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彩陶收藏的行情与辨伪

彩陶收藏的行情与辨伪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03-02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在我国,彩陶的发现比较晚,至今仅有85年,而彩陶的诞生却历史悠久,到今天已经有8千年,跨越了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中国彩陶在世界彩陶史上艺术成就最高。从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历史价值、升值空间等诸多因素看,陕、甘、宁、青的仰韶、马家窑、齐家彩陶和山东的大汶口彩陶,最值得收藏。

10年前,一件半坡类型彩陶钵(有一圈红彩)价值大约在2千~2千5百元,如今已升值到1万~1万6千元。其中的精品,如半坡类型细颈瓶,目前的价位已达到8万~15万元。庙底沟类型完整的彩陶瓮,价格在8万~13万元之间(10年前大约是2万~3万元)。由于发现和存世量少,制作精美,仰韶文化彩陶的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马家窑类型的一件绘有满彩的盆,10年前的价格大约是3千~5千元,现在则飙升到4万~6万元。一件马家窑类型饰满彩的精品瓶,10年前大约是1万2千~2万元,现在已经达到10万~12万元了。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旋纹大罐,10年前的价格是5千元左右,现在大约在3万~4万元之间,其精品在2006年已升至5万元。半山类型稍大一些的鸟形罐,10年前价值5千~6千元,如今在4万~6万元之间,精品已飙升至8万~12万元。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12~18厘米的小罐,10年前只有40~80元,如今已达6百~1千元。马厂类型四圈纹大罐,10年前卖8百~1千2百元,现在则是8千~1万5千元。

总之,彩陶的增值空间大小与其文化类型、艺术价值、史学价值、存世量、知名度有着密切关系。一件精品彩陶更离不开它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从目前彩陶的价值来看,还远未达到它应有的价位,增值空间还很大。

近几年喜爱彩陶的人越来越多,但彩陶造假、贩假之风的盛行,使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下面告诉各位几种常见的彩陶造假手段:

1.照猫画虎以已经发表的发掘出土的彩陶为范本进行仿制,其制作成本在10元至30元之间,但要价一般几百元至几千元。对行家来说,从器形、胎质、色彩、图案和烧制火候上一看即可识破,但一般收藏爱好者却很容易上当。有少量伪作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报价也较高,有些比真彩陶的价格还高,欺骗性极大。

2.老胎新画行里叫“后画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彩后描,分整体描和局部描。受地下水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彩陶出土时色彩脱落非常严重,造假者往往是在保留原彩的基础上进行后画彩、后描彩。方法是:1.用丙烯颜料画,看上去感觉新,色彩明快,不易洗掉。2.用矿物颜料画,即采用古人所使用的颜料绘制,色彩上可达到乱真的程度,局部描彩则更难辨认。

另一种是老胎后画彩,也分两种情况:1.把脱落严重的彩陶上残存的彩用砂纸打磨掉,然后抛光修整,重新绘彩。2.直接在出土的素陶上用前面的两种画法绘彩。彩陶上如绘制动物、人物等图案,价格都很高,因此作伪者在真彩陶的几何形图案的空白处或只有外彩而没有内彩的盆或钵内,填画动物、人物和怪异图案,再用喷灯加温固定颜色,或重新回炉,用水擦洗不掉色,这是目前所见最多的作伪。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毛瓷”的收藏与辨伪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者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就收藏而言,物以稀为贵是一个重要原则。拿“毛瓷”和历代官窑相比。前者要少得多,就拿乾隆窑来说,乾隆在位六十年,御器厂就要为他烧六十年的瓷器,再加上“官搭民烧”,每年都要有数万乃至十万件的产品问世,目前乾隆官窑存世品有多少无法计算。而“毛瓷“只烧过这一批,使用的是一座容积四立方米经技术改造后耐高温的倒烟窑。据当事人讲,包括试验在内前后共烧十七窑。在一般情况下,四立方米的倒烟窑平均一次可烧陶瓷餐具四五百件,“毛瓷”的餐具大都配有盖子,因此每窑应在三百件左右。由此推论,包括废、残、次品以及未加彩的半成品在内总数不会超过五千件。据黄万凯先生回忆,当时入库的成品瓷只有二千件左右,其余有相当数量是未经过彩绘的白瓷胎。由此可见“毛瓷”数量要远少于存世乾隆官窑,因此它更具有升值潜力。 过去之所以没有引起收藏界的注意,是由于知道了解它的人太少了。随着有关资料的不断披露,“毛瓷”已成为当今收藏热点之一。

随着“毛瓷”价格的急剧攀升,如何辨别其真伪已经引起收藏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毛瓷”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甚至,一些赝品在销售时还出示了个别制作者个人签发的鉴定证书,因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经笔者调查,市场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它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所谓“7801”是1978年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陶研所基本照搬“7501”设计稿,为中南海烧制的一批瓷器。严格讲它们应当是“7801华主席用瓷”。这批瓷器除部分品种的造型与“7501”明显不同外,彩绘图案与“毛瓷”极为相似,外行人很难鉴别。特别是胎质,由于使用的是“7501”的剩余原料,因此它与“毛瓷”完全一样。“毛瓷”问世以后得到省、市领导们的青睐,为满足上级“需要”,陶研所在制做“7801”过程中有意加大产量。事后将剩余产品当作为礼品赠给各级领导。正因如此,“7801”的库存量远远大于“7501”。1982年春节前夕陶研所将少量“7501”和大量“7801”混在一起分发给本所职工。当时所内除极少数参与过这两次制做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将两种产品区分出来,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无从知晓。时至今日,所里大部分职工还以为当时分到他们手里的那批瓷器都是“毛瓷”。 区分“7501”和“7801”可从下述两方面进行。一,从产品品种着手。比如人们在拍卖会上见到的痰盂、大号茶杯、圆形烟灰缸、酒具等等都是“7801”的产量,“毛瓷”中没有这些产品。二,有些品种“7501”和“7801”都生产过,区分它们难度较大,主要是分析比较它们的彩绘图案。首先“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其次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仅以2号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碗和用白线钩勒花头的梅花技法在“7801”中是绝对没有的再有“7501”的彩绘用料也比“7801”考究,无论是细度还是艳度前者都比后者好。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由于釉上彩产品要经“高温釉烧”和“低温彩烧”两步完成,因此在完成第一步“高温釉烧”后,必然要将其中有质量问题的白瓷胎淘汰后再进行彩绘。“毛瓷”的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只有按照国家质量标准达到特级和一级的白瓷胎才可进入后道彩绘工序,其余全部淘汰。被淘汰下来的白瓷胎最初是入库封存,以后就陆续处理给所内职工。得到者,又请人照葫芦画瓢仿造了一批得到者,又请人照葫芦画标仿造了一批“7501”。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因出自“专家”之手画得较细较象,但绝大部分与真品相去甚远,要么画工粗糙、构图走样,要么手法拙劣、色彩不正。鉴定这类瓷器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吃烟、变形、桔釉等等均为赝品中,其绝大多数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质量总是。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了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 近两年,随着国内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深,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因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纷纷倒闭。甚至连因制作“毛瓷”而名扬海外的原轻工部陶研所也在劫难逃,因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员工下岗待业。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以“水点梅花”茶杯为例。图案中梅花的色彩,真品鲜艳,仿品暗淡。这主要是由于彩绘用料的不同。真品是使用德国进口的金红料为主料,仿品使用的是国产料。二是杯盖造型不同。真品造型挺拔端庄,作工考究。仿品造型显得绵软无力,作工粗糙。如果观其实物恐怕破绽就更多了。首先胎质就不同,如用光线照射,真品足圈四周胎壁较厚处略呈翠绿色,仿品则呈暗红色。这一方面说明仿品的烧成湿度和瓷化程度不及真品,另一方面也说明仿品所用陶瓷配料与真品存在差异,原因是由于临川高已绝产,只能使用其它材料代替,这样就无法保证其物化指标和性能与临川高岭土完全一致。正是由于仿品采用的瓷土性能不及临川高岭土,可塑性和耐高温性能都较差,所以仿品多是一器壁 较厚不易变形或注浆成型的品种,如茶杯、汤勺、饭勺、香烟缸、烟灰缸、酱油壶、笔筒、牙签筒、胡椒粉瓶以及所谓的酒杯、酒壶、痰盂果盘等等。由此可见“毛瓷”这个特定历史产物,自部世至今虽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要想仿造刀绝非易事。 最后笔者要说尽管“毛瓷”数量不多,也不是所有的“毛瓷”都有很高价值,应按质论价。同为“毛瓷”也分三六九等。就总体而言,最有价值者当属送入中南海的产品,。它们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均为特级品,在品种上也是最全的。当然这批“毛瓷”为国家所有,很难进入流通领域。其次就是1989年参加北京僵工艺美术品展览的那批产品,它们也是毛瓷中的上乘之作。原陶研所的展览室中还有二十几件质量不错的釉下彩产品,据讲不会出售了。至于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毛瓷”,有些质量还可以,按照轻工业部的质量等级标准,属二、三、四级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等外品和残次品。这类“毛瓷”的收藏价值自然要低一等。就具体品种而言,笔者认为最有价值的当属釉下彩双面绘芙蓉碗,它是举世无双的艺术极品。其次是那些制作工艺复杂且烧制数量少的产品,如文具中的臂搁等。釉上彩产品由于合格率高,其制作数量要远远少于釉下彩产品,因而相对要珍贵一些。中国收藏家喜欢“立件”产品,如饭煲、品锅、醋壶、酱油壶等,日本收藏界更偏爱碗,各有所好。

“毛瓷”收藏与辨伪


1996年12月14日,毛主席用瓷在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8件主席用瓷瞬间拍卖一空,总成交87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件12.2万元。“毛瓷”的珍贵开始为世人所知。据说,1996年文莱王室曾欲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收藏家购买300件毛主席用瓷,平均每件15万元人民币,但最终还是遭到这位收藏家的拒绝。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家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在市场上,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鉴定:“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

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鉴定: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背/景/资/料 揭开“醴瓷”的神秘面纱

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广东潮州、浙江龙泉、江苏宜兴等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地地。至清朝末年,全国瓷业生产兴旺发达,景德镇窑、德化窑与醴陵窑并称南方三大名窑。其中湖南醴陵的实用瓷价格十分低廉,但因产量少,长期以来只供国宾用品,未为收藏者所熟悉。

传奇身世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旧金山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器,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获得最高金牌奖。1905年,清政府拨库银18000两,派熊希龄等人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匠师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创造出今天名扬于世的“釉下五彩”瓷。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造型和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1974年,醴陵为毛泽东特制了一批瓷器,然后就没有再造了,这就是后来称作“毛瓷”珍品中的一部分。经瓷器专家鉴定,该批薄胎釉下双面五彩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各项指标皆展示出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成就。醴陵在民间就有“红色官窑”之称,几代国家领导人对醴陵瓷的偏爱更令它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

据估计,全国醴陵“官窑瓷”收藏品不超过400件,“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不足200件。

走入民间1974年制作毛瓷时剩下了最后4吨未被使用的高岭土,封存了30年之久,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红色瓷典”中被特批使用。这批醴陵瓷器集中了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创作,制成品率仅为10%(烧制了2万套才遴选出这2004套精品),极为珍贵。专家估计每套价值达到3万元以上。

广州市的收藏专家指出,瓷器的价格上升不但和产地、工艺与珍稀程度息息相关,而且也和社会情趣有关。艺术珍瓷在市场上的地位在于迎合了高端人群的需求,这些人群因为其身份地位的特殊而有得到珍瓷的可能与需要,在投资、购买、收藏与拍卖的过程中,珍瓷的价格具备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毛瓷宝贝收藏与辨伪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者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就收藏而言,物以稀为贵是一个重要原则。“毛瓷”只烧过这一批,使用的是一座容积四立方米经技术改造后耐高温的倒烟窑。当事人回忆,当时入库的成品瓷只有2000件左右,其余有相当数量是未经过彩绘的白瓷胎。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毛瓷”绝大部分都是假货。甚至,一些赝品在销售时还出示了个别制作者个人签发的鉴定证书,因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

经笔者调查,市场上的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

鉴定:“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上图2号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

鉴定: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者,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

鉴定: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瓷器的作伪与辨伪


瓷器的器型、烧制工艺、纹饰等是历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历代仿制、作伪之风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瓷器作伪的手法很多.,而其仿制水平也很精湛,几可乱真。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作伪的手法,更要掌握历代瓷器制品的基本特征,以此为标准来进行鉴别、辨伪工作。

1.作伪常用的几种方法

(1)整器作伪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并无定规,有的甚至是自己创造。

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来用烟嚣(用香火烟薰做旧,但嗅之有味);茶水煮(以土茶水煮器,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假出土(将所做之伪器故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尤其是低温铅釉的五彩、粉彩、三彩等器,更易于氧化或腐蚀而显旧气)等等。然后再入窑复烧,即复窑。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伪器或仿制品特别多。

(2)部分作伪

部分作伪是指器物的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即在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锡、铁、木、金漆、水泥、油漆等补上);补釉(即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再入火烧之,但往往可看出后施釉面衔接边际的接痕)。后配的有配腿(因香炉、雕塑、兽类等的腿或足伤残不全而补配或改变足形);配手、插头(指佛像等人物体、手、头缺损而后配,但接口明显);按把、镶流嘴(即在缺损把、流嘴的器物上用其他的相类似的器物镶配上去而成整器)。这一部分的器物在鉴定、辨伪时,只要仔细观察基本是能找出其破绽的。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几乎没有不留下痕迹的。即使是再好的高手,补的颜色一开始与原器一样,一段时间以后仍会显出原形的。

(3)套口、镶底、后加款

套口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器物口颈破损后,旋削切去肩部以上部分,用另件的器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黑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内外套,往往不易看出,若用手指伸于器口内拭摸,即有触感。另一种是旧器套旧、新口颈。即在旧的器物上套上新的或旧的相仿器物的口颈。如注意接口部分,也是能发现痕迹的。

镶底 器物底部损坏后,在器底近釉处精密游切,用同类品或其他合适的底足与之镶接,一般不易显露痕迹。如康熙器的二层台阶底处的接痕,更不易被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将新、旧器的底取下,特意改装,换镶其他合适的且带官窑款的旧器底,以混充真品,这也是后加款中嵌底款的办法之一。但往往会将瓶底款与碗、盘底款互用,而露出马脚。一般讲,琢器(如罐、瓶、炉等)的底款书写得比较紧凑,而圆器(如盘、碗等)款则疏散,且双圆环开阔;琢器底款外围小,圆器底款外圈大。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如有人在宋影青或定窑器上加刻“元祐”或加书“绍熙”、“嘉定”等年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4)后加彩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其表现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如将康熙脱釉的旧器,施描成墨地三彩的品种;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将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后挂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等等;更多见的是在清代各朝的素器上后加彩,使其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瑯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较为名贵的品种。如民国时期,在康熙旧器上后加五彩的伪作很多,绘画虽深,但神态不足,色彩也过于鲜艳,且釉面及彩上无自然形成的哈蜊光泽和彩晕;还有一种情况是原器物表面彩绘局部伤缺,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入明窑烘烧以后挂彩,一般以挂红彩的较多。

2.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所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用器,各地域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

我们知道,仿瓷(或曰瓷器作伪)之难,第一是胎质。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土是各不相同的,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不仅是瓷土的成份不同,其炼泥之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也是各具特征的。如龙泉窑器与哥窑器均为原处州(今龙泉县境内)的窑口,使用的基本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均白,微带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则别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分别出龙泉窑器与哥窑器。仿制、伪作之器的胎土则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掌握的第一要点。第二是造型品名。因为历代所制之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称盘,有的称盆,甚而有称为洗的,加之尺寸规格没有一个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之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形制正了,但尽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仿制作伪之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作,故更差矣,而有些“创造性”的作伪则更无衡量的标准。第三是釉药。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为凭经验所得而无文字的记录,除清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此工作,因些仿制、作伪的器物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同,加之烧造技术,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另外,瓷器的纹饰(包括笔法、题材、表现手法)、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

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总之,鉴定、辨伪中国古代瓷器,用以上三种方法,再从胎质、造型、釉料、纹饰、烧制工艺、款识、青花料等几个方面着眼,在掌握了出土的或传世的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鉴定出好坏,辨别出真伪的。

三彩陶马的艺术成就和辨伪


在中国雕塑史上,唐朝是取得光辉成就的伟大时期。从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广元皇泽寺石窟等,到寺庙、陵墓、碑刻的巨型石雕、泥塑佛、像、陪葬用的各种陶俑,专供宫廷皇室达官显贵在生活中享用的玉器、金银器等等都表现出唐代雕塑工艺技巧的精湛和成就。在雕塑艺术的研究中唐代的三彩釉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大量的生活用具雕塑成人物、动物、居屋陈设、庭园假山、叠石等形象。这些雕塑规格都不大,贴近人的生活,用雕塑和彩釉再现了多姿多彩的大唐盛世。唐三彩的各类雕塑中,马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它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家都重金收购。可是社会唐三彩马的赝品很多,对唐三彩,特别是三彩陶马的仿制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几乎与中国现代史一样的漫长。二十世纪初,修陇海铁路修到河南洛阳一带时,挖开了数千座各个时期的墓葬,特别是唐朝墓葬数量最多,规模宏伟,出土的珍贵文物也最多。在这些出土物中唐三彩陶俑绚丽多姿、光彩夺目。当这些珍贵文物传到北京时引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两位先生的重视。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加以考证,并将它们介绍给社会,从学术上阐述这些东西的本质和学术价值。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们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东西,反映强烈,看到了我们民族在古代伟大的创造力,联想到我们祖国绝不甘心于现实的贫弱和苦难,相信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民族精神为之振奋,不少人重金收藏。在以后几十年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陶俑和三彩不断的有发现。随后没良知的古董商打起了作假三彩赚钱的主意。三彩马是他们仿制的重点,也作的最多。这些人仿制技巧也代代相传,一代比一代精美,一代比一代专业化,有的仿三彩的作坊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9年以后有的消失了,有的合并成规模相当大的工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利益的驱动,制作假古董成为一些发家致富的门道,对三彩马的制作更加精美。有的作得与真不异,很难分辨真假。过去我也写过一些小文章时三彩马的鉴定作过一些分析,为了加深对三彩的认识,我决定对这个问题加以补充,根据对唐三彩马研究积累的资料,对三彩马制作工艺、艺术成就和真假辨识加以补充,增加一些实物资料,供研究者、收藏界的朋友参考,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加以指正。

一、三彩陶马的种类和造型结构

根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资料统计,不同规格不同形态的马有二十种之多①。现在距当时已有十七年之久,这漫长的时间里无论墓葬、窑址,还是博物馆、艺术馆、民间收藏都有很多新的发现,所以三彩陶马一定会更加丰富,现在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将三彩马的特征加以介绍。

(一)光背马类型

光背马主要是没有鞍、絥和任何佩饰,有的属于放牧中的休闲状态的马,如1970年陕西省咸阳市契苾明墓出土的一匹马和牵马俑。马高68厘米,人高49厘米。马头较小,脖子较长,两耳竖立,头颈耳都前伸,双眼平视,张嘴露齿,鼻孔收紧,面骨显露,作嘶鸣状。背部较平,胸部和臀部肌肉发达。四条腿作站立状,上端肌肉发达,但与皮绷得很紧,下肢很瘦,破皮见骨。主要突出优美的线型结构和富有弹性的肌肉质感。底座为一长方形盒盖形,比较少见。牵马俑为中年胡人,头戴尖顶戞吉斯高帽,身穿翻领窄袖衫,脚穿高筒皮靴。两手举于胸前作牵引状。人塑的精干健壮,但和马相比小的很多,突出马的英姿神韵,有助于表现主题。在陕西乾县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有座永泰公主墓,出土两匹光背马,在青青的芳草地上,一匹俯首觅食,一匹昂首嘶鸣,身躯健美,四腿有力,略微前驱。形象生动体现杜甫在《题壁上韦偃画马歌》中描写的“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有的是刚从激战的沙场退下,刚卸下戎装佩头,出着粗气。塑得昂首鼓睛,牙根紧咬,竖耳翘尾,战斗的激情十分昂扬,正如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描写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二)安上马具的马

这类马的数量最多,有大小不同的规格,装饰佩戴有简洁和华丽之分。从马的规格和打扮显示主人的身份、追求和富贵的程度。装饰最简单的马如洛阳市徐家村唐墓出土的一件白马,高46厘米。马安静的站在长方形平板上,马背上只有浅褐色的鞯,马鞍被绿色的絥裹住,没有任何佩饰和华贵的色彩,显出矫健的身躯,发达的肌肉,富有弹性的线型美,眉骨突出,两眼内凹,张嘴嘶鸣,生机蓬勃。有的装饰比较简单,但气概不凡。1969年洛阳一座唐墓出土一匹高头黑色骏马。其造型是,马的四蹄站立在一个较薄的平板上,缩颈低首,胸部较宽肥,肌肉股股突出,健美的线条清晰可见,臀部略收,缚尾上翘,四肢极结实,下肢精瘦,破皮见骨。面部、鬃鬣、攀胸、障泥、四蹄等部位施白釉,鞯施褐黄釉,鞍絥为绿色,全身施黑釉。没有豪华打扮,而炯炯的目光,匀婷的骨肉,不凡的雄姿,全身乌黑光亮,将此马塑成唐三彩中的最具生机的骏马。工匠最富匠心之处是不在乎打扮,而在意马的精神。垂头、煽鼻、画眉、点睛以及相对而小的牵马人,对黑马的骏美是最好的烘托。有的马不但形体高大,而且装饰漂亮,彩釉极为复杂,显示出豪华气派。洛阳唐墓出土一匹三彩马,马高72厘米,人高62厘米。陶马塑的极为雄健高大,静静地站在薄薄的长方形平板上,两耳上竖,耳心像两侧面,鬃鬣很长,从头顶两耳中间梳向前额。至脸部分向两边,几乎将眼罩盖住,额下的鼻梁上是表示黄金锤鍱成的宝相形的当卢,鼻孔上端和面颊也有结构相似的络头。脖子上的鬃鬣既长又厚,盖住马颈一多半。鞍、絥和鞯都不高,但障泥确一直披盖至马的肚腹。当卢、攀胸、流苏、杏叶、嘴啣的镳、尻带、鞢革燮都是特殊工艺雕琢而成。颈部、胸部、臀部都用富有弹性的线条构成劲健的肌肉感。四条马腿上端壮实有度,下端连马蹄的部位精瘦,破皮见骨。马尾束扎得很小,向上翘起。胎泥比较粗,白中泛红。三彩釉有白色、墨绿、油绿、黄色、褐黄、黑褐等色,十分复杂,在窑中焙烧时流淌、浸漫、综合,斑斓绚丽,多姿多彩,手法既大胆又细腻。牵马人是一个深目高鼻的胡人,头戴卷沿尖顶的戞吉斯毡帽,身穿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脚穿长筒皮靴,两手作牵引状。工匠塑的是胡人壮汉,但在骏马面前却显得矮小,烘托出高头大马的英姿和不平凡的气势。

(三)火珠马

这类马在陕西省乾县乾陵陪葬墓懿德太子墓和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三彩骏马中都有这种造型,可惜背上火珠丢失,只留下一点痕迹。日本永青文库收藏了一件火珠马,高73.7厘米。该马塑造得雄健硕大,两耳上竖,头比较小,颈部比较长,上端较瘦,下端肥大,相差比较明显。身躯较长,腹部相对肌肉肥实。臀部使用的线型弧度相对小一些,所以不像一般唐马臀那么圆鼓,胸部比较宽,但表现肌肉的线条弯曲度也不是那么强,比较平缓。腿部相当长,比一般马的腿要长一些,整个腿都比较瘦,尤其与蹄相接的部位真是破皮见骨。站立的平板也比较薄,鬃鬣较长,额前梳至眉端,眼大睛鼓,面部配置络头、当卢、口中啣镳。颈部的鬃鬣整齐有序的梳至肩部,攀胸、杏叶、尻带、流苏配置很精美,鞍鞯上绿色障泥作参参披离状,一直搭至腹体下端。臀部上端安置一火珠,与尻带相连将其固定。釉的基本色调为浅棕红色。当卢、流苏、障泥为墨绿色。鬃鬣、攀胸等细部为白色。

(四)俯首立马

香港徐氏艺术馆一件高大三彩俯首立马。高62.9厘米,长78厘米。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四腿非常劲健的立直,下端最瘦的胫部有一定弯曲度,非常有劲。形体高大,身躯站得很直,胸部、背部、臀部乃至腹部肌肉塑的都很结实,特别胸部肌肉一股一股向外鼓出,臀部线条刚劲而富有弹性,缚尾小而尖,向上卷曲。最突出之点是脖子伸的很长,俯身而下成弯弓形,低头啃蹄,鬃鬣梳剪整齐,即便头垂至地也不散乱。鞍、絥、鞯、障泥、攀胸、流苏、尻带、杏叶、鞢革燮以及头上的络头都很齐全。鞍鞯、鬃鬣是白釉,马背等上端部位以白色为主兼有酱黄、酱褐和褐黑等色,下端主要为深沉的黑褐色。这样的马创作方法上很有新意,马的形象十分骏美,打扮装饰和彩釉都很豪华,但在神情上很悠闲,它不像驰骋疆场的战马,而是达官显贵、统治集团上层人物的坐骑。

(五)鬃鬣剪花马

三彩马中最高等级、最神气的马是一花、二花、三花、五花马。在马颈靠近马头的部位将鬃鬣剪得短而整齐,在上面留下一朵花。呈方形,上宽下窄,有的花上端略成长方形。在我的研究中我见过一花、二花、三花三彩马的实物,四花和五花没有见到。凡是有花的马都形体高大,气宇轩昂,佩饰齐全,比如现在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匹一花马和牵马俑,马高53.5厘米,牵马人高44厘米。是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发掘的一座唐墓中出土的,墓主人叫鲜于庭诲。该墓出土一大批三彩陶俑等殉葬品,此马是其中的一件。该马站立在长方形平板上,举头伸颈,头比较小,精瘦少肉,骨骼清晰,眉骨粗大隆起,眼眸突出,平视前方。脖子粗长,肌肉结实,胸部宽肥,股股沟纹表示肌肉的劲健,腰粗臀肥。前面两腿挺立,后面两腿略微弯曲,下端刚劲,善长奔跑,表示它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鬃鬣梳剪整齐,剪出一花。佩带的马具头部有络头、当卢、马嘴啣镳。胸部佩带攀胸,革带,垂挂穗形饰物(锤鍱工艺作出的鍱革燮)。背上有马鞍,鞍下有缛(称为鞍鞯),鞍上有絥,絥的末端扎起,尻部有鞦,垂挂杏叶状银花,银花也是用锤鍱工艺作出宝相花纹。牵马人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体格健壮,头戴圆顶卷沿毡帽,身穿圆领紧身长衣,上臂有硬质半臂,半臂下的内衣为窄袖。脚穿尖头长筒靴。这一组马和牵马俑都是白胎,质地较粗,成型稳定性极佳。所施的釉以黄褐釉为主,釉层凝厚,黄中透红。马鬃鬣、马花、马尾、缛垫为白色。革带、当卢、镳、鍱★、障泥为绿色,鞍絥为淡黄色。牵马人头帽、手、尖头皮靴为白色,衣服和马体釉色一样。绿、白、淡黄除表示不同部位、物件之外,从色彩上对马起到极佳的烘托作用。

陕西省乾陵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三花马,高79.5厘米。1971年懿德太子墓出土。工匠雕塑这匹马时并不追求华贵的装饰,而是着重表现它不平凡的气势。鬃鬣的梳剪和各种佩饰简洁而不失气度,用刚劲而富有弹性的线条刻划矫健的体格,匀婷的骨肉和神完气足的内在力量。深红棕的马色和深绿色的障泥,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匹红棕烈马。

在日本国立博物馆珍藏一件高69厘米的三花马,全身为浅红色,有规律的布满白色圆斑。镳、络头、攀胸、鞍、絥、和鞯都红色或油绿色,用彩大胆,手法高超。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何村发掘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三花马,现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高54.6厘米。是一匹白马,棕色鬃鬣梳剪三花。各种佩饰如当卢、络头、口啣的镳都是金黄色,表示用黄金锤鍱而成。正如杜甫在《哀江头》诗中描写的:“白马嚼啮黄金勒。”攀胸的装饰如铃铛也是金黄色,紫色的胸花意味它是用紫晶雕琢而成。罩盖在鞍絥上的障泥又宽又长,雕塑成参参披离状,将骏马打扮得英姿勃勃。

三花马是唐代宫廷使用或皇族上层人物享用的马,在唐初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唐太宗的陵墓昭陵石刻上的六骏就是三花马,可见此类马等级的高贵。宋人楼钥说:“圉人贵介多雍容,三花剪鬣自官样”②。郭若虚说:“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③。除了三花马以外还有四花、五花马。我本人在收集资料研究过程中尚未见到这两种类型马的实物。伟大诗人李白在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将进酒》中充满豪情地描写五花马,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唐三彩中还有很多品种的马的形象,如各类骑马俑、舞马俑、仪仗俑。容我们在以后介绍反映宫廷、贵族生活等方面内容再发表。了解三彩马种类和造型结构是艺术欣赏和鉴定的重要条件。

二、三彩陶马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釉陶用的胎土原料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继承汉南北朝釉陶的传统,用普通红土作原料。一种是用北方坩子土,即北方瓷土作原料,北方瓷土是一种再生高岭土,和南方原生高岭土相比加工比较容易。三彩陶马的原料开采和各地陶瓷作坊原料开采一样,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生产富有多样性。生产日用单色釉陶、三彩釉陶,生活用具和人物、动物形象,也生产白瓷、青瓷、黑瓷、茶叶末釉瓷、酱色釉瓷。三彩马是各种动物形象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三彩马胎料的化学组成:SiO266.93,Al2O326.59,Fe2O30.73,TiO21.24,CaO0.19,MgO0.37,K2O2.15,Na2O0.41,MnO<0.01。整个三彩作品胎体结构不够致密,胎色白度不高,大多数白中泛红,这是泥料中含有铁的氧化物等杂质,烧成时由于氧化火焰的作用而泛出红色。在放大镜下能看到一些大小不匀的颗粒和孔隙,断裂现象。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显微观察,胎料中含有较多粗颗粒石英,未粉碎的粘土团块和聚集体,说明原料的加工不像对白瓷那样重视”④。三彩马造型虽然复杂,但结构规整、准确,烧成后没有变形,开裂,胎面鼓泡,颜色变异等瑕疵出现。可以看出泥料的捏练和陈腐等工艺虽然没有精细白瓷那么严格,可也相当到家。

三彩马最重视的是造型的优美和绚丽温润的釉色。它是一种低温釉,三彩釉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根据科学测试主要有:SiO230.66,Al2O36.56,Fe2O30.56,CaO0.88,MgO0.25,K2O0.79,Na2O0.36,PbO49.77,P2O50.29,CuO3.81(标本采自河南北县小黄冶窑三彩绿釉陶片)⑤。三彩的釉色主要是白色、绿色、黄色、黑色四种基本的东西,特殊的加钴,即蓝色。由于加了大量的铅作为助熔剂,入窑熔烧时釉层很快就有熔融成液体,从上到下釉面沸腾、流淌、浸润、综合,形成多姿多彩数不清的彩色效果,绚丽无比,在陶瓷美学上占据着光辉的地位。

三彩马的制作。三彩陶马规格都比较大,有的很大。第一种成型的方法是雕塑成型法,由于形体高大,要用很多泥,用来雕塑的泥拌好之后,能用来塑形,含水量一定很大,这就更加重了泥料的分量。水分大,泥料重,形象塑好之后不易稳定,坍塌、开裂、散架的事常有之,这是很难办的事。聪明的工匠往往用木椿与草秸捆成一雏型,用泥抹成芯子,稍微晾一晾水分,雏型稳定后,再用配好的胎泥进行塑造和雕琢,放在阴凉处阴干,到适当时候放在窑里素烧,以稳定成型,出窑后经过打磨,施釉,第二次入窑将马完整烧成。这样的作品考古发现不多。第二次入窑主要是烧釉,烧的温度比较低,第一次烧素胎时木草烧去,芯子脱落,部分作品内芯残余的黑色灰渣还能看到。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就曾发现过⑥。

第二种成型方法,鉴于第一种成型方法难度很大,成品率低,费工费时,成本高。对成型工艺作了很大的改进。按照预先设计的构想,先塑出一个完整的马,将此马解剖分割成若干部分,精心制作,精心修琢。各部分对接的地方都严丝合缝,完全有把握的粘接出原设计的马。将这些部分烧制结实,这就是模。以模为核心,用配置、捏练好的耐高温,烧成后坚硬耐磨的泥料将其厚厚的裹住,捶打结实,分毫不差。待水分散失,成型稳定之后将其一分为二剖开,这就是范。内为模,外为范,范是真正成型的工具。将范放在窑里烧得非常结实,完全硬化之后再出窑,还要将它们的内壁修整得很光滑。用此范来成型,其作法是将泥料捏练好之后,往范内挤压,两范相合坯泥粘在一起就成为一个构件。这些构件是马头、马耳、颈、躯体、四肢、马尾、底。作为之后打开的陶范取出构件,趁泥湿粘接度最佳时候将马粘接成型,待其稳固,修去泥渣,打磨表面。干到一定程度放入窑中焙度,这叫素烧坯胎。坯胎出窑捡选优秀者,淘汰有瑕疵的作品,施釉,阴晾到一定程度入窑焙烧,烧成出窑,一件陶马就烧成了。这种成型方法既快又好。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是部件从范里出来组装成坯体时可以灵活掌握,比如成型了一个马,再作时还是用它的身躯,换另一类马头,它就变成一匹新马。将一腿弯曲一腿抬起就是一匹随宫廷音乐的节拍而翩翩起舞的舞马。举头,低头,左顾,右盼都能作出许多新颖的形象。虽然三彩马种类多,但在考古工作中观察到出土唐马将其分类分析,会发现某一类马和另一类马规格相同,但形态各异,独具风姿。放在一起会出现秋风草原,万马放牧的情景。

建盏鉴定与辨伪


(一)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基本特征

由于宋代“斗茶”之风的盛行,建盏类茶具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因此,从宋至元代,各地竞相仿制,并形成许多黑瓷窑场,其中闽北地区的建阳中布窑、白马前窑,浦城半路窑,武夷山遇林亭窑,建瓯小松窑,延平茶洋窑,顺昌冯坑窑、官山窑、河墩窑,光泽茅店窑,松溪九龙窑及闽西北的泰宁上青窑,将乐上瑶窑,三明中村窑;闽东地区的宁德飞鸾窑;福州地区的福清东张窑,闽侯南屿窑,闽清义由窑;闽中地区的德化盖德窑及闽南地区的晋江磁灶窑;闽西地区的长汀南山窑,宁化济村窑等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省外的江西、安徽、重庆、河北等省(市)也发现黑瓷窑址。建窑系仿建产品大多器形较小,以中、小型碗为主,16厘米以上的大型器较少发现。其次,釉层普遍较薄,缺乏建盏的肥厚之感,因此,少见挂釉现象。第三,釉色大多呈酱黑色或酱红色,除少数窑址(如福清东张窑等)外,鲜见兔毫纹,且纹理大多粗而短,少见长而细者;油滴等更是罕见。第四,胎骨较薄,色以灰白居多;有的胎质细密,与青瓷、青白瓷胎相近,缺乏建盏的凝重厚实之感。第五,器底足较平,足根少见倒角(修刀)现象。古玩市场上已发现将建窑系其他窑场生产的仿建产品冒充建盏以抬高价格的现象,但有的藏家误将此类器当作高仿品中的赝品。

(二)现代仿建产品的鉴定与辨伪

建窑自宋末元初,改烧青白瓷器,此后,建窑停止了黑瓷的生产,这一古老的工艺随建窑的衰落而逐渐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了近六百年之久。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阿弗雷德(AIFRED)烧制出外观有斑点的黑釉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日本的安藤坚先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烧成与宋建窑曜变天目碗十分相似的产品。日本濑户市的长江秀利先生也在进行仿建产品的试验并获得成功。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建盏的仿制工作也被提到了有关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议事日程。于是,自1979年9月始,由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省轻工所和建阳瓷厂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攻关小组,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经过近二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在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仿宋兔毫盏的样品,并获得了有关人士的好评。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邀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轻工部陶瓷所、外交部总务司、上海博物馆、上海硅酸所等三十多个单位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对仿建产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仿宋兔毫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无论是釉色、纹理,还是胎骨、造型等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水平。此后,仿宋兔毫盏逐步走入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仿宋油滴盏、鹧鸪斑盏等也获得成功,并批量流入市场。上世纪末,带曜斑的仿曜变天目盏也获得成功,并少量进入市场,但此类产品与日本收藏的曜变天目碗相比相去较远,容易辨认。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仿宋兔毫盏、油滴盏不仅大量进入市场,而且作伪手段越来越复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仿建产品一般是在釉面上做简单处理,即用酸性物质去光,再用黄土涂抹。九十年代以后,在此基础上,有作伪者还在仿建产品上粘上“土锈”。此外,常用的作伪手段还有接底(即将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上釉后再入窑烧造)、老胎新釉(即将窑址上采拣的废品重新上釉,再入窑烧造)等。仿建产品除碗(盏)这类器形之外,还有少量梅瓶、蒜头瓶、小盅及茶壶等;梅瓶、蒜头瓶比宋代的器形更大,较易辨别;而茶壶及小盅则非古代建窑制作。

现代仿建产品由于采用的瓷土、釉料及烧成温度与古代相近,故胎、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纹理也几可乱真。但仔细观察,其釉面大多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质浸泡者则釉面呆板、晦涩,缺乏建盏的柔润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锈”,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较细腻,胎体表面较平整光滑且较薄,手感较轻飘。其三,仿品大多为轮制压模或注浆成型,修刀过于工整,以致显得拘谨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随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见冰裂纹,少数放置炉火焙烤而后置水中,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而产生冰裂纹,但裂纹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轻轻弹击,发出的声音较清脆;而宋代建盏发出的声音较深沉。其六,少数仿品刻“供御”铭,但字迹甚差,毫无真品的潇洒、飘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论。

越窑瓷器的仿古与辨伪


越窑青瓷自北宋断烧以后,不知何故后人从未仿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古董收藏热的兴起,各地古瓷窑厂纷纷恢复烧造。这些仿古瓷厂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国营瓷厂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审美需要,一般均在仿品上打上印记,表示为工艺品。而以牟取高利为目的的私营作坊却使也浑身解数,刻意模仿古代产品。这类仿品流入市场,让收藏者蒙受巨大损失,所以鉴别真伪对收藏爱好者显得尤其重要。

越窑仿古首先出自浙江上虞。上虞瓷厂经过短期验,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功烧制一批仿六朝青瓷器。由于采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古代越窑青瓷的胎、釉组成、窑炉结构、烧成温度等都进行了精确的测试,加之以古代实物为蓝本,所以仿制品的胎釉、造型、纹饰都非常逼真,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如上虞新仿的西晋青瓷羊形水注,粗看与真品似乎一致,仔细辨别才能发现一些微小的差别。

辨别越窑瓷器的真伪,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鉴别:

1、胎质与胎色。真品的胎质细腻呈青灰色,仿品的胎质粗糙呈灰白色。

2、釉面与釉色。真品釉面匀净滋润,光泽柔和,仿品施釉不够均匀,常有大块缩釉,光泽较亮。釉色是鉴定越窑瓷器真伪的重要手段,不同时代越窑青瓷的釉色不尽相同。

3、支烧法。真品多用泥条形支钉支烧。因支钉含铁量较高,所以底部支烧处自然的火石红,仿品细砂垫烧,底部露处无火石红。

4、刻花工具。真品所用工具竹、木制品,刻纹落刀、起刀纤细,运刀粗重;仿品则用铁质工具,无论落刀、起刀还是运刀都深浅、精细一致,所以纹饰显得僵硬、呆板。

综上所述,越窑是青瓷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瓷器的故乡之一。越窑从东汉发明青瓷起,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前后经历了一千余年,为中国陶瓷文化谱写下了璀璨的一页。

“毛瓷”收藏及其辨伪


迄今为止,市场炒作过的毛泽东相关文物中,影响大、价位高、最神秘的莫过于“毛瓷”。只是因为没有官方的正式版本,这才给民间传说有了想象的空间。1996年12月14日,毛主席用瓷在北京太平洋拍卖有限公司首次亮相,68件主席用瓷瞬间拍卖一空,总成交87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件12.2万元。“毛瓷”的珍贵开始为世人所知。据说,1996年文莱王室曾欲以5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一位中国收藏家购买300件毛主席用瓷,平均每件15万元人民币,但最终还是遭到这位收藏家的拒绝。

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那些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一人一种说法,也无记录可考。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家为了销售需要编造出的谎言。

在市场上,假“毛瓷”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第一,用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他陶瓷产品冒充“毛瓷”产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用“7801”冒充“7501”。“7501”画工严谨、细腻,“7801”画工粗糙,而且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以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杈,“7501”向上收笔,“7801”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

第二,利用制作“7501”时剩余白瓷胎进行“后加彩”。此种赝品均为釉上彩产品。这类瓷器有一个最基本的要点,就是凡白瓷胎上有质量缺陷,如黑点(铁点)、针孔、缩釉等。有的赝品为掩盖瓷胎上的质量缺陷,在彩绘过程中有意用桃花枝干图案等进行遮盖,必须仔细观察方能看得出。

第三,私窑新仿品。一些私营陶瓷厂垂涎于“毛瓷”的惊人售价和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积极网罗人才研制仿品。这些新仿“毛瓷”的制作水平与真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胎质、造型、色彩以及画工还不及“7801”,明眼人一看便知。

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广东潮州、浙江龙泉、江苏宜兴等处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瓷器产地。至清朝末年,全国瓷业生产兴旺发达,景德镇窑、德化窑与醴陵窑并称南方三大名窑。其中湖南醴陵的实用瓷价格十分低廉,但因产量少,长期以来只供国宾用品,未为收藏者所熟悉。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工程竣工,在旧金山举行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湖南醴陵釉下彩瓷器,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获得最高金牌奖。1905年,清政府拨库银18000两,派熊希龄等人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匠师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创造出今天名扬于世的“釉下五彩”瓷。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造型和风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1974年,醴陵为毛泽东特制了一批瓷器,然后就没有再造了,这就是后来称作“毛瓷”珍品中的一部分。经瓷器专家鉴定,该批薄胎釉下双面五彩花卉瓷器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各项指标皆展示出醴陵瓷的独特神韵和成就。醴陵在民间就有“红色官窑”之称,几代国家领导人对醴陵瓷的偏爱更令它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也大大提升了其价值。据估计,全国醴陵“官窑瓷”收藏品不超过400件,“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不足200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