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宋代陶瓷的鉴赏

宋代陶瓷的鉴赏

古代瓷器鉴赏 如何鉴别宋代瓷器的真假 怎样鉴别宋代哥窑的瓷器

2020-10-19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鉴赏】

中国古陶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如诗词、绘画、音乐等等-紧密关系、互为影响、共同繁荣,成功地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作为一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陶瓷制作原本出自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然而,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和人类审美意识的增强,它又从单纯的日常需要中升华出来,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最后达到集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等多门成就于一身的境地。

陶瓷艺术之美在于器型、在于纹饰、在于釉色。由于其表现手段是立体的、综合的,因而也就是多观点、多层次和形式异常丰富的。在那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们的高超艺术,也饱含着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在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陶瓷艺术的上述特点和发展轨迹,在中国古代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我们从景德镇历代瓷器上看到,宋人所体现出的是优雅秀美的艺术风格,追求轻松灵动的美感。从造型到纹饰,抒情而写意,图案流动率意,富于韵律。岁多为单色釉,但其色泽恬美自然,柔和纯净,是古人尚玉,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宋瓷之美,虽未唐代之恢宏气势,但优美高雅则过之,清丽潇洒而不失挺秀,是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元人在瓷器上表现出厚重和简洁,造型概括洗练,挺拔舒畅。绘制在青花瓷上的图案,笔意纵横,酣畅淋漓,人物精美,气宇昂轩,无论龙凤麒麟,花草走兽,皆神采飞扬,极具气势,去掉了宋人的飘逸优雅而代之以浑厚质朴,饱满结实的艺术效果。

明清御窑厂的产品,造型规整端庄雍容肃穆,工艺严格考究,图案缜密繁华。改元人的旷达单纯而更为谨严工致,娇艳亮丽。无论在造型、纹饰和釉色上,其表现手法较之前人的含蓄委婉,写意清纯,而更为明确具体,丰富细致。色彩强烈而醒目。其彩瓷,虽浓妆艳抹而不失庄重;其青花,虽色调清朗而不失富丽,是花团锦簇,异彩纷呈的华贵之美。

中国陶瓷艺术的历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工艺手段和艺术追求,反映出各自时代的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秋毛冬骨,夏阴春英”,每个时代,瓷器艺人都留下了他们心血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宋代陶瓷:

宋代(AD960-1279),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代产生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在灿若繁星的宋代个大名窑中,景德镇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类玉"的釉色而独步天下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这件宋青白瓷刻花注碗,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注子于注碗浑然一体,挺拔健朗。注碗呈莲花状,向外的圆弧给人以丰满的感觉。圆弧之间向内收紧,在整体上造成坚固紧凑的视觉效果。壶身呈瓜棱形,与注碗在形式上相呼应,肩上的长流以微妙的弧线向上挑起,与另一侧弯曲的壶柄形成对照,给整体带来轻松舒展的韵味,此壶的点睛之笔,蹲坐在壶盖上的神兽,它高踞上方,昂首翘尾,神完气足,使整个作品充满了生机。

青白瓷刻花桶式尊

青白瓷的釉色,以湖田窑为代表,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光滑明亮。胎土采当地之高岭土,素白细密,洁净紧实,经过一道道繁复的工序,成就了冰肌玉骨,秀色夺人的艺术效果。与此相应,宋代景德镇瓷器的造型也大多清秀典雅,华美精致,与唐代瓷器的雄健饱满形成对照。其形体塑造虽婀娜多姿而不失庄重,妩媚动人而不失静穆,仪态修美,品格高逸。其图案纹饰则简练明快,手法以印花、刻花和堆塑为主。其中“半刀泥”法的刻花纹样,每根线条都具有深浅变化。虚实相间,使图案有凸起之感。刀法灵动跳脱,奔放潇洒,轻快酣畅如行云流水,可谓鬼斧神工。

宋青白瓷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宋青白瓷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体态优雅文静,闲适安逸。通身纹饰典丽华美,花枝华美。花枝舒卷自如,轻盈曼妙。图案成阳纹凸起,复以阴文做进一步的修饰。凸起的花枝,给人以饱满丰茂之感;而阴刻的线条,在丰腴之中,见出风骨,更显精神。其空间以篦纹衬 做背景,呈水波纹抖动的排排细纹,使花卉更富生机。其釉色纯正清亮,明镜光润,因图案的起伏而呈现浓淡的变化。釉光莹然,如波光粼粼,如水中涟漪。通体如玉,美不胜收。

湖田窑:宋、元、明时著名瓷窑。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一般将其归属于景德镇窑。五代开始烧造青瓷和白瓷,装饰手法采用刻划花。造型多样,各类日用品几乎齐备,,尤以注碗、盏盘托、油盒最为突出,是青白瓷中的代表作。元代创烧出卵白釉,青花瓷器是湖田窑的最大成就。元代青花制品绝大多数使用"苏青"。早期以大盘为主,纹饰繁缛华丽。晚期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为多,纹饰简洁、疏朗、草率。入明以后,以生产青花和白瓷为主,但于景德镇官窑和其它民窑相比,质量较差。明嘉靖、万历时衰败。

半刀泥:刻花技法术语。景德镇窑称一边深一边浅的刻花技法为"半刀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登封窑吉羊瓷器鉴赏


宋代登封窑吉羊瓷器是羊题材瓷器中最能代表羊的寓意物品之一。羊,即祥也。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为吉祥话之一。比如一帆风颇、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等。古人把羊与祥通用,大吉羊即为大吉祥。用羊作装饰的图案中就有吉利、祥瑞的意义。

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羊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食物,羊伴随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羊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汉代许慎释"羊"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明末清初屈大均套用许慎的模式,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为'鲜'。" "羊"、"祥"通假。西汉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汉书·南越志》记:"尉佗之时,有五色羊,以为瑞。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羊”字,而且,祖先在造字时就把“羊”和“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这是通借的手法,就是说“羊”有吉祥之意。许慎以独特的视野,用“祥”解释“羊”,是先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那个时代先民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较高,推崇素雅清净的釉色,于是,五大名窑应运而生,各大民窑群星璀璨,开创了中国制瓷史上名窑林立的鼎盛时代。河南登封窑是中原的代表窑口之一,始烧于唐代,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登封窑主烧白瓷,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器形主要有瓶、枕、罐、洗、碗等。吉羊,在宋代登封窑作品中较为罕见,故弥足珍贵。

这尊宋代登封窑吉羊瓷器,淡雅纯净,厚实稳当,工艺娴熟;底露胎骨,胎为灰色,釉不及底,挂釉痕迹明显,底部还有一出气洞,与当时的烧制工艺一致。它高10厘米,宽10、5厘米,通体施白釉,微泛黄,用化妆土敷底,釉面布满开片细纹,大大的羊角自然弯曲,双耳垂直,嘴巴微张,鼻梁露孔,目点褐彩,脖颈粗壮。

宋代登封窑吉羊瓷器中的羊的造型,虽屈膝呈跪伏状,但眼睛却眺望着远方,生动有趣,给人无限遐想。它与南朝宋《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祥”的人文理念是统一的;同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儒家核心文化也从它身上展露,可见,当年工匠的良苦用心。工匠们将自己的伦理追求,寄托于吉羊身上,呼应着中华传统美德,让人看了既亲切又警醒。《春秋繁露》云:“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其意思是:小羊在母羊身边吃奶时是跪着的,表示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比感谢。因此,羊,成为仁慈之象征。这尊跪伏着的青瓷羊,就向世人传递着这样一种伦理美德。

由于我们的祖先与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成语俗语及其典故,有的蕴涵生活哲理,给人以启迪。诸如:“三‘羊’开泰”、“顺手牵羊”、“亡羊补牢”、“羊入虎口”、“白如羊脂”、“苏武牧羊”、“挂羊头卖狗肉”等。

宋代登封窑吉羊瓷器寄托了中国民族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羊,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宋代官窑瓷器鉴赏及鉴别


官窑产的瓷器,比普通类的瓷器价值要高上太多,而且官窑瓷器也是代表着我国瓷器艺术的最高类成就。宋代的官窑有北宋、南宋之分。北宋官窑是在政和年间,专门为宫廷所烧制瓷器的地方。南宋官窑称为新官,相比北宋时期,烧制的技术有很大提高,也出现很多烧制人才进行创新。

宋代的官窑技术在当时已经算是很成熟的体质,而且烧出来的瓷器都是为宫廷所用的很高级的物件,很有收藏价值。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宋代官窑所产的瓷器吧:

北宋官窑青瓷葵花式小碗,在古代的宫廷里,小碗这种物件就是用来饮粥或者吃食的,而在宫廷里,普通的小碗也不是一般的讲究,制作工艺也是很繁琐的。从图中来看,表面呈粉青色,这是北宋官窑烧制的特点。色泽均匀而且色调不浮夸,添了一番雅致。而形似葵花,整体则像是一瓣瓣打开的花瓣组合,很是巧妙。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整体看是葫芦形状,中间也是空心的设计,保留了葫芦的基本特征。瓶口3.1厘米,做工十分讲究。制作葫芦瓷器,是要中间收又要保证上下圆润的,从图上看,这不止展现了葫芦的形态,底部形状的设计还更加讲究。敦实的底座,展现出了葫芦的富态之感。能烧制出这样精致的作品,更加坐实了修内司在宋朝时期官窑里的位置了。

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水注是古代文人的文房工具之一,装满水用来研磨时滴水所用。图中的水注形似莲蓬,是很美观的样式。这个水注瓷器,高度是7.2厘米,莲蓬形状的面径为7.3厘米,大小和形态都是很适中的。在古代是很有用处又精致的工具,在现代来看,又是很有收藏价值的物件。

收藏瓷器是很多古玩家的乐趣之事,宋代的瓷器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而想收藏到一个好的瓷器并不容易。市面上的仿真品太多,鉴别真假格外重要。

鉴别宋代瓷器,先要从胎釉来看,灰色、浅灰色、浅灰白色的胎釉在宋代居多。宋代官窑居多,瓷器的造型设计也是较为丰富,想要区分是官窑制作还是民间制作,花纹样式是很重要的区分点。

宋代官窑瓷器的发展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宫廷的瓷器从用料开始就比正常瓷器要讲究很多,因此也有很多保留下来的精致的瓷器。但瓷器本身脆弱,不似其他物件坚实牢固,所以能保存至今的瓷器,都是极其珍贵的。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与精神的产物,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以不仅是物件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呈递。

宋代官窑瓷器鉴赏

宋代女子的陶瓷粉盒


弘治朝瓷器在造型、纹饰风格与成化比较接近,素有“成弘”不分之说,稍有变化的是弘治的琢器器型种类比成化较为丰富,出现兽耳瓶、葫芦瓶等新器,造型敦厚,不及成化器精巧。像成化那样薄胎小件器物已大为减少,工艺也不如成化讲究。但弘治官窑的杰出代表——黄釉和黄釉青花器,堪称明代瓷器中最著名的颜色釉品种。

五代至北宋早期 影青釉刻花粉盒

古人用脂粉讲究,盛脂粉的盒子自然需要十分雅致。所以,汉代多以带彩绘纹饰的漆奁、漆盒盛放脂粉,隋唐以后则出现了瓷质的粉盒。

唐代越窑、长沙窑、邢窑所生产的圆形粉盒较为常见,通体施青釉、黄釉或白釉,装饰一般较为简朴,素面无纹饰,其盒身与盒盖以子母口结构套合,也是早期瓷粉盒最为普遍的形制。

入宋代以来,商品经济更为发达、繁荣的市井生活更求新鲜别致,让宋人普遍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更推动着他们对瓷质物品的宠爱尤加。如文人流行的“焚香”、“烹茶”、“插花”、“挂画”等“雅士四艺”,相伴而生的香熏、茶具、花瓶多以精美绝伦的陶瓷为之。相比于男子的文房,女子闺房中各式各样美观实用的瓷枕、瓷奁、瓷粉盒,亦彰显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生活品位。

北宋中期 景德镇窑烧制的影青釉印花纹粉盒

盒内有堆塑成荷叶造型的小碟及荷花。荷花与荷叶在宋代瓷粉盒装饰中使用非常频繁。这与北宋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所描述的荷之高洁品格不无关系,更彰显着宋人“爱莲”的文化志趣。

正因庞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两宋时期的窑场纷立、各有千秋,且名扬至今。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则生产白釉粉盒,其工艺在继承唐代邢窑的基础上,出现了芒口镶银边的粉盒,渐成为北宋较为流行的一种样式。而浙江的越窑、龙泉窑相继生产的青釉粉盒,因较唐代粉盒的装饰工艺有明显进步——特别是在粉盒盖面上广泛采用刻绘花卉纹的装饰,而风靡各地。即便是在陕西耀州窑,北宋时期生产的青釉剔刻花卉纹的粉盒,风格粗犷豪放,剔刻刀法备现劲道有力的别样风度。此外,磁州窑白釉瓷粉盒、吉州窑黑釉瓷粉盒、登封窑白釉珍珠地划花粉盒等,均各具特色,丰富着两宋时期的粉盒市场,也突显了女性文化在两宋时期的繁荣与社会地位的上升。

陶瓷知识:陶瓷酒具的鉴赏


中国最早的酒具是陶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广泛流行,主要是黑陶壶和彩陶壶。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已能作出带嘴的酒壶。今天,当把这些四五千年以前的酒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的心灵无不被其中体现的古人卓越智慧和创造力所震撼。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起来,此时酒具主要是青铜器,而且在青铜礼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体现了酒文化本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瓷器大约产生于商周时期,称为原始瓷器,至东汉已发展成熟。《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在春秋时期,酒壶已普遍使用。从大量出土资料看,秦汉时期的陶瓷酒具流行非常广泛。汉初的酒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比较矮。到西汉中期,圈足更趋低矮发至变为平底,附耳做半环形,或贴铺首,或堆塑龙头。到西汉晚期,壶口已作明显的喇叭形,双耳常作铺首衔环。到东汉时期最盛行的酒具是盘口壶,它的口径较高,口内的盘面很小,口径交接处有明显的棱线,球腹平底,显然是由喇叭壶演变而来。汉代称圆形壶为钟,方形壶为钫,还有一种蒜头壶在汉代很流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共计360余年。江南瓷业讯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酒壶有鸡头蒜、羊头壶、马头壶等,但流传较广的主要还是鸡头壶。早期的鸡头壶多是小盘口,一面贴鸡头,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头为实心。东晋时,壶身变大,前装鸡头,引颈高冠,后安圆形把手,上端接壶口,下端接壶上的腹部。到东晋中晚期,一般把手的上端饰龙头和熊纹,器形优美。到了南朝,壶身变得修长,口颈加高,造型更加实用。除鸡头壶外,这一时期的酒器还有一种扁壶,因为它的腹部扁圆,故名。

隋代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出现了新的统一局面。隋代的酒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两种。带流者为鸡头壶,壶身较南朝更为瘦长,壶口更高,壶颈变细,中部多装饰弦纹。不带流的为盘口壶,壶身瘦长,盘口高而微撇,壶颈长而直,腹呈现椭圆形,多为条状。继隋而起的唐代,建立了一个更加昌盛的封建王朝。唐代诗人高适诗有床头一壶高,能更几回眠?之句。唐代的酒具为执壶,是由鸡头壶演变而来。根据唐人记载,其名称为注子,也叫注壶。这个时期的执壶,一般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偏在下方,北方窑多饰席纹,施釉不到底,长沙窑执壶别具特色,首创釉下彩绘。印模贴花、褐色彩斑等技法在制瓷装饰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在造型上也有别出心裁之作,如有一种造型生动的鸟形壶,栩栩如生,给饮酒活动凭添几分韵味。晚唐时期还和平各式小酒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嘴。还有的壶是一种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嘴和手柄各一。与酒壶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朝诗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说明当时饮酒是用杯。唐朝的酒杯有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等。五代时期,执壶的嘴变长而微曲,壶腹一般瓜果形,柄有所加长,壶的式样更加秀气,容量也有所增加,使用轻巧方便。

宋辽金元时期,我国的酒业规模已相当发达。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详尽记述了宋代的饮酒风俗。书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几乎人人饮酒,而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等酒店广告,更令人击节叹赏。宋代不仅酒广告,酒幌子比比皆是,而且酒瓶上书写与酒有关的文字,如酒、细酒、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还有的酒瓶上直书酒店或旅馆的名称,如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可见仁和馆为酒店名称,仁和馆铭的四系瓶,为该酒店专门使用的酒瓶。宋代日常生活中的酒具,南北方各窑口普遍烧制,宋代的酒壶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瓜棱壶,形体多变,美观大方。葫芦式壶,以葫芦形做器身,两截壶体间中有束带形曲柄。还有一种提梁壶,小口,球腹,龙首流,半月形提梁壶,是耀州窑一种特有的形式。宋人喜欢喝温酒,于是一种碗和壶相配合的温酒壶便应运而生,碗装热水,壶装酒。辽代的陶瓷酒具都具有契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最常见的是鸡冠酒壶。它是摹仿契丹族传统使用各种皮襄容器烧制的,也称皮襄壶,保留着其人游猎生活的形迹。壶的式样大体有5种,即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短身横梁式。其年代的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襄形式的程度来区分。元代的酒具仍然是执壶,它是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附在腹上,流比宋代有所加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嘴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壶口稍有外撇,盖扣其上。除壶之外,还流行多种器形较大的酒瓶和酒罐。为适应元代蒙古族游牧骑马的习俗,当时流行一种在马上饮酒用的高足杯,也称马杯。1984年江西高安县出土的窑藏元代瓷器中有一个青花高足杯,内心书写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千六百场,可以佐证高足杯是一种特制的饮酒用具。

明清两朝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官窑和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是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的陶瓷酒具,通体满饰各种花纹,特别是众多花朵、海浪、莲瓣、瑞兽等占据酒具的主体。大器形方面仍沿了宋元时期的执壶、梅瓶等形状,只是由于元代以后,蒸馏酿造技术在我国普遍发展,随着酒精度的提高,酒具器形逐渐缩小。明代常见的酒具有梨形壶,龙柄壶、莲瓣壶、鸡心壶、亭盖方壶等。清代造型更为丰富,品种也越发多种多样,如倒流壶、温酒壶等。在材质方面,除了陶瓷和青铜器外,玉石、玻璃、紫砂。珐琅、金、银锡等多种多样,装饰上也更加丰富多彩。

纵观中国酒具的历史演变轨迹,不难看出,酒具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在获取和享受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焕发出来的精神文明的璀灿光华,具体而形象地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宋代龙泉窑民间精品鉴赏


高古宋瓷,釉色纯净,器形古雅,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中国陶瓷史上历来具有很高的地位。首先是宋瓷烧造工艺上乘。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种类、式样,还是烧造工艺,均处于巅峰地位。定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五大名窑,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堪称中国瓷器中的顶尖代表。再者宋瓷具有很高的文化魅力。无论是其器形还是釉色,都非常符合宋代流行的“文人”的审美情趣。宋瓷一般都器形简约,追求单纯的釉色与线条,与宋代总体的社会风气有关,崇尚极简主义,作品富于禅意。古之君子好比德于玉,特别是单色釉的高度发展,玉一般的质感尤其受到文人的追捧。宋瓷或影青,或黑褐,或纯白,纤巧传神,观者仿佛追溯到那个以士大夫的眼光为社会标准的时代,耐人寻味。其次是宋瓷存世量少,因其迷雾重重而更具魅力。虽然宋代的窑口众多,但从隋唐开始,我国一直流行瓷器外销,到了宋代瓷器出口更是迅速增加,导致国内留存数量有限。此外,宋代不流行将瓷器作为随葬品,因此出土文物中宋瓷也不多见。

但是宋瓷的市场价位却存在明显的偏失。国内市场上,与明清瓷器相比,宋瓷的价格明显偏低。在海外的拍卖市场上,明清官窑瓷时常创下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天价”,但成交价超过数十万元的宋瓷却难得一见。

宋代龙泉窑在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地区,故名"龙泉窑”。

北宋的纹饰以芦燕,水纹,婴戏及篦点和篦划纹为主。以浮雕莲瓣为兴盛。笔画流畅粗狂。南宋时以白胎青瓷的莲瓣,弦纹,双鱼,龙纹,贴花牡丹为多。这时的花纹明显的显得笔画精巧,画工精细。

五代时期的龙泉窑显黄绿色,属于弱还原温度,绿中微黄也是常是宋烧制的弱温还原,南宋的粉青是中等还原温度,梅子青色是南宋用强还原温度控制的,梅子青被称为最好的釉色。明代深黄微灰是用强氧化烧成的。粉青微绿是元代用强还原烧的,但它们的氧化铁和三氧化二铁的比例不一样,还原度的温度不一样。龙泉掺铁量极少,是用还原还原温度控制的,好的梅子青瓷很少。

龙泉窑瓷器市场分析:

拍卖市场上流通的高品质的龙泉窑青瓷多为明代初期所制。在龙泉窑瓷器成交榜单的前20名中,明初龙泉窑青瓷拍品强势地占据其中一半份额,香港佳士得2013秋拍贡献的明14、15世纪龙泉青釉带盖梅瓶更是以1383万港元成交,标定着明代龙泉窑的最高价格。细化到明代龙泉窑青瓷拍场,明初龙泉窑青瓷更是呈绝对性的压倒趋势,垄断了成交榜单的前十个名额,对于这个龙泉开始衰败的朝代来说,这个数据可谓是十分惊人,“明初为龙泉窑发展的又一高峰”的观点,似乎也可以在此处找到依据。好货自然不会低卖,明初期龙泉窑青瓷的价格要明显高于明代中后期的拍品。

自明初龙泉官窑被发现以来,明龙泉窑拍场便佳报连连,这一处于价值洼地的瓷器品种,得到了收藏界的普遍关注。虽然相对于火爆非常的明清景德镇彩瓷市场,龙泉窑市场的表现仍相对逊色,但其价格的上升走势却显而易见。

收藏从鉴赏开始:陶瓷酒具的鉴赏


中国酒具的历史演变轨迹

中国最早的酒具是陶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广泛流行,主要是黑陶壶和彩陶壶。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已能做出带嘴的酒壶。今天,当把这些四五千年以前的酒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的心灵无不被其中体现的古人卓越智慧和创造力所震撼。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起来,此时酒具主要是青铜器,而且在青铜礼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体现了酒文化本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瓷器大约产生于商周时期称为原始瓷器,到东汉已发展成熟。《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在春秋时期,酒壶已普遍使用。从大量出土资料看,秦汉时期的陶瓷酒具流行非常广泛。汉初的酒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比较矮。到西汉中期,圈足更趋低矮以至变为平底,附耳做半环形,或贴铺首,或堆塑龙头。到西汉晚期,壶口已作明显的喇叭形,双耳常作铺首衔环。到东汉时期最盛行的酒具是盘口壶,它的口径较高,口内的盘面很小,口径交接处有明显的棱线,球腹平底,显然是由喇叭壶演变而来。汉代称圆形壶为“钟”,方形壶为“钫”,还有一种蒜头壶在汉代也很流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共计360余年。江南瓷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酒壶有鸡头壶、羊头壶、马头壶等,但流传较广的主要还是鸡头壶。早期的鸡头壶多是小盘口,一面贴鸡头,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头为实心。东晋时,壶身变大,前装鸡头,引颈高冠,后安圆形把手,上端接壶口,下端接壶的上腹部。到东晋中晚期,一般把手的上端饰龙头和熊纹,器形优美。到了南朝,壶身变得修长,口颈加高,造型更加实用。除鸡头壶外,这一时期的酒器还有一种扁壶,因为它的腹部扁圆,故名。

隋代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出现了新的统一局面。隋代的酒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两种。带流者为鸡头壶,壶身较南朝更为瘦长,壶口更高,壶颈变细,中部多装饰弦纹。不带流的为盘口壶,壶身瘦长,盘口高而微撇,壶颈长而直,腹呈现椭圆形,多为条状。继隋而起的唐代,建立了一个更加昌盛的封建王朝。唐代诗人高适诗有:“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之句。唐代的酒具为执壶,是由鸡头壶演变而来。根据唐人记载,其名称为注子,也叫注壶。这个时期的执壶,一般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偏在下方,北方窑多饰席纹,施釉不到底。长沙窑执壶别具特色,首创了釉下彩绘。印模贴花、褐色彩斑等技法在制瓷装饰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在造型上也有别出心裁之作,如有一种造型生动的鸟形壶,栩栩如生,给饮酒活动凭添几分韵味。晚唐时期还生产各式小酒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嘴和手柄各一。与酒壶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朝诗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说明当时饮酒是用杯。唐朝的酒杯有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等。五代时期,执壶的嘴变长而微曲,壶腹一般瓜果形,柄有所加长,壶的式样更加秀气,容量有所增加,使用轻巧方便。

宋辽金元时期,我国的酒业规模已相当发达。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详尽记述了宋代的饮酒风俗。书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几乎人人饮酒,而“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等酒店广告,更令人击节叹赏。宋代不仅酒广告、酒幌子比比皆是,而且酒瓶上书写与酒有关的文字,如“酒”、“细酒”、“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还有的酒瓶上直书酒店或旅馆的名称,如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仁守在东宫,鲁肃简公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可见仁和馆为酒店名称,“仁和馆”铭的四系瓶,为该酒店专门使用的酒瓶。宋代日常生活中的酒具,南北方各窑口普遍烧制,宋代的酒壶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瓜棱壶,形体多变,美观大方。葫芦式壶,以葫芦形做器身,两截壶体间有束带形曲柄。还有一种提梁壶,小口,球腹,龙首流,半月形提梁,是耀州窑一种特有的壶式。宋人喜欢喝温酒,于是一种碗和壶相配合的温酒壶便应运而生,碗装热水,壶装酒。辽代的陶瓷酒具都具有契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最常见的是鸡冠酒壶,它是摹仿契丹族传统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烧制的,也称皮囊壶,保留着其人游猎生活的形迹。壶的式样大体有5种,即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短身横梁式。其年代的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形式的程度来区分。元代的酒具仍然是执壶,它是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附在腹上,流比宋代有所加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嘴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边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壶口稍有外撇 ,盖扣其上。除壶之外,还流行多种器形较大的酒瓶和酒罐。为适应元代蒙古族游牧骑马的习俗,当时流行一种在马上饮酒用的高足杯,也称马杯。1984年江西高安县出土的窖藏元代瓷器中有一个青花高足杯,内心书写“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千六百场”,可以佐证高足杯是一种特制的饮酒用具。

明清两朝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官窑和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是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的陶瓷酒具,通体满饰各种花纹,特别是众多花朵、海浪、莲瓣、瑞兽等占据了酒具的主体大器形方面仍沿袭了宋元时期的执壶、梅瓶等形状,只是由于元代以后,蒸馏酿造技术在我国普遍发展,随着酒精度的提高,酒具器形逐渐缩小。明代常见的酒具有梨形壶、龙柄壶、莲瓣壶、鸡心壶、亭盖方壶等。清代造型更为丰富,品种也越发多种多样,如倒流壶、温酒壶等。在材质方面,除了陶瓷和青铜外,玉石、玻璃、紫砂、珐琅 、金、银、锡等多种多样,在装饰上也更加丰富多彩。

纵观中国酒具的历史演变轨迹,不难看出,酒具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在获取和享受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焕发出来的精神文明的璀璨光华,具体而形象地映衬托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谈宋代陶瓷装饰


宋代是中国制瓷工艺大发展的极其重要时期,名窑遍布,技艺精湛,不仅有"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烧造的精美产品,还有带有浓厚民间生活气息的"磁州窑"、"耀州窑"瓷和胎质洁白致密釉色白里泛青、晶营如玉的"景德镇窑"瓷,"龙泉窑"瓷,"越窑"瓷,"汝窑"瓷等。花色品种繁多,各具特色,蜚声于世。不但陶瓷造型精巧、饱满、丰富多样,制作考究;刻划花装饰又具特色,还有"铁锈花"和"红绿彩"瓷等,艺术成就很高,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高峰,犹如百花争艳,春色满圆中盛开的奇花异葩,深为世人所推崇。是陶瓷艺术中的珍贵遗产。在此,就以自己肤浅的认识,略述如下与朋友们共同学习、探讨。

一、陶瓷刻划花装饰艺术 刻划花花纹是用刻、划、剔等方法相结合刻制而成,因此统称为"刻划花"。 刻划花分"刻花"、"划花"和"印花"。"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它是在已干或半干的陶瓷坯胎上用刀刻出有凹有凸的装饰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从釉中透出纹饰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特点是着力较大,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划花"是用竹签或铁针,刻划出花纹,特点是线条活泼、流畅。"印花"是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打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留下花纹,具有浮雕感。还有在瓷胎上将花纹以外的部分用刀剔除,使花纹凸起的"刻剔花"等。以上几种装饰方法多单独应用,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掺和采用在一个装饰纹样上。

刻划花早在远古旧石器时代已有萌芽,在发掘的考古遗物中就有"刻划的骨骼"做为装饰品,还有记事用的各种符号刻在骨骼上的"甲骨文",虽然骨和陶瓷不是同质地的器物,但事物总是互相模仿、启迪运用到陶瓷上的。

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中,可以找到原始的刻划花艺术,如西安博物馆中收藏的彩陶器上就有许多刻划的符合;再如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鱼藻纹图、凤鸟纹盆"上也有刻划的纹饰,这均为无釉陶器上的刻花。

在长江流域原始文化,从母系氏族制群体到父系氏族制的末期,陶器有红陶、彩陶、黑陶等品种,装饰就有了彩绘、刻纹、压纹、堆纹和镂孔等。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的江苏邳县出土的陶器,是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代表。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瓷中又可见到在釉陶和最早的青釉瓷上的刻划花纹如东汉的"青釉刻花纹兽耳陶罐",以及两晋、南北朝的刻划陶和青釉瓷中的刻划花纹。不过这些花纹十分简单,多为几何纹和线纹,称为"工具纹"、"刻线纹",并不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隋唐、五代的不断改进,到了宋代"刻划花"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貌,独具一格,为世人所喜爱和赞赏。

(一)宋代名窑刻划花风格特点 宋代刻划花瓷品种繁多,瓷窑几乎遍布全国,生产规模大,成就显赫。除民间瓷窑外,最有代表性的名窑有"定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和"越窑","汝窑",风格各异,各具特色。

[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古属定州。创烧于唐,五代时产量已很大,当时在此设官收税,北宋时期著称于世。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以印花最精,并为南北瓷窑所模仿。印花产品花纹多花果、禽鸟。花纹细腻清晰,布局严谨,紧而不乱,恰到好处。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代属耀州,唐代已开始烧造瓷器,宋代又得到很大发展,以烧青瓷为主,刻花纹样粗犷,刀法简炼,刚劲有力,线条有时多不连接,但不失整体形象,有中国画的意到笔不到的写意画意境,艺术成就很高,一度为官庭"贡瓷"。花纹有花卉、龙凤等。

[磁州窑]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地区,宋属磁州。瓷多"刻剔花"图案形式装饰,纹样布置匀称,有白地黑花,色地白花,磁州窑又以铁锈花装饰最多又最闻名。

[景德镇窑]早称昌南窑,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瓷书"景德年制"而得名。景德镇是宋代四大镇之一,北宋时期制瓷工匠充分利用该地出产的优质瓷土和大量松柴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工艺技巧上继承前人的成就加以发展,成就很大。是中国最著名的制瓷产区,有"瓷都"之称。窑址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东郊的湖田古窑址,以及湘湖,胜梅亭、石虎湾发掘出土的白瓷刻划花和印花瓷胎薄花纹工整,洗练,多为影青釉瓷,瓷釉莹缜温润,如脂似玉。尚有玉青釉,龙泉釉等青釉刻花瓷。集南北瓷之大成,品种多样,繁花似锦。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始于北宋,系青釉瓷系。由于造型较大,釉层厚,色重(近暗绿色),刻花深而粗犷。 [越窑]在浙江省余姚上林湖至慈溪上岙湖一带为中心。在唐代已是著名的青瓷窑,为我国最早的官窑。产品不但流行国内并远销埃及、伊拉克等地瓷釉色青绿,用刻、划、印等手法作装饰,题材多样,纹样流畅,形象生动活动自然。

[汝窑]在今河南临汝县,北宋后期官窑。建于宋微宗大观元年(1107年)。汝窑刻花最佳的有"汝窑青磁牡丹唐草片雕文钵"和"宋汝窑青磁牡丹唐草片雕文碗",花纹形象生动,花朵枝叶布局主次分明合理,艺术性高,深受人们所喜爱。

(二)刻划花的技术成就 [以刀代笔]宋代刻划花,在前人"工具纹"、"刻线纹"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更加完善的利用不同的各种刀具来刻划装饰花纹,虽不是用笔来描绘,但仍有其笔墨韵味。在技术上达到了运用自如,艺术上达到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效果。使宋代刻划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用刻纹作画作色]刻划花花纹是用不同的刻划线、面,按装饰的需要刻成花纹。因刻划线、面有不同的深浅,又有宽狭不同的面积,且刻面上呈现高低不平的起伏,因此产生了各种变化无穷的明暗深浅色调。引人入胜。

[运用不同刀具刻制花纹]宋代陶瓷刻花工匠,真正懂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适合刻刻花使用的刀具,给刻花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刀具有:

刻刀:有竹制或铁制的平刀(平口刀)、斜刀(斜口刀)。以平口刀为主刻制花纹。利用下刀轻重和倾斜度等手法刻划深浅,宽狭不同的线条。即依花纹轮廓下刀,刻刀向轮廊线倾斜,用力使轮廓线深凹,突出花纹。犹如"偏锋"用笔。刻花纹线条一般是下刀时先用力重,然后轻收;先平而后斜,使线条形成开始宽深,而后浅狭,如中国画的"钉头鼠尾"描效果。刻划曲线需要手腕灵活,用刀先重后轻形成前宽后狭线条也有两头小而中间宽的月牙线。刻花线条刀锋洒脱犀利,粗放流畅。

斜口刀:刻纹较深,还可用以修整刻线和刻制细线,似中锋用笔。 刻刀形式的运用,主要依个人的习惯和手法决定。 针刀:是用竹签或铁针来刻划长短淳朴线条和曲线。线条流畅挺拔,如中国画的"铁线描"。粗细均匀,刚如铁线,十分有力。

篦刀:是一种用排针制成的刀具,它是用以刻划排线。主要是在画面上表现水纹和背景的排线和底面上的篦点,以丰富整个画面构图和气氛。 (三)刻划花艺术规律

宋代的书画是历代的鼎盛时期,画风严谨、细致,影响着陶瓷艺术装饰花纹的规整细腻,题材的丰富多彩。 [题材]宋代刻划花题材多样,主要以艺卉为主,多荷花和牡丹,还有花果、人物、龙凤、禽鸟等。

花卉如图"定窑刻花荷花纹盘","宋耀州窑刻花牡丹纹盘"。 花果:"宋石榴纹刻花大碗" 人物:"登封密刻花人物瓶"、"宋婴戏图刻花盘" 龙凤:"定窑印花云龙盘"、"印花双凤纹盘"

禽鸟:"宋刻花鸭纹盘"、"宋刻花三鸟纹盘"、"宋图案卧牛刻花盘"等不胜枚举。 [纹样]宋代刻花纹样,布局主次分明,花纹以侧面为主,刀法流畅,变化丰富,增加了装饰的艺术效果。

"婴戏图刻花盘"和"图案卧牛刻花盘"以婴孩和牛均居盘(纹饰)中,清晰醒目,花纹围绕衬托,突出主题。 花卉以花头为主,按图需要配置花叶和枝干,形成统一和协的画面。

花纹采用侧面平铺的形式,得以充分明确的体现花形和姿态。花纹舒展,潇洒多姿。 为了形式和充分表现纹饰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刀具刻纹,加强刻花的艺术效果。

"定窑刻花荷花纹盘"花瓣上用任意篦纹;"宋双荷花葵口碗刻花纹"按花瓣长向刻以篦纹;丰富和突出花形美;另外"宋刻花荷花纹碗"在花瓣花叶内一侧加刻划一线,丰富了形体,又表示了阴阳面。"宋耀州窑刻牡丹花盘"不论花头和花叶均加任意的排线。

排线的运用多样,如水禽的纹饰加波浪式排线表示水纹"宋游鱼戏水刻花盘"。"宋刻花三鸟纹"却用排线表示风云,既有天空感,又充实了构图;也有用排线作底纹的。

刻划花纹饰形象很美,更妙在刻刀纹上,它使纹饰丰富多彩,富有生命。亦如"梦笔生花"。 [构图]

1、宋代刻划构图多样,基本上以适合纹样为主,按器物造型构成相应的适合纹样,如圆盘中组成圆形花纹,又有盘中为多角形,配以边花组成圆形,如"图案卧牛纹刻花盘","莲叶纹刻花盘"。又有纹饰采用二方连续和对称的图案规律,但花纹并不绝对相同,也就是不绝对对称,而是有变化的穿插,等量的均衡。

2、旋纹:纹饰线条呈旋转式,有动势感。 3、分割式:"磁州窑牡丹白搔落文瓶"由几个大菱形和半菱形组成。"牡丹纹刻花盘"中间圆形和外围六个扇形组合而成。

[釉色]宋代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瓷器胎质致密,釉色晶莹光洁,如脂如玉,釉色有白釉、青白釉、影青釉、黑釉等素色,色彩纯正。由于刻花无色,能最大限度的突出釉色的质地美,加之刻划花花纹线条生动流畅,给人以朴素高雅风格,有"无色胜有色"的效果。

二、陶瓷"铁锈花"装饰艺术 "铁锈花"是河北邯郸磁县观台镇和彭城地区传统的磁州窑系装饰方法之一,据考证,是宋代北方"定窑"所创造的一种黑釉。它是以氧化铁(Fe2O3)或含铁量较高的矿物一一斑花石作为色料,在釉下绘成纹样,经高温氧化焰烧成,呈现黑色或褐色。有时有结晶体出现,如《陶雅》所说:"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故称"铁锈花"。

"铁锈花"是宋代民间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它多采用中国画写意手法装饰在淳朴、粗犷的陶瓷器形上,用构图洗练,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疏密过当,笔墨潇洒,黑白对比强烈的花纹作装饰,成为独特的装饰风格。

铁锈花有白地黑花、黄地黑花、绿釉铁锈花和黑釉铁锈花等。它不受窑内火焰气氛的影响,烧成较稳定。

(一)铁锈花装饰的成就 [用笔绘瓷]铁锈花主要是开劈了运用毛笔绘制陶瓷装饰的先例,用毛笔醮釉料在坯胎上绘制花纹,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 [以釉代墨代彩]铁锈花是以黑釉代墨代彩,根据器形运用自如的绘制花纹,开创了釉下彩绘瓷方法。

(二)铁锈花装饰的艺术风格 [采用中国画形式]铁锈花主要采用中国画形式手法绘制坐标,花纹与器形结合。因此,又具有图案变化特点,布局严密,既富有庄重严肃感又不失其自然流畅特点。

[有中国画情趣]铁锈花装饰有中国画情趣和形式,但又似平涂的剪纸效果,活而不乱,板中见活。 [题材多样]铁锈花装饰花纹多花卉如牡丹、荷花等。变形花朵,枝叶穿插,大笔涂画,黑白对比,十分潇洒,独具一格。如图"宋白釉黑彩牡丹纹瓶"、"金磁州窑白地黑花虎枕"和"宋磁州窑白牡丹铁绘纹瓶"等。

三、陶瓷"红绿彩"装饰 早在唐代就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上,在800℃左右的低温中烧成,其彩色主要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但并有绿、黄、蓝、白、紫等多色,为著名的"唐三彩"。常见的有三彩马、三彩骆驼和三彩盘、碗、枕等。驰名中外,并远销日本、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唐三彩为釉三彩,它的成就对辽宋三彩及明清景德镇釉上彩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宋代在已烧成的瓷胎上用色料加以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称为"宋加彩"。彩料有红、绿、黄以及金、银彩几种,是中国最早的釉上彩。宋加彩始于河北定窑,扒村窑及山东、山西某些瓷窑竟相烧造。只用红、绿两色的称"宋红绿彩"。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绘轮廓线,釉上再填入其它彩色。色彩比单色青釉刻花艳丽,花纹清晰,色彩稳定,适合于釉胎上的装饰加工,成为新的陶瓷艺术加工方法。本图册收集的有"宋赤绘飞鸟文碗"和"宋赤绘牡丹文碗"等。构图完整,花纹简炼,色彩明快,是为珍品。

注 [钧窑]北宋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属钧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造出各种色釉。尤其是用铜在还原气氛中烧出高温红色釉。改变了从前只有高温青釉和黑釉的局面,为明、清两代景德镇鲜红釉(均红、郎窑红等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钧窑虽为宋徽宗烧造御器。曾传有"家有金银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可见一斑。

[官窑]为宫庭烧造瓷器的窑称官窑。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末徽宗年间(1111-1118)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南宋初,在万松岑下即今浙江杭州凤凰山下的万松岑下。又有一南宋官窑在杭州鸟龟山,即郊坛下官窑。其产品制作工整、胎质细腻,釉层丰厚,乳浊性釉。

[哥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产地至今未明,相传南宋时浙江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生一所烧为哥窑,生二所烧为弟窑。哥窑主要以烧制纹片(碎纹)釉器为著名。

宋代定窑白釉金装“官”款瓷器鉴赏


定窑瓷器改用覆烧方式以后就出现了芒口现象,为了美观很多定窑瓷器都镶嵌金银铜口,一是提高使用者的身份,二是表明在宋代定窑瓷器的珍贵。

定窑镶金银口是皇帝和贵族审美下的奢侈之举,是为了提高定窑瓷器身份而采取的装饰工艺,反映当时的审美情趣和人们迷恋金银器的心理,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为了表明使用者身分尊贵或显示豪华。金佃工艺与陶瓷相结合,更赏心悦目,犹如锦上添花。金装“官”款瓷器是宋代的官窑瓷器了。官字款是宋代皇宫专用的,这是宋代定窑最辉煌的时期。

白釉金装“官”款洗

宋代白釉金装“官”款洗高3.6/口径/9.7足径8.1厘米

白釉金装口“官”款盘

宋白釉金装口“官”款盘 高3/口径10.7/底径5.9厘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陶瓷的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陶瓷的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鉴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