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 导航 >

苏麻离青瓷器为什么那么贵

苏麻离青瓷器为什么那么贵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2020-11-09

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提到“苏料”,在瓷器收藏界可谓家喻户晓,这种色料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青花瓷所用的主要色料,并且在今天的拍卖场上,苏麻离青瓷器还保持着极高的价格。那么苏麻离青瓷器为什么那么贵呢?苏麻离青这种色料又好在何处呢?

首先,苏麻离青作为一种舶来颜料,本身产自西亚,因此除了“苏麻离青”之外还有多种译名,如“苏泥麻青”、“苏勃泥青”等等,但最广为人知的还是“苏麻离青”。在它的原产地这种青料并不算十分珍贵,郑和下西洋时就曾从伊斯兰地区带回来一批苏麻离青料,这批青料也随即被应用于瓷器烧造中,所烧造出的苏麻离青瓷器端丽俊逸,颇具风骨,甚至呈现出宛如锈迹的结晶,更添古雅气韵,风靡一时。

但随着后来明清对外交流的减少乃至闭关锁国情况的出现,青料的来源受阻,窑口库存的这种青料也逐渐减少,所谓“物以稀为贵”,苏麻离青瓷器也就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成化时,由苏麻离青绘制花卉、枝叶等装饰;而成化之后,逐渐由国产青料替代了苏麻离青。这不代表着苏麻离青瓷器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因为窑口技艺逐渐发展,青料使用更为纯熟瓷器烧造更加精美,种种因素的加成,反而使苏麻离青瓷器一瓷难求,最终形成了苏麻离青瓷器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

当然,除了数量稀少外,苏麻离青瓷器本身也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的。因为此种青料色极深,暗而不晦、艳而不妖,发色极佳,呈现在瓷器上颇具光彩。特别是景德镇窑口所出的苏麻离青瓷器,青中含墨、凝重深远,在端丽之上独有一份幽艳,加之景德镇上好的白瓷胎底,青白交融,青则瑰丽如蓝宝石、白则明净如温凉玉,是历代收藏家心之所向的优质瓷器。

总而言之,苏麻离青瓷器的色料作为舶来品,本身发色就较为特别,不仅色性安定,且暗而不晦、艳而不妖,是青花色料中的佼佼者,用其烧造而成的青花瓷通体端凝秀逸,青则瑰丽如蓝宝石、白则明净如温凉玉,艺术价值极高。又因为其原料来源特殊,存世量少,“物以稀为贵”,更增添了其收藏价值,也难怪其价格高居不下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洒蓝釉瓷器为什么那么贵


蓝釉瓷器是中国传统瓷器中较为少见的,其器型奇巧、色泽鲜丽,是收藏界的小热门。而蓝釉瓷器中的翘楚——洒蓝釉瓷器更是颇显贵气,在拍卖场上的表现不俗,屡屡拍出极高的价格。那洒蓝釉瓷器为什么那么贵呢?主要看如下几点。

首先应当明确,洒蓝釉瓷器是蓝釉瓷器中较为特别的一个门类,因为它所着的蓝釉较之别种更为丰艳。同时,洒蓝釉瓷器属于高温釉瓷器,本身就会因为窑口的条件、温度的高下、氛围的完美度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更呈现出多面多样的美感。所以洒蓝釉又被称之为:“雪花蓝”,皆因为其釉面浅蓝明净而其上覆盖着深蓝色斑点,通体丰华,如雪如沙,更有文人以“鱼子”之晶莹透亮比喻釉面中的深蓝色的斑点,颇显高雅脱俗,所以另有名为“鱼子蓝”,艺术价值极高。

而从洒蓝釉的历史沿革上来说,早在明代就已有烧制了,尤其是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口,最先开始烧制洒蓝釉,但此时工艺还不够成熟,虽也有精品问世,未成为一时之风尚。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技艺成熟了,精品频出,品控稳定,并且在装饰技法上有了许多创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描金,洒蓝釉瓷器本身造型典雅而富有创意,色料素净清秀,釉面滑润明净,加之描金高贵富丽,更增添其美感。

而从烧造难度上来说,因为洒蓝釉瓷器本身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两次烧制才能够完成,并且对于窑口的条件、工匠的技能娴熟程度要求都很高,所以在明代曾停止烧制过一次。但随后又在清代成为风靡一时的名瓷,并且加之以多种装饰方法,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金彩外,还有五彩、釉里红等等,不仅设计奇巧、成色稳定、鲜丽夺目,而且有极为精细的工艺作为辅助,兼之工艺复杂,成品率极低,传世者更少,是极为珍贵的瓷器。

所以综上所述,洒蓝釉瓷器的高价格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其釉色晶莹而呈现出宛如“鱼子”、“雪花”的斑点,通体丰华,进入清代后更是增添了多种辅助装饰,如金彩、釉里红等,设计奇巧、成色稳定、鲜丽夺目,工艺复杂,成品率极低,传世者更少,是极为珍贵的瓷器,难怪其价格那么高呢!

青花瓷器与苏麻离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认识苏麻离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及其他色料


苏麻离青:一称“苏尼勃青”。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色料。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瓷器,蓝色浓艳有银黑色结晶斑,经化验,料中含锰量少,产于波斯,与国产含锰量多的青料有明显区别。

陂塘青:一称“平等青”。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陂塘青呈色淡雅,与明代前期苏麻离青料浓艳者迥然不同。《江西省大志》有“旧陂塘青产于本府乐平一方,嘉靖中乐平格杀遂塞”的记载,知陂塘青使用时间约在成化到嘉靖中期。

石子青:亦称“石青”。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原料。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多用此料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记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石子青料。

回青:明代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原料。回青一名始见于《江西省大志》,有“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记载。万历《明会典》“土鲁番”条也有“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两”记载。景德镇瓷器使用回青料,就传世品观察,当始于明嘉靖(1522—1566)间,隆庆、万历(1567—1619)时继续使用。此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陂塘青色调不同。

无名子:也称“画烧青”。明中期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正德《瑞州府志》“物产”条有“无名子出天则冈,景德镇用此绘画瓷器”记载。另“山川”条也说:“上高县天则冈尚有……,其地产无名子,皆在县西。”

鸡缸杯为什么那么贵?


鸡缸杯贵这件事,基本上是收藏界心照不宣的事实。因为在拍卖场上,鸡缸杯的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价格也一路高升,是收藏老手不能错过的藏品。那么鸡缸杯为什么那么贵呢?

首先从艺术价值上来看,鸡缸杯上, 饰子母鸡图,或者绘制公鸡偕母鸡,领众多幼雏觅食,内容丰富,富有童趣,且画风天真自然,不拘泥于外形,爽朗率直,自成一派。当然,这只是画面内容,从艺术价值上讲更难得的是鸡缸杯的色彩一般都缤纷绚丽,明丽清亮,有古拙之气,又有煊丽之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鸡缸杯一直被业内认为是瓷中“神品”。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艺术审美的价值,不足以让鸡缸杯有如此的地位,历史价值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觑的。鸡缸杯原本就是出自明代成化年间的官窑,且有明确的文献,鸡缸杯就是明宪宗为他的妃子万贵妃所作,有童趣,有深情,历史渊源的加持使得斗彩鸡缸杯有了别于其它瓷器的特征,所以鸡缸杯也一向为后世历代皇帝所喜爱,甚至在明清两朝都得到了多次仿制,斗彩鸡缸杯已然成为了明瓷的名片。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鸡缸杯非常稀少,尤其是流传下来的品相好的,更是千金难求。纵观鸡缸杯在拍卖场上的表现,都可以说是非常出色。比如明代成化鸡缸杯就曾于1980年及1999年拍卖,每一次都成功刷新了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巅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明成化瓷作为明瓷的代表之一,本身就颇具风采,流传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现今存世的鸡缸杯也仅有三件,且均为私人收藏,要一睹其风采都是极为不容易。

总的来说,鸡缸杯的昂贵首先与它自身的艺术价值是分不开的,斗彩明丽而画面丰美,作为官窑宫廷瓷器却颇具童真之气,十分难得,更兼斗彩既有青花之秀逸又有五彩之绚烂,争奇斗艳,“斗”得名副其实。其次就是它的历史渊源是十分动人的,有情之所系,帝王柔情,是真正的王室所出,古董背后的故事,也是它的价值。最后就是物以稀为贵,鸡缸杯存世量的稀少也使得它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鸡缸杯图片及价格:

1:清雍正鬪彩鸡缸杯,尺寸:8.2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12,100,000 ,成交时间: 2017-04-05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此雍正年制鸡缸杯,承袭明十五世纪成化器形,然绘风破旧立新,以意创造,甚为稀有。双方框内书六字款,与成化原型如出一辙:尾毛篷松,非如成化典型分成三簇。园中花叶秀石之布局也异于前,更接近雍正皇帝的品味。

2:清雍正斗彩鸡缸碗,尺寸:15.4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9,844,000 ,成交时间: 2012-10-09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3:清乾隆粉彩御题诗鸡缸杯(一对),尺寸:直径6.5厘米,估价:RMB 3,500,000 ~ 5,500,000,成交价: RMB 7,590,000 ,成交时间: 2014-06-04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大清乾隆仿古」款。整器画笔生动细腻,设色妍丽无匹,所绘人物神形俱佳,衣褶刻画细致入微,所置庭院美景,春意荡漾,妍花怒放,洞石玲珑,意趣盎然,所敷彩料,匀净亮丽,尤以蓝彩夺目,所绘山石质感逼真,更胜纸帛。以一器之微,融诗、书、画、印诸美于其中,画工、彩料至精至美,俱可窥见乾隆彩瓷诸般特色,实为难能可贵,不失为御瓷隽品。器身所书之御制诗《咏鸡缸杯》作于乾隆干丙申年,即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本品之制作应在其后,故本品据此可为乾隆后期之少有佳作。《饮流斋说瓷》评曰:“所题诗字体有两种:一种字较小,体近虞、王之间;一种字较大,楷法凝重,又颇似颜鲁公矣”,本件字体较小,笔划清劲,当为前者。存世乾隆御题诗鸡缸杯有大小两种尺寸,大者直径8cm(同成化大小),小者直径6.5cm,所见十之八九为尺寸较大者,而此对则为其中较小者,更显精巧可爱,并且成对保存,保存良好,流传有绪,尤为珍罕。

4:清雍正洋彩鸡缸杯(一对),尺寸:9.2厘米,估价:RMB 2,600,000 ~ 3,600,000,成交价: RMB 4,600,000 ,成交时间: 2017-06-06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大清雍正年制」款。 出版此雍正鸡缸杯,承袭明十五世纪成化器形,然绘风破旧立新,以意创造,甚为稀有。杯为一对,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器心微凸,内外皆素白釉。杯外以粉彩绘子母鸡图。其中一杯画公鸡伫立张喙,其色斑斓鲜明,旁有一母率三雏,觅食于野地,幼鸡啄虫,牝鸡羽翅棕褐,回首凝视公鸡,背面另缀小虫。另外一杯,主题相近,其中公鸡为幼雏捕获小虫,母鸡羽翼雪白,伴随在侧。此对杯彩施色精绝,鸡羽之处等笔触细微,类有画珐琅之感,颇为传神。底落“大清雍正年制”青花三行六字楷书款。

5:清乾隆粉彩题诗鸡缸杯,尺寸:直径8.2厘米,估价:HKD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HKD 3,860,000 ,成交时间: 2010-05-31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大清乾隆仿古》六字篆书款。杯敞口,深腹,卧足。外壁通体绘庭园鸡戏图。庭园中洞石嶙峋,牡丹争艳,雄鸡昂首前行与童子嬉戏,四只小鸡随母鸡觅食。留白处墨彩书“李唐越器人问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颇多,坚脆之质于焉辨。坚朴脆巧久暂分,立德践行义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对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乾隆丙申,御题”。诗尾落红彩“三”(干)圆印文、“隆”篆书方印文。底 书青花“大清乾隆仿古”篆书款。此杯为乾隆帝赏玩之物,他好古慕雅,有喜欢的便加以仿制。此器虽不似成化造器纤巧轻盈,然造型精巧,胎质莹润,釉色艳丽秀雅,绘图栩栩如生,弥足珍贵。此器制于丙申年,为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6:清雍正斗彩鸡缸杯,尺寸:直径9.2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680,000 ,成交时间: 2012-12-05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

“大明成化年制”款。本杯直壁,深腹,矮圈足,造型简约端庄。胎体轻薄,质地洁白细腻。杯外壁绘出雌、雄鸡各一,带领数只雏鸡悠然觅食,雏鸡各有盼顾,情态可爱传神。所置庭院美景,鸡冠花盛放于太湖石间,竹影绰约,一幅夏日景致跃然杯上。画笔生动细腻,双鸡翎毛细如发丝,勾勒清晰可见。整器模仿成化风格,用色颇为丰富,计有釉下青花及釉上鲜红、叶绿、鹅黄、黑等彩;但设色淡雅,繁而不妖,完全得成化斗彩敷色之妙。整个画面神采奕奕,尽写生之趣。底心青花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7:清雍正斗彩鸡缸杯一对连座,尺寸:直径6.4厘米×2,估价:RMB 2,800,000 ~ 3,000,000,成交价: RMB 3,105,000 ,成交时间: 2011-12-05 ,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成化年制。敞口小杯,斜腹圈足,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光洁润泽。外壁以斗彩装饰,纹饰为仿自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图案。画面生动活泼,设色典雅精细。除洞石用青花描绘以外,画面其它纹饰均以青花勾勒纹饰边沿,内填各彩。底部内书“成化年制”四字双行青花楷书款。

8:清雍正斗彩鸡缸杯,尺寸:8厘米,估价:HKD 2,400,000 ~ 2,800,000,成交价: HKD 3,032,000 ,成交时间: 2005-05-02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苏麻离青的特点


明瓷美名,天下共知,特别是元末明初一种青瓷,以其色泽煊丽、苍翠明澈、清晰不流而在收藏界颇有一席之地,这种瓷器就是苏麻离青瓷器。 而苏麻离青瓷器所采用的青料,可谓是明代最为珍贵的一种青料了,缘何如此呢?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苏麻离青瓷器是一种怎样的瓷器。在鉴赏瓷器时,了解其历史源流与历史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先要看史学典籍中对于苏麻离青瓷器的记载。在明代的史料中,有明确的关于苏麻离青瓷器的记载,其中反映出当时的皇室对于苏麻离青瓷器的推崇与热爱,风靡一时,流于民者甚少。这主要是由于苏麻离青瓷器所采用的青色釉料极为特别而难得,是当时各个窑口都视为珍宝的青料,当然运用最多的窑口还是景德镇窑口。

从成色效果上看,用苏麻离青烧造的瓷器,通体色泽都有一个特征——即“端凝”。这固然与瓷器的器型与纹饰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其中苏麻离青也发挥着巨大的运用。这种青料以钴为发色剂,不仅成色极为深沉,有“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沧桑韵味,又不止于此,在青色中隐隐有蓝色光泽,以天青调和柔碧,在深沉与端庄之外多了几分隽永与清丽,端庄凝雅,观之心喜,也符合明代早期的皇室审美,也就难怪苏麻离青被称之为明代最珍贵的青料了!

最后,如前文说述,苏麻离青青料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就被应用于瓷器上了,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随着苏麻离青青料的用量逐渐增加,瓷器上的花卉、山水、枝叶纹饰也愈来愈复杂,苏麻离青青料渐渐不够用了。它本来是由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洋青料”,永乐年间用得最多。但随着明代内外关系的相互影响,库存的苏麻离青青料越来越少,外部的内倾型治国政策使得原产于伊斯兰地区的苏麻离青青料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替代青料。

总之,物以稀为贵,苏麻离青瓷器所采用的青色釉料极为特别而难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本身的发色深沉美丽,在深沉与端庄之外多了几分隽永与清丽,端庄凝雅,观之心喜,风靡一时。但随着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外来的青料开始被本地的替代化青料所代替,苏麻离青的珍贵性,愈发凸显了出来。

【陶瓷文化】认识苏麻离青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的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重。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况,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认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宣德青花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情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色;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现。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蓝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以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平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一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苏麻离青与青花瓷


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简称“苏料”。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要。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时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一位资深收藏家多年并视为“传家宝”的一件梅瓶收藏品造型周正匀称,圆唇外卷,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圈足十分恰到好处,具有端庄高雅的审美特色。这件梅瓶绘画分三部分,主体部分绘画为缠枝石榴纹,肩颈部饰有一圈莲瓣纹,圈足上方为一圈树叶纹,线条粗犷,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且布局疏密有致,毕先生认为这非常符合明代宣德青花瓷的特点。

青花的真伪关键是看釉料是否采用真正的苏麻离青进口青料,真的苏麻离青的进口青料烧出的瓷器釉面色泽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是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苏麻离青瓷器为什么那么贵》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苏麻离青瓷器为什么那么贵》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苏麻离青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