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工艺 > 导航 >

彩陶工艺传承意义

彩陶工艺传承意义

瓷砖工艺 瓷砖的工艺 古代制作瓷器工艺

2020-09-25

瓷砖工艺。

彩陶制作技艺是不传外姓

彩陶制作技艺是不传外姓的,制作彩陶时,不准外姓人观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自己观看制作过程,然后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还要挨打。当制作出来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据说,学成这项技艺,最少也需要三年,有的还可能学不会。

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技艺陶瓷厂,现该厂已成为彩陶的主要制作地,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这里得到传延。但是,近几年来,受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现在陶瓷厂不景气,面临资金困境,以传统技艺生产的彩陶制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而年轻人多不愿从师学艺,因而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界首市的王京胜、卢群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软陶工艺品简介


 软陶泥是一种无毒,无味,无刺激的聚合性陶土。该材料色彩丰富,柔韧性好,是一种集陶土,纸粘土,雕塑油泥,橡皮泥优点为一身的最新的手工艺创作材料。该材料受众面广,经手工者自由捏,揉创意制作,用普通家用电烤箱烘烤后,即可成型为各种色彩亮丽,图案千变万化,坚硬如陶的精美饰品和艺术品。 软陶泥是家庭个人及各类娱乐场所陶吧,自娱自乐的好材料。另外,软陶泥也是学校,幼儿园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美育,手工教学的极好材料。

目前已开发出30种颜色,上市的有红、黄、银光黄、蓝、绿、棕、紫、橙、粉、黑、白、肉色等(30种),还将继续开发一些特殊颜色。

烘烤时可根据制作作品的坯体薄厚大小烤制,烘烤时间10分钟至15分钟,烘烤温度100度至130度。

软陶是一种新聚合性陶土,90年代初风行于欧美以及台湾。近几年,清华科贸中心在国内首创开发研制出的乐陶陶软陶泥,使得这类产品较进口材料达到了便于普及推广的价位。它的质地柔软,无毒无味无刺激,颜色可在原有色调的基础上象颜料般揉捏调和。软陶泥集陶土、纸粘土、雕塑油泥、橡皮泥的优点于一身,对于手工教学和专业创作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软陶,于1933年被一位洋娃娃制造商的女儿所发现,在当时,软陶只是一种化学副产品,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没有适当的材料做娃娃头,所以就用此化学副产品做实验,她发现这项产品不但可以捏塑形状,还可以经烘烤后,使之硬化永不变形。于是她便陆续研究,开发了许多颜色,渐渐风行至今。  

软陶是一种很有趣,很神奇的手工艺材料。它和传统的陶土不同,本身有漂亮的色彩,即使将不同颜色的软陶一层一层叠起来,颜色也不会混在一起,但若要把两块土混成新的颜色,则很容易混合均匀。软陶是一种不含水份的材料,所以在空气中不会干掉,可以长久保存。而软陶之所以能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不需高温或长时间的烘烤。只要有家庭烤箱,将温度调到130度,烤个20分钟,就完成一个美好的作品。你可曾想像,只要运用我们的双手及一些小技巧,就能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软陶成品。包卷,组合,磨光也可运用传统条纹法或雕刻法,做出不同的效果;更奇妙的是,软陶甚至可以做出玉及象牙的感觉。

在闲暇之余,几块小小的软陶泥,或捏、或压、或卷、或叠,无限的创意伴随着对色彩的感悟。寓个性以充分的展示。在创意制作的过程中,色调的揉和,图案的变化,总会让你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份惊喜与快乐。收尾的工作便是将完成定型的作品放进家用电烤箱或带有烧烤功能的微波炉。最后出炉的一刻,看着自己或是粗犷抽象,或是精致细腻的作品,一种满足感 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朋友,凭您的慧心巧手,加之富有创意的,在这个充满艺术色调的空间里贪图一份轻松与悠闲吧。

淮北民间工艺奇葩——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曾被学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彩陶之一”,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既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为美术、陶瓷、文物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所关注。2005年,“界首彩陶”幸运地被安徽省推选为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

界首彩陶的产区分布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即: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前计窑、朱窑、尹窑、高窑、盆张窑、田窑、沈张窑、韩窑、王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的工艺陶瓷厂,现为彩陶的主要生产地。

界首彩陶的历史渊源

界首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豫皖交界处,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河穿境而过。因地处中原要冲,人杰地灵。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相互交流的门径,从而使当地的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界首彩陶工艺起源的年代并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在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淮北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界首彩陶片和部分剔花彩陶完整器,尤其是在一眼宋代井中发现的界首刻花三彩陶片(图3),为我们研究界首彩陶的始烧年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徐州明城遗址也出土了界首彩陶器物及残片。通过这些发现,可以推断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最晚出现在宋代。另外,据《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部分》,在颍河的发源地嵩山以北不足百里,便是唐三彩三大产地之一的巩县,而水运又一直是古代运输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推断,界首彩陶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是通过颍河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唐代的三彩工艺的影响。

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窑工又称之为“黄河淤”,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据《元史·河渠志》记载:黄河泛滥影响颍河是在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年)。当地窑工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黄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黄河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元代以后,界首彩陶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木版年画和剪纸贴花的装饰技法和纹饰内容,出现了刻画、剔花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界首彩陶在继承前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当时戏曲艺术的影响,纹饰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剧目为题材的人物场景画,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普遍。建国初期,界首彩陶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著名窑工卢山义、卢山志被送往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群众艺术研究班学习,使得他们的绘画、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54年,卢山义先生组建了陶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界首工艺陶瓷厂。1954年,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造型艺术》刊登了卢山义先生制作的三彩“刀马人”酒坛的照片,在国际上反响很大,东欧地区的一些国家争相收藏其作品,卢山义先生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优秀民间艺人,与紫砂艺人顾景舟等大师齐名。“文革”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文化艺术重获新生,界首彩陶也迎来了一个艺术的春天。界首工艺陶瓷厂在著名工艺美术家韩美林先生的指导下,研制出硅硼系列彩釉,如乌金釉、金砂釉、孔雀蓝釉、玫瑰红釉等,代替了原来的铅釉,同时把陶器由低温型转为高温型(窑温达1000度c左右),胎釉结合较前更为紧密,彩釉更加艳美,产品远销东欧、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卢山义先生的“三彩刻花缸”还于1984年获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如今,界首三彩刻划陶已集中在界首市工艺陶瓷厂统一生产,而原产地田营镇的“十三窑”只有少数的村子还在烧制,并且多以单色的日常生活用器为主。

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

界首彩陶所用胎土系本地盛产的黄胶泥,用此土制作的陶胎,质地细密。在刻划工艺上,界首彩陶吸收了民间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为了适应这种风格的需要,必须在胎面上施以两层化妆土(其中能产生赭色即绛红釉色的粉色化妆土为本地所独有),这样才能在刻划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色彩对比。在刻划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剧中的艺术元素,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其中以卢山义的“刀马人”最具代表性。

界首彩陶的制作工序:

1.练泥:陶土经过精选、粉碎、水中浸泡后,手工搅拌成均匀、柔软、细腻的胎泥。然后揉泥,经过多遍揉和,使之稀稠适度、软硬适中。

2.制坯:置于成型轮上进行手工拉坯成型,然后放在通风处阴干,并经常用木制拍底板拍打胎底,防止鼓起。待胎体半干时,再进行修整,修至胎体圆整表面光滑为止。

3.刻划:胎制成后,先分两次施粉、白两色化妆土(粉色在下,白色在上),再用竹签刻划出花纹,然后用刮刀剔去花纹以外的部分,露出第一层化妆土,作为花纹地子(有的补填彩釉),第二层为花纹纹饰。

4.烧制:待刻划完毕后,陶器就可以入窑烧制了。装窑前要先用小火去除窑内的潮气,方法是在炉膛内从下至上依次放上麦秸秆、树枝和煤,点燃,直烧到烟囱口不冒烟,则说明潮气已排完。因为界首陶器是釉陶,其烧制过程要分为两个阶段,即素烧和釉烧。

素烧出窑后是砖红色的刻花陶,其烧制温度一般最高达700—800℃。素烧后的陶器挂釉后才进行釉烧。一般在含铅釉料中要加石英粉,以增加釉面的亮度。因石英粉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硅,所以界首彩陶的釉也称硅铅釉;另外还要加一些粉土,以增加器壁和釉料的结合度,防止“飞铅”,然后晾一至两小时后就可以釉烧了。入窑后每件陶器都要罩上陶制的匣钵,防止土窑中的煤烟杂质污染了器物表面。釉烧用火由小至大,逐渐加温两天两夜,最高烧制温度可达到1000—1050℃。上面提到的“粉土”,是挂在泥坯表面的一层灰色粉状土,它和“白土”都起“陶衣”的作用,即增力口釉料和泥坯的结合力,使釉料不至于在烧制过程中剥落,并填补坯体的气孔、凹点和其他瑕疵,掩盖胎体的不良呈色等等。“白土”较“粉土”质地更加细腻,烧出后呈浅黄色,而“粉土”加石英粉烧出后呈绛红色,因此,经刻花剔地后烧制而成的界首陶器就具有了“红地白花”的独特风格。

界首彩陶的艺术特征

界首彩陶工艺长期浸淫于淮北地区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之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基本艺术特征。

器型古朴厚重。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其性软,可塑性较强,烧制出的陶器胎质细腻,胎体厚重。在器形上吸取了青铜器、瓷器的造型,更显古朴。

刻划简洁生动。在创作题材方面,清代以前多以花草鱼虫为主,清代中晚期出现了以传统戏曲人物为主题的内容。在工艺上,吸取了乡土气息浓厚的当地民间剪纸和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模印、刻画、剔花和彩绘等工艺,画面生动传神。

釉色流光溢彩。界首彩陶在着釉方面吸取、借鉴了唐三彩的工艺风格,在一层透明铅釉上稍稍地淋上几滴彩釉,经烘烧后局部流淌交融,产生浮云入梦般的艺术效果。界首彩陶的着色剂用料也比较独特,除了以铜和铁为着色剂主料外,还加入了石英粉。石英粉在烧制过程中与化妆粉土发生反应,使主体釉色呈现绛红色,与白色化妆土对比,形成了界首彩陶“红地白花”的独特风格。

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界首彩陶艺人主要受民风民俗的影响,以身边的万事万物为创作题材。在创作中更注重取其神意,而不拘泥于外形。比如在“十三窑”比较流行的三彩刻划鱼盆,注入水后,在水波的荡漾之中,盆里刻划的鱼像活了一样在水草中游动,难怪颍河两岸流传着“鱼盆圆又圆,出在沙河(颍河在界首的俗称)南,有人买了去,富贵万万年”的民谣。从中也可以看出界首彩陶在艺术表现上,迎合了老百姓追求富贵吉祥的心理。在实用功能方面,界首彩陶的器形多为圆腹外鼓,且内外施釉,适合于老百姓作日常盛储器皿之用。这种艺术和实用功能的结合,也反映出淮北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艺术之美的追求。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年代测定及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发明用火以来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 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之一,是人类发明史上的一大重要成果。陶器的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及适应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早期陶器的发现一直受到史前史学、考古学及陶瓷工艺学与工艺美术史界的关注。一些考古学家也把陶器作为划分旧、新石器时代的一项标准。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日本长崎县福井洞穴等遗址发现早于1万年的隆线纹陶器以来,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俄罗斯、蒙古、中国等国均发现了多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其中,中国几处出土早期陶器的地点又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较早,尤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着重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及14C年代 测定与研究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对早期制陶工艺作初步探讨。

1、 中国早期陶器的发现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早期陶器以来,又先后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南宁豹子头、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桂林庙岩、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江苏溧水神仙洞,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等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早期陶器(见图),经过多种方法测定,其年代均在距今1万年前。其中,地层关系明确,又有系列年龄的有甑皮岩、鲤鱼嘴、庙岩、玉蟾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处。而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桶环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大致代表了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陶器的特征及年龄,南庄头及于家沟遗址的早期陶器在华北地区应有代表性。

玉蟾岩洞穴遗址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地北侧的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亦名蛤蟆洞。洞穴较现代地面高出5米,洞口部分呈一宽敞的洞厅,洞口朝向东南,洞厅阳光充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人类生存。1993、1995年先后进行过两次发掘。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2~1.8米。地层变化复杂,文化现象、面貌性质单纯,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文化。文化遗存除发现烧火堆等生活遗迹外,发现较多的石、骨、角、牙、蚌制品。石器均为打制,制作技术简单,为单面加工,计有刮削器、争割器、尖状器等,以中小型石器为主。骨器有打制的角铲、磨制的骨铲、骨锥等。此外,还有穿孔蚌饰及刻槽牙饰。玉蟾岩最重大发现是早期陶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陶器呈黑褐色,制作粗糙,夹砂,砂粒最大直径达2厘米,质地疏松,内外装饰绳纹。1995年出土的陶片复原为敞口尖圆底的釜形器。稻谷共出土四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分析出有稻属硅酸体,经农学家鉴定,1995年出土的稻谷为栽培稻,但兼具野、籼、粳的特征,是一种由野稻向栽培稻演化的古栽培稻类型。文化层中伴出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计有哺乳动物28种属,鸟、禽类27种,鱼类5种,螺蚌类33种,以及龟鳖类和昆虫类等植物种属达17种以上。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是两处洞穴遗址,相距约800米,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境内,遗址座落在小而湿润的大源盆地内。仙人洞洞口朝向东南,前面不远处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过,是盆地内最适于人类居住的一处洞穴,1960、1964、1993、1995、1999年共发掘五次。吊桶环遗址是位于一座60米高的石灰岩小丘顶部的洞穴遗址,1995年作了发掘。两处遗址的文化堆积比较丰富,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仅1995年的发掘新出土有石器625件、骨器318件、穿孔蚌器26件、陶片516件,以及数十片人骨及数以万计的兽骨残片。石器多见卵石石器,各种隧石及石英石处小石器及个别磨制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多棱石叶及细石叶等。骨、角器有铲、锥、针、镟、鱼镖等,陶器掺有粗粒的长石或石英,烧制火候不高,一般呈褐色。器形大约为圜底筒腹直口或圜底鼓腹口微敛的罐(或釜)形器,器内外壁常见类似篮纹的条状纹。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中,以鹿为类最多,占80%,其次是猪和鸟(含鸡)等。从孢粉和植硅石的分析表明,两遗址均出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的线索。以吊桶为例,5米深的探沟被清楚地划分为16层(从A到P),上部6个文化层出土的代表性遗存可见表1。

表1吊桶环遗址地层堆积

Table 1 Stratigraphic accumulation of Diaotonghuan site

地层

代表性遗存

B

几何印纹陶器、大量磨制石器

C

盘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D

泥片贴塑法制作的早期陶器

E

原始陶器

F

磨制石器,但以打制石器和骨制品为主(延续至C层)

G

打制石器和骨制品

庙岩洞穴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郊一座石灰岩小山上,洞穴海拔高程150米,高出地面13米。1988年7—8月桂林市考古队作了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4~2.9米,可分为6层,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存。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铲形器、石砧、砺石等;骨器有锥、铲等;蚌器有蚌刀及穿孔器等。早期的陶器出土于第5层,共发现5块陶片,呈灰褐色,无纹饰,部分表面有烟炱,陶质疏松,胎内夹有石英砂粒及碳粒。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全、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965年发现,1973年6月以来曾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文化遗存。1973年6—9月的第一次发掘成果已发表,后几次的发掘材料正在整理和研究,在初步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已发表了对历次发掘出土的陶器的研究文章。研究者认为甑皮岩遗址的陶器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1974年和1979年从DT5、DT6、DT7、DT8、DT9的第三钙华板之下发掘 到的粗砂红陶,胎色驳杂不匀,胎壁特厚,质地疏松易碎,纹饰为粗绳纹,与从其他部分出土的陶片明显不同,显得原始得多,应属于第一阶段,热释光年代数据为公元前8400—7300年。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前沿,华北冲积平原的西部边缘,海拔21.4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86、1997年作了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除发现灰坑、用火痕迹外,还发现石磨棒、石磨盘、石锤、骨锥、骨镞、角锥、人工凿孔的木棒、木块等遗物及大量兽、禽骨骼和螺、蚌壳与树叶、种子等,此外,发现了20余片陶片,夹砂或夹云母,胎厚一般在0.8—1厘米,烧制火候低,质地较疏松,表面多呈灰色,少数为红褐色,陶色不匀。器型主要是罐,平底,底部常有烟熏火燎痕迹,有的陶片还有钻孔,个别器物可能为小钵形器。

于家沟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境内桑干河北岸的虎头梁村西一条冲沟(于家沟)的源头。1995~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连续堆积文化层,厚度达7米多,出土了丰富的石器,计有刮削器、尖状器、镞及大量细石器、陶器、骨器及大量动物骨骼,陶器发现于灰黄色粉细砂层,亦即遗址第3层中,陶片为夹砂陶,红褐色,最大的一块似为一平底器的底部。

2、 中国早期陶器年代的测定与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体制改革实验室等单位对玉蟾岩、庙岩、仙人洞与吊桶环、南庄头及于家沟等遗址的文化层及出土的陶片作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系列年龄,其结果可见表2、3、4、5。

在用14C方法测定陶器的年代时,科学家们不仅采用同层位的其他含碳样品来确定陶片的年代,也尝试直接采用陶片中的含碳组分确定陶片年代。科学家们仔细分析了陶器中碳的来源,包括陶器在烧制与埋藏过程中各含碳组分的变化,研究了各种含碳组分的分离方法,经过对陶器样品的严格的前处理流程,小心地分离出陶器中的各含碳组分并分别作了测定。如玉蟾岩及庙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片经过前处理之后,对分离出的腐殖酸及残渣分别作了测定(表2、3),测出的14C年代数据与用其他物质的标本测出的同一层位年代数据大致是接近的,其结果应视为是可靠的。

众所周知,碳十四年代在经过树轮校正之后才能给出日历年代。为了取得比较准确的日历年代,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努力。几十年来,曾先后有多种校正年代表被采用1985年国际14C会议上发表了高精度树轮校正年代表后,受到普遍关注,1988年第13次国际14C会议正式确认为目前国际通用校正表。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对测得的年龄超过10000年的14C年代尚未有较理想的校正曲线。近20年来,随着14C测年技术的发展,对测得的年代较早的14C年代也可以通过校正曲线进行校正,得出便于考古学家使用的日历年代(表2、3)。从表2、3可知玉蟾岩及庙岩出土的早期陶片的年龄,经过校正后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

表2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2 14C age table of Yuchanyan site in Daoxiam county ,Hun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5058

3E

木炭

AMS—14C

14080±270

13680±270

15350—14500

3E层出土陶片及稻谷

BA95057a

3H

陶片腐殖酸

AMS—14C

12320±120

11970±120

13150(0.45)12650

12500(0.55)12100

3H层出土陶片

BA95057b

3H

陶片残渣

AMS—14C

14810±230

14390±230

16150—15400

表3 广西桂林庙岩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3 14C age tbale of Miaoyan site in Guilin of Guangx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A92030—1

2

螺壳

AMS-- 14C

12730±370

12370±370

13800—12

300

BA92033—1

3M

螺壳

AMS-- 14C

12630±450

12270±450

13700-12

200

BA92034—1

4M

螺壳

AMS-- 14C

13710±270

13320±270

14950—14

100

BA92036—1

5L

螺壳

AMS-- 14C

18140±320

17630±320

20150—19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BA92037—1

6L

螺壳

AMS-- 14C

20920±430

20330±430

BA94137a

5

陶片腐殖酸

AMS-- 14C

15560±500

15120±500

17300—15

900

BA94137b

5

陶片残渣

AMS-- 14C

15660±260

15220±260

17200—16

300

ZK—2839

右2

螺壳

14C

12705±155

12350±155

13700—13

100

ZK—2840

左2

螺壳

14C

13545±170

13170±170

14650—14

000

ZK--2841

5

螺壳

14C

17240±240

16750±240

19000—18

100

第5层中出陶片3块

表4 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14C年代一览表

Table 4 14C age table of Nanzhuangtou site in Xushui of Hebei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BK86120

T1⑤~⑥

木头

14C

9875±160

9600±160

9750—915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6121

T1⑤~⑥

木头

14C

9690±95

9420±95

9250(0.56)9110

9000(0.33)889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7093

T1⑤~⑥

木头

14C

9810±100

9530±100

9600(0.04)9560

9390(0.96)9140

该层出陶片、石器、骨器等

BK89064

T1东约1米⑤~⑥

木头

14C

9850±90

9570±90

9600(0.07)9560

9390(0.93)9210

该样品与陶片共出

BK87086

T3北壁中部第⑤

淤泥

14C

9980±100

9700±100

9690(0.04)9660

9630(0.96)9280

该 层出陶片、石片、木炭等

BK87075

T1⑥底部灰坑

木头

14C

10510±110

10210±110

10900(0.96)10350

10300(0.04)10200

灰坑中出陶片、鹿角等

BK87088

第⑥层底部

淤泥

14C

10815±140

10510±140

11070(0.75)10840

10800(0.25)10690

该 层出陶片、石器、骨器……

目前,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均发现了年代超过1万年的陶片(表6)据日本方面介绍,科学家对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14C年龄,通过校正曲线校正后其日历年代可达1.65万年。由此可知,至少在东亚地区陶器的起源时间大致可早到1.7万年前后,而且早期陶器起源的地点也不止一处。这为我们探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陶器起源及晚更新世末期的人地关系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3、 早期制陶工艺的初步探讨

关于仙人洞下层及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的早期的陶器的化学成分及烧成温度已有学者作过测试及研究。李文杰先生还对新石器时代早期制陶工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李文杰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7500年,文化遗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下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下层等。后段为公元前700年—公元前5000年,文化遗存有膨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城背溪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后李文化及北辛文化的前期等。根据目前考古研究的进展看,距今七千到九千年间的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等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其文化遗存面貌已较早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农业及家畜养业的发展,还是石器磨制技术的普遍应用、陶窑的出现及制陶工艺的进步、以及定居村落的扩大等都说明,这个时期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同早段相比有了很大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所以,我们认为距今七千到九千年的这个时期,应划入新石器时代中期。从制陶工艺看,虽然仍普遍采用普遍易熔粘土为原料,但已出现少量的白陶;成型方法有手制法和模具敷泥法两类,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筑成法三种,并出现了少量彩陶。从烧制情况来看,这个时期已出现了陶窑,如:在贾湖遗址发现的陶窑就达9座之多,还发现了与制陶有关的淘洗池及晾坯棚遗迹。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已有了较大提高,脱离了制陶工艺技术的早期阶段。

表5 于家沟遗址剖面热释光年龄数据

Table 5 TL data of sectional site of Yuniazai

层位

样品号

深度(m)

岩性

TL年龄(KaBp)

2层顶部

Y—2—80

0.82

灰黑色粘土

2.13

2层下部

Y—2—16

2.08

灰黑色粘土

6.07

3a层上部

Y—3a—54

2.60

深棕黄色粉砂

6.95

3b层顶部

Y—3b—23

4.28

深棕黄色粉细砂

11.12

6层顶部

y—6--42

5.60

灰绿色钙质粉砂

12.19

表6 俄罗斯、日本早期陶器14C年代举例

table 6 14C dating examples of early pottery in Russia and Japan

实验室编号

原标本号及出土层位

测年物质

测年方法

14C年代(BP)

校正年代(BP)

备注

5730

5568

∏--1781

加夏遗址文化层上部

木炭

14C

11190±90

10875±90

11400(0.26)11300

11260(0.74)11050

同上遗址文化导底部

木炭

14C

13340±120

12960±120

14400—13750

同层出土原始陶片、壁厚1.2—1.7厘米

符米遗址

木炭

14C

13650±100

13260±100

14700—14150

同上遗址

木炭

14C

10650±110

10345±110

10940(0.77)10670

10530(0.23)10430

Gak--949

日本长琦福井洞穴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2760±350

12400±350

13900(0.57)13100

12900(0.43)123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同上遗址第③层

木炭

14C

13070±50

12700±550

14500(0.85)13100

12800(0.17)12400

同层出隆线纹陶器

日本青森县蟹田町大平山元I遗址

木炭

Ams-14C

14180

13780

BC14570

根据对仙人洞、甑皮岩等遗址出土早期陶片的研究,李文杰先生曾指出:前段的陶器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夹砂陶占绝大多数,泥制陶很少,羼合料除粗细不匀的砂粒外,还有云母片等。坯体的成型方法均为手制,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陶片数量很少,而且破碎;由于烧成温度很低,烧成气氛控制不佳,陶器的质地松软,陶色深浅不匀,有褐色或黑色斑块。这些都是很中肯的见解。但从近年来对新发现的早期陶器的测年结果看,最老的陶器年龄已达1.7万年左右(不只是中国,整个东南亚地区陶器起源的时间都提早了数千年),这就使陶器起源研究(人文及自然环境背景、制陶工艺、工艺美术等方面研究)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应当说,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仙人洞遗址再次发掘,以及吊桶环、玉蟾岩、庙岩,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及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发表,使我们对中国早期制陶工艺的发展状况有了较多的了解。但是,鉴于目前发现的早期陶器尚少,而且许多陶片尚未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所以目前要对一万年以前的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作出系统的分析并进行分期与划分类型的研究,尚为时过早。不过根据对已发表的上述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的有关资料的研究,我们对中国早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形成如下的初步认识:①全部采用普通易熔粘土为原料,一船为就近取材。②几乎全部为夹砂陶,泥制陶极少,夹砂陶陶胎中以夹石英砂粒为主,石曲颗粒的大小不等,大者直径超过2厘米。③成型方法均为手制法,又可分为捏塑法、泥片贴筑法等。④胎壁普遍较厚,最厚者达2厘米以上,如甑皮岩出土的夹砂陶片最厚者达2.6厘米;胎壁厚薄不匀,内壁凹凸不平。⑤未发现陶窑,扒测为采用“堆烧法”烧制;烧成气氛控制不佳,烧成温度很低,大致在600—800℃之间,如在广东翁源青塘遗址出土陶片的烧成温度仅为680℃;陶器质地松软,吸水性强,器表颜色斑驳,深浅不匀,多为褐色或红褐色、灰褐色、黑褐色等。⑥在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制作夹砂陶之前,应有一个用自然粘土(常杂有粗细不匀的砂粒或植物根、茎、叶等)制陶的过程;在懂得有意识地加入羼合料之后,有的也采用在陶器成型后从胎表拍入砂粒的做法,如甑皮岩遗址就曾发现采用这种做法制造的夹砂陶器。⑦陶器器型主要是罐(釜)类,多为圜底器(或尖圜底器),也有平底器;从目前的发现看,南方地区多见圜底(或尖圜底)器,北方地区多见平底器,这种陶器造型传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了早期陶器南北不同的两个地方类型。⑧陶器器表有的为素面,有的内外壁有绳纹或类似蓝纹的条状纹,这些纹饰的形成多半是出于实用的目的,如抹合泥片之间的缝隙等,但也不能排除有些纹饰属于装饰性花纹,是先民们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有意识制作的。⑨截止目前,尚未发现“淘洗池”及“晾坯棚”等与制陶有关的遗迹。

早期陶器的发现及年代测定不仅为我们研究陶瓷工艺发展史提供了新线索,也为我们研究陶器的起源以及深入探讨晚更新世末期至早全新世初期的人地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距今1.7万年前后(甚或更早)到距今1万年前后,早期陶器的制作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这个历程也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与发明创造的历程。先民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粘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可以塑造出一定的形状;成型的粘土经火烧过之后会变硬;这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除些之外,先民们若要制造出适用的陶器,在实践中也会逐渐懂得成型的器物在经火烧前必须晾干,否则在火烧时会因升温过急而破裂;懂得在粘土中加入羼合料会增强陶器的耐热急变性能等等。现在看来,早期陶器的发展历程似乎漫长了些,但是,也正是因为有了先民们的长期实践、认识、总结与经验的积累,才为后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使中国陶瓷器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工艺,美仑美奂的造型艺术风格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界许多国家及人民的文化与生活。

彩陶


装饰着彩绘图案的陶器,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一种精美的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描画红、黑、赭、白等色的彩绘,经过压磨,然后用火烧结,作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日常用具。中国北方生产彩陶最早的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南方最早的是浙江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彩陶生产遍布各地,比较着名的,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长江上游地区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黄河中上游地区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黄河下游地区有大汶口文化等等。常见的彩陶器物有饮食器、盛储器、汲水器等,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一些文化遗存中有少数炊器如夹砂陶罐也有简单的彩绘纹饰。彩陶不仅是实用品,而且是有很高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彩陶上的彩绘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图案和写实绘画两大类。图案主要包括植物花纹和几何形线条。人们在长期的采集与农业劳动中熟悉了许多植物,创造了变化多端的植物花纹,不但枝叶、花瓣、籽实等配置得体,匀称相宜,而且以各种形状表现出来,构成种种图案。几何线条的形状也很多,如水波纹、垂幛纹、平行条纹、弧线三角纹、圆圈纹、方格纹、葫芦形纹、锯齿纹、人字形纹等。图案结构优美,富有韵律感。许多纹样如水波纹、绳纹、网格纹,是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片断,反映出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彩绘中的写实形象虽少,但艺术价值很高,已经发现的有奔驰的野鹿,独立的云鹤,飞翔的野鸟,同窝对嘴相戏的雏鸟,长嘴啄鱼的猛禽,张口露齿吞噬食物的大鱼等;还有人面与成群鱼纹的组合,有伸肢爬伏的蛙类,屈肢爬伏的大龟,游划行进的小虫,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渔猎经济和种植经济的情景。只有在长期生产实践的活动中,仔细入微地观察生活,才能创造出如此优美而写实的作品。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彩陶器上的人像,滚圆的头形,戴尖顶饰物,细长的弯眉,双眼眯成一条线,倒丁字形鼻子,嘴作上下对顶的三角形,紧连耳部还各有一条小鱼,生活趣味浓郁而有神秘感。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上也有人物、动物形象。彩陶显示出中华民族祖先无穷的创造力,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史和美术史极为重要的资料。

大宋官窑以古法制瓷:工艺有传承


大宋官窑以古法制瓷,不仅是在工艺上做到了传承,而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时代特点、文化特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1.坚持技艺传承、艺术创新,大量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创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2.质量严格把关,限量,诚信,价格统一,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3.许多作品被选为重要外交活动的国礼,收藏价值非同一般。

4.有的作品需要提前定制,能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钧瓷《千钧印》,可以篆刻、烧制上收藏者的姓名,具有唯一性和特殊的纪念意义。

无古不成今,无今不成古。古代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品的时间概念都是相对的。今日的古代名瓷,在其制作的时候也是“当代名瓷”,只是经过社会的筛选、历史的沉淀流传下去,成为经典,成为传统。这是一切艺术品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形成的规律。

每个时代的艺术品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如果类比书画艺术品,人们会发现,当代书画家的名作受到美术界、收藏界的一致认同,其作品广受欢迎,在艺术品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什么当代瓷器艺术名家的名作却不被重视?何况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更先进的工艺技术手段和更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继承和创新的条件更优越。因此,决不可厚古薄今,陷入“当代无名窑无名瓷”的认识误区,人为造成历史名窑百年断代的消极局面。

中国民间古陶瓷收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大收藏家不胜枚举,研究著述十分丰富。当代中国民间古陶瓷收藏活动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收藏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10多年来,中国民间古陶瓷收藏热持续升温,爱好者越来越多,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瓷器拍卖专场中清代官窑瓷器精品仍占主流,每年不断推出新拍品,不断刷新成交纪录。但是,收藏者所能收藏到的精品、珍品越来越少,甚至到了宋代名窑瓷器、元青花、明清官窑瓷器难觅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珍品资源稀缺,二是赝品泛滥。

中国的古陶瓷藏品犹如一座金字塔,尖部是宋代名窑、元青花,中部是明清官窑瓷器、外销瓷器,底部则是历代民窑瓷器、当代名瓷。不幸的是,赝品的泛滥使这座金字塔从尖部到底部都被蒙上了层层迷雾,被人为搞得面目全非。这是当今古陶瓷收藏面临的最大难题。

近些年,许多陶瓷收藏者已不再奢望求购官窑名瓷,将收藏重点转向历代民窑瓷器或当代著名瓷器。有人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现代不如古代,但专家认为,现代的制瓷工艺有些已超过了古代,超过了前人。

中国古陶瓷专家和民间古陶瓷收藏家应当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站在实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梦这一文化高度去看问题,发掘当代优秀的瓷器艺术品,引导收藏界关注、研究和收藏优秀的当代瓷器原创艺术作品。对“当代名窑”瓷器的挖掘和收藏,是陶瓷收藏界的一种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是一种新的挑战、新的突破。

中国陶器-彩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彩陶

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汇聚东鹏探讨中国陶瓷文化传承


最近,梅文鼎、刘炳、潘柏林、廖洪标、霍家荣等5位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杨望成、安文江、龙建刚、杨洪、陈月华等著名学者欣然相聚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参加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文化(东鹏)研讨会,就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为当代建陶产业与传统陶文化有机结合建言献策。大师们认为,对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最重要的是精神内涵,只有产品与这种精神融为一体,才能做大做强其产业,推动民族品牌与民族文化腾飞世界。

安文江:“东鹏魅力,唯我独有”

“参观东鹏生活体验馆让人觉得很受感染,美的享受,美的感觉,我用八个字来形容:‘东鹏魅力,唯我独有’。”著名学者安文江在品鉴完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率先拉开研讨会的序幕,他说:“文学、艺术、文化都是用它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人。东鹏产品独特的个性、东鹏的文化,东鹏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起形成了东鹏独有的东西,这就是东鹏的魅力。”

安文江认为,东鹏文化可以和岭南、佛山、石湾文化更紧密地接合起来,东鹏生活体验馆可以向更高的品质升华。石湾陶瓷大师的代表作或复制品如果在东鹏展厅摆设,人们将联想到东鹏产品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如果有必要的话,佛山年画、剪纸同样可以代表岭南文化,成为东鹏魅力独特的一部分。

梅文鼎:中国瓷砖就要用中国名称

穿着朴素的梅文鼎大师,浑身充满艺术气质,在发言中非常注重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他说:“我很欣赏东鹏提出‘传承’这个口号。很多人都会认为我们现在用的马彩克、釉面砖、墙地砖、卫生洁具都是引自意大利、西班牙的。的确,这种技术、工艺、流程是引自欧洲,但是,意大利西班牙的陶瓷是从我们中国引进的。所以,‘传承’,是让五千年中华陶瓷文化得以延伸,传承既是文化的延伸也是精神的延伸。东鹏与南风古灶‘一脉相承’,潘柏林大师点燃的圣火从南风古灶传到东鹏这里,把龙脉完整地连接起来。”

他进一步强调指出,陶瓷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古代欧洲的许多缸、罐、碗,就有从佛山东平河运去的,欧洲展出过佛山石湾制造的陶器。他建议中国的陶企研制新产品打自主文化品牌,用中国特色的靓丽名称,这远远胜过那些“怪异”的洋名。中国陶企应更多地吸收中国陶瓷文化的精神特点,利用传统陶文元素来改造产品,满足群众的追求。佛山是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地,可以讲述的历史特别多。若将千年“一脉相承”的理念传播开去,在“传承”上做文章,可以延伸佛山陶瓷的生命力。但推广中国陶瓷文化不能乱来,一定要有一个无形渗透的过程。

杨望成:打造多元素的新东方文化

佛山科技学院杨望成教授认为:“东鹏以打造国际品牌为目标,这一宏伟目标与远景是通过陶瓷产品来实现的。产品是一种载体,一种形式,真正打动消费者的是产品满足了他在生活品位、精神价值上的一种追求。所以,产品要从文化这方面入手,通过产品来表达体现一种文化。用文化打造世界级国际化企业,这是东鹏的一种战略,这个战略又一次走在了陶瓷行业的前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东鹏的文化战略抓住了一个明确的主题:新东方主义。安老师和梅大师都提到,要把我们佛山的元素、石湾的元素、岭南的元素融到其中,这有一个问题:在市场里会不会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些元素能不能够卖一百亿的这样一个目标?我认为,仅靠几点元素是不够的,我们依靠的不仅仅是东方主义,它重在‘新’和‘东方’的结合,新东方主义一定是带有全球性、国际性的背景的东方主义。当然,中国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相融,也可以体现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当中。”

龙建刚:提升文化高度

“我今天是第二次来东鹏生活体验馆,经过两次认真细看,我感觉到东鹏体验馆是一个感性的世界,空间感很到位,很具有它的个性,可以说是中国最独特的陶瓷产品展示馆。这里的产品、组合、展览到观赏方式,都是唯一的,别人想不到的,东鹏都敢想敢做。”龙建刚不但欣赏东鹏的生活体验馆,而且很赞成企业挖掘东方文化、佛山文化的做法。他希望东鹏能更好地与大师们充分合作,更好地宏扬石湾的陶文化,只有文化高度才能提升价值。

廖洪标:用文化融入生活

看完东鹏生活体验馆后,廖洪标表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石湾陶艺大师级人物众多,利用好现代陶瓷销售体系,促进陶艺发展,从文化元素来讨论、推广陶瓷文化,使石湾陶瓷渗透到世界各地———东鹏提出传承陶文化,传承创新中华历史发展,是一个高远之见。艺术品是生活的点缀,中华文化与现代建筑配合好,把艺术品和生活必须品运用到一起,用文化融入生活去,满足群众的需求,那是个完美的组合。东鹏陶瓷如果产品和文化都是中国的、石湾的、东鹏的,将石湾文化、岭南文化展示给外国人看,品牌含金量将大大增高。

潘柏林:文化传承在于神韵

工业化生产线上的建陶产品,如何从陶瓷历史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认为,陶瓷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不同的历史和感觉,一定要把石湾文化融入到建筑陶瓷中才能长远发展,现代瓷砖的设计可以考虑融入石湾陶艺的味道和神韵。

他说:“我对文化的看法就是首先从视觉到感觉,将陶瓷文化与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感觉,石湾文化融入到建筑陶瓷中是长远发展之计。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目前在全国开了好几百家,设计都具有独特的新东方文化韵味,产品和文化融汇得很好。”

潘柏林指出:“东鹏产品可以更好地运用石湾的陶瓷艺术,充分运用好大师的无形资产,吸收石湾陶瓷艺术的精神文化,根据地方特点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引领世界的潮流。”

霍家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研制出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而又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产品,通过产品中体现的中国历史文化来吸引外国人,让更多的外国人也接受我们的产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霍家荣指出,东鹏的产品展示具有很高的水平,软、硬装饰品的搭配把产品衬托得很高档,当前东鹏倡导的新东方主义适应世界潮流,今后应考虑把文化范围扩大一些,因为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历史和特色,中国不同的朝代、不同地方的文化元素都可以融入到产品中,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陶文化。

杨洪:陶瓷公仔最具特色

对于陶瓷文化的传承,杨洪认为发展陶艺是切入点,他说:“通过这次参观,感觉让人耳目一新,跟以往看过的展厅大不相同。如果展厅放多一些最具特色的陶瓷公仔,融入多一些中国各朝代的文化线条和图案,会更能突出东鹏的文化品位,对石湾文化的推广也有很大的作用。

收藏陶瓷有什么意义


收藏陶瓷有什么意义?

中国收藏历史比较悠久,而瓷器收藏历史更是悠久,近些年的收藏热再次验证了盛世收藏的历史规律。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各级收藏家协会600多个,参与收藏的人数达7000万之多,而且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收藏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然而仍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收藏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就是:“文物收藏重在收藏什么?”

我认识现在不少藏友,单纯追逐产品表面价值,为投资而投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收藏亦有风险,进入需谨慎!

收藏的意义在藏品增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积累以及生活情趣的养成。收藏的最初意义是因为个人喜好或对某些特殊产物留存纪念,这种意义在陶瓷中尤为明显。

有人这样形容,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国文明史。中国有近5000年的文明史,这部文明史的每一页都与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的每次进步都会在陶瓷的身上找到它的影子。如古朴自然的秦汉以前的陶瓷、雄浑大气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的宋代瓷器、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的明代瓷器、繁缛富丽的清代瓷器、良莠不齐的民国瓷器,都是当时社会的理想、审美情趣和科技能力的体现,是时代最耀眼的光环。这就是文物收藏的史料价值所在。

同时,收藏瓷器也能在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开启心智。

例如,学习研究历史都会知道,纸张的出现较晚,又难以保存。记载中华文明除了纸张外,还有青铜、甲骨、竹简和陶器等。陶瓷是最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因此,在陶瓷上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最为丰富。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彩陶就记载了大量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和精神追求的图画;如唐代的长沙窑瓷器身上带有大量的诗文,特别是唐诗;再比如宋元时期磁州窑瓷器上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唐诗宋词,还画有反映百姓市井生活的图案等。这些文字和图案是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的最好实物资料。

瓷器收藏的过程其实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够增强今后工作、生活的信心。

此外,瓷器收藏是传统大项收藏,分析当前市场行情,除明清官窑被人为炒作价格虚高外,绝大多数古陶瓷的价格并不高,处在稳定的升值过程中,每年升值达30%以上,有的高达数倍、数十倍。但古陶瓷收藏知识性、专业性强,鉴别真伪难度大,投资需谨慎,最好要有专业人士指导。

乾隆官窑

目前,从年代看,收藏高古瓷、康熙民窑精品、民国和上世纪50年代精品有较大的升值空间。高古瓷首推宋代瓷器,宋瓷制作精美,艺术水准高,历史信息量大,价格偏低。一件宋代精品瓷器的价格还不及一件明清官窑精品价格的1/10。这种反差耐人寻味,无法理解。康熙民窑瓷器成就很大,其精品与官窑并无二样,自古就有康熙官民不分的说法。但康熙民窑瓷器价格也不高。如一件康熙青花人物罐目前仅卖数万元,不到现在还在世的陶瓷工艺美术师作品的价格,也让人不可理解。

这两年民国精品瓷器价格飞涨,但仍有升值的空间。尤其要提一下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精品瓷器,这部分瓷器制作水平很高,不比民国精品、清晚期官窑质量差,被一些专业人士称为建国官窑。这些作品有的是清晚期至民国大家之作,甚为难得。但因为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不被人看好,价格极低,是投资的绝佳时机。

雍正珐琅盘

从器形看,酒具、茶具、香具收藏有较大升值空间。特别是茶叶、香料是今后高端人群的消费热点,对茶具、香具的投资将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从包含的文化特征看,收藏与历史题材、佛教题材、名人名家题材有关的瓷器将会比一般的瓷器有较好的市场潜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彩陶工艺传承意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彩陶工艺传承意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