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的造型 > 导航 >

文人墨客所爱 造型优美超凡脱俗的胆瓶

文人墨客所爱 造型优美超凡脱俗的胆瓶

瓷砖的造型 中国古代瓷器的造型 瓷砖造型

2020-09-07

瓷砖的造型。

·胆瓶

之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胆瓶

胆瓶圆腹底厚、颈长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其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胆瓶高雅脱俗的联想,养心励志的寓意赢得文人共识,也使其独具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早在宋代,胆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胆瓶

·胆瓶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编辑推荐

赏雨茆屋 玉壶春瓶造型细腻圆润优美流畅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又称玉壶赏瓶,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元青花 玉壶春瓶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

·玉壶春瓶

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

·玉壶春瓶

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器物美学 胆瓶上的千古花容


胆瓶圆腹底厚、颈长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其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胆瓶高雅脱俗的联想,养心励志的寓意赢得文人共识,也使其独具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胆瓶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蔓草形象很美,随时代发展富有众多变化,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忍冬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草纹特别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因唐代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人们常用蔓草表达情感和显示国力雄厚,有幸福长久、富贵万代之意。这一时期蔓草形象更显丰美,成为一种富有唐代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通称“唐草”。

精美胆瓶

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秦源镂空胆瓶整体运用镂空工艺刻以蔓草。“镂分天地,通透敛日月之光,其品,其意天之佳合。”布局错落有致,极赋动感。蔓草连绵不断,由卷而舒,给人无限美感。蔓草: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的外形像火焰般绚烂多彩,作为装饰图案也成为佛教的常用图案。被赋予拥有强大生命力、能力和能量的意思。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装饰品·胆瓶

胆瓶类型

青花缠枝花卉纹胆瓶

器形端正秀美,胎体细腻,釉质润泽。全器以缠枝花卉纹为主题,辅以海水波涛纹、变形花卉纹、如意云头纹、仰莲瓣纹及卷草纹等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富丽堂皇。青花发色鲜艳,绘画流畅精细,为乾隆朝宫廷陈设佳器,传世甚少。

镂空胆瓶

造型奇特,小口,长颈,下部渐丰,腹部丰满平底。给人以活泼而沉稳的感觉。充分展示了镂空工艺。整体刻以唐草图案错落有致,连绵不断,由卷而舒。给人无限美感。口小肚大,易进难出,具有避邪藏宝,聚集人气,财气运气之功。

卧室装饰·胆瓶

中华红小胆瓶

“中华红”红:①红色饱和度最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红,是中国红釉瓷中红色饱和度最高的红釉瓷。②釉面光泽度、纯净度第一。釉水表面生成一层透明釉,是中国红釉瓷中釉面光泽度、纯净度第一的红釉瓷。③暗藏自然纹裂。在显微镜下可见冰裂状自然纹片,是中国红釉瓷中唯一暗藏自然纹裂的红釉瓷。④暗藏小气泡。在显微镜下可见少量晶莹剔透的小气泡,是中国红釉瓷中少有的暗藏气泡的红釉瓷。⑤釉色与造型交相辉映。与大师精心设计的造型完美地结合,既恰如其分地映衬红色釉的天然丽质,又淋漓尽致地展砚艺术造型的丰富内涵,极富观赏情趣,使人引发高雅的审美体验,领悟到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艺术品·胆瓶

当东方禅味逐渐漫漾到精品家居装饰的流行风潮中的时候,选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来装饰家居,对重视精神生活的现代人而言,黑陶胆瓶所传达出来的自然意境,不论是摆放或是插放干花,都能逐渐美化、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品味的作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的珍藏,相信都能让人们找到庄重宁静的心灵感受。

粉彩文人画的艺术神韵


陶瓷,作为火与土的艺术,传承千年而不衰,在泥士与火凝固烧成一种物质的精神永恒,这种物质同人的意识完美结合,逐步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将精神注入这种物质,泥土与火在人类最初生活一直延续到今天,并随着人的生活实现人的信念而随着时代在火与泥土这间产生新的文化价值。

粉彩文人画是景德镇人为生存智慧性地创造陶瓷装饰技术和吸收其它工艺而开创的材料手段。由于具有一定的饰造形象的能力,因而被艺术家们认定为具有绘画性的艺术。粉彩文人画在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之下已经具有自身的艺术语言、评价标准及公认的艺术价值。

粉彩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形态在精神文化上的过滤模拟性的创造,实质是依托文化的内化精神选择性地表现。所以文人瓷画不是装饰性的点缀花、叶、藤。而是将价值观念扩展到审美思考的经验上,达到艺术的“无为而治”的高境界。

我们可以认为,粉彩文人瓷画在潘陶宇、汪晓棠、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何许人、汪大仓、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以及王步在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的各个领域各具自身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之处在于注重工艺的完美结合,注重文化素质的积累,并且融合哲学思想、典故、文人诗、书画及印为一体的粉彩文人画,倡导个性为高境界,排斥工匠气息,因此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瓷画的绘画语言。

粉彩艺术强调粉彩的韵味,也就是线与面,墨与色相互渗透,使线与墨色相混合的整体效果显示出来,强调白的空间表现内容的价值,为主体充分显现形象及环境整体视觉效应的过程,注重视觉规律,所谓“计白当黑”、“知其白,守其黑”正是使艺术视觉效果给人欣赏的直接性与内在心理相联适应的过程,这充分说明审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增加感性的愉快和理性分析双重的满足。

粉彩文人画艺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构筑绘画意识的艺术哲学语言,并透过工艺为特征而具有艺术的内涵表现,创作的价值。因此装饰意识只是外在特征,而不是内涵。所以文人粉彩艺术适应新文化环境正长驱直入的发展。可以认为粉彩文人画艺术在审美的规律提供时代的美学价值。文人粉彩艺术注重品味的价值,然而品味反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时空感,因而伴随着生活活动中通过感官反映感觉性质,它的客观社会性通过感官特征极为突出和重要的是文化特征,在综合的感观基础显示其文化的价值。品味至使审美视觉整体同局部构成互补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和工艺材料构成依据,使审美感觉存在价值及思想的特点。因此粉彩材料的美感同技巧密切相关。所以色釉高雅,韵味,厚重在粉彩艺术中显示性格化的重要因素。因此粉彩艺术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而显示自己的内在审美魅力。

粉彩文人画艺术正经历艰苦的考验和价值的评判。现在不是补充血液的问题,而是从冷藏的状态中沸腾起来,追求艺术对粉彩文人画的本源。必须确认这门艺术上升更高一层的艺术格调,并且把具有艺术膨胀和张力的高标准和不断递进的状态和谐地形成粉彩艺术的语言。创作者必须带有浓重的气质去融合人与自然的创造能力。

我们必须承认,粉彩艺术是陶瓷艺术中最具饰造形象能力的艺术,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至今景德镇仍然是艺术瓷绘制作中心。粉彩艺术是这个中的轴承。尽管现代艺术思想及潮流变化莫测,但粉彩艺术仍以传统精神稳步发展至使陶瓷艺术具有雄厚传统底蕴。

“文人瓷板画”清淡优雅


瓷都景德镇彩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自清末浅绛彩瓷诞生后,特别是文人派彩瓷的兴起,一改过去那种老套的风格,给景德镇瓷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也开创了近代文人瓷画艺术的新天地。而文人瓷板画便是其中的一种样式。

文人瓷板画源于花鸟画所谓“文人瓷板画”,即文人在瓷板上绘以带有色釉的画面,随后用750度左右的低温烧成。文人瓷板画如同书画作品那样,其尺寸有大有小,有竖式、横式,也有圆形、椭圆形,用途也各不相同。比如,可以是四条屏的,也可以是插屏式或单幅挂屏状的,更有异形的,但大多为条屏或竖式横式的。这些款式的作品较之其他器皿的瓷画作品更具有装饰性,是一般书画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以浅绛彩技法绘制的文人瓷板画,立意高、书卷气浓,因此广受文人雅士与平民百姓的青睐。

文人瓷板画源于中国花鸟画,是一种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的瓷画作品。有史料显示,中国的花鸟画较山水画为早,无论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原始花鸟鱼虫,还是商周时青铜器上的花样纹饰,抑或是以后各朝代的花鸟画,都已经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艺术成果,期间所产生的名家,曾留下不少绝世佳作,为后人所敬佩。

到了清末同治、光绪时期,新安画派并供职于御窑厂画师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领军人物的一批皖南画家,他们冲破官窑烧制工艺的束缚,敢于打被清规戒律,以瓷胎为纸,以画入瓷,以浅绛彩技法画于瓷胎上,这种将瓷艺和画艺相结合的方法开启了文人派彩瓷之先河,及至发展到后来出现的珠山八友等瓷画家。

三件瓷板画各有千秋沪上珠山八友瓷画收藏家熊中富,他的清末以来文人派彩瓷的收藏,可以说是卓有成就。他不仅撰写并出版了多本关于瓷板画的专着,而且其识别真假的本领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公认,并被香港某拍卖公司聘为“坐堂师傅”。现撷取几件藏品,与你共赏析。

浅绛彩“锦堂富贵”瓷板此瓷板画为清代后期皖南画家金品卿所作。金品卿,字品卿,号品卿居士,安徽黟县人。为清御窑厂职业画师,与王少维并称“御窑厂两支笔”,常与浅绛彩领军人物程门、同僚王少维、文人画家方玉合作,其山水仿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花鸟学清蒋廷锡、邹一桂,书法类学董其昌。其作品设色淡雅,构图平稳。

此浅绛彩“锦堂富贵”设色看似艳丽,但却十分典雅。瓷板上牡丹盛开,花卉几朵,掩映着一山石,两羽锦鸡立于山石上,似在相互啁啾,倾吐衷肠。题款"锦堂富贵"庚辰秋月品卿金诰写于昌江”,钤“金氏”阴文章。锦鸡,寓“前程似锦”之意,牡丹,则含“富贵”之意,整幅画面的内容显然寓含着“金玉满堂、富裕尊贵”的深意。

浅绛彩“秋趣”瓷板此瓷板画为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徐仲南所作。徐仲南,又名徐陔,字仲南,号竹里老人,江西南昌人。少时在南昌某瓷器店当学徒,后受聘在景德镇管理瓷业美术,从而结识王琦等瓷画家。他擅长松竹,并兼绘山水,故传世作品多为松竹瓷画。

此浅绛彩“秋趣”瓷板画,笔法简约,构图精到,但见画面上稻穗粒粒饱满,枝叶似竹子画法,一蚂蚱爬于稻穗枝干上,绿翅红肚,两根触须高翘,尤似半透明状的双眼贪婪地窥视着一株株稻穗。左上角题“仿老莲居士法”“癸酉秋月仲南徐陔写于珠山客次”款,钤“仲印”朱文印。此瓷板画较为写实,稻穗饱满透人,蚂蚱贪婪偷窥,既简洁又逼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于了新的内涵。

浅绛彩“跃波弄萍”瓷板此瓷板画为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所作。邓碧珊,字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县人,清末秀才。邓碧珊擅长粉彩鱼藻图,其技法颇受日本绘画影响,并在书法方面有一定功底。

此浅绛彩“跃波弄萍”瓷板画构图新颖,画面简洁,设色淡雅。但见整幅画面十分空旷,仅五尾鱼儿悠然地游弋在水藻丛中,游姿各不相同,虽不见鱼儿游弋时荡起的层层水波,也不见作者所说的浮萍,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此地无声胜有声”。这种意境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诚如作品题款:“弄萍跃波墨浪秋,掉尾扬鳍逐影浮。最怕碧峰岩下水,垂藤如线月如钩”。文人借题隐寓之意境可见一斑。

元明清瓷器造型的特点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陶瓷的造型更是凝结了各个时代陶瓷艺术大师的智慧,也是人们赏玩陶瓷的重要标准。

龙泉青瓷兽头足大炉 元代

龙泉青瓷太白坛 元代

元代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餐具、茶具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常见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

明永乐 白釉葵口碗

明代瓷器造型有着与元代不一样的特点,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制精细,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极明显。永乐时期还有一种纯白釉胎盘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炎销”。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暗花纹饰的技巧有所不及。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果纹葵口碗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档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惟重纤巧,而且无大器,其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鸡缸杯、等杯子,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为仿制品所望尘莫及。

明弘治 黄釉盘

弘治传世瓷器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插屏、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九出戟圆腹高足瓶等。

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盖罐

嘉靖、万历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就有笔架、笔盒、笔洗、水丞、砚台、颜色碟、颜色仓、印盒等多种多样。更有大鱼缸、大罐、大瓶、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器形之巨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棒盒、方斗杯、灯台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 清代瓷器的造型明显增多,并制作精巧。康熙朝创新之作不断涌现。琢器中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风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吉叶尊、棒槌瓶、布布橙、倒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物。

清雍正 胭脂水釉碗

雍正年间创作丰富,所仿宋代名窑及永、宣成窑瓷器不仅胎釉、纹饰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足以乱真。

清乾隆 官窑仿木纹釉碗

乾隆年间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像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清嘉庆 粉彩荷莲鹭鸶纹瓶

嘉庆、道光以后,大多因袭旧制,很少有创新之作,造型也由精美变为粗笨,逐渐失去前期的优质传统

紫砂壶的造型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里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人体。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菜。这些都是壶艺造型、装饰的题材。从形而言,有借形改装,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产、生活用器具,如包、帽、秤砣、乐器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等。从形而言,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梯形、悬胆、张臂、扁长形、方圆组合等造型。从形而言,有自体伸缩,其中有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这和造型的放大缩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构成造型的轮廓,整体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压缩和扩张,达到效果。从形而言,还有抽象启示,天上云纹的变幻、烟的萦绕、纹乱线组合、奇石山川的花纹,给人以偶尔一得的启迪。以上这些都是紫砂壶传统的、创新的壶体造型的源和家

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

另外,一个造型还有一个造型的气度,作品的气度,亦包含着作者个性的表现和作者风格的体现、气质的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对造型气度的欣赏干脆拟人化,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神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型、气,构成造型美,给人以先入为主的选择。

文人瓷画的先驱——浅绛彩绘艺术


近年来,在瓷器收藏中,一种浅绛彩瓷正吸引越来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价也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在古玩市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向摊主问询是否有浅绛彩瓷,同时在国内一些拍卖会上也出现了像程门、王凤池这样有名气的浅绛彩瓷艺人的作品,并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购藏群体。

浅绛彩瓷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融诗、书、画“三绝”于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完美结合,创造出了瓷画的全新面貌。”浅绛“原是借用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起源于元代。其画家代表人物为黄公望。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则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它的题材除山水外还有人物、花卉等。

同治、光绪两朝是浅绛彩瓷最流行的时候,瓷瓶、瓷板、帽筒、茶壶、花盆等都有制作,在当时风行一时。从事浅绛彩瓷制作的艺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们通书画,能诗擅文,制作浅绛彩瓷时,从图稿、勾画到渲染都是由一人来完成的,使画面自由洒脱,充满了艺术表现力。这种彩瓷的特点是在上面题上作者名字,或题上诗句,首次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一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展现在瓷器上,文化气息浓郁。后来,艺人们开始用进口的彩料绘烧瓷器,也就是一种新粉彩,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并代替了浅绛彩瓷。浅绛彩瓷是清末这段历史上所特有的艺术种类,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于中国陶瓷史上倍显珍贵。

所以,近年来浅绛彩瓷的升值空间也在不断拓宽,备受瞩目。那么藏友在收藏瓷器时需要把握哪些注意事项呢?一是要注意画面的完整性。浅绛彩瓷器是低温烧成,受彩料与烧制工艺的限制,彩料与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脱落,这在收藏时要引起注意;二是要注意收藏名人作品,浅绛彩瓷在制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的作品艺术水平高,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保存的相关资料并不是很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才对他们有一定的认同,当时的代表人物有: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其实还有许多未见著录的浅绛瓷高手,只能根据他们的作品来判断了。这就需要收藏者做足功课,才能找到真正的精品。

梅瓶的造型演变及特点


在中国蔚为壮观的陶瓷艺术海洋中,梅瓶以其型制或端庄典雅、或修长挺拔、或浑厚丰满、或朴拙天成、或精巧别致、或雍容华美为世人所称道。本文试图从梅瓶的器型特点为切入,浅论梅瓶的造型演变历程与当代的审美情趣对其的影响。从而在梳理的过程当中通过对梅瓶型制的深入认识,在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当下的陶瓷艺术创作作铺垫。

一、梅瓶的含义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1、经瓶:《宋史·职官志》载,宋代皇帝特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熟悉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这种讲经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酒文化。史载,万历朝宰相张居正曾设定每十天举行一次经宴,他主讲,每次经宴都要上酒,装酒的瓶子,就是“梅瓶”。

2、梅瓶: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型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二、梅瓶的器型演变历程

1、宋代梅瓶型制

宋代的梅瓶其造型结构特点是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刚健。梅瓶受南北瓷窑制瓷条件的影响,宋代梅瓶出现了窑系风格的差异,这也是形成宋代梅瓶造型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宋代梅瓶器型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器物的高、宽。器物的高、宽比例最能反映出器物的形态,器物形态则表现了功能要求和造型风格。北方的梅瓶普遍偏高,瓶身修长高大,并且高度变化多;南方的梅瓶则普遍矮小,尺寸相对较小,高度变化差异不大。如北宋的耀州窑刻花缠枝牡丹纹瓶,高达48,4厘米,造型优美、釉色青翠、刻花娟秀、刚劲有力。瓶身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一种亭亭玉立、挺拔颀长的感受,是典型的宋代梅瓶造型,也是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2、元代梅瓶型制

元代梅瓶改变了宋代梅瓶纵向发展的高挑挺拔造型的趋势,转变为横向发展趋势:肩部日益宽博、瓶身渐趋低矮、重心越来越稳定。而且后面的明清阶段的发展,主要也是沿着这一趋势在变化。元代梅瓶造型的细部特征表现为:小口外折呈平口,短颈加高上细下粗呈梯形,增大了肩部的尺寸,比宋代梅瓶更显得浑圆丰满,胫部也随之增大,至足部微外撇,放置时趋于平稳,整体上显得饱满雄伟,与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相吻合。

3、明代的梅瓶型制

明代是梅瓶烧造的高潮阶段。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御用瓷中也包括了梅瓶造型,北京和台北故宫都收藏有不少明代官窑和民窑烧制的青花梅瓶。从明初至明末,梅瓶的造型表现出“求大同,存小异”的程式化特点。大体上,明代梅瓶的口部浑圆厚实,多为唇口,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近于垂直状,有的微向内收敛,足部微向外撇。

3.1、明代早期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有代表性,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敦厚稳重之感。

3.2、明代中期,正统时烧制的青花梅瓶的基本型制是:小口丰肩、长腹下收,浅宽圈足,胎体厚重。天顺年问还曾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式样,小口,圆唇微凸,颈部比以往的器皿明显增高,呈内敛管状,丰肩,下腹部内收非常明显,使底部相对显得变小,与上部小口相照呼应,十分相称。

3.3、明晚期嘉靖梅瓶中最常见的有二种,一种承袭正统、成化的小口、高颈内敛、鼓肩的式样,然较之以往的器皿,嘉靖的肩更丰,下腹部内收部位上移。另一种梅瓶承袭宣德制品而来,浅盘口,颈部呈外侈弧线形,肩圆鼓,束胫,至底微微外侈似风尾,部分器皿的底外周呈台阶状,器物形制较小,其高一般多在15—25厘米左右。

4、清代的梅瓶型制

清代梅瓶打破了以实用为主的酒具,而是更趋向于赏玩的陈设器,因此,就梅瓶造型而言,清代御厂更趋向于小型化、精巧化发展。清代梅瓶,变化最明显的为口部与肩部,口径增大,肩部加宽且常有附加装饰。而口径的增加也有大小之分,肩部也有丰肩、平肩或溜肩。特别是在康熙、雍正时期,梅瓶的肩部较前更宽,由溜肩变成了平肩。

三、小结

中国古代陶瓷梅瓶的造型,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加之笔者能力有限,不可能将每一种梅瓶的型制都论及。通过对梅瓶的造型变化,认识到它们不是单纯的技艺结果,也不是纯工艺水平的反映,梅瓶以其独特的方式,把社会时代的风尚,社会心理,审美情趣凝固并物化,体现着中国社会每一个时代的风貌。而不同时代的各种因素反过来也影响着梅瓶造型与装饰的风格。同样现代陶艺也是既要突破,又要注意对传统陶艺中的优秀内涵的传承。继承是基础,突破是在有基础的条件下的发展。应该在继承中寻求发展,把握时代审美共性,融入创作者的个性语言与情感,保证创作的恒久生命力。

胆瓶|型如悬胆 千古花容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为花器,始烧于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胆瓶由于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烦脱俗的无限情趣。

胆瓶

胆瓶圆腹底厚、颈长口小、简洁流畅、稳定挺拔,特别适合于清供单枝长茎花草,而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增加了其深厚久远的文化底蕴。胆瓶高雅脱俗的联想,养心励志的寓意赢得文人共识,也使其独具了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早在宋代,胆瓶就被引人佛堂斋室,成为清净之地超凡脱俗的灵物。

精美胆瓶

元代失意文人以野游冥想为乐,胆瓶孤花尤合逸士心意;明代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胆瓶寓意被功利所异化,变成达官新贵们显示高雅兴趣及身份的标志;清代社会变革加快,商品经济发展,胆瓶被描金绘彩、附耳加环,沦落为世俗享乐的玩物。

装饰品·胆瓶

当东方禅味逐渐漫漾到精品家居装饰的流行风潮中的时候,选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来装饰家居,对重视精神生活的现代人而言,黑陶胆瓶所传达出来的自然意境,不论是摆放或是插放干花,都能逐渐美化、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起到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品味的作用。秦源黑陶镂空胆瓶的珍藏,相信都能让人们找到庄重宁静的心灵感受。

胆瓶外观

胆瓶不但为文人所喜爱,同时也为僧侣信徒所看重。外传佛教活动里线条柔媚的净水瓶,在与中华文化的同化中,渐变为造型古朴的胆瓶,成为礼佛场景中的经典器物。胆瓶那千年不变的鼓腹里,承载的并非只是清水、空气与虚无,实则是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以及天人和谐的价值观念。

陶瓷造型中的“镶器”


镶器产品多为陈设艺术瓷,是以泥块镶合成方型、棱型、扁型等有棱有角的异形器物。景德镇俗语“十圆不如一方”说明镶器成型困难,制作难度大。《景德镇陶瓷史稿》载:“瓶罄尊彝,都属琢器。其圆者如造圆器之法。其镶方棱角之坯,用布包泥,以平板压之成片,以刀裁之成段,用原泥调和粘合。”景德镇自产瓷以来就有镶器。宋代镶器产品很多,有盛装妇女化妆品用的油盒、粉盒、黛盒,有盛装铜镜用的镜盒,亦有装药的药盒。元代镶器有瓷枕、八棱玉壶套瓶、座梅瓶等。1972年出土的“至元四年”凌氏墓中的青白釉红楼阁式仓,仓楼为活动式,中有子母口而盖于仓上,四面正视均为四柱三音,底层前后各为二柱夹仓,分上、下三格,门为活动插板式。这座阁仓大都是镶合而成。明代镶器产品增多,如正统九年魏源基仿龙泉豆青釉烛台,正德六年徐琼妻墓仿龙泉豆青釉皈依瓶等,清代随着瓷器品种增加,镶器亦不断增加,仅瓶类产品就有六棱瓶、八棱瓶,四方瓶、扁六方瓶、天圆地方瓶、博古纹瓶等。民国仿古镶器较多。除瓶类外,有四方水浅、方形香熏炉、扁六角形凉墩等。1194年后镶器产品散见各瓷厂,小件大都被注浆工艺所取代。艺术瓷厂和建国瓷厂镶器艺人较为集中,生产出不少器型优美的镶器陈设瓷,如各种规格的四方瓶、水浅、花钵等。本世纪80年代,镶器产品又有新的发展。在艺术陶瓷中,一般来说,镶器的价值大于圆器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