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 导航 >

清顺治瓷画:海明先见日

清顺治瓷画:海明先见日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海捞瓷器的鉴别 顺治瓷器大碗鉴别方法

2020-09-29

清三代海捞瓷器怎么鉴别。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这块巴掌大的瓷片(见图)遗自清代顺治年间,瓷画上的山、石、树、亭,衬托着海水茫茫,一轮初日升于海上……在工匠艺术的描绘下,一幅“海明先见日”的宏大意境铺陈开来。我们看到,作为陶瓷佳器的青花釉色上,白中泛青,线条刚柔,如镜面一样坚硬致密。引人身临其境的画面,其精美高远,让收藏者陆佩义先生不惜千元收藏在手。

瓷画上的这幅诗境,其诗原出自诗人张祜的作品《题松汀驿》,全诗为:“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张祜是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他一生“不事献媚”,却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曾因一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使他最初名震诗坛。

这幅瓷画演绎着原诗的意境。“松汀驿”是古代驿站的名字,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诗人在这里写出了苍茫,写出了太湖的所谓“五湖”。青翠的山色连接到遥远的天边,松汀驿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东岸。早晨湖面明亮,可以看到东升的旭日,在白晃晃的江面,可以听到远处传来的风声。只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路能接到高原上去,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通到村落。诗人感叹,我的那些遗世独立的老朋友们,却一个个都不在太湖这里了。

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找不到朋友,落脚在湖畔一个名叫“松汀驿”的驿站时,题写在壁上的诗。诗里除了对访友不遇表达了遗憾外,也把松汀驿的美景介绍给读者,后来的读者中一定是有顺治年间的这位瓷画工匠的,否则,他如何绘出这样的意境之美!

用今天的话说,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从古至今,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了。

当时杜牧当度支使,待张祜十分优厚,杜牧有一首诗赠给张祜说:“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作诗常反复吟诵,雕琢字句,妻子儿女每次叫他他都不应,说:“我正要口里生花,难道还顾得上你们吗?”连大诗人杜牧都如此欣赏张祜!可见其诗不俗。

据说,张祜为人清高,颇有诗才,他的知心朋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然而他却不习科举文章。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张祜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把张祜的三百首诗献给朝廷。奏章大意说:“凡作五言诗,应包含六艺。如今人多文笔放诞。诗坛没有宗师。张祜多年流落江湖,很久以来精于诗赋。他钻研深入用心良苦,搜求意象功力很深,受到同辈诗人推崇,诗赋风格罕有人比。谨此请人抄写其诗作,到光顺门进献,乞望皇上交给中书省、门下省办理。”

随后,张祜得进京城,此肘正值元稹号称“心机深陷难测,在朝廷里权势很大”,皇上于是把元稹召来,问他张祜的诗写得好不好?元稹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恐怕会影响陛下的风俗教化。”皇上听了。就这样,张祜不久便寂寞归乡。之后,张祜遍游山水,胜览了许多名寺,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留下许多好诗,《全唐诗》收录了他349首诗歌。

张祜以“处士”身份终其一生,他美好的名声不靠钟鼎而传扬,却能高视阔步于那个时代;他的许多意境高远的诗句,正如这块顺治瓷片一样,被后代的画家艺匠延绘成艺术作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辉煌的一脉,不断传承下来,至今依然为人称道,叫绝!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


这枚明弘治“状元迎妻”瓷画(见图),巴掌大小,却有一番趣味,对收藏爱好者来说,可谓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上品佳器”。要感谢弘治年的这位工匠,为我们留下了“状元迎妻”如此生动美好的画意!正是:“明月当头为探看,芭蕉迎亲姿容香。花园洞房结连理,深情牵手状元郎。”

瓷画如此表现,让我们想起那林林总总的古代状元,我脑海中此刻便浮现“风度翩翩的书生”形象,可是也有例外。据民国旧籍《奇故萃》记载,在清代时,有一个状元文才盖世,却奇丑无比,在他新婚之夜,新娘子因为他的长相太丑而自杀。这个人就是康熙五十七年的状元汪应铨。汪面有麻点,又高又胖,可就是因为他长得很不上相,康熙皇帝特地“钦点”他为状元,以衬托出他的才华过人。何况,汪应铨中状元时已40多岁了。

中状元后,汪应铨的大名一下子传遍京城。一位出身富户、粗通文墨的大小姐陆氏思想解放,受到话本中“才子佳人”的影响,辗转托人,表示“就算做妾也要嫁给这个状元郎”。汪听后欣然接受,于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把陆小姐迎进了家门。客散明月时,洞房花烛夜,这时,陆小姐才真正看到状元郎的真容,她不由得大失所望……

这时陆小姐心中懊悔不已。没想到的是,汪应铨新婚之夜喝得酩酊大醉,不但在新房里呕吐,还丑态百出地光身起舞。这番态势使陆小姐深受打击,她自感无法面对这位才子丈夫,因此,在汪熟睡打呼之时,陆小姐悬梁自尽了。

真可谓喜悲交加。这件事震动了京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康熙对这位状元郎的赏识。康熙先是让他担任翰林院修撰,后来又让他入值南书房,汪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可惜后来汪锋芒太露,得罪了权贵而不自知,终被弹劾。之后他归隐田园,著书讲学,还算滋润。

另一种情况是,在古代大部分有资格娶公主的人,都对此事避之不及。因为一旦你娶了公主,仕途就差不多断了,不仅如此,万一娶回一个刁蛮任性的,还会闹得家宅不宁。

历史上最不喜欢娶公主的朝代是唐朝。据说,几乎每个唐朝皇帝都有一个梦魇,连李世民都不例外,那就是世家大族。很多世家都有几百年的传承,在这些人的眼中,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皇室,只不过是暴发户罢了,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但暗地里,很瞧不起李唐皇室。唐朝强大的时候还好,这些世家大族只敢在暗地里嘀咕几句。但到了唐朝的中后期,世家大族愈发猖獗起来。

据史书记载,唐文宗时期,唐文宗要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山东望族的崔家。但是遭到了崔家的抵制,称:绝对不会让公主进门,谁爱娶谁娶去!这个蛮横的表态气坏了唐文宗,他破口大骂:“我家两百年天子,还不及崔、卢耶!”崔、卢便是当时山东有名的望族。其实,李唐皇室根本不看重礼法,例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把李元吉的王妃纳入了宫中。李治在父亲李世民去世后,将小妈武则天接进宫中。李唐的那些公主也大多随性潇洒,放荡不羁。这也是很多人不敢娶公主的原因,怕成为第二个“房遗爱”。

好玩的是,唐宣宗时,宣宗帮女儿万寿公主挑选了当朝状元郑颢。此人才华出众、风度翩翩,万寿公主见也十分喜爱。宣宗找来郑颢说此事,郑颢竟当场回绝,表示自己已经有未婚妻卢氏了,不可能另娶。宣宗也无奈,只好让宰相白敏中去做说客。白敏中晚上来到郑颢家中,从怀中取出一张纸条丢给了郑颢,上面写着“君若不从,大祸将至。”郑颢怕殃及无辜,无奈之下只得娶了公主……

瓷画,到了明代弘治时期,较好地吸收了前朝的一些技法,工匠的画笔下有了许多线条韵染,他们懂得了以细与粗表示明暗和立体感;制瓷工艺也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而品种逐步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在瓷绘上呈现出以故事为主的趣味,风格趋向轻巧俊秀,画面留有空白,只是民窑胎质仍显得粗松一些……这是许多收藏者和研究者从瓷片中得到的感觉。而这块明弘治的瓷画“状元迎妻”,更多的是让我们今天的人们品味古人的文化性情,尤其是科举制度对历代社会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

晚明瓷画“双头蛇”有何寓意


双头蛇

有位瓷友喜欢收藏青花瓷,前几年醉心于搜集12生肖青花纹饰,曾给我来信,请帮助物色。大家经过一番努力,小有成果:如子鼠有明天启、崇祯的“松鼠葡萄”纹;丑牛有永宣的“犀牛望月”、明万历的“老子青牛”“牧童骑牛”;寅虎有明正德的“乳虎”、崇祯的“下山虎”;卯兔有明天启的“狡兔三窟”“月宫桂兔”;辰龙就更多了,元明清皆有龙的图案,各个朝代,官窑民窑,风格各异;午马纹饰也多,特别是明代万历到天启,“天马”“卧马”“海水马”“群马”皆有;未羊有明天启、清康熙的“三羊开泰”“苏武牧羊”;申猴也可以找到,以“马上封侯”“喜鹿封侯”之猴代之;酉鸡有明成化的“子母鸡”、清代的“冠上加冠”大公鸡;戌狗不多,后来找到一个瓷片,上有一条“看家狗”;亥猪在明代青花瓷上找不到,据说是因为明代皇帝姓朱,“猪”与“朱”同音,窑工怕因画猪而获罪,故纹饰上未出现。直到清乾隆时期,青花纹饰上才出现猪的形象,且是“野猪”。最难找的是巳蛇,许多人努力各方寻觅,迟迟不见踪影。没想到,今年春节前终于传来好消息。

江西九江的收藏家吴忠信从微信上发来一幅图片。青花瓷片标本上绘制的恰恰是一条“蛇”(见图),看来12生肖青花纹饰可以全了,真让人大喜过望。瓷片纹饰上除了蛇还有一位手握锄头的人。有人看了一眼便下断言:“农夫与蛇的故事”!似有几分像。《农夫与蛇》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内容世人耳熟能详,故事寓意做人做事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手伸向善良的好人;对恶人即使做到仁至义尽,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后来再仔细揣摩画面,又感到似有出入。瓷片上绘的分明是一条“双头蛇”。为了弄清“双头蛇”青花纹饰的含义,最近我专门查找了一些资料。双头蛇又叫两头蛇,古已有之。古人传说见之者死,说明其狠毒之至。晋郭璞注《尔雅·释地》称为之“岐头蛇”。“歧头蛇也,今江东呼两头蛇。”汉代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记载:“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后来,孙叔敖果然成为楚国的一代名臣。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德行上》说:“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的《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

其实,双头蛇属于蛇的基因变异种,多生活于高山或平原湿地,隐匿于泥土下。越南以及我国江浙、湖广等地,多有发现,并非毒蛇。

清代顺治瓷器收藏要点


 

顺治(1644~~1661),处于清政权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瓷器带有明末清初过渡时期之特点,政府无暇顾及御窑的生产,只在顺治八年、十一年、十三年烧造了三次,御窑行之以明末开始的“官搭民烧”办法,极大促进了民窑业的发展。

1,整体上看造型古朴,部分承袭前制的同时,有少量新的形式出现。北京弘钰博古玩城官窑器多圆器,民窑器以佛前供器为多。筒形瓶又称“象腿瓶”和“一统瓶”,这个时期呈直筒状,颈肩部弧度小,赋予“大清一统天下”之意,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的器物。

2,器物胎体厚重,胎质比明末坚硬细洁。北京弘钰博古玩城釉色白中泛青,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盘、碗底部近足处,呈现较淡的亮青釉;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混浊。常见器物口沿涂一圈酱色,深浅不一,深者黄褐,浅者米黄,多不光亮,多数器物口部施酱黄釉之“酱口”是顺治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

3,器足有平足、矮圈足、璧形足、双圈底等。圈足由明末的浅矮渐趋高深,至康熙时愈甚。明末的内外斜削的尖状足逐渐向圆足转化,俗称“泥鳅背”。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里矮外高的斜削式璧形足,此朝仍然很多,乾隆以后消失。瓶、罐等琢器底部无釉,常见有一圈密集而规则的旋纹。筒形瓶为平底,底中心微内凹。

4,顺治五彩色彩为平涂,衣褶线条较粗,具有浓厚的明瓷气息。瑞兽纹以山石芭蕉麒麟、独角兽为多。

5,顺治传世品中官窑款器物甚为罕见。北京弘钰博古玩城有款者,一般在盘、碗底部书青化“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或“顺治年制”四字楷款,有的字体书写讲究,有的较草率。民窑器也有四字、六字楷款,但常见的是干支纪年款和文人题记,还有堂名款、吉语款等。堂名款有:维善堂、百花斋、梓桑轩、望仙楼等;吉语款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玉堂佳器、雅等。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赏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品种外,清代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但入清后,秀丽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产中最主要的产品。

顺治青花

顺冶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儿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冶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有几种纹饰是顺冶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冶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冶年制”款,字体工整。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青花壶(明)


明 青花壶

规格:高29.2cm

质地类型:瓷器

五彩缤纷的陶瓷艺术中,赤、橙、黄、绿融会互通,各领风骚;而青花瓷器以其清新高洁、雅致隽永独步一方,历数百年而不衰,既古老而常新。

青花是最著名的釉下彩品种,用钴料作着色剂,在坯体上直接描绘后再罩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钴料发色湛蓝,烧成后清爽醒目,但产地不同往往使效果不一。

钴蓝的应用始于公元前15、14世纪的古埃及,当时用在香料瓶上作装饰。未久,伊拉克等中东地区将钴蓝施于陶器釉。在中国,长沙战国墓出土有以钴着色的蓝色琉璃珠,经研究,认为与中东地区所用为同一成分,系进口青料,说明在战国时钴蓝已从西亚传入我国。唐三彩中的蓝釉和唐青花是钴蓝用于中国陶瓷釉彩的最早例子,但当时国内钴土矿尚未发现,钴蓝原料靠进口,来之不易,故没有大量应用。宋代青花瓷器上的钴蓝成分经分析认为是国产(属于高锰型),但国产钴土矿还处于开发的起始阶段,所以宋青花为数也很少。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进入成熟期,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所用钴料进口、国产均有。

明、清两代青花的生产基地还是景德镇,所用钴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如永乐、宣德时期),青色浓艳;也有用国产的陂塘青(如成化时期),色较清淡;嘉靖时用云南运来的回青和石子青的混合料,效果较好,蓝中微泛红紫,色泽鲜亮。

青花是明、清时期彩瓷制作的主流,景德镇因其地位特殊、产品冠绝全国而被其他小窑模仿。景德镇窑本身在不同时期也有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如嘉靖一朝,景德镇官窑产瓷约达六十多万件,民窑更是难以统计。其时官窑器胎体较厚、细白,釉层厚而釉面光亮,器型有日用器皿碗、盘、壶、碟、罐。另流行方形、棱形器,如方碟、方罐、瓜棱形瓶等。

顺治時期陶瓷釉色分类


五彩——顺治民窑的器物较多保留晚明的古拙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浓重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加绘青花的色彩浓重的五彩器,俗称“大明彩”图案以绿叶红花的双犄牡丹锦鸡纹为多,也有的绘枭兰,怪石,竹石牡丹纹。画面常缀有提句,其青花色调翠蓝。在素白釉面上,不加绘青花而直绘五彩的器物日渐增多,施彩和纹饰均展现出清代五彩的全新面目:釉面大多平净,红,黄,绿诸彩虽较淡,但很鲜亮;人物场景的绘制,笔触渐细。有点五彩器属有“百花齐”。顺治五彩器大多已在清末民初时流落到海外,常见于法国各博物馆中。

黄釉——色调较前后两朝“崇祯与康熙”都深,除光素器外,也有暗刻龙纹的官窑器。故宫博物馆所藏黄釉盘,器壁浅坦,口沿微折,器壁外下方刻有莲瓣纹,以紫色勾勒轮廓线,器内暗刻龙纹,款识书写规整(康熙官窑款器有与相似之处)

茄皮紫釉——紫色泛滥,俗称“茄皮紫”或茄皮蓝。盘类与黄釉器型相同。有光素器,也有内暗刻云龙纹外刻莲瓣纹的。此种釉色,顺治,康熙两朝完全相同,只是康熙时更多见。两朝的官窑器。器底均以楷书写款;也有无款的,但康熙时的器口略微显厚。

白釉——似卵皮,白中泛青色,多数器口施酱黄釉。釉面。釉面虽肥厚,光亮度不足,但却无明代白釉釉面的那种油腻感.

文人瓷画别开生面


近日,“瓷坛明珠”景德镇百年文人瓷画珍品大展正在上海壹号美术馆举办。其中,一对“珠山八友”代表之一汪野亭画的粉彩缠枝莲地开光山水铭文瓶(下图)十分引人注目。

10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时期,供职于御窑厂的一批新安画派大师,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领军人物,首反宫廷用瓷纯工艺品的制式,冲破清规戒律,以瓷代纸,将中国画入瓷,成功地将瓷艺与画艺相结合,开启"浅绛"文人派彩瓷之先河。"浅绛彩"瓷画,追求笔墨情趣,瓷品具诗、书、画、印为一体。作者是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作品充分展现绘画者的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整体贯穿着浓浓的"书卷气",浅绛彩瓷名家之作,大多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欣赏收藏,形成一股"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的社会风尚,成就斐然。

民国初年,浙派画家汪晓棠,江西画家潘匋宁、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等彩瓷名家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新粉彩”的形式,将文人派彩瓷发扬光大,瓷画作品在

世界国际博览会

屡得一等金奖。1928年秋月,王琦、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结社瓷坛,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珠山八友艺术家群体,革故鼎新,发奋挥毫,将"瓷上文人画"推向登峰造极的境界,筑起中国陶瓷史上一座耀眼的时代丰碑。

物换星移,当今瓷坛人才辈出,高手如云,“文人瓷画”在时代腾飞的今天,在众多瓷艺家不懈努力中,已演绎得更加光彩夺目。此次展会,展出浅绛彩顶级画师程门父子、金品卿、王少维等名家瓷画20余件,珠山八友等名家新粉彩瓷画60余件,浅绛彩作品和珠山八友作品大多出自国内外知名文人瓷画收藏大家,流传有序,弥足珍贵。

瓷画:当绘画撞上瓷器


不久前,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韩国平昌郡举办。就在大家都关注着中国代表团冬奥会各项赛事的同时,由千年瓷都景德镇生产制造的陶瓷——“舞动之花”系列餐具和肖像纪念瓷,亮相平昌冬奥会,体现了中国画与陶瓷两大国粹合璧之美,也使得“瓷画”一词进入公众的视野,吸引了不少关注。

作为绘画艺术与瓷器艺术的完美结合,瓷画不仅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颇受收藏家的青睐。学古斋机构创始人、海南收藏家焦涌藏有580余篇瓷画作品,其中既有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也有王琦、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珠山八友”的作品,这些瓷画画面精美,题文应景,用印讲究,具有集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瓷绘艺术风格。

写实风格的瓷画

瓷画,又称瓷版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端于瓷都景德镇,是瓷器文化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2月25日,记者走进学古斋一楼,迎面看到一幅瓷画《乾隆大阅图》,这幅瓷画不像大众常见的青花瓷,颜色淡雅,这幅瓷画颜色明艳,画中的乾隆皇帝五官凹凸有致,立体效果明显,他身上的盔甲也描绘得十分细致,具有很强的金属质感。

中国古代文人擅长诗词歌赋,精通绘画、音乐、书法,在他们的心中,有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山水。除了纸上绘画,这片山水还体现在陶瓷艺术中,早在唐代、宋代许多窑口的陶瓷器皿上,就出现了通景式的绘画形式,如磁州窑、吉州窑瓷器等。到了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通景式绘画已成为十分普遍的表现形式。

绘画,突出的是画家的主体意识。《乾隆大阅图》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是因为这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据焦涌介绍,郎世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却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绘制中,郎世宁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效果,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痕迹。

这幅瓷画的右上角有一红印“乾隆御览之宝”,左下角有落款“臣郎世宁恭画”与两枚红印。焦涌说,“恭绘”一般是将历史上已有的纸制本或者绢制本的名人画作,以原样绘到瓷板上来,这类画作广泛,题材与原作者或是原来在《石渠宝笈》上录有的。

画马的宫廷画家

郎世宁是意大利传教士,在中国从事宫廷绘画50多年,历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他的画作,几乎可以视为“清代宫廷绘画”的代名词,其绘画艺术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康熙朝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风格和艺术审美趣味。

郎世宁以绘制人物以及名马、名犬闻名于世,他的《百骏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乾隆大阅图》中,乾隆皇帝骑着骏马,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郎世宁对马栩栩如生的描绘。

早在郎世宁之前,唐代画家韩干也以画马著名,又有名画《牧马图》传世。但韩干的画法与郎世宁不同,韩干重在线描,即便是为线描马匹上色,也是以渲染马的色彩形象为主;郎世宁则侧重描绘马匹的生理解剖结构和空间光影关系,以线描形,以色绘质,从而形成笔情墨趣、虚实相生的绘画艺术效果,这其实是古代中西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的差异。

焦涌认为,在瓷器作画比纸上作画更难,在珐琅彩瓷器作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珐琅彩画料的油彩成份大、色浓厚,下笔滞涩,一笔下去再改第二笔就是败笔,甚至偶有踌躇,笔划浓淡错了,素板就毁了,所以足见郎世宁的绘画功力之深厚。

“珠山八友”有10人

在学古斋一楼,《乾隆大阅图》的对面挂着一幅中国山水画般的瓷画。据焦涌介绍,这是“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的瓷画作品。与郎世宁的写实风格不同,汪野亭的瓷画作品风格很是写意,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颇有中国文人画的味道,充满中国古典意境美。

鸦片战争以后,一批新安派文人画家在景德镇建立了瓷上浅绛彩的陶瓷绘画形式,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大批艺人和画家,将中国传统文人题材的陶瓷绘画结合粉彩的表现手法,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汪野亭熟练掌握粉彩颜料中的绿色、蓝色,并在运用这些颜色方面独具匠心。”焦涌说,汪野亭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他这幅作品构思完整,布局讲究,画面多是翠峰烟云,路转溪桥,景点连接安排合理,意境别开生面,这种山水通景画法形式,被后继者广为采用。

“珠山八友成员不断改进彩绘工艺,探索新的表现手法。”除了汪野亭,焦涌还收藏了“珠山八友”之一程意亭的《花鸟四条屏》。程意亭以花鸟作为他的主要创作题材,曾经画过一百幅花鸟,每一幅都不同,画面上的色彩富丽古雅,兼有豪壮和柔美的格调,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珠山八友’不是8个人,实际上有10个人。”焦涌说,上世纪二十年代,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月十五一聚,切磋瓷画技艺,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珠山”是古代景德镇的象征,故八人雅称为“珠山八友”,与古代“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相似。邓碧珊、王琦辞世后,徐仲南、田鹤仙应邀参与“月圆会”艺术活动,因而“珠山八友”实际上共有10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