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三角 > 导航 >

仰韶彩陶主题图案之三:巫术和图腾

仰韶彩陶主题图案之三:巫术和图腾

古代瓷器三角 清三代瓷器鉴别 木地板和瓷砖

2020-09-03

古代瓷器三角。

1954年发现的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补充。它是公元前4800—前4200年一个原始村落的整遗迹。在半坡类型的彩陶中,存在大量动物、人面、鱼、鹿等图案,有些与原始宗教中的巫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将陶壶制作成两侧呈上翘尖角的形状,再在壶体上绘出鱼网图案,这是模拟一条首尾翘起的原始独木舟,浮游在水面上张网捕鱼,表达了人们对收获的期望。还有一些神秘的人面图案,至今仍无法获知其确切含义。它们都呈现为圆脸、直鼻、细目,头上戴有三角形的高帽子,嘴的左右两侧常常各衔一条鱼,有的额头两侧还各簮一条小鱼。有学者认为,这是巫师在衔鱼作法,以祈求捕获到大量的鱼儿。

另一些描绘天象的图案,应与原始农业生产有关,反映出史前居民对天文学的朦胧认识。有的采取写实的手法,将光芒四射的太阳与新月摹写于图中;更多的是采取象征的手法,用鸟和蛙的形象代表太阳和月亮,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鸟、蛙分别是主宰日、月的精灵。最迟在距今7000年前,鸟、蛙就已经出现在彩陶图纹中。早期作品中鸟和蛙的形貌相当写实,特别是蛙纹,缩颈大腹,有着长满圆斑的脊背,步态蹒跚,饶有兴趣。后来,鸟、蛙形象逐渐图案化和神秘化。彩陶纹饰中鸟和蛙主题图案延续了3000多年,后来,象征太阳的飞鸟演变成金色的乌鸦,象征月亮的蛙演变成三足的蟾蜍。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金乌”和“蟾蜍”就多是指太阳与月亮。

彩陶艺术中鸟和鱼的图像也有可能曾被视为氏族的图腾。氏族不同,图腾崇拜的祖源也就不同。氏族之间的争斗和结盟,在艺术品中可表现为不同动物间的斗争或结合。河南临汝县曾出土一件用作成人葬具的大型彩绘陶缸,缸外壁绘有一幅奇特的图画,人们根据所画内容命名为《鹳鱼石斧图》。此图高37厘米,展开宽44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史前陶器上画幅最大的作品。画面左侧,一只高大的白鹳挺胸伸颈,高傲地昂起头,大眼圆睁,长喙衔着一条鱼;鱼体僵直下垂,显然已丧失了挣扎的能力;在衔鱼鹳鸟的右侧,立放着一柄粗大的石斧,斧柄上有缠扎的织物或绳索,并饰有“×”形符号,它大约是氏族首领权威和力量的象征。此画色彩鲜艳,大鸟用白色绘出,但不勾轮廓,只用黑色画出眼睛,显得分外有神;而它衔着的鱼则用粗墨线勾勒轮廓,石斧的外轮廓也用黑墨勾勒,呈现强烈对比。这显示出,史前艺术家已能用

不同笔法,来增强画面气氛。

其他史前文化彩陶

与仰韶文化同时或稍迟的其他史前文化遗迹中也常有彩陶发现。例如分布在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西北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及更晚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南方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东南沿海地区的昙石山文化,甚至远到新疆、西藏的一些史前文化遗址,都有彩陶出土。中国大陆以外,分布在台湾岛上的史前文化遗址,例如台北的大坌坑和圆山、高雄的凤鼻头等遗址,也曾发掘到少量的彩陶,它们被认为是台湾海峡两岸诸原始氏族部落间密切联系的历史见证。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彩陶,在器物造型和装饰图案方面各有特色。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仰韶文化彩陶的鉴定


l、从手感上看

仰韶彩陶多是细泥红陶,手感非常的滑润、细腻,彩陶的正面较为光滑,反面的光滑程度稍差些,手上如果有汗会明显地感觉到被它吸收,而其它陶器就没有这种感觉。另外,多数彩陶通体光滑,但也有些彩陶的表面有一些非常坚硬如“铁锈”般的小斑点,集中处手下的感觉密密麻麻,但同时也能在没有“铁锈斑”的地方感到十分光滑。

2、从彩绘上看

从彩绘上看仰韶彩陶,较为简单,以红色为主,有的彩陶通体红色,但多数器里颜色较器外深一些,看起来和黄土的颜色相近似,但也有少数恰恰相反。还有一些仰韶彩陶的颜色通体浅黄。仰韶彩陶的纹饰色彩是仰韶彩陶鉴定中的重点,在仰韶彩陶中,以黑彩为主图一 ,少数为红彩。黑彩涂抹中,很少有没有涂到的地方,而且色彩耐磨性非常强,我曾用仰韶彩陶标本做过实验,无论洗过多少遍都不会退色。另外,黑彩并非纯黑,而是有些地方的黑彩较淡,可以透过淡淡的黑彩看到红陶的颜色。

3、从纹饰上看

仰韶彩陶上的纹饰全是几何纹。在这一类器物当中,写实纹饰器物的年代要相对早于抽象纹饰的器物。所以,仰韶彩陶上的纹饰图案,越是抽象的时代越晚;而靠近写实的作品,在年代上要早。仰韶彩陶上的抽象图案是鉴定仰韶彩陶真与伪的最重要依据,它以曲线勾画为主,流畅的线条,富有动感的画面。虽然构图规整,但笔道潦草。这样的作品是不容易仿制的。

4、从器形上看

仰韶文化彩陶的器形并不是很复杂,以彩陶碗、彩陶钵图二 、彩陶瓶、彩陶罐、折腹罐、彩陶盆等器形为主,其中彩陶钵的数量最多,器形变化也最为复杂,有平底和圜底两种,其中平底的彩陶钵大多鼓腹或腹微鼓斜收至底;圜底的彩陶钵一般没有斜收至底的现象。仰韶文化彩陶钵的器形繁多,但器形与器形之间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细节上有差别,并且这种细小的差别没有一个定式,所以鉴定仰韶文化彩陶钵关键是要掌握住它的基本器形,而不是钻到细节里去。

仰韶文化彩陶器,虽然每个器形都不同,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那些是钵那些是瓶,这就是因为它们在大的特征上是相同的。另外,仰韶文化陶器当中的器形与它的功能有着极大的关系,最简单例子是在仰韶文化彩陶中的这些陶器由于施有彩绘,所以,不可能是蒸煮器,因为,如果与火接触,那么施彩的意义就失去了,所以,在仰韶文化彩陶中很少有支足的存在,如果读者见到有支足的仰韶文化彩陶存在的话,那么这件彩陶就很有可能是伪造的。所以,搞清楚仰韶文化彩陶中功能与器形的关系相当重要。

5、从其它特征上看

1 在早期仰韶文化彩陶中弧线圆点纹上的圆点大部在弧线纹的中心下方,有的紧靠着弧线,也有的略有分离,但相差距离都不远,而且都是圆点纹在弧线纹的下方图三 。

2 在早期彩陶中,仰韶彩陶钵的器形越大,腹越鼓。

3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弧线圆点纹,粗犷豪放、苍劲有力,流畅的弧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有的弧线会越过最下面的一周黑彩,但越过黑彩的地方不会太多。

4 彩陶上的圆点纹,实际上并不太圆。一般情况下,同一器物之上圆点大小基本相同,并且越小的圆点越圆。

5 彩陶上的纹饰由于全都是人工所绘,所以,在仰韶彩陶上没有任何相同的线条,即使同样的线条和圆点之间或多或少都有区别。

现在假造的仰韶文化彩陶特别多,这是因为彩陶有观赏性,有很多人明知道是假的陶器也要买回去观赏,再加之,仰韶文化彩陶的制作成本不高,所以,利润助长了作伪之风的兴起。不过仰韶文化彩陶的鉴定不是很难掌握,只要我们依照以上所述的鉴定方法,基本上就可以辨别出仰韶文化彩陶的真伪。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真的仰韶文化彩陶基本上都是出土文物,不但不能买卖,仿造、流通是也有严格规定的,造假是违法的,这一点买家卖家都应该知道。

素三彩陶瓷


素三彩是陶瓷中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低温彩釉瓷器,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景德镇。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经低温再次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

德镇烧造的素三彩瓷器基本都是明代成化时的遗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了多件明成化素三彩鸭薰。素三彩虽自明代成化时已初具形制,但直至正德时才享有盛誉。明代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素三彩工艺已取得较高成就,至清代康熙朝得以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康熙时期具有特色的瓷器品种之一。康熙素三彩瓷器基本上是以黄、绿、紫三种低温色料装饰,入窑经800—900℃的低温二次烧成,因不使用红彩,画面显得典雅素净。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明正德,高10.8cm,口径23.7cm,足距17.8cm。

洗口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内施青白釉,外壁刻划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数,这件洗可谓是稀世珍品。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明清时则以江西景德镇窑的青花、五彩、粉彩及斗彩等陶瓷制品为佳。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清康熙,高4.7cm,口径25.1cm,足径16.7cm。

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盘内、外暗刻云龙纹。盘内在刻划纹饰上彩绘石榴等折枝花果纹,外壁在刻划纹饰上彩绘折枝牡丹花纹两组。花卉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陶瓷盘以黑彩勾绘纹饰轮廓线,将果实的饱满、丰硕表现得淋漓尽致。纹饰层次分明,色彩素雅。

此器烧制方法是先在素胎上暗刻云龙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白釉暗花云龙纹瓷盘,然后在瓷器的表面用素色彩料绘花果等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将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使得彩绘纹饰下还透着另一种若隐若现的纹饰,可谓新颖别致。

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

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明嘉靖,高63.4cm,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口径7.9cm,底径17.8cm。

瓶口微撇,口缘镶铜,溜肩,鼓腹,腹以下收敛,圈足。外壁白釉地素三彩装饰。近口沿处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卷草纹。所施色彩有孔雀绿、黄、紫、草绿等。素底无釉。瓷器无款识。

瓶身秀美,纹饰的华贵为素雅的色彩掩藏,具有内敛之美。

素三彩海马八吉祥纹罐

素三彩海马八吉祥纹罐,清康熙,高29.8cm,口径13.2cm,底径13.5cm。

罐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内敛,平底。内施白釉。外壁素三彩装饰。口沿、肩、胫(jìng音敬)及近底处共4道青花弦线将纹饰分为5组,颈绘海水江崖八吉祥纹,肩饰海水浪花八吉祥纹,腹绘4匹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及八吉祥之间,海马分别用素三彩中的黄、紫、深绿、浅绿四种颜色涂绘,足边为海水浪花八吉祥纹饰。细砂底。瓷器无款识。

民国初年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说彩色第四之“素三彩”条)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同一年代,而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可见素三彩器颇受当时欧洲人的青睐,且素三彩价格颇高。

唐三彩陶瓷马


唐三彩以陶瓷马俑最为出名,唐三彩简单的红绿白釉色表现出唐代朴实尊贵的艺术品器物,让我们感受到盛世唐朝的艺术氛围,深故而久远。唐三彩是指将制成的陶坯烧到1100℃后重新上釉,二次烧窑而成的一种工艺。它以铅为熔剂,配以铜、铁、钴等元素作着色剂,烧制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唐三彩使其成为这一时期陶俑的典型艺术品。

1.唐三彩马

唐三彩马,唐,高76.5cm,长88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2.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3.唐陶瓷三彩马

唐陶瓷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上面马的图片唐三彩陶瓷马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唐三彩陶俑马是唐三彩典型代表,早在小学历史课本里就记载了唐三彩陶俑马。

唐三彩马,唐,高47cm,长47cm

唐三彩马马首略低,偏向一侧,戴辔头,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前有攀胸,后有绿色鞅鞦,配有马镫。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洛阳唐三彩陶瓷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洛阳唐三彩也叫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中国河北、西安、山西都出土过唐三彩文物,但是洛阳唐三彩是唐三彩重要的分支,有自己的艺术特点。

洛阳唐三彩三大特点:

一是洛阳唐三彩体量上普遍大一些;

二是洛阳唐三彩胎质比较白细一些,

三是洛阳唐三彩釉色更加亮丽一些,釉色亮丽是洛阳唐三彩最大的特色。

明代素三彩陶塑船


这件素三彩陶塑船(图1),高11.5、长17厘米,1959年安徽省芜湖市铁山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近年借展在芜湖市博物馆。这件陶塑船塑船身、舱室、亭台、人物等,船身似月牙形,前提后翘,前部船板有一开口,可通船身内,为船舱;船体中部建一亭台,两侧设有栏板,亭内三人围桌端坐,人物皆作明人装束,亭台前放置一供瓶;在船尾部有一间舱室,舱室开有两窗一门,在舱室对应的船尾下部开有一缺口,塑有一物,似为船橹,因此推断船尾的舱室应为船工摇橹的操作间(图2)。陶船通体施绿、黄、紫三色彩,船身以绿彩为地,并刻有草叶等纹饰,又以黄、紫彩点染作水波状,以表现陶船行驶于水中。船体上部的亭台、舱室与人物主要以绿、黄两色彩相间涂染。整体观之,这件陶塑船素雅古朴,细节上刻画得较为清楚。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紫、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者,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说明紫、黄、绿是素三彩最常见的三种色彩,这与这件素三彩陶塑船的三色也是一致的。同时,也可知在民国时期,素三彩已受到外国收藏家们追捧,价值不菲。

总体来说,明代的素三彩主要还是继承了唐宋以来三彩器的特点,为低温一次烧成的陶胎三彩器,笔者观察过的数十件明代素三彩胎体皆比较疏松,釉面玻化程度不高,应该还是属于陶器,与清代康熙以后官窑先涩胎成瓷再施彩二次烧造的瓷胎素三彩还是有较大区别的。而明代素三彩产品主要见有人物俑、器具模型等,应当还是作为随葬的明器,这件素三彩陶塑船应该也是随葬明器,但这类品种较为少见。

形制相似的素三彩陶塑船,曾于1974年在浙江省嘉兴市一座明代天顺癸未年(1463)包处士夫妻合葬墓中出土过一件(参见《明天顺墓出土的素三彩瓷船》,《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明天顺素三彩瓷船》,《收藏家》1996年第2期)。报导中称作素三彩瓷船,但看图片可能还是素三彩陶器。这两件素三彩船形制是非常相似的,均为中部有亭台,船尾设舱室,船头船板开口可通船身内的船舱,大体可判断两件素三彩船的年代相近,均为明代前期的遗物。同时,两件素三彩船分别出土于安徽芜湖和浙江嘉兴,都属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舟船是古代这些地方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们的发现也为研究明代舟船的形制提供了难得的参考资料。

唐三彩陶马的鉴真识假


三彩陶马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收购,作为艺术瑰宝收藏。而以制作假古董发财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陶马作为生财之道,生产出各种形象和规格的三彩马。

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做作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高手,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力量很强的三彩陶厂精心仿制的作品判断起来很难。如何判定呢?

第一,体会三彩陶马的时代氛围。三彩陶马是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唐朝工匠做马时总是将其放在最高等级上来塑造的,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因此,唐三彩各种形象的马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以内在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唐朝以后没有一个时代的马的形象有唐马这样多姿多彩,这样神骏的。

假古董制造者首先是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大唐盛世的时代气氛,他们根本就无法塑出三彩马这样的艺术形象。他们只能照考古发掘品、博物馆陈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模仿不是创作,既没有生活体验,又没有激情,塑造的马外形可以像马,但没有生气,比如线条不够流畅。如真唐三彩陶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结构,线型是用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的组成形体,变化自然。而假陶马面部扁平,眉骨、颧骨、鼻梁、嘴唇起伏变化不大,比较死板。颈部线条太直,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为了夸张,几乎做成方形,出不来真品的圆润感。

第二,看胎体判断真假。制作唐三彩的原料是北方次生高岭土,即坩子土,一般说来,加工并不精细,胎泥颗粒并不均匀,有的还相当粗。以9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烧胎体,施釉以后,以低于此温度来烧釉。大多数胎体不够坚硬,经过埋藏地下,地下水腐蚀等因素使胎体老化,一般都有老化剥蚀的现象。由于烧成气氛的关系,胎色略微泛红,白度不高。假古董又白又细,烧成温度高达1100-1200摄氏度,没有任何剥蚀粉化的现象。

第三,三彩釉本质特征的真假差异。真品釉质比较厚润,基本颜色是白色、黄色、绿色和蓝色。釉中含大量的铅,不同颜色施上以后在烧成中液化,流动、浸漫、综合、熔融,以上几种基本釉色就变成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假古董色彩单一,主要是绿彩和黄色,再加白彩和蓝彩(极少),各种彩色熔融浸漫综合极少,没有光辉灿烂的感觉。

第四,制作工艺。真品用模制成型。泥料配制较干,工匠填泥、压泥使劲挤压,力求夯填结实。胎体内壁有精大而深的指痕。头颅、躯干和腿蹄接缝明显。假品泥料配制稀软,压泥时用劲很小,有摩痕,内壁比较平滑,粘接痕迹不明显。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三果纹图案


三果纹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吉祥纹饰之一,以三种瑞果作为装饰题材,并赋予美好的寓意,形成丰富多彩的吉祥纹饰。三果纹一般为桃、石榴、荔枝或桃、石榴、苹果等,寓意长寿、多子、平安。这类三果纹常见于碗、盘外腹及内底。

江苏省镇江博物馆就藏有不少这种纹饰的清代官窑瓷器。今介绍两件如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象征着长寿;“荔枝”与“立子”谐音,所以人们用荔枝来预祝生子,有祝早生贵子之意,同时荔枝亦可取其谐音“利”、“立”,都为吉祥之意;石榴绽开,露出果中百籽。因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具有象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吉祥寓意,更多为世人所喜。如图1所示的这只嘉庆款白地粉彩三果纹碗。其高6.5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9.1厘米。圆唇,直腹略鼓,浅圈足。足内有“大清嘉庆年制”三行篆书款,外腹绘三果纹。三果均衡排列,枝叶分叉疏密有致,上结果子,果子被浓淡不一的红彩渲染得嫣然可爱,树叶绿彩渲染得清秀而粉润,树枝上垂挂着湿润鲜美的桃子、荔枝以及破皮而出的石榴籽配以绿、红色彩,显得浓翠欲滴。石榴利用色彩的变化突出质感,红中有黄并泛浅绿,恰是真的石榴一样,绽开的石榴露出红黄相间的石榴籽,极为晶莹,娇翠欲滴。以石榴作为瓷器上的装饰纹样,从考古中得知宋代瓷器中有石榴造型瓷粉盒和石榴纹饰,如镇江宋墓出土1件景德镇窑青白釉石榴型粉盒,江西宋墓出土1件耀州窑青釉盘,盘内刻划二童子嬉戏石榴枝的纹饰图案,其多子多孙的意思已较明显了。明清时期,石榴纹题材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以石榴绽开,露出果中百籽的图案屡见不鲜。

碗外腹所绘三果纹,是将三种果实均衡排列,分别为瓜瓞、石榴、桃子。瓜为草本、蔓生植物。瓜初生时甚小,而后乃盛大。瓞即小瓜,因蝶与瓞同音,并且此藤蔓绵长、果实累累、瓜籽较多,寓意家族兴旺、子孙繁衍、代代相继、连绵不断。

怎么鉴别真假唐三彩陶瓷马


怎么鉴别真假唐三彩陶瓷马,唐三彩以黄、绿、褐彩为典型色彩,始烧于唐朝,故称为唐三彩。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用氧化铜烧成红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唐三彩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唐朝文化象征。那么怎么鉴别真假唐三彩陶瓷马呢?

一、制作工艺上,唐代工匠制作唐三彩陶瓷马需要很多步骤,先陶泥做成一完整器形,然后做陶花,然后陶花成型,一匹陶马被分成头颈、躯干、腿和尾巴等 部分,分开制成陶花,然后陶泥填入陶花,挤压结实后取出粘结塑形。从陶马的腹腔孔向里面看,能看到清晰的粘连痕迹,胎体也非常结实。而如今的 赝品胎体都比较轻薄,内壁也没有粘连痕迹,比较平滑。

二、唐三彩陶瓷马真品使用的原材是北方次生高岭土,经过多道严格的筛选制成陶泥,此外唐三彩器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胎体表面会出现粉化剥蚀现象,胎 体为白色且白度不高,白色中还微微泛着红色。而是用现代瓷土制成的唐三彩仿品,使用机器加工的胎体洁白,棱角分明,最终的是其没有时间堆积形 成的粉化剥蚀现象。

三、唐三彩陶瓷马马真品头部比较小,两眼上的眉骨粗大而隆起,颈部上细下粗,其背部、肚子、臀部圆润肥硕,且收得很紧,腿部上端粗短,下部细长,看 上去矫健有神。现代仿制品看上去非常逼真,但是其头部较大,身体骨骼线条不够清晰,肚子肥硕松弛,看上去没有矫健之感。

四、唐三彩陶瓷马真品釉色沉稳厚润,在地下埋藏了一千多年后,其表面多有开片,开片纹理细,像是形成在釉下。仿制品釉层稀薄,有名啊颜色光亮刺眼, 偶有开片者,开片纹理也是又深又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