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 导航 >

从古代陶瓷残片对长沙窑的联想

从古代陶瓷残片对长沙窑的联想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瓷砖对缝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2020-09-14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2000年三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广州文明路和文德路交叉口西北角的建筑工地上,觅得五块古陶瓷残片,为唐代长沙窑产品。本着“奇物共鉴赏、情趣相与析”的愿望,现描述如下,与广大陶瓷爱好者共赏之。

一、两块执壶残片。

a.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残留原饰的两块酱褐色斑,其中一斑上有一五棱形短流,单眼出水孔。釉色青灰泛黄,玻璃质,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稍粗疏,呈灰中泛黄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内壁颈以下无釉。

b.短颈,撇口,肩部近颈处有一八棱状短流,单眼出水孔,腹上近肩部位残留两人物贴塑纹饰,其一为高鼻长髯的胡人,双手举箫,在行进中吹奏,头戴一顶瓜皮形有风披的帽子,身穿饰有飘带的长袍,足蹬饰有编织花纹的长靴。另一为在行进中弹四弦琴的女子,身穿莲瓣形短裙,面庞丰满,头发浓密,单看头部与唐三彩女俑颇为相似。此残片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青灰色,胎釉之间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而从断截面观察,用以贴塑人物花纹的胎土则极其精细,因此才有人物的神态、服饰都十分清晰的效果。字串7

二、三块碗残片。

a.此碗为深弧形,腹壁,口沿微外撇,腹外壁残存二阴刻竖线(据其分布距离,推知应有四条,将碗分成四等分。)口沿有葵口,釉为米黄色,与米壳近似,施釉到足底端,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釉间薄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胎土较粗疏,呈灰黄色。圈足削成外撇,如喇叭状,足底心施釉,色与碗壁一致。字串9

b.此碗为斜直微弧形腹壁,敞口,口沿上饰有酱褐色斑块(据其分布状况,推知应为相互对称的四块。)。碗内壁饰釉下有飘带状褐色与绿色交织动感极强的花纹。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较粗疏,呈色灰中泛黄,圈足浅宽,外墙坚直,内墙向外斜削,足根平切后复将外沿棱角削去,足心不平,无釉。

c.此碗腹壁斜直呈45°角向上,直口,碗心阔而平坦,内外壁施满釉,釉色青灰泛黄,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胎土灰黄粗疏,碗内壁及外壁上部的胎釉间薄施一层白化妆土,光素无纹饰,玉壁形底足,足心凹处施釉。

■通过对上述五块瓷片共有特征的观察分析可知,鉴别唐代长沙窑至少要注意如下几个要点:

1、胎土烧成后多呈青灰或灰黄色,较粗疏,均施有白色化妆土。

2、烧成的釉色受胎土、窑内温度气氛及化妆土影响而略有差别。基本上分两种,灰青或米黄色,均开细沙网状百圾碎纹片。

3、圈足有玉壁底,浅宽圈足,高而外撇喇叭形圈足等。

4、纹饰有在肩部、口沿等显著部位加酱褐色斑块,人物贴塑,釉下褐彩,绿彩绘画等。

5、执壶多为椭圆形,瓜棱形腹,其短流较粗,一般为多棱状,单孔,置于壶的肩顶靠近颈部。

总之,唐代长沙窑制瓷技艺,折射着大唐朝的灿烂与辉煌,对后世制瓷技艺产生了重要影响。仅仅眼前这几块残破的瓷片,就足以让我们从中想象产生她们的一定是一个昌盛的时代,是一个国内国外多民族友好交往交融的时代,是一个善于借鉴吸收并创新发展的时代,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激情的浪漫时代。

延伸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窑


唐代重要瓷窑。窑址在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发现于1955年,据调查烧瓷时间为唐、五代。烧瓷品种之丰富,在唐代其他瓷窑中尚属少见。器形有碗、碟、杯、钵、洗、瓶、坛、罐、壶、乳钉纹高足杯、托盘、灯盏、水注、筒形罐、鼎及玩具。产品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白釉、绿釉器。青釉有光素器及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装饰。釉下彩绘盛行于长沙窑,主要是在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彩纹饰,有褐彩与褐绿彩两种,装饰于碗、盘、盒、壶、罐、枕、泡菜坛等器物上。碗、碟采用叠烧,器里心有圆形、方形、多边形露胎,坯上先施化妆土,然后用褐彩绘画。彩绘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游鱼等。釉下彩装饰除绘画以外.还有题诗,内容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俗言、谚语、警句、通俗诗,书写于壶的腰部,少量见于碗、碟里心及枕面。字体以楷书、行书为主。仅湖甫省博物馆收集的瓷器题诗即达50种。彩色斑点装饰比较普通,最初为4组大块圆斑,逐渐过渡到小斑点组成的纹饰,有的单用褐色,有的褐、绿并用。江苏扬州出土的褐绿彩云纹双耳罐,釉色泛淡黄,用成串的褐绿彩点勾勒出精美的云纹,是唐代长沙窑高水平的作品。印花装饰出现在晚唐,主要见于碗、碟里心,纹饰以花卉居多,也有花鸟、云纹。模印贴花装饰于中唐偏晚出现,多饰于壶、罐肩腹部及系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椰枣、叶纹,纹饰凸起,罩以酱色圆斑。长沙窑继唐代岳州窑而起,迅速发展,影响邻近地区一批瓷窑。其釉下彩绘工艺对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产品不仅内销,而且大量外销。有些器形及纹饰为西亚风格,显然是订烧器。目前集中出土长沙窑器物及标本的地区有湖南长沙、江苏扬州、浙江宁波以及安徽、广东、广西、陕西、江西、河南;还有日本、菲律宾、泰国、韩国、伊朗、伊拉克等国。

我国古代陶瓷对国外陶瓷生产的影响


我国陶瓷在唐代已有相当数量销往国外。入宋以来瓷器对外输出有增无减,在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及非洲与海岸很多国家都发现了我国宋代瓷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的荷兰、德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些瓷器在造型、纹饰完全按欧洲人喜爱的式样烧制,具有中西方风格融为一体的特点。如瓷器上的郁金花纹就是荷兰的国花。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表现在唐代陶瓷上绘画艺术风格,比法国现代画代表人物毕加索要早一千多年。1708年,德国的伯特格尔(1682-1719年)烧制出白色而透明的欧洲硬质瓷。法国继德国之后烧制出相似中国的真正瓷器。英国的韦奇伍德(1730-1795年)首次采用蒸汽机和铅版转印的装饰技术,把陶瓷以低廉的价格推向大众市场。当18世纪末欧洲大规模生产瓷器后,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出口已是强弩之末了。

中国古瓷对朝鲜和日本瓷器的制作影响巨大。自汉唐以来,中朝日三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的陶瓷就大量销往朝鲜和日本。特别是宋太祖和明清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瓷器销往朝鲜、日本后,备受各界人士的欢迎。朝鲜的高丽和李朝时期受中国的青花、五彩瓷器的影响,先后成功烧制出了具有中国制瓷工艺又有朝鲜特色的青花和五彩瓷。日本于1616年也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器,1643年又烧制出与中国十分相似的五彩瓷器。至乾隆时代,日本已成为强大的陶瓷国。中国陶瓷不但失去了日本这个巨大的传统市场,而且还多了一个争夺欧洲和西亚出口市场的强劲对手。

高丽青瓷

高丽青瓷。是指公元918年至公元1392年高丽王朝统治的这470多年期间所生产的青瓷。高丽青瓷自出现之日起,就是为贵族和宫廷所使用。高丽青瓷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当时高丽王朝与宋朝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中国瓷器的输入,对高丽青瓷的产生和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高丽青瓷大都仿效宋瓷,其纹饰、造型忠实地沿袭了越窑、定窑、耀州窑和后来的汝窑、龙泉窑的风格。据宋代知名画家徐竞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书中记载:"陶器色之青色,丽人谓之翡色。"又说:"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这里,徐竞将高丽青瓷与宋汝瓷、越窑瓷相提并论。可见当时高丽青瓷的名贵。

高丽青瓷釉色比较接近于龙泉青瓷,以粉青和翡色为主调,釉面光泽,有细小纹片,并镶嵌黑、白纹饰。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和其民族所尚相关。据《高丽史》记载:"我国始于白头,终于智异,其势水根木干之地,以黑为父母,以青为身。若风俗顺土则昌,逆土则灾。风俗者,君臣百姓衣服,冠盖、乐调、礼器,仕用是也。今后,文武百官黑衣青笠……凡器用铜瓦器,以顺土风。从之。"从此不难看出高丽青瓷流行青、黑二色的根本原因。

李朝瓷器

李朝瓷器是指公元1392年至公元1883年所生产的瓷器。李朝瓷前期受我国元末明初白瓷影响,釉调较深,烧造的白瓷像雪一样纯白。李朝时代人们崇尚清正廉洁、儒家清白理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瓷贯穿李朝整个时代。李朝瓷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从太祖元年到仁祖二十七年(1392-1649年)。中期从孝宗元年到英宗二十七年(1650-1751年)。后期从英宗二十八年到高宗二十年(1752-1883年)。本书介绍一件李朝官窑彩瓷的珍贵实物彩罐,高11.5cm,口径14.6cm,底径12cm,平唇、矮圈足。器里外及底部全部施白釉,呈象牙白,有细纹开片。釉层细致莹润,胎土洁白细腻,手感较重。底部有五角星状排列的六个突出圆点,为官窑产品标志。正面有三具飞龙在云中振翅飞翔,龙纹用黑色釉。灵芝型彩云用豆绿色和浅蓝色浓淡搭配涂盖。这种施彩方法类似中国的斗彩。器物外壁口沿处有两道豆绿色纹样。罐两侧浮雕狮子头,狮子两眼圆睁,目光炯炯,口衔圆环,威猛雄壮,气势磅礴,青花色泽青翠鲜艳,晶莹光润。背面从右至左书写"惠我无疆"黑漆色大字。充分体现了李朝晚期官窑水平,其工艺之精,堪称稀世珍品。李朝中期白瓷釉色略带青色,同时出现了白瓷染色,像釉里红,釉里褐等。这时青花瓷的花纹用笔幼稚,柔弱的流线可以简练到惜墨如金的程度,与我国明初景德镇民窑瓷相类似。

伊万里窑与吴祥瑞青花瓷及其它

明正德六年(1511年)日本陶艺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辅)随日本使节来我国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技术,改名为吴祥瑞,两年后回国,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以示对中国的怀念,他在日本肥前的伊万里开窑,称伊万里窑,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凭借该窑传播青花瓷器的制作技术,日本称青花瓷器为染付,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上一般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五郎大夫祥瑞",和"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称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纹饰、釉色都明显地受中国瓷器的影响。由于当时使用烧制青花的青料非常昂贵,当初伊万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

清代,伊万里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并且烧制数量可观的外销瓷器,其中有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烧制的带有公司英文缩写V·OC标志的器物。

中国制瓷工艺对日本的陶瓷影响是巨大的,日本所烧制的青花和五彩釉瓷,不但汲取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又具有日本制瓷的特色。

长沙窑的历史成就


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窑褐绿彩绘狮座诗文瓷枕(图1)非常引人注目,它造型别致、装饰精美、器形小巧,为长沙窑瓷枕中之极品。高7.3、长13.1、宽8.1厘米。青釉、灰白胎,枕面与底座均为长方形,中一卧狮承托枕面。枕面为长方八角,两端是褐绿彩六边几何图案装饰,中间部分用褐彩书写七言绝句一首:“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欲向窗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恼煞人。”枕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能使人们在就寝时头部舒适、从而使大脑得到更好的休息。南方夏季天气炎热,高温持续时间长,寝具以凉爽为宜。于是季节性商品瓷枕就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在一件宋代瓷枕上有这样的诗句为证:“久夏天难暮,纱幮正午时,忘机堪昼夜,一枕最幽宜。”

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发现长沙窑瓷枕百余件,保存完整的仅有数十件,它们主要是长沙窑窑址、湖南地区以及扬州、宁波等地唐五代墓葬或遗址出土。这些瓷枕的装饰题材和装饰手法相当丰富,从彩釉上看,褐绿彩呈色纯正鲜艳,青、白、黄、绿等颜色釉齐全。如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绿釉瓷枕(图2),釉质匀润、釉色纯正,为颜色釉的代表之作。长沙窑瓷枕的装饰手法有绘画、印花、刻划等多种,装饰题材不拘一格,画面很少雷同,诗词、写意画耐人寻味,飞禽走兽、植物等也活现于瓷枕之上。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团团圆圆,成双成对,长沙窑瓷枕装饰也不例外,如瓷枕(图3)上所绘比翼双飞的雀鸟,前面一只回首顾盼,后面一只紧紧跟随,两雀双目传情,画面栩栩如生。由于瓷枕是季节性商品,故在装饰上反映季节性内容也较多,有盛开的莲花、有芦丛中的水鸟,特别是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长沙窑五代的纪年瓷枕,一件是“开平三年—夏月二女使用”,另一件“贞明六年”瓷枕的胎上刻划的时间是“五月十五”,而枕面用褐彩书写的时间却为“六月六日”,很显然,底款是在瓷枕坯胎未干时刻划上去的,五六月正是南方的盛夏季节,也是瓷枕销路最好的时段。

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体积不大但内涵丰富,在它身上承载粉长沙窑的釉下多彩、诗文书法装饰等发明创造,而以动物形象为枕座,同样是长沙窑的首创,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早于长沙窑的以狮、虎为座的瓷枕。狮、虎是兽中之王,它们的形象经过工匠们的巧手精心捏塑出来,显得异常温顺可爱,加上彩绘的点缀,真可谓惟妙惟肖了。诗歌是文的代表,而狮虎是力度与威猛的化身,它们和谐出现在一件器物上,体现了长沙窑工匠们对文与武的精湛理解,反映了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瓷枕与长沙窑的其它器物一样,是长沙窑对我国陶瓷发展所作出巨大贡献的缩影,通过对它的赏析我们可以感悟到长沙窑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地位。

陶瓷之路从大窑出发


名扬世界的“雪拉同"是离不开陶瓷之路的。已故的日本陶瓷学家三上次男教授的著作《陶瓷之路》,这位用毕生精力研究龙泉青瓷古贸易的专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对亚洲和非洲滨海地区出土的中国古陶瓷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当他亲手在埃及福斯塔特废墟中的六、七十万片陶瓷碎片中捡出一万二千片龙泉窑瓷片时,对地处浙西南的龙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挚热的向往。据他的好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回忆说: 由于从三上先生那里获得了许多青瓷知识,从此也青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就留意起来。1982年我去巴西出席国际地理学会,参观了里约热内卢的旧王宫国立博物馆,在青瓷馆,整整两个大玻璃柜,都是晶莹逗人的龙泉青瓷,包括北宋到明前期的各种精品,显然是明代葡萄牙商人陆续带走的,真是远涉重洋。

在美国纽约参观著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就是三上先生书中所称的米特罗波里坦博物馆。这里,中国青瓷陈列了一个展室,而龙泉青瓷(处器)竟占展室的一半。恍然领间悟到三上先生为什么如此看重龙泉。1983在国际人文科学学术讨论会上遇到了三上先生,我把去年在里约热内卢和纽约的所见告诉了他,他为我的这种幸遇而祝贺。但是他说,最好能去看看土耳其和伊朗的博物馆,在那里,龙泉青瓷将使你打开更大的眼界。可惜我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且,我毕竟不是一个陶瓷学家,南北美洲的见闻,已经很能使我满足了。

1985年为了答谢我夫人翻译了他的著作《陶瓷之路》,三上先生热情地邀请我们夫妇参观他的工作基地东京出光美术馆。一座宏伟的七层大厦,宛如一个瓷器世界,我们在此流连数曰,三上先生兴致勃勃地陪同我们一室一室地参观,并且不厌其详地解释。龙泉青瓷几乎占了一整室,陈列的都是宋代及其以后的精品,胎薄如纸,色明如镜,在这种展品面前,连我这个外行人也感到难以遽离。对于出光美术馆能收藏这样一大批处器精品,三上先生在言谈之中引为十分骄傲,而我们夫妇同样感到兴奋?因为青瓷的光芒闪耀在异国土地上,这正是龙泉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三上先生终于在1986年访问了他梦寐以求的龙泉,这是他愿望。龙泉的访问成为三上先生毕生从事陶瓷事业中的最后一次重大经历。在他的一生中, 曾经在世界多少地方鉴赏龙泉青瓷,抚摸龙泉青瓷碎片,而最后终于让他访问了世界上一切陶瓷学家所向往的青瓷圣地,我想他在九泉之下,也一定引为不胜荣幸吧。

但是三上先生也有遗憾,由于种种原因,他特别向往的大窑古窑址没能去成。只是到大窑古窑址的外围溪口古窑址转了一圈,这对他 来说已经非常心满意足了。在先生故世几年后,他的挚友、日本泛亚细亚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森住和弘先生访问龙泉,在国家文物局特批下。时任龙泉主管文物工作的我陪同森住先生踏上了大窑的土地。一路上,森住先生向我滔滔不绝地介绍三上先生,使我对三上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就是为了完成三上先生向中国大窑项礼膜拜的遗愿而来的。当森住先生代表三上先生向大窑古窑址深深地弯腰鞠躬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位外国友人对龙泉青瓷如此神往,怎不令人感动呢?

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中说,从五代到宋朝,龙泉青瓷以其精湛的品质独步于世界。 “具体地说,一进入这个时期,生产青瓷的中心就转到浙江省的龙泉,这种瓷器的青色,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龙泉窑青瓷。"三上先生这部记述中国古陶瓷调查经过和出土概况的书,特别突出龙泉青瓷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占的重要位置。这条“陶瓷之路"是一条有别于“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途。如果单就古陶瓷输出而言,它的历史比“丝绸之路"要晚得多,但它的分布范围却比“丝绸之路"不知要大多少倍。这条“陶瓷之路"的起点是龙泉的瓯江两岸及其在温州、杭州、明州和泉州的青瓷外贸港口,而它的终点则在穿越茫茫大海之后的亚、非、欧各国。

纪录西方对中国瓷器贸易情况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称龙 泉青瓷“是人们所发现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 水晶都更可爱"。由于外国人的喜爱,促使龙泉青瓷成为古代中国大宗贸易商品之一,其产品更趋产业化、批量化。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底打捞发现的元代中国陶瓷船,就是一个有力的历史证明。目前世界各著名的历史博物馆大都有龙泉青瓷陈列专柜,许多收藏家、鉴赏家 更是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爱不释手。为什么古代的中外各国都这么崇尚青瓷,对白瓷却不重视呢?可能认为白瓷大刺眼、锋芒毕露的缘故吧,而青瓷温柔敦厚如玉、委婉含蓄似云,能变幻出许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既体现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和谐"、 “中道”,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更说明以青碧嫩绿、凝翠聚玉的生态文明, 已潜意识地渗透在各国人民的头脑中。

据有关资料统计,龙泉古代青瓷销往的国家和地区有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阿曼、沙特阿拉伯、也门、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埃及、苏丹、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南非、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地。这些地区与龙泉青瓷结缘的时间虽有早晚之分,但各地人民对“雪拉同"的酷爱之情却是一致的。

是的,龙泉窑浩荡无私,风风火火了土地的爱和恨。究其发达是因龙泉山峦绵亘,溪流环带,林木繁茂,瓷土丰富。龙泉溪向东注人温州湾,水上交通十分便利。“靖康之难"后,北方汝窑工匠被迫弃 、窑南迁龙泉,突然出现了一路与传统青瓷并行发展的厚釉产品,可与碧玉媲美,又仿佛蓝天映照下的清澈湖水。故阿拉伯人称之为“海洋绿",法国人称之为“雪拉同"了。

究其衰落是明末清初的闭关锁国和外贸禁运,以及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兴起。但青瓷的流风余韵依然为当代龙泉窑增添了新的活力,龙泉青瓷再度异军突起,如同芳草依依那片土地生命的原创者,振奋了每一位独守黄昏落帆而翘首青瓷风流春梦的痴情汉。

让有情的泥土在升腾的烈火中,窑变成飞天的女神吧!

让世界所爱的“雪拉同",再次沿着“陶瓷之路",进军亚、非、澳、美、欧吧!

编辑: 陆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