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凯而瓷砖 > 导航 >

坯质致密透明音清而韵长 造型精巧装饰典雅

坯质致密透明音清而韵长 造型精巧装饰典雅

凯而瓷砖 瓷砖的造型 古代瓷器胎质

2020-09-07

凯而瓷砖。

德化白瓷茶具

唐代,白居易曾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说明当时白瓷已经深受人们的喜爱。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中国书画,励志抒情。白瓷呸质透明细腻,色泽洁白,能很好的衬托茶汤色泽,所以白瓷茶具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

白瓷茶具

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小编推荐

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艺术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名家辈出,代有精品。历代紫砂壶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也规范其紫砂壶的造型及纹饰。纵观其历史发展及演变,一般都表现为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朴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陶都名器紫砂壶就是中国工艺品发展及演变的缩影。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向有“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之誉。在古今中外文献上,对紫砂壶有多种称谓,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茗注”、“砂壶”、“宜壶”、“砂器”、 “紫砂器”等等,名号不一,称谓互异,但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不受时代局限。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金沙寺僧制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到了清初,制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圭形、笏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后来制壶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矩车、线梗、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各种各样的工具,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用途,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一)

紫砂壶如按造型形式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在紫砂壶生产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均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生产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于不同造型、艺术风格及发展趋势。其造型工艺特点及装饰艺术简要介绍如下:

一、几何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光货”。光货造型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其造型又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要“柔中寓刚”。珠圆玉润之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以及附件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整个造型要端正挺括。紫砂传统造型掇球壶、仿古壶和汉扁壶等,就是紫砂圆器茶壶的典型造型。方器主要有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方器造型讲究“方中寓圆”,要求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不论是几方形的造型,紫砂壶口盖必须规划统一,任意转动壶盖,口盖准缝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雪华壶等,就是紫砂方壶的典型造型。

二、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花货”。花货取材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最能代表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这种造型带有一些浮雕、半浮雕装饰,模拟自然形态。主要是用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而来的造型。另外则是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的嘴、把和的子。花货造型既要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更要表现对象的本质,表现自然形态最美的部分,并要符合功能合理、视觉美观、触觉舒适和使用安全的原则。紫砂传统造型鱼化龙壶、松竹梅壶、翠蝶壶、茶花壶等,是花货造型的代表作品。

三、筋纹器紫砂壶造型,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结体精确严格,制作精巧的一种陶瓷造型类别。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在整体。其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筋纹线条纹理清晰,疏密变化得体。制作粗工,要求口盖准缝,任意调换壶盖的方向合到口上,都能很滑爽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合菊壶、瓜菱壶、玉兰花壶、水仙花壶、葵花壶等,就是筋纹器造型中有代表性的产品。

陶瓷手工坯和机械坯的区别和特征


在景德镇,坯指的是成瓷前的瓷土或陶土成型后的产品.有些坯是经过700-800度的低温烧制的,有些则就是纯泥,是釉下画瓷前的土质产品。

手工坯

手工坯是指的是利用传统工艺制造的坯,而机械坯是完全用机器做的坯。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型的过程,手工坯有揉泥、拉坯、立坯这样的成坯过程,而机械坯只有投泥入石膏磨具,压坯、修坯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拉坯师傅一天可以做300个左右的坯,好的立坯师傅如果是修薄胎瓷的话一天最多50个左右,这还要根据坯的造型难度上下浮动。而机械压坯的工人一天的产量在600-800个左右。修机械坯师傅也可以达到上面的数量,如果有全自动的机器做坯的话,每小时出200-300个坯不在话下。

机械坯工艺

还有一种坯叫注浆坯,大多是茶具中用于壶、茶叶罐、公道杯之类的产品。主要做法是把泥浆放入石膏模具中,依靠石膏吸水性,让被吸水后的泥浆依附在石膏上,然后放浆(把泥浆从石膏磨具中倒出)。同样是利用这一原理,让石膏磨具继续吸水,使得依附在上面的泥坯收缩,然后脱离。获得的部件,再经过修坯成为想要的半成品。

机压坯,底足很浅,有斜角

当我们在选择陶瓷产品时候,很难去用制造的工艺来区分到底是纯传统手工坯、还是机械坯,或是注浆坯。他们之间区别其实也很小,但是还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两种方法: 1.手工拉坯的器形,需要泥料在拉坯车上旋转用手拉出形体才可以,所以器形是圆形的。在保持圆柱体的状态下可以制造出各种形态。

2.机压成型,是把泥料投在有一定硬度的石膏磨具里,用滚头压制泥料而成,石膏吸水泥料收缩才自然脱离而成。

底足区别

两者的区别在于,机压成型的器形,杯底不能太深,而且不能太直,如果太深太直,很容易使得泥料收缩时夹住石膏,使得泥料崩裂。所以这样的器形必须是上大下小光滑过度,器形没有带勾的部分,不然会卡在石膏磨具上无法脱模。

前面讲的是理论,但实际上任何东西都可以仿造。所以机械坯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加工,来达到手工坯的效果。譬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很多手工的痕迹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讲机械坯和手工坯他们之间还是很难区别开来的。

手工胎边沿及底足

方形的陶瓷或者多边形的瓷器一般是注浆成型的。如果打磨的不好会看到细微的模缝线。对于壶,壶身可以是注浆成型,也可以是拉坯成型,但壶嘴很难用所谓的拉坯或手工卷泥片做成,因为景德镇的泥料延展性很差,卷曲大些就会断裂,所以很难像紫砂泥一样用泥片制造壶。

黄河口制陶文化唯一代表 造型古朴典雅雕功精湛细腻的佛头黑陶


·佛头黑陶

佛头黑陶,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作为黄河口制陶文化的唯一代表,以其造型古朴典雅、雕功精湛细腻、造型及图案大方而深受工艺品爱好者的喜爱,其特点是精巧、挺拔、朴实、仿古。“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有“齐鲁黑陶之花”的美誉,是馈赠外宾、鉴赏珍藏的佳品。

·佛头黑陶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产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特点是“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是我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佛头黑陶是东营市的土特产品,也是黄河口文化的代表产品。

·佛头黑陶

“佛头黑陶”原有罐、壶、笔筒、花瓶等60多个花色品种,经过民间老艺人的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原有产品花样基础上又进行了文具、书法卷筒、古罐、古鼎、镂空花瓶、千手观音等1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云南、广东等全国各大城市,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成为居家装饰新宠,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2006年6月举行的山东国际文博会上,东营市佛头工艺美陶厂生产的佛头黑陶受到与会人士的一致赞誉,多家厂商纷纷与其签订购货协议,其产品迅速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

·佛头黑陶

黑陶原始的制作工艺相当简单。在地上固定一根木桩,木桩顶端有一尖顶铁柱。铁柱托着一个锅盖大小的圆盘。为防止圆盘倾斜,取一废旧木车轮轴头固定于圆盘中央,然后套在木桩上。制作时,一人用脚猛蹬木盘的边缘,使其飞速旋转起来。工匠将调制好的泥料垛在木盘上,随旋转的力量,用手将泥料捋制成各种形态的器皿。脱制成形的生坯置于阴凉处风干后装窑烧制,熏蒸数日,泥坯即成瓦性,也就是人们常用的盆盆罐罐。这些自治的泥陶价格低廉,又结实耐用。用泥罐盛放汤粥,送到田间晒上几个时辰不会变馊。因为这些特点,所以佛头寺的泥陶远销当时的滨县、蒲台(今博兴县)、海丰(今无棣县)、沾化、阳信、利津一带,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流传的歇后语:“佛头寺的黄盆——一套一套的”,可见佛头寺泥陶在黄河口一带的影响。

钧瓷手拉坯成型技法探究(含视频)


钧窑瓷器成型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主要讲钧瓷手拉坯的盘筑、旋转拉坯、合模、印坯、注浆(倒浆)等等,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注浆成型和旋转拉坯成型,分别称之为“注浆坯”和“手拉坯”,而收藏界及艺术陶瓷界最关注的是“手拉坯”。

钧瓷的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坯体的方法。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手拉坯产品一般手感较重(个别的胎体可以做出较薄而分量较轻的效果)。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其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件手拉坯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

钧瓷手拉坯器形多为圆体,瓶、罐、花觚、桶、碗、盘、壶等都适宜手拉坯。其成型工艺主要分拉坯和修坯两部分,工艺要点可分解为:制泥、练泥、把正、廓内底、提身桶、放形、收口、割底、旋坯、镶接等。

一、制泥。钧窑轮制手拉坯成形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原料就地取材,一般情况下由一种(一和土)或两种以上的黏土经加工后用做轮制手拉坯泥料;钧瓷的泥料大致由黄道土、刘家沟土、黑膜土以及一些长石组成。有时为满足钧釉呈色的需求,加入适量的其他原料。

传统加工泥料的方法是:先将原料按比例投入耙池内,牛拉耙杆运转,通过耙齿把原料搅拌成泥浆;待泥浆静止后,沉淀片刻把耙池下部的放浆口打开,放入泥池内,等泥池内的泥浆沉淀于池底部后,把泥池表面的清水放出一部分,其时泥池中的泥浆分为上、中、下三层,然后,把泥池中的泥浆通过一段人工砌成的泥沟,使泥浆流入另外两个储泥池内。因泥浆颗粒的大小不匀而悬浮能力不一样,两个储泥池,一个距泥池较近,一个距泥池较远。较近的储泥池泥的粒度较粗、较远的储泥池粒度较细。待储泥池的泥浆水分蒸发到含水量25%左右时移放在泥仓内,经过陈腐使用。

现代制泥是把选好的黏土、石料经过球磨机的加工把它们磨碎,磨成浆,然后用压滤机把泥浆里的水分给虑出来,之后再通过真空炼泥机一遍一遍的把泥给炼出来,直到适用与拉坯为止。

二、练泥。轮制手拉坯所用的泥料要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可塑性通常是指泥料在外力下获得一定形状而不产生裂纹,外力除去后并保持该形状的性质。一般希望泥料具有较高的形变屈服值和较大的塑性延伸形变量。既可保证成形时被成形的部分有较好的稳定性,又可不致在成形施力过程中产生裂纹或开裂。泥料的细度,根据拉制器物的大小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细度为250目筛余15%——25%之间,干燥收缩率为13 %,总收缩率为18%左右,细度达到250目全通过时不利于拉制成形,细度在200目以下时,因泥料过粗,会严重影响成品合格率。练泥可以令粘土致密,不仅增加粘土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降低收缩率,还会直接影响陶艺的烧成率与收缩率。如果练泥的方法不恰当,令泥团中有空隙、气泡,不仅收缩率增加,而且烧成时表面会鼓起气泡,甚至会炸裂。练泥的过程主要是把不同干湿度的粘土揉匀,令粘土干湿适度,如果粘土太硬,在揉压的时候需要加水。反之则需要脱水。练泥的意义就好像做面点之前要揉面一样。

将泥仓中的泥用铁铲铲出一部分。然后,用铲反复进行拍打、挤压 (第一次练泥),直到泥料中水分分布均匀,含水量在21%左右时,再铲出拉坯所需的泥团,放在用青砖砌成有一定斜度,高约65厘米左右的揉泥台上,再用双手反复揉练 (第二次练泥),挤出其中的空气,使泥料颗粒组织致密,可塑性和手感达最佳程度。

揉泥的方法很多,一般常用鸡心式揉泥法、菊瓣式揉泥法与羊头式揉泥法。鸡心式揉泥法的要点是:先取一块粘土,双手合抱,左手扶住泥团作为支点,右手有节奏地操压泥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不断反复动作50-60次为宜。视其干湿度决定要不要加水以及加水的多少。揉搓、旋转的过程中泥团呈现鸡心的形状,最后揉成锥形泥团。故称为“鸡心式揉泥法”手拉坯操作者双手握住泥团,沿轮盘旋转的反方向上下反复搓揉,使泥团中心成旋涡状,边缘展开像菊花盛开的花瓣有序排列,称之为菊瓣法。操作者双手平握泥团,一上一下反复揉搓,使整个泥团的形状上宽下窄,恰似一个成年的山羊头,称之为羊头法。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双手用力要均匀、方向要一致,否则会造成泥料粗细不均,致密度不匀,影响手拉坯成型。

三、把正。钧瓷工匠又称为抱泥头。拉坯的第一个环节在于抱泥头,泥头正不正就决定了能不能拉成坯。抱泥头指的是把揉过的泥摔在轮盘上,用双手把这块泥给抱正,所谓抱正就是泥和轮盘是同一个圆心。也就是说将泥团的旋转中心与轮盘的旋转中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经过来回数次的拔高和摁压,用以再次排除泥之中的杂质、气孔和提高泥的可塑性,然后开始拉坯。拉坯过程中一定要稳,速度要适当,根据你心中所想的器物线条,转换成手法使手上的这块泥运用自如。

用轮棍按逆时针方向拨动转盘,转盘转速达120转/分左右时,把揉练好的泥团以塔形摔坠在轮盘中央,使泥团因粘性力作用而牢牢吸附于轮盘之上。放泥时要考虑轮盘旋转的方向与泥团揉搓的方向应相反,这样,拉坯时手的推力和揉泥时的方向一致,泥的致密度会越来越大,泥柱会越来越紧。反之,泥柱会越来越松,影响成型后的坯体质量。

把正的方法是左手用力,右手辅助。用右手沾适量水洒在泥团上,然后,两肘靠紧大腿部,用双手抱住泥团的下部向轮盘中心用力挤压泥团,使泥团逐渐向中心和向上捧起,待泥团与轮盘成同心圆时,泥团呈塔状圆柱形,然后再用左手掌把捧起的泥团压下,反复的捧起,压下。向上捧起时一定要稳,这实际上是进一步的练泥,也叫第三次练泥,是为拉坯准备最适宜的泥团形态,这个过程是要泥柱与轮盘结合的更加牢固。把正是初学者入门的关键一步,必须掌握“上捧”与“下压”的技法。“上捧”就是把泥团上推到一定的高度与细度。其操作要点是:刚开始时用小拇指和无名指用力向泥团中心上方推,到适当高度以后双手合拢,推力逐渐减弱,慢慢的呈现一个柱状。“下压”就是当泥团呈适当的柱状时,平转左手,掌心向下,用力部位转到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中间,用力向下把泥柱压到原来的形状,使其圆柱状变为饼式馒头状。下压时由于用水的缘故,边缘的泥团会变成泥浆,泥浆与泥团融合在一起会出现“虚泥”现象,这时可以用右手挡住使泥不外跑,左右手同时发力使泥柱自然变成馒头状。

四、廓内底。两只手稳稳握住旋转的泥团,用左手掌向下压塔状泥柱的中心,使上部泥柱呈扁圆涡形,扁圆涡形泥团大小必须满足所拉制坯体的用泥量。然后,用右手掌与大拇指按在涡形泥团上部的中间,其他四指自然弯曲在泥团下部,左手掌托着扁圆涡形泥团的下部,徐徐向上托,右手慢慢提拉上部泥团,使泥团逐步形成圆筒状,圆筒状的深度和厚度是决定坯体大小、厚薄的前提。

五、提身桶。左手插入筒状内,掌心朝胸,手指与内壁接触;右手接触筒状外壁,使内外手指互相贴合,然后,内外手轻轻用力挤压筒状壁,使筒状徐徐升高,双手同时随筒状慢慢提高,待达到所制器物的深度和厚度时,再根据器物的形状,拉制出雏形;拉盘、碗时要先拉成曲线矮桶,使筒体上拉式底部仍可保持相当厚度。有些大口而器形简单的器物,可用具备器物线条形状的样板片(用泥料做成经950 ℃温度素烧)来做最后的修整。

六、扩外形。提身桶完成后,双手换向,在桶内的左手移到下部,在桶外的右手到上部。右手从筒子的底部开始用力,把底部的泥用力推进去以后,左手从内侧抵住,然后两只手同时用力,随自己的感觉和器形的要求从底部上行,用力逐步向上。这个过程一定要顺畅,一气呵成,不可停顿。放形时左手用力,右手辅助,右手的作用是稳住左手推起的泥,相对用力使器壁变薄。

七、收口。收口时一定要把握好弧线的度,处理好口部与底部之间的关系,动作要轻要慢,徐徐渐进,缓缓而行,以免造成坍塌。这个过程润泥不能用水,要用泥浆,防止毛坯对水分吸收过多,在干燥收缩过程中开裂。收口时要留有一定的泥量做口部成型用,业内称为“留口泥”,避免泥量用尽造成残缺。

八、割底。把基本拉制成形的坯体内外轮迹和余泥由下而上抹除,左手按出毛坯的底部,右手拿割线,使割线的一端旋转于毛坯底部,右手稍用力,这时毛坯底部与下部分的泥团分离,双手迅速把毛坯体托起,放在坯板上,待自然干燥至适当程度后进入下道工序。

九、修坯。修坯是手拉坯拉出来后要经过的非常重要、关键的工序,有“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说。粗坯成型后,要按品种要求进行修整,如盘、碗、洗、罐需要进一步将内外修光并使厚薄一致。碗、罐、盘类需在此时挖修底足,壶、罐、瓶、尊等之类还需要黏结嘴、柄、耳等部件,雕塑艺术品更需要既有手工经验,又有艺术素养的工作人员进行修理。业内人士都知道,一个手拉坯质量的好坏,拉坯其次,修坯为主。修坯可以是借助工具修的也可以在拉坯机上独立完成的。它是在拉坯的基础上完成,也就是说你所拉的器型的内形控制了外形,里型的线条顺不顺,也就决定了修坯修的好坏。在修坯过程中,要做到:勤、稳、准、快。“勤”讲的是要多感受坯体的厚薄,也就是用手敲打坯体听声音来辨别坯体的厚度,做到整体厚薄均匀。

“稳”讲的是修坯过程中下刀的力度,有时候走一刀可能会要一气呵成,所以一定要稳。“准”讲的是拉坯的内形与外形配合,线条要准,要流畅。“快”讲的是修一个坯的用时,提高工作效率。

修坯的技法是以左手轻抚坯体,右手操作刀具。选择好吃刀角度,才能爽快而均匀地修坯。吃刀的位置或角度不当,会产生持刀太深而带动坯体,出现跳刀现象。

修坯应先挖底。先把器物的内足底留厚些,而后根据器形要求再进行削减。挖足的过程要有耐心,不急不躁。可以变修坯边检查,把坯体放在手上掂一掂,放在耳旁弹一弹,根据坯体的重量和坯体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厚薄。把外底的厚度与宽度旋到位后,再根据其深度来判断比较精确的内底的位置,按照器形的风格或设计要求决定底足的高度和宽度。

修坯有“湿修”与“干修”之分。湿修是在坯体含水较多(16%——19%)尚在湿软的情况下进行。操作容易,修坯刀不易损坏,其缺点是容易在搬动及操作过程使坯件受伤而引起变形,对提高质量不利。“湿修”时坯体干湿度也要适中,如果太湿,在修坯过程中毛坯就有可能变形损毁;干修是在坯体含水量降至6%——10%或更低时进行,坯体强度增高,可减少因搬动受伤引起的变形,对提高质量有利,其缺点是对修坯刀阻力较大,为保证制品质量还是以“干修”为宜。“干修”对刀具的要求较高,必须以快刀的形式,才能出现细微而爽利的刀线。

盘、碗、罐、尊、洗类的修坯机与旋压成型用的轮子一样,只是它转速较慢(280——430转/分),轮头上的凹凸形石膏模座要随各种坯件的形状大小而设计。

坯座上面应包一层绒布或泡沫塑料,或在支承坯件的地方镶一圈橡皮,以防修坯时坯件因震动而受伤。

修坯用刀具一般都是两头可用的钢质弯头刀,有时也可以钢锯片代替,如只要求坯体表面光润,可以用刚玉砂布或60目以上的铜丝筛网,或湿海绵擦拭。

坯子修好后,一般应抹一层水,使表面更趋光润,修坯机上应该装设吸尘抽风设备,以保护工人健康。

十、镶接。壶、杯等类制品的嘴、柄部件在与制品本体黏结时,要注意两者的含水量应十分接近(在含水率为16%——18%时镶接),否则在干燥时会由于收缩不同而产生开裂或脱落。黏结时先将要黏结端面修毛,然后将部件粘上泥浆迅速接合。黏结泥浆可用含水率较高(30%——45%)的相同坯料,外加3%糊精,或其他黏结剂(如甲基纤维素纸浆废液等),也可以在坯料中配30%左右的釉粉或长石、滑石等溶剂,使其熔融温度较坯体本身低,在高温中可与坯体牢固熔合。

钧窑手拉坯从唐代花釉瓷肇始,经过五代、宋、金、元、明、清1000多年的发展,其工艺流程、拉坯器具及独特的拉坯技法不断去粗存精、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拉坯工艺体系。为一代名窑的生存、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下面是钧瓷手拉坯全程视频(录制)

典雅之风 家居陶瓷摆放小技巧


家居装饰中,陶瓷工艺品的种类繁多,因此在摆放陶瓷工艺品时,要注意将陶瓷工艺品放在合适的位置,只有摆放得当,才能获得最好的装饰效果。但是如果对陶瓷装饰品摆放技巧不是很了解的话,就会显得不伦不类,那么如何摆放陶瓷装饰品呢?

家居陶瓷摆放

陶瓷装饰品一:卧室摆放

卧室是比较私人的地方,因此要完全按主人的爱好而定夺,但还是应确定一个主题较好,追求现代感的可摆设景德镇当代风格的艺术瓶,如山水图案、花鸟和江南水乡、各种人物图案甚至是抽象派图纹的以及在瓷胎上采用浮雕、刀刻后烧制出来的器物,瓶型以冬瓜形、球形以及异形瓶等均可,总体构思应体现赏心悦目、亲切舒适,给人一种“温馨之家”的享受。

喜欢历史陶瓷艺术品的可陈设几件高度分别在20、30厘米左右的仿宋钧窑瓷器,器型如鹅颈瓶、玉壶春、观音瓶和仿宋哥窑瓷器,如花觚、炮耳瓶等器型或仿康熙珐琅彩的罐、瓶等。

书房陶瓷摆放

陶瓷装饰品二:书房摆放

书房是体现主人品位的地方,在创意和布置上都应体现一个“雅”的原则。这需要考虑如下几点:

第一,选择一套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陶瓷文房用具是必须的,如笔筒、笔架等;

第二,陈设几件大小适中仿古器型的瓷器或其他器物,如代表寓意“福禄”的葫芦瓶、良渚文化的玉琮式瓶、仿象牙雕的八仙瓷人、仿明清祭红釉色的如意瓶等,喜欢书画的主人还可多摆设一个青花或粉彩大缸,以方便随手放置一些画轴、书法手卷等物品。

客厅陶瓷摆放

陶瓷装饰品三:客厅摆放

客厅是“家”的中心,是接待亲朋好友、也是主人起居、娱乐、休息、休闲的主要地方,它最适宜摆放一对大器形的瓷瓶,当然要依客厅面积来选择,瓶的高度一般应选1.5米上下的。

首先可以选择青花云龙纹瓶或吉祥色彩浓郁的玉堂富贵、吉庆有余等图案的当代粉彩大瓶,其中,粉彩瓶给人一种雍容华贵之感和富丽堂皇的格调,青花瓶给人一种古雅的气息和历史文化的厚重氛围。然后再摆放一两个高度在40厘米左右,器型如鹿头樽、大罐、象耳瓶等,以达到与大瓶相映生辉的陈设效果。这样的陈设陶瓷艺术品会使得大客厅更显气派恢弘、小客厅凸现灵动雅韵,通过所陈设的陶瓷艺术品也彰显着主人的情趣、个性和文化素养。

陶瓷艺术品

对于不同的房间可以摆放不同的陶瓷工艺品,例如在起居室、客厅,可摆放一些高雅、严肃的艺术品,在卧室,则可选择像玩具、绘画等较为轻松活泼的艺术品。对于儿童房间,就要摆一些活泼可爱,颜色亮丽的陶瓷工艺品了。

现代瓷艺绚烂而静穆


■ 水乡系列之一(高温窑变釉下彩镶器)

■ 秋荷(高温窑变釉下彩瓷瓶)

■ 秋雨(高温窑变釉下彩瓷筒)

■ 静物系列之二

■ 荷香消晚夏(高温窑变釉下彩瓷瓶)

评论家尹荣指出:尉涧松将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笔墨功力渗入釉彩,铺染在造型古朴的瓷土基底上,再经1300℃以上高温烧炼,借天工之手得窑变之绚烂,出人意料而成其妙,合乎天机而显其奥。

尉涧松,字公木,别署四更楼主、松石楼主。一九五九年生于上海,一九八八年起旅居日本,多次在上海、东京等城市成功举办个展。

尉涧松近年来醉心于高温窑变瓷画的研究,为国内外极少数熟练掌握高温窑变瓷绘高端技术的专家之一,他此番推出高温窑变瓷艺,粗看展露着千头万绪和捉摸不定的一面,细观却规范在绚烂而静穆,富贵而内敛的格局之中,实为作者内心的透射与高温窑变天成之间,展开了一次诗性对话;亦如夹入艺术史之几枚书签。

策展人徐强认为,尉涧松引入人文思辨和传统修养,使瓷艺意象内涵化了,将东方传统美学精髓恰当运用到现代艺术表达上,因此之故,他的瓷艺超越匠人之器作而登列艺术之创制。

古代陶瓷的装饰工艺之装饰技法


陶瓷装饰与器物的用途、造型和社会审美取向,有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装饰是对陶瓷器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器物的外观质量、丰富文化生活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陶瓷装饰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釉下装饰,另一类是釉上装饰。这里有传统工艺,也有近现代工艺。学习鉴定就要了解其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其艺术特点与风格。

釉下彩是以各种高温颜料,在泥坯或素烧坯上绘画纹样,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彩绘的纹样与坯釉在高温中同时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瓷面光洁滋润,色泽透明雅丽,有饱满的水分感。经久不变。

刻划花是我国陶瓷传统装饰方法之一。它是在坯体上用铁,竹制的刀、扦等工具刻划出装饰花纹,施透明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原始青瓷上就普遍使用了,只是不同时期的陶瓷纹饰风格各异。

刻填花又称镶嵌花,是在坯体上先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出花纹,然后在刻出的凹槽内填以色料的装饰方法,在古代多填白色料和黑色料,又称“刻花填白”和“刻花填黑”。

模印花技术是在刻划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古陶瓷最常用的工艺。一件模具可以多次使用,避免了像刻划花工艺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青花玲珑是一种釉下青花加玲珑雕镂相结合的装饰。它是在瓷器坯体上,先制作玲珑透剔的玲珑眼,一般常用的是米粒状通洞,称为“米通”。再以“玲珑釉”充满玲珑眼,结合呈色青翠的青花纹饰,施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

“五彩”又称“硬彩”,是使用古彩颜料在釉上的绘画装饰,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艺术之一。最早的五彩出现于我国宋、金时期的北方地区,其前身即磁州窑的“红绿彩”。

斗彩是明代永宣官窑创烧的新品种,成化斗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它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先在坯体上用青花色料画出纹样的一部分或勾出纹样的轮廓线,施釉入窑烧成后,再施以古彩完成釉上彩绘,故又名“豆彩”,有的也称为“填彩”或“加彩”。

粉彩又称软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的一种装饰技法。粉彩色彩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划细腻生动,它更多地吸收了国画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越来越倾向于绘画性,使用玻璃白打底,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

珐琅彩原名画珐琅,亦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是使用洋彩进行彩绘装饰技法之一,与粉彩装饰十分相似,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早期由宫廷造办处烧制,乾隆三年以后逐渐移至景德镇御窑场制造。珐琅彩的绘画技法,早期多仿铜胎掐丝珐琅。

素三彩是由琉璃釉发展而来,名为彩,实为釉,以釉代彩。它舍弃矾红以紫色代之,画面典雅素净,故以“素”相称。

矾红彩又称铁红彩,是以矾红颜料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墨彩是以黑色(艳黑)作主要色料勾线,染色描绘画面的一种装饰方法。

同治彩即粉彩彩绘技法之一。它摒弃了康、雍、乾三朝繁杂的粉彩工艺,并融合了五彩设色简练的绘画风格,易于上手。

浅绛彩一词来源于浅绛画派,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浓淡相间的绘画技法。

广彩是“广州织金彩瓷”的简称,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晚清民国时期,早期以古彩做装饰,晚期以粉彩做装饰,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彩瓷之一。

新彩又称新粉彩,是20世纪以来文人瓷绘艺术的一种。

电光彩就是光泽彩。它是用电光水作彩料进行装饰,属现代工艺,具有彩虹般的光亮色泽。

烧后彩绘陶 精美而实用


彩陶

彩陶是陶器的一种,一般指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和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等文化中都有发现。在陶胚的表面用黑、红色颜料画上有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等花纹,烧成后,花纹附着器表,不易脱落。另有一种是陶器烧成后画形,彩易脱落,或称“烧后彩绘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

彩陶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彩陶

中国彩陶发现较晚(1912年),至今仅有87年,而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却已有8000年的历史。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