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官窑瓷器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

清代官窑瓷器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

清代瓷器鉴别 古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鉴别

2020-10-30

清代瓷器鉴别。

一般来说,官窑瓷器,都是皇家或者是贵族人用的东西,普通民众是很难见到的,更不要说是用到。但很奇怪的是,在清代在民间大量留存,这让不少新手藏家感到好奇。清代官窑瓷器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一、次品处理

在清代御窑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次品,这些次品并不会像过去那样直接打碎埋了,而是处理掉,卖给百姓。虽然说是次品,但是官窑出品的东西,无论是造型还是颜色都是非常好的,只不过相对于佳品存在一定的下次罢了。处理掉的次品官窑瓷器可以变现,为工匠们带来另一份收入。

官窑中的次品瓷器,从雍正时期到乾隆时期是运送到京城的,而到了乾隆七年就下令可以直接就地变价,到了道光之后,所有的次品瓷器就变价处理了。后来,民间随处可见的官窑次品瓷器实际上都是处理品。

二、库存变卖

皇宫中的东西按理说都是皇帝的,不会变卖,但实际上在清朝时期,变卖皇宫库存瓷器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据记载,在乾隆早期的时候,乾隆帝曾下令将康雍乾三朝一些有破损、釉水不足的瓷器处理掉,这批瓷器共有14万多件,此次变卖,让民间出现大量的皇宫瓷器。后来,到了乾隆中期的时候,乾隆又下令变卖了一部分,共有八千多件。

嘉庆皇帝也十分节省,他在位的时候,也将皇宫中的一些用不到的瓷器处理掉,这些瓷器一共有四十四万多件,可以说是卖的最多的一次。按理说,官窑瓷器要变现处理,其前提是破损或者是长时间不用,但是到了溥仪时期,因为经费不足的缘故,为了凑钱,就打起了变现处理的注意。不过,与老祖宗不同的是,溥仪此时处理的都是好物件,什么贵卖什么,所以,到了这时候,民间出现大量真品官窑瓷器就更加平常了。

三、皇帝赏赐

皇帝赏赐也是清代民间官窑瓷器众多的原因之一。据了解,清朝时期赏赐的瓷器品种非常多,比如雍正时期不仅赏赐瓶、碗、盘,也赏赐珐琅彩,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大方,除了大件还有小件,像鼻烟壶、瓷扳指等,都是乾隆皇帝赏赐的物件。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洋人的掠夺。不得不说的是,晚清时期,遭受列强入侵,中国损失颇为惨重,很多珍贵文物都在此时被抢走,流落世界各地,难以找回。

清代官窑瓷器精品价格参考:

1:清雍正斗彩龙纹罐,尺寸:高19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4,58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2:[清]嘉庆朝御窑黄地粉彩瓜瓞绵绵纹盖罐,尺寸:高31.5厘米,估价:RMB 2,400,000 ~ 2,800,000,成交价: RMB 4,255,000 ,成交时间:2015.11.19,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嘉庆年制。

色地洋彩工艺是以古代掐丝珐琅製品为摹本,是清代彩瓷烧造的伟大创举,其装饰效果已完全超越掐丝珐琅作品。此件柠檬黄地洋彩盖罐为色地洋彩中的佼佼者。罐造型端庄大方,口微撇,短颈,圆腹向下渐收,罐内和罐底均施松石绿釉,外饰柠檬黄釉为底色,颜色鲜艳。盖为描金宝珠钮,盖沿描金彩一圈,颈部外绘如意云头纹一周,纹饰描绘精致,仿佛置身于花果园中。瓞者,即小瓜。在蔓藤延绵不断下生出小瓜,加上瓜内种子尤多,寓意子孙满堂,世代相传。“瓜瓞绵绵”引自诗经内“绵绵瓜瓞”之句,是清代极受欢迎的吉祥寓意之一。黄地粉彩在清宫中的档案里也称为黄地五彩,此器运用渲染手法令瓜果、蝶、花卉与花叶更妍丽,尤以蝴蝶的绘画颇具珐琅彩的立体效果,明黄色地所呈现出的珠光宝气,极具浓厚的宫庭色彩。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五彩·斗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Lot.262《中国陶瓷全集 21册》上海博物馆出版 Lot.125

3:[清]乾隆朝御窑粉青釉三足香插,尺寸:高11.5厘米,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3,680,000 ,成交时间:2015.11.19,拍卖公司:北京东正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原为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记录:2001年6月23日 上海敬华 Lot.118说明:中国用香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古人云读书必焚香,故而在书房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乾隆皇帝好慕风雅,每于琴棋书画、品古论今之时,必焚香为伴。乾隆时所製香具务必精心细致,工艺巧夺,为后世竞相追慕。此类乾隆宫廷御用香插传世极为罕见。查阅公私著录资料,相同釉色造型作品目前仅见本品。香插呈蒜头口,颈部直立,荸荠扁腹,三乳丁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匀净透澈,色泽清雅宜人。全器品格挺拔伟岸,英气逼人,使人过目不忘,激情溢于言表。

4:清18世纪绿地粉彩西洋人物图琮式瓶,尺寸:高22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600,000,成交价: HKD 3,42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类色地粉彩器自清中期开始流行。此瓶釉彩色泽淡雅,用以描绘岩石的蓝绿彩料尤为清透,晕染自然,与乾隆百禄尊上所见雷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对洋彩百禄尊,载于《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台北,2008年,页156-157,图版51号,可资比较。

5:清中期斗彩云龙纹双龙耳扁瓶,尺寸:高48厘米,估价:RMB 50,000 ~ 80,000,成交价: RMB 3,220,000 ,成交时间:2011.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造型浑圆,沉稳别致,颈之两侧贴塑矾红描金夔龙纹为耳,可爱生动,与圆润的瓶体上下相衬,更见灵空精巧。口沿外唇下画如意头纹一周,瓶身前后绘饰“苍龙教子图”,图中祥云迤逦,漫天飘飞,洪蝠迭现,灵瑞咸集,但见苍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虬躯矫健凶猛,大有气夺千里之势。幼龙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深情仰望苍龙。其画笔生动精美,所见祥云虽多,却形态各异,深得迤逦之姿,福海之中波涛汹涌之象,是以线描之功不厌其烦地绘就,细腻而娴熟,展示御窑画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两龙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顾之际,更得以妙笔传示出浓浓的殷切之情。通身纹饰描绘精细,绿彩填绘精确,与莹润皙白的胎釉相益彰显。圈足内书青花六字篆款,端庄规整,笔道遒劲有神。

6:清中期青花海水云纹九龙大缸(二件),尺寸:高54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2,898,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秋季拍卖会。

缸直口,颈周绘回字纹,深腹圆,腹下渐收,圈足。缸身饰海水龙纹,九条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龙纹刻画细腻,横须怒目,四爪皆张,髻发冲天,龙身盘延而上,追逐龙珠,神态惟妙惟肖。配以乌云、火焰等纹饰,更添画面之生动。腹底绘波涛翻滚,汹涌澎湃之海涛纹,与九龙上下呼应,相得益彰。构图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并体现匠工娴熟的绘画工艺。大龙缸是御窑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大缸,器型较大,且结实耐用,不论做为宫廷的粮、油等储存器,还是盛水防火都极为适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该类器物种荷、养鱼。由于在器身使用青花绘画龙纹装饰,故而得名“大龙缸”。《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一口大龙缸,要用整整十九天时间才能装烧而成。而且御窑厂对龙缸、花瓶类的瓷器挑选极严,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砸碎。由于大龙缸制作工艺复杂,且颇费工时,大龙缸装烧在民间一直流传有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唐英《火神童公传》与《龙缸记》中都提到万历时期童姓窑工由于龙缸烧造屡次失败,而舍身跳入窑中,始得大缸烧成的传说。唐英认为龙缸的装造有赖于童公的骨肉膏血,故为之作传。

7:清料彩青山水纹碗,尺寸:直径12厘米,估价:RMB 30,000 ~ 50,000,成交价: RMB 2,300,000 ,成交时间:2017.12.19,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乾隆年制”款。

8:清十八世纪斗彩锦鸡花石图盆,尺寸:61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2,300,000 ,成交时间:2011.04.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官窑瓷器如何流向民间?


早就听文博界的行家、前辈和民间收藏者们断言官窑瓷器由皇家垄断;皇家的瓷器几乎没有瑕疵,若有瑕疵当即毁坏,是不能出窑厂的;老百姓是根本不能用官窑器的。凡此种种观念都因为不完全知道官窑制度使然。笔者仔细研读中国陶瓷方面的论文、著作,又经多年的实物及文史资料的考证反复研究,发现皇家垄断官窑瓷只是一个神话般的愿望,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而且当利益相关时,连皇帝也会下令将官窑器出售,所以官窑瓷器完全有可能流入民间。

明清两代逐渐形成了官窑制度,在唐朝后期的邢窑产品上,始见手写“官”字,可能是从烧成的瓷器中挑选出上好的器皿送进宫内。北宋虽有固定的官窑,其制度如何,因缺乏史载而不明。而其时的汝窑、定窑、钧窑烧造的瓷器通常是先由官方(朝廷所派专员)挑选,其余的产品则由工匠上市销售。元代的官窑制度是怎样的,至今还是个谜。明朝宣德皇帝和成化皇帝重视制器,不仅创制了霁蓝、娇黄、霁红、五彩、斗彩等新品种,而且能把青花釉里之红色烧得极其鲜艳,为明代瓷器史上的两个高峰。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制度也在此时逐步形成,即在江西景德镇指定某些窑厂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而不准烧制商品瓷。这些规定其实仅为皇家的美好愿望,企图以独特、独有的日用器、礼器、赏品向人们显示独有的皇家气派,即企图垄断天下最为精美的瓷器,其实是做不到的。明朝皇帝通常派太监督管窑务,而太监专制凶狠的管理,严重地盘剥窑户窑工,其中一项做法为搭烧,即强令窑户搭烧官窑器,以完成皇家的差使。搭烧就是使民窑烧制官窑器合法化,至少民窑可以在搭烧时多做出官方所索要器皿的数量,即为了保证烧制成功一件,需做3、4个坯。由于搭烧,明代的景德镇就出现了被称为“官古”的窑户,即专门仿古官窑器的窑户。其中名噪一时的为陆子顺,他于正统元年进献瓷器5万余件,英宗命“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值。” 陆氏进献的瓷器可以充用,肯定其精美程度可比官窑。此例足以说明民间确实在造官窑瓷器。

督陶官的营私舞弊也是使官窑器流向民间的一条途径。宣德时太监张善督陶,“贪黩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官窑瓷器多以分馈其同列,事闻,上命斩于都市,枭首以徇。”张善犯有两大罪状,其一便是把官窑瓷器分赠同列,可知此为官窑瓷器走到民间的一条途径。本来督陶官以职务之便送几件瓷器给同僚是平常事,可是这个张善做得太过分,再加之“酷虐下人”,引起了民愤,才两罪并罚而至处斩、枭首示众。其后的督陶官还会不会把官器送给同僚、亲友,应该还是禁而不止的,不过做得隐晦、适当一些罢了。唐英在乾隆八年二月二日的奏章中说:“故厂造成供御之瓷,则有黄器及锥拱彩绘、五爪龙等件。此等器皿,非奉赏赐,凡在臣下不敢珍藏擅用,以滋违制之戾。”唐英为督陶官确实谨慎勤敬,不敢擅用和珍藏御用瓷器(专指黄器、珐琅彩瓷和绘有五爪龙之器),那么,唐英的前后任怎样,则不得而知。然而在唐英辩白的背后,却说明了皇帝知道督陶官有把御瓷外赠之事。再说锥拱彩绘、黄器、五爪龙以外的瓷器又怎样,其或有流传至民间,当无疑问。

装箱、运输中的纰漏致使官窑瓷器品质降低、流向民间时或有之。乾隆6年5月,怡亲王谕字唐英:“烧造上色瓷器甚糙,釉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唐英上奏作了言辞恳切的辩解。乾隆阅读奏疏后,作朱批:“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10、11、12、13等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逐一查明,造册奏闻备查,仍缮清单奏闻。”唐英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做成报销清单,结果却是“以所造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又破损过多,因分条核减,共银2164两5钱5分3厘3丝5忽2微,奏令赔补。”说实在的,这一处罚是很轻的,因为参与审核和奏议的和硕怡亲王、果毅公讷等都知道有些责任不该由唐英来负。唐英“实有鞭长莫及之势”,在出窑、挑选、装箱、运输诸环节都可能出纰漏。这也是官窑器流向民间的一条途径。

更有甚者,乾隆皇帝曾下旨将不符宫廷御用器的作品在景德镇公开销售。用土窑烧造瓷器较难保证质量。康熙、雍正两朝选剩之件向无解交之例,随散贮厂署,听人匠使用。唐英因要奉旨造清单奏销,于是要设法让乾隆皇帝知道落选之次色瓷与正选的上色瓷的比例:上色瓷十中难得四五;有时他又说次色脚货及破损等数几与全美之件数等。大概上色瓷仅得三到四成,难得五成,次色瓷也是如此,其余的是破损变形者。唐英以黄器、五爪龙等为理由,欲将次色瓷全部运抵京城,交朝廷处置。乾隆的朱批为“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所谓黄器,指单色釉娇黄瓷器及外黄里粉彩之瓷。所谓“仍照原议行”,即可将次色瓷在当地销售,包括绘有五爪龙图案的次色瓷。此例一开,官窑生产的次色瓷就合法地出现于市场,而且数量很大,还有可能夹杂着一些上色瓷。到光绪时,皇家干脆在景德镇创建了销售瓷器的公司。这是一条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合法途径。

唐英是一位甚得窑工窑户爱戴的督陶官,可他也不得不感叹:“工匠之弊,又不胜防也。”工匠为了过日子、过好日子,就会想方设法占有自己所烧造的官窑瓷器,甚至占有最上等的器皿。这也是一条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途径。

在明确了上述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途径后,收藏家有可能持有连博物馆都没有的官窑瓷器,博物馆所藏官窑,收藏家完全有可能持有。

古代官窑瓷器只有宫廷能用,为何后来却常在民间被发现?


瓷器作为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器物,因其独有的特性而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但是,在古代,官窑瓷器是只供宫廷使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官窑瓷器却多是民间发现的呢?这就涉及到瓷器发现源流和历史了,下面将为您一一讲解。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任何产业的发展过程,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瓷器业也同样是这样。因为中国古代的瓷器一直以来随着历史发展,工艺精进有加,质量与产量都有提升。也正是因为产量提高了,原本珍贵稀少,专供皇室的瓷器,便随着改朝换代,逐渐在民间开始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瓷器从御用到民用的一个转变,体现的正是瓷器业几千年的发展与繁荣的历史。

不过总的来说,宫庭设立的窑场,无论是人工还是财力,都非普通窑口可比。最早开始设立官窑,可以追溯到唐代。因为唐代的繁盛,瓷器制造业也大规模发展,比如河北的邢窑白瓷,天青月明,瓷器有明净通透之感,是白瓷中的翘楚。同时南方也有浙江的越窑青瓷,青翠如玉,清凉妩媚,也是青瓷中难得的,总体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这是最早的官窑瓷器。

唐代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了官窑。比如宋“汝窑”,开封“官窑”,河北“定窑”,以及名声在外的“哥窑”,“钧窑”等等。都曾经出过极多的优质瓷器,在拍卖价格上居高不下。甚至于到了明清两朝,把官窑设立于后来名声赫赫的景德镇,专为宫庭烧造瓷器。景德镇所出瓷器,设计优美,工艺一流,烧造技术先进,所以所出瓷器颇受好评。甚至在清代烧造珐琅彩与粉彩时,都必须从景德镇挑选上好的白瓷胎入京,二次烧造,可见官窑实力。

而民间所藏的官窑瓷器一般都来自何处呢?怎样的来源渠道是靠谱的?一般来说,一代官窑在没落之际,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除了御用专供的瓷器,一部分有瑕疵的瓷器,就会被卖掉;同时进贡进宫的的瓷器,也有一部分会被皇帝赏赐给王侯功臣,朝代更迭,自然流落民间。更何况在战乱时期,有大量的官窑瓷器流落民间。基于这些原因,原本古代官窑瓷器只有宫廷能用,后来就常在民间被发现了。

古代官窑瓷器精品图片及价格参考:

1: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描金折枝四季花卉盖罐(一对),尺寸:高41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20,12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此件盖罐一对,于乾隆官窑之中堪称别致,其形尊贵秀挺,装饰雍容华丽,口沿于盖沿均描金,通体施松石绿釉为地,腹部与罐盖通绘轮廓描金粉彩四季花卉纹饰,花卉包括山茶、梅花、水仙、天竺、木兰花、秋海棠、绣球花、菊花、剪秋、栀子花、蜀葵、荷花、月季、梨花、鸡冠花等等,其所绘花卉造型准确,逼真生动,可与自然界百花一一对应。绘手非同寻常,与一般工匠绘制西番莲、宝相花等规矩装饰图案不同,应由受郎世宁等传教士画家、或画珐琅的宫廷绘画高手提供画稿,再于御窑场精细烧制完成的。底部施松石绿釉,中央以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年号篆款,工致端庄。其绘画细致工整,工艺精湛绝伦,松石绿釉匀净厚润,金彩璀璨辉煌,诸彩绚丽浓妍。本品摹仿掐丝珐琅主要体现在色彩和纹饰方面,以松石绿釉摹仿铜胎掐丝珐琅之色地,以金彩勾勒替换掐丝,红黄绿三彩质感硬朗深沉尤见掐丝珐琅之本色。而粉彩晕染,层次丰富,过渡柔和,予花卉之神韵质感。

有的圆状光点装饰。综上,本品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必为世人所珍爱。成双成对,纹饰对称镜像,极富乾隆皇帝所追求的喜庆吉祥风格和趣味。

2: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狮耳,左右对称,狮口大张,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六层纹饰,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凤穿牡丹纹,赶珠云龙纹和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包罗元代瓷器典型纹饰,如缠枝牡丹,游龙,莲瓣,凤凰纹等,其设计配搭独特,独树一格,不见他例。罐上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描绘凤凰于牡丹花间飞舞之姿,为构图增添一份祥和气息。此罐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纵观全器,口部虽有缺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

3: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双螭耳抱月瓶,尺寸:高49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18,580,000 ,成交时间:2010-12-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瓶。直口,短颈,颈、肩相交处饰对称螭龙耳,扁圆腹,圈足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口沿下及瓶腹边沿绘回纹一周,颈、足墙饰灵芝纹。腹两面中心凸起,上饰团状灵芝纹;外环绘八瓣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法轮,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吉祥图案。底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此瓶圆若满月,故称「抱月瓶」或「宝月瓶」。其胎体洁白,青花发色亮丽,造型古朴端庄,充分表现了乾隆帝好雅慕古之文化内涵。八吉祥,又称佛教八宝,由西藏喇嘛教流入中原,是佛家常用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为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瓷器装饰图案,也是乾隆帝喜爱的纹饰,由此表现了乾隆皇帝热衷于藏传佛教,满清皇族与蒙藏权贵礼尚往来,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4: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尺寸:高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5: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如意耳扁壶,尺寸:28.9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18,080,000 ,成交时间:2016-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6:清乾隆青花山茶花纹太平有象瓶,尺寸:高27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8,000,000,成交价: RMB 16,240,000 ,成交时间:2010-11-20,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品器型隽秀别致,化裁于观音尊,颈部细长,贴饰象首为耳,寓太平有象之意。检阅公私收藏数据,乾隆一朝未见有相同之器,本品设色淡雅,应为乾隆后期御窑仿成化风格的珍稀佳作,因而在装饰风格和表现技法方面均有别于传统面貌,展现后期官窑的新姿采。

本品整体构图,疏密相宜,气息清新,青花淡雅鲜亮,绘画尤称独特,全器纹饰自口沿而下,细分七层,其中颈之下部茶花叶取代常见的蕉叶纹竖列装饰,茶花苞蕾穿缀肩部一周,分隔颈腹上下空间,极为特殊,应是配合主题纹饰—缠枝茶花图案进行的创新设计。所绘缠枝茶花,风姿绰约,或妍放盛开,或含苞吐萼,花瓣以线描手法绘就,边沿留白更突显花朵之三维效果。花叶深浅相间,展示阴阳反侧之姿,更能映衬出画面的层次感,可谓匠心独具。阳面叶脉留白,新颖别致,如此技法始见明万历后期的民窑青花瓷器,具体做法是在钴料绘出花叶,待晾干之后,以细竹签在上面剔出叶脉,露出胎土,覆施白釉,入烧遂成。该青花装饰手法在清代官窑之中极少出现,因此本品堪称孤例。

7:清乾隆青花莲纹梵文兽钮钟,尺寸:高14.3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15,550,000 ,成交时间:2013-05-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春季拍卖会(二)。

钤印款识:四字篆书款。钟圆顶,直腹,撇沿,双首瑞兽钮。通体青花纹饰。自钟顶至口沿环饰三层缠枝莲、花卉纹,间以二行梵文。沿边饰仙鹤瑞云纹。顶孔周围青花书「乾隆年制」篆书款。

8:明宣德(1426-1435年)青花缠枝花卉菊瓣纹花浇,尺寸:高13.4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5,525,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宣德年制」款。唇口,直颈,颈侧饰有曲柄,溜肩,圆腹下垂,卧足。器腹中部接胎,肩颈结合部凸出,有明显接胎痕。圈足内露胎,胎体呈米汤色。外壁通体以青花装饰,唇部两圈弦纹,颈部及肩部切削成多棱面,棱面上绘饰菊瓣纹,富立体感。腹部主题绘缠枝花卉,花叶旖旎,花型娇柔可爱。宣德青花以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绘制,青花发色青翠沉稳,深浓处多黑褐色结晶斑。结晶斑系钴料中窜出,或浮于器表,或下陷于胎骨,使宣德青花更加妙不可言。腹上留白处书青花六字单行款“大明宣德年制”。

9:清雍正青花如意耳荔枝纹抱月瓶,尺寸:高26.5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10,000,000,成交价: HKD 14,160,000 ,成交时间:2018-10-02,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8秋季拍卖会。

本瓶器型端庄隽秀,壶细口,直颈,扁圆形腹,椭圆形圈足,平砂底无釉,釉汁匀净淡雅,细腻莹润。肩部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许之衡称为「口际飘双带」。口沿青花花纹装饰,颈饰蕉叶纹,肩与底部皆绘海水纹,主题纹饰的折枝荔枝亦是以永窑为范,谐音「利吉」。

清代瓷器百花齐放,为何偏偏乾隆官窑独领风骚


众所周知的是我们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大国,我国的瓷器制作精美,观赏性高还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在瓷器中我国最出名的就是清朝时期青花瓷了,在清朝各个时期的青花瓷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不管是在顺治康熙年间,还是雍正乾隆年间青花瓷在我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使我国的青花瓷技术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说起这青花瓷,不得不提的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青花瓷,虽然清代的青花瓷百家齐放,各领风骚但是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确是独享美誉,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乾隆年间是我国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泰民安的社会制度、百家齐放的文化背景以及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使得青花瓷的发展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尤其是乾隆年间的官窑青花瓷更是在世界青花瓷领域上独领风骚数百年。

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别具匠心、绘画内容多种多样,色彩鲜艳亮丽,不仅使传统的青花白瓷技术到达顶峰还在现有的青花白瓷中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品种使青花瓷工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使得官窑瓷器极具其收藏价值,它的价值也在其价格上有所体现,一位外国友人家中有一青花瓷器,他只知道这一瓷器在家中有近百年时间,一次的突发奇他将青花瓷拿去拍卖行,却不曾想到最终于1.5亿的天价成交,官窑瓷器的真品的价值如此之高,可见其收藏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最具出名的就是乾隆年间的官窑青花瓷了,官窑青花瓷造型奇特、瓶身花纹繁琐复杂及其考验绘画者及其烧瓷之人的技艺,官窑瓷器落款工整简洁,大都是以“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为主,也是以篆书书法为主,它要求字体书写端庄工整,落笔利落干脆,虽是简单的几个字却也非常考验所写之人的书法功底。

乾隆年间的青花瓷的价格如此之高,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最高的烧瓷工艺,更是因为在瓶中为我们传递的内在文化精神是不可比拟的,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是我国古代技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内在文化精神的体现,是我国的瑰宝艺术。

为何说官窑哥窑瓷器不分家


哥窑盘

“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官窑被排在首位,这是因为官窑是皇家官府直接营建的。 官窑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北宋汴京的官窑青瓷,其形制、釉色、工艺等均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

哥窑瓷器和官窑共同之处。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

那么它们的区别呢?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 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如:官窑器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

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 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紫口铁足官哥有,官窑口薄釉竖用。 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 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 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对官窑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铁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1. 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2. 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3.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4. 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明显金丝和铁线。 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 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 注解: 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北宋官窑仿青铜

哥窑看泡线型口 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 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 细碎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 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 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 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于厚。 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 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 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 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条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 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注解: 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显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是,短的小线,断线不长。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观泡 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哥窑五足香炉

注解 :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层浅变化小,均匀。 官哥互比 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 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 玉质滑润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 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 注解 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扬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南宋早期的青瓷器,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 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 和官窑相比,哥窑排在第二位,也历来受到宫廷、达官贵人、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的重视和关注,但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仅有一百余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数量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明代就已经难以见到,故后世所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目前仍无法揭开其神秘面纱,可以说,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最为神秘的。

清代雍正官窑粉彩瓷器


粉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的一种独特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传统彩绘瓷品种之一,因彩料中含有玻璃白粉而得名。这种“玻璃白”粉实际上是一种含氧化砷的玻璃白,由于砷的乳蚀作用,使所有颜色都“粉化”成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一个色可以分出多种色阶,描画纹饰可以更加细致入微。

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约700℃—750℃左右,在烤花炉内完成。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最多达数十种以上,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般的艺术效果。

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粉润柔和见长,感觉上比五彩要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彩”之称。

早期的康熙粉彩还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民窑,产品流传很少,图案和施彩的风格比较简朴,纹饰以龙凤,花卉,仕女为主。施彩浓重,多数无款。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时期极为盛行,景德镇御窑厂出于雍正帝的爱好和宫廷陈设、使用的需求,大量烧制粉彩瓷器。它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无论颜色和描绘技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粉彩至乾隆仍有很大发展,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纹饰趋于繁缛,尤以色地粉彩居多。

雍正粉彩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素以精巧细腻著称于世,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顶峰。从清宫中收藏的大批官窑作品来看,可谓恰如其分。综合分析,雍正粉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与釉

雍正粉彩的胎土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即使是大件器皿,胎体也是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器物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光洁,釉质莹润,匀净,多数为纯白。

二、造型

雍正粉彩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讲究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从宫中的藏品看,以生活用瓷最多,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瓷。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尊、罐、坛、钵、各式瓶、花觚、笔筒,各式茶壶、茶具、文房用具等。整体上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体多种多样。造型上注重线条变化,每件作品都特别富有生气,做到比例协调,高矮适度,恰到好处,真可谓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既有继承传统式样,也有借鉴其它工艺品的器型,还有许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等,可谓博采众长。

三、色彩与纹饰

雍正粉彩的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色彩丰富多变,同一种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色彩周围往往泛有七色光。施彩方法以油料调色,釉色秀丽温润。纹饰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尤以植物花卉纹居多,常见的有:牡丹、月季、海棠花、莲花、桃花、玉兰花、三秋、九秋、落花流水、过枝花、团花、松竹梅等。动物纹有:龙、凤、鱼、鸟、蝴蝶、蜜蜂、仙鹤、鹿、马等。人物纹有:婴戏、仕女、渔樵耕读、教子图、历史戏曲、神话故事等。其中画仕女最具特点,体型修长,神态优美,栩栩如生。雍正粉彩画面多是清雅宜人,注重细部描绘,千姿百态,出神入化。描绘技巧上,多采用写实手法,纹饰工整,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流畅,其精美者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四、款识

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主要是书写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写篆书款和四字楷书款极少。青花色调纯净,字体非常工整,笔法清秀有力,结构严谨,多为宋椠体正宗小楷,时代特征明显。画意手法表现出宫廷装饰,突出庄重、典雅、优美的“富贵气象”。

总之,雍正粉彩瓷器工艺是雍正瓷器工艺的一种集中体现,它所反映的中国古陶瓷器工艺处于高峰时期的面貌,令后世的人们深深地回味。

清代官窑瓷器有哪些特征?


清代官窑瓷器有哪些特征?顺冶一朝经历17年。顺冶朝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彩绘等各方面与崇祯瓷器相似。如胎体厚重,釉色白中略泛青,釉层较肥厚。形制古朴浑厚,彩绘浓重。既保留了明瓷特征,又有康熙瓷常见特点。有相当一部分顺冶器口部施深浅不一的酱黄釉。有人将其看作顺冶器的重要特征。

康熙一朝经历了61年。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雍正一朝经历13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官窑瓷器品种十分丰富,产品烧造质量名列清瓷之冠。原因在于本朝出现了唐英那样优秀陶官。与康熙民窑相比,雍正民窑的传世品要小得多。但雍正民窑中有许多制作精良的瓷器。如“粉彩”“斗彩”“青花”“颜色釉”等。均有突出的作品,有的与官窑相差无几。雍正朝最名贵官窑珐琅彩瓷传世稀少。粉彩是本朝的主流,制作也为清瓷之冠。而斗彩的制作实际上比粉彩更胜一筹。康熙斗彩的五彩与青花拼逗制作。雍正斗彩用粉彩与青花结合,比康熙朝的作品更显精雅细腻。青花不是本朝官窑的拿手作品,但烧造量很大。以仿宣德青花为蓝本,运用“点”“染”“拓”等绘彩方法,把宣德的青花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仿作品乱真率为历朝之冠。而颜色釉中的仿官,仿汝,仿钧等釉色开创了清朝官窑仿制之先河,首次把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名品搬到本朝,予以精心摹仿,并结合本朝制作特色,书以本朝官款。雍正瓷器是清瓷中最细洁,最精致的。仿哥窑在雍正,乾隆朝十分流行。白哥窑(釉色较白)黄哥窑(釉色较黄)比青哥窑(釉色呈青灰色)的更受欢迊。青哥窑较为普通。雍正祭红釉瓷在清代祭红釉中质量最好,价格也最高。康熙,乾隆朝的祭红釉没有雍正朝的细洁,乾隆以后的就更粗糙了。祭红釉中,天球瓶较少,玉壶春瓶,胆瓶等较多。雍正朝的青花,粉彩为大烧造主流。粉彩以白地为主。少量作品上出现色地。青花以晕散的永乐,宣德风格为主,也有康熙风格和仿明晚期风格等。民窑青花也有以上几种风格。

乾隆一朝经历61年。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乾隆二十一年。唐英殁病,官窑质日益下降。从此官窑的烧造开始滑坡。乾隆民窑瓷的烧造与官窑瓷的烧造基本上是同步发展,尽管在质量上不能与严格监烧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但有特色的作品时有涌现。不少作品不加细辩,难分是官窑还是民窑。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乾隆朝景德镇瓷器最大的特点是集古代文玩的大成。凡古瓷中有的品种,本朝均有仿烧,而且质量高超而逼真。乾隆朝官窑瓷器中有些品种有时代早晚的区别。如青花,早朝器似雍正,以仿宣德点染晕散的作品为主。中晚期烧造的作品,色泽稳定,表现基调明快的风格。粉彩瓷中,色地粉彩器的制作多于白地粉彩器。

嘉庆一朝经历24年。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道光一朝经历30年。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道光二十年爆发“鸦片战争”。使景德镇瓷器业面临着潜在的战争威肋。御窑厂虽未停烧,但明显受到时局影响。道光二十年前后所烧的瓷器有明显的质量差别。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本朝烧造了许多“嶰竹主人”款。少量为“嶰竹”款的瓷器,绝大多数的彩瓷制作质量上乘,是道光民窑中较高档的瓷器。从传世品种看,品种多于嘉庆朝品种。彩瓷(尤其是粉彩)。依然是道光朝官窑瓷器的主流。

民间人士“挖”出明代官窑


一位是丽水的企业人士,一位是杭州市旅委的办公室主任,这两位似乎和文物、考古新发现挂不上钩的民间人士,经过10年的调查考证,近日却对外宣布:龙泉发现明代处州官窑窑址,和景德镇官窑同等地位。这一轰动国内陶瓷界的结论,昨天得到众多权威专家的认同。

从古玩市场到龙泉窑遗址

人物:两个爱好“淘宝”的老百姓

叶英挺:从一名教师到商人,20多年来一直潜心收藏与研究青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华雨农:杭州市旅委办公室主任,业余时间担任浙江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顾问。这几年来,他一直专注于青瓷研究,还被民间公认是南宋修内司官窑(老虎洞)的发现者。

线索:古玩市场淘到了“国宝”

由于志同道合,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青瓷,交流经验。今年四月份的一天,两人在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看到了一批瓷片,这些瓷片器形庞大,胎质洁白,釉色肥润,刻花尤其精美规整。他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瓷片与他们早在十年之前就开始关注的一批明初精品龙泉窑瓷十分吻合。

明初精品龙泉窑瓷的存世量十分稀少,在民间几乎找不到一件完整器,就连瓷片也见不到一片,只偶尔在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及国际大拍卖行能看到几件。凭着多年的收藏和研究经验,他们认为这些难得一见的瓷片绝非普通的民窑器。

遗址:顺藤摸瓜到龙泉

经过打探后证实,这些残片是出自龙泉大窑的。在龙泉市领导的帮助下,他们在位于大窑片中的岙底一带靠近垟岙头的地方,找到了遗址。当地村民称此处为“峰洞岩”,也有人叫“高坞”。大窑村村民在种植农作物挖地时偶然掘到这些瓷片,由于厚重块头大、数量多,当时被堆弃在田边,随后陆续流散到杭州、上海等地的收藏品市场。

龙泉窑属官窑的铁证

铁证一:残片上的“五爪龙纹”

此后处州青瓷博物馆对这批瓷片在全国各古玩市场进行抢救性征集。丽水市文物主管部门也对遗址进行了保护。

从各地“抢”回的大量瓷片来看,做工非常精湛,都是普通的龙泉窑民窑器无法相比的。

更重要的是有几块残片上还刻着两角五爪龙纹,这种图案在元明时候被定为是皇帝个人的专用纹样,而且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形神兼似。这一现象也印证了元明官窑器是由“内府定夺样制”烧造的。此后叶英挺将从上海、香港等地拍来两角五爪龙纹盘与之对比。这些明显具有御用器特征的实物更印证了龙泉窑的性质。

铁证二:两部历史文献的记载

两位发现者介绍,根据《大明会典》、《明实录》等历史文献和宫廷档案中的相关记载,明代龙泉曾为朝廷烧造过“贡器”,《明宪宗实录》中成化皇帝的即位诏书还指出派内官任督窑官监烧瓷器,江西景德镇、浙江处州龙泉当时是处于同等地位的,当然也同属于官窑性质。

从《大明会典》的相关记载来看,有一点还可肯定,当时皇家祭祀要求法天象地,以强化自己的“天子”身份,因青色与昊天对应,祭天是用青瓷的。此外,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器无论在器形、纹饰上都很相似,并有器形、纹饰完全相同的实例。

官方说法被颠覆

民间观点已著书立说

一直以来,龙泉窑被普遍认为属于民窑,只是在某个时期为朝廷烧造过“贡器”。当然,也有一些意见认为在龙泉窑的发展史上,确曾设立过官窑,也就是南宋晚期——龙泉窑的鼎盛时期。但到了明代,龙泉窑则已没落,而“明代龙泉设立官窑”一说,不仅前人没有提出过,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

目前,这一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已被著录成书——《发现: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书中详细阐述了发现处州龙泉官窑的整个过程,并以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瓷片实物为依据,展开多方面论证,同时也对大明处州龙泉官窑青瓷作了梳理。

考古专家肯定龙泉窑应姓“官”

这一发现成果也得到了国内权威专家的认可,他们在参观了“大明处州龙泉官窑”专题展厅后都非常震惊。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陶瓷专家朱伯谦先生肯定了这批瓷器的断代问题,并认为把它定为官窑是很正确的。故宫博物院的叶佩兰女士认为“许多品种和故宫旧藏青花瓷器相对证”,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则指出龙泉窑在元至正年间就已有官窑,他认为处州青瓷博物馆目前整理出的这些残器当时应是外销的,是郑和下西洋馈赠给外国的礼品。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先生对叶英挺先生抢救保护这批珍贵残器的“义举”大为赞赏,他认为一个民营博物馆能作出这样一个成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清代窑变釉瓷器价值为何一路走高


窑变釉瓷器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称呼,在我国古代以往的烧造历史中,凡是开窑以后瓷器成品形成了非预期的特异形状或釉色,并且具有区别于规矩瓷的明显美感,这类瓷器都可以称之为窑变釉。也就是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没有将窑变釉视作一种单独的瓷器种类。

而到了清朝,瓷器匠人在钧窑烧制技艺的基础上,用景德镇颜料不断尝试、探寻窑变釉瓷器的成型因素。雍正七年,在人为配料、控火技术下的窑变釉烧造成功,这意味着窑变釉的随机性被进一步大大改善,已经能够初步为人力所掌握烧造结果。也就是在这一年,窑变釉瓷器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瓷器品种。

自此之后的雍乾两朝,窑变釉瓷器不断繁盛,达到一个鼎峰。如今收藏市场上的窑变釉瓷器,大部分都是来自清代,其次有一部分是宋元、民国时期,极少见其他朝代的。但是宋元时期毕竟没有将窑变釉瓷器列为单独的品类,很多窑口烧出窑变釉以后甚至以之为不祥之兆,故而留存数量不多,能够传世者皆为难得的珍品。近年来,清代窑变釉瓷器的拍卖价格一直走势上翘,很多藏品的拍卖价格在几十万、上百万都是很常态化的情况,不少藏品年均涨幅可以达到百分之二十或更多。

2011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出了一件高41cm的清乾隆-窑变釉蝴蝶耳尊,其主题色调呈月白色,淡雅清新,窑变色彩带水蓝、粉紫色调,光灿非凡,最终以313.6万元成交。2013年,北京保利国际又拍出一件高38cm的清雍正-窑变釉如意耳弦纹尊,其釉色斑斓无比,红紫交融于身,纵横变化,灿若晚霞,最终成交价557.75万元。

2017年,中国嘉德国际再次拍出一件雍正时期的窑变釉瓷器,这是一件窑变釉大鸠耳衔环尊,高35cm,器底落“雍正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属于顶级御窑珍瓷,最终拍出了1035万余的惊人高价。一般来说,清代窑变釉瓷器价高者仍以官瓷为主,并且雍正、乾隆两朝的作品普遍高于清晚期窑变釉瓷器。民窑作品中,窑变釉瓷器价格破百万大关的较少,品相好的大多在几十万左右,也是一个很不错的窑变釉收藏初入之选。

那么即使在近两年艺术品市场整体遇冷的情况下,为什么清代窑变釉瓷器的价格在大体上仍然一直走高呢?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清代窑变釉瓷器尤其是官窑变釉的艺术价值。清代瓷器制作本身就是我国制瓷业的一个鼎峰,尤其是清三代期间,绝美佳品数不胜数。

这些瓷器经历了清晚期的时局动荡、抗日战争的洗礼和后期大大小小很多纷乱的局面,能够流传或者回到今天的中国的拍卖市场上,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其次,比清朝更早的时期,不论是否外销,窑变釉能够留存下来的数量则更加稀少,其所占市场份额本就不大,升值空间虽然很好但是也有一定膨胀限制。

最后,清代窑变釉瓷器的制造才是真正能够通过人为配料、火控来初步掌握烧造呈成果的,这种技艺可以说是集大成之法,其研究价值巨大,是后人完全有据可依的典范,自然更深受追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官窑瓷器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官窑瓷器为何民间会大量留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代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