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壶天自春 茶香四溢

壶天自春 茶香四溢

古代瓷器壶 自发热瓷砖 古代瓷器玉壶春瓶

2020-11-17

古代瓷器壶。

晚清瓷壶

国人的饮茶之风自古盛行,中国茶文化也是历史悠久。当今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和收藏门类的日趋精细,茶壶也成为人们的收藏品,藏市中,一件精品茶壶往往是一壶难求。

由于瓷器茶壶既可待客品茗,也可陈列欣赏,所以是笔者十分喜爱的收藏专题之一。在笔者收藏的茶壶中,壶型变化甚多,有:瓜楞壶、梨形壶、四方壶、鸡心壶、钟形壶、提梁壶、手执壶等等,这其中,尤有几件茶壶很为笔者酷爱。TAOCi52.coM

两把是清同治年间的“粉彩鸡心壶”,很有特点,其壶型是上大下小,圈足很小,器型饱满;一把是人物壶,绘琴棋书画题材,壶通身工笔细描了八位仕女;一把是粉彩花鸟“五伦图”茶壶。所谓“五伦”即儒家所倡导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鸟中的凤凰、仙鹤、鸳鸯、鸽、黄莺来代表五伦。我所藏的这把壶用上好彩料描金绘制了上述五种鸟类,辅以牡丹、兰竹等吉祥花卉图案,口沿描金,底款是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手书篆书双圈红款;还有一把是清光绪刻瓷钟形壶。在如玉般温润的釉面上,古人以刀代笔刻画了一位凭栏妙龄女子黯然神伤的思春场景,线条流畅大气,似绘画中的白描手法,背面楷书娴熟地镌刻“国色天香壬寅仲春雨生砚兄大人雅玩兆麟八弟黄子瑞敬赠”字样,由此可见是光绪年间的一把定制赠送茶壶,壶型为钟形提梁壶,原配纯银把手,盖为蜘蛛纽,此壶似为当时的名家所刻。

晚清民国瓷器尤其是文人雅士喜爱的茶壶,由于受当时海上画派影响,其画风文气,色调雅致,艺术成就较高。当时瓷器彩绘者可分为两类,一为彩瓷画师,他们多是科班出身,书画功底扎实,一般不以此为生计,其中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浅绛彩文人瓷画和以汪野亭为代表的“珠山八友”新粉彩瓷版画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能率真表现画家的胸襟,意境清新高远,多为达官贵人或殷实大户人家定制为主,专绘高档瓷胎,作品富于变化而少有商业味道。

另一类是彩瓷匠人又称红店老板,是彩瓷的专职画匠,他们以此职业维持家庭生计,从业人数众多,作品大多流向市井阶层,是晚清民国瓷绘的主力,目前传世品也以此类画匠作品最为常见,其水平也有高下优劣之分。

相关阅读

紫砂壶:因壶适茶,因茶选壶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总所周知,紫砂茶具的优势在于茶,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如是不是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应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来泡茶。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方就能体会其中无穷的乐趣。

用养壶之法,也能养好紫砂盆、紫砂雕塑和整个紫砂艺,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谛,还报人间。制陶(制壶)艺人,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达到美的休闲紫砂文化之享受,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瓷器上的国色天香


牡丹在唐代因其富丽堂皇,百花之中亦最受欢迎。宫廷御花园,大臣府第,文人居所,无不争相采购、种植,欣赏其风姿。较有规模之庵观寺院莫不寻觅名贵品种种植牡丹,用以彰显其知名度,招徕贵宾以及一般施主。盛唐之际,牡丹被誉之为国色天香,实至名归,决非偶然。安史之乱后,盛唐之“万国衣冠拜冕旈”之盛况未能延续,然欣赏牡丹,用美术或诗文歌咏牡丹已成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出门俱是看花人”也成为文明之标识,生气蓬勃之文化传统活动。

宋、元、明、清以来,无论绘画、诗文,无论陶瓷、雕刻、织锦,仍争相以牡丹为题材,实属必然。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可能折射中华大地再现盛世之渴望。宋代诗人陈与义有《牡丹》七绝:“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即为确证。

我们也应注意到唐代诗词对牡丹的热情歌颂,还有宋元时期,文人因国势衰弱,蛰居江南,或流浪岭南,对牡丹产生了难以言喻的一种苦恋情结。

清明、寒食、重阳等等皆为古代节令,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名句流传。而花开花落虽随节令而异,而以“牡丹时”作为时令称谓则属于颇为特异的事例。诸如欧阳炯《三字令》之:“春欲尽,已迟迟,牡丹时。罗幌卷,翠帘垂。”又曹邍《[玲珑四犯]被召赋荼靡》:“天气乍雨乍晴,长是伴,牡丹时节。”

明明“被召”填词的题材是荼靡,作者依旧要再点明是牡丹时节,这说明牡丹在作者心目中已占有了十分特殊的地位。明白这些道理,瓷器上频频出现牡丹饰纹的原因基本上也可以理解了。

改革开放以来,牡丹在洛阳、菏泽等地迎来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国众多观光者,另一方面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大规模扩展牡丹园地。当今,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倡导全世界共同繁荣,共同飞跃之中国梦。目前中国之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文化艺术则渊源绵长,影响深远,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即为明证。目前中国观赏花卉之风尚已不亚于当年盛唐时期。

以上海而论,有时某一公园仅仅一天之中,看花人竟达二万以上。当然,百花齐放,不仅牡丹一花独放也。

我们不能忽视在“出门俱是看花人”的同时,美术与诗文也出现了许多品题花卉佳作。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作品编印出版,使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新篇章保存下来,既可供后人作为史料研究,也可在国际上作交流。

据《文汇报》载:“上海博物馆最近一次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上,有元代青花缠枝牡丹凤穿花纹兽耳罐既见于国内,在海外亦有发现。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品亦有相似的牡丹纹大罐,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也曾出现类似兽耳大罐的踪迹。”由此可见,欣赏牡丹之风早已与唐代文明同时传播于世界各地。去年法国画家以油画牡丹参展汤兆基美术馆之牡丹画展,亦非偶然,自有其绵长之历史渊源。

改革开放之初,文艺方面就有大型舞蹈《丝绸之路》,既是反映盛唐之景观,也是中国人民内心为祖国繁荣昌盛之歌颂。《丝绸之路》之“花”乃荷花,那是题材做决定的。丝路所经诸国以崇尚佛教者较多,寺院中佛像均以坐于莲花(荷花)宝座之造型为主。

如今牡丹再次成为我国文艺之主要题材之一,有其必然因素。汤兆基先生擅长书画金石,多才多艺,所画牡丹最为国内外推崇,我认为与中国之飞速发展亦有内在之联系。当然,我们提倡一带一路,愿与世界共同走向繁荣富强,不仅仅提倡百花齐放,我们正在营造万花竞艳的美好世界,所以从世界各国引进了一批又一批的樱花,睡莲、郁金香、蝴蝶兰等等。我们游览风景区时,无论春夏秋冬,均有繁花如锦,异彩纷呈,应接不暇。

其中牡丹不仅在中国最为流行,品种亦最多,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乃是不争的事实。汤兆基先生所画牡丹曾多次出版画册,获得盛誉。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生活。他多次亲临洛阳、菏泽,细心观察各种牡丹之千姿百态,复于海湾森林公园汤兆基美术馆外,辟地二十万平方米,种植牡丹,风晨月夕,就近欣赏其风采。二是名师传承。他研读李叔同之诗文、白蕉之书法,钱君匋之篆刻等艺术,传承其人文精神,故所画牡丹能收形神两似之效果。三是重视研究古代有关牡丹之文物。不仅周昉之《仕女簪花图》,历代瓷器上之牡丹纹饰亦作精详之分析与考证,乃有其独到之领会。故造诣独高,并非得来全不费工夫也。

陶瓷文化:陶壶鼻祖供春与供春壶


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这是清代学者吴梅鼎在他所著的《阳羡茗壶赋》中对陶壶鼻祖供春的赞句。

供春,又称龚春、龚供春,明代正德年间宜兴人,原是一个吴姓显宦的家僮,也有人说是婢女。据《宜兴县志》记载:明正德年间,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僮供春,读书于湖父金沙寺中。吴骞《阳羡名陶录》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家僮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凉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明矣。吴梅鼎《阳羡茗壶赋》的序言里说:余从宜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据查考,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极有文名,是吴门画家唐寅的好友。明正德甲戌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能政,供春。实颐山身旁一个髻龄颖异家僮。

金沙寺,在宜兴西南境湖山间,原是唐代宰相陆希声晚年隐居的地方,称陆相山房,又称遁叟山居。建筑宏伟。这所在地当君山之隅,东溪之上,古谓湖者。古时寺旁有一棵四五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据说满100年才结一个树瘿,100年以后每年结一个,色式非常奇特。当时供春侍候主人吴颐山住在金沙寺里读书,见一老僧炼土制壶,成品精美,就在空闲的时候仔细研究老僧的制陶技术。久而久之,他掌握了这一套复杂的技术。他私下取了一点老僧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土做坯,把寺旁的大银杏树的树瘿作为壶身的表面花纹,做成几把茶壶。当时,他没有工具,只有一把茶匙用来挖空壶身,并完全用手指按平胎面,捏炼成型。因此,他的茶壶烧成后,茶壶表面上就有指螺纹隐起可按的痕迹,显得古秀可爱,很像三代的古铜器。

有一次,供春做的茶壶被主人吴颐山看到了,以为质朴古雅,便叫供春照样再做几把,一面又请当代名流加以鉴赏。不消几年,供春竟然出了名,他的作品为时人所珍爱,收藏家况相搜购。从此,供春就离开了吴颐山家,摆脱了仆僮的生活,专门从事制陶事业。他的制品也被称为供春壶。

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实,时已经负有盛名,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清代诗人周澍曾有这样的诗句赞誉供春的作品:寒梧垂荫日初晴,自泻供春蟹眼生。疑是闭门风雨候,竹梢露重瓦沟鸣。又在《台阳百咏注》中记述:台湾郡人,茗皆自煮最重供春上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可见供春壶的工艺成就和当时的社会声望。

《项子京历代名瓷一名龚春圆形变色壶,并加注:项氏历代名瓷宜兴一窑出自本朝武庙之世,有名工龚春者,宜兴人,以粗砂制器,专供茗事,往往有窑变者如此壶,本褐色贮茗之后则通身变成碧色,酌一分则一分还成褐色,若酌完则通身复回褐色矣,岂非造物之奇秘泄露人间,以为至宝耶?与下朱壶咸出龚制,予曾一见于京口靳公子家,其后俱为南部张中贵以五百金购去。一名龚春六角宫灯变色壶,并加注:又纪龚春窑变朱色壶云:怪诞之物,天地之大,何所不有,余之未信者,未曾余自见也!今见此二壶项氏所记,把供春壶描写成神奇的器物,不足为信。已有后人驳其所言云:案壶用久则茶渍深,贮茗略现碧色,理或有之,非窑变色也。若如项氏说,通身转变,分明若此,似不近情。这个批评是以科学态度分析的,当然不无道理。

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他还创作过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新颖式样,而尤以树瘿壶为世所宝重。此壶乍看似老松树皮,呈栗色。凹凸不平,类松根,质朴古雅,别具风格。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绝技的矜重受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清代吴骞编《阳羡名陶录》一书里,对紫砂壶搜罗极广,记载详尽,可是单单缺少供春壶,吴氏以未曾亲眼见过供春壶为终身遗憾。稍后的张叔未自诩为陶壶鉴赏家,平生看到过不少紫砂壶,但在他的《清仪阁杂咏》中,也自叹福薄,没有看到过供春壶,甚至还感慨地说:这个瑰宝,世间已经不复存在了!

茶之灵性,壶之趣味


茶具文化和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壶,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艺术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紫砂壶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

壶光溢彩,紫砂壶装饰漫谈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装饰是紫砂壶工艺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它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进行概括加工,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更理想,使紫砂壶有一种特别的美。除此之外,还有如泥绘装饰。彩釉、捏塑装饰、印纹、帖花装饰、透雕装饰、泥色、调砂、铺砂装饰等其它工艺装饰。尽管形式和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别,但主要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又以美观的形式给人以欣赏,以达到艺术品和实用性为一身,满足人们的生活。

宜兴紫砂壶的装饰,由于其原料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必须在泥坯的制作中同是完成,同是也由于文人雅士的介入,自明清两代起,其装饰手法出现借鉴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瓷雕、竹雕、根雕、木雕、石雕等多种形式。并巧妙移植,溶于紫砂壶艺的装饰中。

紫砂壶装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繁缛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即胎体装饰和刻画装饰。

紫砂壶胎体线条装饰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的线条都必须用牛角或铁、木、竹制成的专用线尺进行加工,使线条挺括而又清新,这些线条不仅加强了紫砂壶的装饰效果,且可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减少产品在烧成时的缺陷,提高了正品率。

紫砂壶胎体线条装饰是紫砂艺人在生产实践中受其他器具,特别是明式家具的影响,而不断总结出来,它不断丰富了紫砂壶造型的装饰性,而且增强了实用功能。

紫砂壶刻画装饰是由制壶艺人署名落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书画金石家陈曼生设计的壶样,由制壶名工杨彭年等制作,再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撰词、作画、镌与壶上,成为一种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紫砂壶独特风格,也称“蔓生壶”,多有精品。清末,由于紫砂壶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紫砂壶刻画装饰逐渐形成一支专业队伍,正式列为紫砂工艺流程中一道工序,相沿至今。

陶刻装饰的题材比较广泛。紫砂壶上的铭文,以往都是择古人的诗句。内容有的是与茶或花卉有关的题咏,且多由《唐诗三百首》及《千家诗》中选出。画面常取材《芥子园画谱》及《点石斋画报》,19世纪画家任佰年花鸟画也被广泛利用。壶光溢彩,得到众多人的青睐,以收藏品的价值广为流传。

黑茶配陶壶,登对


1月6日是2012"湖南(红星)年货购物节开幕的第2天,虽不是周末,但红星国际会展中心红红火火,人声鼎沸。推着车、抱着孩子、三五成群……长沙市民吃着小吃陆续走进展馆内“逛”年货展。

酒水、茶叶、糖果、干货……年货堆积如山。手提着、肩扛着、车推着,市民采购热火朝天。普通年货销售旺,更有一些新鲜年货让人爱不释手。云电视、60公分长的杏胞菇、近一米的豆腐干……新鲜年货层出不穷,喜欢喝茶的也有福了,年购节上有黑茶的专用茶具首次亮相。

陶制茶具惹人围观

在现场,王大爷手里捧着一把结晶黄的茶壶仔细地端详。“这种陶制的茶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古朴柔和很有质感,不但可以品茶还可以做艺术品。”

刚喝完茶的朱美女也兴致勃勃地欣赏各种茶具。“这简直就是一个茶具的博物馆,大的、小的、肥的、瘦的,各种形状都有,我太喜欢了,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

喝茶的、欣赏的、购买的,层层包裹的人群让长沙窑陶制茶具展馆的负责人吴先生忙得不亦乐乎。

“真想不到,长沙窑陶制茶具这么受到大家的喜欢,开幕这2天已经卖出100多套了。”吴经理表示,这批陶制茶具是由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专门为黑茶研制的,此次年购节属于首次亮相,所以主要以推广为主,价格十分优惠。

黑茶专用茶具首次亮相

茶艺师忙得不可开交,泡了一壶又一壶。刚泡出的黑茶,入喉自然、韵味回甘、唇齿留香且并不感到烫嘴。原来这是陶制茶具的特点之一。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好茶需好器。“喝茶还是陶器好,陶制茶具更适宜喝茶。”著名黑茶专家、高级评茶师张流梅女士表示,黑茶作为湖南特色茶早已美名远播,长沙窑陶制黑茶专用茶具更加彰显了黑茶品质。

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打造的这批长沙窑系列陶制茶器孔隙比瓷大,透气性较强,品茶可以存香、聚香,并且陶土含有铁等微量矿物质,能够起到软化水质的作用。

“这批陶制茶具古朴、朴实、自然、厚重,文化气息浓郁,文化与养生共融,实用与收藏兼具。”吴先生介绍道。

长沙窑系列茶具继承了长沙窑陶器的古韵风格,不仅艺术价值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它让黑茶有了专有的茶具。

从外形上看,这批陶制茶具壶的开口较大,便于黑茶的洗涤,杯内的白柚便于观察汤色,茶海的高度较高便于留香。

“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黑茶性温,陶制茶具性凉,从养生上达到阴阳调和。”长沙府窑陶瓷艺术中心总设计师吴琪表示。

陶瓷文化:茶与壶? 主与仆?


没壶之前也得喝茶,有壶之后茶喝得更精致,茶是主,壶是从,有壶没壶茶都得喝。只不过,壶突然就发达了,扬名立万,颇有另立山头分家另过的意思。

但这是不可能的,失去了茶的限定,壶成了莫明其妙的一种东西、摆设,脱离了茶,壶无所适从。

都说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在静的时间里,品一杯茶,用上自己喜欢的壶。手抚紫玉,抛开世俗的烦恼,回归生活原始的本真,那是何等的快乐享受?

人很奇怪,每个人喜欢的东西往往各不相同;而每个人,又可能每段时间的追求不同,也会喜欢不同的物品。所以,有时我们喜欢上了,那其实是一种很值得珍惜的缘分。而紫砂,它几乎能让所有的人化异求同,超脱凡心,给你一种静雅的生活。

紫砂壶,既是日常可亲的实用品,可以斟茶倒水;又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可以欣赏把玩。既能静静地守候在田间地头,为辛苦劳作的农人消烦解渴,袪暑送凉;也能于风雅竹炉上,伴骚人墨客吟诗作画、纵论古今。

紫砂,可以质朴内敛。它的构造拥有自由和灵性,可以暖手温心,可以成全一种委托生命想象的大美。于是原本纠缠于繁杂琐事的,在品呷香茗、把玩砂壶中安静淡定。人生感怀寄寓其中,枕石醉陶已经足够,仕途宦海已经忘却。如果既能诗书立世,又能游戏人生,在一把紫砂壶上寻找入世与出世的平衡点,岂不妙哉!

紫砂,可以朴拙自然。一个小小的壶坯上,既可以题写壶铭,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又可以篆刻花鸟草虫,以寄托行云流水般的性情。天下哪一种陶瓷器皿能与之比肩呢?

当你用它泡上一壶茶,捧起它,它更是暖手暖心,润肺润肠,令你看淡俗事纠葛,感叹岁月静好。

陶瓷文化:供春壶的故事


自古以来,文玩、收藏的行当就是坑多水深,而紫砂壶作为新生门类,在清末民初就有许多人在仿制明代老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顾景舟和蒋蓉。

我们来说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把紫砂壶供春的故事。

供春壶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叫供春,第二个叫树瘿,第三个叫龚春。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名字的由来。

在各种传说故事中,供春是制作紫砂壶的始祖。明代成化年间在宜兴西南的金沙寺和一个叫智静的老和尚学习制作紫砂壶。而后通过观察古寺旁的银杏树树瘿得到了启发,将这种纹理通过工具制作在了紫砂壶上。

而最早关于供春壶的文字记载,明代书籍阳羡茗壶系上就已经有了。正始篇详细的介绍了制作方法,还特别提到后世有人认为他姓龚,把他的名字写作是龚春。但是周高起本人在吴颐山的家里看到了时大彬仿制的供春壶,上面刻着供春二字。随着阳羡茗壶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供春壶这三个名字,现在基本都统一为供春壶了。

这里讲两句题外话,周高起这个人,晚年住在江阴的山里面。后来被乱兵拿刀勒索,他反而破口大骂,也因此而卒。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刚烈正直,那他所写的书的内容可信度也比较高。

储南强和国博中那把供春壶的故事。大约是1928年,储老在苏州的文物市场闲逛。偶然间发现了一把供春壶,做工相当考究,而且颇有古味,储南强拿起来细细一看上面有供春两个字的刻款。

储老买下以后与苏州的收藏大家吴大徴先生两相印证,认为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当时买来的时候缺盖,特地找了号称当代陈鸣远,也是紫砂七老之一的裴石民配盖子。

储老的朋友画家黄宾虹建言,原来的瓜蒂盖子不太符合画理。经多方交流之后,裴石民就配了灵芝盖,这也是灵芝供春的由来。

之后这把供春壶声名鹊起,不仅在国内名声大热,而且还流传到了海外。英国大英博物馆闻讯以后有意出价2万块钱收购,而且日本人也是垂涎三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储老为了避免这把壶流落到日本人的手里,还特地跑到山里把这把供春壶给挖个坑藏了起来。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才把这把壶又重新挖了出来。

后来新中国成立,储老把这把供春壶和登记在册的来历,一起献给了南京博物院。大约是1958年的时候,南京博物院再把这把供春壶转交至中国国家博物馆。

讲完了国博的供春,再来讲讲大收藏家施镇昌的供春壶和顾景舟的故事。

大收藏家施镇昌有一把供春壶,在55年的时候,储南强通过多次观察、仔细辨认,认为这把供春壶也是明代的真品供春壶。

一晃三十年过去,在1983年,施镇昌的儿子,带了大彬僧帽壶和真品供春,特地专程赶到了宜兴紫砂工艺厂请顾老为之鉴定。而顾老经过仔细辨认以后,认为大彬僧帽壶是紫砂七老的王寅春所仿,而这把供春壶则是清代的花器大家黄玉麟所仿。

对于这个鉴定结果,施公子难以接受。顾老不得不把紫砂厂陈列馆所藏的黄玉麟供春壶拿出来比对。从纹理的布局说到筋络的走向,以及工具的手法。最终施公子艰难的接受了这个鉴定,而潘持平大师也在旁边做了整个事情的见证。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午,顾老自感时日无多,让潘持平大师去医院做个记录。顾老他自己说一生看过一十三把供春壶,其中也包括国博那一把供春。每个藏家都说自己的藏的是明代真品供春壶,而且还有统一的故事:由于壶盖损坏,所以由黄玉麟所配。

顾景舟认为这一十三把供春壶,均为黄玉麟所做,他说,我对其中十二个人都说了真话,只有对唯一的一个上海的病体老人说了违心之言。所以他让潘持平大师把整个事情记录下来,待他去世后再行发表。

功夫茶为何选择紫砂小圆壶呢?


在功夫茶的18个程序上,把孟臣和若琛杯连在一起了,在《龙溪县志》里也把「大彬之罐,若琛之杯」连在一起,「若琛珍藏」款小瓷杯产于清康熙年间,和大彬孟臣的茶壶一样,假款仿照历代不绝。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彬款壶、孟臣款壶在康熙年间,就成了功夫茶中的一种重要的器具了。那么,功夫茶为什么会选择这种紫砂(或朱泥)小圆壶呢?

首先,从工艺上,朱泥适合于制作小圆壶,而功夫茶叶多水少,汤色浓郁,追求质而不追求量,故杯宜小不宜大,壶大杯也相应要大,岂不成了牛饮。

其二,体量小的茶壶,陶色和器形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表面的装饰常常只会产生画蛇添足的效果。壶既然要小的,只好圆下去了。

其三,泡功夫茶,采用朱泥壶最优,根据专家的研究,认为泡茶「以今日台湾的高山茶、乌龙茶为例,确是朱泥优于紫砂,紫砂壶优于潮汕壶,这是有共识的认知,亦有其科学根据,因其毛细孔结构粗细松实不同,对香分子的吸附有所增减。但潮汕壶则擅于诠释普洱茶及重焙火的铁观音,可增益其陈韵。总之,不同的茶应用不同材质、不同烧结度的壶(杯、碗、盅)来追求最佳茶汤表现。」此说甚切,精于茶道的功夫茶人,必然像重视茶叶的质量一样,重视茶壶选择。

其四,紫砂和茶汤色相相近,协调,这是一种沈郁稳重,不事张扬,但并不寂寞的颜色,小壶的造型通常线条柔和,低矮,简练而不呆板,平稳而不凝重,淳朴庄重,是一种忠实的茶具,这种形式很适合功夫茶区的饮茶习惯和审美情趣;也与当地人的性格特征有直接的关系。闽南人的性格也如同闽南的丘陵地带,山不高峻,河不宽阔,农业条件优越,生存条件良好,只求平平安安过日子,不想冒太大的风险,没有北方人的豪爽,没有江南人的潇洒,民风淳朴,性格内向,追求安定,相信传统,注重形式。

君不见,孟臣、思亭创造的一个壶式,就足以把闽南的茶人打发了几百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