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轮扁斫轮”:清雍正仿官釉青花錾花纹尊赏析

“轮扁斫轮”:清雍正仿官釉青花錾花纹尊赏析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清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08-27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明代黄花梨绣墩、清乾隆沉香木笔筒、清乾隆银杏木福禄寿纹大条案兼赏

充满了神秘感的中国历代古瓷和文物,从来就是国人所向往和爱好的梦中圣物。今夏,随着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长沙窑大罐是赝品、故宫某员工操作不当,损毁了一件宋哥窑瓷盘事件的曝光,一下子将本来与国人生活几无关系的中国古瓷,重又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更为有趣的是,关于这只被损毁的盘子究竟是属于哥窑还是官窑,竟在随后又引起了圈内人的一番热议。一时,圈内圈外充满了一种始料未及,又似乎不应有的分歧。

其实,对一件文物的时代、作者、名称、种类等要素存在不同看法,这是文博界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这就好比一位伟人所说的,由于谁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地质年代一样,今天的人们是不可能真正解释清楚发生在地质历史上的那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的。实践中,对一件古玉的鉴定也是最容易引起不同争论的,其他如一幅古画的鉴定,到底是原作还是仿品,到底是当年仿还是后仿,乃至是谁仿,往往也是很难说清楚的。有两次,我甚至听到古玩店的老板在私下谈话中,也会对一件古家具时代、材质争论不休。他们或说到自己曾把一件黄花梨的老家具当成红木的卖掉了;或说他的一件花梨木家具被一藏家当黄花梨家具给买走了。当然,在古玩店发生把酸枝木家具当紫檀木的家具看的也大有人在。记得本人早年就曾用几百元的柴木家具的价格买到过一对典型、正宗且极为罕见的明代五开光黄花梨绣墩。wwW.TAOCi52.cOm

既谈到雍正仿官釉青花錾花纹尊,就有必要首先说明它的主要特点:1、此尊高42公分,通体施浅灰色釉,釉色肥腻滋润,釉上布满金黄色纵向细线纹;2、底施酱釉,其上刻有“大明成化”四字款;3、底足胎釉结合部“火色红”浓重呈深酱红色;4、尊的肩部錾刻一圈珍珠地纹和缠枝莲纹;尊的腹底錾刻“鱼肉纹”;5、与众不同的是,此尊肩部和腹底部的錾刻纹上没有施釉而是直接在胎上涂抹了一层浓厚的钴料,由故钴料呈色在没有经釉下高温还原情况下,呈现出一种含蓄、浑厚的深藏青色,而不是常见的那种釉下青花的蓝色。

雍正仿汝、仿官、仿哥釉瓷器上常见用铁锈色、模印饕餮纹装饰带,罕见像本文介绍的这只尊上直接在瓷上錾刻纹样、施钴料的工艺。此尊品相完美、雄浑大气、手感沉重、古风在在,在当今动辄数千万元一件的清雍正瓷器中,无论在造型或纹饰上均独树一帜,值得珍藏。汪实夫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雍正乌金釉底珐琅彩开光花鸟纹象耳尊


尺寸:高:44.5CM 口径:18.5CM 底径:17.3CM

在中国的制瓷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莫过于清代。清代在继承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的基础上,开创了绚丽多彩的粉彩、珐琅彩和古铜彩,还出现了多品种的单一色釉。从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工艺上可以得到验证,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艺达到鼎盛,出现了众多造型独特、风格鲜明的精美瓷器,珐琅彩双耳尊就是其中的一种。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珐琅彩瓷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民间一般只闻其名却未见其物。在中国历史上,珐琅彩瓷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而且产量极少。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作为皇室御赏器,在宫中专制。烧制原材料都是从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工匠)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近10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2005年10月23日,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秋季单件专品拍卖会上以1.1548亿港元买下。据悉,该瓶曾于1975年出现在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当时的成交价格为1.6万英镑,30年时间,身价暴涨了近千倍。此外,2006年11月28日,在佳士得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秋季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更以1.5123亿港元拍出,创造了中国珐琅彩瓷器拍卖纪录。

今深圳御宝轩艺术品公司展出的清雍正乌金釉底珐琅彩开光花鸟纹象耳尊,两侧置描金绶带耳,开光内绘花鸟纹饰,造型生动精巧,胎体玲珑剔透,整体画面构思精巧,色泽浓淡适宜,极是清雅。此件清雍正乌金釉底珐琅彩开光花鸟纹象耳尊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从瓷器整体呈现色泽、纹饰、精雕等方面来看,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线条流畅,胎骨细腻,婀娜多姿,而且使用浓淡不同的珐琅彩颜料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物象显得更加生动逼真。据推测,其画稿必定出自当时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宫廷画家之手。此耳尊底足内有楷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具有极高的投资和收藏价值,是实力买家和投资者的不二选择!

雍正时期景德镇生产的瓶尊类等琢器较多,品种丰富,有粉彩、斗彩、青花及颜色釉等。陈设品瓶尊类器的大量出现,是明清尤其清代十八世纪社会文化及艺术生活的表现。明高濂曾论及适合不同场所插花的花瓶种类及瓶式。瓶尊类等琢器的成型、制作、填彩、烧制难度等高于碗盘类等圆器,故琢器较圆器珍贵。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备受世界收藏界推崇。

清雍正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青花瓷是我国“国粹”之一,那白地蓝花,简约明快,深得人们喜爱。成熟的青花瓷器肇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青花瓷大量烧制,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而各个时期的青花瓷,都会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这给今人收藏、品鉴带来了更大的乐趣。这里来介绍一件具有清代雍正时期风格的青花花卉纹高足杯。

这件青花花卉纹高足杯(图1),高6.2、口径9.4、底径5厘米。高足杯敞口,呈六瓣花口造型,深弧腹,高圈足,圈足外撇。杯身内外及高圈足均以青花装饰:口沿内外各绘一周缠枝花草纹;杯内心青花双圈,圈内绘一枝绽放的花朵(图2),枝上散开五片绿叶,并垂下四串含苞待放的花蕊;杯外壁绘石榴等六种花果纹,两两之间以双线隔开;高圈足的外壁以青花绘六组一束莲纹,两两之间也以双线隔开。整体观之,青花纹饰绘图工整,胎体洁白,釉面匀净,器型规整。

高足杯俗称“把杯”,是元代开始出现的器型,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与蒙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元代高足杯样式一般口微撇,杯底部较丰满,承以十分细长的上小下大的竹节柄式高足。元瓷高足杯除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和卵白釉器外,还见有龙泉窑青釉高足杯、磁州窑白地黑彩高足杯等,是元代最典型的瓷器器型之一。

相比于元代,明清时期的高足杯较为少见,且造型上也有很大差异,比如这件清代雍正时期的高足杯,与元瓷高足杯最大的不同是高足变得短而粗,远没有元代那样修长;另外,杯口设计成六瓣花口式,这也是元代所未见的;杯形更像一只普通的碗,而没有元代高足杯垂腹的风格。

笔者认为,这件雍正时代的高足杯充满了很多仿古的元素。首先,高足杯本身就是元代最经典的器型;其次,杯外壁和圈足外壁各绘六组以双线分隔的花卉纹图案,是模仿元代青花瓷中常见的一圈莲瓣纹内绘花卉纹的形式;再次,杯内心所绘的花朵也很有元青花杯心花卉纹的风格;最后,这件高足杯青花发色上也有仿元青花晕散和“铁锈斑”韵味。

众所周知,元青花和明初永乐、宣德青花所使用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含铁量极高,因此着色深处可见深黑色的斑点,俗谓“铁锈斑”或“黑褐斑”。而清代青花瓷早已不使用进口钴料,雍正时为了仿“黑褐斑”的效果,会人为刻意重笔点染。耿宝昌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总结了雍正青花发色的五种类型,其中第五种就是“发色晕散,系仿明宣德青花的新色调,雍正官、民窑器中都有这种色泽,但其青花纹饰中类似宣德青花的黑褐斑,则都是人为重笔点染而成,漂浮于釉面中,而非像宣德青花那样自然而成,沉入胎骨。”细观这件高足杯,其青花发色正是这种感觉,虽看似有“铁锈斑”,但只是浮于釉面中,并不像元青花、永宣青花那样黑褐斑深入胎骨、釉面凹陷的效果。

这件青花高足杯器身未见“大清雍正年制”等款识,应属于一件民窑瓷器,不过,无论是造型、胎釉,还是青花发色等方面均较为上乘,是一件雍正民窑瓷器中的佳品。

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赏析


清康熙窑豇豆红釉锥花团龙纹太白尊《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底径:13cm

鉴赏人:梁晓新(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前首席代表、资深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

这件造型优美奇特的康熙文房佳品,是我在2010年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购得,底书青花三行六字年号款。

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是非常著名的官窑名品,应该是康熙十九年始烧的第一批官窑瓷器中的创新作品。它奇特而隽秀的造型,应该是出自当时供奉内廷的刑部主事刘源的精心设计,因酷似唐代酒仙诗人李白的酒坛而得名。面世即得到了朝野内外的喜爱,并有黄釉、青釉、白釉、天蓝釉等不同釉色版本,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又以豇豆红釉最著名,成为康熙官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豇豆红釉又称“吹红”釉,是康熙独创的高温铜红釉,发色鲜亮柔嫩,似豇豆而得名,又因呈色变化万千,有“桃花片”“美人霁”“娃娃脸”等美誉,乃是以细竹管蒙细纱布蘸釉汁吹上器物坯体,须吹数十层,而每层极薄,工艺极其细致精巧;高温铜红釉是化学性质最活泼敏感的,它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呈红色,故掌握窑温与气氛也特别复杂困难,致使这种釉色能在红绿之间形成微妙的变化,令文人雅士和收藏家们赏玩时产生无限的浪漫遐想。

雍正青花山水诗文凤尾尊


凤尾尊其器型仿取商周之青铜觚,古雅庄重。尊身青花绘画,皴擦点染,一应俱全。绘画效仿中国传统水墨画,青花浓淡变化明显。构图疏密有致,青花发色蓝艳,层次感强。

雍正青花山水诗文凤尾尊器型简单明快,秀美大方。青花发色清新明快,正合当时选用浙料之特征。釉质温润,胎体则精纯凝润,足见雍正时期陶土淘炼之精。其画工雅逸幽渺,伴饰寓意深长,超尘之中又不脱传统。

此尊撇口盘唇,呈喇叭状,口沿及颈末各饰一圈锦纹。颈部绘山水,山石嶙峋,杂树秀草,弧舟归雁,恬静自然,意境隐逸。肩掮染龟甲纹,中嵌“寿”字。腹鼓平坦,前后垂直龟甲宽带,中嵌寿字纹及如意纹,含“吉祥锦綉,龟寿永康”之意。

腹部左、右留白,以腹为纸,以青料作墨,一面绘渔翁于篷舟支頣酣睡,悠游舒坦。左侧题诗曰:“钓罢归来不系船,江城日落正堪眠”。原诗为唐代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另一面则绘湖石修竹,流水小桥,舟子野渡,一人踯独独行。诗曰:“曾约湖边买酒筹,夜深同驾月明舟”。画意诗情,清幽雅静。底座山水,画意与颈部相配,上、下一体,善颂善祝。

此器青花选用浙料,釉质温润莹腴,胎体精纯凝润,足见雍正时期瓷土淘炼之精。其画工极其精细,雅逸幽渺。伴饰寓意深长,超尘不失传承,为不可多得之佳品。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赏析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赏析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人物图笔筒》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是1 0 0 0多年前,我国著名诗人李白撰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开头两句话,它形容着时间的飞快过去。

几个世纪以后,这一不朽名赋被移植于一件景德镇官窑瓷器笔筒上,创作出了一幅《春夜宴桃李园图》,使这件作品显得更加富有艺术魅力。

这件笔筒制作于清雍正时期,高1 3.3厘米、口径及底径均为1 7.4厘米。白釉为地,外壁一周绘粉彩人物亭园图,底部写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器外粉彩画面分两组,正面客厅中,李白与众兄弟围几席地而坐,有的举杯畅饮,有的高谈阔论,有的持杯思索,有的凭栏凝视,更有的醉酒斜倚,神态生动,姿态各异。

另一组为园内观赏图,有几人俯伏于石案旁,聚精会神地观赏着字画,也有的侧身仰望明月,更有的凝神沉思,三名童子则忙碌地侍候于左右。画面张挂灯笼,提示着时间是夜晚,桃李盛开是表示春天,主题十分鲜明。

这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瓷器作品,它出于由皇家内务府官员唐英监督烧造的景德镇御窑厂,属精心创作的器物。

此器外壁用釉上彩的粉彩绘画,这种粉彩从康熙中晚期开始运用于瓷器上,雍正时期大规模制作。由于粉彩瓷的大量烧造,原先烧造量很大的五彩瓷迅速地减少了。

但雍正朝的粉彩,大量的还是由民窑来烧造,官窑烧造得不多,因为官窑瓷器都供皇家使用,所以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它必须有优质的胎釉;其次是有精美的制作工艺,更要有优质的粉彩原料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传世清代瓷器中有很多笔筒的形制,有大小两种,以康熙朝烧造的产品为最多,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民窑烧造,很少见到官窑器。

雍正朝大笔筒明显减少,小笔筒稍多,但大都是民窑所烧,所以雍正官窑笔筒更显得名贵。这件作品,无论是胎质、釉色和釉上粉彩的绘画以及构图,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是雍正瓷器中难得的精品,现陈列于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中。

清康熙瓷器釉里红团花纹苹果尊


清康熙瓷器釉里红团花纹苹果尊器因形似苹果,故称为“苹果尊”。口内敛,圆腹,内凹圈足。通体以釉里红装饰,口沿为缠枝花卉,腹部为四朵盛开的折枝花组成,有莲花、牡丹、菊花、茶花纹,胫部为莲瓣纹,外底磨款。釉里红团花纹苹果尊高7.3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5厘米。

釉里红瓷是古代著名的釉下彩瓷品种之一,元代景德镇窑有烧制,明初洪武时期盛烧,永乐、宣德时期已十分成熟,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落,直至清康熙时期恢复烧造,釉里红色泽鲜丽,呈色稳定,制作工艺精湛。陈浏《陶雅》有“釉里红一种以康熙朝为独擅胜场”的赞誉。

苹果尊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器型之一,为文房用具。有缩颈和无颈两种,无颈的以釉里红为多,缩颈的以苹果绿和天蓝釉为常见。后世民国仿品多见。此尊胎白质细,釉里红发色鲜艳明快,纹饰布局已图案化,但线条流畅自然,绘制工细,为康熙釉里红瓷中的名品。

清雍正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笔筒


釉里红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然后罩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这种高温釉下彩瓷烧造难度极大,初创于元代,历明清长盛不衰,但各个时期的表现良莠不齐。

有清一代,雍正、乾隆时期釉里红烧制最为成功。釉里红从康熙朝恢复烧造后,至雍正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是雍正釉下彩中烧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种。釉里红在雍正朝又称为“宝烧红”,制作工艺比康熙时更为精细,器物呈色稳定,色调红艳。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内容较康熙时表现的题材更为广泛,所绘纹饰均清楚明晰,造型优美,同呈色鲜亮艳丽。此一时期釉里红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石榴尊、水盂、花盆、玉壶春瓶、天球瓶、锥把瓶、象耳瓶、方瓶、观音瓶、梅瓶、葫芦瓶、宝月瓶、鹿头尊、盖罐、笔筒、盒等。雍正釉里红纹饰有龙、云龙、云鹤、云蝠、蟠螭、桃实、树木、石榴、三鱼、三果、莲池图、缠枝莲、缠枝花、串枝花、朵花、莲托八宝、灵芝、松竹梅、八宝、团鹤、葡萄、凤穿花、八仙、山水人物、五蝠捧寿等。器底多署“大清雍正年制”楷款,另有仿宣德釉里红器底有署“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本文要介绍的这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雍正釉里红喜鹊登梅纹笔筒(图1),原为清宫旧藏之物。该笔筒高15.6、口径18.3、足径18.3厘米;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图2),外围青花双圈。内外施白釉,外壁釉里红装饰。主题图案绘洞石、菊花、牡丹以及在花间飞舞的3只蝴蝶,另有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梢,似在啼鸣,又欲展翅鹏飞。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诗词,还是匠人瓷画中,他们对于喜鹊的喜爱溢于言表。清代陶瓷上的画面常有吉祥寓意,这件笔筒上画喜鹊登梅即寓意“喜上眉梢”。

清雍正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


清雍正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

湖北武汉 李笙清

在古代,马是人类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因具有勇猛向前的精神、奔腾不息的毅力,以及任劳任怨的秉性,而深受人们喜爱,并赋予它许多美好的寓意。历朝历代,以马作为素材,既被文豪诗人写入诗词歌赋,传吟至今;又被众多画家争相绘于画中,丹青不渝。在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上,马也屡见不鲜,或单独,或群现,或扬鬃奋蹄奔驰在原野之上,雄烈刚猛气势豪迈;或漫步于草场溪边,性情温顺闲适安详。在武汉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广州市博物馆珍藏的方形花盆,盆上八匹骏马各具其态,表情丰富多彩,组合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八骏图画面,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这件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见图),为清代雍正年间烧制,高9.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7厘米。四边方形。敞口,平肩。四边上宽下窄,呈弧形下收,下方有内缩四方圈足,使花盆平稳踏实。盆中施白釉,盆底有孔,显然是作为浇花漏水之用。平肩没有纹饰,四面的腹壁分别用线条圈成正方形,圈中各绘两匹骏马,四面组合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八骏图图案。盆底部有款:“雍正二年黄菊圃置”。

骏马的绘制可谓别出心裁,八匹马分为四组,布局疏朗,姿态各异。有的一匹马卧于地上,四肢放松,漫不经心地吃着地上的青草,另一匹马前蹄趴下,后蹄撑起,尾臀高耸,正扭颈与卧于地上的马一起吃草,动感十足。有的一马趴于地上,马鬃散乱,正侧身扬起脖子,另一匹马将一只前蹄扬起,似在轻轻移动,用嘴唇亲着地上的马的脖子,仿佛是一对恩爱情侣,状极亲昵……马胖瘦不一,比例适当,造型挺拔敦实,端庄朴实,胎质细密,釉彩丰厚,举止神态颇具风貌,惟妙惟肖。除了马外,四周还配以辅助景物,如杨柳垂下如帘的丝条,茂密的枝叶,如茵的青草,还有初生的竹叶,静静的坡石,透出一缕浓郁的春天气息。

作为一种栽培鲜花的器皿,花盆在我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形制大小不一,式样众多。花盆的制作有多种材质,以瓷质最多,具有工艺精致、釉彩丰厚、洁净素雅、造型美观等特点,古人多烧造使用。

雍正时期虽然只有13年的短暂历史,但由于正处于清王朝繁盛时期,加上雍正皇帝本人雅好瓷器,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得到很大发展,烧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精品。这件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烧制于雍正二年(1724),制作精细不苟,器型秀美端庄,工丽妩媚,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釉面光洁照人。主题纹饰构图疏朗,简洁清新,线条纤细柔和。经历了290年的沧桑风雨,依然器型完整,风采依旧,颇具观赏性,诚为一件难得的佳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