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工艺 > 导航 >

西晋青瓷工艺杰作熊尊

西晋青瓷工艺杰作熊尊

瓷砖工艺 古代瓷器尊 瓷砖的工艺

2020-09-19

瓷砖工艺。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青瓷则是瓷器中最先创烧出来的品种。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发展到汉代的成熟青瓷,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窑炉改进、工艺提高,使青瓷烧造日趋完善,制瓷业蓬勃发展,在江、浙地区烧制出了卓有特色的青瓷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76年,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群的周墓墩,出土了一件青瓷神兽尊(图1),后来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经考证,这件青瓷神兽尊烧制的时代大约为西晋永宁二年(302)前后,应为江苏宜兴地区生产的精品之作。此尊高27.9、口径13.3厘米。胎质敦厚、釉色莹润、造型独特,制作精美。盘口短颈,鼓腹平底,神兽堆塑,面目狰狞,圆目怒视,口内含珠,颌下长须垂腹;四肢紧贴器身,特别明显的是四掌皆塑成“熊掌”;身侧刻画双翼,背后剔刻鬣毛,显示一种霸气。整器代表西晋时期瓷器烧造工艺最高水平,1993年在全国馆藏文物定级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在中国古代,无论尊是青铜器还是陶瓷器,常常用作礼器中的酒器。青瓷神兽尊作为随葬品出于西晋贵族的墓中,除了说明这是墓主人生前钟爱之物以外,还有一层意义当属镇墓祛邪之物。

与南京博物院的青瓷神兽尊相映成趣的是,在苏州东吴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青瓷神兽尊(图2),均为国之瑰宝,一级文物。其时代相同,产地相近,器型大小、装饰手法、神兽造型、胎质釉色基本相仿。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神兽尊,器高30.7、口径12.7厘米。这件神兽尊的奇妙处还在于,“盘口尊”与“神兽”的浑然一体。器身堆塑一蹲坐状的神兽,双目圆睁,阔口锐齿,肩部双兽系耳,胸部贴塑一丛鬃毛。腹部堆塑双臂,左掌捧一宝物;腹部两侧贴塑双足,粗壮有力。整体看上去胎质细腻,釉色润泽,造型奇特,仪态威猛,气韵生动,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实为一件独具一格制作精良的古代青瓷器。与南京博物院的青瓷神兽尊一样,它的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青瓷的典型特征,代表了青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神品。此器曾由上海博物馆做过热释光科学测试,确定年代为距今1700年左右,同样是生产于西晋时代。

神兽尊中的神兽,也被称为瑞兽。实际上这是一个大的概念。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饕餮、赑屃、狴犴、负屃、螭吻,皆可称之为神兽,麒麟、辟邪、狮子、飞熊、白虎、貔貅、天马、商羊、兕牛,乃至凤凰、鸾鸟、朱雀等皆为祥瑞之兽。至于这两件西晋青瓷神兽尊具体是什么兽?仔细观察体味,笔者以为更像是“熊”。

自然中的熊躯体粗壮肥大,体毛长而密,四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锋利的爪子,用来捕食和爬树。它会跑得很快,而且后腿可以直立起来,能像人一样行走,能冬眠以适应恶劣环境,平时护子性情温和,遇到外敌也会勇猛搏斗。故熊曾成为古代人们敬畏的动物和古老部落的图腾。据考,黄帝统一中原后,召集各部落会盟,商讨部落联盟统一的图腾(即崇拜的偶像、徽记),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原来各大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轩辕黄帝有熊部落的图腾是熊。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征着勇气和力量。查《记·五帝本纪》曰:“黄帝为有熊。”《史记》集解引谯周说:“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班固《白虎通义·号章篇》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因此熊作为华夏族的图腾,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另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原本也是黄帝有熊氏的后裔,故文献中多有鲧、禹死后化熊的故事。《史记 .楚世家》:楚王族属于华夏。楚人先祖鬻熊辅佐周文王灭商有功,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建楚国于丹阳。楚国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全境及湖北、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浙江的部分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扩展至中原,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306年楚国灭了越国,设江东为郡。江浙广大地区皆为楚地。因此熊为黄帝的图腾,自然也是楚国的图腾,楚君的后人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西晋时期,江南仍受楚国风俗的影响,对熊崇拜有加,因此在传统盘口壶的基础上,塑以熊的形象,形成祭祀酒器青瓷尊,可谓独具匠心。所以无论南京博物院,还是苏州东吴博物馆的青瓷神兽尊,皆可称为“青瓷熊尊”。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西晋越窑青瓷人形灯台


越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其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代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和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唐和五代时期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为“秘色窑”。

魏晋六朝时期,江南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经济较为繁荣,南方制瓷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烧造极为繁荣,陶瓷器逐步替代了金属、漆木等制品,从而渗入到当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青瓷灯具在这一时期亦颇为普遍,此时的灯具,照明方式主要有烛灯与油灯两种。烛灯带有用来插蜡烛的插孔,以狮形烛台、羊形烛台为代表;油灯则带有用以放置油脂燃料的浅盘状灯盏。

本文介绍的这件西晋时期越窑青瓷人形灯台(见图)系当时的油灯,现藏于江苏省溧阳市博物馆。该灯台通高16.8、口径8.5厘米,由灯盏、灯柱、灯盘三部分构成。灯盏为碗形,外沿饰有两道弦纹。灯柱为一跽坐人俑,人俑头顶灯盏面带笑意,鬓角留有络腮胡,头带网纹卷沿帽,脑后有两条丝带垂系,人俑身着带有圆圈及长条纹的长袍,双手置于胸前,持一长方形带手柄器物,系魏晋时期常用的物品“便面”,即扇子。

古籍文献中对便面多有记载,如《汉书·张敞传》中这样记载:“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该人俑制作工艺系以模印成形。从人俑的整体风貌来看,疑似为当时胡人造型。灯盘为盆形,宽沿有破损,盆底有三个兽蹄形足。灯台器物玻璃质感强烈,釉色莹润,青中泛黄。

这件越窑青瓷灯台造型颇具创意,人物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体现了魏晋六朝时期士族阶级的生活情趣。

以人俑作灯柱在同时代的灯具中较为少见,《中国陶瓷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收录有一件浙江余杭出土的相类似器物。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作品《佛尊》赏析


“形为本,釉为贵”的创作理念和“宁整勿碎、宁简勿繁”的设计风格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长期坚持的。杨志擅长传统的钧瓷手拉坯成型工艺,其窑变釉色的配制具有独特的风格,创新的施釉方法使其作品窑变成色别具一格。在其钧瓷作品《佛尊》上,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钧瓷《佛尊》—借佛之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志作品《佛尊》赏析

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以来,以其普度众生的理念、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与中原文化水乳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佛教文化。钧瓷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把人们心中的信仰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两种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杨志作品《佛尊》高60余厘米,器型硕大,手拉坯成型,状如坐佛,庄严静穆,窑变幻化美妙,祥云缭绕,群峰叠翠,飘逸的袈裟纹如梦似幻、灿若花海。该作品意境深邃、窑变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媚新。”《佛尊》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曾经的御用官瓷的崇高和法度,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名瓷欣赏—青釉熊形灯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越窑青瓷以其素雅温润而闻名,咏越窑青瓷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美。唐代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来形容它,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越窑青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质腴润匀净,如碧玉翡翠。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直口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唐代孟郊)、“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许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等等,都是典型之例。难怪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窑之首。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品为皇室、臣僚所属所用,有“秘色瓷”之称。秘色瓷质地细腻、釉色淡绿、光泽晶莹,堪称越窑青瓷的顶峰之作。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青瓷,还出一方造物账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瓷”。宋伯胤在法门寺博物馆看秘色瓷时说:“千年案断法门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越窑青瓷与邢窑的白瓷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马蹄尊


马蹄尊最初是一种标准器形,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后来到了清代发展成为文玩,所以也叫太白尊。材质主要是瓷器和玻璃的。

马蹄尊器形

器型有高矮两种,高者有长颈、小口,矮者无颈、大口,但二者器身造型相同,都形似马蹄,以青花、釉里红、粉彩、五彩等品种为常见。

马蹄尊的作用

马蹄尊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作为文房用具之一,用以贮水,叫水丞、水盂、水盛;

二是作为小文玩,或置于案头、橱格,或旅途携带,便于玩赏,是小品大样的玩赏陈设瓷;

三是和太白尊一样,作为盛装鸦片膏(丸)、药丸、香料的盛贮器,有“药罐”之说。

琥珀色透明玻璃马蹄尊,高17.6cm,口径3.8cm。清宫旧藏。

此尊圆口,直颈,器形呈马蹄状。通体为琥珀色透明玻璃,底中心单方框内有“嘉庆年制”四字款。

此尊为清宫造办处玻璃厂造,器型周正简洁,器表平滑。署嘉庆款的玻璃器皿数量有限,故较为珍贵。

两晋瓷器欣赏之西晋篇


两晋时期(256—316)的瓷器还是以越窑为代表,胎体普遍比三国时略厚,色灰;釉面厚而均匀,呈青灰色,有的闪黄。装饰方法主要为压印、刻划、贴塑、模印、捏塑等。常见的纹饰有网格、连珠、忍冬、菱形、锯齿、水波、梳篦、楼阙、舞乐人、祈祷人、禽鸟、家畜、佛像、铺首、辟邪、朱雀、白虎、人物等等;器型除了三国时已有的盘口四系壶、洗、盆、虎子等以外,还有扁壶、鸡首壶、尊、熏壶、灯、瓷佣等。器型矮胖,盘、碗、钵等器口沿略薄,但底很厚,器足多做成兽蹄、熊形、龙首、虎头等形状。优秀之作常把器物巧妙地雕塑成鸟兽等形状。西晋时少数青釉瓷器上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这最初的褐色斑点似为无意中点染上的。

西晋越窑青釉罐:盛贮器具,越窑产品,灰白胎,直口,溜肩,肩部有四系,扁圆腹,平底内凹,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胎釉结合紧密,是两晋青瓷最常见器型之一。

西晋青瓷鸟兽人物饰罐:越窑产品,明器,俗称“谷仓罐”、“魂瓶”,上部堆塑鸟兽、人物,下部为罐,腹微鼓,平底,多层次的堆塑有起有伏,形象细腻生动,通体施青釉,呈黄绿色,釉层匀净。

西晋越窑青瓷狮尊:瓷狮体态丰硕,小足蜷于腹下,昂首龇牙,竖耳披鬃,颌下美髯;背摄注口,腹刻双翼,尾呈扁圆形,釉色青灰泛黄,除足底外全器满施釉,釉薄亮开片,此为晋越窑之典型青瓷工艺品器型。

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鉴赏


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

■浙江杭州 涂师平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为何在历史上突然兴起又突然消亡?鸡首象征什么意义?鸡首壶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实在太多。

宁波博物馆[微博]收藏的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见图),是鸡首壶中的一件十分“稀罕”之物,整体造型独特,为西晋同类鸡首壶中所罕见,目前国内仅见此一件。此壶1995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市肖东五星墩,通高24厘米,口径11.8厘米,腹围18.2厘米,盘口,矮颈,溜肩,鼓腹,平底,青釉泛黄。肩部四周由联珠纹、凹弦纹、斜细网格纹组成带式,其上分别印贴铺首衔环、仙人骑麒麟,肩腹部塑有雕刻精细的正在啼鸣的鸡首及鸡尾,鸡颈粗壮,鸡喙尖,鸡冠高,羽毛丰,形象逼真。宽敞的盘口上,以黄鼬躯身为提梁。黄鼬前足作伏状,竖耳弓身,张口吐舌,对准鸡冠作欲噬状,后两足则夹住长尾停于口沿。在盘口之下与鸡头、尾处,各置扶膝光头似佛像人物。根据此壶身上的纹饰特征,如铺首、联珠纹、斜网纹等,与西晋出土的同类有确切纪年的瓷器相同,此壶为西晋之物。西晋为鸡首壶发展初期,鸡首大多只是象征性贴塑的图案,鸡首实心不能倒水,鸡首无颈。而此壶却是鸡首为空心可倒水,鸡颈粗高,为西晋鸡首壶所罕见;同时,该壶还堆塑有人物、动物提梁,更为鸡首壶中罕见。

越窑堆塑罐上有胡人乐队以及佛像人物,也有仙人骑麒麟道教神话图案,常见佛、道混同的现象,显示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杂糅。那些僧人,很像是在作佛寺的超度法会。因此,这件提梁人物鸡首壶带有西晋越窑堆塑罐(随葬魂瓶)的文化、艺术表现特征,其佛像人物反映的是人们的佛教信仰,其黄鼬张口对准鸡冠作欲噬状,是农耕生活的现实写照。

鸡首壶的器型演变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鸡首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安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实心、空心之分,前者是随葬冥器,后者是生活实用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型优美,已有审美和吉祥之意。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从鸡首壶的演变史来看,它最初是一种在盘口壶上加上鸡首、鸡尾形的装饰,鸡首实心不通,是一种殉葬的冥器;后来演变成鸡头可通水、鸡尾变成龙形柄的实用之器;再到后来,因实用性强,大批量生产,或许就去繁就简,而使壶上捏塑鸡首等动物的现象消失了。

豇豆红釉莱菔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9.9cm,口径3.2cm,足径3.9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豇豆红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雍正

尊撇口,细长颈,丰肩,长腹,窄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口部红釉夹杂少许绿苔点。颈下部凸起弦纹3道,凸起处釉层较薄,透出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轻灵秀美,修胎规整,釉质匀净光亮。

莱菔尊又称萝卜尊,系清代瓷器流行器形之一,因其形状类似萝卜,故名。此造型另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

清代康熙朝晚期景德镇创烧的豇豆红釉属于高温铜红釉,它是各种铜红釉器物中最精妙的一种,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还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清人洪亮吉(1746—1809年,号北江)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釉瓷器常见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小件器,主要是以文房用具为主,另见有盘,无大件器。

清康熙太白尊瓷器


太白尊亦称太白坛,因摹仿诗人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其形似圈鸡用的罩而有“鸡罩尊”之称。太白尊也叫水盂,是文房用具,主要用途为贮存研墨用的水。太白尊瓷器烧成难度大,制作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康熙时期的太白尊基本都属于江西景德镇御窑制品,专供皇室使用。

清康熙款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尺寸:高8.50厘米、口径3.50厘米、底径12.50厘米 时代: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

为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为小口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为浅刻团螭图案。该尊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壁渐张,呈半球形,浅圈足。器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三组暗刻团螭纹。底落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竖行无边栏款。

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器的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暗花团螭纹,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三竖行六字无边栏款。豇豆红因色调淡雅,呈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它在康熙时期较为名贵,因其用铜做着色剂,而铜在窑温里的化学反应比较活跃,要想烧得很匀净,难度非常很大,所以传世数量也极其少有。

清代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清代康熙豇豆红太白尊高9厘米 口径3.5厘米。此盂系文房用具,又称“太白尊”,是康熙官窑特有品种,与郎窑红齐名。釉下印有团螭纹,釉色淡雅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白色斑点。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表以红色为主,散缀绿色苔点,釉色红绿相映。这种釉色为康熙晚期创烧,因色彩酷似豇豆皮而得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