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特点 > 导航 >

汉代陶瓷的特点

汉代陶瓷的特点

古代瓷器的特点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出土瓷器的鉴别特点

2020-10-30

古代瓷器的特点。

汉代是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也是古代历史上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在这个时期内不仅实现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改革,也实现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转变。由于汉朝的昌盛和人们生活的需要,便衍生出了很多的工具,例如铁骑,瓷器,木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汉代的瓷器,这就是汉代陶瓷。

汉代陶瓷有着好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大部分很普通。但是由于时间的长久,也成为目前市面上的古董。虽然汉代的陶瓷大部分价值在于考古实证,但是汉代陶瓷亦不乏非常美观的展示品,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不管什么物品都有优劣之分,汉代陶瓷也是一样的。大量的汉代陶瓷的出产酿造了汉代陶瓷的制造技术,产生了很多汉代陶瓷的工艺师,这部分人群里的精英者会被招进宫廷为一些达官贵人来制造一些用于家庭摆放的陶瓷工艺品。这些工艺品能够被保存到现在,实在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汉代瓷器年份久远,传世量少,从而催生了它的价值。wWW.tAOCi52.COm

汉代的陶瓷大部分以灰陶为主,这是因为在汉代初期,工艺还不是很成熟,而人们又要用东西来装一些材料,所以就需要制造一些器皿。最早的时候,人们便发现了可以用泥土来做成一些带有容积的仪器来装东西,便产生了灰陶。后来人们把采用高温来烧制这些泥土,发现可以变得坚硬且更为美观。在经过1000摄氏度的温度之后,泥土会慢慢的被烧出硬度,然后就生成了坚硬的陶瓷,这就是灰陶的形成过程。也是历史上陶瓷被发现的过程,为后来以及今天陶瓷的发展和演变衍生奠定了很大的基础。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说是非常宏伟的。

灰陶质地坚硬,最早很多都是圆形的器械。到后来便生成了很多圆形的陶瓷,因为烧制圆形的陶瓷在古代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现在看到的汉陶瓷很多圆形的表面都有几何划纹,这就是因为工艺的不健全无法磨光。再到后来人们的思想到达一定的高度便有人开始在陶瓷上做一些彩绘,这就是后来所形成的彩陶绘。这种陶瓷很少被用来装东西,而是放在屋子里当作摆件来提高文化气息。毕竟汉代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便开始注重精神给养,所以就产生了大量的彩陶绘。然后人们又开始发挥想象,他们为陶瓷做三足、四足、多足等等瓷器,便产生了我们现在世面上的带足陶瓷。

这些带足的陶瓷看起来更像是鼎,但是由于它和鼎的大小不一样并且所用的材料不一样,用途也不一样,所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鼎是用青铜或者铁做成的物品,坚硬并且比较大,大部分用来煮食物的。而陶瓷大部分是用来装东西的并且一般比较小,所以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带足陶瓷在现在是很少的,它并不被多数人认可,所以汉代带足的陶瓷生产的相对普通陶瓷也是少了很多。直到后来的东汉时期便产生了青瓷,这一陶瓷类别的出现属于陶瓷界的创新,也是现代被谈论最多陶瓷,青瓷是一直暗青色的瓷器,由于普通的陶瓷是和泥土一样的黄色,因此青瓷就显得尤为特别,并且暗青色也被大家认可。到现在为止人们都觉得这种美丽是无可替代的,所以青瓷到现在也很受追捧,到后来的白瓷也是一样,直到后来青铜器的大量生产,一部分瓷器才被慢慢替代。

汉代陶瓷历经多个王朝轮回,在漫长岁月的打磨之下,还能完好保存到现在已经是一种奇迹。因此,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发掘汉代陶瓷之美。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汉代漆器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汉代漆器制作精美,图案非常的精致,形体精美,汉代的漆器拥有多种的样式种类,但主要是以食具为主,下面小编将和大家具体的介绍下漆器的特点和艺术价值,让我们一起来认真的了解下。

一、漆器的特点

汉代漆器的种类是很多的,包括各种的鼎、 壶、钫、樽、盂等等,在这些种类和品种中,食用漆器是汉代最流行的漆器。此外,漆器还增加了大型物品,如漆壶等,出现了铜器的替代品。同时在汉墓中才出现了各种其他类型的漆器,包括漆棺、漆盒等等,以及用作食具的漆碗、漆盘、漆杯等类型。它们都是木胎,大部分是红色和黑色的,还有不少的漆器会在黑色漆面的外面再机上一层红色的图案,在花纹上更加的精美。

漆器以其精美的制作和精美的纹样,特别是其食用漆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代《盐铁论散不足》提到一杯漆器用百人之力,一个屏风就是万人之功,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汉代漆器的功能。据漆板铭文记载,当时长乐宫光是使用漆板这一种类型就可达到数千个。漆器作为饮食用具,比青铜用具更具优势,是汉代统治阶级的最爱,生产工艺非常精细。

二、漆器的艺术价值

漆器技术是我们劳动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可以说,漆器是我国所独创的一种文化财富,它以其轻巧、方便、富丽堂皇深受人们喜爱,在汉代贵族家庭生活用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贵族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所以不遗余力地为漆器工艺投入财力和人力,在装饰上更加的精美豪华。

说了这么多汉代漆器的相关内容,接下来让我们谈一谈更实际一点,总所周知,在长沙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漆器,这主要是因为在战国、秦汉以来,长沙就一直是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化城镇,所以楚汉墓的出现是很自然的,至今已经是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制作精美的漆器。尤其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漆器,是汉代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

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至今为止已经出土了184件的漆器,这个是在全国范围内同一时间中出土漆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批,为我国研究汉代漆器工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陶瓷知识:汉代时期的陶俑


汉初的陶俑,在题材上仍多为兵马俑,探究其原因,与当时对匈奴连番作战、开通西域的历史背景有关。汉初的兵马俑以咸阳杨家湾汉墓陪葬坑出土的彩绘陶俑最为精彩,分骑兵俑和步马俑。俑身彩画红、白、绿、黄、紫等各色服饰,有些人俑着黑色铠甲。除武士俑外,还有些人俑。

做出跳舞、奏乐、指挥等各种姿态。在个别俑的腿前或背后刻有符号。马俑彩画鞯子和辔头,毛色有黑、红、紫、白等,有的站立,有的昂头似在嘶鸣,骑俑呈握缰绳和举器械的姿态,大部分马的臀部、尾部和骑俑背上刻画有不同的数字记号。在制作方法上,陶俑以模具制作,烧制后用白彩打底色,然后加施彩画。除兵马俑外,人物俑以西安任家坡汉墓出土的侍女俑尤为珍贵。陶俑以模制成,足底有一孔,胎质坚硬,颜色发绿,陶胎表面敷白色胎衣,再以褐、土黄、红等色彩绘。女俑身着右衽长服,有的双手半握,拳眼上下相对置于胸前,有的抱手胸际或袖手膝上,跪坐于地。此外在西汉一些帝王陵墓,如茂陵、阳陵、杜陵等,出有大量的裸体陶俑,男女老少皆有,其陶质坚硬细腻,身体分段制作,各有模范,粘接成型,在身体内壁留有工匠压印的指纹,人物形体适中,各器官齐全,面目表情生动活泼,彩绘橙红、朱红、赭、黑等色,个别俑身残留有麻织物的痕迹。东汉时期,陶俑在表现题材上有了重大变化,描写贵族生活的陶俑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题材。

俑的形象出现了男女仆俑、庖厨俑、执镰刀俑、执箕铲俑、双手持瓶女俑;男女歌舞俑、演奏各种乐器俑、百戏俑、杂技俑等。这些俑体型较大(一般在40厘米左右),姿态优美生动。在制作技法上,运用模制与捏塑相结合,并在人物的神韵上加以刻画,运用以神写形或以神写神的高度概括手法,选择人物在运动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刹那,描绘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及个性,从而给人以完整、鲜明、强烈之感,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

伴随人物俑出土的还有陶制动物俑,有鸡、鸭、羊、狗、飞鸟等,其形象准确、生动、活泼,各种神情刻画得细腻感人,惟妙惟肖。特别是陶马,东汉的马俑,其前蹄抬起或四肢张开,骨骼矫健,有奔腾欲飞之势,表现出的意境与秦马俑的严肃庄重有很大不同。除人俑、动物俑外,汉墓中大量出土陶质水塘、楼阁、炊具、摇钱树、灯等一些建筑及器具模型。

汉代瓷器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瓷器。汉代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但在西汉初期、由于经过楚汉战争和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包括瓷器生产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缓慢。两汉初青瓷日用器皿不多,主要是仿青铜礼器,如壶、瓿、罐、鼎、盒、钟、敦等。西汉中期,仿青铜礼器的青瓷日渐减少,实用器增多。西汉晚期的青瓷器以壶、瓿、罐、钫、樽、洗、盆、勺为主,已经不见仿青铜礼器。西汉青瓷原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比例提高,这就需要在较高温度中烧成,然而当时的窑炉尚未改进,从而导致汉初青瓷比不上战国青瓷,有的坯体没有烧结,处在釉陶水平上,胎釉含铁理高,瓷器颜色呈酱黄、酱褐和黑褐色,黑褐色瓷器就是东汉发展起来的黑瓷。西汉瓷器成型用陶车手工拉坯,器身和器底分别制作,然后粘接而成。釉层普遍加厚,由于含铁量增高,釉色大多数褐绿色或酱褐色,器物内壁施一层薄釉,外壁只在口沿及肩上部施釉,腹中部和下部露胎。瓷器装饰主要在肩部刻划的两条阴弦纹构成的装饰区间内刻划水波纹、云气纹、卷草纹、人字纹等。有的粘贴细细的泥条,压成凸弦纹,或在流动的云气之间刻划神兽、飞鸟,动感强烈,很有气势。到了东汉,西汉常见的仿青铜器造型逐渐消失,日用器物罐、壶、瓶、碗、盆、盘、洗增多。新出现在些比较特殊的器形,如五联罐。此类罐主体是一个侈口直颈罐,颈部较长,在肩部四周粘接4个同样的小罐。再如人形灯,高47.8厘米,灯碗成浅盘形,灯座塑成一巨人形象,人的眼、鼻都刻划出来,口部刻成方形孔,胸前抱一硕大老鼠,人的肩、手和腿上均攀爬许多老鼠。背面釉下刻“吉祥”二字。东汉瓷器的装饰,主要是一些工艺简单的刻划水波纹、弦纹、香熏上镂刻三角纹,壶类器物的肩部粘贴铺首,五联罐上有的贴塑猴子和爬虫等。东汉青瓷与春秋、战国、秦、西汉原始青瓷相比,质量有很大提高。浙江出土标本胎体透光性增强,已完全烧结,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降低,分别为0.62%和0.28%,烧成温度已达到1260℃~1310℃,抗弯强度达每平方厘米710千克。通体施玻璃质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增强,胎釉结合紧密牢固,胎釉交界处可看到相当多的斜长石晶体自胎向釉生成并形成一个密合层,使釉层不易剥落。但东汉青瓷毕竟还比较粗糙,泥料的选择、坯泥的捏炼也都欠精,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层状长方形小孔,气泡明显,还残存少量的云母残骸和杂质。湖南地区东汉墓里出土一些青瓷、浅灰胎,釉层薄而均匀,釉色很淡,说明青釉如果减少含铁量,以弱还原焰焙烧,其釉色可以浅淡,如果以氧化焰焙烧,即有烧出白瓷的可能性。(见下图)

汉代釉陶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表面施釉的陶器,又称铅釉陶。以普通粘土为胎,胎多呈砖红色,釉色为浓厚的棕黄色或深绿色,也有浅线、赭色、酱褐色。棕黄色釉出现较早,绿釉出现较晚。大多数施单色釉,个别施复色釉。烧成温度为800℃左右,汉代釉陶最早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西汉墓中。东汉时釉陶流行范围扩大,西起甘肃,东至山东,北到长城地区、南达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大量考古资料证明釉陶只见于墓葬中,说明是作为冥器而随葬的。其主要器形有鼎、钟、壶、盘等仿铜器,也有人与鸡、狗等动物的形象,还有大量的仓、井、灶、水碓、磨、作坊、楼阁、池塘、碉楼等模型。其中大型楼阁有5层,高1.05米。汉代釉陶的制法有轮制、范制、手捏等。壶、钟等规整器形采用轮制成型;楼阁等结构复杂者多作范制,然后通过粘接成型,类似鸡、狗等小型塑像均用手捏成型,釉陶因为作为冥器随葬,所以制作工艺较粗糙,只求轮廓,不注重细部刻画。纹饰主要有弦纹、水波纹、植物树木纹、变形云纹及人物舞蹈和龙、虎、猴、熊、鸟等动物纹,形象活泼,线条流畅。釉陶能在低温下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铅,因铅有化合物在700℃时可以熔融。釉陶的着色剂为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铜能使釉呈翠绿色,铁则呈现黄褐色和棕红色。又由于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大,熔融性强,因此釉层中无气泡或其他残存结晶体,使釉色清澈透明,富于装饰性,釉陶是低温烧成、其胎不能烧结,故胎与釉结合不紧密,胎质疏松、釉层经摩擦或遇潮易剥落或变质。如铜绿釉在潮湿的墓中釉面受到溶蚀,溶蚀的沉积物浮于燠表,经长时间一层层积累变厚。因光线的干涉作用会产生银色光泽,被称为“银釉”,可用刀片轻轻刮掉而无损于釉质。低温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项重要成果。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釉陶工艺,在铅釉中加入适量的钴或锰,使釉色变蓝或变紫,形成三彩釉,更加丰富发陶瓷的装饰手段。

陶瓷文化:汉代瓷器鉴赏


中国真正的瓷器生产于东汉。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致,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

汉代瓷器之绿釉鼎:原始瓷器,敛口,弧腹较深,上腹部有折棱一道,圆底,承以三足。口部两侧有长方形耳,耳上部外撇,口上附有圆弧形盖面,盖面附三纽,施绿釉,仿青铜器造型。

绿釉鼎

汉代瓷器之绿釉印神兽纹奁:直口,方唇,圆形深腹,平底,三足。外腹中间凸印神兽纹装饰,纹饰线条流畅,满施绿釉,釉彩深沉。

绿釉印神兽纹奁

汉代瓷器之双系罐:原始青瓷,罐敛口,平翻沿,圆腹,腹下渐收,平底。肩上两侧安铺首耳,器身上半部突起双弦纹三道,施青釉至腹,腹以下无釉,露出紫褐色胎骨。器表青釉亮泽滋润,自然向下流淌。腹上有两层云气,飞鸟纹装饰,画面生动优美,配有木屋。

双系罐

这些原始瓷器收藏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深刻变化。

汉代陶器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陶器。制陶手工业在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泥料的选择和配制越发精细,无论是泥质陶还是夹砂陶,无论是饮食器具还是储藏类巨型用具,都比较精细,成型规整、实用。器物上或刻或划,或施彩或上釉,装饰相当美观,以后历史时代的日用陶器很少能与汉代相比的。汉代日常用陶大多数是灰陶,在烧窑后期,还原气氛控制比较好,灰色浅淡而均匀,质地坚实耐用。此外还有红陶和黑陶,黑陶烧成温度较低,属于软陶,各类日常用具为硬质陶,软陶虽然制作精致,装饰讲究,但不实用,往往作为陪葬的冥器。汉代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工艺传统、生活习俗和原料质地的差异,造成了器物种类、造型结构和装饰风格的诸多不同。例如,关中地区经济最发达,文化教育水平最高,消费层次也最高,因此陶器质地精良,日用陶器有豆、盆、碗、钟、筒杯、勺、盘、缸、甄、釜、小壶、茧形壶、扁壶、钵、罐等。此地区礼仪制度最完备,盟器种类也较多,包括仿青铜鼎、彝等庄重器形,体现财富的陶仓、陶囤及表现六畜兴旺的各种家禽动物形象。装饰陶器的花纹多为变形回纹、三角纹、涡纹、龙纹、虎豹纹等。洛阳以东的关东地区,制陶业也很发达。人们的日常用陶以灰陶为主,器形有罐、壶、尊、洗、瓮、盘、碗、勺、筒杯、甑、釜等。为适应当时厚葬的需要,一些质地较软的器物如盒、盘、案、杯、鸡、狗、猪、羊、住宅、圈舍模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组出现,时代变化明显,为汉代陶器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陶器装饰华丽,有弦纹、刻划的三角纹、连环纹、 齿纹和用模范印制的动物纹、拍印的绳纹以及彩绘等。湖南长沙等南方地区陶瓷生产也很发达,实用器皿有壶、罐、碗、钫、 、盒、盆、釜、甑、长方炉、博山炉等,质地坚硬、厚重。盒类器物生产很多,规格大中小各种型号均有,陶壶大多无盖,陶鼎的三足做成矮而壮的兽蹄型。随葬冥器有灶、仓、井、房舍、猪圈模型。装饰色彩很鲜艳,图案复杂而生动。汉代南海郡管辖的广东地区,除生产上述地区一 些实用器形,还有一些富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产品如瓮、双耳罐、提筒、四联罐、五联罐、 、小  、壶、匏壶、温壶、钫、盒、敦、小盒、三足盒、三足罐、三足  、四联盒、碗 、盆、甑、釜、豆、鼎、三足格盒等。生活用具中灰白色的印纹硬陶占多数,容器坚硬、灵巧,很适用。印纹硬陶炊器只有鼎、釜、甑3种,讲究装饰,仅几何形纹饰就有70余种。还有弦纹、绦纹、镂孔、篦纹,以及刻划和戳印的文字记号。作为冥器的泥质陶器上多施彩绘。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边陲地区,制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许多器物品种与北方中原地区相似,如圜底釜、侈口束颈罐、鼓腹壶等,质量不逊于北方。质地比较疏松,形体高大的舞蹈俑、说书俑、抚琴俑、庖厨俑、待立俑和各类家畜家禽陶塑,有的自然写实,有的简练夸张;有群体,也有个体,造型都很生动。这类制品是西南地区所特有的。

陶瓷知识:广东陶瓷的历史——战国窑址出土陶器与汉代陶器


汉代的窑址,在高州良德发现一处,尚未发抛,详细内涵不甚明了,但结合本省汉墓出土的陶器,从器形、数量和制陶工艺等方面来看,可知广东当时是处于历史上第二次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墓葬在广州、佛山、南海、增城、番禺、顺德、东莞、四会、韶关、英德、乐昌、怀集、平远、清远、肇庆、海康、徐闻、郁南和陵水等地都有发现。发掘清理了约七、八百座。其中有些东汉墓刻有记年铭文,如建初元年(公元76年)、建初五年(公元80年)、永元八年、永元九年(公元96、97年)、建宁三年(公元170年)等。以广州两汉墓葬出土的陶器为代表,西汉的陶器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一般陶质都很坚硬,以施黄褐色和黄绿色釉的为多,常见的陶器有瓮、罐、钫、壶、鼎、盒、三足盒、三足罐、多联罐(二至五联的均有)、匏壶、熏炉、和釜、甑、瓿等器。纹饰有印纹、划纹及彩绘等。印纹多施于瓮、罐之上;划纹多施于三足盒、瓿、壶等器物上,纹样以水波纹、篦纹、绳纹等为常见;彩绘多见于壶、钫、鼎、盒等器物。凡带彩绘的一般都是陶质松软,出土时往往与土粘连,纹饰剥落,模糊不清,已不可辨认。中期的陶器胎质坚硬,挂黄褐或黄绿色釉,软陶数量极少。除瓮、罐、钫等还保留有早期的形式外,壶、鼎、盒、匏壶等器形都与早期的完全不同。三足罐、三足盒已无发现,瓿亦极少见。屋、井、仓、灶、囷等陶制明器已开始出现,但不很普遍。器物的纹饰方面,印纹仍有保留,划纹如绳纹、水波纹、曲折纹等已没有了,一般都是以简单的几条弦纹为主,风格简朴。晚期的陶器,种类和造型方面大致与中期的相同,但花纹渐趋复杂,开始有四叶形或斜方格的划纹。器形有四耳罐、壶、鼎、奁、盒、盂、仓、井、灶、三足釜、小盒等。三足釜和小盒中期没有出现过,增加了猪、牛、鸡、鸭等牲畜陶俑,但还不是很普遍。东汉的陶器,胎质坚硬,一般均带黄绿色或黄褐色釉。纹饰以划纹为主。纹样繁杂,常见的有斜方格纹、鳞纹、四叶纹、三角形纹、三角形垂叶纹、水波纹等。在同一件器物上往往同时兼划二、三种以上的花纹,与西汉陶器的风格有很明显的区别。日常生活用的陶器有罐(有四耳无耳之分)、壶、鼎、瓶、熏炉、盆、三足釜、簋、簠、杯、碗、耳杯、案、勺、豆、灯等,还有屋、仓、井、灶、陶俑、陶动物、马车、牛车、陶船等明器。其中陶屋的式样较多,有栅居式、曲尺式、三合式、楼阁式和城堡式等。栅居式陶屋结构比较简朴,其平面布局有一定的式样。结构分上下两层,低层四周用矮墙围绕,构成一个方形的基座,有的施于斗栱,正面安设楼梯,供登降之用,整个底层都是用作饲养家畜的圈栏,在背面墙根处多数都辟有一个椭圆形洞口,以便牲畜进出。上层的面积约占底层的三分之二,其平面分为横长方形和曲尺形两种,屋顶采用悬山式,正面辟门,屋背有小窗。几乎在每座屋内都有一个厕所的设备。现今散居于中南、西南一带的兄弟民族仍极盛行栅居式住宅。可见这种建筑形式早在汉代已极盛行,而且在一些山区和水乡地带,还一直沿袭至今。楼阁式陶屋结构布局比较富于变化。一般是由两个三合式组成H形的平面,中间特别高,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部分。作上下两层,屋顶是重檐四阿式。展附于两侧的建筑为较高的单层平房。在构架上已普遍使用柱,梁、斗栱的方法,在整体建筑的组合上高低参错、主次分明,配合得井然有序。可见广东建筑体系,早在汉代已基本形成。曲尺式、三合式和城堡式等陶屋也各具不同的特点。此外,在广州汉代遗址中也发现过大量砖、瓦等建筑遗存,可见《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提到的广东落后到唐代才知道建筑瓦屋,并将建筑瓦屋之功归于宋璟和杨于陵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出土的东汉《陶船》(0cm长56.0cm广东省广州东汉墓出土广东省博物馆

艺术陶瓷汉代釉陶赝品与真品的鉴别


选择收藏艺术陶瓷

艺术陶瓷收藏价值高,所以就会有很多的赝品出现,像汉代釉陶在现代社会上已经有了赝品的存在。就目前来看像绿釉的陶壶,盘等作品都有了赝品的产物。

怎样的汉代釉才是属于真品的。就拿绿釉的陶壶等作品来说,如果要是真品的话它们的陶都是属于红陶胎的,而且在颜色上面只是属于那种浅红色的,看上去比较粗一些。但是从质地来它是比较软的。而对于露胎的地方在底部更是容易看到模糊的轮旋的纹理,这主要是由于表层粉化而造成的结果。假如我们抠划的时候,在胎体上就会出现抠划的痕迹。但是对于赝品来说就有所不同。

不过现在的赝品也是分为两类的,一类就是红胎的这是不好鉴别,另一类就是灰胎的。而对于灰胎的这种赝品好鉴别一些,从它的外观上就可以看到其就如水泥一般,而且质地非常的坚硬,如果敲的话声音听起到就像瓷胎。而对于红胎的这种赝品,对于质地来讲是比较细一些,但是由于烧制的时候火度比较高,所以烧出来的产品听其声音就会比较清脆一些。而对于这两种赝品由于它们所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在烧制的时候的火度也不同,而且胎体的硬度会大一些,所以如果去抠划的话,不会出现痕迹。

所以说在选择收藏艺术陶瓷的时候,必须要会鉴别其真伪,否则的话就会给收藏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汉代陶瓷的特点》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汉代陶瓷的特点》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