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淘词语文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元瓷足底特性

元瓷足底特性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足底深 全瓷瓷砖

2020-11-14

【www.taoci52.com - 瓷砖墙面】

对元瓷足底的研究非常紧张。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流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样平常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纵然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宋、清两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宋代有的瓷器表里上下通体一色釉面。明代早期相沿元代风俗,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厥后多上釉了。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这不停是人们探究的题目。有人以为是由于蒙古人风俗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由于那些风雅的瓷器并不是平凡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大概利用。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致的地毯上的。

有人以为是由于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比力贴切。由于足底上釉要增长几道工序,稍不留心会破坏画面。在元代统治阶层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在这种环境下,足底也不必寻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与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磁州窑就风俗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固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非常干净、平整。纵然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而瓶、罐类则否则,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重要缘故原由在于垫烧面的差别。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殊受到器重而修削过细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缘故原由。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除了瓷盘,多见釉斑。

火石红斑和芝麻斑点见附图1221。上图为火石红斑,中图为玄色芝麻点,下图除了有玄色芝麻点,还含有褐色芝麻点。在元瓷上,这些色斑出现的几率很高。有的瓷器不但有一种色斑,可以有两种乃至三种色斑共同存在。相对而言,玄色芝麻点出现率较高,褐色芝麻点出现率较低。火石红斑出现的缘故原由一样平常以为与胎泥中含的氧化铁有关。但它不肯定是唯一的因素。有的火石红斑大概是护胎汁或垫饼形成的,有的乃至是出地皮层里的沁痕。出现芝麻点的缘故原由尚不清晰,有大概是薪火的某种污染。

附图1221

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见附图1222。此中b、e、f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都很显着,a、c、d三底的螺旋状切削痕显着而跳刀痕不显着。这些陈迹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从图可以看出。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敷安稳,因此造成特殊显着的螺旋状切削陈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放射状跳刀痕是由于转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动造成的,它经常呈筋状凸起。从图可以看出,其时的制瓷装备比力粗陋,但瓷工技能纯熟,修底寻求服从而不讲求过细。

固然在别朝瓷器的底部,可见切削陈迹的也有,但如元瓷如许显着险些是绝无仅有。有的底部修削陈迹出现出非常漂亮的图案,见左下图。从图可以看到,螺旋斑纹的初始部门粘结着后续部门切削时溅附上的瓷土,而下图可以看到修削时器底外貌出现的破裂斑痕,即所谓失泥征象。

底部螺旋斑纹

下图表现元瓷底部的干裂征象。人们经常可以在元瓷底部发现有一些细长裂口。出现这种裂口的缘故原由可归结于修胎时瓷胎尚未充足干燥。对尚未充足干燥的瓷胎修底后,胎泥还会继承干燥并紧缩,导致底面开裂。

按照力学原理,圆形底部,由于紧缩力是中央对称的,这种开裂一定是以底心为中央,出现放射状斑纹。对方形底部,板状质料的单薄处在45度方向,裂纹也会按这个方向发展。附图1225A是两个瓷瓶底部干裂裂纹的局部放大图。图中,b是圆形底部,它出现放射状干裂斑纹; a是一个扁瓶底部的裂纹。由于该底部是两头截断的长圆形,以是,裂纹不会刚幸亏45度,而是在45度或多或少的方向上。在下面的底部局部放大图上,可显着看到底部外貌的失泥征象。

这里的失泥是指巨细不一的片状瓷泥从底面脱落,出现不规则的浅坑斑。这种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时产生的。缘故原由有三。一是瓷泥捣练不敷成熟,一是瓷胎干度不敷,一是修削刀不敷锋利。前二者会低落瓷泥粘结力,在切削底部时,由于切削力的挤压和扯破作用,轻易导致联合欠好的表层瓷泥脱落。后者加剧了扯破作用。元瓷底部经常粘附有杂物,而且粘附得非常牢固,难以擦洗干净。附图1227A是几个粘附比力显着的例子。此中,a、c重要粘附炉灰,它们刚好是元瓷是在柴窑中烧制的佐证。b是炉灰与底部釉斑粘附在一起的环境。d是炉灰与底部的护胎汁粘附在一起。e是粘附了护胎汁里的沙粒。f的形成缘故原由比力复杂。它是窑工给底部施护胎汁前未把修底时粘附在上面的泥屑掸扫干净,而护胎汁也很脏,敷衍了事一抹,效果弄得一塌糊涂。这些图表明,元瓷底部处置惩罚是很马虎潦草的。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在水渐渐干枯时,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逐步沉积的效果。附图1228是它们的放大图。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人为形成的。水逐步干枯时,水中所含矿物质在器物上的沉积称为起苍。附图a里的旋涡状印痕是瓷器底部的削底痕。

元瓷底部经常有釉斑,见附图1229。这种征象不停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征象,以后就险些见不到了。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尔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到像是釉工为本身绘画上釉的瓷器顺手做的标志。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由于如许处置惩罚简朴,省时、省工、省料。纵然到清顺治时,另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再明白一点,上述底部干裂、失泥、附杂、釉斑征象在元瓷大瓷盘上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进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盘的制造是特殊经心的。附图里,各底部图样下面的“青花”、“釉里红”等标注是该瓷器所属的品种。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窑变釉瓷器足底特征


据史料记载,“瓷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能加,谓之窑变。窑变,指烧造瓷器时,在开窑后出现和预期形状或釉色不同的情况,或者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窑变简单可分为变形、变色、变质等多种类型。

而“窑变釉”,顾名思义,指的是器物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釉色效果。由于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窑经氧化、还原作用,出窑后才会有超预期的意外现象。因为窑变釉的出现是偶然情况,没有固定规律,因此有俗语称“窑变无双”,来表示窑变釉的变化莫测。

后来,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逐渐深入,这种偶然产生的缺陷美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窑变釉也因其变化莫测、形态优美而被视为一种美的享受。或如灿烂的云霞,或如汹涌的波涛,或如奔腾的万马,被人们欣赏着,赞叹着。

在北宋时期出产的钧瓷,是窑变釉的典型代表。其胎体厚重,釉层肥厚,釉色属玫瑰紫、闪天青、天蓝最为珍贵。曾有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美词来赞美它的变化莫测、绚丽多姿。

到了清朝,又出现窑变红釉,它是在模仿宋代钧窑玫瑰紫彩釉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品种,它是作为一种特色品种专门生产的。特别是景德镇的窑变红釉,已经达到能人为配制釉料,自由控制火候的水平,可以说是基本掌握了窑变规律。因此,在鉴别窑变釉瓷器的方面,变得有律可循了,基本鉴别点和窑变瓷器的主要特征、时代背景差距不大,足底特征也是和各个时期的瓷器类似。

以清代窑变红釉为例,雍正时期的窑变红釉,圈足露胎处常为浑圆的“泥鳅背”状,若是民窑器,底部会有明显的旋痕,器底会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两行篆书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后期的圈足露胎处略有棱角突起;嘉道时期的足部仍施均匀黄褐色釉,少数器底露胎无釉。

总而言之,了解窑变釉瓷器的足部特征,是会因为其所处朝代不同、用料不同、用火不同,涂釉、修足技术、用釉不同而产生差异。例如,苹果绿类型的窑变釉是清代用吹釉技术吹的,釉面有涟漪波纹,耀州窑足釉边有火石红,压手杯砂足部是滑底,宣德盘子足部多为塌底等等。所以掌握各个时期颜色釉瓷器的区别,即能较为正确的鉴定窑变釉的区别了。

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


研究过元代瓷器的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元代瓷器的足底是不上釉色,处于裸露状态的,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这件事,很多人都有讨论,有的人觉得就是一种时尚,也有人觉得可能是一种信号,但对历史研究人员来讲,元代瓷器足底不上釉色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信息的展露,通过这个窗口能够获取当时所处朝代发展的情况。

元代的瓷器足底一般都是平的,有的是浅窝底,有的是旋削成型,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裸态的,这着实让很多人感到奇怪。要知道,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尽善尽美,那么,足底也应该涂上精美的釉色,形成完美的瓷器作品。但元代的瓷器匠人们却没有这么做,他们有时候会上一些护胎汁,有时候什么也不上,就那么裸露着,给人一种没有完工的感觉。

有人猜测这是蒙古人的习惯。因为蒙古人习惯把器物放到地上,担心弄脏了,所以就直接不上釉色了。这个猜测并无实际依据,也不符合常理。因为这些精美的瓷器民间老百姓能用到的极少,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他们的家庭是不可能将瓷器都放到地上的,而且即使放到地上,也有奴仆打扫,不存在脏的情况。

也有人猜测说,元代的瓷器大多厚重,器型非常大,足底上釉比较困难,所以,上不上都无所谓。这种说法还算是有一定依据的。从考古或者是遗留下来的元代瓷器可以看出,元代的瓷器器型确实很大,而足底上釉色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需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完成都需要小心谨慎,否则很容易毁坏画面。

在元代统治者都不在意的情况下,工匠们自然也不愿意费事去弄这个,因此,在元代时期的瓷器,足底大多是不上釉色的。虽然元代瓷器的足底不上釉色,但并不难看,相反因为是修削过的,所以,瓷器的足底非常平整、干净,即使有一些旋削的痕迹,也不会影响观赏。

以上就是关于“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的原因分析,虽然只是一些猜测,但基本还是与实际有所符合的。要知道,在古代,帝王贵族用的东西,大多是精美,甚至堪称完美的。这样一个足底不上釉,明显破坏其完美性的存在,如果在清朝乾隆帝时期,绝对会被砍头。但在元代大量存在,自然也和统治者的想法有一定的关系。

元代瓷器精品赏析:

1:元青釉六出葵口盘(肯里夫官窑盘),尺寸:直径13厘米,估价:RMB 12,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32,7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细观此盘,圈足露胎,呈褐黑色,胎质细密,口沿下及近足处有些许缩釉,亦可看到深黑色的胎骨,与老虎洞窑址出土残片特征甚为接近。器身通体内外满釉,釉色青灰,釉层凝厚温润,呈现出深浅两层开片现象,深邃幽远,浑然天成,这些无不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南宋官窑瓷器所呈现的特征相符。南宋官窑,尚有致精之品存世,为杭州两处窑址所不见,或因时人惜其珍,虽见残疵,亦不弃之;再或因其并非二窑所出,实另有精小御窑,奉旨承造,尽寥寥数年而已,故今人尚未得其真貌。如此众说云云,究其所以,仍未尽知。可见一例「宋 官窑葵瓣口盘」为清宫旧藏,著录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下》,2002年,页34,图版29;其盘型为六瓣花口,亦为折腰,通体满釉,并伴有开片,釉色与本品极为相近;两者胎色皆为灰黑,开片呈深浅不一遍布,深邃幽远的青瓷釉色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征近乎完全一致,可资比较。另有相似一例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者。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两例宋代官窑葵口盘,形制皆为六瓣葵口,腹部折腰,一品口沿与本品一致为流釉微露胎状,另一品为口沿包铜口一周,二者尺寸皆小于本品。此类官窑盘,无论作为实用或品赏,深得历朝鉴藏名家倾慕崇尚,代代不绝,乾隆皇帝亦列其中。

2:元青釉剔刻花卉莲瓣口葫芦执壶,尺寸:高19.7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30,47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此执壶的造型乃五代至北宋早期式样,蒜头型口,细长颈,圆肩,球状腹,宽圈足外撇。肩部一侧出细弯流,一侧置带状曲柄连接颈部。肩部细线刻划出菊瓣状纹样,腹壁深剔刻牡丹枝叶,花叶肥润,蓬勃饱满,刻纹深而犀利,刀法简洁明快,具浮雕效果,时代风格显见。器身满施青釉,足底刮釉露胎,胎色灰白,质地坚实缜密。圈足及底部刮釉,胎骨灰白致密。壶身内外通施青釉,釉色青郁。此式耀州窑创烧于唐,经过五代时期对南北各窑口的学习总结,北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越窑。耀州窑瓷器造型更为丰富,制作水准较高。其胎壁与同时期北方其他窑口相比略薄,圈足轮削仔细,胎质呈浅灰白色。北宋耀州窑釉色以稳定的橄榄青为主色调,金代时由于燃料的改变釉色愈发闪黄。类本品之耀州青瓷,早期装饰受越窑影响以刻花为主,纹饰较为简单,线条宽粗,题材以莲瓣、牡丹等较为常见,刻花刀法熟练,犀利有力,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效果,花纹局部不加任何装饰,图案简朴,皆不失精巧匠意。

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双鱼耳大罐,尺寸:高50.5厘米,估价:HKD 5,800,000 ~ 6,500,000,成交价: HKD 21,903,750 ,成交时间:2004.04.26,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4:元青花龙凤花卉纹兽耳罐,尺寸:高38厘米,估价:RMB 13,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0 ,成交时间:2015.11.2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秋季拍卖会。

本件青花罐为洗口,溜肩,下收敛,造型稳重大气。肩部装饰双狮耳,左右对称,狮口大张,极具立体感。通身上下六层纹饰,本品器身从上自下有回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凤穿牡丹纹,赶珠云龙纹和莲瓣纹,虽然构图繁复,但层次分明,繁而不乱,观之赏心悦目。包罗元代瓷器典型纹饰,如缠枝牡丹,游龙,莲瓣,凤凰纹等,其设计配搭独特,独树一格,不见他例。罐上二龙身躯修长,突睛翘鼻,目光炯炯有神,笔触继而由刚转柔,描绘凤凰于牡丹花间飞舞之姿,为构图增添一份祥和气息。此罐青花发色深而蓝,浓重之处带有黑色结晶斑点,浅淡之处晕散自然。胎体厚重,器底露胎,明显留有制胎时螺旋纹痕迹。通身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带青,积釉处呈现鸭蛋清色泽,是典型的元代景德镇瓷器特征。纵观全器,口部虽有缺釉之瑕疵,然不掩其蒙元盛世所特有的雄健之风。元青花传世甚为稀少,如此大器更是难得一见。有研究指出,元青花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借鉴了元代丰富的织绣图案不无关系。如此罐所绘牡丹花,勾画各角度来变现花朵婀娜多姿的画法即来源于元代丝织品,极具时代特征。相似画意的牡丹纹常见于各类造型的青花器物,如天津博物馆所藏的缠枝牡丹纹兽耳罐,罐身腹部所绘云龙纹,其怒瞪的双眼,鱼鳞状的鳞甲,利刃般的龙鳍,鹰形的指抓等特点,均与山东省青州市青州元代墓葬出土的元代龙纹玉壶春瓶上的龙纹极其相似,可资参考。此件作品制作时间应是在至正十年(1350年)至元末(1368年)这十几年的创作成熟期,属元代晚期元青花成熟期的经典作品,实属难得珍品。此式铺首大罐的使用对象目前合理的推测应集中在蒙元官宦显贵阶层。且其诞生于元代饮酒之风密切相关。蒙元时期由于中国加强了与西亚各国的交往,学习和吸收了阿拉伯地区传入的蒸馏酒技术,而且很快在国内传播开来,这是中国酒生产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化。饮酒成风,自然重视酒酿的储存和饮用器具的精致化,由于饮用量普遍增大,需要容量更大又可移动的储存工具,因此此式铺首大罐应运而生。元代蒙古统治者大力推动工艺发展,赋予瓷匠充裕的创作空间,并与1278年成立江西景德镇浮梁瓷局,以提高陶瓷生产,满足国内外广大市场需求。如此盛况于元代陶瓷自由奔放之设计可见一斑。瓷匠掌握大量白瓷之烧造技术,并解决珍贵钴蓝料来源问题,青花瓷制作技术也渐入佳境。时至十四世纪,设计独特,制作精巧的中国瓷器不但备受皇家青睐,更于蒙古帝国地域广泛流传,远达中亚及伊斯兰地区。本品及其它同期制作之大口径磁盘大量出口,以迎合蒙古及中亚诸民族之传统宴会所需。

元青花精品一般器型硕大,采用进口钴料,加之画稿多为隶属元代宫廷的画局出样,画师依样精心描绘,遂使元青花的装饰独具意味,饮誉天下。据统计,流失在海外的元青花约11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东地区的博物馆。国内收藏约200余件,多为建国后各地考古出土。已知世界范围内公私收藏此类元青花大罐20余件,国内馆藏3件。同类可见上海博物馆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本品与其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为元青花中的珍品。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占据了显要的位置,它的出现,改变了两宋时期南北窑厂百家争鸣的状况,开启了明清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相比明清官窑瓷器,元青花在市场上鲜有出现,此式狮耳罐为元青花大罐的三大经典造型之一,公私典藏所见凤穿牡丹纹装饰者更是寥寥可数,至为珍惜,而如此具有典型风格的立件大器更为难得,所见凤穿牡丹纹装饰者遍寻公私收藏,仅此一例,可遇而不可求。

5: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梅瓶,尺寸:高52.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2,880,000 ,成交时间:2010.12.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5周年秋季拍卖会。

与元代其它青花梅瓶相比,本品无论在造型、尺幅、纹饰与构图设计方面皆具鲜明特色,堪称珍罕之作。检阅公私收藏之中,仅见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典藏“元 染付孔雀文梅瓶”与之相同,尺寸稍小,为47厘米高。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作为记录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元人蒋祁着《陶计略》云:“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以“至正型”为最佳。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其造型大气磅礴而不失精致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独创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集结的产物。且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元青花在器型和纹饰上,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与风格。就造型而论,有着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此基于元人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于便于携带的器皿,及金银制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亚诸民族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也与蒙古族有许多不约而同之处。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处,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碗)、扁壶等器形产生的依据。但在装饰纹样上,则主要来源于汉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汉族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元青花不会按照汉族的审美崇尚发展,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以及元瓷“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使元青花这种“俗甚”的陶瓷装饰形式,在充斥着汉文化的制作环境中,按照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的要求茁壮成长起来。在这种环境中,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诸多汉族传统文化因素。故从主题纹饰上看,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如牡丹、束莲、龙凤、麒麟、松竹梅等,其中松竹梅纹的画法颇受元代绘画的影响。从辅助纹饰上看,波浪纹、回纹、蕉叶纹等,大多出现在中国传统器物的装饰中。以本场的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大梅瓶为例,其体量巨大,高达52.5厘米,丰肩鼓腹,造型圆润壮硕,集中体现了元代游牧民族所崇尚的粗犷之美,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采。其上以青花描绘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缠枝山茶花卉纹、双凤牡丹图案、莲瓣纹,层次分明,构图虽繁,但密而不乱,主宾分明。腹部所绘“凤穿牡丹”作为主题纹饰也得到突出,所绘凤鸟形似孔雀,体态舒展,姿态优美。双鸟一雌一雄,其一引颈飞翔,另一回首相望,取凤求凰之意,整体画风飘逸,运笔流畅,极为典雅,寓意吉祥。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寓意富贵的牡丹则为花中之王,丹、凤结合,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凤凰,与龙同为人们臆想中的神兽,据《尔雅·释鸟》中郭璞所注凤凰特征为:“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而《山海经·图赞》说有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龙与凤的形象随着时代的推移亦逐渐有所改变,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与诠释,细观元代青花瓷上所绘的凤凰,其形颇似孔雀。

元代青花瓷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它以高大的器型,精美的纹饰,艳丽的发色,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使今人为之感叹。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但因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本件即为传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展现了我国陶瓷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对后世的明清青花瓷有着深远的影响。

6:南宋至元官窑六方花盆,尺寸:16.5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2,17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此六方小盆所属之类备受南宋宫廷青睐,殊为珍罕。先见其釉,稠厚致密,呈浅灰色,亦见其胎,稍露于足,呈黑褐色。侧壁平坦微斜,平添趣味,更显六方形制之雅。此器乃南宋官瓷佳例,釉面莹滑,片纹端匀,匠心之巧、技艺之高、气韵之卓,尽览无遗。观其特质,可知此器为修内司所造,浙江杭州市郊老虎洞窑址出。修内司设于南宋皇城内,奉诏烧制官瓷,专供宫廷。1127年,北宋瓦解,皇室自汴州(今开封)南迁,定都杭州,乃开修内司。

此盆形为六方,不甚多见,同类之器多形状有别,可比一四方官窑盆,尺寸相当,贮北京故宫博物院,刊于《官窑瓷器》,北京,2016年,图版32(图一)。着录、研究故宫院藏花器之学者称,此类小盆乃贡皇家,以盛「盆景」之用,西方则多依日文「盆栽」一词。学者又称,该类官窑小盆初依钧窑形制,钧窑小盆存量或略多。2 由此观之,此类花盆颇受重用,尺寸小于寻常亦有其因。唐高宗(649-683年间在位)第六子章怀太子(654-684年)墓中有一绘于706年之壁画,画中一名仆侍,身着宫衣,手捧盆景,盆内盛有山石草木。

7:南宋至元官窑葵瓣盘,尺寸:18.5厘米,估价:HKD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HKD 12,100,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南宋官窑瓷乃中国历代传颂之名品,窑址位于南宋国都,现今浙江杭州,专为内廷而作,为陶瓷史上备受景仰之品类。葵瓣盘器形简雅,釉面厚润,开片疏密有致,釉色温雅,而层次变化无穷,艺术性至高。官窑虽负盛名,然样本寥若晨星,且件件皆异,独一无二,即使造于同时期,各器之间差异甚大,相关研究因此艰滞不易。宋时各大名窑瓷器,多成批烧造,类同成品为数百千,官窑瓷以北宋汝窑为摹本,却以多样变化著称,无二完全相同。多数宋代窑址可溯自唐或更早,数百年之制瓷经验造就了当地稳定的技术基础,南宋官窑迁都临安后,为替代北方窑址而设立,或以北方匠人为多,尝试采用江南材料及传统技术,再造北方名瓷。官窑瓷的多变面貌,或许即是匠人的多方实验,反复尝试而来之成就。

8:元龙泉窑「飞青瓷」褐斑蒜头瓶(一对),尺寸:高25.3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5,000,000,成交价: HKD 12,060,0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元青花瓷器足底特征介绍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4、足端之形态: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5、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胎色”。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6、胎质: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说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所致。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还有一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7、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旋纹方向为左旋。

8、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9、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见图319)。

10、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经观察,我发现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现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元早期青花瓷有何特点


① 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 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 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 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 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 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

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10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

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 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 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 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 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 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元釉里红瓷有哪些特征?


元釉里红瓷有哪些特征?

釉里红瓷是以氧化铜着色后烧制而成的。因为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传世较少,价位居高不下。元釉里红瓷如何鉴定,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在此为读者支四招:

一、器型:和同时期的青花相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种类比青花少得多,而所见器型都是至正型青花造型,有罐、瓶、壶、高足转杯等。元代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为大气古朴的器物,直口圆肩,鼓腹下斜收,近底外扬,浅圈足;另一为外销瓷,器型较小,有圆罐、方罐、瓜棱罐。

二、胎体:元釉里红和元青花一样,瓷质坚实厚重、致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中心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三、釉色: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二为成色不稳,显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花纹晕散飞红。这是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温不能有效控制所致。

四、纹饰:元釉里红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元早期采用涂抹方法,或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再做填红,形成红底白花;或在刻画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底红花。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元后期作品多为线描纹饰釉里红,技法单一,勾勒加简单点染。

元中期的青花瓷有何特点


元代发展到延估时期,青花生产也进入中期阶段,数量和规模上都有大的进展。青花瓷的生产已经较多。出土物表示当时的青花瓷已趋於成熟。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 玉壶春瓶 、执壶 、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 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於多样化。

首先影青釉还在继续使用,占一定的数量;

其次景德镇新发明了专烧青花的一种白釉,这种釉提高釉果的比例,降低釉灰的成分,光亮透明,整体白度高,微微含青,积釉处明显泛青色。

其三,枢府釉青花,枢府白釉曾是元代枢窑院定烧瓷器的指定用釉。用这种釉烧青花瓷较少,有时也用在层次较高的产品上。以釉里红居 多,青花次之。使用枢府釉的青花或釉里红品级要高一些。枢府釉又称卵白釉,其特点是白中含青,光润泽,象鸭蛋皮的青白色。早年的卵白釉含铁量较多,釉色闪 青较重,晚期的卵白釉减少铁的含量,釉色白而纯正,润泽滑腻。

其四, 元代也烧制红釉青花瓷、兰釉青花瓷、铁釉青花瓷等色釉地的青花器。有的是以色釉饰外,以青花绘内 ,如碗、盘、高足杯等。有的是色釉饰地,开光绘青花,如瓶、罐、壶等。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 聚黑斑的。内蒙集宁路考古出土延估型青花器,所使用的是苏青料,据同时出土的各色瓷器有不少墨书“药”、“王宅药铺”等字来看,这些当时是供当地的大商家 所使用。由此可看出,元青花的产生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国内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元青花向更高精尖层次发展。这个时候的产品仍然为满足民需所用,但已经进 入了元代社会的中上层。进一步的发展必将引起元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征用。促进发展并由统治者征用元青花精品大器已是必然趋势。

一万元仿古瓷转手卖上百万


一件普通的仿古瓷,生产成本十几元,经过地摊商贩之手卖上数百元,经过古董店商卖上数千元。这不是漫天要价,而是目前陶瓷市场的基本行情。操作好的“局”,仿古瓷会价翻百倍,行内人都说陶瓷收藏“水太深”,实际也是如此,不可估量。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从仿古瓷的生产源头谈起,到经过一手批发、二手贩卖,再到“做局”高价销售。通过探寻仿古瓷的“暴富”历程,试图揭开陶瓷收藏的神秘面纱。

仿古瓷在制造源头是正当买卖

“在江西景德镇,很多仿古瓷的制造作坊,还有仿古瓷聚集的市场。”曾去过景德镇考察的陶瓷爱好者阿林说,很多被骗巨款的人对仿古瓷深恶痛绝,但在源头产地,仿古瓷的生产和交易是正当买卖。父亲拉坯、儿女描胎雕胎、爷爷烧窑,一家人就是一个小作坊,还有专门进行仿古瓷交易的市场。

很多用词考究的人不愿将陶瓷划真假之分,而是称作历代陶瓷和现代工艺品。仿古瓷,指的是后期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种而烧造出来的瓷器,这在历代都有,比如宋代仿商周的青铜器,清朝仿明朝的宣德炉、执壶等。仿制品并不是一文不值,好的仿制品尽管无法与原作比拟,但价格也有上万元不等。但将仿制品说成原作“忽悠”人卖高价,自然价值无法对等。像如今在网上卖得风靡,价位在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自然无法与2.8亿港元的“真身”相比。

景德镇的仿制品也不是所有都卖高价,据阿林介绍,市场上的仿古瓷根据成本和相似程度的不同,也分为低、中、高三档。低中档做工粗劣些,多卖几十元,而做工精致的高仿品,也只能由为数不多的大家“操刀”。

普仿品成本批发价多在几十元

景德镇哪里能买到品相比较好的仿古瓷?不少人会推荐休闲广场附近的陶瓷大世界,那里是陶瓷商铺的集中地。你能找到各类仿古瓷,全国各地包括青岛的很多陶瓷商贩都是在这里拿货。这里几十元批发的仿古瓷,到了摊贩手中便成了宋代名窑或者明清瓷,低的卖几百元,高的卖成千上万。

据知情人透露,商贩们在这里批发也得防忽悠,有的陶瓷盒子上写着某位知名艺术家名号的,或者研究中心的证书,但行内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就得学会厚着脸皮砍价。一般的景德镇餐具价格在100元以下,工艺类的都是在500元以下,那种大的装饰性的花瓶都是在600元一对。这样的价格较五六年前也高了,主要原因是原料成本增加不少。相关数据显示,前几年一吨高岭土600元,现在要8000元,而1吨只能淘出300斤使用。以往在陶瓷摊上100元出头便能淘个青花瓷盘,现在得七八百元,也不足为怪。

陶瓷爱好者杨先生曾经从事过陶瓷生意,他告诉记者:从市场上成批批发的陶瓷,通常是仿古瓷中比较低档的仿品,批发的人也多是各地市场的摊主商贩。几十元批发的较低劣的仿古瓷,转手到外地市场陶瓷摊上,通常会翻10倍变成几百元出手。

成本越高最终售价越高

价翻10倍后成交,这只是仿古瓷利润里的最低链条。“成本价越高的高仿品,利润空间越大。”岛城陶瓷研究者高先生说。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高仿品,制作成本也相当高,需要真正还原古瓷的生产原料和过程。烧制采用柴窑、绘画风格字体笔法相似,之后还得通过各种手法去贼光、做包浆,甚至靠化学手段让陶瓷年份检测躲过科技测试等。

高仿品做好后,还得需要一个完美的故事。祖上流传、窑址发掘、盗墓所得等,无论运用哪种煽情手法,最终目的是让买家“信”了,实现仿古瓷的“价值飞跃”。高先生曾经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故事,一个陶瓷贩卖者成功地将一个高仿青花瓷瓶“推销”掉,成本一万元左右的高仿瓷,最终卖了一百多万元,翻了100倍。

业内人士:摆正心态谨慎投资

对于高仿瓷市场如此活跃的现象,陶瓷研究者王先生认为:有需求才有市场,高古瓷仿制如此活跃,可能也是市场发展所致。“如果生产出一种仪器,一测便知道真假,也许就没有这么多人去爱好了。”他说。陶瓷是稀缺资源,但它不跟石油似的是不可再生资源。陶瓷是随着时代的推动在不断挖掘,高古瓷没了,有明清瓷,明清瓷没有了有民国时期的瓷器,之后还有解放前后等。只要有不断地创作,便有不断地循环更新。

但对于以陶瓷为投资对象的收藏者来说,只能擦亮眼睛,谨慎入手。如今很多高仿瓷,高科技仪器都无法测出真假,传统的目测鉴定法也没法保证万无一失。只能凭借各种经验和知识,摆正心态,谨慎投资。

大理石的特性及优点


大理石之石材特性与及优点:

1.不变形,硬度高,耐磨性强。

2.抗磨蚀,耐高温,免维护。

3.物理性稳定,组织缜密,受撞击晶粒脱落,表面不起毛边,不影响其平面精度,材质稳定,能够保证长期不变形,线膨胀系数小,机械精度高,防锈、防磁、绝缘。

一、岩石经长期天然时效,组织结构均匀,线胀系数极小,内应力完全消失,不变形。

二、刚性好,硬度高,耐磨性强,温度变形小。

三、不怕酸,碱液物侵蚀,不会生锈,不必涂油,不易粘微尘,维护,保养方便简单,使用寿命长。

四、不会出现划痕,不受恒温条件阻止,在常温下也能保持其原有物理性能。

五、不磁化,测量时能平滑移动,无滞涩感,不受潮湿影响,平面称定好。物理性能:比重2970-3070kg/m3耐压强度:2500-2600kg/cm3弹性系数:1.3-1.5×106kg/cm2吸水率。

具体分类如下:

a类:优质的大理石,具有相同的、极好的加工品质,不含杂质和气孔。

b类:特征接近前一类大理石,但加工品质比前者略差;有天然瑕疵;需要进行小量分离、胶粘和填充。

c类:加工品质存在一些差异;瑕疵、气孔、纹理断裂较为常见。修补这些差异的难度中等,通过分离、胶粘、填充或者加固这些方法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即可实现。

d类:特征与c类大理石的相似,但是它含有的天然瑕疵更多,加工品质的差异最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瓷足底特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瓷足底特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