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陶瓷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陶瓷

陶瓷文化 古代传统瓷器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2020-09-05

陶瓷文化。

陶瓷成了国家的文化象征

翻开历史,用以前古老的中国社会跟现在相比,差别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的,万物都在变,人们的穿着打扮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还有交通工具也大大比原来提高了许多;原来的脚踏车换成了现在马路上飞驰的小轿车,新科技渐渐取代旧的东西,但有些东西是再过几百年都要一直保存下去的,那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象征,比如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最普遍的东西--陶瓷。TAoci52.CoM

做陶瓷从古代甚至更久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了,中国真正的瓷器发明是在东汉时期。制作陶瓷的流程并不简单,需要多项程序才能完成,比如练泥、成形、修胚等等,要很高的耐力与手艺。陶瓷的用处也更是多样化,现在我们常见的是花瓶,在客厅摆上一件两件花瓶,选择合适的颜色,在里面放上几束花,整个屋子的视觉效果都会好很多。所以现在许多人都喜欢收藏古董,花瓶是最为多数的,这就是它的神奇效果。花瓶只是属于艺术陶瓷的一小部分,还有餐具,茶具碗碟汤匙杯子等日常陶瓷;地板砖,墙砖等建筑陶瓷。由此可见它的分类是很广的。

因为陶瓷的影响力大,现在不止中国,国外许多地方也在生产出售陶瓷,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不能忘记这门手艺,可以抽出自己的空余时间,到专门教制作陶艺的地方学习,对自己对社会都会有好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历史悠久的石湾陶瓷 形态逼真名扬四海


石湾制陶具有5700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最早制陶的地区之一。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陶瓷基地形成于唐宋,盛兴于明清,改革开放后,石湾陶艺进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全盛时代。从传统手工业制陶,到现代化生产,佛山延绵不断的陶瓷历史,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为提升人类的生活品位,走过了辉煌的历程,走进了新的时代。

石湾镇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东南面,面积26.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0万人。被誉为“南国陶都”的石湾,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河宕贝丘遗址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标志着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陶文化根基。迄今为止,石湾的陶瓷工业特别是现代建筑陶瓷工业,一直作为佛山的主要支柱产业在飞跃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建筑陶瓷产区。石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陶瓷产业链,陶瓷原料、机械装备以及辅料配件等成龙配套,世界主要陶瓷供应商几乎都在这里开设了分支机构,成为全球闻名遐尔的陶瓷产业区和陶瓷文化区。石湾以它的陶瓷实力和声名,先后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全国百佳特色旅游名镇”、“中国陶瓷之都”、“中国陶瓷名镇”、“广东省陶艺文化之乡”、“广东省陶瓷专业镇”等多项殊荣。

石湾陶瓷

石湾陶瓷的辉煌历史

石湾陶瓷

史载的陶瓷商品性生产始于唐,盛于明清。现经对在河宕贝丘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瓷器的碳十四测定,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这些印纹陶、瓷器在制作成型技术、烧成温度和印纹变化的多样性几方面都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当地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舞乐俑、牛、猪、狗、屋、仑井等陶瓷塑品,标志着石湾工艺陶瓷的制作在这一时期已臻成熟。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

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汉唐以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景德镇在明代时就与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说起景德镇当然离不开陶瓷,但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感受到陶瓷的无穷魅力。在景德镇可以看到距今一千多年历代的民窑、官窑,其中规模巨大的龙窑遗址,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瓷乐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古窑博物馆还是在窑里古镇,只要你一低头,可以看到脚边都是各式各样碎瓷片,当地人说,景德镇是建在一千多年大小瓷窑留下的瓷器上面。因此,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踩在历代遗留下的古董碎瓷片上旅游。

景德镇因烧制皇家御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是称雄瓷业千年的中华瓷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这座城市的一切都突出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她本身的陶瓷文化底蕴。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这里陶瓷的品质,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是流行音乐中透出的对她的眷恋,在景德镇的街道上游走,随处可以发现,配以青花为主色的瓷柱路灯、瓷窑模型,无处不彰显瓷都的底蕴与个性。茶花是景德镇的市花,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一如这个城市,秀外慧中,绚丽却不轻浮;人杰地灵,厚重却又灵秀。

景德镇所产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的独特风格,举世无双,且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郭沫若曾赞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400年古窑重燃炉火

位于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清代镇窑,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冷清沉寂之后,10月19日复燃点火,重现烧300担瓷坯的壮观景象。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这座四百年历史的的名窑再次烧制瓷器,也让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有了传承载体。这次复烧将共烧大小瓷器近2万件,大部分是景德镇传统制瓷老艺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整个过程将焙烧约30小时,耗松柴40多吨。2007年日本一学者自称发现中国柴窑瓷器,为罕见珍品,引发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还看佛山


看捏面人观陶瓷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在正月初三开幕的2013首届玉佛山庙会上,游人可以观看“捏面人”的制作过程,欣赏陶艺作品,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捏面人”,很多大人都有这方面的回忆,栩栩如生的面人色彩柔和,一般都是在逛庙会、观灯展的时候购买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被它的惟妙惟肖所吸引。捏面人其实也称“面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浪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陶瓷展览汇集了众多精美的陶瓷作品。据悉,中国民间瓷器主要以盘、碗、杯、罐、瓶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其风格清新洒脱,线条生动流利,釉色丰富,装饰主题多为花鸟、山水、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景、动物以及谚语、诗歌等,“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吉祥语也可入画。此外还有一种以假借谐音的文字和植物连用的手法,如以鱼寓余(“吉庆有余”),以石榴象征多子,以鸳鸯表示爱情等,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祈求安宁幸福的愿望。

获评“具活力传统文化产业”


日前,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完成的首届中国民间文化乡土盛典暨“中国乡土文化风采展示推介活动”晚会中,景德镇市陶瓷产业被评为“最具活力传统文化产业”。本次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主办。晚会于2012年1月1日21时17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播出。

在颁奖环节中,景德镇市副市长熊皓代表景德镇领奖并发言,他在谈及面对景德镇自身悠久的历史、如何来激活当今产业的活力时说:“景德镇历经千年的窑火不仅从未熄灭,而且始终充满活力;景德镇在传承中注重不断创新,让陶瓷这个历经千年的传统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景德镇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吸引工匠八方来,为这个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熊皓还强调,景德镇各级政府通过对市场的推动,再现“器成天下走”的景象,使陶瓷这一传统产业蓬勃发展。

据主办方介绍,首届中国民间文化乡土盛典暨“中国乡土文化风采展示推介活动”围绕“文化大发展,根脉在乡土”的主题展开,该活动以推介进步优秀的地方文化产业、古城古镇、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民间特色节庆为框架,以精彩纷呈的原生态民间文艺节目为表现手段,展示民风民情,汇聚地域文化风采。以一种文化、一些故事、一样精神为导向,倡导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关注与回归,因此晚会上表演的节目极具乡土风情。

中国陶瓷大师精英人才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陶瓷大师的评选已经分别在2003年和2010年开展了两届,评选出了128位陶瓷大师,从评选的过程,和评选的裗来看,这些大师风格不同,来自于全面不同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拿手绝活,艺术品味极高,而且对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做得很好,很到位,也是伟大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承者,各地的陶瓷大师精英们,每年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把来自于生产实践与市场需求进行全面交流,从设计与需要的不同角度,分析陶瓷产业的发展形式,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传统的中国陶瓷是中华的一个瑰宝,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盛行的中国风之中,有着超级一流的中国陶瓷大师们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市陶瓷大师们,是在国家统一组织进行的评选,有着绝对的公证性,而全国各地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也打造了不同的气质与风范。特别传统特色的产品,有着很大差别,其中象景德镇这样瓷都,因其独特的陶土资源,所以陶瓷制作工艺与水平,还有就是陶瓷制品本身的一些特色,都非常明显,而且烧制工艺本身,也有很强的自己的特色。

陶瓷大师评选出来的精英人才,榜上有名,而私下也有一个很好的进行广泛交流的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中活动,提高各自的欣赏水平与技能,最重要的还是可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对整体的中国陶瓷文化,起到非常积极的传承作用。

元朝文化陶瓷历史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武力,灭宋灭金,入主中原,至1279年忽必烈率大军覆灭了汉族在南方的赵宋政权,进而控制了整个中国的土地。元朝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又连年混战,所以从整体上看,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除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没有太多发明。

但仅就江西景德镇而言,情况却大不一样,元朝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一个原因是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受战争影响不大,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安定;二是当地原料丰富,开挖使用较为便利,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三是因为宫廷重视,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再一个原因就是出口量增大,从另一个角度刺激,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近东、日本等到国,最后传到欧洲。

虽然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景德镇相关,但首先使用氧化钴为着色剂进行彩绘装饰,最早出现在近东。早在九世纪,米索不达米亚地区还生产了一种陶器,先在胎体上罩一层含有氧化锡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钴做彩料绘制图案,使画面在入窑焙烧后呈现美丽的蓝色。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与其他品种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长石瓷土和长石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坯釉结合良好,所描绘的图案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址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地区是在当地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

明朝文化陶瓷历史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67年的兴衰。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降,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较为详细地描述。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

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始于明。建国伊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强扶植手工业和工商业。洪武年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和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洪武二年,建御窑二十座,专制御器,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明史·食货志》中记载了朝廷派官督烧的情况,虽说此举劳民伤财,却在重压下着实给后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

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这种半脱胎瓷器胎壁极薄,釉面莹净。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绘彩饰,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以后历朝皆有烧制,但都比不上永乐时期的产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乐甜白可比。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字样,字体小篆。

到宣德年间,技术上又有所改进,据说御窑厂扩增至五十八座之多。这一时期生产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而闻名,所用青花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这种原料中含铁量较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与浓艳的青蓝色相融一体,也使后世极难仿制。此外,宣德釉黑红在元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所制釉里红鱼纹高足杯在当时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

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为另一个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着“成化以五彩上”,在以后相距不及百年的隆庆、万历几代,仿制成窑已成风气,地道的成化瓷器商品价值就以“万”计,可见其水平之高。

此一时期的青花用料以国产为主,指浙江、云南一带出产的“土青”,也有称“平等青”的。明五彩的形式有“斗彩”、“点彩”、“加彩”、“填彩”等等,大同小异,性质一样,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完善了在素胎上直接施色釉的工艺,创制出素三彩,成为正德朝的著名品种。正德朝后期青花料使用进口“回青”,颜色纯正,价格昂贵,过于黄金。

嘉靖一朝的官窑瓷器,产量巨大,是明朝烧造量最大的一个时期。青花料是用进口料与国产“石子青”配合使用的,所以呈现出一种蓝中泛红紫的鲜艳色泽。由于铜红釉的烧成难度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温铁红,因此,这一时期的矾红制作极为发达。另外,当时的民窑制品已相当精细,出现了以仿宣德、成化窑器而著称的“崔公窑”。 隆庆朝年份较短,所以传世器物很少。延续嘉靖和前代旧制,继续使用“回青”料。器物造型更加丰富。

万历中期以后,进口回青料断绝,改用浙江出产的浙料,色彩沉静。彩瓷以青花五彩为主,图案花纹布满全器,效果华丽浓艳。民间窑更加发达,其产品精细程度可与官窑相比美,并大量远销至欧洲。

天启、崇祯时期,明朝统治急速走向衰落,御器厂的生产几近停止,今天很少见到官窑款的产品。此一时期民窑生产日益发达,以烧造青花瓷为主,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不受官窑式样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动物人物、诗词书法、几何图形等,造型活泼,画法随意。

在景德镇官窑以外,各地民窑也在蓬勃发展,如福建窑、江西横峰窑、广东广窑、浙江处窑、江苏瓯窑等等。其中以江苏所产的紫砂为最有特色。

紫砂这一品种的出现,上溯可能很早,各种说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是从明代正德朝以后。

紫砂壶的原料,产于江苏宜兴,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五百年间,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见新,工艺愈加精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陶瓷品种。

紫砂壶的出现,与饮茶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明人已不再时兴“斗茶”,改烹茶为沏茶,对茶具的要求相对提高。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紫砂壶泡茶味道仪表隽永醇厚,而且壶体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质的紫砂壶无釉无彩,正适合文人雅士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从此便风行天下,制壶高手们也应运而生。

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被认为是紫砂早期鼎盛时期,供春(龚春)、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等人为知名手,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已经很珍贵,现存极少。这时的作品在造型上吸收了铜器的造型特点,并与当时的家具风格相一致。外形简洁、线条凝重、体积浑厚、比例协调,泥质颗粒较粗,更显质朴大方。

原始文化陶瓷历史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纵观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陶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陶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