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 导航 >

清乾隆豆青加粉梅竹二友天球瓶

清乾隆豆青加粉梅竹二友天球瓶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2020-09-29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乾隆在位六十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瓷器生产也在那个时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古铜瓷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

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乎鬼斧神工”,令人赞叹不已。乾隆本人博古通今,精于古物鉴赏,嗜古成癖,对瓷器狂热地爱好,常有亲下谕旨指定瓷器器型、品种烧造之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瓷器生产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终于把清代制瓷业推向历史的顶峰。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所藏清乾隆豆青加粉梅竹二友天球瓶(见图),口径4.8、高40.6、底径12.6厘米。1964年从山东省益都县出口公司拣选。直口,圆唇,细长颈,溜肩,球形腹,圈足。颈上有多处开片纹饰,腹部主题纹饰为浮雕梅竹图:在一枝盘折曲伸的老枝上,开着几枝大朵梅花。一丛翠竹飘曳在微风中,并有题诗“材大可同天地老,色坚不畏雪霜寒”。构图疏秀有致,使整个画面得到统一。器体施豆青加粉釉,器内及底施白釉,并有几处缩釉点。

梅花开于百花凋零、万物冬藏的寒冷季节,与洁净的白雪为伍,代表着无畏与脱俗,为大自然增添生机和美丽。竹子中通外直,代表正直和谦虚。清亮高节,虚怀若谷是君子风度。梅竹情操就是正直不阿、谦虚和蔼、无畏超脱的高尚品质。梅竹在一起要么表达青梅竹马的意思,要么就是励志、精神上的赞赏。清乾隆豆青加粉梅竹二友天球瓶为馆藏二级文物,弥足珍贵。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乾隆 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而又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粉绘画纹样,然后用低温炉火烧制而成。

乾隆朝时粉彩极为盛行,在瓷器领域中已取代五彩,趋于主导地位。器物以新、奇、巧而闻名,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玲珑精致的风格。题材内容广泛,在传统的花卉、禽鸟、山水、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禄寿、太平盛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很多纹饰运用谐音来表达吉祥的祝愿,脍炙人口。

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本文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以其典雅、秀美的造型,体态曲线,深受世人喜爱。该梅瓶形躯饱满,丰艳的粉彩釉色及完美的手工让此器成为存世乾隆官窑瓷器中最令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之一。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的制造过程十分繁复,烧好瓶胎后,工匠继而用一种状如绣针的金属工具在彩色釉地上拨画出一种细如毫芒的凤尾纹,俗称“轧道”工艺,再以粉彩料加绘出勾莲纹花卉图案,被称为“锦上添花”。

乾隆粉彩花石雄鹰图天球瓶


本品为乾隆一朝极为珍罕的重要御制彩瓷,造型恢宏大气,但与传统乾隆御窑天球瓶之形制又有所区别,腹部线条向下斜收,口沿稍有外撇,曲线变化柔美,毫无臃肿生硬之感,身躯更显挺拔,于端庄敦实之中透出秀逸之美。

此瓶烧制于乾隆中期,器型比例适中,通景彩绘,用彩深沉浓郁,画面凝重刚毅,景绘翠色青松,所绘松树疏放苍劲,松针则浓密有序,一疏一密形成鲜明的对比。

松树是自宋代以后常见的瓷器、家具装饰纹样。松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取其能顶风傲雪、四季常青的特征,寓意长寿。松也是君子的象征,《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荀子‧大略》则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之句,亦将松柏与君子并列。

肩腹部凌石绘高翔展翅两只,另有三只觅食之鹰,绘画笔触细腻,山石皴法逼真,雄鹰苍劲生动。整体画面予人动态之感,翠松花卉布局舒适,是乾隆时期之代表风格。卧足底书“乾隆年制”楷书四字双行双框蓝料款。

乾隆 粉彩花石雄鹰图天球瓶 尺寸:

口径:12.3cm

高:54.6cm

足径:17.8cm

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赏析


清乾隆珐琅彩双耳瓶

江西九江 初澜

该瓶高16.5厘米,直径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型秀丽,瓶口和颈部相对彩绘莲纹,期间用宝石红料彩绘瑞花,附设双灵芝纹耳。腹部装饰各色大小葫芦,枝叶繁茂,几只蝙蝠翩翩飞舞。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此器小敞口、细颈、圆腹,圈足,颈部饰双耳,造型新颖,轻巧秀美。器物通体施白釉,光滑莹润。颈部饰粉红色吉祥纹,色彩艳丽,瓶腹绘蝙蝠葫芦图,有“福禄”之意。整体色彩搭配和谐,典雅精致,为上乘之作。

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其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福禄万代”象征“福禄寿”齐全、子孙万代、繁茂吉祥。此外,葫芦还可以驱灾辟邪,加上入口小、肚量大的特色,寓意广进财源,挂在财位上,财富易进而不易外流。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另外,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并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赏析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为雍乾之际景德镇窑业精进的重要见证,其型恢宏修长,高逾二尺,其因形若悬胆而得名,通体绘以青花《耕读图》,乡野间,耕作者负犁牵牛过桥,水牛似有留恋之意,止步不前,耕者回顾呼喝,神态极为生动;江畔上,读书者三人分见于亭阁上下,全神贯注阅书,一仆童煮茶于旁,江风拂面,好不惬意。画中近处嘉木葱郁,远处峰峦迭起,其间石径蜿蜒,山溪飞流。布局构图,上密下疏,以波光粼粼的空旷江面化解叠石重重的凝厚,同时更突显出“耕读”的主题涵义。其青花发色沈静典雅,分水技法纯熟,画面意境高妙,得宁静清寂意趣。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佳境之美得妙趣于天然。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

58.5cm

展开图

画中山石嶙峋、层叠多变之状,为本品独特之处,其施画技法与雍正时期宫廷绘画风格一致。其施用的小斧劈皴法深为雍正皇帝个人所喜好,同类之例遍见于雍正朝宫廷绘画作品之中,例如清宫旧藏雍正朝《胤禛行乐图》册页之“弹琴图”、“刺虎图”和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赏牡丹”所绘饰的山石之状一如本品所绘。然而该山石绘画风格却不常见于雍乾时期的瓷器绘画之中,故谓之独特。

本品所书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不甚规整,初看写法潦草不规整,笔道间透出一股生拙之气,但又明显区别于同时期民窑写款。本品虽然明确为乾隆时期之物,但其画法流露典型的雍正朝风格,由此可以推知其烧造时间必为乾隆早期,否则不可能保存如此鲜明的雍正遗风。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款

检视清宫旧藏,目前所见有一例【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与本品最为相近,无论造型尺寸还是写款风格皆一致(图四),应该同出一人之手的器物,高58.5厘米,同属大器系列,青花发色、胎釉特点,二者相同,皆尚存雍正前朝遗风,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耿宝昌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图版119 ,页133 。所绘人物恣意生动,传神逼真,画师水平一流,绝非庸手所为。因为后者乃清宫旧藏,来源清晰,所以,可以明确认定本品乃是当年贡御之物无疑。

清宫旧藏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款

另外,可资参考者尚见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春季拍卖会第2830号和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第2955号【清乾隆 青花松石寿鹿图大橄榄瓶】,高68.5公分,此二者构图纹饰一样,应为配对之作(图五、图六),写款为乾隆六字篆款,亦不甚规整,与本品所书相同,应出自同一位写款人。其主题纹饰松鹿献瑞图绘画水平高超,如此忠实在瓷坯上还原出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画风,恐怕绝非御窑厂工匠可以胜任。因此,笔者曾推论出此二瓶的创制者的身份最有可能的是当时师从郎氏或受其影响的宫廷画师。

胆瓶为古代瓷器典雅之式样,臻于宋代,盛于后世,乾隆皇帝对其优雅之形颇为欣赏,曾多次赋诗题赞,并在诗注中说明:“胆瓶、纸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如《宋瓷胆瓶》中即赞咏:“恰似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见《御制诗二集》卷之三十七)。作为花器,胆瓶更是深得宋明文人所推崇,明末《瓶花谱》记曰:“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乾隆皇帝追求文人之风雅,亦好宋明花道,对此当然也极为认同,清宫旧藏《弘历古装像图》之中,乾隆皇帝一手执笔,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前,左侧矮几上置放素雅胆瓶,插以横欹二枝梅花,极见逸趣。除了对古胆瓶仰慕以外,乾隆皇帝还积极选择自己喜爱的纹饰和色釉品类,命御窑厂依胆瓶式样烧造,艺术水平非凡多姿,比如乾隆早期的挚爱御瓷——洋彩之中就不乏胆瓶之例,而且数量不少,多达六对,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华丽彩瓷——乾隆洋彩》页142-152,图45-50)。相关档案记载可见于清宫档案记载,如《造办处活计档》乾隆二年载:“五月十一日:首领吴书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著做瓶样画些呈览,准时交与唐英,将填白瓶烧造些来。钦此。

于本月十三日,画得胆瓶纸样一张,双环蒜头瓶纸样一张……玉环纸锤瓶纸样一张,小胆瓶纸样一张,天盘口纸锤瓶纸样一张,首领吴书持进,交太监胡世杰,高玉呈览。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档案所说“填白”瓶当是专烧制为珐琅彩所用白釉素胎瓶。目前常见乾隆御瓷胆瓶高度多为一尺之内,唯独本品与北京故宫所藏者为乾隆胆瓶尺幅最大的实例,高近二尺。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另一面

本品与故宫所藏者,在绘画题材的蕴意上相互呼应,前者为耕读,后者为琴棋书画,皆古代文人精致惬意生活的基本内容。耕与读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向往。“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古之耕读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指躬耕读书,即勤于耕作,发奋读书。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耕读也可以指开化蒙昧、教化民众。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潜移默化地接受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学习做人的道理,移风易俗。“劝化风俗,务以耕读为业。”耕读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境界或归隐情怀。古代有不少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他们“耕读自怡”、“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

耕读传家观念在社会士人阶层当中广泛传播,与北宋仁宗时颁布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劝耕劝读政策攸关。耕读文化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北宋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这大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自仁宗朝始,鼓励士人、农家出身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且只能在本乡本土读书应试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如此便将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前景,同朝为田舍郎的乡土背景紧密地维系到了一起。

宋代以后的江南人家,亦耕亦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同步得到积累,相辅相成,最终实现耕读传家的理想生活图景,成为小康之家一种实惠的持家方略。于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士风日盛,人才之美一时甲于东南。而一些世家大族,如南渡前为赵宋宗室,后自南宋到清初先后流寓浙江绍兴、归安、上虞和杭州一带的赵氏,江苏常熟的钱氏,以及山东新城(今桓台)的王氏等,也均以此为保持家族文化、经济和社会名望的秘诀。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孟子,尽心上》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选择一种脱离现实政治,归隐田园,农耕种地与吟诗作文并行不悖的,可以从容进退的生活方式。而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以出仕荣身,兼济天下;退则居家耕读,尚有独善自身的地步。

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和郭主簿》诗: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凡此种种,似已预制了一幅幅“独善其身”的乡居图景,为后世文人学士选择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输送着源头活水般的精神养分。

清乾隆官窑绿地粉彩轧道花鸟纹瓶


清乾隆绿地粉彩花鸟纹瓶采用轧道工艺,瓷器瓶绘有喜鹊登梅枝吉祥图,平口,短颈,高:12.8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3.1厘米,腹:7厘米,外壁为粉绿地,有轧道纹饰,壁内施白釉,底部微凹施白釉,足露胎,书有“乾隆年制”四字红彩篆书款,是乾隆官窑瓷器。

足露胎

什么是轧道粉彩工艺

轧道粉彩,始见于清代雍正珐琅彩瓷器,流行于乾隆时期,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划出较浅的蔓草纹图案,再以粉彩装饰,也叫“锦上添花”。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规矩图案。

轧道工艺

清乾隆粉彩葫芦挂屏


在厅堂内墙壁上,古人除悬挂字画外,还会使用挂屏,自清朝初期之后,挂屏极为盛行,从挂屏的图文上,可反映主人的审美喜好。旧时有的富裕文人,对书房、卧室、客厅等悬挂的挂屏都有严格要求,甚至还将之视为改善室内风水的物件。

这对清代乾隆粉彩描金“大吉”葫芦挂屏(见图),是近期南京博物院清宫精品文物贺岁展上的藏品。其高34、宽21厘米,整体为葫芦形。葫芦与“福禄”谐音,有吉祥幸福、子孙万代之寓意。

挂屏做工较为精致,下方为云卷纹的红木座样,使葫芦看起来具有较高的观赏度。葫芦上下头饱满,施有粉彩,釉色温柔,泛有典雅光泽。

葫芦底侧为如意云纹,上以红料绘成繁密的雷纹,上下头中间描金圆框内各有金色“大吉”两字,字为楷体,端庄静雅,能窥见清代馆阁体风貌。在两字四周,各有五只金色蝙蝠,仔细观察,会看见蝙蝠头尾均以如意云纹构成,其祥瑞寓意一目了然。这十只以写意技法表现的蝙蝠与葫芦口的一只金色大蝙蝠互为呼应,似乎有福上加福的含义。

挂屏葫芦较醒目处,当属中间所系绿色绶带,其表现趋于立体化,连绶带的褶纹带细致刻划,葫芦两边的绶带有细微区别,但整体却和谐一致,尽显奇妙典雅之趣。

这对粉彩葫芦挂屏,虽描画的是寻俗图案,但细细品赏,却能深感其蕴含的人文风韵。难得的是,挂屏上的粉彩无一丝磨损,这体现了原主人及后来藏者的珍爱之情,能保存完整传世至今,殊为不易。

精珍名瓷典雅逸丽 清乾隆青花葫芦扁瓶赏析


15周年庆典拍卖会,翰海萃集各家珍藏至宝、流传有序的重要文物,首度推出“宫廷御用”专场。

专场将推出一件典雅逸丽的“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八吉祥如意耳葫芦扁瓶”。

此瓶青花红彩为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藏传佛教吉祥图案八宝纹中的宝伞纹、金鱼纹。汹涌澎湃的海水,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器辅以青花绘缠枝花卉纹、回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烧,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

本器庄重典雅,构图疏密有致,纹饰清晰,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点阅海内外之遗珍,类此者寥寥,而以其工丽精致之状貌,则青花红彩器中罕有出其右者。

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明)


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

【类别】瓷器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宫廷御用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花在中国元代中期,也就是十四世纪左右,已达精美地步。但元末明初一度衰退,色彩变的灰暗。直到十五世纪的永乐、宣德,青花瓷艺又再度回复鲜艳的色泽,广受好评。因此,永、宣的青花磁遂成後世仿制对象。

永乐青花依文献所说,采外来青料,俗称苏泥勃青。此种青料有「渗青」、「散浑」之特性,烧後青色浓艳,偶因渗青而有浓暗斑点,因散浑而有水墨画之风韵,加以运笔潇洒,气势凌然,为明代之青花奠下根基。又因政治、经济因素,此时瓷品成为赏赐及贸易商品,而其交易主要对象为中亚之阿拉伯人,为适应回教人民所求,此期制品,在纹饰与造形上,处处可见伊斯兰文化之身影。

器腹硕状如圆球,故名天球瓶,乃仿照叙利亚瓶式样烧制而成。口沿一周转枝花叶纹,全器主饰为一蟠龙,隙地饰以番莲花,龙纹姿态矫健有力。同形器在故宫博物院共藏四件,其中一件隙地为朵云纹,而土耳其TopkapiSaray Museum亦有类似藏品,不同之处在其龙纹留白而背景为青色的波涛纹。TopkapiSaray藏品上那种主纹留白的作法,俗称反青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