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 导航 >

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御瓷差吗

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御瓷差吗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瓷砖墙面 乾隆瓷器早期鉴别

2020-10-28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清朝康、雍、乾这三代可以说是我国的陶瓷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而其中尤以雍正朝为顶峰,到了乾隆朝初期的时候就稍微的出现了下滑的趋势,那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了解下。

有的人表示说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和雍正帝对官窑瓷烧制的亲力亲为有关,实际上这种的说法只占据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的理由,乾隆皇帝对于官窑器的烧造可以说是十分重视的,已经是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了,我们在清宫档案中就可以发现有不少的此类记载,既然如此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烧制出来的作品仍不及雍正时?

1、画珐琅的画师方面

我们来以珐琅彩为例,在雍正时期,画珐琅的画师都是在当时非常出名的高手,比如戴恒、唐岱、贺金坤、汤振基、邹文玉等等,所以在进行瓷胎的绘画上可以达到了“蝶有茸毛,花含露珠“的非常精绝的情况。

而到了乾隆时期的时候,这些拥有精湛画技的高手竟移作他用,不是因为说这些宫廷画师被贬谪了,而恰恰是将这些人进行了提升,所以在烧制出来的瓷器上自然是和之前有了比较大的差异了。

2、烧珐琅方面

实际上,在乾隆元年的时候不但画珐琅缺人,就连在烧珐琅方面也是起用了很多的新人,还有史书记载,交小太监来进行烧制珐琅,如此这般,其烧制质量自然和雍正时期无法同日而语了。在这之后,乾隆突然发现画珐琅人缺了,所以就下令招收新人,对于乾隆来说,他似乎觉得在进行珐琅器的绘画上并不需要使用到全国一流的宫廷画师,只要是在水平上比较高就可以了。而对于这样的调换,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造成瓷胎画珐琅器的水平下降。

这一点我们在瓶碗上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雍、乾之间珐琅器上绘画水平的差异,比如说同样都是画奇石,雍正的宫廷画师在进行绘画的时候会更加的细笔勾勒,从而绘画出来的石头具有很逼真的立体感。而到了乾隆时的画师,在绘画的时候就会差很多,只是把笔由山顶整片深抹下来而已,没有那么的逼真。同时在诗词的钤印上也是有一些差异的,大多数都是会使用红彩代替了红料,直接将二者进行对比的话,立分高下。

所以,通过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御瓷确实要差一些,但是同样也具备收藏价值,在进行收藏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乾隆御瓷华贵与雅致并进


乾隆朝御窑素以实力雄厚、品质卓绝著称,本文所展示的两件器物既秉承御窑风范,又于规格、工艺诸方面达到极致,在精品云集的乾隆御窑中亦可脱颖而出,堪称盛世御瓷典范之作。

从性质看,本瓶有别于清宫大运瓷器,属于传办性质的供御器皿。传办瓷器是皇帝根据自身需要或清宫特定原因临时加派烧造的瓷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要求,数量罕少,制作尤精,不惜工本,皇帝本人往往深入参与设计和最后定夺。例如本品之烧制,首先需要内务府造办处出具画样,设计出百花齐聚之画稿,交付御窑厂作为粉本。

其构思最妙之处则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殊为巧思。瓶外壁所饰花卉纹,传统称之为“百花不露地”,寓“百花献瑞”之美意。由于纹样繁密,临摹工作最难,诸多彩料也需一一调试,故一器告成需历时数月之久,耗资甚巨,绝非其他御瓷可比。

检阅公私典藏,乾隆朝百花不露地者寥寥无几,多典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本瓶与乾隆朝所有百花不露地琢器在装饰布局方面存在显著不同,其余同类皆是自上而下通体以百花不露地图案装饰,而本品则是口沿与圈足二处皆饰以辅助纹样如意云头纹和芭蕉纹,古雅规整,令人更觉尊贵有加。

此瓶造型采用乾隆朝新创高档御瓷样式,口呈喇叭形,两侧分别堆塑柿蒂附耳,整体造型挺拔俊朗,线条流畅而不失节奏感。此瓶形由于其腹部空间开阔,既便于通景作画,也可运用开光手法布局,修长的颈部可堆塑各式双耳,亦可不加修饰,从而使这一瓶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加之自身造型隽美出众,因此自出现之时,即成定式,一直流行至嘉、道两朝,并衍生出多种相似造型。传世品显示,瓶两侧堆塑双耳多见螭龙、夔凤、蝠磬、寿桃等,但以柿蒂为耳的作品,在目前所见的藏品资料中从未见过相同例子。

瓶外壁主体纹饰作于腹部四面开光之中,开光为长方倭角形,凸起于瓶身之上,使画面更具立体感,但同时也对制胎和烧造温度的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这一方法也仅用于少量高档御窑瓷作之中。四面开光之中的正背两面分别以墨彩隶书书写乾隆皇帝两首御制诗,两侧开光中分别描绘诗中所赞咏的秋菊与冬梅,构图注重花朵之间的距离感与空间感,搭配清雅的设色与细腻清秀的笔风,给观者一种温和沉静而又不失富贵的美感。同时,此瓶采用青花粉彩技法,是乾隆朝十分少见的装饰手法,在工艺传承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梅菊俊逸,百花繁荣,雅致与华贵并进,此两件乾隆御瓷彰显出清代制瓷盛世的最高水平,见证了清宫御瓷千古不遇的辉煌成就。

雍正御制瓷器拍卖价格统计


雍正时期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其景德镇御窑的烧造的瓷器品种却十分的丰富,瓷器额质量名列清瓷之冠,只要是因为当时朝廷督陶官的监督另一方面是有着大批技艺高超的工匠师,雍正时期从整体上看其器物的体积比前朝略少,在造型上也一改了康熙时期的古拙浑厚之风,是清朝的瓷器中最为细致精美的瓷器,大多以青花和粉彩为主,其中珐琅彩最为的名贵,粉彩以白地为主,也有少量色地粉彩,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有着晚晴时期和康熙时期的风格,所以说雍正时期的瓷器较为的融合但是又有着其他朝代所没有的,雍正时期御制瓷器一般价格较高,高达上千万,正反映出了其收藏价值。存世量较少,再加上原料的的提纯度较高、造型独特且纹饰独特,所以说雍正时期的御制瓷器价格较高。

雍正时期御制瓷器的特点主要是 一 轻巧俊秀、工丽秀丽,在其外形上有着“细条美”之誉,确实是多一分就显得笨拙,少一分就显得简陋,给观赏者一种高雅之感。二 胎土淘炼的较为的精细,胎体较为的坚硬、其质地细腻且洁白,但是相较于康熙时期的胎质较为的疏松,在器物的底部处理十分的讲究,触感非常的细腻滑润。三 是雍正时期瓷器的外部主要以绘画为主,同时兼用了刻、印、堆塑和镂雕工艺,所以说在一件瓷器上就有了不同类型合二为一的瓷器,在纹饰中花卉的内容最为丰富,构图的主次、着色的轻重,图案的简洁清晰所以说从这造型、外观、质地就可以看出雍正时期御制瓷器的独特,所以说千万的价格也不足为奇。

《清朝雍正胭脂红玉壶春瓶》的价格在成交是高达六千二百万的价格,《清朝雍正粉彩松鹿纹摇铃尊》的价格成交是在五千六百九十万的价格成交,这些在雍正时期瓷器的价格并不是最高的,所以说在雍正时期有独特的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方面也有涉猎,而且还会在其纹饰上有着配套的诗文作为注解,珐琅彩的烧制成本较为的昂贵,其胎白釉润,色调鲜明,其精湛的程度才是其他时期的所烧制的瓷器无法相比的,而透润、简练才是雍正时期御制瓷器的特征。

如今我们的拍卖市场上关于雍正御制瓷器较少,大多数的瓷器其质地和造型方面都距离这精品相差甚远,所以说市面上的御制瓷器的收藏价值和价格没有很高,并不是所有的御制瓷器价格都在千万之上,许多的收藏爱好者对于雍正御制时期的瓷器是极其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造型和外观、质地,更是因为其纹饰上融合了之前时期的特点,存世量较少非常罕见,所以说收藏价值是很高的。随着瓷器市场的兴起,其雍正仿制瓷器的价格会越来越高。

独步天下的艺术:成化御瓷


明成化年间瓷器制品,质精秀雅,世无伦比。其胎质莹润,造型秀奇,青花斗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粹,下开嘉万彩绘风尚,影响甚为深远。成窑制品传世不多,素为历代鉴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时已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之说。公元1465至1487年,是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统治中国的23年,成化帝和他的高祖永乐帝以及其祖父宣德帝相比,几乎没有文治武功可言,然而成化帝在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的瓷器却精美异常,其成就决不会在永宣官窑之下。明沈德符1578~1642年《敝帚斋新语》谓:“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清人王棠《知新禄》谈到明朝官窑的成就时,也认为:“首成窑,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万间亦有佳者。”

明成化瓷器从景德镇龙珠阁御厂地层遗存考察来看,成窑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晚期成就最高。而从遗址断层出土堆积物可知,其高质精美之器,即被历朝所称赞的成窑佳器,主要是指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后烧制的斗彩、青花瓷。这一时期的成窑,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温润似玉的瓷质,小巧典雅的造型和别致的纹饰

成化晚期所烧造的青花、斗彩器皿,完全可用“独步天下,后无来者”以概之。其时的青花与斗彩的瓷胎比宣德更为细腻,莹润之质可比玉类。其瓷釉有的虽有白里闪灰青或牙黄,但白度比宣德高;特别是光泽度比宣德柔润温和,玉质感极强。如果放在30倍放大镜下观察宣、成二窑的制品,宣德釉中所含釉泡大而疏,分布并示匀均,而成窑器瓷釉中所含气泡却细小密集,分布十分均匀,釉泡小而密的成化器在光的散射作用下,其釉层的温润感必为宣德器所不及。这是由于成窑器胎中的氧化铁含量比宣德少,三氧化二铝又比宣德高,故成化瓷胎较宣德纯度高,其外观效果就更为洁白致密。这种现象的出现亦表明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远比元代、明初乃至晚明官窑更为严格,故成化官窑晚期作品的瓷质为明官窑之冠。

以成窑瓷器尤其是十七年以后的作品而论,其造型竭尽小巧雅致,有“小可盈握”之誉。无论是从景德镇珠山御厂遗址出土物还是传世品,宣德烧造的大件器物极多,而成化窑尤其是后期大件极少,仅以形体小巧的杯碟盏盘为多。如在珠山出土的宣德青花螭龙纹大盖罐高达60厘米,而成化后期最大的盖罐大号“天”字罐仅为13厘米;成化靶盏最大的才7厘米,其中以6厘米以下小杯、11厘米口径小碟最多。故后世称,宣器气势雄伟,多属厅堂陈设之器,成化则小巧精细,多为手中把玩之物。

在具体绘画手法上,无论青花、斗彩,其纹样主要采用勾勒平涂的工艺而成。画花朵只绘正面,人物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无凹凸之感,树叶只有阳面,无阴阳向背之分,树不皴皮,画面古朴典雅,情趣盎然。纹样丰富多变,有人物、婴戏、鸳鸯、莲池、花鸟、缠枝莲、瓜果、葡萄、团花、灵芝、灵云、山石花草、团龙、螭龙、海水、子母鸡等,无论青花斗彩,都追求一种清淡的灵动感。如斗彩小杯上的子母鸡、高士、三秋、花鸟、葡萄以及各式各样的团花、灵云,青花器皿上的花鸟草虫、山茶湖石、十六子、池塘莲荷,无不画意清新,赏心悦目。

淡雅型青花瓷的创造,别具一格的“淡雅型”青花

如果说明成化之前的元、永宣青花以进口苏麻离青釉色取胜,属于深沉凝重风格的话,那么从成化后期开始,风格则以清新淡雅为特色。纵观成化后期青花器物,均采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温润。曾有一种观点认为,至成化朝,进口料己耗尽,再无来源。主要据明《广志绎》卷四谓:“本朝以宣、成二窑为佳,宣窑的青花胜……宣窑之青,其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故成不及宣。”其实,据可查资料考证,成化朝并非进口料已用尽,只不过是当朝皇帝个人喜好而已。成化帝由于个人偏爱、审美趣味与明初及晚明人不同,喜淡雅型青花,认为比深蓝凝重的明初青花更美,否则,不会弃进口料不用,而选用国产料制作宫廷用瓷。为何不用昂贵的进口料,以成化帝对瓷器的偏爱,绝非是为了节省资金。从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各朝遗存物考察可知,终其明、清各朝各代,对御用瓷最为讲究、最不惜工本的可推两位皇帝,一是永乐帝,喜甜白,因而永乐地层这类堆积残片累累如山;二是成化帝,尤后期青花、斗彩稍有瑕疵即打碎深埋。从这一角度分析,以成化帝这样一位艺术修养颇高,审美意趣又较有个性的帝王,弃进口料不用而用平等青,自然不会是节省的缘故了,究其原因,一者是成化后期高级瓷器器型均十分小巧,用进口料多容易出现晕散,渲染处易产生黑斑,从而会导致小而薄的瓷器显得粗糙,而用呈色淡雅的平等青则发色均匀,恰到好处;二是斗彩上的青花,以淡雅的平等青料勾勒,搭配得当,不易晕散,与釉上彩釉构成一种极为协调的搭配,相得益彰,如果用凝重晕散的进口苏勃泥青料搭配,效果就不一定理想了。

明代彩瓷的巅峰之作

成化后期,成化帝在宣德五彩有说是斗彩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了一种空前绝后,达到彩瓷艺术巅峰的瓷品——成化斗彩。所谓斗彩,其“斗”者,亦与“凑”意同。宋晏殊《渔家傲词》就有“落叶荷花相间斗,红娇绿掩新妆就”一词。而瓷器上的“斗彩”,又称之为“逗彩”,是指一种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多彩结合而成的品种。即用釉下青花勾勒出青花轮廓,釉上用彩填色,分两次入窑烧造而成,从而达到一种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宣德一朝已初烧成了五彩或斗彩的话传世仅数件而己,那么,成化斗彩是在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达到了斗彩的极致。与宣德年初创的五彩或斗彩相比,在诸多方面有大的改进。宣德斗彩用没骨法彩绘花纹,其青花用料多浓蓝发黑,且散而不收,几乎看不到青花轮廓,釉上的红绿诸彩与青花含混不清,其视觉效果粗而艳,不够协调,而成化斗彩之花纹采用淡雅青花双线勾绘,其纹饰线条有如游丝,凡釉上诸色均在青花线条之内,釉上诸色均被釉下游丝所围绕,故青花与釉上彩色较为统一,视觉效果静而雅;宣德斗彩釉上诸色堆填浓厚,大绿与红色偏沉浓,且用料极大,而成化斗彩之釉上色彩以苦绿、草绿、水绿色为主,廓填薄而均匀,故宣彩色凝重浓浊,成斗色淡而透明;此外,宣斗釉上彩仅有红、绿、紫、黄诸色,但绿色仅有大绿一种,紫色也仅重紫一色,色阶显单一,而成斗诸色甚多,设色极为丰富,大多透明鲜亮,一件器物上多有三到四种色阶,有的多达六种之多,同一种彩又有深浅浓淡的变化。根据孙瀛洲先生总结,其色阶主要有:“鲜红,色艳如血,厚薄匀均:油红,色艳而有光,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杏黄,色润微红,水绿、山子绿、叶子绿等皆透明而闪微黄,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蜜蜡黄,色稍透明,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葡萄而透明,美黄,色浓光弱。”其中,“姹紫”是成化斗彩釉色的独特品种,而孔雀蕴在成斗传世器中至今未见使用。成化斗彩在色彩上运用十分灵动自如,设色精当,配料协调,素雅与明艳兼而有之,充分表明成化后期制瓷选料配备之熟练,以及高超的制瓷工艺,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

成化年款与成化帝其谜

考察成化瓷器,不能不涉及成化年款的种种难以破解之谜。终明各朝御瓷款,无论明初之浓丽俊朗之体,或晚明至清代馆阁之体,一般都中规中矩,珠圆玉润,且每朝写款书法多种,体例常变,独有成化之款“成化年制”终一朝一人书写,字体显得十分幼稚且稍嫌笨拙,这一现象,成为古瓷一大谜团。故后人可仿历朝历代之款,而成化之款无人能学。这亦为古瓷研究鉴定成瓷尤后期高级瓷的极为重要之参考。孙瀛洲先生经对成化御瓷之款细致观察,总结归纳成化年款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尖腰。”成化瓷这种极为特殊罕见的年款,以及为什么成化官窑十七年以后造型、装饰会发生突变,成化后期这些精美绝伦的青花、斗彩器皿何以如此娇小别致,曾不断困惑着一代又一代古瓷研究者。有人认为,成化后期青花、斗彩小巧幽雅,具有一种“女性”之美,也许是成化帝专为宫中宠妃所制之雅玩。又有人大胆推测成化帝身边曾有一位很受宠的妃子万氏,可能是这位万氏对瓷器之偏爱而专门设计。史料记载,成化帝与万妃确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深究起来,这种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万妃只是前朝遗妃,其年龄比成化帝要大得多,成帝对万妃之宠,只不过是对父皇的一种眷恋亲情之移,并非男女之情,且据史料载万妃并非那种娇柔玉叶之躯、琴棋书画才女,而是一位体健肌肉发达、喜好戎装舞刀弄枪的女性,以其性格成化皇帝不可能如此倾心去花巨资专门烧制这些极具艺术性、观赏性极品瓷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成化帝本人是一位知识涵博、性格独特、具有相当深厚艺术修养的帝王,自小对瓷器亦喜爱有加,非常执著,曾多次亲督景德镇御厂制瓷。从这一角度讲,以成帝独特的艺术修养和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一反前朝、明初雄浑俊朗的大件瓷器艺术之风,转而追求一种清静淡雅、小巧别致的艺术风格,是符合成化帝性格特征的,因此,至少创烧、设计这种瓷器,成化帝是很有可能直接乃至全过程参与的,至于成化年款,这种终一朝体例始终如一、稚嫩略显笨拙的年款,不可能像历朝年款出自书法名家之手,更非一般御窑工匠敢于书写,那么在成化帝如此看重的精巧神品瓷器上能留下手笔的会是谁呢﹖只有成化帝本人才有这个资格。据对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成化断层遗存物考证,“成化年制”款在成化四年就已定型,且一直未变,故刘新园先生推论此款“极可能出自少年成化帝之手”是可信的,这一推论,也印证了成化帝对成化瓷的研制、设计、烧造自始至终都亲自干预,终于在成化十七年以后形成了这一中国古瓷空前绝后的艺术“神品”。

陶瓷文化:龙和御印装饰的瓷坛


景泰蓝瓷坛,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

大英博物馆的亚洲33号展厅自今年8月以来,持续为公众展览来自于中国北京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的景泰蓝瓷坛。

这件瓷坛坛身和坛盖有明显的龙和御印的装饰,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一睹这件景泰蓝瓷坛的风采了。

中国明代的工匠采用拜占庭工匠的景泰蓝制作技巧,并于15世纪早期改进了这项技术。通过瓷坛颈部的题字可以看出这个瓷坛是御用匠师们为宣德皇帝打造的。明代景德镇的工匠们制作的青花瓷,其形状和装饰与皇家工厂出品的瓷器一模一样。宣德皇帝很可能下令在紫禁城内使用这种瓷坛。色彩亮丽的景泰蓝瓷器在宫廷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世界上只有两个像这样有盖的景泰蓝瓷坛,一个在大英博物馆中,另一个则是私人收藏。景泰蓝瓷器的制作耗时且费用高昂。工匠用金属丝在青铜器皿上勾勒出矫健的龙和云纹后,再用玻璃浆填充。用景泰蓝工艺标记的六字标识是宣德瓷器的特征。

秘色瓷比汝窑瓷珍贵吗


汝窑瓷器向来是收藏鉴赏中的经典瓷器,也是宋朝的御用瓷器,无论是品质还是历史,都极为珍贵特殊。而在汝窑瓷器之前,晚唐时期,还有一种瓷器,那就是秘色瓷,其虽并无御用光环,但质量也上乘,其存世量甚至少于汝窑瓷器。那么,秘色瓷就比汝窑瓷器珍贵吗?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秘色瓷出现的时间是更早的,这一方面使得其历史渊源更永久,另一方面也受限于时代影响与制瓷技术。尤其是秘色瓷烧造的年代是残唐五代,不仅早于汝窑,从时代地位上来说也不及汝窑瓷器不可撼动的御用地位。但是,“瓷出当代”,在当时的瓷器中,秘色瓷作为青瓷上品,也非寻常百姓能用,也属于贵族专用的瓷器。并且由于年代更为久远且多经战乱,其存世量较之于汝窑瓷器,更为稀少,所谓“物以稀为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秘色瓷是比汝窑瓷器珍贵的。

但是在瓷器收藏中,也并不是仅仅以瓷器的存世数量作为标准的,因为无论是从器形上来说还是瓷器的精美程度、成熟度上说,汝窑瓷器都远胜秘色瓷。从釉面上来说,秘色瓷的釉面,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虽然是透明釉面,但仍有大量气泡存于釉下。而汝窑瓷器则是半透明的,且十分注重釉色,所以在器型上并不过于精细,偏于简单,而秘色瓷从造型上来说是更追求精巧的。

另外,从收藏价值上来说,汝窑瓷器虽珍贵,但由于发现的时间已经较长,所以仿制品极多,历朝历代都有,尤其是清仿汝窑瓷器,就是其中翘楚,但相对而言辨别真品仿品赝品的功夫就要下足。而秘色瓷则并不是这样,因为它发现的时间更晚,存世量不大,同时仿制品也不多,更容易甄别。当然,也正是因为秘色瓷的这个特点,很多收藏家并无缘得之,侧面证明了其价值。

总而言之,秘色瓷与汝窑瓷器,很难断定其价值孰高孰低,因为它们的优势并不相同,汝窑瓷器妙在其釉色华美,不拘一格,极具特色,且美名远播,历代皆有仿制,是货真价实的“名瓷”;而秘色瓷则因为其历史悠久,并且器型精美,存世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别具风格,也是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

秘色瓷与汝窑瓷精品赏析及成交价格对比:

1:五代越窑秘色瓷钵式洗,尺寸:高8.6厘米;口径20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2016-12-17,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2:五代越窑秘色鹦鹉纹粉盒,尺寸:高7.4厘米;直径10厘米,估价:RMB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 ,成交时间:2017-07-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粉盒深腹,高圈足外撇,支钉烧,盖微隆,面平整。盖面用细线划花技法装饰双鹦鹉纹,两只鹦鹉首尾相接,回首对望,情态生动,刀法娴熟,充满艺术魅力。通体内外施青釉,色泽青绿,为五代越窑秘色瓷之精品佳作。

3:五代越窑秘色瓷钵,尺寸:高7.6厘米;直径19.5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46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越窑窑址位于今浙江慈溪市上林湖,唐宋时期以烧制千峰翠色的秘色瓷着称。钵唇口微束,深弧腹,平底内凹,裹足支烧,留有泥条状支钉烧痕。灰白胎,胎质坚细,胎体匀薄。通体施翠青釉,釉色青丽。

4:北宋沉字款越窑秘色鹦鹉纹粉盒,尺寸:高7.3厘米;直径10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46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粉盒深腹,高圈足外撇,支钉烧,盖微隆,面平整。盖面用细线划花技法装饰双鹦鹉纹,两只鹦鹉首尾相接,回首对望,情态生动,刀法娴熟,充满艺术魅力。通体内外施青釉,色泽青绿,为五代越窑秘色瓷之精品佳作。更为难得的是圈足内壁刻划沉字款,应为当时制作或使用者的姓氏,较为罕见。

5:五代越窑秘色瓷钵,尺寸:高5.3厘米;口径15.5厘米,估价:RMB 220,000 ~ 28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8-07-08,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过去一直把胎釉俱佳、釉色青翠的越窑称为秘色。1987年陕西扶风县青瓷器,在物帐上这批瓷器记载为“瓷秘色”,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钵敛口,斜弧壁,平底,底足泥条支钉垫烧,广口小足,器形娟秀。通体施翠青釉,釉色纯净,不负“九州岛岛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美誉。釉面莹润,如冰似玉,有无中生水之感。同类器可参考康陵出土越窑秘色瓷钵,康陵为吴越国王钱元瓘王后马氏陵墓,其出土越窑当属秘色瓷无疑。

6:北宋上字款越窑秘色婴戏纹瓜棱粉盒,尺寸:高9厘米;直径10.5厘米,估价:RMB 150,000 ~ 20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8-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秋季拍卖会。

盒作仿生瓜形,盖上置瓜蒂形钮,盖与身子母口盖盒,上下均刻“上”字款,上字相对盖合密实,凸显匠心独运。每片瓜棱均以针挑工细划婴戏纹,形态各异,婴戏喜鹊、婴戏石榴,寓意吉祥喜庆、多子多福。

7: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尺寸:直径12.2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4,750,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匡时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

此件汝窑小洗呈圆形,口微敛,浅弧腹,平稳无足,足底有3个支烧钉痕,胎呈香灰色。洗身通体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天青犹翠,如冰似玉。这件汝窑圆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绝美之稀世汝窑珍品。汝瓷之美如空谷幽兰,加上国际收藏界迄今已确认的汝窑整器不足百件,且绝大部份属博物馆珍藏,所以益发难求。

在‘汝、官、哥、定、钧’宋朝五大名窑中,汝居首,官次之。简单来说,汝窑和官窑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皇家御瓷。有学说认为,官窑是宋室南迁以后,仿汝窑而烧的官方瓷器。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表明,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具体的烧造年份尚未明确,但中国学者陈万里提出,烧造汝官窑的时间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仅20年左右。陈氏断代的部份依据,来自两份宋代文献,其一是徐兢(1091-1153年)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二是叶寘(活跃于十三世纪初)的《坦斋笔衡》。别的学者认为汝窑烧造年代或许略长,甚或长达四十年,但普遍观点认为汝官窑的烧造年代不长,故成品数量难免偏低,传世品则更是极少,被后世视为稀世之珍。烧造汝窑御瓷的巅峰时期,应是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100至1126年在位)。徽宗固非治世之材,但其鉴藏、艺术和审美造诣却早有定论,他统治期间以素雅为尚,这一审美观对后世影响至深,造就了中国史上有名的文化盛世。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窑之所以多呈天青色,或释为主流审美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所致。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尚青色。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传说,他曾梦见雨过天青,醒后便下旨烧造‘雨过天青云破处’般颜色的瓷器,汝州工匠技高一筹夺魁,由此,天青色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满足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色彩方面的审美追求,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汝窑青瓷选料精心、做工考究、胎体较薄,绝大多数都光素无纹饰,个别采用刻、印花装饰。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8:元天青魁首--汝窑青釉洗(清凉寺),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0 ,成交时间:2018-07-1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会。

此件汝窑青釉洗,冰莹润澈,天青犹翠,釉薄处隐约可见粉色光泽。内周壁有冰裂纹。底周排布五枚芝麻花细小支钉。敛圆口,浅弧形壁,圈足外撇。

9: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尺寸:高3.5厘米;直径13.8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RMB 2,070,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此件汝窑洗侈圆口,深弧壁,平底,圈足微外撇,外壁渐至底足处急内收,与底 足连接处形成一道优美的S形曲线。底周留有三枚支钉烧痕,从支痕中可见香灰色胎骨。胎质坚细,胎体匀薄。内外满施天青色釉,釉面盈润有玉质感,口沿釉薄处隐现浅粉色“紫口”。釉面可见冰裂纹开片,内底及外底足积釉处尤其明显。釉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形巧致雅绝。

鉴识雍正和乾隆瓷要点


当下的古瓷收藏界,对清三代的瓷器青睐有加。这是因为,清三代是清代制瓷的高峰,而传世的清三代瓷器,尤其是官窑器则越来越见少。在清三代瓷器中,除了康熙以外,就要数雍正和乾隆瓷了。因为其珍贵而少,仿品也就层出不穷,在收藏时需要特别小心鉴别。

要鉴识雍乾瓷,先看瓷胎。应当说雍正时期的胎骨与康熙朝的差不多,也是洁白、坚硬、紧密、细腻的,放大镜下可见糯米状。但其胎质较之康熙时期稍差一点,胎骨也要稍薄一点。到了乾隆朝,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中期之后就比雍正朝的更显逊色了,虽然胎质尚可,可无论精细、硬度或洁白程度,均已不如雍正朝,同时,胎壁也大都比雍正期的略厚。这一点,尤其是初学者只有在实物比较之中方能领悟。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瓷釉。这个时期的制品,烧制工艺和火候掌握均较前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细润,胎釉结合紧密,器物显得精细。相对而言,乾隆朝的釉质稍粗。但无论雍正还是乾隆,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到釉面的普遍特征是有细微的橘皮纹,乾隆朝尤甚,有些器物底部釉面还会出现波浪纹。当然,不是所有的雍乾瓷都有,但在多数瓷品中均可发现这种现象。这也是一个重要鉴别依据。

雍乾时期,一道釉的品种较前有所增加,而且盛行仿制宋代名窑的青釉瓷器。在收藏时要特别注意其时代特征。比如,雍正期的颜色釉器口沿一般均有一条清晰整齐的白边,俗称“灯草边”;雍正期的青釉器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前后各朝的制品均不能与其匹敌,但要确定其雍正年代,必须注意其釉面的橘皮纹和圈足的润滑程度;而乾隆期的青釉器虽品种与雍正时差不多,但制法与质量则略有不同。乾隆青釉器不论官窑或民窑,常见有在圈足上涂一层黑色酱釉,而且多数有剥落痕。另外,乾隆期的一道釉器胎釉的结合处常不呈一条齐线状,而是出现极小的锯齿纹特征。这在鉴识上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两朝彩瓷均较前朝有发展。清三代的白釉均非常洁白、晶莹,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显滋润,比乾隆朝玉质感更强。另一种是白中闪青,也是晶莹滋润的,但比较而言,闪青的程度康雍乾三朝是逐渐減轻。乾隆白釉的釉质虽然较之前两朝稍次,但仍是很洁白滋润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转折积釉处,常会呈现出浅淡的黄绿色。这也是识别乾隆瓷的一个特征。青花器在雍正朝其青翠、艳丽不如康熙,着色层次也不像康熙多,一般只有2-4个层次,晚期颜色深一些,层次更少,总的说此期青花色调较为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初期与雍正期差不多,以后的质量就不如前朝精细了。颜色也更深沉些,成为蓝中微闪紫色,层次也更少,立体感较差。炉钧釉在雍正朝新创,其主要特点是流淌的蓝釉中,其间又出现红色或青色小点,雍正期这类釉器在器物里外及底部均施釉,这是重要特征。到乾隆朝多数已为仅有青色小点。此外,雍正期的蓝色釉成水波状,而乾隆朝后则成为密集的点状蓝釉。

在彩绘风格上,较之康熙的古拙苍老而言,雍正朝则显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朝则是华缛多姿、讲求对称。青花瓷在此期无论官窑民窑都有大量烧造。雍正前期类同康熙,后来出现不同,色彩的青翠、艳丽和染色层次均不如康熙,到晚期色调更深,层次更少。色调显柔和秀丽。乾隆朝的青花料质又不如雍正朝精细,颜色更见深沉,蓝中微显紫色,层次更少,立体感较差。两朝均有仿明宣德“苏麻离青”料的青花器。可从其析出黑斑的不同效果以及施料方法的一笔涂抹中加以区别。永宣时期用“苏麻离青”出现的铁斑系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色深处出现的铁斑是吸进釉里的;而清代后仿的“苏麻离青”铁斑效果系人为做出,是浮于表面的,有的凹进的效果,也是人工点厾而成。

两朝官窑器及民窑精品的底足多现糯米粉感的所谓“泥鳅背”状。与康熙朝的缺口齿咬状有很大不同。

仿品器物往往胎骨过重,仿雍正朝的却在上下胎壁上无厚薄变化。仿品的纹饰多粗率,青花色调多漂浮。款识文字书写常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饰件为后人臆造。但要识其真伪,最终还要看其有无旧气。而在这一点上,又要细心去排除人为的作旧。初学者最好的办法只有对照真品,反复去比较研究。

错版御瓷珐琅彩八骏图 格外珍贵


凡玩收藏的人都知道,钱币有错版,邮票有错版。虽然从设计稿样到制版,再到付印,从中经过多道程序的严格审核,但最后还是出了差错。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也使得错币错票显得异常珍贵。那么,在专为皇家烧制的御瓷会不会出现错版器呢?这只有在瓷胎画珐琅中有可能,其他种类的御瓷在送京城前督窑官派专人进行严格挑选,不敢出丝毫差错,否则会掉脑袋的。而瓷胎画珐琅就另当别论了。因据清宫档案记载,珐琅彩瓷因太为珍贵,即使烧坏的也要造册登记,故偶然出现错版而加以留存就显得极为正常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格外珍贵。

在一次欧洲的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黄花梨匣装的一组八骏图碗,八只官碗上每碗绘制一骏,一匣分四层,每层两只。匣内的绫是织造精致的官绫,图案细腻,质地紧密,而且保存完好,如此精巧工艺非造办处莫为。每只碗上的画工更是令观者拍案叫绝,你会闻到骏马的鼻息,仿佛听到它的嘶鸣,感到了被它的鬃毛所掸拂……总之,它是活的充满着力的生物。

如果它不出自郎世宁之手,至少出在与郎画技不分伯仲的宫廷一流画师之手。可是质疑者照本对照,查阅了石渠宝笈中记录的郎世宁十骏图,发现珐琅彩碗上的有一匹马和画上的同一匹马,名字和尺寸都不同了,这究竟是画错了还是碗错了?还有红玉座这匹,画上渲红色应是对的,碗上却画成了黑色。如此推断,瓷胎画珐琅应属仿品!如果对珐琅彩瓷没有过认真的研究,得出此结论尚可原谅。但如果我们按常理想一想,既是照本临仿往往不会将简单的名字也仿错?不排除一时走神抄错了名字和尺寸,但绝不会将红色临成黑色!因此,仿品说是站不住脚的。何况碗上瓷画的艺术造诣绝不弱于绢本上的,加之瓷胎上更难于运笔。所以,仿品论难以成立。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此珐琅彩八骏图和石渠宝笈中十骏图的差异所在?此问题的根源还要从瓷胎画珐琅的特殊性上找原因。我们知道瓷胎画珐琅成功率低,料昂贵,故十分珍稀,自雍正朝开始,即画错烧坏的也造册登记,那烧制成功的愈显难得。不是像在绢上绘制,想画什么就成什么,可谓随心所欲。而在瓷胎上画就没那么好把握了,即使绘制过程全不出差错,送进窑内烧制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一堂八骏图题材的碗可能绘制了80个甚至800个也难以如愿。这一匣本来是十骏图的题材为什么只绘了八只就是这个原因,不是不想凑成10只,而且实在凑不成10只,只能屈求成8只,此其一。其二,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为了保持各组风格的独立性,创作瓷胎组画往往由几名御用画师分别绘制,比如画十骏图,并不是各画一匹,而是各画一组十匹。十个画师各画10匹一组后,各挑选一组10件,共100件进窑,但最后能烧制成功几件谁也不能保证,完全听天由命。这匣八骏图碗也必定由几个宫廷御用画师分别创作,出现红玉座用黑色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擅长用墨地画珐琅的邹文玉将十骏全用了墨色,故将红玉座也全用黑色绘制(此现象在雍正珐琅彩三牲摇铃尊上出现过,附图),但最后进窑烧制结果只有红玉座那碗成功,其余全报废了,另外的画家笔下恰恰画红玉座的碗无一成功,最后只好从胎釉、圏足、落款均肉眼找不出瑕疵中挑出八件,凑成一组,这可能就是一匣八骏的由来了。否则,很难想象,约定俗成的十骏图为什么只烧制了八骏?一只瓷胎画珐琅碗,从绘制到烧制成功,未出现点滴瑕疵那就是一件稀世珍宝,绝不能以对常规的画作加以要求和论证的。如果我们有心留意一下台北故宫博物院或大英博物馆内的成对珐琅彩器,有些虽是两只,但图案并非呈对称状,比如鸟的头并非一只向左另一只向右,而是全偏向同一方位。其实当初并非不想成对,而是烧制了几十只,却挑不出成对两只,最后也只好委曲求全,将两只完全一样的配成对收藏,这就是珐琅彩瓷的特殊性。这一匣八骏图虽不是预想中那样成套,但已属顶级的稀罕之物了,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它是珐琅彩瓷中的错版。如此,也就更弥足珍贵了。乾隆皇帝深知它的来之不易,故命造办处木作坊用黄花梨(当时称花梨木)制匣珍藏。此也是错版乾隆珐琅彩八骏图的由来。

“御器”和“御器厂”的含义是什么?


旧时与皇帝有关的事物称为“御”。在景德镇,习惯上就把为皇帝烧造的瓷器称为“御器”。而皇室在各地瓷区专门设立的烧造御器的窑厂,被称为“御器厂”。

从唐代到元代,御器多靠各地进贡,很少有专设的窑厂。皇家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由陶工们百里挑一地选出精品进贡给皇室,那时的御器多称作“贡器”。唐代在各瓷区设有司务。宋代设监,元代设局,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建立了御器厂,专烧进贡皇室的御器。如在景德镇就设立了御器厂并特派厂官管理。明代景德镇的御器厂设在珠山之南,窑数达五十八座之多,足见规模宏大。清代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御器的样款设计要求很严,明代由工部设计、清代由绣理片设计。御器烧好后经严格挑选进贡皇室,除皇帝可以任意使用外,皇室其他人则按规定使用。如皇太后,皇后用的餐具是黄釉的,贵妃用里白外黄的,普通妃子用黄地绿龙的,嫔用蓝地黄龙的,一般贵人则用绿地紫龙的。此外,有几种瓷器,只有御厂可能烧造,民窑不准烧造,这些多限于琢器或者花纹方面。如天圆地方瓶、四方八卦瓶等。花纹中的五爪龙和百鹿也不准民瓷绘用。但到了清末这些戒律渐渐失效,许多民窑还仿制御器厂的产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御瓷差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乾隆早期御瓷比雍正御瓷差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