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 导航 >

生动而神秘的四川宋三彩陶俑

生动而神秘的四川宋三彩陶俑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2020-10-29

四川合江古代瓷器。

四川制陶历史非常悠久,成都周边的营盘山文化(公元前3500—前3000年)、宝墩文化(公元前2700—前1800年)的陶器都十分丰富。从夏前到商周,从宝敦文化到三星堆、金沙文化,再到丰富无比的汉代陶器……直到生动而神秘的宋三彩陶俑,四川陶器源远流长。

四川的彩色釉陶器,可追溯到汉代,四川汉墓出土过许多绿釉或黄釉陶马、摇钱树座、匜、炉、壶等,釉面均匀光亮,工艺技术已很娴熟,这时四川还出现了绿釉彩绘黄釉陶壶。汉代陶器上所施的绿釉和黄釉都是低温铅釉。唐代,四川邛窑烧造出许多精美的高温唐三彩,所饰之釉为无铅高温釉,器物多为实用器。到了宋代,四川各地窑口(包括砖瓦窑)纷纷烧制宋三彩陶俑,主要用作冥器。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宋三彩陶俑作冥器?这跟宋代的社会变迁和丧葬习俗的演化是密不可分的。宋代多战事,尤其是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迁,使长江流域以南发生很大变化。土地私有加剧,佛教进入民间,各宗教思想和各民族习惯的相互吸收加大,火葬盛行,堪舆术流行,“世俗化、现实化、实效化”之风成为宋代社会民俗文化的主流。当时民俗有天曹、冥府、鬼神之说。《永乐大典》卷八一九九、十九庚、陵字内,收录了金(南宋)元时期张景文著的《大汉原陵秘藏经》,在这部讲述唐宋时期墓葬形制和埋葬习俗的书中说:“大凡葬后墓内不立盟器神,亡灵不安,天曹不管,地府不收,恍惚不定,生人不吉,大殃咎也。”为防妖魔鬼魅对幽宫的滋扰和侵害,也即为了生者的吉祥,故在墓中放置许多镇墓辟邪的陶俑冥器。

一对匍匐俑守护在墓主人近旁。以往有人把匍匐俑称为跪拜俑、伏拜俑、卧伏俑等。其实这对匍匐俑并不是在“拜”墓主人,而是驱妖逐魔、镇墓辟邪的仰观俑和伏听俑。其中一个举头仰观,观察“天曹”,它是专司感应天意的仰观俑;另一个则匍匐在地,全神贯注,伏耳静听,它是专司“地府”动静的伏听俑。它们忠心耿耿地守卫着墓主人的魂魄,以保风水永在,使生者永遇好运、永享安宁。

卧犬,幽宫的犬又称为玉犬。犬陪伴人类已有几千年历史,其嗅觉灵敏度是人的1000倍。犬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幽宫里也少不了它来看宅护院。这只金黄釉卧犬,抬头远眺,注视着地面的动静。图7的绿釉大神龟仰首张目,口吐瑞气,生动而神秘。其神态跟金代画家张硅所画《神龟图》中的龟几乎一模一样。龟是长寿的两栖动物,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视其为保护神,殷商时期则把龟甲作为决定重大事项的卜具。宋代冥器中的龟,担负着驱赶山邪海魔的重任,代表着长生不老和基业的稳固。图8是一组伏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龙能跑能飞,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能呼风唤雨、吞云吐雾,龙是独特的灵异神物,龙图形出现在墓葬中已有8000年的历史了。在四川汉代画像墓砖中,有墓主人乘龙车升天的画面。这两对蛰伏的龙弓身远眺,蓄势待发,随时准备腾空而起,显得格外生动而神秘。

在幽宫里,各路镇墓大神组成了天、地、海、空等全方位的防卫体系,它们默默无声地尽着自己的职责,守护着墓主人的魂魄和那里的风水,那里应该是十分安静的。但是,有的墓里设置了呐喊俑的职位。图中的呐喊者跪姿,身着长袍,手握竹木质或纸质传声筒(已腐),竭尽全力大吼或高歌,以吓走邪魔,这在墓俑中是十分少见的。图10的枕形连体俑则显得格外缠绵,给阴寒的幽宫增添了几分温馨。成都一带宋墓的连体俑呈人首蛇身缠绞状,起源于伏羲、女娲。这种枕形连体俑出自遂宁市射洪县一带。雅安市一带的连体俑更有意思,中间卷成被窝状,两端各露出一人头,合眼酣睡,很是安逸。它们象征着繁衍昌盛,多子多孙。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不同地方的墓俑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一般说来成都地区比较规范,跟其他省份较为接近。遂宁地区的陶俑中持物俑较多,如持镜俑、持箱俑、持布匹俑等,体现出“事死如事生”的汉唐遗风犹存。雅安地区的陶俑更具特色,除了常见的文武俑外,更多的是商旅和南亚胡人。这些颇具特色的宋三彩陶俑,体现出另一种神秘,让人们的思路从阴森的幽境中走出来,去探寻阳光照耀下的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看看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是何等的繁荣。

透过这些精美、生动、艳丽的宋三彩陶俑,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工匠的艺术创作才能是多么令人惊叹。这些寓意深奥的古代艺术珍品很值得人们给力保护、收藏与研究。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如何鉴别四川汉陶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慧眼如炬辨真伪。鉴别汉陶并不难,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出处:世间万物皆有渊源,传承有序,首先是器物的产地出处,这是比较关键的一项。川俑只在蜀地特有,有它的特质,我们可以首先从它的来历佐证断定它。

神态:汉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神态鉴定。一般经验丰富的藏家“火眼金睛”的第一眼最关键,行家一眼就能分辨出陶俑的真假,谓之为一眼货。汉代的四川,是当时全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天府之国物产丰饶,所以,制作出的陶俑普遍都有一种“喜乐富足”的神情。那种质朴、纯真的微笑,无忧无虑的神情,有心灵感应者,都会一见而心领神会。川俑表现出的都是一瞬间定格的微笑,雕塑手法删繁就简,简练朴素。无论是舞俑、听琴俑、庖厨俑、吹萧俑,在“喜乐无忧”之间还流露出一种乡儒般的儒雅神态,显示着内心世界的平静安详。虽经土埋千年,历经千年光阴的打磨,一般脸部眼睛表面均已风化模糊,但观之仍能感受到人物所表现的淡泊无邪。以农夫俑为例,安逸的表情是心灵的最好表现,充分表现出农夫丰收后的心情状态。即使是说唱俑,在眉飞色舞间,表现出来的也是一种朴实和善的幽默滑稽,神韵虽生动,但绝无油滑之态,此物尤令美术界、艺术界人士喜爱。鉴定四川汉俑,如首先能掌握“观神态”这一关键点,其他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工艺:早期汉陶靠手捏成形,刷去浮土后,还会看到表面或腔体内大拇指的指纹。真品汉俑大都是通过合模加捏、刻画、堆塑等多种表现方法而成。大部分为掏空雕塑,特别重要的是大型汉俑真品往往整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构成。尤其是头颈部分都留有间缝,头部有的是套上去的。有时,马腿部及前后身体、兽尾等部皆由分段插接而烧制。有些陶塑成后,表层经竹片修刮打平,留有削刮痕迹。其中有些高温陶已有瓷化特征,扣之铿锵有声。

土沁:一般表层酥化,风化严重,土沁均匀与陶体浑然一体,粘固在一起,比较坚硬。有些因地质原因留有蜀地盐晶体在土沁上,此点极难作假。但也有崖墓出土的陶,只有表层有少许土沁,状极新,要用心去揣摩判断辨认。如是崖墓出土的陶,表面局部常沾带有一些很牢固的白色状岩崖浆,这是由崖墓中的碳酸钙自然形成的,厚薄不匀、分布散乱,呈片状、块状。而新仿的陶俑土沁,有的是直接用水蘸墓土刷上去,再经过太阳暴晒等,但这种假土锈多清洗几遍即掉落。其次是水搀胶水再将墓土、黄土粉、汉砖粉末扑打上陶表面。如用布使劲试擦拭,有胶水的假土锈会出现胶水凝固后的亮光及流动的状态,不难分辨。还有一个简便的鉴定方法,即看陶俑外层与内壁的土锈状态,土锈色泽、硬度里外相似浑然一体的,真土沁可能性大;如土沁里外不一样,外旧内新,外硬内松,用手一抠,很容易块状般脱落的,这就是赝品。

土味:陶器大多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深埋于地下,土沁深入肌理,闻之土腥味深重,新做的器物则无此特征。

观真:多看真品,如到博物馆观摩,多看实物及图册,用心揣摩,即可万物存于一心

民国四川德昌瓷器初探


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中国各地先后创办股份公司制的陶瓷生产企业,四川也不例外。其中,“德昌陶瓷”是很值得广大陶瓷爱好者关注的。

鉴于此,这次来到美国后,根据前几次的经验,笔者就重点关注了住地附近的一个二手货商店。这个商店的二手货商品,都是由基督教家庭捐赠的,有旧的,有新的,品种也繁多。

以往,我是一两个星期才去逛逛的,也收到过一些不错的藏品。这次到美国,笔者便利用每天走步锻炼的机会,几乎是一两天就去一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几天,我终归看到了一套四只的青花壁瓶,品相较为完美,表面看去像是新货。

但见那“翠毛蓝”般艳丽而层次分明的四季花卉,在白中约带青色的底釉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明亮、妩媚,与景德镇康熙时期使用云南“珠明料”烧制的“青花五彩”瓷器,几乎相差无几。显然,这是使用化学钴料所不能企及的。

仔细鉴定这四只瓶子,胎质细腻洁白光滑,用电筒照射,胎体匀薄而透光,高岭土配方含量达标;每一只瓶子,口部各异,造型有别,以镶嵌拼接而成,全身以四季大朵花卉为主题,辅以蕉叶纹、小花纹、藤须纹等装饰,画工集工笔与小写意为一体,当浓则浓,当淡则淡,浓淡结合,相得益彰。放大镜下,釉下气泡密集而有大小之分,应该是使用当地盛产的松树木柴烧成的。

四只壁瓶的品相极其完美,笔者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腹部多少留下一些摩擦和灰垢痕迹,有两件瓶子的口内竟还保留着蜘蛛网般的历史痕迹。

以花卉代表季节,因为是以春夏秋冬壁瓶四只为一套,所以,只有“冬瓶”即最后一只壁瓶底部印有“德昌瓷器”方形楷书款,其他三只瓶子的底部只是留下一两个青花小点。

据资料记载:德昌瓷器的生产制造始于民国初期,分别为1914年德昌人曾硕安创办的德瓷公司和张百禄创办的昌瓷公司。两家公司高薪聘请江西景德镇的技师,采用当地高品质的高岭土和附近云南产的高质量钴料,专门生产日用精细瓷器。由于产品质量高档,故而深受社会欢迎。

当时的《康导月刊》曾有“德昌瓷业,土质优良,堪与景德镇成品媲美”的报道。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资金短缺和技师流失,这两家公司在1917至1918年间便先后倒闭了。

到了1939年,为开发财源,宁属屯垦委员会又将德昌瓷列入开发项目。

1940年,宁属屯委会与地方商人合资10万元,成立德昌瓷业有限责任公司,于土门子设厂,在四川延聘技师。通过小型烧制试验,1941年底首窑成功。

该厂所产器皿胎薄,色白,质地轻盈细嫩。接着小批量生产,成品除本地销售外,还在西昌西街设一门市,由屯委会教育组长周星五家代销。

所销售的产品品种以碗、盘、杯、碟、茶壶为大宗,又增加了花瓶、笔架、瓷盒、观音、罗汉等工艺品。因为造型美观,质地非常好,被誉为川瓷上品。据了解,瓷业公司也生产一些精美的东西,如有一种睡佛肚里能装水,即当茶又供摆设,很受欢迎。还有一种裸体美人立像,造型优美,如东方维纳斯,一出窑便被抢购一空。

该公司还为客户订制铭文瓷品,可按客户要求在瓷器上题字作画,作馈赠礼品。

张汉壁是当时德昌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西昌市文管所如今所藏的有“汉壁”字样的瓷器,应该是他当年向公司订制的铭文瓷品。

其中有两只一般人难得一见的盖碗茶杯。盖碗茶杯外表普通,“松鹤延龄”“可以清心”字也寻常,不过盖上印有“德昌公司”,和杯身上的“乙酉春汉壁制于德昌公司”表明了其产于德昌,时间是1945年,主人就是德昌当时的名人张汉壁。

还有两件金瓜茶壶,上面写有“西康”“汉壁”等字样。其瓜形造型精致,上有柳扬燕飞图。仔细端详茶杯,可发现瓷质非常好,透明、油润。

西昌市文管所负责人介绍说:“德昌陶瓷胎薄,是精品。” 德昌所产瓷土品质高,故有“德瓷”之称。

再往后,由于德昌地处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投资环境差,加之政局动荡,最终导致了“德昌瓷器”的沉寂。而不多的“德瓷”成品也随之流散,西昌市文管所所藏的几件茶具、碗盏也更显珍贵。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资讯的短缺,至今,即使是四川陶瓷收藏家也多数对“德昌陶瓷”不熟悉,更不用说省外的陶瓷爱好者了。

前些年,笔者还记得《四川日报》曾报道过,四川德昌县计划要建一个陶瓷厂。当地有志之士认为:德昌有陶瓷生产的基础,且当地原材料非常好,加上现代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德瓷”有望再现辉煌。

若该计划能实现,该是多好的事情。笔者企盼德昌人心想事成,重现“德昌陶瓷”辉煌!

四川遂宁市出土南宋龙泉瓷青白影青瓷342件


1991年9月,四川省遂宁市南强乡金鱼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瓷器、铜器,后经市文物、文化部门发掘清理,共发现瓷器近千件,铜器百余件及青石雕琼式瓶两件。据四川省专家鉴定,出土瓷器以南宋后期龙泉青瓷一共342件,如今在四川遂宁市已经建立成宋朝青瓷博物馆。

景德镇青瓷为主,并有少量其他窑口的精品。完整器物较多,出土的龙泉青瓷,釉质“如玉似冰”,釉色“千峰翠色”,青翠欲滴,薄胎碗厚仅2一3毫米,其白度与透光度已接近现代细瓷水平,釉色白中闪青,似青白玉器。是目前所知四川最大一宗窖藏宋瓷。出土的龙泉瓷器类型有青釉荷叶形盖瓷罐、褐绿彩绘盘口瓷、青白釉刻划缠枝、青白釉刻划缠枝、青白釉刻划缠枝、青白釉刻划卷草、青白釉刻划卷草、青白釉刻划卷草、青釉琮式瓷瓶青釉琮式瓷瓶、青釉大贯耳瓷瓶、青釉小贯耳瓷瓶、青釉小贯耳瓷瓶、青釉盘口弦纹瓷瓶、青釉盘口弦纹瓷瓶、青釉菱口瓜棱瓷瓶、青釉三足鬲式瓷炉、青釉三足鬲式瓷炉、青釉五管瓷器、青釉刻花莲瓣敛、青白釉素面兽足、青白釉凸雕花卉、青白釉大口蟾蜍、青白釉小口蟾蜍、青白釉印花缠枝、青白釉凤首流瓷、青釉大贯耳瓷瓶白釉印花大雁荷、白釉印花大雁荷、黑釉玳瑁纹敞口、青白釉凸雕莲荷、青白釉八棱鼎式、青釉龙耳簋式瓷炉青釉弦纹三足瓷樽、青釉莲瓣纹瓷盘、青白釉云龙纹梨、青白釉印花双凤、青白釉印花双凤、青白釉印花莲荷、青白釉刻划花婴、青白釉芒口铜扣、白釉印花缠枝牡、青釉折沿弦纹瓷瓶、青釉弦纹扁鼓腹、青釉直口扁鼓腹、青釉敞口贯耳长、青釉葫芦形注子青釉莲瓣纹深腹、青釉刻花莲瓣纹、青釉兽耳衔环直、青釉斜直腹斗笠、青釉大圆瓷洗、青釉圆瓷洗、青釉小圆瓷洗、青釉刻花莲瓣纹、青白釉刻花双鱼、青釉菊瓣纹瓷盘等。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芒口深腹瓷碗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芒口深腹瓷碗是轮制。敞口略外侈,略呈方唇,口沿无釉,斜弧腹,深腹,浅圈足,足圈较宽口径18.6,足径6.6,高6.4。施青白釉,釉面光洁明亮,釉面散布少量蓝色、褐色的小斑点。未施釉的口沿呈浅橙色釉色略淡。足底施釉,但往往施釉不完整,有刮除的痕迹。内壁装饰模印花纹,布局相同,盘的内底一圈弦纹内为一对相向飞舞的双凤穿花图案,内壁以六出筋分隔出六组花纹图案,瓶插花和盆栽花想间隔;其上为一周连续回纹。双凤图案位于凸弦纹内,略显模糊,插花图案清晰、立体感强。依次为弦纹胆式瓶插两支牡丹、连续花瓣纹盆栽荷花、菊花、胆式花瓶插两支牡丹、菱形花纹盆栽两支萱草、菊花纹胆式瓶插两支菊花、莲瓣纹花盆栽五瓣花。此碗一大特点是出现了宋瓷中少见的盆花和瓶花装饰。盆花与瓶花交错颁布,与主纹相配,使得整器纹饰更加繁缛,细部刻划更富神韵。

素三彩陶瓷


素三彩是陶瓷中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低温彩釉瓷器,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景德镇。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经低温再次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

德镇烧造的素三彩瓷器基本都是明代成化时的遗物,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了多件明成化素三彩鸭薰。素三彩虽自明代成化时已初具形制,但直至正德时才享有盛誉。明代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素三彩工艺已取得较高成就,至清代康熙朝得以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康熙时期具有特色的瓷器品种之一。康熙素三彩瓷器基本上是以黄、绿、紫三种低温色料装饰,入窑经800—900℃的低温二次烧成,因不使用红彩,画面显得典雅素净。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明正德,高10.8cm,口径23.7cm,足距17.8cm。

洗口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内施青白釉,外壁刻划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数,这件洗可谓是稀世珍品。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明清时则以江西景德镇窑的青花、五彩、粉彩及斗彩等陶瓷制品为佳。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清康熙,高4.7cm,口径25.1cm,足径16.7cm。

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盘内、外暗刻云龙纹。盘内在刻划纹饰上彩绘石榴等折枝花果纹,外壁在刻划纹饰上彩绘折枝牡丹花纹两组。花卉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陶瓷盘以黑彩勾绘纹饰轮廓线,将果实的饱满、丰硕表现得淋漓尽致。纹饰层次分明,色彩素雅。

此器烧制方法是先在素胎上暗刻云龙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白釉暗花云龙纹瓷盘,然后在瓷器的表面用素色彩料绘花果等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将釉下刻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使得彩绘纹饰下还透着另一种若隐若现的纹饰,可谓新颖别致。

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

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明嘉靖,高63.4cm,白地素三彩缠枝莲纹瓶口径7.9cm,底径17.8cm。

瓶口微撇,口缘镶铜,溜肩,鼓腹,腹以下收敛,圈足。外壁白釉地素三彩装饰。近口沿处绘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卷草纹。所施色彩有孔雀绿、黄、紫、草绿等。素底无釉。瓷器无款识。

瓶身秀美,纹饰的华贵为素雅的色彩掩藏,具有内敛之美。

素三彩海马八吉祥纹罐

素三彩海马八吉祥纹罐,清康熙,高29.8cm,口径13.2cm,底径13.5cm。

罐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内敛,平底。内施白釉。外壁素三彩装饰。口沿、肩、胫(jìng音敬)及近底处共4道青花弦线将纹饰分为5组,颈绘海水江崖八吉祥纹,肩饰海水浪花八吉祥纹,腹绘4匹海马穿行于海水江崖及八吉祥之间,海马分别用素三彩中的黄、紫、深绿、浅绿四种颜色涂绘,足边为海水浪花八吉祥纹饰。细砂底。瓷器无款识。

民国初年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说彩色第四之“素三彩”条)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西人嗜此,声价极高,一瓶之值,辄及万金。以怪兽最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鸟,价亦不赀也。同一年代,而三彩之品视他彩乃腾踊百倍。”可见素三彩器颇受当时欧洲人的青睐,且素三彩价格颇高。

三彩胡人骑驼陶俑(唐开元)


唐三彩胡人骑驼陶俑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三彩胡人骑驼陶俑,约盛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高74厘米,长55厘米。

双峰骆驼站立在菱形托板上,昂首引颈,作嘶鸣状,四腿肌肉起伏,如有弹性,四足前后错落,似欲起步。驼背上坐一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头扎幞头,身着翻领、窄袖、开胯、过膝的胡服,下着袴子,脚蹬高靴。手扶骆驼前肉峰。肩上站立一猴,猴一爪扶俑头部,一爪托腮,一副顽皮之相。除胡人面部敷白粉,五官、胡须等墨绘外,其余部分均施三彩釉。胡人和骆驼分别以深、浅的赭黄色为主色调,骆驼的头、颈、四腿及驼峰的绒毛均施以浅黄色釉,驼背的披垫施以绿、赭、黄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出土于河南洛阳。人、驼、猴刻画生动,三彩釉施釉匀净无瑕疵,配色自然,清丽而不浮华,塑造艺术和三彩釉的烧制技术都达到了极其娴熟的高度,显示了我国唐三彩技艺之精湛。

此件作品中的胡人为西域康国人形象。唐代强盛,于西域(新疆)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自京都长安经河西走廊、直至中亚各国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康国人善商贾,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华夏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在我国经商之暇,戏猴、骑驼漫游之情趣。

唐三彩陶马的鉴真识假


三彩陶马是唐代雕塑艺术品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博物馆、艺术馆、社会个人收藏家总是重金收购,作为艺术瑰宝收藏。而以制作假古董发财致富的人,自然把仿唐三彩陶马作为生财之道,生产出各种形象和规格的三彩马。

一般粗制滥造和新手做作的赝品很容易鉴定,而有几十年制作经验的高手,特别是那些工艺技术力量很强的三彩陶厂精心仿制的作品判断起来很难。如何判定呢?

第一,体会三彩陶马的时代氛围。三彩陶马是雕塑艺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产物。大唐盛世国运昌盛,文化教育艺术发达,孕育出生机勃勃的雕塑艺术。唐朝工匠做马时总是将其放在最高等级上来塑造的,把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因此,唐三彩各种形象的马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以内在劲而发外在的形,线条流畅,骨肉停匀,神完气足,加上斑斓绚丽的彩釉,使马的雕塑不同凡响。唐朝以后没有一个时代的马的形象有唐马这样多姿多彩,这样神骏的。

假古董制造者首先是没有这样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大唐盛世的时代气氛,他们根本就无法塑出三彩马这样的艺术形象。他们只能照考古发掘品、博物馆陈列品和出版物上的形象模仿。模仿不是创作,既没有生活体验,又没有激情,塑造的马外形可以像马,但没有生气,比如线条不够流畅。如真唐三彩陶马的头、颈、胸、背脊、肚腹、臀部、腿蹄的结构,线型是用富有弹性的线条,既流畅又有力的组成形体,变化自然。而假陶马面部扁平,眉骨、颧骨、鼻梁、嘴唇起伏变化不大,比较死板。颈部线条太直,丰满的胸部和臀部为了夸张,几乎做成方形,出不来真品的圆润感。

第二,看胎体判断真假。制作唐三彩的原料是北方次生高岭土,即坩子土,一般说来,加工并不精细,胎泥颗粒并不均匀,有的还相当粗。以9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烧胎体,施釉以后,以低于此温度来烧釉。大多数胎体不够坚硬,经过埋藏地下,地下水腐蚀等因素使胎体老化,一般都有老化剥蚀的现象。由于烧成气氛的关系,胎色略微泛红,白度不高。假古董又白又细,烧成温度高达1100-1200摄氏度,没有任何剥蚀粉化的现象。

第三,三彩釉本质特征的真假差异。真品釉质比较厚润,基本颜色是白色、黄色、绿色和蓝色。釉中含大量的铅,不同颜色施上以后在烧成中液化,流动、浸漫、综合、熔融,以上几种基本釉色就变成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假古董色彩单一,主要是绿彩和黄色,再加白彩和蓝彩(极少),各种彩色熔融浸漫综合极少,没有光辉灿烂的感觉。

第四,制作工艺。真品用模制成型。泥料配制较干,工匠填泥、压泥使劲挤压,力求夯填结实。胎体内壁有精大而深的指痕。头颅、躯干和腿蹄接缝明显。假品泥料配制稀软,压泥时用劲很小,有摩痕,内壁比较平滑,粘接痕迹不明显。

唐三彩陶瓷马


唐三彩以陶瓷马俑最为出名,唐三彩简单的红绿白釉色表现出唐代朴实尊贵的艺术品器物,让我们感受到盛世唐朝的艺术氛围,深故而久远。唐三彩是指将制成的陶坯烧到1100℃后重新上釉,二次烧窑而成的一种工艺。它以铅为熔剂,配以铜、铁、钴等元素作着色剂,烧制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唐三彩使其成为这一时期陶俑的典型艺术品。

1.唐三彩马

唐三彩马,唐,高76.5cm,长88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2.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3.唐陶瓷三彩马

唐陶瓷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鞦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上面马的图片唐三彩陶瓷马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唐三彩陶俑马是唐三彩典型代表,早在小学历史课本里就记载了唐三彩陶俑马。

唐三彩马,唐,高47cm,长47cm

唐三彩马马首略低,偏向一侧,戴辔头,额前饰杏叶状物。短鬃,前有攀胸,后有绿色鞅鞦,配有马镫。鞍鞯色彩丰富,鲜艳夺目。

洛阳唐三彩陶瓷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洛阳唐三彩也叫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精细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铜、铁、钴、锰、金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绚丽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中国河北、西安、山西都出土过唐三彩文物,但是洛阳唐三彩是唐三彩重要的分支,有自己的艺术特点。

洛阳唐三彩三大特点:

一是洛阳唐三彩体量上普遍大一些;

二是洛阳唐三彩胎质比较白细一些,

三是洛阳唐三彩釉色更加亮丽一些,釉色亮丽是洛阳唐三彩最大的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