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细说陶瓷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作用

细说陶瓷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作用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9-07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陶瓷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陶瓷自古以来就是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古代无论是帝王还是普通的百姓对于陶瓷都是充满着无尽的喜爱之情,陶瓷带给我们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陶瓷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为有了陶瓷的存在,人类社会开始发展的更加的美丽;因为有了陶瓷,人类开始发展的越来越好,可以说陶瓷对于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就开始说一些陶瓷对于现实生活的用途吧!

首先是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日用价值,例如我们吃饭用的碗以及一些最为基本的餐具都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每天都要使用这些对于我们生活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东西,因为有了这些餐具,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是显的更加的具有特色。

其次不得不说,陶瓷的艺术价值,对于陶瓷的艺术价值来说,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许多的花瓶以及一些很好看的陶瓷品都是陶瓷组成的,这些陶瓷具有十分重要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最后就是一些工业用的陶瓷了,这些陶瓷有的是用于化工用的,有的则是用于建筑卫生用的,还有些比较有用的陶瓷更是在现代的高科技上做出了许多的贡献,还有就是一些电力的运输方面的陶瓷,这些陶瓷的组成了这些完善的电力系统,让人们可以用上方便快捷的电力,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的。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中国陶瓷简史 陶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中国陶瓷历史你知多少?

我国享有“瓷国”的美誉,世人评价中国陶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蓬勃发展。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清康、雍、乾三代是中国陶瓷的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依照自己的审美感觉,把最基本、最琐碎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加以诗化,实现安详闲适的情感需求,是每一位喜欢中国陶瓷的人所向往的。

1.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陶瓷

作为陶瓷产业的发源地,我国享有“瓷国”的美誉。景德镇更是举世闻名的瓷都,瓷器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世人评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

景德镇不仅是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中国的英文单词“ CHINA ”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18世纪前,欧洲还不会制造瓷器。所以当时的中国瓷器,尤其是昌南镇制造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广受欢迎,皇家贵族以得到一件昌南镇的瓷器为荣。从此,瓷器和中国作为同一个名词在欧洲流传开来。宋代元年,宋真宗把当时的昌南镇改成景德镇。从此,景德镇成为全世界烧制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世界级瓷都。

陶瓷的起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我们的先辈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陶瓷的制作技术。从陶器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按照“对苍天厚土的敬畏和丰收的渴望”来进行创作。马家沟窑文化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沟村,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彩陶非常发达。这个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布纹香熏(图),是在浙江的萧山出土的。众所周知,心型的纹饰是西方艺术品里出现最多的,香料似乎也都是西方人的专用。但是,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拥有了这样一份优雅的生活情调。

唐三彩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它的颜色主要是黄、褐、绿三种。唐三彩造型生动逼真、颜色鲜艳。所有出土的唐三彩都非常有生活的气息。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焙烧中,形成各种丰富色彩,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1959年在西安唐墓出现的唐代骆驼载乐俑(图),造型非常生动。这个骆驼里有7个歌舞乐俑,6男1女。虽然在地下埋了1300多年,出土时依然光彩夺目。

2.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美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蓬勃发展。无论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处于巅峰地位。宋瓷以收敛、温厚、宁静、含蓄等素色瓷作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宋瓷之美,美在不可名状之浪漫。相对于西洋画派的写实,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的表达。宋人追求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美,正如老子所言:道法自然。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大统的儒家思想从“克己复礼为仁”提升到宋人对“天理”的追求。

汝瓷的来历有一段如诗般的故事,传说因为宋徽宗赵佶做了个梦,醒来后即命工匠烧造这种天青色的瓷器。另一种说法是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依靠“青词”与上天交流,青词又叫绿章,这些华美的文字一般都写在青藤纸上,道教尤爱这种青绿色,所以汝窑在宋徽宗这里的要求就是天青色。“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宋瓷雨过天晴后的颜色是宋人强调天空清静的一种意境。

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官窑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指历代由朝廷专设的瓷窑。两宋官窑简要的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宋官窑-旧官、南宋修内司官窑和南宋郊坛下官窑。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北宋汴京的官窑遗址。

传世的哥窑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目前,哥窑的窑口还没有被发现。在历史上,哥窑也有非常有意思的传说:哥哥章生一和弟弟章生二各开一窑,哥哥窑烧出的瓷器非常好卖,弟弟心生嫉妒,在他出窑的时候泼了一点水。瓷器本身是一个高温的烧造工艺,遇水就开裂了。这本来是一个缺陷,但在中国文人雅士眼里,这样一种缺陷美反倒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美。弟弟的窑就是著名的龙泉窑,龙泉青瓷基本上是不开裂的。

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位于河南禹州(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钧窑瓷最大的特征是釉层比较厚,釉料自然流淌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像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窑变是钧窑的魅力所在。这个是钧窑的一个小型香炉,叫做琴炉(图)。人在书房抚琴弹筝,有缕缕香烟相伴,钧(君)临天下,物我两忘。

定窑的窑口是在河北省的曲阳县,因为古代这里属定州,所以叫做定窑。定窑最大特征是毛口、泪痕和丝竹的刷痕。毛口是上釉的时候没有上到口边,一圈是毛的。泪痕是釉的厚度不一,有明显流淌的痕迹,叫泪痕。丝竹刷痕是拉坯时留下的细小的竹丝划刷痕迹。

3.风韵与精致相融的时代

有人说,如果可以穿越回到古时候的某个年代去生活,很多人会选择宋代。因为宋代物质富足、艺术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宋代的风韵与精致,使得温酒成为当时上流人士的时尚。这是一个北宋湖田窑的青白釉温碗和注子,注壶是用来装酒的。不过,温酒到了宋代已全然没有了三国时期“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英雄豪气了。宋人特别追求心灵安逸的清雅自饮,然后浅斟低唱,用词和着酒,大玩风花雪月。

这对元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青花器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其价值在于瓶颈一侧的铭文,这也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刻有铭文的青花瓷。这段铭文写了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也就是说,在公元1351年中国就已经造出了青花瓷。说起这对青花瓶,有个真实的故事:1920年的时候,旅英华裔古董商吴赉熙先生就把这对青花瓶从英国带回北京的琉璃厂,请当时古玩专家掌掌眼并打算出售,遗憾的是当时几乎所有的高手都认为这对珍宝是赝品。元代无青花,似乎是当时中国古玩行的共识,中国人在自家门口失去了首先认识元青花的机会。最后这对花瓶,被中国古陶瓷收藏家英国人大维德爵士收藏,遂又名“大维德瓶”。

元代瓷器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代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图),最初也是用来装酒的,它的瓶口很小只可以插一枝梅,非常符合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元代的霁蓝釉梅瓶现在世界上只存3件。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是最大、最完整的,故宫(微博)博物馆和法国集美博物馆也各有一件这样的梅瓶,不过那两件梅瓶都是有一些缺陷的。这个梅瓶也有一个故事:这个梅瓶在一个普通人家传承了600多年,到了“文革”时期,妈妈怕因为此瓶而遭到伤害,就用墨汁将它的周身涂得漆黑。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瞒着母亲将此瓶以18元卖给了当时扬州市的文物商店。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间辗转了600多年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个奇迹。

4.深邃无边的明永宣青花

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热烈奔放,又有别于明中晚期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艳华美,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迄今为止,宣德的蟋蟀罐(图)是陶瓷收藏界最珍贵的一个品种,据说传世的蟋蟀罐只有3个被保存下来,因为宣德皇帝少年得志,他是非常得到他爷爷永乐皇帝朱棣的喜欢的。从小带他南征北战,请最好的国学大师来给他讲学,就连漠北征战的时候都带上他,还经常带他到老百姓家去体验民情,让他从小懂得关爱百姓。宣德皇帝在军阵之余非常喜欢斗蟋蟀,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当时朝廷的斗蟋蟀玩虫之风非常盛行,景德镇的官窑由是烧制了大量的蟋蟀罐。非常可惜的是,宣德皇帝英年早逝,38岁就驾崩了。继位的小皇帝正统皇帝朱祁镇当时只有8岁,皇太后担心皇帝玩物丧志荒废学业,不仅下令砸掉宫中所有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也全部打碎深埋地下,同时规定朝廷和民间再也不准烧制蟋蟀罐,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宣德蟋蟀罐仅有三件传世品,其中一件还缺盖。明代文献有宣宗赠宠物予大臣的记载,据此推测,这三件传世品大概也因此离开宫廷而侥幸地逃脱了灭顶之灾,使它们在故宫以外保全至今。1993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发掘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时,出土了大量碎瓷片,由此复原出宣德蟋蟀罐17件。

5.中国陶瓷的鼎盛时期

清康、雍、乾三代是中国陶瓷的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陶瓷发是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康熙时期不仅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郎窑红、缸豆红独步天下。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期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康熙年间的郎窑绿又叫苍蝇绿,很难听但是很形象。还有一个是康熙年间非常有名的青花棒槌瓶(图),上面画的初唐时期《红拂传》里“风尘三侠”的故事:隋炀帝游幸江都,把朝廷交给越国公杨素来看守。胸怀大志的李靖去长安拜见杨素,两人纵论天下大事。杨素也非常敬佩李靖的才华,想重用他。杨素身边有个艺妓叫张凌华,也就是红拂女,她被李靖的才华所吸引,连夜带着李靖私奔,途中又碰到虬髯客张仲坚。三人情趣相同,遂结义行走江湖。当时天下大乱,虬髯客本有平定天下之志,听闻太原李世民有雄才大略,三个人就去投靠李世民了。虬髯客和李世民下了一盘棋,自叹才情不够,就把所有的家产送给李靖和红拂女,自己飘然云游世界。李靖和红拂女得了巨额财富,帮李世民夺得天下。

这个是南京博物馆雍正的粉彩会棋报捷盘子(图)。当时,晋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的时候,前方捷报传来。谢安与客人在下棋。他看过捷报以后,非常淡定地放在桌子上继续与客人下棋。客人当时非常着急,就问他:前方情况怎么样?谢安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句:孩子们已经破敌。客人根本就没心思下棋了,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很想把这一份激动的心情尽快和他人一起分享,遂放下手中的棋子回家去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谢安体现了男人内心的强大,无论是前面的运筹帷幄,还是后面的围棋赌墅、小儿破贼,始终做到淡定、从容,对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6.陶瓷带来的诗意生活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艺术水准的皇帝。他强调的审美情趣是从外到内的一致,讲究的是一种收敛、不张扬的风格。也正是这个审美标准把中国陶瓷带到一个巅峰的状态。

陶瓷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土的征服,也是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来改造我们周围物质事件的一个结果。陶瓷生产和应用不仅让人类的生活精致化,也拓展了人类实用的领域和技术的智能。一件造型优美、趣味高雅的陶瓷作品不光光是一个时代的科技成果,也记录着历史过往的点点滴滴。陶瓷艺术以方寸之地集绘画、诗文、书法、雕塑于一体,将古今中外、整体与局部、科学与美学融为一体,产生了超越器件本身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正所谓“使形下之器启示形上之道”,这便是中国陶瓷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的品质。“君子比德于玉”,中国人期望一切工艺的美、艺术的美,乃至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是含蓄的光彩,这正是宋瓷、清三代瓷器,也是中国陶瓷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和工艺境界。

我们之所以膜拜宋人,是因为他们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尊重自然,并且能够依照自己的审美感觉,把最基本,最琐碎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加以诗化,以完美的象征形式,去实现安详闲适的情感需求。而这样单纯的体验和实践也是每一位喜欢中国陶瓷的人所向往的。

马未细说陶瓷收藏中的门道


马未都原来的笔名叫“瘦马”,这个笔名后来因为他离开文坛而被另一个“瘦马”拿走。80年代初,他是《青年文学》的编辑,专门挖掘新潮小说家,自己也发表过小说、报告文学百余篇。他的收藏兴趣始于“文革”,80年代中又较早意识到收藏与投资的重要性,从收陶起步而成为专家,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原坐落于北京琉璃厂,除日常陈列外,还策划组织各种专题展览,2000年起搬至北京朝阳门内南小街,2002年1月在杭州建成杭州店,山西馆也正在筹备成立。作为收藏界的一位成功人士,听他以自身体验说陶,多少有点启蒙意义。

春节前夕,马未都在北京大山子他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办公室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陶瓷是一种美器,越来越成为收藏投资的重要对象,能否请你说说其中的门道。

马未都:今年说这个题目真是时候。今年是景德镇建镇一千周年,它是宋景德元年,也就是1004年建成。景德镇秋天有重大的庆典,其实它从元代就成为了中国陶瓷的代名词,那时烧的瓷器就已经非常好了。

记:现在收藏陶瓷是否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

马:反正现在拿着件东西找我给看看的人太多了。到了现在,我觉得收藏热基本上已经形成。中国历史上的收藏热集中于这样几个时期:北宋,宋徽宗本身就酷爱艺术,他个人的兴趣影响了全国的收藏。收藏成为热潮,北宋是第一次。在北宋以前也有些人收藏,但没有形成大气候。第二次收藏热是明朝的晚期,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使得江南地区许多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对美器的追求上,收藏方面的专著明末出的很多。第三次收藏热就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了,尤其到了乾隆时期。

最后一次是清末到民国初年,这几个时期对中国的收藏史有重大的作用。而现在,收藏对中国人的好处,一是在精神上的文化可以通过具体的东西来传承。今天不论谁拿到民国以前的瓷器都希望了解中国这一段历史,再有它自身所表现的文化,比如寿桃在中国古代代表长寿。每一件陶瓷都有自身的含意,中国某一经典部分的内容,都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东西来传承的。

记:除了精神文化上的冲动,还有投资的愿望。

马:投资的确是重要的一方面,有人收藏就是冲着它的价值去的,价值一种是经济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文化还包括其他因素比如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我们今天的收藏热跟明朝末年非常相像,特点就是人们,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我们今天的收藏热现象里融进了更多的因素——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二者比较起来,文化又退居二线,原来收藏热文化还是第一位的,因为当时没有电视电影,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现在带来乐趣的方式就太多了。古人收藏的追求比我们注重精神层面,我们今天更注重经济层面的享乐,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记:从投资的角度,当前陶瓷收藏的流行趋势是怎样的?

马:中国的英文就是CHINA,陶瓷收藏是永远的热门。眼下的流行趋势,我个人判断还是在明清陶瓷上。明清陶瓷收藏热门的原因有二:第一,很容易看懂,很容易审美;第二,这个时期的陶瓷交易是在法律上允许的。再早一些,比如宋元以前的陶瓷,原则上出土的国家是不允许经营的,但宋元的东西99%都是出土的,保留到今天传世下来的很少,所以要收藏很难操作。所以说,从现在开始往后,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明清陶瓷都会是投资热门,这时期的东西还会有很长一段升值期,而且大众审美情趣也大都定在这一层面上。

记:从价值上来说呢?

马:今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在审美上多数人比较认同的,而且要有一定数量。光有审美价值,数量太少也不是投资的好选择,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东西,才可以选择作为收藏投资。

记:具体到明清陶瓷,哪一类是现在的投资热点?

马:陈设瓷,在当年就是为了观赏的陶瓷作品,而日用瓷相对收藏价值就差些。尤其从投资角度考虑,更首推明清时期的陈设瓷。而日用瓷里,比如碗盘这一类也有卖过很高价的,几千万块钱一件的都有,但是那种一般是御用的,再有就是那些历史上就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看的。

记:我们常把陶瓷连在一起说,但陶和瓷并不是一码事。从目前投资的角度,收藏陶好还是瓷好?

马:肯定是瓷。因为陶太早,而且它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欣赏的。而且要是明清的瓷,它离我们比较近,比较容易理解。而且陶器不好保存,它的强度不如瓷器,易碎,相对来说容易吸潮变形。

记:那么,什么样的陶瓷增值比较快?

马:还就是明清的。明清的陶瓷哪一类增值潜力都会比较大、比较快。比如青花瓷,中国青花瓷从它诞生以后就是霸主,一直有人收藏,而且价格都很贵,上千万的都很多。再有就是粉彩,比较艳丽,符合多数人那种艳俗的审美情趣。青花创烧五百年以后才有了粉彩,雍正时期才大量推广。由于雍正皇帝的渴求,他对瓷器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所有粉彩也在不同地创造价格记录。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记:陶瓷增值的速度有多快?

马:举例说,有一个瓶子是1979年在香港拍卖的,当时拍卖的成交价是55万港币,前年又拍了一下,成交是3300万港币,20多年升长了60倍,每年三倍的速度在增长。还有一例是1997年在翰海拍卖了一只瓶子,那是我买的,220万元成交。去年拿出来拍卖,才5年时间,就拍了1100万元。

记:大件和小件比较哪个增值更快?

马:大东西翻倍是很难的,东西越小翻倍越容易。要从投资的角度让我预测陶瓷的增值可能,我只能是在整体上预测,我写《中国陶瓷》这本书时是1992年,里面有很多东西被我言中。我1992年在书里说到2000年时候中国人就会在海外把拍卖市场搅得天混地暗,果然那年就出了中国人买圆明园文物。采取一种保守的态度来预测,中国文物在未来的5年内,所有的文物指数至少翻两翻,今天值1000的5年以后值4000了。十年以后的事情我就不大胆预测了,因为它涉及经济社会的其他变革,仅艺术品而言,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都远比十年前的价格增加十倍以上。中国艺术品尤其陶瓷每隔几年就刷新一遍,过去卖几百的现在都卖几千万,我现在只能说,十年之后文物突破亿大关不是没有可能的。

记:你对现在人们收藏陶瓷的投资心态怎么看?

马:现在很多人在收藏中心态都比较急,像参加一个比赛,自己技术还没有练好呢就急着要上。那我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时候上去一定是一塌糊涂,不过最终还确实能有人冲上去。风险与机遇并存。

记:投资中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马:投资要找那些寓意好的东西,文化要素多的,而且不存在任何争议的东西容易升值。陶瓷的收藏是一种完全模糊的状态,即便获利也不明确,即便明确获利也不知道获利多少,可能超过你的预估也可能低于你的预估,很难说有什么诀窍让你能在收藏中获利,如果说诀窍那就是比较扎实虚心的去学习,失败的可能性就特别小。

马未都自述个人收藏经历

对于陶瓷,我天生就喜欢,我对艺术有天生的亲近感,陶瓷对我吸引是不可言传的。

我从小爱看书,特别对历史感兴趣。很年轻时候就对古董收藏产生了兴趣。我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文革”时期。那时候天津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我在北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天津跑。那时我收入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我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而且一开始买的速度比较缓慢。可是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根本就不要钱。

那时候我还是文人呢,耻于谈钱,收藏时根本没想到什么增值不增值的,那时要想到钱上就觉得很跌份儿。

我的第一件藏品是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是挪用了家里买彩电的钱。那东西原来不是卖给我的,是卖外国人的。就在现在王府井一带一个店里,现在早就拆了,最初我看到的时候标价2000外汇,后来那东西不让出境,所以中国人能买。我说我没有外汇,最后人家给我打了一个八折1600卖给我了。这件东西后来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是一件陶瓷又是一件家具。

我的收藏生涯中故事很多,最有感触的一件是1998年的一天,李翰祥导演突然打电话给我说很想见我:“我找你好长时间了,我的那些古董想处理了不想要了。你帮我处理了吧。”那天我下午有事,我说我要出去,要么你早点要么4点以后,他说那我4点以后来吧。结果中午我吃饭的时候他又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在路上了,要等我一下。他到了的时候是12点多了,他说我剩下的这些东西你都知道,都不想要了给你。他就给了我一个清单,还有价钱,我说行,咱们谈谈价钱就行,他很高兴就走了。

这时是一点一刻,因为我计划一点要走还拖了15分钟。谁知,第二天晚报就登出来说李翰祥猝死,当时我就奇怪:哪个李翰祥?是不是还有一个李翰祥?我昨天还看到他了,他从我这里出去的时候就直奔拍摄场地了,到那儿拍了一个镜头就死了。死后他儿子找我,说既然李先生生前把这些东西都托付给你了,就是这些东西跟你有缘了。我想这就是缘份吧。

年轻的时候看什么都激动,但是现在我什么都见过了就不那么爱激动了。那时候,有些东西想买买不起,我回家后急得直转腰子,茶饭不思。而现在就比较平静,得与不得全在缘份。一件文物不管多么喜欢,你有多大能力,你也不可能全部拥有。在文物面前不是你拥有他,是他拥有了你,对文物而言我们就是匆匆过客。

我从90年代初开始想做一家私人博物馆,当时做过几次展览,感觉不错。那时候生活开始得到改观了,就想国家没有私立博物馆,我何不办个私立博物馆呢。可1992年打的报告被枪毙了,到了1996年才算批下来,名字叫“观复”。我觉得博物馆的教化是对全民族的,会有一种长期的作用。从博物馆注册以后,我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让这个博物馆对社会有用,而且一定要完整有效,不能因个人的情况变化而消亡。

现在有记者问我:“你算是个商人、收藏家、文人还是学者?”我就说:用我什么的时候就是什么。这不重要,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是,我觉得我们是一个新时代的混血儿,我身上有那种很重的知识分子的毛病,人家老说我有极强的道德感。

我下一步的打算很简单,第一就是把博物馆完整有效地固定给社会,如果我们不忽视生命,重视生命中的过程,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会得到回报。

马未都送给陶瓷收藏入门者的话

从收藏角度讲,如果你想做出正确的文物鉴定,要得到基本的正确判断首先应该好好读书。如果有条件最好找个老师。如果想投资,最重要的是应该有专业人员指点,我们现在常常习惯于把完全科技的投资交给专业人员,比如炒股,但买古董找专业人员的几乎没有,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因为那个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美感,亲自上阵可以得到乐趣,但确实风险很大。

陶瓷收藏的必要准备

具体到收藏陶瓷的入门知识,我推荐两本书:《中国陶瓷史》和《明清瓷器鉴定》,前本书不必说原因。后一本书因为现在市面上能收的陶瓷都是明清以后的,再早一点的东西对于一般人都比较难遇到,遇到了也不容易辨识更不容易获利,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技术指导很容易出差错。所以从入门角度说,主攻方向应该是明清陶瓷作品,那么此书必读。

鉴别陶瓷应当了解哪些东西?

首先要了解中国陶瓷发展过程,比如青瓷,南边的龙泉北边的耀州,一个在今天的浙江一个在陕西,当时皇家用的瓷器。还是要了解历史。

关于五大名窑

陶瓷讲究窑口,宋代汝、官、哥、钧、定是五大名窑。五大名窑所产瓷器的价格历来在国内外古玩市场上高居榜首。五大名窑,即:宋汝州的汝窑,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及郊坛下设立的官窑,宋浙江龙泉的哥窑,宋河南钧台的钧窑,宋定州的定窑。这五大窑口所制瓷器的美学境界是前无古人的,至今价值不菲。五大名窑的特点是以颜色,即釉色说话。除五大名窑外,其他瓷域窑口也有达到较高成就、烧制出精美绝伦瓷器的,如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等。

缺陷的意义

陶瓷古董都是纯人工制造的,而纯人工的东西就注定是有缺陷的,它的缺陷往往便是它的美丽所在。如果它是一个非常规整的东西,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太完美无瑕的东西未必是真货。

陶瓷最讲究的部分

一件陶瓷作品烧制过程有很多讲究,如造型、型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是集中国人智慧之大成,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我们今天对陶瓷的尊重就是尊重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

人类为什么生产彩陶


显而易见,人类发明陶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现实需要,那么为什么又制作彩陶呢?它反映了人类的什么需求?

从彩陶的器类来看,早期彩陶如大地湾文化只限于饮食器,仰韶文化则扩大到盛水的瓶、壶形器,到了马家窑文化进一步扩展到瓮类等储藏器,总之,在彩陶发展的历程中,器类不断增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集中在盛放水和食物的器类上。从出土位置来判断,它们有的在房址或灰坑中,有的作为随葬品而出土于墓葬中。马家窑文化中期以后,随葬品中的彩陶器增多,有时一个墓中竟随葬数十件彩陶。这些现象说明,彩陶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而且还以随葬精美彩陶的形式来寄托对死者的怀念与尊重。

彩陶纹饰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以点、直线、弧线构成的几何形花纹,它们美观而富有韵律,数量最多;第二类,植物形纹饰,如叶瓣纹、豆荚纹、花卉纹,数量较多,其中以源于关中地区的“圆点勾叶弧三角”纹,即玫瑰(或月季)花纹标志性最强、流传最广,大半个中国的彩陶文化皆使用类似图案;第三类,动物形纹饰,如鱼、鸟、蛙、羊、狗等,此类纹饰数量不多,但极具特色,给人以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动物类图形大体上均属性情温和、与人和谐共处的常见动物,极少猛禽异兽。少见的人形纹也可归人此类纹饰,如人面纹、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盆、辛店文化的放牧图;第四类,独特的、意义不明的、神秘而怪异的一些纹饰,如 “山”字纹、八卦形纹等。它们也确实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许多学者对彩陶纹饰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但应该尽量避免片面、生硬的解释和引申,以免走人误区或误导读者。

认真分析这四类纹饰,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纹饰的主体,即第一类是装饰花纹,制作的目的可以说是单纯的对美的追求。史前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在天天接触的常用陶器上,选择最显眼的位置,运用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高超地展现出了他们对虚与实、黑与红、简与繁、抽象与具象的艺术表现能力,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璀璨夺目的艺术精品。第二、三类纹饰描绘了人类视野中美好的自然界,将常见的动植物形象艺术化、抽象化,表达了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无比热爱。从此类纹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原始人眼中的世界,而且还能窥见他们古朴纯真的美好心灵。第四类纹饰可能反映着当时人类精神层面的某种信仰、崇拜、认识,这些一时还令人费解,但同时又是公众很感兴趣,并且寻求各种解释的纹饰。这是研究者大展宏图的领域,不妨积极鼓励有识之士的探索,以及各种合理的有充分根据的阐释,但不提倡那种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令读者不知所云的空洞发挥。综上所述,彩陶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美化生活,先民们对美的渴望成为制作彩陶的原动力,在新石器的特定历史时期,陶器成为人们展示艺术才华的主要天地。

在研究彩陶起源以及纹饰的含义等问题上,不少研究者主张彩陶艺术源于图腾崇拜,彩陶纹饰则与图腾信仰有关。比如,鱼纹是仰韶早期半坡部族的图腾,鸟纹是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的图腾,还有一些其他动物如蛙、鲵鱼均被视为某一文化的图腾。当然,史前艺术的起源始终是众说纷纭,有人主张起源于巫术,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图腾,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培养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研究的深入,直至学术问题的解决。笔者以为,用图腾来解释彩陶时要尤其慎重,不能搞得眼花缭乱,将凡是动物形象或者是具体含义难以捉摸的纹饰都以图腾作为惟一的解释,这似乎有搪塞糊弄之嫌。图腾说是从西方引入的理论,我国人文学者普遍接受了这一观点,但在具体运用时有人忘记了西方学者的本意。比如,作为图腾崇拜的,受到全体社会成员崇敬的动植物,是本群落成员的祖先,是不能随意捕杀或损坏的,换言之,作为本群落成员广泛捕杀的动物根本不可能是它们的图腾。半坡类型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的鱼钩、鱼叉等捕鱼工具,那么将鱼认定为其图腾的徽号显然是不适当的。因此,研究彩陶时,必须尽量全面熟悉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成果,避免就事论事。破解纹饰含义时,尤其不能超越纹饰所处时代、所属文化限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细说瓷器窑口


说起窑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发明了“穴窑”用来烧造陶器。商周时期,又出现了升焰式的圆窑和方窑,但当时的瓷器与陶器同窑烧造,并无专门的瓷窑,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与印纹硬陶即是同窑烧制。随着制瓷业的不断发展,瓷窑才逐渐从陶窑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烧造瓷器的窑炉。

按形制来分,窑炉有馒头窑(圆窑)、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蛋形窑等多种.其中的馒头窑与龙窑是最为常见的,且沿用时间较长,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而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则多依山建造龙窑;下面就谈一下这几种形制的窑炉。

馒头窑又称“圆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而得名。馒头窑大约出现于西周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它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多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但由于它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

龙窑又称长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多在30~80米之间,形似长龙,故称之龙窑。龙窑结构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然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的特点是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降温都很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釉黏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阶级窑出现于明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来。它是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坡建筑,倾斜度在21度左右,由窑门、火膛、若干个室和烟囱等组成,各室依次相连,自下至底形成层层阶级,故称之“阶级窑”。它集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与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具有节省燃料的长处,适合于烧制德化窑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对龙窑做了较大的改造,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适合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的瓷器。

蛋形窑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由元明时期的葫芦窑发展演变而成,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其结构合理,所需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烧造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多类品种瓷器可一次烧成;蛋形窑以柴做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它对于清景德镇瓷器的发展,祈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火焰走向,窑炉又分为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

烧制瓷器的窑口,各省各地可谓数不胜数,历代名窑也是星罗棋布。北宋时期,出现了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称为“官窑”。其实早在五代十国吴越钱氏宫廷垄断越窑的部分生产,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但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史上著名的官窑如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设置的北宋官窑,南宋的修内司窑,明代的宣德窑、万历窑、成化窑,清代的康熙窑、雍正窑、乾隆窑等等。历代的官窑瓷器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官廷御用瓷,包括赐赍给功臣国戚的赏瓷;二是对外交往的礼品瓷;三是用于海外贸易的商品瓷。由于官窑工匠的工艺水平较高,还有专门的监督官员来监督生产,并且会将产生的次品严格销毁,所以官窑瓷器一般比较精致,且存世量较少。

相对宫廷兴办的官窑而言,民间的瓷窑即称民窑,历代绝大多数的瓷窑皆数此类,民间的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形成于民间制瓷业空前繁荣的宋代,元代继续发展。重要的如宋代八大窑系。各窑系产品多以一个品种为主,如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瓷、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龙泉窑系的青瓷等,但有时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产品。相对于官窑产品必须代表皇家意愿,反映统治阶级心理需求的限制,民窑产品的造型、纹饰题材更加自由、丰富。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这时出现了史上有名的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八大窑系是指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建窑系和越窑系。宋代瓷窑众多,各具特色,是我国陶瓷史上名窑蜂起、名瓷迭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瓷窑在元代以前南北方分布较为均衡,窑址遍及全国,名窑星罗棋布,如上面提到的宋代八大窑系,就是南北方各有四大窑系,而宋以后制瓷业的发展则出现了倾斜,由于战争的原因北方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制瓷业随之衰落,瓷业的重心南移,许多窑工南迁。元代以后,江西景德镇借助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的雄厚制瓷技术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名扬天下的“瓷都”。

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制瓷产区分布广泛,由于各窑分布的区域不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各有差异,不同的制瓷原料制约着各窑的生产手段、工艺技术、装饰技法,使各窑产品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为准确鉴别古瓷产地及其真伪提供了重要依据。

稀土原料在陶瓷瓷釉中的作用


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世界的陶瓷、玻璃工业中稀土应用量约占稀土总产量的40%。

所谓的稀土元素是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族,第六周期中的镧系元素,也包括性质相似的钪和钇在内的各种元素的合称,其化学活性很强,能生成极为稳定的氧化物、卤化物等。

在较低的温度下又能与氢、氮、磷、碳及其他元素作用生成各种化合物。稀土元素的氧化物是呈各种颜色的粉状物质,经高温煅烧,不溶于水,难溶于酸,是优良的釉用原料。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特殊,随着元子核电荷的增多即原子序数增加,其外层的o层、p层电子层结构几乎无变化。由于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使稀土元素的离子或溶解于氧化物中的稀土,都能显示各自的颜色。

另外,稀土元素的电子层多而复杂,所以稀土元素的光谱线都要比其它元素多样。它们可以吸收或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域的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因此,稀土元素呈色多姿多彩,且颜色纯净,光透性强,有些元素还具有变色效应,可作为陶瓷釉料中的变色剂。

稀土元素在陶瓷上的应用,主要就是利用了稀土独特的光学性能,用作着色或助色原料。选用稀土元料烧制出的瓷器,色泽艳丽,柔润,是一般着色剂难以比肩的。

陶瓷上使用稀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龙泉青瓷原料中使用的紫金土中,就含有微量的镧、镜、钆等稀土元素,由于镧、镜、钆与铜、铁、钴等离子进行组合,出现了新的吸收光谱,因而获得了晶莹润泽,青翠如玉的釉色,达到青瓷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稀土的镨最早应用于玻璃、陶瓷制品中,它在陶瓷中是一种稳定纯正,着色力强的釉用原料。在还原焰气氛烧成,无色。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呈鲜艳的向阳黄,即镨黄。

氧化镨还可与五氧化二钒配制成艳丽的苹果绿,称为镨绿。镨钕混合着色为灰色,再加入硒化锌为淡紫色镨如混合中加入小量钴,使釉色呈鲜艳的亮灰色。镧在瓷釉中呈白色,可使釉面晶莹光润,起到了光泽剂的作用。

铈在瓷釉中呈黄色,还可制成白度很高、遮盖力强的陶瓷乳浊剂,使釉面光泽莹润。在陶瓷釉料中引入稀土中的钕元素,可使产品具有变色效应,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使产品呈现赤、橙、黄、绿、蓝、紫六种变幻的颜色。

总之,稀土在陶瓷上的应用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应用前景广阔。但尚有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加以利用。

陶艺资讯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作用重要


陶瓷文化的促进作用

现代人生活质量提高,不仅是文明程度进步较多,就是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方面,也越来越有多样性,特别是在不断丰富的文化生活形式上来看,陶瓷的爱好者,不仅喜欢收藏一些艺术品,还有的人特别关注陶瓷相关的资讯信息,而且还有很多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的陶艺的创作实践当中,不仅对陶瓷的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对陶瓷创新与自身的艺术修养,都有很好的作用。

业余创作团队的作品以及相关活动,也是现代陶艺资讯的重要内容。作为传播陶瓷文化的一个综合形式,全方位的陶瓷资讯,让更多人积极关注陶瓷事件,特别是发展更多人陶瓷爱好者,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更有建树,从热爱陶瓷艺术,到关注陶瓷资讯,从关注陶瓷资讯,到做一个热心的陶瓷文化传播人,这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的陶瓷资讯信息,不仅大师们是艺术品创作的主角,而参与者,都是艺术的行家。

对艺术的追求是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文明进步的表现,陶瓷这种单纯而又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是很多艺术家毕生的追求,而一般的爱好者,作为一种生活的一个业余爱好,不仅可以让生活里更加丰富多彩,也在追求生活品质提高方面,得到一种艺术美感的釉陶,特别是感受一种陶瓷文化的气氛,人也更加心平静气,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爱心。

陶瓷资讯更是在其中起到很好的丰富人们生活内容的作用。

浅谈美丽陶瓷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中华文化因为陶瓷而变得越来越精彩

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品,陶瓷一直是受到了无论是民间和官场的喜爱,而著名的景德镇陶瓷更是闻名于世吗,让世人开始了解中国这么一个古老的国度,并且因为景德镇的陶瓷,传入西方之后,很多人开始是了解了中国。

陶瓷的英文名是“china”,而在陶瓷的广泛流传之后西方人们开始给中国去了一个具有东方色彩的名字“CHINA”,这也是中国英文名的由来,人们在日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开始逐渐的使用起了这个名称起来,这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的有趣的历史由来。

而由此产生的陶瓷文化更是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文化,陶瓷图案里记载着的一些鸡鸭牛羊等图案,陶瓷是原始人类进入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在中华文化中渊源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少不了陶瓷对于中国的贡献,陶瓷文化是人们中华文化的基石,我们可以感受到陶瓷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一些十分珍贵的古玩字画也是从陶瓷中保留下来的,陶瓷的保存文化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许多出土的文物中陶瓷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完整的保留下来的文物,人们也已经将陶瓷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陶瓷已经是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都可以看到陶瓷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陶瓷,我们的中华文化因为陶瓷而变得越来越精彩。

陶瓷文化:细说元青花鉴定技巧


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下文介绍几种实际的元青花新老特征对比供大家参考。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5: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见图十一)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现修正内壁那就是仿品。

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7: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画匠,其中不少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元青花因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细说陶瓷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作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细说陶瓷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作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