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出土瓷器鉴别技巧 > 导航 >

南寺塔出土葛府窑青瓷赏析

南寺塔出土葛府窑青瓷赏析

出土瓷器鉴别技巧 枢府瓷器鉴别 古代青瓷器

2020-03-10

出土瓷器鉴别技巧。

婺州窑是我国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也是最早创烧成功成熟瓷器的窑系之一,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居第三位,即所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是浙江境内除越窑外的又一久负盛名的瓷业集中地。

南寺塔出土青瓷罐

婺州窑著名窑口葛府窑窑址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葛府村至东庄村间,窑址范围内窑场林立,达三十余处,是五代、两宋时期婺州窑的重要青瓷窑群,在婺州窑瓷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葛府窑址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粉盒、执壶、罐、盏托、堆纹瓶等,产品种类多,质量较好,远销海外(日本,东南亚等国),是婺州窑系的一处重要瓷业集中地。胎质灰白,淘洗精细,施青釉、青黄釉,通体施釉,纹饰以花卉、水草纹为主,普遍采用刻花、划花、模印等装饰手法。

南寺塔出土青瓷杯

1963年东阳南寺塔(建成于北宋建隆三年)出土一批青瓷器,器物造型规正,制作精细,胎较薄而均匀,胎料淘洗精细,胎色灰白,釉色多呈淡青,部分略泛黄,釉层均匀,开细裂纹,玻璃质强,工艺水平较高。这批青瓷与葛府窑址堆积的下层产品的胎质、釉色、造型、纹饰完全一致,属葛府窑产品无疑。南寺创建于五代梁天监六年(507),原称法华寺,北宋初年改称中兴寺。建寺砌塔时期,江南尚属吴越国领地。《康熙县志》载:“中兴寺在六十四都,南渡初,中川郎公藻奉敕居此,故俗称南寺。”塔因寺得名,称“南寺塔”。《万历府志》曹冠记:“东阳婺之壮县,以佳山水得名,而襟带溪流雄杰秀丽者,南山其尤也。山下有寺焉,日中兴,规模宏大,甲于诸刹。”可见当时香火之盛。南寺塔因西北部塔基不实下陷,塔身斜向西北,1963年4月23日晚子时,南寺塔在狂风暴雨中倒塌。

南寺塔出土青瓷碗

南寺塔无地宫,出土一百三十余件文物藏于塔心和塔壁。从性质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镇塔之宝,如舍利珠、经卷、佛像、金涂塔等。另一类如钱币、铜镜、银器、青铜器等。葛府窑产品和南寺塔出土瓷器的相互验证,为研究和借鉴确切的五代、北宋婺州窑青瓷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陶瓷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资料。

扩展阅读

扬州唐城遗址出土长沙窑瓷器赏析


唐代长沙窑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沙窑产品与素雅的青瓷和洁净的白瓷不同,它以彩瓷最为突出,尤其是以色彩丰富的彩釉、纹样精美的模印贴花和绚丽多姿的彩绘等装饰,让人目不暇接,深受海内外市场的喜爱。因此,在唐代晚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长沙窑彩瓷与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成为我国对外输出的重要陶瓷商品。目前,长沙窑瓷器在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地的遗址、遗迹中均有大量的发现。在国内的遗址中,除长沙窑窑址外,以扬州唐城遗址内发现的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而1998年印尼“黑石号”沉船的发现,更是将长沙窑瓷器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青釉褐绿彩叶纹双耳罐

长沙窑深处华中腹地,其产品的外销必须依托于交通发达的港口,而扬州正是唐代贸易繁华的国际大港。唐代,扬州有着“扬一益二”的盛名,其交通便利、经济富庶、文化昌盛,国内外众多豪商巨贾、文人墨客、使节学团云集于此,促进商品贸易,特别是陶瓷贸易的发达。自1970年,随着城市基本建设的发展,扬州唐城遗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而长沙窑瓷器及标本占有很大比例。这些品种丰富,釉彩靓丽,绘画简洁风趣,装饰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异域风情,真实地反映了唐代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盛景。

青釉褐蓝彩拍鼓儿童像

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

扬州唐城遗址内考古调查和发掘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主要在三元路、文昌路、汶河路和梅岭西路约数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其重要集中地点有:文昌阁之东,三元路北侧的邮电大楼、纺织品公司、五三机关幼儿园和珍园招待所;文昌阁之西文昌路的石塔寺;汉河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工地;汉河路之北的蓝天大厦工地;梅岭西路的原教育学院工地等。在这些区域内共发现三条唐代河道,一座唐代木桥遗址,河道内遗存两条唐、宋木船。还清理出唐代建筑遗址和砖井,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这些文物主要分为陶瓷类和金银器类。陶瓷类文物中,全国各大窑口产品均有出土,尤其以长沙窑瓷片数量最多。其中仅文化宫遗址就出土了长沙窑瓷片6775片,占该遗址出土瓷器总数的36%。这些长沙窑瓷器中,既有唐代纪年墓中出土的青釉褐绿彩叶纹双耳罐和青釉褐蓝彩拍鼓儿童像,又有俗称“长沙窑之王”的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同时伴出的还有亮丽的唐青花、三彩器、白釉绿彩器等,以及舶来品波斯釉陶和伊斯兰玻璃器残片。三元路之北五三机关幼儿园工地窖藏,出土金器有伎乐飞天纹金栉、镂空莲瓣纹金耳坠等十余件金首饰,其中金栉是唐代金器錾刻首饰品的杰出代表。

绿釉麒麟送子烛台

青釉酱口研钵

青釉执壶

绿釉横柄壶

扬州出土长沙窑瓷器,除数量多外,器型也十分丰富,品种发育脉络清晰,产品釉彩鲜亮,彩绘线条流畅,模印贴花纹样繁多,其中不乏珍品和罕见品。在器型方面,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具,有罐、壶、碗、盘、钵盂、枕、水盂、水注、油盒、杯、烛台、盏托、研钵、碾槽和碾轮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儿童玩具。这些长沙窑瓷器,一部分是沿袭唐代传统的制瓷风格,造型饱满,线条圆润,端庄大气,如罐、壶、碗、钵盂、油盒之类;而一部分则仿造西亚金银器的样式,如穿带壶、横柄壶、船型杯,造型奇特,装饰巧妙,活泼生动。 扬州出土长沙窑瓷器,釉色常见的有青釉、黄釉、酱釉、绿釉、白釉等;其施釉手法多样,或单色釉,或双色釉;或半釉,或满釉,或涩心。彩色主要有褐彩、绿彩、蓝彩等,偶见红釉与红彩;彩绘技法善变,或单彩,或双彩,或多彩交汇;或点绘,或线绘,或点绘与线绘相搭配;或圆斑彩,或条彩,或彩绘,或圆斑彩和模印贴花结合,或彩绘与刻花相交错。这些长沙窑瓷器虽经千年埋藏,但出土后仍光彩如新,可以想见,在“南青北白”的唐代传统瓷器产品中,足以让时人耳目一新,产生绚丽多姿之感。

青釉褐彩带流油盒

青釉绿彩云纹盒

彩绘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一大特长。油盒是唐代女子常用的化妆品容器,自然也是长沙窑在扬州销售的主要产品。油盒盖面常有“油合”或“佳合”的彩绘铭文。2008年扬州凯运天地唐墓中出土一件青釉褐彩带流油盒,带流造型与众不同,独特罕见,器型饱满端庄,釉色莹润,盖面上褐彩书有“油合”二字,可谓是唐代油盒的精品。而1963年扬州市平山乡朱塘村出土的一件长沙窑青釉绿彩云纹盒,内外满施青黄釉,盖面绘绿彩云纹,笔意率意洒脱,线条自然流畅,亦不失为佳品。

青釉褐蓝彩团花纹横柄壶

青釉褐蓝彩叶纹双耳罐

青釉莲花纹盘

青釉褐绿彩菱纹钵

青釉兰草纹高颈瓶

青釉绿彩“心”字盂

青釉褐绿彩叶纹双耳罐

除上述的彩绘油盒外,彩绘装饰还常见于壶、罐的腹部,碗、盘内壁,以及枕面等,或为绘画,或为书法,精品多多。绘画的题材有团花纹、叶纹、兰草纹、莲花纹、芦雁纹、鹭鸶纹、云气纹、山水纹、菱形纹等绘画线条;书法有诗词绝句,亦有警句铭言。扬州出土的长沙窑彩绘瓷器按构图来分,一类较为简洁疏朗,一类较为繁密。如一件青釉兰草纹高颈瓶,通体施青黄色釉,仅在浑圆的腹部均匀绘三组绿彩兰草文,整体端庄却又不失灵动。再如一件青釉绿彩“心”字盂,口沿外肩部绿彩书三个“心”字铭,布局匀称、用笔率意、趣味横生。此水盂书“心”字铭,意在时常提示使用者警醒自身,用心学习,匠师可谓用心良苦,颇有深意。此类水盂除写“心”字,还有写“星”、“北”等。而另一类彩绘较为繁密的器物,则更透出浓厚的异域风情。譬如一件青釉褐绿彩叶纹双耳罐,罐肩部饰褐绿点彩的双圈纹一周,腹部两面满绘三层的褐绿点彩叶纹,叶纹内与叶纹之间再衬以褐绿彩点彩的圆圈纹,造型饱满,纹饰丰富,仿佛层层树叶间衬出点点星云。此类罐腹点绘叶纹有一片,也有两片,还有三片,而以三片叶纹最为独特。点彩满绘的装饰是长沙窑彩绘瓷中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巅峰之作正是我们熟知的“长沙窑之王”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在扬州出土的长沙窑瓷器中更是独占鳌头。

青釉褐斑模印贴花狮纹执壶

青釉褐斑模印贴花人物纹执壶

青釉模印贴花双鱼纹执壶

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另一个特色品种。扬州出土的长沙窑模印贴花类器物,主要以壶、罐、钵盂为主。其中壶类最多,特别是大壶上题材丰富,常见有人物、动物、花树等内容,其中不乏受异域文化影响的纹饰,如胡人像、域外果树等。壶模印贴花品种有青釉模贴双鱼纹、青黄釉模贴花卉纹、青黄釉模贴大雁纹;还有青釉模贴褐斑天王像、青釉模贴褐斑椰枣纹、椰鸟纹和青釉模贴褐斑秒锣树纹等许多品种,其中不少壶的流下为模印单饰;或流下与双系下为多种不同的纹饰;还有个别壶流下为模印花纹与铭文结合,如少见的双鱼尾部有“冯上”款。因为模印贴花突出于器面,所以具有立体感,层次丰富,在褐斑釉的衬托下更显大气、精神,备受瞩目。此类器物主要部位的模贴纹饰与壶的比例相匀称,与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相和谐,其工艺复杂独有趣味性,装饰艺术呈现出活泼多样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真是独具匠心。 我们可以看出,长沙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并不局限于唐代传统审美风格,已很大程度地吸收了西亚波斯一带的文化艺术元素,唐代长沙与西亚之间的交流一定不能缺少扬州这样国际大港的支持。扬州是唐代国际商品贸易的大都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利用这条海上航行路线,长沙窑不仅大量地销售产品,也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丰富和改善自身产品,使其更加适合海外市场的需求。“黑石号”沉船的出水文物不仅有大量的长沙窑产品,还有邢窑、越窑、巩县窑等地的瓷器产品,金银器,铜镜等,如唐青花器、白釉绿彩器、扬子江心镜。而唐青花器和白釉绿彩器目前在国内除产地窑址外,仅现于扬州,它们与长沙窑产品一样,在扬州唐城遗址内的晚唐地层里时有出现。正是这些众多的长沙窑瓷器等历史见证物,文献中记载的“胡商下扬州”的历史以及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才得以再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可见当时陶瓷市场的兴旺,长沙窑的灿烂辉煌。

窖藏出土的宋耀州窑青瓷鉴赏


图1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图2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图3宋青釉刻花水波三鱼纹碗

图4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图5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图6宋青黄釉印花花卉纹碗

图7宋青釉印花花卉纹盘

图8五代青釉雕花牡丹纹执壶

图9宋青釉瓜棱形瓷执壶

本文介绍的环县出土耀州窑青瓷有一定的时代跨度,涵盖五代末宋代初期直到金代。究其窖藏原因,当是宋与西夏交战或蒙古灭金的战乱中,器主外出逃难时将其拥有的耀州窑青瓷埋藏。这些青瓷反映了耀州窑产品在当地一带的销售情况。

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在历史上一直是塞外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多元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尤其在北宋,这里既是宋夏对峙的前沿阵地,又是关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环江流域曾出土了许多宋代的瓷器窖藏,其中以耀州窑的刻印花瓷器最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

窖藏一般都是战乱时期主人外出逃难时所埋藏的。宝元三年(1040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全面爆发,在随后的近百年间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对峙状态,长期的战乱致使边境的民众颠沛流离。环县北宋时称为环州,属环庆路经略,是重要的边境之地,屡屡遭到西夏国的侵犯,主要战场就集中在北连塞外南通关中的环江流域。这里的百姓逃离时,将易碎的瓷器埋藏起来,以备战后回来使用,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乱并未让他们如愿以偿,于是这些精美的瓷器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它们既向人们展示了宋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也诉说着北宋那段凄惨的边疆史。另外,在环江流域的兴平城、甜水堡、洪德寨等十几座城寨遗址内也分布有大量的北宋耀州窑瓷器标本,既为城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范仲淹筑城寨御敌战略的记载。

古代瓷器:环县窖藏出土耀州窑青瓷珍品


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环县出土耀州窑青瓷有一定的时代跨度,涵盖五代末宋代初期直到金代。究其窖藏原因,当是宋与西夏交战或蒙古灭金的战乱中,器主外出逃难时将其拥有的耀州窑青瓷埋藏。这些青瓷反映了耀州窑产品在当地一带的销售情况。

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宋青釉刻花水波三鱼纹碗

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在历史上一直是塞外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多元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尤其在北宋,这里既是宋夏对峙的前沿阵地,又是关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文物遗存十分丰富。环江流域曾出土了许多宋代的瓷器窖藏,其中以耀州窑的刻印花瓷器最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 

宋青黄釉印花花卉纹碗

宋青釉印花花卉纹盘

五代青釉雕花牡丹纹执壶

宋青釉瓜棱形瓷执壶 

窖藏一般都是战乱时期主人外出逃难时所埋藏的。宝元三年(1040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全面爆发,在随后的近百年间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对峙状态,长期的战乱致使边境的民众颠沛流离。环县北宋时称为环州,属环庆路经略,是重要的边境之地,屡屡遭到西夏国的侵犯,主要战场就集中在北连塞外南通关中的环江流域。这里的百姓逃离时,将易碎的瓷器埋藏起来,以备战后回来使用,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乱并未让他们如愿以偿,于是这些精美的瓷器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它们既向人们展示了宋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也诉说着北宋那段凄惨的边疆史。另外,在环江流域的兴平城、甜水堡、洪德寨等十几座城寨遗址内也分布有大量的北宋耀州窑瓷器标本,既为城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范仲淹筑城寨御敌战略的记载。

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宋代瓷器珍品


静志寺塔基地宫位于定州贡院院内。1969年5月,电力公司施工时,发现石刻歇山式屋顶一块。揭开屋顶,下面是一方形洞口。从洞口往下看,只见散乱地摆放着许多器物。该公司当即报告了县文物部门,定县博物馆遂于7月清理了这座塔基地宫,出土了大量珍宝。

地宫坐北朝南,呈不规则的方形,东壁长2.2米,西壁长2.1米,北壁长2.17米。宫门为砖砌拱券式,门宽0.63米,门距东壁0.81米,距西壁0.76米。当初,宫门口外底部用砖平砌四层,上面立放一方形石板,直过券顶。塔基全高2.34米,墙高1.1米。墙壁上部为砖砌斗拱式样的构件,四角砖砌圆形砖柱,并有彩绘,突显雕梁画栋的感觉。砖砌覆斗式封顶,顶口盖一石雕歇山式屋顶。

静志寺地宫入藏瓷器最引人瞩目,共计115件,几乎全部是北宋早期的定窑产品,其造型端庄秀美,胎质平薄细腻,釉色柔和洁净。其中白釉波浪纹法螺,浑然天成,十分精巧;白釉“官”款对蝉纹碟,纹饰工整纤细,外底墨书“太平兴国二年(977)”的题记,这件瓷器为静志寺塔基的建造年代断代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益运居现选取部分静志寺地宫出土精品瓷器做一简单介绍,以飨众多读者。

黄釉鹦鹉形壶 北宋 高15.8、足径6.3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低温铅釉器。壶作鹦鹉形,鹦鹉立于覆盆状底座之上,以模制加刻划的技法制作;勾喙为壶流,双目圆睁,头顶饰流苏;背负一长颈注,注口圆唇外侈,注颈与鹦鹉背之间安片状半环柄;鹦鹉体态肥壮,长尾微翘,篦划羽纹,胸部饰斜格纹宽带,又在柄端贴附泥钉;圈足底面墨书“鹦鹉”二字。胎呈黄褐色,质粗松。通体施黄釉,釉色黄棕,莹润亮泽。在定窑遗址发掘中有三彩器残片出土,该遗址近旁五代墓也出土两件三彩器,因此可推测为河北定窑产品。

白釉花式口渣斗 北宋 高10.3、盘径14.7、足径8.1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上部做成盏形,尖唇,五曲尖瓣花式口,腹璧斜敞,玉璧底;下接水盂形腹,略呈覆钵形,斜溜肩,垂腹,大圈足外折。胎质细白坚硬。釉色洁白,透明莹润,外壁垂釉痕闪黄,施满釉,高足内壁无釉。扣内用细线划花出五瓣莲花,与刻出的瓣口一道表现花口;高足饰弦纹。为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白釉五足熏炉 北宋 通高24.3、炉口径16.3、盖径17.6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为佛前供武器,器分盖、炉两部分。盖为盔形,上有受花宝珠式炉顶,盖面双曲拱形,上部分有六个圆形烟孔交错排列,折沿下斜,边部坚折;炉身盘口、宽沿、斜直璧、平底;腹饰弦纹两周,附五个兽面衔环足,兽足踏环形平托。瓷胎色白,质细腻坚硬。釉莹润透明,略泛黄色并有垂釉痕,盖内、口沿、托底露胎。为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白釉刻花龙首流净瓶 北宋 高25.1、腹径10.7、足径6.7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直口,细长颈,中部突出相轮状圆盘,断面略呈棱形,相轮上饰弦纹;圆肩,肩塑龙首短流,龙贴塑双目、双耳及角,张口,上唇尖翘向上;鼓腹,下腹斜收,矮圈足稍外撇。瓷胎细白、坚硬。釉色白泛灰,有垂釉痕,施满釉。瓶腹刻仰覆莲瓣纹。为河北定窑净瓶中的佳品。

白釉葫芦流净瓶 北宋 高30.5、腹径11、足径6.9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小口,长径,上细下粗,颈中部有一圆形相轮状圆盘;圆肩,肩部堆塑葫芦形流与瓶腹相通,流上有圆盖,盖边塑一圆环与流上所塑圆环可相系,以稳定流盖;鼓腹,下腹内收,圈足稍外撇。瓷胎色白细腻。釉色洁白,透明润泽,垂釉痕呈青色;施满釉,圈足底部露胎,有窑粘。相轮及肩划饰弦纹,其余部分光素无纹。器形修长秀美,纹饰素朴。为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白釉刻花长颈瓶 北宋 高19.3、口径5.8、足径8.9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尖唇,侈口,细长颈,圆折肩,圆鼓腹,腹璧较直,底部内收,矮圈足。白胎,细腻坚致。釉色白泛青,匀净润泽。颈部饰凸弦纹两道,肩部刻刻蕃莲纹,肩与腹相交处有一道凸弦纹,腹部用浮雕法刻三重仰莲纹。应属于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白釉划花法螺 北宋 长19.3、口长8.4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造型仿天然海螺;壳为螺旋状,中心耸起锥形体,喇叭口;尾端有吹孔,发音洪亮;螺侧有一小圆孔,用以调节音量和节奏。胎白而厚重,质地细腻。釉色洁白透明,垂釉泛青,尾部无釉。通体划饰波浪纹,形态逼真。此器是定窑承做的特种产品,与共出的五钴铃同为佛教法器。

白釉瓷塑龟 北宋 高3.8、长8.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龟首上扬,缩颈;龟身做成椭圆形,鼓腹中空,隆背;短尾曲卷,四肢为片状趾蹼,均贴附与龟身上;双目挑作栗粒状;龟口留有烧制所需出气孔。瓷胎色白质细。釉白灰微泛黄,凝厚莹润;腹部无釉,划画波浪纹;龟背双勾六角纹龟甲;整体可浮于水上。瓷龟形像生动,纹饰朴实。为宋初定窑工艺瓷的佳作。

白釉黑彩轿 北宋 通高15.8、方座边长10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轿身方形,下有方形平托;轿顶六角攒尖式,顶饰受花宝珠,六片弧形顶檐翘起;轿门挂半遮短帘,内跪坐一少妇;后帏有镂空垂叶纹窗;四名轿夫抬轿,其一头戴花冠,躯体残缺;另外三名戴幞头,系宽腰带,一手扶轿杆,一手叉腰。瓷胎细白,坚致。轿顶施褐黑色釉,局部泛棕黄,其余部位施白釉,釉肥厚透明,有垂釉痕。轿体加点黑彩。色彩对比鲜明,人物刻画简洁、生动。为河北定窑北宋初期产品。

绿釉划花净瓶 北宋 高18、足径5.2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低温铅釉器。小口,长颈上细下粗,颈中部有一相轮形圆盘,圆溜肩,肩侧塑盘口流,与瓶腹相通;瘦长腹,圈足稍外撇。胎色黄灰,质疏松。绿色釉,釉面满布小开片,积釉处呈深绿色,施满釉,足底露胎。颈下半部刻斜线弦纹,肩部戳圆圈状花纹并饰弦纹,腹部以跳刀法刻饰回旋的波浪纹,河北定窑北宋初期烧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