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清顺治青花瓷盘如何鉴别真伪

清顺治青花瓷盘如何鉴别真伪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11-04

青花瓷器的鉴别。

不少刚入门的藏友都会将青花缠枝花盘当成一个碗,但实际上碗和盘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碗的口沿比较深一些,所以青花缠枝花盘还是一个类似于用来装水果的果盘之类的容器。

p1清朝顺治青花盘

这是一件清代早期的青花瓷盘,我们一般把清代顺治、康熙时期称为清代早期,这个瓷盘是属于顺治时期的,为什么说它烧制于顺治时期呢?如何鉴别烧制于顺治时期的青花瓷盘呢?下面请诸位藏友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点,清代顺治时期的瓷器的白釉底色偏青,它不是那种特别白的,而是往后走就原来越白,这件青花瓷盘的白釉就是发青的,符合顺治瓷器白釉的特点。

第二点,清代顺治时期的青花瓷盘上面有一个类似于仿金的金边口,并不是真金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浅酱釉,又被人们称之为仿金釉。而这件青花瓷盘上面就有一个金边口。这个特征,也符合判断顺治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第三点,现在仿制青花瓷器的画工一般看上去比较粗劣,总是画不像,反复用笔描画,越描线条就越生硬,很容易露出破绽。其实这种器物就像是师傅教徒弟画画,徒弟再照着师父的画,因此每朝每代都是这样画的,并没有想要用它卖出大价钱,而是当时的实用品,所以画得非常的随意。如果画得非常严谨而又生硬,那往往就是仿品。这件青花瓷盘的画工比较精湛,线条比较流畅,不像现在仿的青花瓷盘那样生硬,故而是清朝顺治青花瓷盘真品。

综上所述就是鉴别顺治青花瓷盘真伪的几个要点,希望对各位藏友们有所帮助,以下是其他清青花瓷盘欣赏!

p2清青花过墙龙纹瓷盘

这件瓷器名为:清青花过墙龙纹瓷盘,目前被收藏于新乡市博物馆。它的尺寸为:高6.5cm,口径28.6cm。这件瓷盘中间描绘了一条体魄强劲有力的苍龙,被流云所环绕。苍龙的须发非常细腻,鳞片分布均匀,体态非常饱满,龙的尾巴延展到了器物之外,俗称“过墙”。此件瓷盘的器型比较规整,胎质坚硬细密,白釉底色泛青,青花色泽比较浅淡,晕染层次比较分明,线条比较流畅,称得上是民窑精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顺治年间青花瓷的生产与特点


清顺治年间青花瓷的生产与特点。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彩缠枝牡丹纹尊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

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

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解清顺治青花瓷的特征及鉴定技巧


自明万历后期至淸康熙前期大约60年间,官窑停烧,民窑独秀,艺术风格特殊,西方称之为过渡时期,以顺治瓷为代表。

靑花的胎骨大多粗松,含灰,釉青白厚润,口沿普遍施或深或浅的酱黄釉。青花呈色灰靑居多,有凝重感,少量的翠丽。

纹饰线条大多粗壮,多见人物、云龙、端兽、花卉、湖石等,纯图案性质的内容较少。画面有刻板沉闷之感。

特征性纹饰有:

太湖石玲珑瘦削,棱角分明,加染靑料呈阴阳面;

山水风景用淸初四王的“披麻皴”法,附题句及干支纪年;

芭蕉画出生干,叶的主茎中空,梳状叶脉加染青料;

土坡加绘小的山,草丛鱼鳞状;

火焰纹由两至三个“W”组成。

清顺治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

五彩牡丹玉兰纹花觚,清顺治,高38.7cm,口径18cm,底径12.3cm。觚(gū 音孤)撇口,直腹,中间略凸,胫(jìng 音敬)部外撇,平底。通体白釉闪青,口沿施酱釉。器身以青花五彩装饰。画面分三层,上部绘月影洞石花卉,牡丹、玉兰等众多花卉簇拥在洞石周围,竞相开放,五彩斑斓。腰部绘两组饱满的石榴纹。胫部绘垂枝海棠。外底涩胎。无款识。顺治五彩瓷器造型基本保留了晚明时期古拙的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红、绿彩描绘粗犷的纹饰。此觚胎体致密,釉面光亮,釉色白中闪青,构图疏朗,以釉下青花来描绘洞石,青花色泽蓝中闪灰。花卉则以釉上黄、绿、红等彩描绘,各色彩料均鲜艳明亮,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清顺治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

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清顺治,高35.3cm,口径12.5cm,底径12cm。尊唇口外撇,短颈,溜肩,筒形腹,平底内凹。通体青花五彩装饰。颈部绘山石花卉纹。腹部绘雉(音zhì)鸡牡丹纹,画面中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岩石上立一长尾雉鸡,周围盛开朵朵牡丹、玉兰,花繁叶茂,几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此瓶造型古朴厚重,施彩丰富,具有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特色。此种瓶式是清顺治、康熙时最为流行的器形。

清顺治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

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清顺治,高4.3cm,口径24.6cm,足径15.8cm。清宫旧藏。

盘内外均施深茄皮紫釉,釉下均暗划云龙纹,外壁近足处暗划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在传世品中尚见有顺治黄釉盘,其造型、纹饰及款识与此盘基本相同。

清顺治青花云龙纹炉

青花云龙纹炉,清顺治,高19cm,口径21cm,底径12cm。炉盘口,短颈,敛腹,平底,因残缺无耳无足。口沿施酱釉,外口下绘几何纹,颈饰菊花宝珠纹,腹饰二龙戏珠,隙地青花书“山东东昌府临清州席厂街,三义庙供奉炉、瓶一案。顺治十一年四月初三日,信士董世瑜奉。”此炉造型、纹饰均为清初青花炉的典型式样,且书有具体的供奉地点、年代,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清顺治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

青花洞石楸叶诗句盘,清顺治,高4.6cm,口径21.4cm,足径8.9cm。盘口沿涂酱色釉。盘内一侧绘怪石,另一侧绘楸叶,楸叶上题有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外底署青花篆体“玉堂佳器”四字两行款。所题诗句系唐代诗人李白《送友人》中的两句。原诗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清顺治青花“加官进爵”图盘

青花“加官进爵”图盘,清顺治,高7cm,口径33.7cm,足径17.5cm。盘敞口,弧壁,坦底,圈足。口沿施酱釉,白釉闪青。盘内青花绘加官图。庭院内花树草坪,洞石盆景,景色宜人。一官人立于华盖之下,身后有一侍者,手举华盖。官人面前,差人敬献官帽,画面有“升官进爵”的吉祥寓意。图案空白处署青花楷书“戊戌冬月赠子墉贤契 鲁溪王锳制”纪年款。外壁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玉堂佳器” 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戊戌年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当时王锳任江西饶州守道,此盘应是其定制的送给友人的礼品。此盘画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时代风格鲜明,为顺治时期瓷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清顺治瓷器怎么鉴定?


清顺治瓷器怎么鉴定?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造型特征。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尊、罐、炉、大盘类。造型部分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品种,如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出现的龙纹筒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窑中国多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具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于明末和康熙初期的器物想混,鉴定师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纪年款为佐证,去“对号入座”。

2、图案纹饰特征。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划、绘。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已渐消失,代之以粗狂豪放的怪石花卉和工笔潇洒的任务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积累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

3、青花特征。顺治时仍采用明代晚期的国产浙料,釉料的提纯。培制工艺,均有所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已开始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为康熙青花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胎体、底足特征。胎体: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祯的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制器物足底些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砾。精细的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这时器物的圈足,较之明代有显著的变化,由浅矮渐高深,至康熙时期愈甚。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裹矮外高的斜削式宽圈足,顺治时仍然很多,其底足多不施釉,甚是光润;此类延续到康熙时期,以后即行小时。此时变圈底也有所见。

5、釉面特征。釉面:顺治时期的釉面多种特点:一般为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尤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浑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呈黄褐色。此种“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6、款识特征。款识分为官窑款和干支纪年款。款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口款中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

青花瓷盘


那只摆在外婆家的供台上很多年了,据说是外公年轻时挖大河捡到的古董。当年,外公娶我外婆时,将这个瓷盘送给她,她很喜欢,用于酬客时盛鸡、鱼等佳肴,在饭桌上显得卓尔不群。后来日子渐渐好了,餐具多了,这个孤单的瓷盘就被拿到供台上,偶尔盛放点果子、点心,但通常都是空的,上面蒙着一层细灰。

小时候不懂事,与表兄弟们玩赏这个瓷盘,只注意到上面那个钓鱼的小娃娃,怪可爱的;看够了,又放回去,谁也不在意它。从我记事起,这只瓷盘就在供台上呆着,到前年夏天,至少默默地呆了30年。要说有什么变化,就是那供台换了个新的。

前年夏天,舅舅的一个朋友来访,我和表兄弟也在场。喝酒的时候,大舅叫我表兄拿香烟,表兄伸手去供台上摸,一划拉,将青花瓷盘给拨下来,“啪”的一声,碎成五瓣。客人低头瞅瞅瓷盘,很感兴趣地捡起来,拼到一起,细细察看一番,疑惑地问:“这盘子哪来的?”舅舅有些惋惜地讲了来历。客人说:“前些天,我在某市古董市场看见一个一模一样的,标价12000元呢!”舅舅脸色当时就变了,但不那么相信:“真的?”客人说:“是啊,因为它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舅舅就带着五块碎片上城了。傍晚回到家,满身臭汗,劈头盖脑将我表兄一顿大骂,还在他脸上揍一巴掌,吼道:“12000元,现在不值个零头!你这混账败家子!”表兄也是30多岁的男人了,有妻有儿,哪里经得住这样羞辱,当场和我舅舅吵起来。舅舅性子暴烈,抄起铁锹要铲他,我表兄赶紧夺门而逃。

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我舅舅家有个宝贝烂了,不值钱了,茶余饭后,对此谈笑风生。表兄当天晚上回家,我舅舅余怒未消,还是要打他,他只好再次出逃。我表嫂在家里六神无主,7岁的儿子不知道发生什么大事,只会哭。整个家庭阴云密布,十分压抑。我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去500米外的表弟家暂住。

舅舅家原本和睦,日子岁岁平淡,却也其乐融融。只因那个青花瓷盘,一连十多天没有欢声笑语,不禁让我留恋瓷盘还默默地呆在供台上的日子。

其实,平淡的日子、平凡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只瓷盘?只有破碎了的时候,才忽然发觉它是那么地有价值,那么地美好。

■知识链接青花瓷

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怎么鉴定清顺治瓷器?


怎么鉴定清顺治瓷器?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清顺治瓷器鉴定方法:

1、造型特征。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尊、罐、炉、大盘类。造型部分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颖的品种,如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出现的龙纹筒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窑中国多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具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于明末和康熙初期的器物想混,鉴定师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纪年款为佐证,去“对号入座”。

2、图案纹饰特征。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划、绘。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已渐消失,代之以粗狂豪放的怪石花卉和工笔潇洒的任务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积累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

3、青花特征。顺治时仍采用明代晚期的国产浙料,釉料的提纯。培制工艺,均有所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已开始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为康熙青花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胎体、底足特征。胎体: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祯的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制器物足底些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砾。精细的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这时器物的圈足,较之明代有显著的变化,由浅矮渐高深,至康熙时期愈甚。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裹矮外高的斜削式宽圈足,顺治时仍然很多,其底足多不施釉,甚是光润;此类延续到康熙时期,以后即行小时。此时变圈底也有所见。

5、釉面特征。釉面:顺治时期的釉面多种特点:一般为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尤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浑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呈黄褐色。此种“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6、款识特征。款识分为官窑款和干支纪年款。款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口款中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

历代青花瓷如何鉴别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云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是周杰伦那脍炙人口的《青花瓷》,短短几句就道出了青花瓷那无尽的韵味。而如今收藏青花瓷也成为了收藏界的一大热门。鉴定青花瓷器应从胎、釉、造型、纹饰、绘画风格、青料的呈色、工艺以及书写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分析、了解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您能懂得怎样鉴定青花瓷器便能从收藏中获得极大的乐趣,也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由于古代青花瓷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从明成化(1465—1488)起就开始仿制前朝的青花瓷器,直到今日江西景德镇仍在烧制大量的仿古青花瓷器。作为一个收藏者,当然不会愿意出高价去买“假古董”。但是,一些仿古作伪者的手段非常高明,其作品往往能够以假乱真,这就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伪能力,如今快报《藏品》特别邀请程晓中教授分期讲述青花瓷的专业知识,为读者提高鉴赏和辨伪能力。

从胎、釉鉴定历代青花瓷

胎,或称胎骨。瓷坯经高温烧结后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钾、钠、钙、镁、铁等元素。洁白的瓷胎是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一般以瓷石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釉,是附着于瓷胎表面的玻璃质覆盖层。釉有着与玻璃相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瓷胎起着保护和装饰作用。釉的主要成分与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钾、钠、钙、镁等助熔剂的含量较高,使釉汁易于在高温下熔融,填补了瓷胎表面的孔隙,显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给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洁、美丽的外衣。由于各个时期用于烧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异,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艺也不相同,所以通过对胎、釉和制作工艺的观察分析,有助于辨别青花瓷器的时代和真伪。程晓中南京博物院瓷器专家

唐代青花

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如何鉴定咸丰青花瓷真伪


清朝咸丰时期,共持续了十一年,为清朝历代持续时间最短的。这个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官窑基本停烧,民窑也受到战争影响。这边小编和大家聊聊咸丰青花瓷怎么判断真假?

咸丰时期,出产青花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与前朝相比,虽然青花质量不及前朝,但是其中也有制作精美的,数量稀少导致存世数量更少,沿用古话“物以稀为贵”,咸丰时期的精品青花还是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

咸丰时期青花瓷胎质疏松,瓷胎颜色也不是很稳定,有比较明艳的,也有比较黑灰的,青花没有层次感,向漂浮在釉面之上,波浪釉现象明显,小件瓷胎轻薄,大件瓷胎厚重,釉面呈现粉白色或是白中闪青色。

纹饰上,咸丰青花瓷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松竹梅三友、八宝、云龙、夔凤、八卦、寿星等,绘制的人物形象鼻子高直有勾,相比道光时期青花人物纹,其更加高挺,所绘侍女形象多为清装小脚。

咸丰青花瓷器形多为传统器形,其中民窑青花器形多粗壮,偶有造型特殊者,如瓶类口较大、颈部粗短,壶类口小腹鼓。赏瓶是咸丰时期较为典型的器物,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起弦纹,腹部多绘有缠枝莲纹,寓意“清廉”。

如何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


青花瓷深受当代人喜爱,很多人会将这些青花瓷摆在家中以供观赏,也有很多被收藏。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去辨别,其实只要认识了青花瓷上的青花料,就可以更好的进行分辨。那么,究竟如何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呢?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特质,这其中又分为进口青花料和国产青花料之说。

一、进口

1、苏麻离

这个青料特别好辨识,具有独特的铁锈,色彩特别深的地方还会有点发污。这种青料元代的人就用了,当然也有和国产混合使用的情况,这样的情况颜色就会暗,并且出现的铁锈就会比较小了。明代开始这种料子就开始大量使用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料的消失是在成化早期。

2、回青料

这个使用期间在正德晚期到天启年,它的蓝色中带点紫头儿,色彩也是十分的绚丽。这个在使用的时候搭配石子青,搭配得当最好,如果混入少了,就显得特别紫,纹饰变得模糊,嘉靖时期使用的期间,就是混入少石子青;如果混的多了,就又会变成灰色了,嘉隆庆时期就是混的多。

3、翠毛蓝

这种使用的就是珠明料,康熙时期那会使用的比较多,颜色也是十分的亮丽,多用于对人物山水的勾画。

4、洋蓝

光绪年间十分流行的叫洋蓝,色彩有点紫色,看上去像紫药水一样的颜色。

二、国产

1、石子青料

刚刚提到的和回青料搭配在一起的就叫石子青料了,流传的时间比较久,一直从元代到早清年间都在使用,可以展现在青花瓷上的颜色有很多种,需要研磨,研磨的好的就比较蓝,研磨的差的就会有点犯污。元代的青花瓷的颜色就是有点暗暗的,灰灰的。

2、平等青料

成化年间,弘治以及正德年间,大量使用了平等青料,这种青料的颜色比较淡,是青灰色,从青花瓷中可以看到类似“棉絮”一样的暗纹。

3、浙料

浙料虽然在万历期间就有,但是并不多见,清代顺治的时候是比较流行的,其中成色最好的是在雍正到乾隆期间,这期间的颜色发亮,发蓝,特别艳丽。而在嘉庆道光时期,浙料就开始变得有点发黑了,再到咸丰之后可以看出的是用的浙料有点偏灰。

所以,要想准确的鉴别青花瓷的青花料,那么对于以上的这些常识一定要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鉴别。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顺治青花瓷盘如何鉴别真伪》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顺治青花瓷盘如何鉴别真伪》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