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晚明瓷画“双头蛇”有何寓意

晚明瓷画“双头蛇”有何寓意

瓷砖有哪些 瓷砖有辐射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2020-10-15

瓷砖有哪些。

双头蛇

有位瓷友喜欢收藏青花瓷,前几年醉心于搜集12生肖青花纹饰,曾给我来信,请帮助物色。大家经过一番努力,小有成果:如子鼠有明天启、崇祯的“松鼠葡萄”纹;丑牛有永宣的“犀牛望月”、明万历的“老子青牛”“牧童骑牛”;寅虎有明正德的“乳虎”、崇祯的“下山虎”;卯兔有明天启的“狡兔三窟”“月宫桂兔”;辰龙就更多了,元明清皆有龙的图案,各个朝代,官窑民窑,风格各异;午马纹饰也多,特别是明代万历到天启,“天马”“卧马”“海水马”“群马”皆有;未羊有明天启、清康熙的“三羊开泰”“苏武牧羊”;申猴也可以找到,以“马上封侯”“喜鹿封侯”之猴代之;酉鸡有明成化的“子母鸡”、清代的“冠上加冠”大公鸡;戌狗不多,后来找到一个瓷片,上有一条“看家狗”;亥猪在明代青花瓷上找不到,据说是因为明代皇帝姓朱,“猪”与“朱”同音,窑工怕因画猪而获罪,故纹饰上未出现。直到清乾隆时期,青花纹饰上才出现猪的形象,且是“野猪”。最难找的是巳蛇,许多人努力各方寻觅,迟迟不见踪影。没想到,今年春节前终于传来好消息。

江西九江的收藏家吴忠信从微信上发来一幅图片。青花瓷片标本上绘制的恰恰是一条“蛇”(见图),看来12生肖青花纹饰可以全了,真让人大喜过望。瓷片纹饰上除了蛇还有一位手握锄头的人。有人看了一眼便下断言:“农夫与蛇的故事”!似有几分像。《农夫与蛇》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内容世人耳熟能详,故事寓意做人做事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手伸向善良的好人;对恶人即使做到仁至义尽,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后来再仔细揣摩画面,又感到似有出入。瓷片上绘的分明是一条“双头蛇”。为了弄清“双头蛇”青花纹饰的含义,最近我专门查找了一些资料。双头蛇又叫两头蛇,古已有之。古人传说见之者死,说明其狠毒之至。晋郭璞注《尔雅·释地》称为之“岐头蛇”。“歧头蛇也,今江东呼两头蛇。”汉代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记载:“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后来,孙叔敖果然成为楚国的一代名臣。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德行上》说:“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的《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

其实,双头蛇属于蛇的基因变异种,多生活于高山或平原湿地,隐匿于泥土下。越南以及我国江浙、湖广等地,多有发现,并非毒蛇。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末清初瓷器上的玉兔有何寓意


古往今来,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有很多种,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玉兔望月、蟾宫折桂等。也由此,玉兔、嫦娥、蟾蜍、桂花树等,也常常化身为月宫的代表,成为历代制瓷匠人创作瓷画故事的素材。如今,无论是在博物馆还是在艺术品市场上,依然可以见到这类题材的瓷器佳作呈现。恰逢中秋佳节之际,笔者整理了一组以玉兔为主题的瓷器佳作,以飨读者。

先看这只明隆庆青花三友花卉玉兔纹盘(图1),口径14.5、底径8.7、高3.2厘米。盘外壁素白无纹饰,内壁一周以青花描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盘心绘一青花圆形留白玉兔纹,恰似玉兔卧于一轮满月之中。杜甫《月》诗有“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句,描写中秋月色,此盘所绘玉兔形态正合诗意,或有祝人长寿、祈求团圆的美好寓意。将兔纹与松、竹、梅“岁寒三友”同绘一器之上,更为这件晚明时期的民窑小盘增添了些许文雅趣味。

再赏这件清康熙青花兔纹浅碗(图2),口径13、底径6、高4.8厘米。碗外壁光素。碗内青花装饰,绘花、蝶、兔等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围绕碗心的花朵内所绘四只白兔,兔回首张望,形态写意。中心所绘动物为代表月宫的蟾蜍。

明末清初之后,民窑中常见此类以玉兔为题材的日用器,多以盘、碗、杯等为主,寓意“玉兔思乡”。在江山鼎革之时,人们常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怀思。至康熙时期,这种题材逐渐流行,“相思”的涵义和内容也就更加宽泛了。

同时期玉兔纹的瓷器,还有这只清康熙玉兔望月图盘(图3),直径19.7厘米,敞口、弧腹、圈足。外壁边缘处饰弦纹,青花勾勒填绘出竹子、太湖石,颇具江南园林小景之秀雅别致。盘心亦用青花勾勒出外轮廓,继而平涂,而青花分五色,浓淡之间将人物、衣纹、树木界别出层次。描绘盛开的桂花树之下仕女依书案而坐,一手执宫扇,一手挨着桌面,双目微垂,若有所思,玉栏之旁玉兔昂首望月。桂花盛开在八月中秋之际,玉兔望月似乎期盼奔向月亮。此图构思巧妙,借桂花、玉兔来暗示“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乃中秋之际对恋人和亲人的思念,为清早期主题突出的青花瓷器上佳之作。

明清“烟波江上”瓷画寓意


青花瓷画“茫茫江汉上,日暮竟何之?”江边的老人踽踽独行,不知走向何方?

我们知道,明朝走向灭亡,原因较为复杂。我认为,自成祖以后,历代诸君与群臣皆趋于保守,不思进取,西洋人的文明就是在明朝超过中国的,明朝本来有最强大的水师,可是明朝中后期,竟然难以造出明初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大船,明朝的火器虽然种类繁多,但多不堪用,后期只能依靠西洋引进的火铳、佛郎机、红夷炮,中国的落后,大明难辞其咎。西方文艺复兴起始于15世纪末,到18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又在不断工业革命,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明清两朝,他们夜郎自大……不管到底什么原因,明朝灭亡了,“迷惘”也许。

另一种解读是,瓷上“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上使人愁。”句出自唐朝崔颢的《登黄鹤楼》。而在清代的青花瓷上有不少这样的诗意解读。传统文化中,“烟波江上”似乎是一个让人产生愁绪的图式,“渔夫”或高人,是一个等同于“归隐”的名词。处“江湖之远”而悠然自得,是文人向往的原乡,于风浪中坐稳渔舟是豪杰的向往,乘桴浮于海,是布道者最后的温房,与世沉浮、随波上下,又是智者多么大的无奈和苍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人心,最想要的还是这一份踏实与闲适。

我在许多古瓷上见过,“黄鹤一去不返,白云浩淼空悠”的题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瓷写景,诗抒情,浑然天成。崔颢是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这首《黄鹤楼》,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说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崔颢的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加上工匠绘出的图画,都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一气旋转,千水茫茫,江汉日暮,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使观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笔笔皆有定声的诗律。在瓷画上境界与诗恰好合律。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烟波江上,一人独行,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图5),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独行者的渺小与愁绪,也使诗韵画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正由于这类青花瓷上诗画艺术的出神入化,使古瓷艺术取得后人的极大认同与喜爱,它被今天的人们推崇为“文人瓷画”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明末崇祯至清初顺治时期的瓷画“烟波江上”的寓意与闲适,采用的都是文人画的画法,寥寥数笔,就在浓淡干湿的釉色之中,大片空白,把古代诗人那种豪爽、洒脱、傲岸的神韵表现得栩栩如生,我收藏的这几块,真可谓笔简意赅,人物渺小,神采清逸,衣装用细笔扫出,却韵味十足,有如御风而行于虚空之中。笔下默然形成了画师心中理想的高士形象,大智若愚、悠然自得。其实,这些瓷画具体所绘是哪个年代、哪位隐士已无需区分,它不过是画师理想中的符号而已。古士已往,精神长存,寻古趣、拟古意,只为寄以一种情怀!

釉里红龙纹大罐(晚明)赏析


家住市郊的胡先生是一位古瓷收藏爱好者,有着数十年的淘宝经历。胡先生最偏爱的是一件收藏10多年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因为不知其烧制的年代,常常感到遗憾。多年来,他请了不少收藏界人士和专家前来观赏和鉴定。结果呢:甲说是老(清)仿,乙说是清代的,又有的认为是后仿的……众说纷纭。虽然这样的状况在目前古玩界是常有的事,但执着的胡先生一直想搞清楚这只龙纹大罐的身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沪上著名古玩专家、央视CCTV-4《国宝档案》特邀专家唐愷教授。

唐教授一见到这件大罐,目光就被紧紧吸引住了。大罐胎骨粗实,底足为平切状,周边火石红自然分布,底部盘泥条状明显,釉里红发色深沉而稳定,未见缩釉和过艳现象,釉面滋润有开片状,颈部和底部绘有海水和如意云纹,肩部绘有仰莲纹(中间是暗八仙),中腹绘有四爪龙,神态威武,笔触自然灵动,富有生气,大罐内壁接口工艺明显……纵观该件大罐,器形规整大气,纹饰富有明人绘画的风格和特征。这是一件市场上很难见到的明晚期的珍品。唐教授告诫大家,鉴定每件古玩,首先要过手和过眼,要看旧气,要进行科学的对比和分析,才能对古玩的新与旧、真与假进行准确的判断,否则仅依据书本和图片来鉴定,是无法作出正确的鉴定结果的。

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


这枚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见图),巴掌大小,却有一番趣味,对收藏爱好者来说,可谓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上品佳器”。要感谢弘治年的这位工匠,为我们留下了“状元迎妻”如此生动美好的画意!正是:“明月当头为探看,芭蕉迎亲姿容香。花园洞房结连理,深情牵手状元郎。”

瓷画如此表现,让我们想起那林林总总的古代状元,我脑海中此刻便浮现“风度翩翩的书生”形象,可是也有例外。据民国旧籍《奇故萃》记载,在清代时,有一个状元文才盖世,却奇丑无比,在他新婚之夜,新娘子因为他的长相太丑而自杀。这个人就是康熙五十七年的状元汪应铨。汪面有麻点,又高又胖,可就是因为他长得很不上相,康熙皇帝特地“钦点”他为状元,以衬托出他的才华过人。何况,汪应铨中状元时已40多岁了。

中状元后,汪应铨的大名一下子传遍京城。一位出身富户、粗通文墨的大小姐陆氏思想解放,受到话本中“才子佳人”的影响,辗转托人,表示“就算做妾也要嫁给这个状元郎”。汪听后欣然接受,于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把陆小姐迎进了家门。客散明月时,洞房花烛夜,这时,陆小姐才真正看到状元郎的真容,她不由得大失所望……

这时陆小姐心中懊悔不已。没想到的是,汪应铨新婚之夜喝得酩酊大醉,不但在新房里呕吐,还丑态百出地光身起舞。这番态势使陆小姐深受打击,她自感无法面对这位才子丈夫,因此,在汪熟睡打呼之时,陆小姐悬梁自尽了。

真可谓喜悲交加。这件事震动了京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康熙对这位状元郎的赏识。康熙先是让他担任翰林院修撰,后来又让他入值南书房,汪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可惜后来汪锋芒太露,得罪了权贵而不自知,终被弹劾。之后他归隐田园,著书讲学,还算滋润。

另一种情况是,在古代大部分有资格娶公主的人,都对此事避之不及。因为一旦你娶了公主,仕途就差不多断了,不仅如此,万一娶回一个刁蛮任性的,还会闹得家宅不宁。

历史上最不喜欢娶公主的朝代是唐朝。据说,几乎每个唐朝皇帝都有一个梦魇,连李世民都不例外,那就是世家大族。很多世家都有几百年的传承,在这些人的眼中,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皇室,只不过是暴发户罢了,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暗地里,很瞧不起李唐皇室。唐朝强大的时候还好,这些世家大族只敢在暗地里嘀咕几句。但到了唐朝的中后期,世家大族愈发猖獗起来。

据史书记载,唐文宗时期,唐文宗要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山东望族的崔家。但是遭到了崔家的抵制,称:绝对不会让公主进门,谁爱娶谁娶去!这个蛮横的表态气坏了唐文宗,他破口大骂:“我家两百年天子,还不及崔、卢耶!”崔、卢便是当时山东有名的望族。其实,李唐皇室根本不看重礼法,例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把李元吉的王妃纳入了宫中。李治在父亲李世民去世后,将小妈武则天接进宫中。李唐的那些公主也大多随性潇洒,放荡不羁。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娶公主的原因,怕成为第二个“房遗爱”。

好玩的是,唐宣宗时,宣宗帮女儿万寿公主挑选了当朝状元郑颢。此人才华出众、风度翩翩,万寿公主见也十分喜爱。宣宗找来郑颢说此事,郑颢竟当场回绝,表示自己已经有未婚妻卢氏了,不可能另娶。宣宗也无奈,只好让宰相白敏中去做说客。白敏中晚上来到郑颢家中,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丢给了郑颢,上面写着“君若不从,大祸将至。”郑颢怕殃及无辜,无奈之下只得娶了公主……

瓷画,到了明代弘治时期,较好地吸收了前朝的一些技法,工匠的画笔下有了许多线条韵染,他们懂得了以细与粗表示明暗和立体感;制瓷工艺也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而品种逐步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在瓷绘上呈现出以故事为主的趣味,风格趋向轻巧俊秀,画面留有空白,只是民窑胎质仍显得粗松一些……这是许多收藏者和研究者从瓷片中得到的感觉。而这块明弘治的瓷画“状元迎妻”,更多的是让我们今天的人们品味古人的文化性情,尤其是科举制度对历代社会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清顺治瓷画:海明先见日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这块巴掌大的瓷片(见图)遗自清代顺治年间,瓷画上的山、石、树、亭,衬托着海水茫茫,一轮初日升于海上……在工匠艺术的描绘下,一幅“海明先见日”的宏大意境铺陈开来。我们看到,作为陶瓷佳器的青花釉色上,白中泛青,线条刚柔,如镜面一样坚硬致密。引人身临其境的画面,其精美高远,让收藏者陆佩义先生不惜千元收藏在手。

瓷画上的这幅诗境,其诗原出自诗人张祜的作品《题松汀驿》,全诗为:“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张祜是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他一生“不事献媚”,却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曾因一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使他最初名震诗坛。

这幅瓷画演绎着原诗的意境。“松汀驿”是古代驿站的名字,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诗人在这里写出了苍茫,写出了太湖的所谓“五湖”。青翠的山色连接到遥远的天边,松汀驿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东岸。早晨湖面明亮,可以看到东升的旭日,在白晃晃的江面,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风声。只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路能接到高原上去,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到村落。诗人感叹,我的那些遗世独立的老朋友们,却一个个都不在太湖这里了。

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找不到朋友,落脚在湖畔一个名叫“松汀驿”的驿站时,题写在壁上的诗。诗里除了对访友不遇表达了遗憾外,也把松汀驿的美景介绍给读者,后来的读者中一定是有顺治年间的这位瓷画工匠的,否则,他如何绘出这样的意境之美!

用今天的话说,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从古至今,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了。

当时杜牧当度支使,待张祜十分优厚,杜牧有一首诗赠给张祜说:“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作诗常反复吟诵,雕琢字句,妻子儿女每次叫他他都不应,说:“我正要口里生花,难道还顾得上你们吗?”连大诗人杜牧都如此欣赏张祜!可见其诗不俗。

据说,张祜为人清高,颇有诗才,他的知心朋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然而他却不习科举文章。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张祜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把张祜的三百首诗献给朝廷。奏章大意说:“凡作五言诗,应包含六艺。如今人多文笔放诞。诗坛没有宗师。张祜多年流落江湖,很久以来精于诗赋。他钻研深入用心良苦,搜求意象功力很深,受到同辈诗人推崇,诗赋风格罕有人比。谨此请人抄写其诗作,到光顺门进献,乞望皇上交给中书省、门下省办理。”

随后,张祜得进京城,此肘正值元稹号称“心机深陷难测,在朝廷里权势很大”,皇上于是把元稹召来,问他张祜的诗写得好不好?元稹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恐怕会影响陛下的风俗教化。”皇上听了。就这样,张祜不久便寂寞归乡。之后,张祜遍游山水,胜览了许多名寺,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留下许多好诗,《全唐诗》收录了他349首诗歌。

张祜以“处士”身份终其一生,他美好的名声不靠钟鼎而传扬,却能高视阔步于那个时代;他的许多意境高远的诗句,正如这块顺治瓷片一样,被后代的画家艺匠延绘成艺术作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辉煌的一脉,不断传承下来,至今依然为人称道,叫绝!

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明)


现藏天津博物馆。

明(1368-1644),高20.9厘米、底宽15厘米。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窑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德化窑以白瓷著称,因胎土纯净细腻,胎料和釉料中含铁量极低,而含钾量较高,故所产瓷器呈现温润而光亮的象牙白色。欧洲人冠之以“象牙白”、“中国白”、“猪油白”、“鹅绒白”的美称。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有盘、碗、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罗汉、达摩、关公、王母等。明德化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与当时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是分不开的。 这批艺术大师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婕隆、陈伟等人。其中尤以何朝宗最为出色。

推荐阅读:

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清)

明清德化窑白釉佛像鉴识

何朝宗又名何来,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雕塑家,擅长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画,线条清晰、简洁、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何氏塑造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是整体的塑造,还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细部刻画,都一丝不苟,准确生动。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何朝宗款的白釉观音,高20.9厘米、底宽15厘米。此尊塑像通体白釉,观音舒坐,发髻高耸,眼帘下垂,身着羊肠裙,左臂下垂手扶一卷经,右手置于左膝上,双膝交叉,呈交腿坐态,跷足。神态肃穆,衣纹简练洒脱,由于雕塑技艺娴熟,线条洗练,深刻表现了观音超凡脱俗的神态。塑像背面有一阴文葫芦形“何朝宗”款。此尊观音应为何朝宗的代表作。坚细的胎质配以莹润的白釉,观音愈发显得如脂似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

明万历青花瓷画《詹何钓鱼》


江苏古陶瓷研究会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人物卷中,收录有一明万历时期的《独钓图》瓷画(见图)。一般来说,看到“独钓图”,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姜太公钓鱼”。其实非也。查阅一下资料我们就会发现,姜太公的鱼钓是直的,上面不放鱼铒,而且离开水面足足有三尺高。他一边高举钓竿,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综观古今垂钓之人,有休闲寄情山水的,有隐名遁世的,亦有钓翁之意不在鱼的。战国时的楚国有位善钓之人叫詹何,他钓鱼的材料、方法很特殊,钓出产量也钓出名。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鱼线,用细长而尖锐的刺做鱼钩,用楚国产的细竹做钓鱼竿,用剖开的米粒做鱼饵。在万丈深渊中,在湍急的河流中,钓到的鱼可以装满一辆车。而且能保持钓鱼线不断,钓鱼钩没有被拉直,钓鱼竿保持原样不拉断。

楚国的国王听到这件事,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就派人把詹何找来问话。詹何说:“我小时候听我的父亲讲过,楚国过去有位射鸟的高手叫蒲且子,用拉力很小的弓,用细细的绳作弦,顺着风拉弓一射,一箭能连射两只黄鹂鸟。是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模仿着学习钓鱼,五年的时间才完全懂得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无杂念,一心钓鱼,鱼儿看到我的钓饵,就像尘埃或焦聚的泡沫一样,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得心应手了,还能有什么不能对付的吗?”

均衡是天下最公正的道理,对于有形的事物也是如此。蒲且子和詹何钓鱼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专心不二,一丝不苟,用心去发现、探索和运用其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代宣统瓷器有何收藏意义


宣统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北京荣宝2013年6月23日春拍

清代晚期宣统一朝短短三年,却仍有烧制官窑瓷器。已故陶瓷鉴定泰斗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提到《清档》对宣统时期的记载为: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笔者喜好鉴藏陶瓷多年,但所见宣统官窑瓷器并不多。据界内前辈所言,宣统官窑瓷器过去未见到有仿品。

而随之陶瓷鉴藏热,近年已引起赝贩子所注意。宣统本朝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较为突出的特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较为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而有劲。其青花发色,鲜亮浓艳而不晕散。提及此时的器形,《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亦有对宣统时期的造型作以评析。庚宝昌先生总结为: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形制。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形亦大比前朝规整。典型的器物有盖罐,赏瓶,玉壶春瓶等。

以笔者的鉴藏经验,其纹饰多为团鹅纹、团龙纹、双喜云龙纹等宣统时期的瓷器,在收藏界较为常见的代表器有,盖杯、盖罐及碗盘等。当然,此时的图案纹饰依然有承袭光绪以前的图案,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有、海水姜牙纹、万寿纹、喜字纹等。而此时的绘画并非所有的陶瓷画技都完全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所影响,也是有不少的器皿纹饰被绘画的十分精致,甚至可与前朝相媲美。而庚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亦有提及宣统瓷器的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这是一件宣统时期的粉彩九桃福寿纹纹碗,为北京荣宝拍卖今春的拍品。该碗的外壁绘桃树一株,衬以矾红灵芝,寓意长寿。娇艳的饰彩渲染出桃果香浓欲滴的神韵,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精彩效果。据陶瓷鉴藏资料记载,此式粉彩九桃纹饰为雍正时期创烧,其后便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纹样。其估价为20-30万人民币,来源于2012年的及时的春拍。而笔者身边往来的一位藏家大腕师友前辈就是荣宝的常客,据其介绍荣宝的业界口碑同样如同大牌国际拍卖行佳士得一样响亮。但即便是大拍卖行的瓷器专场对于宣统瓷亦是为之甚少,由此可预计届时此瓷的碗落锤价不俗。

宣统瓷虽数量有限,但依然具有宫廷制瓷的风格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称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品的尾声,是颇具说服力的说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