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尊 > 导航 >

石榴尊和苹果尊瓷器的区别

石榴尊和苹果尊瓷器的区别

古代瓷器尊 瓷砖区别 绿苹果瓷砖

2020-10-28

古代瓷器尊。

中国瓷器闻名世界早以家喻户晓,但各式各样的瓷器种类让公众看的眼花缭乱。曾经有人总结,器的价格、贵重程度与器形息息有关,甚至还出了价值排名:一尊二瓶,三罐壶,四洗五觚,六杯炉,七盘八碟,九杂件,十看年代、特色等等说法。

一般来说,瓷器按器型可分为八大类:炉、尊、壶、罐、瓶、碗、杯、盘。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排在首位的尊类。尊是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其与瓶有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如果按照足的比例来辨别的话,口大足小为尊,口小足大称为瓶,瓶较高,尊较矮。

尊的器型是从青铜器皿学习而来的,其形制是敞口,粗颈、深腹、环底、圈足。商代有原始的青瓷尊,北朝为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较多,外销数量较大,常用作盛酒、陈设用器。清代以后,景德镇制作的瓷器种类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这其中有两种很类似,使用了水果样式来命名,即苹果尊和石榴尊。苹果尊由于形如苹果,故叫苹果尊。石榴尊由于其外卷口部像张开的石榴果,故名石榴尊。下面小编来为分析它们的区别。

在流行时间上,苹果尊是清代康熙年间典型器之一,属于康熙窑创新的文房用具之一;而石榴尊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窑才开始烧制,意则真品的苹果尊的历史要比石榴尊更为久远一些。

在瓷器形态上,苹果尊的口沿内凹,圈足,鼓腹,形状酷似苹果。石榴尊的唇口外卷,圈足,短颈,圆腹,外卷口部像张开的石榴果。两者的口部差别较大,前者为内凹,没有颈部,后者外卷,有较短的颈部,一眼即能直观辨别。

在釉色分类上,苹果尊常见釉里红、苹果绿和天蓝釉,还有青花釉、窑变釉。不过康熙时期的苹果尊多以单色釉出现,釉里红较为少见,直到康熙后期将明初釉里红的绘作技艺提高了以后,铜红釉的呈色技术才渐趋成熟。不过大多数釉里红的苹果尊是无颈状的,苹果绿和天蓝釉的苹果尊是有颈的。而石榴尊的品种有青釉、窑变釉、茶叶末釉等等,和苹果尊偏亮丽的釉色相反,石榴尊的釉色更为暗淡一些,和大多数普通青瓷很像。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雍正青花海水云龙纹石榴尊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一改康熙青花的挺拔、遒劲风格,代之以柔媚、俊秀,无论造型纹饰;无不贴合其“文雅精细”的审美情趣,而如“淡描青花”一种,秀雅之至,可谓雍正“恬淡”艺术心境之最佳折射。

此类青花海水云龙纹亦受乾隆皇帝钟爱,遂命烧造相类瓷品。初视,两朝所制几近无二,然细观,便得个中迥异。较之乾隆纹样,雍正所绘游龙更显强健威猛,所衬波涛海水,汹涌澎湃;而乾隆海水则趋向形式化,一成不变。

雍正此类青花器,乾隆器盘壁纹饰则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四十五度,且所绘舒卷瑞云亦略显统一单调。而雍正风格,自由灵动,含蓄婉丽,大异于乾隆,可见二人品味之别。

石榴尊复烧自雍正,以“多子多孙,榴开百子”之寓意,象征家族血脉之延续兴旺,备受皇帝喜爱,乃成清代官窑之典型器。纵观各朝之石榴尊,以雍正之造型最为秀致。本品胎骨精细,白釉温润致密。特别是瓶形端庄优美,短颈,滑肩,圆鼓腹,圈足。器形隽秀典雅,浑圆稳重,新颖别致,独具一格。

整器施青花料,颈部描绘倒蕉叶纹,外壁绘龙纹翻腾飞舞于江崖海水之上,龙纹饱满而富有弹性,张牙舞爪,扭转腾挪,威武生动。青花发色浓妍泛紫,沉厚浓郁,运笔刚劲有力,气势挺健,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雍正 青花海水云龙纹石榴尊 尺寸:

口径:5.8cm

高:13.2cm

足径:6.5cm

清代乾隆青花粉彩描金缠枝花卉纹苹果尊


乾隆时期关于壁瓶之烧造,清宫档案中曾见有多处记载,如乾隆十年《清档》中有:“四月初八日,唐英呈进制得……在厂拟造得新样轿瓶与陈设小件数种均进呈鉴定”。

本品制作精美,通体以青花粉彩装饰,腹部绘青花卷草纹花卉,整体格调清新,别具艺术魅力。整器以青花粉彩为装饰,结合透雕技法,施彩华美。这种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的乾隆粉彩,可说是集多种陶瓷工艺成就于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

本品其造型经典,成型不易,且青花发色纯正,浓淡有致,瓶腹所绘花卉神态生动、逼真,线条流畅,气韵传神,胎质致密,釉色洁白温润,不可多得,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此外,本瓶所采用的青花粉彩技法在工艺传承角度也有着重要意义。清代御窑盛行仿制明代瓷器品种,青花、斗彩、各色一道釉均多有仿作,唯有青花五彩器在康熙朝以后即基本绝迹。本品所采用的青花粉彩工艺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料共同组成纹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技法,与明代青花五彩可谓一脉相承,这可以说是乾隆朝的一次新生。

本品之装饰艺术深深体现乾隆皇帝追求清雅的审美性格,例如纹饰白釉为主青花粉彩相互交织,为整体装饰风格奠定了简约的基调,主题纹饰亦然,留空之多更能映衬花卉之神韵。

摇铃尊瓷器图片及价格


双陆瓶(摇铃尊)其功能主要是用来盛酒或供陈设的用器,主要的产地是在唐朝越窑的青釉瓶、邢代的白釉。器物的瓶身处十分的丰满、敛腹,形状与摇铃十分的相似,所以也常常被叫做摇铃尊。

摇铃尊这一新词的出现是在清朝的康熙时期,烧制成功的摇铃尊瓷器都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它的烧成率却是非常的低,造就了它成为康熙年间珍贵的官窑品种之一。目前所见拍卖会上最贵的摇铃尊价格达几千万元,普通的其成交价格也是数百万元不等。

这样的摇铃尊不同于青铜尊的典雅、大气,反而是多了一种小巧、优美之感。纵观其瓶身会发现整个的器型线条力度感非常的强烈。

因为其形状细颈、小口,在其瓶身上主要大量烧制了青、黑、白、青白、白底黑花、白地褐花等装饰的纹样。

造型上来讲有梅瓶、卷口瓶、直颈瓶等多种样式的出现,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品种,色彩、造型更加的丰富多彩。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康熙青花团花纹摇铃尊。

从它的腹部看,有四个青花团纹对它进行了修饰,近观会发现青花料描绘锯齿状纹饰十分的明显突出,在其外底刻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相传是在康熙的早年间由书法家刘源先生所独创的,不论是从其的设计工艺上看、还是从其烧制工艺上、刻画工艺上,都是集齐历代瓷器造型之大成,创新、独特。《清史稿》中的记载:“时江西景德镇开御窑,源呈磁样数百种,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务储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盛”,对于新型的摇铃尊的造型以及图案进行了赞扬,由此可见摇铃尊在当时社会百姓中的分量。

从摇铃尊的胎质上看,就会发现它的质地非常的纯净且干净,釉面光润度非常强,将特色的釉里红绘漩涡状团花四朵、在其颈部加入了三角蝉纹,将整件瓷器纹饰更加的古朴、秀丽。

从其色泽上看,釉里红发色纯正且鲜艳,加入的青花纹若隐若现,反而是观赏者更加想看到其中的秘密,这就是摇铃尊的独特之处。

追溯到康熙景德镇时期,摇铃尊最初只是用来模仿佛教法器长柄铜铃而创新的样式,凭借着小巧、优美迅速在瓷器市场上打响了名声,但是它的辉煌时期也仅仅是维持在了康熙时期,到之后的雍正、乾隆、嘉庆,虽然也有进行摇铃尊的烧制,但是在烧制的工艺上以及设计、色彩等方面远远不如康熙时期,现存的上等摇铃尊大多都是出自于清朝的康熙时期。虽然摇铃尊的身上会出现大片的留白,但却丝毫不影响它的价值。

清代摇铃尊的特点


尊是李白所作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既酒杯之意。古时候,人们将尊当作礼器用来祭祀。历史上最有名的尊莫过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尊,譬如说四方羊尊。青铜尊看上去极为大气、庄严,因此非常受古代上层阶级的青睐。

回望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都不乏尊的足迹,而它的发展在商周时期达到了巅峰。尊不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亦在时代更替中不断演变出多个品种,摇铃尊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器型,它由康熙时期的官窑工匠们创制而成,亦流行于康熙时期。其外在主要特征有:瓶口比较小,瓶颈又细又长,瓶肩比较饱满,瓶腹呈弧形或者筒形,圈足较浅,瓶底较平,釉色品种比较丰富,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摇铃尊因为外形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带把的摇铃而得名。

成功烧制一只摇铃尊的几率并不大,缘由摇铃尊的造型在高温烧制下特别容易产生变形,因此,摇铃尊便成了康熙时期炙手可热的的官窑瓷器。

近些年来,康雍乾盛世的瓷器在古董收藏界被炒得火热,它的收藏价值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品种瓷器来说更加贵重,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三个时期里清朝的经济发展达到了昌盛时期,加之这三位帝王对瓷器的无比垂青,所以康雍乾这三个时期的制瓷工艺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摇铃尊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制作成功的几率并不算高,它的风格独具特色,品种非常特殊,器型在清朝官窑瓷器中比较少见,流传于今的摇铃尊数量又极其稀少,而成对的摇铃尊更是少见,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摇铃尊有着难以估量的增值空间,值得各位古董投资收藏者们关注。

摇铃尊大图欣赏

以上摇铃尊口沿向外撇出,瓶颈细长且直,丰肩,圈足,底平,内壁施以白釉,外壁施以珐琅彩釉。瓶身上描绘了山间云烟缥缈,老松盘亘曲虬,细草丛生,鲜花齐放。松树下一位高士正和一位孩童说话,好像是在问路,孩童伸出右手遥指远方。这件摇铃尊堪称精品,瓶身上的纹饰精细,内容丰富,非常耐人寻味。

康熙青花观音尊


康熙青花瓷在沿袭明代遗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独步本朝”的鲜明特征,被收藏界誉为“翠毛蓝”、“宝石蓝”和“五彩青花”。康熙六十二年间,早期釉面青亮凝润,青花色蓝泛灰,画意古朴苍拙。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间的青花瓷,使用精炼浙江料和云南珠明料,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透视技法,注重光影的艺术效果,无论粗犷浓艳的纹饰,或者纤细淡雅的图案,全都呈色青翠娇艳,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晚期青花逐渐暗淡,呈色不稳甚至出现晕散。

图示青花花鸟纹观音尊,高20.4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厘米。侈口短颈微束,半肩鼓腹下收,近底处外撇。浅圈足底内施釉,署青花双栏圈图记款。

我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说:“有些器物是康熙本朝所特有的,如观音尊……要牢记其标准器式。凡后仿者在造型上多少能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对照耿宝昌先生论著《明清瓷器鉴定》之康熙观音尊的器型标准,二者一致。线条优美修长,体态秀雅端庄,是一件“小器大样”的经典佳作。

从胎釉方面鉴识,胎体厚薄适度,手感有些发沉。足背呈泥鳅背状,因为显见旋纹,看上去不够圆滑,但是瓷质细洁似糯米胎。通体内外施釉,腹部微露手工接胎痕。釉汁粉白滋润,散见针孔状缩釉棕眼。局部有黑疵斑点(俗称芝麻粒)和大小破泡,这些都是无法仿制的细微之处。

依据花鸟山石纹饰辨析,青花色泽翠蓝典雅、明快艳丽。整个画面层次鲜明,写实生动情趣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虽然局部貌似雍正纤细秀丽的笔意,但是总体看来彰显康瓷工写兼优的苍雅风韵。

上海著名鉴藏家高阿申先生论著《瓷器收藏实鉴》在鉴赏青花山水观音瓶时阐明:“康熙雍正两朝的青花瓷,很容易相混。特别是雍正早期青花,渲染酷似康熙用笔。亦运用浓淡不同的青料,刻意造成多种深浅层次。甚至在一笔中,青花也能产生不同的浓淡笔调。但雍正瓷的笔墨细腻,线条纤巧,青花颜色多数较康熙淡雅,这是两者间的区别。”

再者,这件青花花鸟纹观音尊,足背胎釉结合处,呈现一线锯齿纹。尤其是山石皴染,水渍般指印痕相当明显。口足虽有多处残磕,却不见有冲,可见康熙瓷质地坚硬十分耐冲击。这些也可作为瓷器鉴定的间接依据。

根据器物造型,胎釉及纹饰综合鉴断,应系康熙中期烧造的青花瓷。

陶瓷名词:马蹄尊


马蹄尊——尊的一种式样。广口,圆唇敛,削肩广腹,平底,器形似马蹄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烧制,仅见釉里红小件器件。

古代陶瓷尊类


大口尊 尊式之一。陶瓷容器,流行于西周以前。陶质大口尊在新石器遗址出土很多。其中陕西神木石峁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灰陶尊唇沿敞口,深腹,似两敞口筒式杯上下套接而成。腹中部有一道台阶式痕迹。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尊折沿敞口,腹自口部斜线内收。1974年内蒙古敖汉旗南台地出土的彩陶尊,口沿外侈,粗颈,鼓腹,腹部有对称的环状双耳。东北地区夏家店文化中有大口沿外敞,折腹内收式尊。商代中期大口尊有敞口,凸圆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无肩深腹几种。商代的大口尊多用作炼铜的坩锅。商代晚期,陶质大口尊逐渐少见,原始青瓷大口尊从商代中期始见,河南郑州分别于1954年、1971年出土的原始青瓷大口尊,造型为敞口、束颈斜肩折腹式。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大口尊作喇叭形口,粗颈、鼓腹,高足外撇。东汉以后瓷质大口尊少见。

莲花尊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青瓷尊,是顺应佛教盛行而产生的器形。造型呈侈口,长颈,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匀分布6个直系。器身布满堆塑的上覆下仰层层莲花瓣,莲瓣丰硕而高凸,其间还上贴塑飞天与宝珠纹。全器造型宏伟,装饰瑰丽,艺术水平相当高。

盖尊 带盖的尊。南北朝、隋代墓中出土的尊常配有盖,但盖尊之名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有的器形,器盖附属于各种不同的尊式。如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汉武昌的南朝青釉莲花尊、1972年出土于江苏南京麒麟门外林山梁代墓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和1948年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均属带盖莲花尊。山西寿阳北齐库狄回洛墓出土的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则属另一种器形,盖作僧帽式,敞口;短劲,弧腹,矮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瓷贴花兽耳衔环带盖尊作凹形盖,桃形钮,敞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腹部贴饰一周兽面铺首。

双螭尊 或称双螭瓶,创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呈盘口,长颈,溜肩,长腹,平底。从口至肩置对称双螭柄。另有单口双腹并联式,自铭"传瓶"。参见"传瓶"。

橄榄尊 又称"橄榄瓶",尊式之一。北宋时始烧,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河南登封窑珍珠地刻划双虎纹尊,小撇口,束颈,腹部长圆微鼓似橄榄形,底与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时期流行另一种橄榄尊。收藏于首都博物院的清雍正青花橄榄尊,喇叭式口,细颈,贺腹,尊的上部比腹下略长,圈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瓶,口部微侈,粗颈,弧腹,圈足,造型亦略似橄榄状。

扉棱尊 又称"出戟尊"、"出戟觚",尊式之一,北宋始烧,流行于明,初为北宋钧窑为宫廷所烧制的仿青铜器陈设品。造型为敞口,颈部内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颈、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尊,仅腹部四面饰有扉棱。明正德以后有些尊的颈、腹、足四面饰对称的扉棱,万历朝则有六面饰扉棱的。

鱼篓尊 尊式之一,器形似鱼萎,明代初期与清代初期均有烧制。前者作盛储器,后者作高档陈设品。明永乐器特征为直口,溜肩,鼓式腹,弧形圆底。宣德时期所烧,敞口,斜肩,圆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品着意仿竹编鱼篓,形状为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

无挡尊 尊式之一,流行永乐、宣德时期。平沿,圆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与平沿呼应。器形明显带有异域风格,亦有人称之为器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仿品。

石榴尊 尊式之一。始见于明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器形似石榴果实,通体由纵向凹曲线分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颈鼓腹,圈足外撇,台阶式撇,台阶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品水平尤高。雍正时期石榴尊除继续烧造宣德器形,还有一种作外撇五瓣式花口,束颈,腹部浑圆,浅圈足。

双牺尊 明弘治时期出现的一种尊式,敛口,短颈,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兽耳为饰。此种尊在清雍正、乾隆时期也有烧制。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仿古铜彩双牺尊,造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腹部下收,圈足外撇,肩部饰对称的回首立羊耳。

摇铃尊 清康熙时流行的尊式之一。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似长柄的铜铃。

太白尊 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的一种尊式,陈设品。器形似弦乐器琵琶,洗口,束颈,弧腹,腹下部较大,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台式。有的琵琶尊颈部饰对称的兽面双耳。

如意尊 清雍正时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装有如意形耳而得名。尊上部呈钵式,颈部较细,有凸起弦纹,下部丰满浑圆,两侧有对称的如意式双耳。

络子尊 又称"网络尊",清雍正、乾隆时流行的一种尊式。器作撇口,短颈,圆腹,假圈足,腹部贴型凸起的网络纹。民国时期多有仿制。

苹果尊 形似苹果的瓷质容器。侈口,短颈,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丰满圆润,为清代康熙朝独有器形之一。

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的器形。器身似马蹄形,唇口,溜肩,斜腹渐放,浅圈足。足背窄细。有的敛口溜肩,器腹略高,浅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称"马蹄水盂"

观音尊 撇口,束颈,溜肩,敛腹修长,至底外撇,若观音菩萨亭亭玉立,故名,为清代康熙独特器形之一,又称"观音瓶"。

鹿头尊 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以青莲谐音"清廉",因而又名"青莲?quot;。

莱菔尊 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侈口,细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形若莱菔,即萝卜,俗称"萝卜尊"。

富丽堂皇凤尾尊


粉彩制作的特点是由于在绘画面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以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的烧成温度较低,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为妖艳,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

雍正朝粉彩技艺成熟,多数是在用洁白瓷质的胎及极为纯净的透明釉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因此,更能突出它的淡雅柔丽之感。

官窑器的制作更为精细,大部分盘、碗之类圆器的底部极为光滑细腻,很多雍正粉彩瓷器瓷胎之白且薄正是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雍正粉彩瓷已作为当时上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用瓷,因此盘、碗、杯、盏之类的器物最多,此外,还有各式花瓶、花钵、尊、笔筒、花觚、提梁壶等,器型风格一反康熙刚硬、挺秀为淳厚、灵巧。

这件清雍正粉彩花卉凤尾尊高23.4厘米,口径12.7厘米,撇口、长颈,腹部丰满,器底外撇。尊胎质细腻,胎体轻薄,釉面光亮细润,上用粉彩绘画。颈部的开光两个,内绘绿色龙纹,龙怒目昂首,双目圆睁,4只利爪矫健有力,突出了龙的凶猛强悍、气魄豪放。腹部的两个开光,内绘山水,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神采飞扬。开光间隙均绘缠枝花纹,由多朵花卉连续衔接组成,并用各花朵间的不同走向花叶环绕穿插,把各花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纹饰的整体。

此尊造型古朴端庄,制作规整,色泽浓重艳丽,显得富丽堂皇,实为清雍正粉彩瓷器之精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石榴尊和苹果尊瓷器的区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石榴尊和苹果尊瓷器的区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