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工艺 > 导航 >

李学武作品《出水芙蓉》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李学武作品《出水芙蓉》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瓷砖工艺 瓷砖的工艺 古代制作瓷器工艺

2020-10-28

瓷砖工艺。

2012年10月25日至29日,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在南昌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洛阳牡丹瓷创始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学武的牡丹瓷作品《出水芙蓉》和《牡丹四品》分获我国工艺美术类作品最高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银奖。

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它已成为我国工艺美术领域最高水平和最权威的博览盛会。

本次博览会共有600多家展商参展,国内展商中有国家和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高、中级工艺美术师500多人。本次展品范围包括雕塑工艺品、金属工艺品、抽纱刺绣、地毯挂毯、美术陶瓷、民间工艺品、工艺花画、旅游纪念品、国外手工艺品等。展品琳琅满目,覆盖了全部工艺美术类别,有上千个品种,数万件产品,其中原创作品上万件,而且多数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李学武的牡丹瓷作品《出水芙蓉》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奖章

李学武、贾晓莉创作的的牡丹瓷作品《牡丹四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奖章

精选阅读

国外陶瓷美术--李察·赫胥


1944年生于美国纽约市,1966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纽帕茨分校(艺术教育学士),1971年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学院(艺术硕士),1975年起任麻省波士顿大学陶艺系主任至1985年,1975年撰写了美国第一本关于乐烧的书《乐烧--现代陶艺的新技法》。

赫胥以"永恒"的三角器立足于美国陶艺界,并在世界陶艺家倍受关注。他的三角解器系列在每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和主题。《祭杯系列》、《库伯梅第系列》、《边围系列》、《圆形系列》、《祭血系列》、《锥形系列》、《V形系列》、《太空容器系列》、《武器系列》等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到一个看似简单的三角器,竟能变换出如此众多的艺术形象。而陶艺的材质语言和烧成语言(乐烧工艺),竟也如此丰富而魅力无穷。

作为美国人的赫胥对东方的了解和热情,无疑让我们感到亲切。他不仅收集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宜兴茶壶,而且还熟知日本茶道及日本园艺景观的美学理念。他对马克·罗斯科及阿贝特·杰克梅的欣赏和推崇,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似是而非的痕迹。虽然赫胥师源众多,但在艺术表现上,他寻求的是各种艺术的共同点,而非既定的表现手法。

他的作品除了让人们体验到源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庄重和威严外,还有其造型的量感对内空间和外空间的双向扩展,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他作品的第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沿用乐烧的技巧,将氧化物、氯化物,泥浆釉呈色的多变性无穷尽地展现出来,以表层色泽的多样化来体现时间的意志和美感。

赫胥的三角器将永恒与消逝、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织在一起。近两年来他的作品开始有所变化,去年展出的作品,让人们见到他除三角器以外的新作同样地精彩和充满魅力。

陶瓷美术作品之魂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的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如何在陶瓷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呢?陶瓷美术作品,特别是山水画尤重意境。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秀美的山川河流,有着数不清道不完的奇峰异木。在瓷胎上将这一山、一石、一水、一江、一树、一云、一草、一木绘好时,每件作品都达到意在笔先,取景造型准确传神,立意形神兼备,无不是发自内心地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使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感染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位观者。

陶瓷绘画以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之笔为主,陶瓷绘画技巧之多繁,故而意境能够通过很多不同的形式来体现。陶瓷绘画作品意境的产生,无非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契合,实与空的变换,心与景的交融。陶瓷绘画作品的意境,就是创作者描绘景物抒发心意所形成的艺术境界。要使作品进入有意境的境界,立意尤为重要,这不仅包括创作者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认知,还包括选材、笔墨和构图的处理,以及作品要达到境界的追求。而“意”是创作者认识生活的结果,是其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愫,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知,是在感情基础上提炼的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认知,是作品所需要的。

意境是陶瓷美术作品尤其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有机结合。要获得好的意境,不但要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本质,还要对我们身边的世界有着强烈的真挚感情。中国人讲究整体,讲究含蓄,内在细腻有层次,讲究美的真谛在心灵深处、在意境上。正如姚一苇所说:“所谓有意境的即为艺术的,所谓无境界的即为非艺术的。”从艺术品的有无境界来确定它的价值。雅的意境即:“意运有虚静,境深尤贵曲。”一个人虚怀若谷,谦虚,才能容纳真的学问和真理,才能创造无声胜有声的高妙幽远的佳作。《庄子》:“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是道家论自然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审美意识上的体现,“天游”者,“天放”即自然之意。意即艺术创造是要力求心融神洽,物我一体,让作品的意境自然表现。

文字及文学的运用也为陶瓷美术作品的意境添色不少。多数的陶瓷绘画题目十分精炼,能生动准确的概括画面内容,风趣形象的描述一个富有趣味的细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教授曾创作过一幅《大鸡图》,画中雄鸡赳赳雄姿,尾羽翘立,但是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恐怕就无法领悟到作者的意境。李先生借用了汉字的谐音,“大鸡”二字寓意为“大吉”,这正是借文字及文学添色作品的意境。另外,陶瓷画面上许多题款介绍绘画的内容,用富有感情的文字即景生情,显露心志,抒发情感,阐述一段精粹的画论,凡此种种,均把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容易产生共鸣。

要让陶瓷绘画作品的意境深远,创作者必须充分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艺术绘画功底和文化底蕴,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讴歌时代,颂扬伟大祖国,表彰现今生活中那些感染力和号召力强的人和事。让正能量充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让我们景德镇的陶瓷绘画事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中华陶艺大师精品斗艳中国陶瓷总部


3月18日—4月22日,中华陶艺大师联盟作品展将在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中国陶瓷剧场四楼全面开放,宁勤征、郭爱和、陈烈汉、徐波等43名大师共110件陶艺精品杰作将在春暖花开之际斗艳中国陶瓷总部。3月22日-4月4日,中国陶瓷城北门更会展示其中部分陶艺精品。

S李砚祖-清涧

据悉,本次所展览的大师作品曾参展于法国罗浮宫第十八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同时在第21届陶博会备受热捧。为满足广大陶艺爱好者、收藏家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国优异的陶文化精髓,丰富佛山陶艺文化氛围,中华陶艺大师联盟作品展将再次在中国陶瓷总部全面开放,并将持续到第23届佛山陶博会结束,这既是陶博会承办方为丰富陶博会活动氛围的重要举措,也将为广大观展观众免费奉送一场丰盛的陶瓷文化大餐。

S涂文静-清韵

本次大师联盟组织所展出作品,都是大师亲自手工打造,体现出对中国景德镇官窑、河南钧窑、汝窑等6大非遗窑口作品的传承,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创作者既有来自中国最顶尖的当代陶瓷传承人艺术大师宁勤征、郭爱和、陈烈汉等,也有来自江西省的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董伟、方旺生、江见鸣等。他们或善于青花人物,或大胆地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泼墨,或钟情于造型变幻的陶艺,还有的则精于釉上细腻传神的粉彩色,展品风格各异,囊括了龙泉青瓷的典雅、景德镇彩瓷的缤纷、汉字瓷画的现代、洛阳三彩的华丽、耀州刻花青瓷的豪放、苏沪紫砂的文气、汝窑天青的高贵、台湾白瓷的超绝、湖南釉下彩瓷的清幽等,体现出对中国陶瓷文化传统继承与革新。

粉青万事如意

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工艺


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重大的贡献。从商代的原始瓷器开始,此后历代制瓷手工业技术日臻完善,我国长达三千五百多年的瓷器烧造历史,举世无双。其中蕴含的科技成就更是首屈一指。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力量的驾驭,以及博大而精神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瓷器凭借着坚实的质地和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百年,记录下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

南北制胎原料

制瓷原料及加工

选取合适的原料是制瓷的第一步,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南方瓷胎原料多为高硅低铝,北方则多是高铝低硅。瓷土有别于一般粘土,能够承受很高的温度,形成致密的胎质。

各种原料的化学成分

铁矿石 釉呈色剂

瓷石 制胎原料

化妆土 施于胎上 装饰作用

瓷泥 制胎原料

釉果 制釉原料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区别于陶器的显著特征之一。早期的釉为石灰釉,使用石灰石粉碎后加适量的粘土配制而成的,以钙为助熔剂,三氧化二铁为主要呈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青绿色。釉色透明,表面有玻璃质层,胎釉结合紧密,不吸水或吸水率低。

碗 施化妆土

磁州窑瓷枕残片 施化妆土

碗残片 施化妆土

黑胎 建窑盏残片之一

黑胎 建窑盏残片之二

黑胎 建窑盏残片之三

石灰釉碱的助熔剂是氧化钙以及氧化钾、氧化钠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从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和运用,是传统青瓷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瓷器史上单色釉器的高峰。

灰胎偏黑 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一

灰胎偏黑 南宋官窑老虎洞残片之二

灰胎 龙泉窑瓷片

灰胎 龙泉窑瓷片

灰胎 越窑瓷片

白胎 龙泉窑瓷片

白胎 龙泉窑瓷片

制胎坯料

在选取适当原料之后,一般要对原料进行粉碎、淘洗、沉淀处理,尽可能去除较粗颗粒和杂质,在经过反复踩踏、揉搓,制成纯净、具有良好可塑性的制胎坯料。

成型:

造坯主要有手制、模制法和轮制法等。

手制即瓷工用手将瓷土捏造出形状。

模制法即先用泥捏制成模,或对半分开,或上下两截,或是整个成型,将经过处理的瓷泥放入模中制出瓷坯。

轮制法则需要使用陶车。将檀木制成的盔头戴在陶车上盘的正中,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陶车转动,用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拉坯,便可塑成器物形状。

陶车结构示意图

模制 骑马佣

手制 人物佣

陶车组件 釉钉帽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越窑罐残片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龙泉小罐残片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吉州注壶残件

轮制 器底部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轮制 器底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罐底残片

轮制 器底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酱釉碗残片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细节

轮制 器内可见明显拉坯痕迹 西夏灵武窑双耳罐残件 细节

轮制 期内均有拉坯痕迹 磁州窑罐子 残片两件

施釉:

历代工匠根据不同器形、釉料和施釉效果,采用了不同的施釉方法。从战国到明清大多使用浸釉法,即将坯体浸入釉浆后取出;宋代吉州窑有洒釉法,即先施一层釉,再将另一层釉洒在其上;明清景德镇发明了吹釉法,即用一段蒙上纱布的竹管醮取釉浆,对准坯体吹釉。此外还有喷釉、刷釉法。

浸釉 青瓷四系小罐 南朝

浸釉 青釉托盏 南朝

浸釉 青釉多子盒 南朝

浸釉 绿釉器盖 辽

浸釉 钧窑残片三件 元

浸釉 黄釉碗 南北朝

浸釉 钧窑大碗 元

浸釉 吉州窑黑釉铁锈斑碗 元

浸釉 白釉大盘 辽

浸釉 白釉碗 辽

浸釉 蓝釉碗 清

浸釉 红釉碗 清

龙窑

烧成:

瓷器经过原料洗取和处理,装饰以及施釉等工序后,将放在架上晾干,然后等待入窑烧造。

熊熊烈火之中,莹润玉洁的瓷器呼之欲出。而在小小窑炉之中,也自有一番乾坤。入窑烧造是瓷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装烧方法以及对火候和时间精准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瓷器的烧成质量。

南方早期青瓷的创烧得益于龙窑的发明,北方则因地制宜使用馒头窑,景德镇还发明了葫芦形窑、蛋形窑。

锯齿状支具 东晋

锯齿状支具 东晋

圆形支具 东晋

景德镇支圈残件 南宋

圆形三角支钉 东晋

圆形三角支钉 东晋

锯齿形支钉 东晋

垫饼

三叶形支钉

三叉形支钉

锯齿状支钉痕迹 高足盘残件 南朝晚期

三叶形支钉垫烧 碗残件 北朝晚期

三叶形支钉垫烧 碗残件 北朝晚期

泥点垫烧痕迹 碗残件 五代

泥点垫烧痕迹 碗残件 五代

底有垫圈痕迹 碗残件 宋代

可见垫圈 碗残件 宋代

试火具:

试火具又称“火照”、“火标”、“照子”、“试片”等,是陶瓷器烧结时测定窑内温度的窑具,以瓷土制作。往往是用碗等器物的坯件加工制成,形状一般为三角形,上平下尖,也有长方形,不规则形状等。上半部施釉,并镂一圆孔。

使用时,将其置于窑内从观火孔可以看到的位置。需要验火时将其从观火孔内勾出,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每烧一窑要验火多次,每验一次要勾出一个,可及时掌握窑内温度的变化,十分有利于瓷器的烧成。火照盛行于宋代,是简便有效地测温器具。

拉柱 磁州窑 元

葫芦形窑

馒头形窑炉与蛋形窑

浅谈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


通过历史的演进从最早的陶器到商朝出现的早期釉陶在到隋唐的三彩技术,元朝的青花、釉里红技术,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和珐琅彩技术一直到现代陶艺,可以为中国陶艺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上理清一条思路。

陶瓷艺术是一种折中主义的艺术形式。“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 [1]当然人们都知道陶瓷是祖先为了改变生活方式,追求美好的生活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出来的一种工艺。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最早的土陶产生于日本的绳纹时代,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是最早的工艺美术作品。它是以泥条编织的绳纹纹饰晾干后放在木柴上露天烧制而成的。[2]

中国的陶器发展最早是在公元前5500~5000年之间。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第一次出现了双耳三足壶,以红色的泥土为主的红陶烧制。还有河南仰韶文化最早出现彩陶,山东出现了龙山文化出土的黄陶、蛋壳陶。在长江流域巫山一代大溪文化出土了红陶陶器,湖北屈家岭出土了黑陶,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夹灰黑陶,浙江马家浜文化出土的夹砂红陶。另外,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制器物有一个缺陷就是沁水的问题。水在装入陶制器物以后不光会自然挥发,还会沁入陶器本身,从器壁沁出流失大部分的水。大约是在商代的时候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工匠们发现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将陶器表面涂上氧化物质一起烧制,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烧制出来后玻璃物质会附着在陶器上。陶器也不会再沁水。这就是原始的瓷器的产生。因为这种类似玻璃的物质烧制后成青灰色后来一般把他称作青釉陶。

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也统一了制陶技术,陶器除了器皿类的还有陶塑。最典型的就是兵马俑了。将人物俑分为下肢、体腔、上肢、头、足五部分分别塑造,再粘结在一起阴干以后分别烧制,烧制完成后组合在一起。这种俑在写实和工艺上的发展都大大超越了以前。当然因为技术不太成熟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朝以前的瓷器很少。但是由于秦朝在陶艺技术上的发展,汉朝陶艺也是相当成熟的,我们最熟悉的是成都郊区出土的《击鼓说唱俑》,俑上身袒露,左臂抱鼓,右手握鼓椎,眉开眼笑仿佛正在说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了东汉的陶艺技术,以青釉涂于白瓷表面呈现青瓷。在浙江一带青瓷制造工艺得到发展,瓷器通常呈淡青色和青灰色两种,此外江南生产大量的黑瓷。北方地区也出现了早期的白瓷。一直到隋唐五代时期,陶瓷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系。[3]此时越窑的青瓷质量大大超越了以前,胎质薄而均匀,釉色青翠,以茶具等等为主。还烧制了专为宫廷使用的现已失传的秘色瓷。邢窑的白瓷釉色纯净,白如雪,无任何纹样造型大方。唐代还盛行一种独特的瓷器唐三彩。是工匠创新的在铅釉中加入铁、铜、锰、钴等等金属氧化物以后经过烧制瓷器呈现的黄、绿、白、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唐三彩的出现把传统的制瓷工艺推向了顶峰。一般一件瓷器可以呈现两三种以上的颜色。

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有定窑的白釉印花、汝窑的青瓷、官窑烧制的蟹爪纹、钧窑乳光釉和焰红釉、磁州窑烧制的釉下彩、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南方有吉州窑的黑瓷、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景德镇窑的影青、建窑的黑瓷,都各有特色,其中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官窑”。

元代景德镇陶瓷脱颖而出,最大的成就是工匠们发明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料。这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白色瓷坯上描绘纹样上釉后烧制而成,色泽青蓝或蓝中带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工艺和纹样,器物与青花相似,釉色与红宝石相似。

明清两代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此时,江苏宜兴、浙江龙泉、福建德化、广东佛山的陶瓷生产业有相当规模。由于釉料的不断发展,明清陶瓷以具有单色釉、三彩、五彩等多个品种。出现甜白、霁红、霁蓝、象牙白、郎窑红、洒蓝、茶叶禾等等十几种色釉。除了釉色的多种多样以外,明清陶瓷大力推广彩绘,出现了点彩、釉上彩、釉下彩、斗彩。青花瓷就属于釉下彩,是先将青花绘制与白胎上在上透明釉烧制成型,其胎薄釉白、青色蓝中发灰看上去幽雅娴静。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先将釉下青花制成后在上一次釉上彩绘。五彩是斗彩以后的又一突破,其彩绘烧制方法大致和斗彩相似,只是施釉的主体不是点彩或填彩了,而是整个构成画面纹饰。一般使用釉上篮彩、黑彩和描金等装饰手段,因此大大丰富了釉上彩的色彩。珐琅彩是一种瓷胎画珐琅,一般的瓷器先在景德镇烧制成白瓷,在送入宫廷绘制,在送入彩炉低温烧制,油料上色的技法是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粉彩瓷器书用含有铅粉的玻璃白釉料加入金属在素胎上作画,而后入炉烧制而成的。由于用彩较厚,花纹略突起有一定的立体感。紫砂作为宜兴的一种特有的矿产开采用作茶具生产,一般呈赤褐色、黄色、或紫色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

到了民国时期官窑渐渐没落,留存下来的民窑以烧制青花、点彩的日用品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地才又开始烧制瓷器。广东佛山开始研究制作骨瓷。80年代初中国现代陶艺才开始萌芽,最开始也是在艺术院校里有陶瓷美术专业,直到台湾陶艺家李茂宗带来现代陶艺的信息。80年代后许多外国陶艺家的展品渐渐被中国陶艺家知道,中国陶艺家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美国陶艺家温·黑格说“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里,最激动人心的就是今天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陶艺运动。”

第四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奖项揭晓


第四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各奖项8日晚在广西钦州茅尾海边揭晓,伏小树、魏春霞、李春能等三人作品获金奖。当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钦州市“中国坭兴陶之都”称号。

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第四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8日晚在钦州茅尾海边落下帷幕。各大奖项终有归属。来自广西钦州的伏小树和李春能分获陶瓷造型技艺、陶瓷雕塑技艺金奖,陶瓷装饰技艺金奖被山东的魏春霞收入囊中。由白雅力克撰写的《釉料在坭兴陶艺上的装饰法研究》、覃敏山撰写的《象山水月,水月风流》获得国际陶瓷论坛一等论文。广西钦州市坭兴陶行业协会、北京慧思广行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庆市荣昌县安富街道办事处、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等5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广西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选送作品《祥盛鼎》获国际陶艺精品展金奖。

在8日晚第四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颁奖仪式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山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钦州市“中国坭兴陶之都”称号。钦州的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名列中国四大名陶,1915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定都钦州名至实归。

8日晚的第四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颁奖仪式在钦州茅尾海边举行。茅尾海海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半封闭内海、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也是钦州大蚝主产地。

从茅尾海出入口经南北高速公路至广西首府南宁仅需一小时车程。目前钦州市已经启动茅尾海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红树林保护区、白鹭湿地公园等。特别是在茅尾海优化发展大蚝养殖产业,向世人展现钦州蚝农的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大蚝的养殖、加工水平,同时增加蚝农的收入。

滨海而居,发展海洋经济,走向海洋文明,是几代钦州人的梦想。2008年以来,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位置的钦州市依托茅尾海,启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宜商宜居的海湾城市。“中国坭兴陶之都”落户钦州,标志着素有中国“大蚝之乡”、“荔枝之乡”、“香蕉之乡”美誉的钦州将借助千年坭兴陶都的文化底蕴张帆出海、走向世界,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劲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