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古代瓷器缸 > 导航 >

画缸丨承载着墨香与文气

画缸丨承载着墨香与文气

古代瓷器缸 瓷砖与地板 地板与瓷砖

2020-09-07

古代瓷器缸。

画缸

画缸亦称卷缸,是专为装画轴用的工具,比水缸要小,多为瓷制,常放于书案一旁。画缸最早见于宋代,这种缸的出现很可能与宋代社会尚文的习俗有关,从那时起至今,画缸成了书画家们的必备器物,也是古代中国室内建筑装饰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WWW.tAocI52.com

画缸

披麻皴和斧辟皴技法是根据宋元时期国画的绘画技巧于明代晚期移植以陶瓷装饰的,明末的披麻皴和斧辟皴尚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在瓷画的画法上还不十分成熟。入清以后,尤其是在康熙时期,这两种画法的绘制水平日趋成熟,从而使这两种皴染或渲染画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成为康熙青花瓷画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披麻皴与斧辟皴在绘画技巧以及渲染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以线条勾勒为主,以中空的形式来突出其山石景致的层次;后者则是以边缘勾线,并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平涂来强化山石的装饰,故而有山之斧辟般的渲染效果。

画缸

画缸是古代文房常备之物,虽不在文房四宝之列,但是文人雅士必不可缺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意义,可谓一举两得。

延伸阅读

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


我想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他喜欢做的事,把它称之为爱好也好,事业也罢,都是值得我们为之疯狂的。我很庆幸自己也拥有这样一件令我为之痴迷的事—绘画。而且在众多绘画种类中,画人物画是我的最爱。开始画纸上每个人物的表情那是一种情趣的释放,再后来无意之中我接触到了瓷器,于是我就开始在瓷器上作画,将瓷器与人物画的结合激发了我艺术创作的无限激情,并从此成为了我钟爱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以后的艺术生涯也会为此而努力。

1.人物画的出现

人物画,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早的是山水画、花鸟画。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要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在我的人物画中,对五官的描绘更加突出,大都细致地描绘了当时他们所表现的情感,记录了最真实的瞬间。不仅如此,在绘画的同时,画家大都会运用一些装饰色彩,它会使绘画增加真实感和逼真感。这样的绘画作品才更加深入人心。

2.陶瓷彩釉的出现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公元前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瓷。人类自开始制作陶瓷后,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还提供了艺术的享受。在现代生活中陶瓷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现代的流行因素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在陶瓷制作初期,瓷器被人类用来当作工具使用。经过历史的变迁,陶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人们也不仅局限在它的使用价值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陶瓷已扮演重要角色,这点在陶瓷的图案上就有明显的显示。现代的陶瓷有粉彩、新彩、颜色釉、釉里红、斗彩、青花、釉下五彩、综合彩、玲珑瓷等多种表现形式,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韵味。在我的陶瓷艺术作品中,我喜欢将绘画与陶瓷相结合,这样的陶瓷作品就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3.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

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是一次伟大的艺术创新,将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完美地同洁白如玉的瓷器相结合,这不是艺术的衰败而是艺术的改革。无疑,这样的结合带来了艺术的全新风暴。在陶瓷最开始出现时期,人们将瓷器作为使用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瓷器不仅仅局限在使用价值上,也逐渐被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用品,同时促进了陶瓷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陶瓷与人物画的结合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迅速发展,鼎盛一时。瓷上人物画,往往是对人物的描写越具体深入就越有把握用笔墨去概括和提炼。正因如此,现在的陶瓷人物画都是可以按照人们的喜好来作画的,这样的作品更加传神,有灵性,也更受人们喜爱。

人物画讲究协调统一, 因此在创作釉上人物瓷画时也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景物或事物,这样可以使得图案更加生动有趣,在客人有要求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他的要求,以便于他对此时情感的更好抒发。这样的绘画作品在与陶瓷相结合后就会成为一个更完美的作品,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层次的更高追求。

4.艺术情感的追求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来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地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更多的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满足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在了人们对艺术的更多追求,对艺术追求的同时人们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高。精神世界,是人生命中重要部分和生命状态的重要表现。精神世界的富有可以让人们的内心深处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一种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一种情感,是我们每个人值得追求的一种感情。在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着这种情感,我希望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敬仰能在我的艺术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也希望这些作品能在情感上引起大家共鸣。

从我学会创作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追寻着一种乐行天下,看淡万物的情怀。对于每一件作品,我都想让它超脱世俗;每一个人物,都赋予它自由乐观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我一直坚信:只要我们乐观坚强,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每创作一件作品,都会尽力去传递这种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这种力量也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感染更多的人。这样才会觉得我的作品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也就愈发激发我的创作热情。

人物画与陶瓷的结合完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转变,是对历史的传承与改进。它不仅丰富了瓷器的种类,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孕育了足够的智慧来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完美。

陶瓷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在中国画界或者说在陶瓷三大画种行当里,人们一般称人物画为传神,翎毛(花鸟)画为写实,山水画为写意。因为各自表现的对象不同,人物画重神态,花鸟画重情趣,山水画重意境。在构图上,人物与翎毛画以近景特写、折技手法居多,即便有背景,主景一般也是放在近景的位置上。相对而言,山水画由于境广景深,空间范围大,有平远、高远、深远三种透视景区,主景不一定是放在近景上。而中、高、远、深之景不可能如近景之物,看得较为清晰,用肉眼看只是大致一些形象。并且,不同的天气、季节、昼夜、晨昏还有不同的差异,写其意也势在必然。因此,中国山水画乃至陶瓷山水画作者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意象的方法即写意的手法,而这个意象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还须通过自然、含蓄、精练的笔墨形象,更加真实生动,更加典型概括地表达景象的本质特征。如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其山水画中,画中国南方山石、林木、溪流,运用许多看似杂乱、不规则的多种点线面的笔触和浓、重、厚、密等墨色,其实极其形象地表现了江南丘陵山区郁郁葱葱,草木华滋及不同空间和气象的自然景观。当然,三大画种里面都有工笔、兼工带写、写意等画法,但行话里归纳的各自典型的特点,尤其山水画的特点,还是具有经典性和象征性。

松风水涧山水陶瓷装饰盘

中国山水画及陶瓷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作者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寄兴,表达一种意趣,一种意境,这是写意的出发点,也是终点。它的写意性应包括从工笔、兼工带写至写意的多种画法,而多种画法都是为表达意境而相应采取的不同形式和方法。而写意的画法,顾名思义,它更接近于写意,它具有不同程度的随机、随意和发挥性,但山水画不管是哪种画法,它的最大属性即关键之点是,是否强调写意、突出意境,这恐怕是共同的也是唯一的目标。意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作品中有了意境,才能打动观众、征服观众,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发挥想象的空间,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感染。

一件寓含意境的陶瓷山水画艺术品,自然不仅反映了作者创作之后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而也一直体现了贯穿于作者整个创作之前的积淀和创作过程中的始末。意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也是一个真正的实体,更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画前的意象到画后每个具体的笔墨、色彩、形象结构显现出来的。因此,意境的创造,大概应从作者源于生活、阅历、品格、学养、情感、认识经意匠经营形成立意开始,也就是说创造意境需要立意,立意又需要依赖和建立在以上诸多元素基础之上。

立意是中华民族绘画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陶瓷山水画深受中国山水画审美理念和画法的影响,自然对追求意境的宗旨和作画的程序,也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陶瓷山水画随材质和某些工具及工艺的不同而不同。唐代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在他的《山水论》开篇就提到“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把立意放在动手画山水的前面,由客观到主观、从感性到理性,“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通过进一步选材、剪裁、提炼、酝酿加工,融情于景,由情至意,全方位地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以及章法结构、笔墨处理等,在胸中或在画面上勾画总的大致的图稿即把立意转化成胸中或画面的大势气象。所谓“立意为象,置陈布势”是也。

在从事陶瓷山水画的实践经历中,我感到“意在笔先,立意为象”是总的法则,但在实施山水画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也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可能往往有时有两个过程即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动笔之前的总体构图和规划,一个是动笔之后构图的进一步调整和变化,前者是按动笔之前总的意图循序渐进或激流涌进,后者也可能在总的意图下由画面某些笔墨形象或某些突发的灵感触动,引发一些更符合作者意愿的画境,峰回路转,临时改变初衷,顺意成章。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曾谈到:“即先有个大章法,在此范围内,逐段生发,每每从一笔生发出一个章法,甚至改变原先的意图,变换或修改大章法。”并且还说到:“在创作中间,临时触动思路,忽得异想,不同以往。”这说明作者在追求山水画的意境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最佳境界或效果,有时可能要突破成法,从成法到无法,正如清代山水大家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乃为至法。”

陶瓷山水画注重立意,追求意境,一般总是和诗意紧密联系的。宋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一幅瓷画山水佳作,它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意境,而意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诗的境界。诚如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所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是意境”。自唐代以王维为先声的中国文人画的兴起,山水画尤讲究诗情画意,唐诗、宋词的繁荣也直接滋润、渗透着山水画界,画重诗意,不但成为时尚,也真正成为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的标准。追根溯源,中国幅员辽阔,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加上悠久厚重,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经典,的确给山水画者开阔眼界,畅达胸臆,陶冶情操,起到了直接感受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是山水画者探寻诗的意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陶瓷山水画也颇受中国文人画的影响,画中求诗境,以意写之,甚而为使画面更有意趣和意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也早已成为陶瓷绘画及陶瓷山水画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即民国时期以及现代的陶瓷山水画,无论是近似国画画幅形式的瓷板类,还是瓶、缸、坛、罐、碗、壶类等,凡是涉及山水瓷画的画面上,无不题诗题句。有作者自题诗句,也有录名人诗句,与山水画意相契合,或借名人诗句为题材而作画。我记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看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和陶瓷山水画家陈耀星在同一年,同一个时季,分别画了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题材的中大型陶瓷山水壁画,不知是巧合,还是彼此呼应,堪称是现代陶瓷史上不见经传的姊妹篇。通常还看到用唐人诗句为陶瓷山水画面而题的,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江流天地外,山色看无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有用更短小的诗句为题的,如“空谷鸣泉、崇山飞瀑、山谷清音、松亭观瀑、云壑奔流”等,多至以律诗、绝句,少至以简句为山水瓷画题款,可谓丰富多彩、举不胜举,这种以追求意境为宗旨,诗与画的融合,从内涵到形式的和谐的统一,使中国画及陶瓷山水画独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然而,具体看一幅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无题诗题句,当然不能证明一件作品的优劣,但一幅陶瓷山水画佳作在一合适的地点和空间,题上相应的诗句和精良的书法及印章,可谓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回味无穷。

对于意境的营造,需要意匠经营至立意,同时还尤需要诗的情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罗丹在他的艺术论中也曾说到“艺术就是感情。”凡有过画画经历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往往在好有兴致,感情比较充沛的状态时间下,作品的效果与意境可能与平常迥然不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情愈丰富,感情愈真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可能非同以往。

当然,要想使陶瓷山水画作品有意境,的确非同易事。前面已提起过,是需要作画者由生活阅历、品格学养、认识情感等诸多综合因素的积累才能达到的。宋朝大诗人陆游曾说:“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明朝书画大家、中国文人画派的倡导者董其昌也有一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陶瓷山水画而言,意境是其灵魂和核心,也是从艺者艺术生涯中毕其心力不断追求的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