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淘词语文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古瓷器收藏 贗品的較量

古瓷器收藏 贗品的較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2020-02-25

【www.taoci52.com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象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着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准,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着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浅谈官窑瓷器的存世量


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藏家的大问题,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这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馆藏品所占的权重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视角用辩证的思维逻辑,认识馆藏品这块基石的大小。

一、各朝代官窑瓷器的数量估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谁也无法准确知道某一朝代为皇宫生产了多少官窑瓷器,但是历史进入瓷器时代以后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皇宫还是百姓,瓷器都是生活必需品,是任何器皿无法代替的。一个家庭需要多少件瓷器也是一个不难估计的常数,少则十几件多则几百件吧!历代皇宫也需要一个基本数量的瓷器满足皇宫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的需要,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在皇家档案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比如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宣德朝虽然只有十年,可以估计官窑瓷器需求在百万件数量级是客观的,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长有短,皇宫用瓷都应在少者几十万件多者几百万件,这样的逻辑推断是成立的。可是故宫元代瓷器几乎为零,明代瓷器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区区数百件,其他各大博物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也屈指可数,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了哪里?

二、各朝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的去向

1、自然损耗,自然损耗有二种情况:一是在宫里使用过程中的正常损耗,这种损耗对存世量可以不予考虑,因为损耗量皇宫要维持正常需要必及时补充;二是改朝换代时的损耗,这种损耗数量较大且不会弥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和式改朝换代,老子死了太子继承,原有瓷器损耗少。另一种是革命式改朝换代,如明朝推翻元朝,或永乐代替建文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瓷器损坏多。

2、前朝瓷器几乎全部流向民间。不管怎样改朝换代,新皇帝上台,宫里的瓷器肯定要换成本朝的瓷器,也就是说前一朝的瓷器在宫里要归零!请看有记载的清宫变卖瓷器的档案资料:

(原文地址:专家视点:揭开清代珐琅彩瓷器之谜作者:呐喊

专家视点:揭开清代珐琅彩瓷器之谜

这是一个最可能引起误解的话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将8511件瓷器拿出宫外变价,地点崇文门。“乾隆十六、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宫廷在外变价琢器5100件,圆器117668件”

【29】。另外,还有一部分皇家御用瓷器并未进宫,十选一,百选一的精品入宫了,剩余部分在景德镇当地就变价了。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皇帝给远在景德镇的唐英下旨:挑选用得的送进,其他用不得的不必送京,即在当地变价。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镇变卖瓷器得银1291两1钱6分3厘

【30】。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

【31】。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随传集各商人等赴库逐款看视,所出价银多寡不一,唯商人乔文郁愿出价银4311两9钱1分2厘,与崇文门经纪所估价银有盈”

【32】。嘉庆十四年,“瓷库现存圆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变圆琢瓷器15万件”“招商认买先将价银交纳广储司银库后再赴各库领取物件”

【33】。“按上次售变价招商认买,唯商人李賡扬投递认呈,情愿出价银14487两2钱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34】。嘉庆年间的三次大招商、大变卖,约45万件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精华几乎倾巢而出。这也是台北故宫几乎无好瓷器的根本原因。)

这是中国政治、文化内涵所决定的,清朝是这样其他朝代也是一样,原因一是不接受上一朝代的文化,特别是明朝代替元朝,可以试想朱元璋认可继续使用元代特征的瓷器吗?如果说上纲上线,谁继续用谁就是恋旧思主,想复辟!谁还敢用?即使是温和式换代弘治皇帝认可继续使用万贵妃使用过的瓷器吗?因而元代、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的官窑瓷器归零的比较彻底。即使皇帝与前朝的执政者没有过节,高高在上的皇帝是绝对不会再用旧器的,更不容忍使用上朝带款的瓷器,不然他的龙威何在!就像更换货币一样,肯定更换新朝的官窑。在当时也不会把上朝淘汰的瓷器当文物保存起来,因为间隔时间很短本朝生产的质量也不差,也没有博物院这样的机构,因此改朝换代上一朝的瓷器在皇宫里全部被淘汰——归零!逻辑推断是成立的。

赏赐用瓷,历代皇宫会将官窑瓷器当做礼物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属国的使节等,且数量巨大,是历代官窑瓷器流向民间主要途径之一。

当改朝换代时,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有很多在路途运往皇宫的瓷器不会再运进宫里,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限制御窑厂的生产不会马上停止,因此路途上的和御窑厂的库存会流向民间,这应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三、官窑瓷器流向民间后的去向

1、自然损毁,大量的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从宫里流向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会越来越高一定会向有钱人手里集中,不会当一般日用瓷使用,从出土瓷器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得到证明,但各种原因会损毁一部分,但比例不会太大。

2、传世流转,若干朝代后有一部分传世品会当做古董流回宫里,供皇家把玩欣赏,如万历时期收一对成化鸡缸杯要花十万金。还有大部分在民间富人或收藏家手里继续流传。

3、埋入地下,本朝的官窑瓷器在当朝有很多是赐给皇亲国戚或有功之人做随葬品的,民间也一直有厚葬之风,当一些持有官窑瓷器的人死去会当做随葬品一同埋入地下;另一种情况是持有官窑瓷器的人在社会动乱时期会把瓷器当做财富埋入地下,即窖藏。种种原因埋入地下是官窑瓷器最大的去向。

四、目前的馆藏品数量只是中国瓷器存量的冰山一角

中国自唐代至明清上千年的时间,官窑瓷器一直没有停止烧造,因为要维持皇宫数量庞大的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唐三彩全部是为随葬烧造的)的需要。朝代更替多少次,皇宫里的瓷器就像更换货币一样替换多少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向民间的瓷器会随着厚葬之风,或为了躲避战乱当做财富埋入地下,在民间传世的会越来越少,其中一小部分被后代皇宫当做古董收入宫里。解放后被文物单位当做文物征集到博物馆中,有一少部分随葬品和窖藏被文物单位挖掘出来。从以上逻辑分析来看,流入民间一直传世的是少数,这少数中被征集入宫的是少数;地下被文博单位挖掘的是少数,都说十墓九空,这九空中文博单位正式考古挖掘的占多少?中国上千年中帝王将相、王公贵族随葬瓷器的有多少人?把官窑瓷器当做财富收藏而又随葬的人有多少?把官窑瓷器当做财富窖藏的有多少?站在历史的大视角从逻辑上讲这肯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是博物馆的瓷器数量和品种无法比拟的,博物馆的现存瓷器在数量和品种上只占极小一部分,也就无法代表中国瓷器的整体水平,同样“专家”的认知水平也就受此局限。在承认元青花之前,文博界几乎将元代、洪武、建文、正统、景泰、天顺都称为空白期,试问如果空白了当时皇宫用什么?不是历史上皇宫瓷器的空白,不是地下藏品的空白,也不是民间藏品的空白,而是博物馆藏品的空白,是“专家”认知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乡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建设等大型设施建设规模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无法比拟的,地下埋藏瓷器的出土量也必然是巨大的;由于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收藏热的兴起,利益的驱使盗墓人数、手段和规模也是空前的,这些地下出来的东西进到博物馆的有几件?从逻辑上讲地下储藏的文物数量是巨大的,这些年出土量巨大是客观的吧?大量的出土瓷器没进博物馆是客观的吧?那么巨大的出土瓷器肯定在民间也一定是客观的!有些民间收藏家的珍贵品种和数量远远超过国字头博物馆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从逻辑上讲在地下埋藏的和已经被挖掘收藏在民间的瓷器是中国瓷器文物的主体,博物馆的瓷器不管是数量还是品种只是冰山一角。

五、认知基石太小,零碎的片段不足以代表整体

局限于馆藏品的认知已形成的结论会显得幼稚可笑,比如都讲“成化无大器”,试问成化皇帝举行国宴或祭祀活动,只用鸡缸杯天字罐吗?如改为“馆藏成化无大器”到可以理解。面对已出土的巨量的民间藏品和少得可怜的馆藏文物(如堂堂的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成化瓷器只有5件小的杯盘碗)对文博界的认知水平是一个挑战,你专家没有掌握充分的实物资料,所形成的结论一定是片面的或错误的,那些人云亦云的谬误之说如:元青花一出现就是颗参天大树全世界就300件,汝窑就67件,元青花、洪武瓷器没有带款的,永乐青花款就3件,铜红釉创烧于永宣,乌金釉、珐琅彩创烧于康熙等等,在可怜的馆藏品认知基石上得出这些幼稚片面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前面加三个字“馆藏品”就可理解了,如放在浩瀚的文物面前这是可笑的管窥之见!试想让有限认知的“专家”用以上的结论去鉴定浩瀚的文物会出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民间藏家与专家相比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已成历史甚至某些方面已经倒转,一是民间藏家不缺少人才、智慧、知识、胆识和经验;二是专家手里研究标本受到局限,馆藏品不是专家想上手就上手,再说就某个博物馆藏品都是很有限的,甚至比不上一位民间藏家的藏品多!再说专家一门心思在捞钱哪有时间和心情安下心来搞研究?看看市面上那几本书,就那几张图片抄来抄去换个书皮出书捞钱,多少年没有任何新意。民间藏家有着大量丰富的藏品做深入的研究,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手段,互相交流提高共享研究成果,目前“微观断真伪,宏观断年代”的方法已被藏家普遍认可和掌握;三是专家不接触市场,缺乏实战经验,民间藏家是真金白银练出来的,一件东西整不明白觉都睡不着;四是专家心态不正,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敢承认民间有真品,他们为博物馆收购或为大买家掌眼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一件,好处费装入了腰包,忽悠世上只有*件,突然民间出现很多,且价格低廉,他们怎敢承认?这已不是单纯的鉴定学术问题,是个良心和道德问题,是逻辑上最谬误的问题,不敢承认民间有真品、精品是对中华文明最亵渎的一幕!其危害远远超过八国联军对中国文物的破坏力!八国联军破坏的只是北京的几个园子,掠夺的瓷器以清代的为主,现在是从全国四面八方、各个历史时期、数量巨大的珍贵文物被大模大样的当做工艺品流出国门,其损失是无法估量和弥补的!

在浩瀚的中华文物(主要是未知文物)面前根本没有专家,没见过不等于就不存在。有谁见到秦始皇兵马俑之前就知道当年秦始皇埋在地下有什么?有谁在见到法门寺秘色瓷之前能说清什么叫秘色瓷?有谁现在能说清武则天墓里有什么?很多墓葬出土的未知文物不是经常让文博界震惊?同样很多以各种形式民间出土的东西不知包含了多少未知也是客观必然的!从以上逻辑分析:已知的中国瓷器的数量和品种是有限的一小部分,未知的是无限的,认识中国瓷器的全貌的路还很遥远,在数量和品种上真正的主体在地下,在民间。这就将那些所谓的专家放在了历史上很尴尬的地位,他们以有限的标本,有限的经验,在金钱的驱使下,利用国家对专家的放纵,利用目前鉴定权威机构的空白,利用各大博物馆名义和各种媒体制造的话语权,利用法律的不完善,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的信口雌黄。

出土瓷器普遍有两个特点:一是新,大部分入土前没有使用过,出土后和新的一样,和传世品老化特征差距很大;二是品种多,很多品种是馆藏中没有的。这对看惯了有限馆藏品和传世品的人信息库是个挑战,以现有陶瓷史中记载的品种和得出的结论明显与真实的历史不符,如宋代的青花五彩品种让青花五彩创烧于明代的结论显得幼稚可笑。更可笑的是,有些出土瓷器到了地摊到成了赝品的标准器,因为一些人对地摊的认识是99%以上都是赝品,只要在地摊上见到的就简单地视为赝品。目前文博界对造假能力缺乏研究,过于高估了造假的能力。目前已知的景德镇有大师头衔的人是不会去参与造假的,因为市场已经把大师级作品炒到了极高的价格,几万甚至几百万的不是新闻,已经远远超过出土真品的价格不知多少倍。出土官窑都是当年皇家不惜血本的精品之作,水平不知要高于现在的大师多少倍,工艺原料已今非昔比,即使大师去仿也未必仿到位,还丢了名声,从逻辑上讲现在的大师为名为利是不可能参与造假的。试想现在的匠人的技艺怎与古代的大师相比,其作品怎会以假乱真?

出土瓷器到了市场其价值就归零了,不管当年制作时花了多少银子,不管历史上曾被富人花了多少金钱买进而当做财富埋入地下,都与现在挂不上钩,相反真品要比赝品(所谓高仿)廉价,赝品要承担制作成本,真品只承担挖掘成本,所以真品与赝品放在地摊其价值只能归零,这些出土瓷器只能在地摊变现。简单按价值判断真伪是专家最易犯的逻辑错误,不信在故宫拿几件东西放在地摊试试,其价值一样归零。

古瓷器收藏:古瓷值得收藏的原因有哪些


古瓷器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玩之一,收藏古瓷器,起码是对祖先们历史遗物的尊重,并且通过古瓷器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那么,古瓷值得收藏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则古瓷因古而值得收藏。古瓷,是我国先民的发明和创造,中国(China)也是因“瓷”而得名,所以,古瓷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实物载体,它既有极为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更有极为难得的收藏价值。

二则古瓷因美而值得收藏。古瓷是重要的古代艺术品,艺术品的灵魂是美。一件真正的古瓷,一定是光彩四溢、美轮美奂的,美得让人震惊、美得让人窒息,并且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凝聚在古瓷之上的美都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瓷的美会愈加珍贵、尤为难得。

三则古瓷因“钱”景美好而值得收藏。投资也好,收藏也罢,都有一个“钱”景问题。由于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以及与之相连的文化支柱产业都在建设之中,随着文交所的建立,古代艺术品将迎来资产化的发展前景,将来古瓷既可以上市,象股票一样发行,又可以如其它资产那样用于银行信贷等等,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拥有古代艺术品特别是收藏古瓷的,将是财富最多的人群。

四、古瓷收藏千载难逢

当今的古瓷收藏,正处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代。

古瓷器收藏 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乾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通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平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著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古瓷收藏:工薪阶层如何收藏古瓷器?


南宋哥窑轮花碗

开片即是瓷器釉面出现裂纹的现象。

原因是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过程中收缩率也有差异,形成开片,宋以前为缺陷,但从宋哥窑后变成装饰也成特点。

古往今来,热爱收藏者甚多,除皇族豪门、大家富户能以权势和金钱广受天下珍物,堆起个藏家名声者外,民间事业有成者甚少,有宋以降,每个朝代注明者屈指可数。究其原因,除经济实力不足外,亦与其文化底蕴、鉴藏眼力、选藏目光以及收藏方法等方面的缺陷有关。每个收藏爱好者从事收藏活动的主客观条件都是不相同的,其成功度没有可比性,不能以同一水平评判不同人收藏活动的成功与否。经济实力雄厚者能财大气粗的再木槌上竞拍到明清官窑瓷器固然可贺,但“瓷片族”从工地挖掘机下抢救出来一件古瓷失传残器的意义和价值绝不比前者逊色。道理很简单,明清官窑器只要上拍,有钱就能竞争到手,而虽残犹珍的古瓷孤品,之恩那个靠机遇和眼力获得,金钱是毫无价值和作用的。一般来说,要在收藏活动中取得与自身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成功,要重视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严格鉴定,保证真品。仿品、赝品、伪品可买,但只能作为明知其假而购来用于对比研究,以提高鉴识能力为目的。如果由于鉴定水平的地下或鉴定态度的草率而使仿、赝、伪品错被收藏,混杂于真器之列,那就是收藏上的失败。因此,在古瓷金顶上“宁严勿宽,不存侥幸”:“宁肯失之,不可草率”应是工薪大众收藏爱好者坚持的原则和信条,因为这类藏友们的经济能力决定了我们“失败不起”!

藏研结合,乐在其中。面对藏品,收藏的乐趣可以在其增值之金钱,可以在其观赏之美感,然而最有乐趣者,在其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之辈发现、被解读、被感悟,何以如此,概因收藏是一种知识性活动。

重视价值,慎重选藏。只要够得上古瓷器收藏品档次之物,皆有价值。具体说是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一件古瓷器上,这些价值的存在并不想等,并不平均,并不一致。总之,有价值这则选藏之,否,则弃之。要坚持古瓷收藏上“真、善、美、少、精、奇“的原则,对那些上述价值甚少、虽也称得上古瓷之物,收藏上一两件标本即可,无需重复收藏。

吐故纳新,以藏养藏。工薪阶层资金有限,古瓷收藏能够只进不出者甚少。即以藏友之间互相交换、调配余缺而论,也有必要搞活收藏,吐故纳新。在己者为重复藏品,在彼者成研究标本,两相授受,各得其所。

仿品收藏


收藏品中,赝品总是如影随形,历朝历代莫不如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仿造了前代或名家的作品,并以假充真。现在更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从仿高古文物到当代名家作品,将每一次收藏都变成了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斗,如果藏家棋输一招,嘿嘿!那就惨了。目前,收藏家们都沉浸对仿品谈虎色变的状态,仿品和赝品的区别,或许也应该探究一下现代仿品是否有收藏价值?

仿品和赝品的只一字差且含义极接近,但用意却不同。我以为仿品意在仿,追求的是技术甚至韵味的最大接近,比如谢稚柳之仿陈洪绶;而赝品是以在仿,追求的是技术甚至韵味的最大接近,比如谢稚柳之仿陈洪绶;而赝品是以"酷似"和"冒名"为诱饵来欺骗人,意在追求最大的利润,二者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我曾经亲见一个自负才高的小人故意购买仿品,因为这件东西仿品仿得好,价格低,可以瞒天过海转手再赚一笔;在景德镇参观时,也发现有人仿造《康熙素黄地绿龙盘》,要价万元,比真品价格低一半以上,又比当代仿品昂贵许多,显然是准备卖给准备以假充真的小人。当然这中情况不是现在才有,因为古董艺术品数量有限又不可再造,仿古满足了人们尚古慕古的需要,比如明代名闻遐迩的成化瓷器,在明代正德年间就已经有人仿制了。

然而,综观中国陶瓷历史,仿古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前面那种牟利行为之外,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窑厂曾不惜工本刻意仿制明代、甚至宋代名窑瓷器。根据记载,雍正、乾隆皇帝曾经要求御窑厂仿制所收藏的明代瓷器,而且要求往精里做,显然目的不是为了只是"像"而已,用来欺骗世人,而是在工艺和艺术上的完美追求,当时的仿制水平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甚至超过古人,所以仿品在当时已经有很高的价值了。

当代收藏家们很少会主动收藏仿古瓷,除非因为自己"打眼",不小心买了仿品。那么当代仿古瓷有收藏价值吗?瓷库中国专家认为:制作仿古求真的器物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首先要求对原件的各种构成因素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然后现有条件下重现当年的艺术意境,胎体轻重需得宜,胎骨、器型、釉彩、纹样、款式等都要与真品保持一致,殊为不易,应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古陶瓷研究专家黄云鹏先生作为该仿古瓷展的主持人,他强调仿古瓷制作的严谨性和高质量,认为应该"仿旧务宗其典雅,肇新当审其渊源"。

的确,仿古瓷无论是旧仿还是现代仿,只要它是有一定艺术水准的,都应有收藏价值。然而仿古瓷的制作是否应该探讨一个标准,以免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比如国外的仿品要求尺寸比原作小一些,以示与真品区别,目的就在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探讨。

古瓷器收藏真品与赝品的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像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蒐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著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著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著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资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

高古瓷器收藏热潮掀起


高古瓷和明清瓷是古陶瓷收藏的两个部分,两者本不应该被分开的,形成这种现象有历史的原因。中国古陶瓷收藏从明代开始,主要收藏宋瓷,明代中晚期开始出现仿古的玉器和瓷器,证明其收藏之风颇盛。到了晚清才形成两个板块,是因为当时古陶瓷的经营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北京的藏家主要是达官贵人,他们在皇城根下高古瓷,目前业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高古瓷器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这两种说法中,前者认可度比较高。因此,目前市场上说的“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明清以前的瓷器。

他说:中国的古瓷分明清官窑板块和高古瓷板块。“明清官窑”的板块,按照瓷器烧制的种类,可以分成“明青花瓷器”、“明代彩瓷”、“明代单色釉”、“清代青花瓷器”、“清代青花釉里红”、“清代斗彩”、“清代五彩”、“清代粉彩”、“清代单色釉”等单元。“高古瓷”板块,通常指的是元以前的瓷器。“高古瓷”板块又可以细分成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单元。

目前的古瓷中,明清官窑瓷器已经非常稀少,而年代更久远的高古瓷则更少,而绝大多数都被藏入世界级的大博物馆之中,因此在市场中流通的数量就更少。这其中,又以宋元瓷器尤甚,以汝窑瓷为例,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1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有两三件在私人手中收藏。

东莞市收藏家协会理事何志坚在描述高古瓷的稀少时说,鉴定专家到东莞给收藏家开办讲课的时候,讲到高古瓷的特点及数量的时候,都会调侃一句“大家不要做梦。”意在跟藏家强调要收藏一件高古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购买时要非常谨慎,不要抱有捡漏的心理。

高古瓷市场正由海外转向国内

几年前,高古瓷的市场确切地说是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的纽约、伦敦。这跟过去的历史有关,在过去几百年里,欧洲家族式的长期收藏造就了海外收藏中国陶瓷的历史传统。去年翟健民到松山湖开讲座的时候,给在座的藏家看的诸多图片中,其中有一件是宋代茶叶末釉碗,这个碗在一位日本的藏家手中藏了60年。翟健民说在日本瓷器收藏家手中,有一些高古瓷,都是早年间收藏的。

国内市场的藏家在前几年大多数目光都盯紧明清官窑瓷器,再加上对高古瓷的知识积累不多,出手都比较谨慎,不敢轻易触及高古瓷,再加上欧美买家大多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因此,中国高古瓷的价格在海外普遍高于国内市场。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被全球古董界巨擘的伦敦古董商艾斯肯纳兹以1568.8万英镑拍走,高古瓷的价格也从此开始上涨。

但随着这两年,玩家越玩越高端,对高古瓷开始了解,眼光也逐渐投向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洪州窑等窑口。再加上山西煤老板、温州商人的大量资金注入艺术品市场,国内高古瓷的市场也开始上扬。记者查看拍卖成交记录发现,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围内宋瓷的最高成交价。

高价之下催生赝品收藏需谨慎

存世量稀少,必然造成价格居高不下,高价是赝品进入市场的动力。

藏家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赝品冲击市场是高古瓷最大的风险。由于高古瓷器相对来说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文饰并不复杂,因此也成为赝品泛滥的重灾区。目前,高古瓷的造假因资金大和高科技注入,已经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吴树写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有的造假高手甚至可以保证他造的瓷器赝品可以通过各大拍卖行的鉴定,而且可以拍出过百万的价格。”

品收藏之风华,赏瓷器之华美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瓷器如今也成了古玩家把玩的重要物品。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很多藏家都只进不出,市场上的惜售让一些寻找宝贝的人犯了难。真是东西越来越少,宝贝越来越难淘,如此下去不少藏家表示玩不下去了。在十年前,在收藏市场上有钱的是“爷”,而如今,市场上到处都是出手阔绰的有钱人,而在这个收藏品缺货的年代,有货傍身的才算“爷”。

老精稀缺货残瓷也成藏品:

古玩市场上的“老精稀”藏品已经被第一批淘宝者淘光捡净,在旧货减少,卖家惜售的情况下,收藏者却越来越多,这导致“捡漏儿”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时至今日,在收藏大军不断扩容的背景下,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显得更加突出。不说别的,就拿瓷器来说,现今在收藏市场上的精品瓷是越来越少了,看拍卖场上明清瓷的受宠程度就知这瓷器的火热行情。

然而,在收藏市场上,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行话也有说:“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但是,在如今日益缺货的市场上,宁藏残器,不藏赝品。残器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尤其是那些精品残器——器型基本完整、工艺水平一流、材质精良的藏品,其文物、艺术和经济价值都不可忽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