻(符)。故气邪精,不得忄干吝。先有居者,各去万里。如为(违)此约者,地府主吏,自当期祸。主人内外,存亡安吉,一如五帝使者女青召(诏)书契券。急急如律令”。

从以上二块唐宋地券与本文之元代地券相比,其内容与格式,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一脉相承。

三、地券之时间、地点、人物之考证

1、墓葬时间

该墓葬的时间是“大元至正六年岁次丙戌闰十月二十八日”。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那就是闰十月。因为并不是每年都有闰月。笔者考证了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的万年历资料,证实了元至正六年确定是丙戌年,而且那一年就有闰十月。

元至正六年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 2006年也是丙戌年,正好过了十一个甲子,也就是说这一墓葬至今已整整660年了。

2、券上地址

该地券上有二个地址,一个是墓主人生前的居住地:“饶州路浮梁州兴西乡里仁都赵家建王公岭”,另一个是墓葬的所在地:“本州安西乡鱼步都阳府滩竹坞山”。

上述地址中的“路”、“州”、“乡”、“都”是元代的行政划分区,分别相当于现在的省、市或县、镇、乡这四级行政区。

据《元史·地理志十四卷》记载:“饶州路,上。唐改鄱阳郡,仍改饶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饶州路总管府……浮梁州,中。唐以来为县,元元贞元年升州。”《明史卷四十三志第十九 地理四》记载:“饶州府,元饶州路,属江浙行省……浮梁府东,元浮梁州,洪武初降为县。”

从以上元史和明史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只有在元元贞元年1295年 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 这段期间,才用“饶州路浮梁州”这样的地名称谓。明洪武以后就改称为 “饶州府浮梁县”。

另据《景德镇陶录卷一》记载: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从唐代至清代,景德镇仅仅是浮梁州 县管辖下的一个市镇。也就是说 “浮梁州兴西乡”就是现在景德镇所在地。

宋代钧瓷的补遗


瓷库中国讯宋代钧瓷精美绝伦,除审美特征外,还有更多的理性特征,时隐时现。例如钧瓷的底款,除刻有“奉华”、“省符”等宫殿名字外,多以“一二三四……九十”编号,这是陶瓷作品中唯一的,特有的现象。目前对数目底款的推测大致分四种。(1)为了搭配花盆与花托。《南窑笔记》一书解释道“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配合一付之记号也”。(2)为了釉色的区分,《陶雅》、《饮流斋说瓷》认为,一三五七九单数代表朱红色器物,二四六八十双数代表青蓝色器物。(3)为了区别器物大小规格。《钧瓷志》、《钧窑史话》认为,出土瓷片乃至传世宋钧,均可以看出,数目表示器物的尺寸,也即高低大小。以“一”为最高,口径最大,依次减,“十”为最低,口径最小。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底款数字是区别使用级别、规格的,是宫庭文化的反映,是“钧不过尺”的定位,“九五之尊”的物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前因,是宋代理学家物化其理论的象征。持该观点为当代钧瓷美学理论家“润雅斋”的群体。

元代青花瓷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10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元 高38.4厘米

估价:RMB3500000----4500000 成交价:RMB6503794

此罐直口,颈部稍高,鼓腹,圈足。通体纹样密满,然层次分明,排列井然有序。肩腹两侧堆贴兽耳,有孔,可供串环之用,器身牡丹花瓣与瓣之问以串珠相隔,花叶硕大,具有元代纹样特征。青花缠枝花卉罐 元 高28厘米

估价:RMBl500000----2200000

此拍品1949年前曾藏于一加拿大银行家处,20世纪六七上年代先后在加拿大、日本展出。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 直径48.2厘米

估价:RMB6000000----8000000成交价.RMBl0582520

此盘菱花口板沿,兜腹圈足,口沿、内壁青花地留白凸起缠枝花开,盘心青花绘鱼藻纹。印花凸起纹饰是元代白釉、卵白釉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移植到青花瓷器上非常少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如此硕大的盘子,适应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应为元代景德镇窑专为西亚烧制的外销瓷器。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 44.1X5.5厘米

此瓶线条圆润流畅,通体绘青花纹饰。肩部为杂宝纹及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竹、松、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有宝莲纹。虽通体装饰各种图案,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其艺术成就之高,在元青花瓷中似可夺冠。青花荷鹭双耳罐 元 高37.9厘米

估价:RMB450000----600000

此罐上口缩颈,溜肩鼓腹,收胫浅圈足,肩腹之间饰两兽耳。其口、颈、肩、胫部绘画的卷草纹、缠枝花卉、双脚流云,仰覆莲中的火珠,大如意垂云山的折枝花以及主题纹饰荷塘鹭鸶,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题材,纹饰自然流畅,疏密得当,极富韵味。

元代有无官窑瓷?


引言:元青花拍卖价位的节节攀升,拍卖记录的不断刷新,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元青花、疯狂追逐元青花、甚至不惜冒着赝品之险收藏元青花。但收藏者在收藏、研究元青花的同时或许还有着这样的困惑,诸如:元代有没有官窑瓷?元代设立的“浮梁瓷局”是否属于官窑?“浮梁瓷局”为何而设?等等问题。

元代有没有官窑瓷?“浮梁瓷局”属于什么性质?过去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往往因为元青花和枢府瓷作为商品大量外销而认定浮梁瓷局所属各窑为民窑,浮梁瓷局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官府所需瓷器采用“官搭民烧”方法解决,入籍工匠在从事民窑生产时“有命则供,否则止,课税而已”。时下甚至还有将典型元青花列入民窑图录的实例。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元代景德镇继承宋代风格,大量生产青白瓷,多数出自民窑为不争的事实;还有一批施青白釉、纹饰简单、草率、青色偏灰的小件青花瓷,主要销往东南亚,今天我国各地墓葬也有出土,烧造时间几乎贯穿整个元代。从烧造特征看,亦当为民窑产品。

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官窑及其官窑瓷器呢?

元王朝在统一南方的前一年——公元1278年,就决定在景德镇设立全国惟一的官方制瓷机构——浮梁瓷局。这个“浮梁瓷局”是什么性质呢?元人笔记中提到景德镇的“御土窑”,指的是新发现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麻仓土)被官府控制,只供给浮梁瓷局所属瓷窑使用,为元廷生产瓷器,这些瓷窑就称为“御土窑”,它与同期的民窑在地位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据《元史》记载,元代典章制度明文规定:凡“双角五爪龙”纹,“臣庶不得用”。那么,凡出现双角五爪龙的元代瓷器标本并有窑具堆积的地方,就可以认定为浮梁瓷局的生产基地。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得知,珠山明清御窑厂遗址北侧,此类瓷器与窑具的堆积最为丰厚,并出土了不少元青花五爪龙纹标本。此外,湖田窑刘家坞中段、市区落马桥、中渡口、曾家弄等处,除出土元青花五爪龙标本,还有枢府瓷印花五爪龙纹等。因此,浮梁瓷局所属各窑,当为官窑性质无疑。

浮梁瓷局的官窑性质,还可以从元青花出现的特异纹饰的分析中得到印证。著名学者刘新园先生曾在《元青花特异纹饰和将作院所属浮梁瓷局与画局》一文中,作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元青花纹饰中带火焰的马纹,是从帝王仪仗中的“玉马旗”上直接临摹而来的;缀珠纹是对蒙古贵族礼服上的珠绣花的模仿;云肩纹是元代官服上的“衬甲”或“云肩”的忠实临摹;芦雁纹是元代军官服装胸背花纹的临摹;莲池鸳鸯纹亦为贵族织锦服装和被面上常见的花纹。来源于织锦、刺绣的元青花纹饰还有牡丹、灵芝、鸾凤、麒麟、白鹭、角鹿、鲤鱼、百合、牵牛、竹叶等。以上纹饰,按照元代的典章制度,严格规定了不同官级的不同服饰,凡皇帝使用的,其他人就得禁用。如《元史·顺帝二》记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夏四月丁亥诏谓:“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这些特殊的纹饰,只有皇帝和贵族们按严格规定使用,民间窑场擅自将这些织绣花纹移植到民用工艺品上是绝对不允许的,而典型元青花中却大量出现,只能说明得到了元廷的特许。表明浮梁瓷局作为全国惟一一处为皇室服务的瓷器生产基地,正是元代的官窑。

元代的官窑青花:造型普遍胎厚、体重、硕大雄浑;青花釉多白里泛青的透明釉,釉质莹润;所用青花料来自西亚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有晕散或铁锈斑现象;装饰风格受西亚工艺美术影响,纹样布局繁密、层次多,瓶罐类自上而下有5至9个装饰带,盘碗类采取同心圆形式装饰。从底心至口沿也有3至6个层次。这种构图形式看似丰满,但结构严谨、虚实相间、水路清晰、主次分明。其装饰题材,除前述特异纹饰外,人物纹样主要来自元曲和杂剧故事,有的直接来源于小说、剧本的版画插图;辅助纹样中则多带宗教色彩,如八吉祥、杂宝、八大码等。

除元青花外,官窑瓷中还有专为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生产的“枢府瓷”,以小足折腰碗盘为主,间有高足杯等,施乳浊偏青类似鹅蛋色的所谓“卵白釉”。枢府瓷以印花装饰为主,有的对应印有“枢府”二字。传世印花器中还发现印有“太禧”、“福禄”等字样,当为宫廷定制的祭祀用品。

从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的标本来看,官窑瓷中还应包括釉里红、红釉、蓝釉、蓝釉戗金彩器以及红绿彩瓷和孔雀绿釉等。

元代的官窑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与明清官窑相比,都有明显的区别。元代在景德镇设立官窑,并非如明清官窑那样只生产皇家用瓷。史料表明,蒙古贵族更对金银器皿感兴趣,瓷器则相对受到冷落。双角五爪龙纹青花瓷不见传世品,说明皇帝对瓷器的需求量极小。那么元王朝设立浮梁瓷局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为元王朝下番牟利生产外销瓷。忽必烈在进军江南途中,就立下了“江南既定,将有事于海外”的宏愿。据《元史·世宗记》记载,全国统一后,即向海外传谕:“诚能未朝,朕将礼宠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为迎合海外之所欲,精美元青花和枢府瓷,都成了出口货物的大宗,形成了传世品海外多于国内;国内所见,除几处窖藏外,个人收藏极其有限,大概原因就在这里。

此外,浮梁瓷局作为官窑,并不像明清官窑那样集中于市中心的珠山建厂、统一管理,而是由400余入籍匠户(官匠)分散建厂,在元廷下达生产任务的情况下,无偿提供贡品瓷,所谓“进御器,民所烧造”,大概指此而言。泰定(公元1324—1328年)以后,政局不稳,在没有生产任务的情况下,入籍匠户还可以生产商品瓷,以维持生计。但是,从珠山御窑厂遗址下层和北侧丰厚的元代窑业遗存来看,浮梁瓷局还是有相对集中的生产基地,明清官窑正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陶瓷熔块


熔块是釉料的主要原料之一。一种带釉的陶瓷制品,其中釉料的成本约占50%,因此各生产厂家都非常重视釉料的生产,但由于釉料生产的技术含量高,许多厂家只能直接购买他人的产品,也因此形成了釉料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在熔块釉中,不同的熔块在釉料中的含量在40一98%之间不同。对于高质量的熔块,熔块的用量少,装饰效果好。而普通的熔块产品,如661.其熔块含量高达95%以上,使釉料的成本大幅度提高。通常厂家比较喜欢使用质量高(用量少)的熔块产品。

随着近几年陶瓷行业的迅速发展,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减小,但产品的档次同国外相差较大,除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产品品种少,款式陈旧不配套外,主要表现在釉面外观质量上。因此各生产厂家对能提高釉回质量的釉料是非常欢迎的,也就是说生产高档次的熔块更容易打开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

针对目前国内外市场情况,淄博市科技工作者研究开发了大量建筑卫生陶瓷用的熔块制品。从普通产品到高技术含量产品,从透明熔块到乳浊熔块,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产品系列。针对不同品种的生产使用情况,汇总如下:

产品代号成本(元) 售价(元)  用途

661  1500-1700 2800-3000 乳浊

zY1  2000-2500 4000-4500 乳浊,膨胀数略大

zY2  2000-2500 4000-4500 乳浊,膨胀数略小

zy3  2500-30004500乳浊能力强

zY4  2500-30004000乳浊

zy5  3000-3500 5000-5500 透明(玻化砖)

zY6  35005000 透明(玻化砖)

zY7  45006800 高亮度透明

zy8  45006800 高亮度透明

陶瓷熔块属于高技术含量产品,但生产者掌握了其生产技术后,生产控制将较容易实现,而且产品占有市场的时间很长。对于普通陶瓷制品而言,一个配方可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釉料生产相对来讲比较稳定,所以建厂的风险性很小。此外陶瓷熔块生产工艺简单,设备、厂房投入均较少,而且利润很高。建厂规模可大可小,设备可土可洋。口产十几吨的小厂,只需投资20万元建池炉,厂房结构要求不高。约30~40万元的投入,年产值可达到1000~2500万元,利税约为400~s00万元。许多熔块厂家,生产一个月己收回投资。对于熔化温度,较低的产品,可采用转炉生产,其投资仅为几万元,相对利税也是很可观的。

元代青白瓷和卵白釉


元代青白瓷的生产中心仍在江西景德镇。江西其他地区及福建、广东也都有生产,故有“江河川广器尚青白”之说。元代青白瓷的胎釉特征与宋代有所不同: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增加,烧成温度更高,胎质更白,器物很少变形。釉为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人适量的草木灰,使釉中含有碱金属钾和钠,同时降低氧化钙的含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釉色比宋代略白,但不如宋影青的玉质感强烈。器物造型除碗、盘、瓶、炉、罐、枕外,还新出现了扁型执壶、葫芦形执壶、多棱壶、笔架山、动物形砚滴等。造型特点是厚重饱满,由于器物胎壁加厚,显得釉层较薄。元代青白瓷比较注重装饰,普遍采用印花、刻花、划花技法,其中以刻印串珠纹最有特色。此外还有褐色彩斑装饰。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烧成的一个白瓷品种,常有人误称为"影青"。它的特点是:胎体厚重,胎质坚硬细密,釉面失透,釉色白中微泛青,如卵白色。卵白釉瓷器多为小件器,如浅式盘、折腰碗、高足碗等,造型特征是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规整,底心常有小乳钉状突起。装饰方法主要是内壁印花,以缠枝花卉最常见,也有少量龙纹,有的因为釉子很厚,故纹饰模糊,不甚清晰。很多盘碗在内壁口沿处相对印"枢府"二宇款,传世品中还有"太禧"款,均为楷书,这类器物又被称为"枢府器"。"枢府"是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太禧"是元代专掌祭祖之职的"太禧宗禅院"的简称,带这类款识的应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由于这类瓷器制作精细,又有官府名称,加之所印云龙纹饰均为五爪龙,被后人认为是元代官窑的产品。无论是否官窑所产,元代烧制白瓷的成功经验,为以后釉下、釉上彩绘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枢府窑凸花盘 (一对) 元 直径 13·5厘米

估 价 :RMB30000一50000成交价 :RMB26400

枢府款 青白瓷观音坐像龛 元 高20·6厘米

估价:RMB70000一90000

观音脸庞丰满圆润,神态安详,衣裙线条流畅。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光泽柔和。 青白釉观音坐像 元 高65厘米

坐像胎体由三块组成,头部、腰际接痕明显。通体施青白釉,晶润光洁,如冰似玉。观音体态硕壮,广额丰颐,面部塑造极为传神,胎体的帔帛、长裙线条流畅,衬托出优美的形体,是元代景德镇瓷塑艺术的杰作。

元代青花瓷的分期


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进程,是有待于我们依据更多的实物和文献予以科学说明的课题。由于对许多虽属细节但又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的未知,我们难以跳开这些隐秘而对整个元青花发展线索作出正确判断。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元青花的历史背景、工艺方法、性质用途都十分复杂,使元青花发展的过程在时间顺序上表现为相互交叉叠合的多层面的统一。也就是说,名义上的时间顺序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模糊的和逻辑意义上的。

元代青花瓷在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工艺不断变换,依照器物的销售对象采用过不同的原料。从釉面看,有青白釉、白釉和卵白釉三类;从青料看,有进口苏泥勃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类。元青花上釉面的不同和青料的差异及两者的组合情况,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延祐期青花、至正期青花和元末期青花三个阶段。

(一)、延祐期青花瓷

青花瓷在整个元代的早中期缓慢发展着,从元初(1271年)到元后期至元(1335-1340年)间的六七十年间,工艺粗糙的青花瓷断断续续地被生产出来,是成熟元青花的准备阶段。

延祐期青花处于元代青花瓷的成熟过程中,尚具许多工艺上的初创性和原始性,特征可以归纳为:

1.施青白釉,釉色或稍透明或稍混浊,青白色或灰黄色。

2.采用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含灰或青中含褐,有些则是青料浅淡处青灰,青料厚重处青褐。

此外,延祐期青花除用青花线描装饰外,还采用堆塑刻画等辅助手段。这时期青花纹饰仅见牡丹、灵芝、缠枝菊、莲纹、如意纹等花卉图案纹,不见人物纹和动物纹,构图简单,画面疏朗。

延祐期青花在工艺上的基本特征是施青白釉和采用国产青料。延祐六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瓶集中反映了元代前期青花的工艺和装饰特征,是这一阶段青花瓷的代表。1276年元前至元丙子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像已具备延祐期青花的基本特征,是元青花延祐期的开始。1348年元至正戊子青花罐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仍属延祐期青花范围。

目前已知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元延祐期青花,都属特殊订烧的器物或随葬器。同时,在海外出土、发现的元青花藏品中,都未发现过符合延祐期特征的器物。因此延祐期青花的性质有两点是可以认定的:一是仅限于国内使用,还未作外贸商品;二是仅限于少量烧制,还未作大宗商品进行规模生产。

(二)至正期青花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期的至正年间,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外贸需求的激发。至正期青花反映了元青花的最高成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体和代表。

至正期青花的典型器物很多,但有纪年款或纪年墓出土的,仅一对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和至正十一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连座三足炉两例。

作为工艺上完全成熟的至正期青花,从原料、制作、绘画、烧成都达到完美的程度。不仅有大型的所谓"至正型青花",也有和至正型青花工艺上相同,装饰风格上相似的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

1.施含青的透明釉(白釉),不同于晶莹厚润的青白釉,又区别于乳浊失透的卵白釉。另见用青白釉的小件器。

2.用进口苏泥勃青料,翠丽鲜艳,略含紫,线条边缘有流散晕化,积青处见蓝褐斑。

另外,至正期青花装饰上以线描青花纹饰为主,部分使用堆塑、模印、刻画等辅助手段。采用模印方法的,仅限于直径40厘米以上的大盘。纹饰多样,有花卉、人物、动物几类。构图繁密,盘自内向外,瓶颈自上而下有数层甚至十几层纹样。

因此,至正期青花的特征是施含青的透明釉(个别青白釉),用进口青料,后者尤为基本特征。必须强调的是,至正期青花不仅包括以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为代表的大型青花器即所谓至正型青花,还应包括这一时期生产的工艺上和至正型青花相同的中、小型青花器。20世纪后半期在国内陆续发现的元青花器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这类中、小型青花器。

至正期青花的上限目前尚难精确界定。据至正初的一些青花器仍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烧制是又欠精的情况来看,成熟的至正期青花应开始于至正初或稍后,即14世纪40年代。至正期青花的下限大约结束于14世纪50年代,即至正十二年或稍后的一段时期。从至正十二年起,景德镇地区战争不断,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政权实际已控制了景德镇,连年兵火不仅影响了以外贸为主要目的的青花器生产,也切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致使至正期青花过早终结。

与延祐期青花不同的是,至正期青花的商品属性更加明确。

(三) 元末期青花

元末因战事导致生产条件的变化,青花制作中采用了多种原料制作不同的器物以适应不同的销售对象的方法,从青料看有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两种,从釉面看有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种,其中进口钴料基本用于白釉青花,国产钴料基本用于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这样元末就有进口青料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五爪龙纹青花器和内暗花外青花器)、国产钴料卵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东南亚出土的小型青花器)和国产钴料青白釉青花瓷(典型器如国内出土的一些小型青花器)三大类。至于其他青料和釉面的组合情况仍然存在,但比例很小。

从青料看,元末期有进口青料和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用于大型器或制作精致的中小型器,国产青料均见于中、小型器。

从釉色看,元末有含青的透明白釉、卵白釉和青白釉三种,透明白釉青花基本用进口青料,卵白釉和青白釉青花基本上用国产青料。用于青白釉的青料呈色大多浓重深黑,有铁锈斑。

从纹饰看,透明白釉进口青料器沿袭至正期青花的装饰风格,但基本不用模印涂青的方法,画面较至正期青花稍疏朗。卵白釉国产青料器纹样以白描性质的简笔花卉纹为主,青白釉国产青料纹样稍复杂,采用勾勒点染或简笔白描画法。

由于元末期青花用料和需求的多样性,使产品的特征呈现复杂化,这样,当我们从抽象概念向具体推移,对某一件元末青花进行判断时,会出现和上述三类标准器有异的第四类、第五类甚至更多的归纳,这正是元末期青花瓷特征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二块元代瓷质地券补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二块元代瓷质地券补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代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