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绿釉瓷器 > 导航 >

清代绿釉瓷器图片及价格

清代绿釉瓷器图片及价格

古代绿釉瓷器 怎样鉴别辽绿釉瓷器 全釉瓷砖

2020-11-05

古代绿釉瓷器。

绿釉瓷是我国古代所烧制的一种陶制品,它起源于于汉朝,是从汉朝的铅绿釉陶开始,从汉朝以后低温绿釉的烧制手法在其后的历朝历代中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到了宋代的磁州窑和定窑等都有烧造,由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称为“绿定”,是非常珍贵一种绿釉瓷器。而今天我所要为大家介绍的绿釉瓷器是在我国古代清朝时期的绿釉瓷器。

清代的绿釉瓷器是在康熙年间开始兴盛的。清代的康熙年间是清代打下江山后的一个初始阶段,在当时时期国家百废待兴,综合国力也越来越强,大国风范逐渐凸显。在这一时期就有大量的官窑瓷器品种逐渐出现,复烧的瓷器品种极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颜色釉的成品最多。在康熙年间的颜色釉有很多种,例如著名的有红釉、绿釉、青釉和蓝釉等。而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清代康熙年间的青釉瓷器及其这青釉瓷器的价格。

我们就以清代康熙年间的苹果绿釉瓷器为例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绿釉瓷器。苹果绿釉,又称“苹果青”,是祭红的一种窑变。苹果绿釉笔洗是大清康熙年的宫廷之物,因瓷器的形状近似苹果状,故因此得名。器口浑然天成,釉色鲜艳明丽,色调葱翠,在底部还衬有酱白色的釉底,在瓷器的内部还有着细碎的片纹;整个瓷器由浅绿色为底在加以少量的深绿色斑点,又在瓶身少数的地方微泛红色;瓷器瓶身内壁口沿泛红,这是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铜被氧化的原因,使得瓷器的釉面上有着较强玻璃般光泽,给人一种似有翡翠玉般的感觉。

清代的绿釉瓷器的造型典雅,色泽淡雅匀净,胎体的厚度适中,曲线优美还利于使用,彰显了官窑的设计理念。圈足修削利落,胎质硬朗且细腻,表明胎土淘洗精良。底款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笔道遒劲,青花发色沉静。绿釉瓷器也同样因为它有着以上的制作特点使得它本身的价值十分的高,由著名学者陈浏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苹果绿一合值千金”,千金之价,弥足珍贵。由此可见其珍贵所在。就目前的市场来看其作品的价格都在百万之上,有的甚至是千万,或者已经到了有市无价的地步。

时至今日,由于人们对于古代绿釉器物十分的喜爱,但是由于它的存世量少,精品更少,就使得它的升值空间巨大,还极具其投资价值。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黄釉瓷器图片及价格


黄釉早就在唐朝时期出现了,但是正色的黄釉出现还是宋朝汝窑的高温黄釉,明朝时期黄釉又有了新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黄釉有两种,一是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于高温釉、二是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属于低温的黄釉,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通过氧化焰低温烧制而成,色泽呈黄色,温润度以及光滑度较高以及釉面的透光度较强,犹如璞玉般的质感。

低温黄釉瓷器烧制量较多,具有着着色力较强,色泽较为的鲜艳,装饰纹样较为的多样,有刻花、划花等各种类型。而淡黄则为其中的一类,在清代康熙时期的珐琅彩料中开始出现,主要用来烧制淡黄色的瓷器,釉层的透明度较高,釉色黄稍重,但是在其制作的工艺上以及提炼的技术上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而发展至乾隆时期时,釉色中加入了玻璃白,使其色泽呈现为淡黄色,大多都在一色釉器上。通常都是通过高温氧化焰烧制,釉色较为的黄润,带着黑色或黑褐色的斑点,犹如鳝鱼的皮色,烧制量也较多,但是现今存世量较少,收藏价值也较大。

在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有茶叶末,属于高温的黄釉,釉色上的呈现特色较为明显呈失透的黄绿色,在其瓷器上会从暗绿的底色犹如茶叶般的细点,有一种浓浓的古朴、亮丽、清新之感。在唐朝时期茶叶末黄釉出土的瓷器,色泽上亮丽感较强,瓷器的纹样装饰较少,大部分都是纯色状,典雅、高贵之感较为的浓郁。

以乾隆、雍正时期的出土产品为例,乾隆时期是烧制最为成功的,在其釉色的呈现上黄绿色的混合装,常常成为绿者称茶、黄者称末,而雍正时期则是黄绿选一,没有同时出现过,釉色上偏绿色的较多,在瓷器上会出现古铜的锈色,这是在瓷器上很少出现的,色泽具有较大的特色,淡雅、高贵之感散发的淋漓尽致。

黄釉色瓷器在瓷器史上的出现时间较短,之初在釉色的呈现上以及工艺上都处于发展时期,而中后期则是将黄釉这一品种发展传播量较大。现今的瓷器史上,制作精良、工艺特色、纹饰刻花的黄釉瓷器较少,市面上很少见到,只有在大型的拍卖会上才难得一见,足以可见黄釉瓷器的珍贵性,存世珍品较少也是它收藏价值较高的原因之一,更是因为它独特的色泽以及呈现给观赏者一种独特的感觉,犹如不可亵玩物,高高在上之感。

雪花蓝釉瓷器图片及价格


洒蓝釉是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创烧的一种蓝釉类型,清康熙时期烧制趋于成熟,又谓“雪花蓝釉”。在烧好的白釉器上,用竹管蘸取蓝釉汁水,吹于器表,而形成的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然后其余能看到白釉的地方如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便形成了雪花蓝釉。

雪花蓝釉的色彩独特罕见,在中国多以青金蓝见称,于西方才多称为雪花蓝。其釉色斑斓,传世作品大多出自明宣德时期。与一般的明初釉彩不同的是,雪花蓝的色调多样,从天蓝到青金石色,趣意无穷。因此,雪花蓝釉瓷器是属于那种个性极强的品种,相较于单色釉,洒蓝釉更富于变化性,而且变化中仍不失沉稳与内敛。

雪花蓝釉是一种高超的施釉品种,不是简单刷釉、蘸釉、浇釉那么简单。据《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遍数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可想而知,要将器物吹施雪花一样的色彩且匀称,厚薄恰当,难度极高。

目前,我国现存的明代雪花蓝釉瓷器仅有几件,十分珍贵。主要是因为雪花蓝釉工艺从出现到消亡仅仅存在了10年的时间。由于其工艺复杂,成功率极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宣德年以后,它便停烧了。

清三代时期,雪花蓝釉有恢复了烧制,该时期的雪花蓝釉瓷器呈色较稳定,做工精细,很多会辅以金彩装饰,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但到了清代后期,雪花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和清早期相比有所下降;因此,清代的雪花蓝釉瓷器还是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制品为最佳,但和宣德时期的相比,仍会有些许逊色。

据说,大明宣德年制的雪花蓝釉瓷器的遗存物极少,目前资料记载只有首都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各收藏了一只雪花蓝釉龙纹盘,该雪花蓝釉龙纹盘胎体精致细腻,十分规整,口撇、鼓腹、直圈足,精修滚圆,成鳅背状,平底微突,底施白釉泛青,青料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除此之外,还有一只雪花蓝釉瓷器被香港赵氏1980年以170万港元拍得,弥足珍贵。

清代早中期御窑瓷器图片及价格


气韵——清代早中期御窑瓷器

4780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纹小瓶

高 H 5.4

“大清雍正年制”款

RMB:20,000-30,000

4786

清雍正

斗彩竹石图盘一对

直径 D 20.6

“大清雍正年制”款

RMB:300,000-500,000

4791

清乾隆七年(1742 年)

粉彩折枝花卉纹十方碗

长 L 20

“乾隆七年(1742 年)旭华堂制”款

RMB:150,000-250,000

4792

清雍正

粉彩麻姑献寿图折沿洗

直径 D 40.3

带座

RMB:470,000-670,000

本品圆唇折沿,腹部微弧,平底,器型硕大而规整。洗胎质紧致,釉色洁白,通体以粉彩装饰,里心绘麻姑献寿图,画面中心麻姑侧坐于石凳之上,轻描弯黛,朱唇一点,高挽发髻,面容饱满,点画寥寥数笔便将其慈静淑德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麻姑粉裙绿褂,披羽氅,天衣绕袖而下,身侧花篮中鲜花盛放。对面梅鹿,衔灵芝而来,空中红蝠,是为灵福献瑞。背后山石皴染自然,青中点蓝。洗内壁绘金玉水藻,折沿上绘百蝶飞舞,外壁绘红蝠翱翔。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其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称之为“麻姑献寿”。本品所绘纹饰层次鲜明,布局饱满,内心所绘麻姑献寿、内壁之金玉满堂、折沿之多子多福、外壁之洪福齐天,可谓做到了瓷器纹饰“饰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作用。且本品用彩丰富,描绘细腻,可说是尽扬雍正粉彩之长,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4796

紫檀框嵌瓷仿铜胎画珐琅雉鸡牡丹图双面插屏

高 H 34

RMB:750,000-1,000,000

本品屏心镶嵌长方瓷板,背面以细砂垫烧,为典型乾隆朝瓷板制作工艺,正面绘制雉鸡牡丹图,画面右下山石嶙峋,雉鸡蹲伏于突出立峰之上,顾首相盼,尾羽描画细致,纤毫毕现。山石间隐有另一雉鸡,与前者遥遥相望,构图灵动巧妙。本品山石绘法与一般色块皴擦之法不同,以繁而不乱的墨彩线条表示山石嶙峋浓淡,十分独特。怪石之前一丛牡丹盛放,花瓣之层叠,花叶之相背,均绘制细腻,且与一般没骨花卉画法不同,无论花瓣还是花叶均有墨线勾边。山石后一树桃花斜生,画面右上斜插一枝玉兰,将画面构图布局得疏密有致。

本品在装饰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瓷板正面均以“玻璃白”打底,从而掩盖住原来的釉面,使整个作品的底色显得微微泛黄。此外瓷板所绘花卉不以没骨法为之,山石以墨线披麻代替皴擦。上述几个特点结合起来,从而使本品在视觉上颇似一件铜胎画珐琅作品。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一件铜胎画珐琅雉鸡牡丹图瓶,其山石、牡丹、雉鸡以及玉兰等细节及整体构图均与本品相类。

铜胎画珐琅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画珐琅工艺,创制于康熙时期,由宫廷画师直接参与创作,是一种专属于宫廷的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内廷造办处此后又相继发明了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等。瓷胎画珐琅由铜胎画珐琅发展而来,但在纹饰布局和绘制上均有差异,艺术风格也截然不同。到了乾隆时期,各种宫廷艺术门类均发展至鼎峰。在此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本品,以瓷绘表达铜胎画珐琅之艺术效果,即是对于制瓷技艺的彰显,亦是对于康熙时期创制铜胎画珐琅的一种追摹。插屏另一面为镜,周以上等紫檀料制屏框及座,选料考究,密度、油性极佳,牛毛纹、金星随处可见,框额更有水波曲转若漩涡者,实为难得。边框格角榫攒窄边,框边制为弧形。下屏座边角线条亦与边框呼应,绦环板中凸雕三如意云头,间以二弦纹相连,披水牙板亦为如意云头纹,不过将阳雕化为阴刻,纹饰相同,视觉效果却不同。四站牙板减地雕为勾连纹。三处纹饰各不相同,相互搭配却极为协调。

余韵——清代中晚期御窑瓷器

4748

清道光

粉彩过枝绣球花纹盘

直径 D 19

“大清道光年制”款、带旧包装

中国嘉德2012 年9 月17 日拍卖会第3808 号

RMB:120,000-220,000

4753

清同治

胭脂红地粉彩岁寒三友诗文蟋蟀罐、过笼、记分牌一套三件

直径 D 13、长 L 7.7、长 L 6.7

RMB:200,000-300,000

本品一套三件,其中养罐直壁,涩口,内挖圈足,盖圆形内凹,盖底则对应外凸。罐内壁施白釉,外壁及盖面施胭脂红釉,其上以粉彩绘岁寒三友图,背面海棠形开光内以墨彩书诗文“群芳摇落画凋残,惟有孤根耐岁寒。为道沧州深雪里,独留苍翠与君看。”其内容亦是咏赞三友,可与纹饰相呼应。盖内底绘太极双鱼图。过笼亦以胭脂红釉地,粉彩绘岁寒三友,背面海棠形开光内书“岁寒三友”。水牌正面施胭脂红釉,上以粉彩绘二龙戏珠图,背面施白釉,上绘格栏。

瓷制御窑蟋蟀罐早至宣德时期即以大量出现,由此可见宫廷中“促织戏”由来已久。清代王公贵族大多是嗜斗蟋蟀的能手,官府还有专门此事的官吏。《清宫词·养蟋蟀》诗云“宣窑厂盆戗金玉,方翅梅花选配工。每值御门归殿晚,便邀女伴斗秋虫。”生动描绘了清宫内斗蟋蟀的场景。

故宫博物院藏品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清宫旧藏的同治胭脂红地粉彩岁寒三友诗文蟋蟀罐,其中大罐一件,直径18.5厘米,小罐十件,直径13厘米。大罐带钮,是为斗罐,小罐为养罐,并配有成套过笼和水牌。其中养罐、过笼及水牌均与本品相同,由此可知本品即为同治官窑,是为宫廷御用之物,成套保存,品相完好,流传至今,颇为难得。

4755

清道光

青花粉彩花神杯一对

直径 D 6

“大清道光年制”款

清乾隆

清代天蓝釉瓷器图片及拍卖成交价格


天蓝釉是从天青演变而来的一种高温色釉,在清朝的康熙年间开始烧制,因为它的颜色浅且发蓝,像极了天蓝色,因此而得名。天蓝釉因为在其原料中具有着铜、铁、钛等金属元素所以烧制出的成色非常的稳定,光润度较高且可以与豇豆红相媲美,在康熙时期由于是初步的烧造所以都是小件的文房用具,直到后期的雍正、乾隆时期才出现瓶、罐等其他形状。

蓝釉瓷器最早在唐三彩就开始烧造了,经过几朝的发展,直到康熙时期才迎来了全盛时期而天蓝釉就刚好在这一时期被世人所熟知,产量也是非常高,主要用来朝廷、皇家贵族的使用,由官窑烧制的占大多数,在其瓷器的釉层上有厚薄之分,薄的犹如玻璃一般,厚的则较为的厚实,光泽度就没有薄的成色好,其颜色是以茄皮紫色为主。在官窑中的天蓝釉瓷器具有着色泽鲜艳、做工精细、玻璃光泽度高是它所独有的。

由于天蓝釉色泽较浅,凭借其色就透露出一丝高贵、淡雅之气,整体的器型其釉质非常的细腻且做工较为的均匀,虽然有模仿明朝宣德年间的孔雀蓝釉色泽偏蓝,施釉不均匀,但是产量不多很少。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蓝釉暗花饕餮纹螭耳尊,其外观上有着使用尖状工具刻画成饕餮纹,线条非常的纤细且清晰,线条的流通感十分的强,是为数不多在天蓝釉瓷器中的精品。

天蓝釉瓷器在造型上十分丰富,在其瓷器的底部是以白釉为主,且在其上刻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的字样,没有边栏,这也是进行天蓝釉辨别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有着深、浅两种色泽,浅色的产量较多,有在其口沿涂酱汁的、也有其天蓝釉瓷器外底与其器身颜色统一的天蓝釉瓷器,其价格也是非常高昂的,收藏价值也非常高。

作为名贵品种的天蓝釉瓷器,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只有官窑进行烧制所以存世量较少。现在我国的瓷器市场上天蓝釉瓷器受到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外观,光润度非常高,在其釉色上也是其他瓷器所不能比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原料的提纯掌控难度较大,市面上成功的天蓝釉瓷器很少,在价格以及收藏价值上会高出很多,随着时间的流失它的价值以及它所包含的文化会使它的价格变得更加的高昂。

出现的天蓝釉瓷器仿品在署年款的时候一般是六字三行,外围就是青花双线圈,另一类是青花篆书六字三行,没有边栏,现代的仿制在其刻画上就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其次是在成色上、刻画的工艺上不及康熙时期的烧制,发展到乾隆时期之后天蓝釉瓷器的造型以及产量大量的减少,开始走向了下坡路,天蓝釉瓷器的兴盛时期也留在了康熙时期。

清代青釉瓷器特点及价格


中国古代瓷器史上,使用最早,分布最广的一个品种就是青釉,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不仅进入高峰期,且对后世青釉瓷器的收藏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清代青釉瓷器的特点和价格,看看到底有什么收藏价值。

清代青釉瓷器的特点

青釉瓷器在清代有很明显的发展,但要说高峰期,非康雍乾三朝莫属。这三个朝代的瓷器制作水平和工艺都有极大的提升,在中国瓷器史上也留下很大的名气。

康熙时期的青釉,种类非常多,像豆青、粉青、翠青、冬青、天青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豆青为宋代官窑特色之一,而到了康熙朝,豆青的颜色更加纯净,而且深浅不一样,其中浅色的豆青瓷器比较多见。豆青瓷器的釉面也比较坚硬,底部也有釉色。在康熙民窑中,豆青瓷器也是比较多见的,但民窑豆青瓷器的颜色是青中带黄,也有淡青色的,不及官窑均匀,釉面也不怎么滋润。

康熙时期的东青瓷器比较少见,其特点是釉面平整,而且不会开片。釉底是白釉为多。天青釉的色泽更加纯净,釉层略微肥厚一些,但釉面均匀干净,釉质非常细腻。

雍正时期的青釉种类与康熙朝一样,都是官窑瓷器。不过,雍正时期的青釉瓷器在康熙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天青釉色瓷器,带有汝窑的味道,也有梅子青的特色,细腻、纯正,非常受欢迎。粉青釉的光泽度很好,颜色极为纯正,釉底和釉身色泽一致。东青釉则分为深浅两种,前者略带黄色,后者犹如湖水一般,非常漂亮。雍正时期的民窑也曾个烧制过豆青,但大多不纯正,不如官窑漂亮。

乾隆时期的粉青质地细腻,釉色纯正不说,釉面也是十分光洁的,而且釉下有浅黄色开片,极为少见,市场价格极高。东青釉的颜色略深一些,开片比较大,但施釉均衡。

清代青釉瓷器的市场价格

据了解,目前清朝的青釉瓷器在市场中有很高的价格,收藏人数非常多。2009年,一件乾隆时期的粉青饕餮纹天球瓶,以2642万港元成交,2005年,雍正粉青青釉弦纹穿带荸荠扁瓶,最终以818.4万港元成交;2015年,清雍正粉青网络尊以1024万港元成交;2013年,清乾隆时期的冬青釉九龙浮雕天球大瓶最终以2306万元价格成交。

从这些拍卖成交的价格可以看出,清朝时期的青釉瓷器市场价格极高,收藏价值也是极大,不过,这些瓷器的种类和存世量也是极少的,想要收藏的难度也非常大。

清代青釉瓷器成交价格参考:

1:清乾隆蟹甲青釉梅瓶,尺寸:高33厘米,估价:HKD 3,500,000 ~ 4,500,000,成交价: HKD 7,906,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匡时香港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蟹甲青釉为清代官窑著名的色釉品种,在清档中被称为‘厂官釉’,因色似蟹甲青色般点点青绿而得名,雍正朝始烧。蟹甲青釉色呈深青绿色,类螃蟹壳色,故而得名。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记油绿釉一种,‘系内发窑变旧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驳古雅。’梅瓶造型雍容挺拔,端庄大气,短颈丰肩,长腹下敛,体态秀美端庄。全器内外满施茶叶末釉,釉质肥糯细润,釉色黄中带青,其‘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口沿处色淡露胎,颇具韵味。整器无需人工雕饰,为以釉色天然自成,典雅隽秀的器形与润泽瑰丽的色釉完美地结合,其天然韵致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的真谛。

2:清乾隆粉青釉灵芝夔龙纹贯耳瓶,尺寸:高30.5厘米,估价:RMB 6,800,000 ~ 8,800,000,成交价: RMB 7,820,000 ,成交时间:2014.05.18,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本品尊贵端庄,造型恢弘古雅,通体敷施粉青釉,淡雅娇嫩、莹润如玉,极见匀净雅靓之致,深为其轻逸媚人之风韵所折服。口沿饰如意云头纹一周,两贯耳之间剔刻变形夔龙纹,下承蝉纹,腹部暗刻缠枝花卉纹,枝叶翻卷,柔美多姿,凸起的桃形开光内浅浮雕主题纹饰翠竹灵芝图,但见朵朵灵芝自底而生,下有翠竹掩映,格调甚高。整体纹饰讲究左右对称,每一个细节处理以及线条使转,均能达到如镜影般完全相称、高度一致,可见工致非凡。所雕饰之翠竹灵芝,工绝殊常,较之彩绘装饰更具姿采,自有一番韵味,减地起阳式的图案与媚人的粉青釉融为一体,隐现的翠竹灵芝凹凸起伏,釉层厚薄产生变化,从而使釉面呈现深浅浓淡的色阶与层次,富于节奏韵律,其妙在若隐与若现之间,观之抚之,皆醉人心扉!此式釉下模印、浅浮雕工艺清宫旧称“拱花”,为粉青、冬青釉等摹仿龙泉瓷器唯一使用的装饰手法。拱花原是晚明以来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线条,用宣纸覆盖于版上,再加上毛毡,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毡上轻轻敲打,刻版上的花纹就能清晰地凸现在纸面上,因此工艺达到的效果与之类近,故名。在清宫陈设档与乾隆早期造办处活计档的记录中随处可见,例如乾隆三年五月初十日下旨烧造一批琢器当中就有“冬青拱花宝月瓶、冬青拱汉文宝月瓶,冬青拱花汉尊”的记载。本品以粉青淡恬之柔美配饰古雅雄浑之造型,实收刚柔相济之妙,可见设计者独具匠心。此式造型清宫旧称为“双管杏元瓶”,凝聚了十八世纪清宫的艺术审美品味,是清宫诸项艺术品步入巅峰时代的见证,榷陶者深谙釉色与造型的搭配之道,针对不同器型配以相应釉色。本品之造型与此等釉水相配有如天作之合,两者相得益彰,既衬托出造型古朴端庄,又彰显出釉色柔润典雅。其成型工艺之繁复,釉色配置之微妙,恐非庸匠可详。其底款之篆法表明其为乾隆早期之物,当为唐窑所出无疑。本品独选翠竹灵芝图装饰既见祥瑞之意,亦蕴含乾隆皇帝自身一份感受。“王者仁慈,则芝草生”、“王者德重则芝实茂”灵芝为古今之祥瑞,亦为仁政与明君的象征,乾隆皇帝对此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独特体会,其尚为皇子之时就对灵芝祥瑞一事深刻关注。因为灵芝是雍正皇帝最为喜爱的瑞物,具有非凡的涵义。据《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雍正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诸王大臣等奏报,景陵(康熙帝陵)宝城生瑞芝五本,光彩辉烂,五色鲜润。雍正皇帝甚喜,朱批“此我圣祖仁皇帝昭示嘉祥景象,朕心不胜感庆”之语。后雍正七年和十二年均在景陵二度发现灵芝,以致胤禛在雍正十年十月底就清军大胜准葛尔部下发的特谕中专门提及“我师奋击,大获全胜……而瑞芝恰产于景陵,天人协应,信而有征。”雍正十年,时为皇子的弘历因此专门前往景陵拜觐并绘画景陵瑞芝,名为《御笔瑞芝图》,可见皇家上下对景陵瑞芝极为珍视。画中弘历赋诗二首,其中“千载嘉祥绵国祚,由来虞舜继唐尧”之句赞咏瑞芝出现昭示当下仁政广布,恩泽万民,符合天道,有如上古三代之治。弘历此举显然是为了取悦雍正皇帝,同时也得到了他的嘉赏。灵芝与乾隆皇帝关系密切的另一事例可见北京故宫现存的郎世宁《采芝图》,该画同样是以景陵瑞芝为主题,描绘弘历采芝归来之情景。画中尚是亲王的弘历身着汉服,旁随童仆,手执花篮,“满贮仙岩芝”。因此,在乾隆皇帝登基前,景陵瑞芝对其影响尤其深刻,钟爱之情自然流露于继承大统之后。本品丽质非凡,品格高逸,此乃乾隆唐窑仿古名品,既成功地诠释宋人崇尚一色纯净之美学理念,又精妙地融入十八世纪清宫独特的摹古情怀,荡漾着乾隆前期御瓷独有的清雅,若置于室内,用之瓶花则秀色怡人,犹可珍也。

3:清雍正粉青釉灯笼瓶,尺寸:29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HKD 7,624,000 ,成交时间:2006.04.10,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春季拍卖会。

4:清雍正粉青釉观音瓶,尺寸:高27厘米,估价:RMB 3,800,000 ~ 5,800,000,成交价: RMB 6,900,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此粉青釉观音瓶,束颈、丰肩、修腹、敛足,线条比例之和谐如观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此式观音瓶创烧、流行于康、雍间,器形隽雅高贵,釉面素洁温润,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设计甚得天然意趣,线条舒展柔美,富有韵律感,与粉青一色结合宛如天成。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为雍正时期内府花器的上品。

5:清雍正粉青釉刻花大碗,尺寸:直径33.7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6,86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6:清雍正粉青釉划花花卉纹花浇,尺寸:高25.1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6,840,000 ,成交时间:2005.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秋季拍卖会。

7:清雍正粉青釉六棱撇口尊,尺寸:直径20.5厘米,估价:RMB 5,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6,496,000 ,成交时间:200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此雍正粉青釉六棱尊,呈喇叭口,折肩,腹部鼓起,腹下渐敛;六方委角,造型似莲瓣,覆钵式圈足,外撇。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修足规整。肩部饰一道凸弦纹。器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粉青釉。足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属雍正御窑上品细料器。匠师深谙釉色与造型的搭配之道,针对不同器型配以相应釉色,若此等高雅之器与魅人粉青釉相搭配,有如天作之合,浑然天成。青釉,是以铁为呈色元素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的高温颜色釉,此釉色在我国陶瓷史上出现最早,并作为一种最传统的品种贯穿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历史上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哥、汝窑器均属青釉瓷, 明清两代君主对此极为推崇,对陶瓷的鉴赏、品评无不以其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古代文献资料中就有明清两代宫廷曾发送宫中旧藏宋器样品至景德镇御厂仿制之记载,《清宫内务府档案》称之为“发宋器”。然而,明清两代颜色釉艺术之变幻却远胜宋代。呈色纯正均匀是烧制粉青釉瓷的传统要求,然而明清两代艺匠却并不满足于此,每每以巧妙的艺术手段,更追求纯正均匀中的微妙变化。此瓶的肩部凸弦以及委角积釉,一如“出惮”之艺术效果,使呈色纯正的粉青釉产生出一种节奏与韵律美感,更使其富于含蓄、高雅的艺术表现力!在此件粉青釉六棱撇口尊中,集中反映出御窑颜色釉瓷丰富的美学内涵。此件粉青釉六棱撇口尊与青花、粉彩等热烈奔放的彩瓷相比,其因不需人工修饰而更富于天然韵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内敛的美;与宋龙泉梅子青、粉青以及宋官窑、汝窑器一样,均以媚人之釉色取胜,给人以温润之感,此一审美观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玉器的欣赏一脉相通,达到如玉般的质感是其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冠以“类脂类玉” 实不为过

8:清乾隆粉青釉六孔瓶,尺寸:高24厘米,估价:RMB 5,500,000 ~ 7,500,000,成交价: RMB 6,325,000 ,成交时间:2018.07.15,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拍品造型独特,由六瓶紧密相连而成,每支小瓶均敞口,长颈部各有凸起弦纹一道,圆肩,弧腹下垂,圈足。整器俯视宛如梅花盛开状,中间瓶高耸如花蕊,外周五瓶拱卫似花瓣,内腹相通,造型新颖,于典雅氛围中巧现其思。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均匀凝润,色泽淡雅清丽。中间一瓶底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更添古意。拍场所见此式六孔瓶尺寸大多较小,惟拍品与乾隆朝同类品相比不但体积大,且传世稀少,凸显秀丽端庄之气韵。此外,肩部以下瓶腹连通,且外周五瓶形制如一,此式器制作难度极高,是代表乾隆朝制瓷工艺水准和新颖设计的独特佳作,制作考究,更显其珍。联瓶器形首创于雍正年间,盛兴于乾隆时期,而六孔瓶更多见于乾隆官窑制器。查清宫档案可知此类器形多施茶叶末、各式青釉等,亦有青花缠枝莲品种,正如其中记载:「乾隆三年五月初六日,司库刘山久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交……厂官釉六孔瓶一件、月白釉六孔瓶一件……传旨着将……交与唐英照此釉水烧造另改花样……其余八样(六孔瓶在内)照样烧造……钦此。」又如「乾隆六年十月初八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等交……冬青釉六孔瓶一件,传旨将……各式磁器等俱配座……于本年十一月十三日,司库刘山久、白世秀将配得紫檀木座冬青釉六孔瓶一件持进……」「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初一日,收董诰官釉六孔花插一件」。

蓝釉瓷器及图片


蓝釉瓷器历史上官窑烧造的比较少,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瓷器。蓝釉瓷器分低温釉和高温釉,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

蓝釉颜色种类

1高温钴蓝釉瓷器

高温钴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霁蓝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仪)、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2.霁蓝釉

霁蓝釉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 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3.孔雀蓝

孔雀蓝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是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4.天蓝釉

天蓝是高温颜色釉。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其呈色之稳定可与豇豆红媲美。釉色浅而发蓝,莹洁淡雅,象蔚蓝的天空,故名“天蓝”。其含钴量在2%以下, 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均起呈色剂的作用;呈色稳定,幽倩美观,可与豇豆红媲美。天蓝釉器物的种类,康熙时均属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两朝才见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窑产品。

5.回青釉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时特有的一种以进口“回青”料配釉烧成的高温蓝釉,它是在元代以来景德镇窑烧成的高温钴蓝釉基础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种,其釉色与祭蓝釉相近,但略显浅淡。

故宫里的蓝釉瓷器

1.蓝釉白龙纹盘,元,高1.1cm,口径16cm,足径14cm。

盘折沿,浅壁,平底。通体内外施蓝釉,外底无釉。盘心坦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龙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

此盘属于高温钴蓝釉瓷器。这种传世元代蓝釉白龙纹盘见诸发表的共有4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各收藏1件。

2.霁蓝釉梅瓶,高27.4cm,口径3.8cm,足径8.6cm。

瓶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广至腹部内敛,圈足。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足内无釉露胎。

此梅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是明嘉靖蓝釉瓷器的精品。

3.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cm,足径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4.回青釉爵杯,明嘉靖,高16.1cm,口径12.7cm×6.6cm,足距7cm。

杯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古代青铜器。椭圆形口,配一铜制珊瑚圆纽镂空盖。深腹,下承以三柱形足。通体施回青釉,釉色呈淡紫蓝色。腹部饰回纹、兽面纹和鼓钉纹各一周。釉面匀净润泽,釉薄处映出白色胎骨。杯底无釉露胎,署阴刻楷体“大明嘉靖年制”双行六字款。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此类霁蓝釉器物多在祭祀时使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

5.孔雀绿釉碗,明正德,高6.6cm,口径15.9cm,足径6.4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腹外施孔雀绿釉,近足处釉下刻划变形莲瓣纹。碗内和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造型俊秀,是典型的正德宫碗式样。

孔雀绿釉亦称“法翠”、“翡翠”或“吉翠”釉,它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中温颜色釉,其釉色明丽葱翠,颇似孔雀羽毛上的绿色。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烧造孔雀绿釉瓷器,这一色釉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的低温铅绿釉的继承与发展。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认为孔雀绿釉在明代始烧于成化年间,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若论成色之佳,则首推正德时产品。

磁州窑瓷器价格及图片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在北宋中期开始了烧制的历程并迅速的达到了其鼎峰的时期,甚至发展达到元明清时,仍有延续,足以看见,磁州窑烧制瓷器工艺之精美,磁州窑的工匠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并且创造出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的艺术,开始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

磁州窑烧制出的品种较大,其中以白地黑花、刻花画、窑变黑釉最为的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的局限,使用了数十种的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生产出的大量青花制品,销售范围较广,兰花花碗、盘等实用性用品,具有着较高的欣赏、收藏以及实用性较强的特色。

宋朝时期是磁州窑发展的兴盛时期,着重于造型与装饰、实用之间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及特征。例如:白化妆技法,大多的瓷器都是统一的造型以及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的风格特点。磁州窑烧制出的产品都是日常生活的用具,有盘、碗、罐、瓶、盆之类的用具,线条感以及艺术感较为的浓郁,自由、洒脱是它的特色,注重生活是它的理念。宋代的磁州窑对于题材的选择较为的广泛,多样性较强,寓意较为的丰富,将陶瓷的制作工艺和美术融合在了一起,烧制出的瓷器高了一个层次。

磁州窑最为突出的就是工匠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以及书法艺术的技法,首创出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娴熟的画工以及巧妙的瓷器制作,使其快速的占领市场。发展至元代时,迎来了磁州窑的一个制瓷的高潮,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器物的大件也多了起来,造型风格走向了厚重、器型硕大、圆润的风格,在纹饰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绘制出了云龙、云凤、鱼藻纹等多样化的纹饰。

色彩上、图案上较为的醒目,将刻、划、填彩进行了多元化的发展,并将釉色发展到了极致,有黑釉、白釉、酱釉、绿釉等出现。黑白色的对比、使其色彩上反差感十足,例如: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大多数是以枝叶并茂的折纸花和生动多姿的鱼为其主体,装饰的灵活性以及动感较为的强烈。

磁州窑在器型的色彩上、绘画的技法上以及首创出于中国传统的水墨进行的结合成为它的一大特色,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使其更加的引人注目,收藏价值较高。

米黄釉瓷器图片及拍卖成交价格


大部分瓷器,要么是白色,要么是青色,要么是红色,极少有黄色釉的,因而,当发现米黄釉瓷器的时候,很多人都为之深深折服,感叹米黄釉瓷器的精美与绝伦。不过,也有一部分人对米黄釉瓷器并不了解。没关系,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篇与米黄釉瓷器有关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米黄釉瓷器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唐朝,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朝代,很多东西都在这个朝代诞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据悉,在当时安徽的淮南寿州窑、密县窑等,都曾烧制过米黄釉瓷器,不过因为工艺的缘故,并未出现非常正宗的米黄釉瓷器。

唯有汝窑的高温烧制才形成了真正的米黄釉瓷器,即当时的茶叶末釉。明代时期,米黄釉瓷器有了新的发展,洪武时期的老僧人以茶叶末衍化,对其极为推崇。宣德时期的浇黄更是米黄釉瓷器中的极品,深受大家的喜爱。到了嘉靖年间,又研发除了新的品种:鱼子黄、鸡油黄等,清朝之后,则又发展出了淡黄、菜尾、鼻烟、金酱黄等等。

米黄釉瓷器因为色彩的缘故,看起来熠熠生辉,给人一种尊贵无比的感觉。它的造型非常独特,时而恬静娇嫩,时而温润淡雅,风韵独存,个性不同。明清时期,对米黄釉瓷器的把控都是非常严格的,只有皇室才能独享,因此,米黄釉瓷器在明清时期也成为皇家御用或者是祭祀专用的器物。

米黄釉瓷器的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烧成白色的瓷器,然后在釉面上涂上含铁颜料,低温烧制。第二种是素烧之后直接涂上黄色釉,但是第二种出来的釉色不如第一种光洁温润。因而,工匠们多会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烧制。

成化年间的鸡油黄仅供给宪宗皇帝本人使用,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的。因此,当时的米黄釉瓷器不仅是宪宗皇帝的最爱,也见证了宪宗皇帝时期的艰难和凶险,对后世研究这段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到了弘治时期,米黄釉瓷器的发展已经渐趋完善了。这时候的米黄釉瓷器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时期最成功,也是最巅峰的时期。这时候的米黄釉瓷器不仅娇嫩,而且看起来就像是鸡油一样,因而,弘治时期的米黄釉瓷器最有名的就是娇黄和鸡油黄,堪称弘治官窑极品。

米黄釉瓷器艳丽的色彩、独特的地位和象征意义让这个瓷器深受世人的喜爱。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米黄釉瓷器的好感度都是极高的。尤其是在现在艺术品市场中,米黄釉瓷器的艺术价值极高,升值空间极大,因而想要收藏的人数不胜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绿釉瓷器图片及价格》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绿釉瓷器图片及价格》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绿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