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器形 > 导航 >

崇祯青花器的装饰特色

崇祯青花器的装饰特色

古代瓷器的器形 青花瓷器的鉴别 崇祯瓷器鉴别

2020-03-16

古代瓷器的器形。

概括起来有九个方面的特点: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有什么特色?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有什么特色?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

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简单旋纹状的暗刻花纹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

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装饰倒垂的蕉叶纹

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萱草和合欢树

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

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等

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人物衣饰上的特殊花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陶瓷文化: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特色有哪些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

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简单旋纹状的暗刻花纹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

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装饰倒垂的蕉叶纹

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萱草和合欢树

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

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等

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人物衣饰上的特殊花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特点


明代崇祯青花瓷器的装饰特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

1、擅长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

崇祯以前虽然也有不少青花瓷器以人物作装饰,但题材大多局限于八仙、仕女、婴戏、高士等,而崇祯青花瓷器的人物故事题材较前更为广泛,所见题材有十八罗汉、苏武牧羊、水淹七军、仙人乘槎、刘海戏金蟾、对弈图、兄弟联芳、仕女伎乐、庭院仕女婴戏、梦境图、加冠进爵图、进戟图、钟馗出猎图、东方朔偷桃、浴象图、携琴访友图、月宫图等。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除了题材丰富以外,还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如画面中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盘献给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绘两人分别捧一官帽、爵杯献与主人,意寓加冠进爵。也有的绘一人物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生三级。还有的绘浴象图,绘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献给骑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其次,受晚明高度发达的版画业的影响,出现大量取材于版画和小说插图的有关历史、戏剧故事的题材,如故宫博物院藏崇祯十年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即取材于战国时期须贾向张禄赠绨袍的故事。此外,扬州文物商店藏青花人物故事莲子罐则是取材于三国演义中水淹七军的故事。

2、简单旋纹状的暗刻花纹

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际一周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仅为简单的旋纹,系崇祯青花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绘有太阳或月亮

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寓指日高升。这种画法一直影响到清代顺治、康熙,我们在康熙十年辛亥中和堂制青花釉里红盆中仍能看到这种画法。

4、装饰倒垂的蕉叶纹

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装饰倒垂的蕉叶纹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为倒垂的城垛纹。筒觚等器物则多于中腹以下绘一周倒垂的蕉叶纹。倒垂的蕉纹最早见于万历年间,万历的倒垂蕉叶纹比较写实,见于筒瓶的口部。崇祯的倒垂蕉叶比较简洁,多为大小相间的形式,大蕉叶中间留白,为崇祯辅助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5、萱草和合欢树

此类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为什么此时人们喜用萱草和合欢树作为装饰呢?我们从嵇康所著《养生论》一书中找到缘由。康书日:“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顺治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的叶很小很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

6、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

在笔筒、筒瓶、莲子罐、净水碗、香炉等琢器的器身所绘画面中,往往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绘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极富时代特征,这种括号状云一直延续至顺治,从上海博物馆藏顺治十四年青花人物净水碗中仍能看到这一特点。

7、画面中常以洞石芭蕉、洞石花卉作衬景

也有的以麒麟芭蕉、花鸟、博石花卉作为主题图案。传说麒麟有角不用,故被人视为仁兽并以之象征祥瑞。崇祯、顺治之际,社会动荡,百姓苦于战乱天灾,故此时瓷器常以麒麟为装饰,籍此企求吉祥平安。有的则于一件器物上同时描绘麒麟和大象(大象寓意吉祥),借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的愿望,如《金明集瓷选录》中的青花麒麟芭蕉笔筒和《翰海95秋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中的青花大象麒麟缸。

8、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等

受绘画的影响,此类青瓷器往往于画面空白处以隶书题写干支纪年、作者字号和摹绘的印记,个别还题写诗句,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先河。如上海博物馆藏崇祯十六年青花罗汉图笔筒画面空白处青花隶书题写“飞鸟遗址”蝉退亡壳。垂露成帷,张宵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心能变,违士拔俗。癸未夏日述古律,书为尔济词文轻政”并于款识末端摹绘圆形“竹”字、方形“景”字图章各一方。

9、人物衣饰上的特殊花纹

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种“*”的衣饰,广泛见于明代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鲜明的时代特征。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特色


康熙时期的民窑青花瓷,色泽莹澈明净,色阶层次分明,它在艺术上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时代特色,是景德镇民窑继明嘉靖、万历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天地。

本文试从康熙期民窑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和其题材两方面谈谈它的装饰特色。

娴熟的技巧

(一)层次分明的色阶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就是在青花的分水技巧上,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料分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的艺术效果。所有这些,与当时作坊内科学的分工是分不开的,所谓"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这种染、画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青花彩绘技巧日臻精进。

(二)讲求线条和布局 康熙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都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色画中,前半部树、小亭往往排得茂密紧凑,线条粗壮挺健,料色用得浓重繁复,显得密不透风;后半部的远山,则用较浅的料色湿笔勾染,看去疏朗开阔。这样以干湿、粗细不同的用笔和料色,可以充分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

(三)吸收他人的艺术营养 康熙时期的民窑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形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我的影响,所绘纹样自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的情趣。这时期所绘人物有唐人风度。同时画匠们充分重视了对人物姿态的生动和神气表现的描绘:如头部微仰、双目向前凝视,是表现放诞,傲慢的性格;手捧酒杯、满颐髭须,蹙额静观,是表现若有所思的神色;又如面露笑容、自得其乐,身旁柳青花红,则说明人物正陶醉于春天的美妙景色之中。总之,无论是凝视遐想、沉思、微笑,还是表现超然凛凛的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炼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特别是康熙时期人物画的衣纹,往往遒劲而带方形,加上背景以树石、芭蕉之衬,简洁质朴,又显得苍古离奇,风拂衣动,使画中人物显示出一种潇洒自如的落落风度!

广阔的题材

康熙时期,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青花瓷装饰题材,应运而生,有植物、动物、人物、山水景色图案及书法艺术类。

(一)植物图案

在这类题材中较为流行的还是莲花纹,多以缠枝式,有与动物结合、也有与人物画在一起。其次是梅花,例如,"梅月清辉"以浓艳的青料描出花卉轮廓,以浅的色阶烘托出月影,景物萧疏,异常清新!

在这类题材中,还有以寓意手法,采用民间口采(吉祥语),寄物喻义,表现人民对现实社会中福禄寿喜追求的主题。常见的葡萄纹,寓意"多子多孙";瓜、蝴蝶画在一起,谐音"瓜迭绵绵",展示对丰收的祝愿,牡丹象征富贵,与花瓶画在一起,寓意"富贵平安"等等。

另外,在顺治朝就大量出现的梧桐叶,康熙时也较多,画面上只一片宽腴的叶子,旁边配诗"一叶得秋高、新春再芳菲"等,特别是那种把诗句题在叶片中间的浪漫装饰法,成了蓝色的叶片,白色字,赋予画面平中有奇的情趣,使人们某种意象得到体现。

动物图

案 "马","兔"、"鱼"等动物形象大量出现在康熙民窑青花瓷装饰题材中。马有奔卧之分,奔者"骁腾四蹄轻",卧者,则"似伏江岸听涛声";兔,以古代神话中的玉兔形出现,往往头仰起,蹲卧在小土坡上,总表现一股骄骄自在的神气;鱼,在吉祥图案广泛流行的清代,是"连年有余"的吉祥物,彩绘者常以细致,生动的笔触描绘出肥硕的鱼儿,从一片碧波中跃出,翘首面对冉冉升起的术阳,象征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情趣在升腾。

(三)人物、山水图景

康熙民窑青花装饰中的人物题材较多,略可分:仙佛道教人物(飘逸的八仙过海、寿星盘腿趺坐、西王母手捧桃子等);婴戏纹(百子图、独舞图、庭院游戏等);高士图(竹林七贤等);仕女画(发鬓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唇似米点、端庄稳重);戏曲故事图等等。

当时较流行的还有人物与山水景色画在一起的,象"携杖缘水向家门"、"钓罢戴月归"、"秋江独钓"、"水云影伴低吟"等。这些画面的前半部往往是一老翁在水边柱杖、待渡、垂钓、钓归、凝视和漫游等形象,茅屋置其一边,湖中渔舟若干,岸边杨柳数支,远处的山峦渐隐,好一派山青水秀的江南风光,揭示出康熙时人民生活日渐繁富的现状。

书法艺术类

有中国诗词"赤壁赋""梧桐一落,天下皆秋"等,有吉祥语福、禄、福寿葡萄,以及各种字体的"寿"字等;其它的还有用少数梵文、满文、喇嘛文、蒙文作装饰的。

总之,民窑青花瓷的装饰,以质朴、情真、淳美见长,它有其自身的艺术功能,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其中饱含着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和历史足迹,反映着民族的心理与精神素质,我们应继续探索和研究,使景德镇古代民窑青花瓷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益发得到充分弘扬!

注释:《陶冶图说》

论元青花的撒蓝装饰技法及其艺术特色


关于元青花的装饰方法,笔者要特别提出的是尚未被多数专家学者关注的一种元青花装饰手法——撒蓝。这种撒蓝装饰方法在元青花中运用相对较少,但多是在元青花精品中见到。如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藏直径为45厘米的元青花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大盘(图1),在白花上弥散着蓝色的斑点,显得更加幽深美丽,是运用撒蓝装饰手法的典型代表。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指该盘“使用了一种特别的技法,把蓝喷洒在上面”。笔者认为这是元青花的一种成熟的装饰技法——撒蓝,也就是说这种装饰方法是元代工匠有意识的美学追求,并已经普遍运用于元青花的图案装饰之中。

而笔者收藏的元青花小碗同样采用了撒蓝装饰手法。在洁白的胎壁上采用了撒蓝装饰技法,碗内壁散布着稀疏的蓝色料点,十分美丽,显然是工匠人为装饰的结果(图4、5)。

以上多种资料以及元青花实物,充分证明撒蓝作为一种元青花装饰技法,在元青花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被普遍运用,是元代制瓷工匠主观上有意识的美学追求,是元青花的一种成熟的装饰工艺和技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元代制瓷工匠针对不同的器物所施撒蓝的浓度、密度以及粒度也是十分讲究的,完全配合了不同器物的特点和需要,达成完美的艺术装饰效果。

元青花中的撒蓝技法作为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在元代就已经成熟并成功地运用于各种元青花瓷器的装饰之中,它是在生坯上绘画、印花、刻花等工艺完成后,使用极细的蓝料颗粒撒布在坯体上,形成不均匀的弥散状蓝点再罩釉烧成,造成一种朦朦胧胧的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属于个性极强的品种,《南窑笔记》称其为“吹青”,相对于单色釉,洒蓝釉更富于变化,变化之中又不失沉稳和内敛。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的景德镇,景德镇御厂遗址曾出土宣德洒蓝釉碎片,观其釉色,似为实验器,说明宣德时期开始创新这种釉色,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蓝釉,制作工艺与蓝釉不同,却与青花有共同之处,青花以钴料作画,洒蓝则是将钴料吹于坯上,其装饰效果取决于钴料吹于坯上的形状,如果是星星点点地吹于坯上,则形成洒蓝的装饰效果。工艺上洒蓝釉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具体工艺方法据《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明代宣德洒蓝釉完整传世器物仅见一种钵形碗,首都博物馆藏宣德“洒蓝釉”钵(图6),它的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

明、清两代洒蓝装饰技法脱胎于元青花的撒蓝装饰技法,是受元青花撒蓝技法的启发,在元青花的撒蓝装饰技法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撒”与“洒”两种不同手法的分野。“撒”者是以颗粒状的钴蓝料直接撒布在坯胎上形成不均匀的弥散状态,而“洒”者则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一种液态蓝釉采用管子吹到坯胎上去,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对照元青花的撒蓝与明、清时期的洒蓝釉瓷器,二者的直观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毕竟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装饰技法,但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传承脉络仍然是清晰的。

鉴识:崇祯青花瓷


鉴识:崇祯青花瓷

崇祯时期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较为特殊的时期。由于朝廷动荡、国力衰竭,朝廷顾不及官窑瓷器的生产,因此官窑瓷器带有帝王年号款的甚少。本文对天启、崇祯青花瓷真假辨伪。

辨伪工作十分复杂,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得清,即使对于鉴识专家来说,也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只能具体问题具体讨论。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感受,探讨一下天启崇祯青花瓷的辨伪和断代问题。

对于天启崇祯的青花瓷,一般都是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因为,青花瓷发展到万历之后,已明显走了下坡路,而天启、崇祯制瓷风格比较相近。那个时候,由于制瓷业的趋于衰落,官窑生产几近停顿,现在能见到的,大多是民窑器。此两朝的胎质显粗糙,盘碗类器的器底有点点黑疵,跳刀痕明显,部分有烧痕或有粘砂。官窑器较民窑器稍好,但总体均不如前朝。主要是三类产品:庙宇供器、一般日用瓷和销日本的外销瓷。就一般日用器皿而言,虽然也有精良之作,但大多制作较为粗糙。底足处理草率。釉色灰青。青花大都用石子青着色,少数也有用浙料的。色泽有鲜亮明快的,但大多数青花发色蓝中泛灰,有些甚至泛灰黑,无青翠之感。崇祯时还出现灰暗发褐者,青花多有晕散。天启崇祯之时,底釉的釉发青,并常见有橘皮纹出现。明代天启之时,在审美风格上已完全突破了官窑程式化的束缚,大凡山水、人物、花鸟、走兽、鱼虫、静物,大至龙凤神仙,小到虾虫之微,无一不可入画。而且,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常以细线画成。很多文人画为画瓷者所吸取。如果再看到兔款装饰,且底部见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一般就可以认为是明末之物。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青花器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当然,仅以此理念去辨别,却往往会上当。笔者就因此而吃过药。

后来,在见到真正的天启崇祯青花瓷后,方才悟到,有些东西仿品完全可以依样而做得和真品无异。如窗格纹、白兔款、瓷釉色调、造型制式等等,这些特征后来人均可仿制,因此,不仔细辨认的话很容易上当。要鉴识真正的天启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者,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还有一点很重要,即嘉靖期瓷器的胎釉之间常有一线橙黃之色显现,而且自万历以后,在青花的涂抹处,已有指捺水印纹出现。而窗格纹装饰一般出现在万历之后,因此,如在釉色和青花发色上可认定是晚明之物后,如胎釉之间无橙黃色调,又可见指捺水印纹者,加上纹样上有窗格纹、白兔款和底部见跳刀修饰者,再参考其他特征,如均符合,则断为天启崇祯瓷应无大错。因年代久远而生出的包浆,虽然现在也有仿造者,但仔细辨认则不难区分。水印指捺纹较难仿造,当是鉴定时的一个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断代也是大体而言的,因为,无论是水印指捺纹也好,胎釉之间的橙黃色调也好,均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龙泉青瓷的器形和装饰


龙泉青瓷的传统器形当中,最主要的一类是几千年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日用瓷器形,如盘、碗、杯、洗、瓶、炉一类,造型千变万化,种类繁多。如盘类有莲叶盘、六角盘、菱形边盘、葵瓣盘等;碗类有撇口、直口、内折口、葵瓣口等。此类器形多为日用瓷,大批量生产。古时用龙窑烧制时,一窑产量能达几千甚至上万,因而价廉物美。

第二类主要为仿古类器形,多为工艺瓷。制瓷人一般不惜工本,追求器形巧致精美,多供官府使用,其中又以仿制宋代器形的作品较为普遍。如宋代的瓷器至明朝时仍有仿制,清雍正时期仿制的宋代官窑至今仍令老成的藏家难辨真假。而南宋时期的票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等,现今的制瓷人作品中亦多有涉及,市面上多有产品在售。宋时器形虽婉约精致,缺少点大气阳刚之美。而另一种仿古制瓷则多以仿制春秋战国或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为主,此类器形多为大器件,烧制难度大,作品多气象万千,端庄肃穆。因此在制瓷过程中,将宋瓷精致细腻的手法结合青铜器的气势磅礴将会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

器形工巧端正自然须配上得天独厚的装饰,再结合独特的釉色方有制作出上乘龙泉青瓷的可能,纹饰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青瓷的装饰无外乎开片、跳刀、绞胎、印纹、刻划花、贴花等几种类型。

开片是青瓷生产过程中釉面自然开裂的一种缺陷,本无审美可言。古人通过观察逐渐掌握了制作裂纹釉的技术,从而渐渐引出了流行中国上千年的开片青瓷,俗语云:破镜难以重圆,开片青瓷实现了釉身开裂而胎质完好的残缺美,正如维纳斯的断臂一般,残缺美永远是无与伦比的,因而受到历代官宦的推崇和喜爱。宋时的开片瓷多为结合薄胎厚釉,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且随着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崛起和青瓷的失晖,宋时的工艺技法多已失传。因此追求宋时巅峰技艺和成器效果成了每个制瓷人的心愿。

跳刀在上古时期的陶器中已多有所见,自商周至今历久弥新,受到众多工艺师的喜爱。跳刀的虚实、强弱、顿挫等都关乎整个器形的规整和对称,因此技术含量较高。然而跳刀多施法于半干半湿泥胎之上,不予上釉或上薄釉,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装饰作用,但青瓷终究以釉色取胜,如何搭配得宜便至关重要了。

绞胎技法始于唐代,多用不同颜色的泥胎柔和形成各式纹路。此种纹饰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充分发挥不同泥料的表现效果,色彩交融,晕化浓淡,凸显水墨画的无穷韵味,淋漓地反映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含蓄深长。现今的制瓷作品中亦多有此种手法的展示。

印纹主要利用磨具对泥坯做按、压、印、戳等手法制作出各类纹饰。古时用陶土制作磨具,现今亦有用石膏者。印纹磨具的发展较纯手工雕刻划花的效率高出许多,从而提供了青瓷大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只需制作出印纹磨具便能迅速为泥坯塑造精美的纹饰效果。此类技法对提高青瓷的产量和生产效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大批量产瓷技术根基。

刻划花对制瓷人的技法要求较高,主要利用刻刀直接在半干的坯体创作,刻出各类图案和花纹,由于深浅不一,导致后期上釉时浓淡不同,深厚者浓,浅薄者淡,凸显出浮雕效果。刻花的技法、功力都会反应到坯体的图案当中,刀法轻快则线条流畅、飘逸生动,刀法刚劲则线条有力,重点和层次较为分明,形成空间感。划花则是以竹制的工具在坯体上进行白描创作,用刀如用笔,纹饰以曲线为主,粗细一致,由于线的连续流转,相互穿插,使得整个画面有连贯感。刻花和划花一般在一件作品中是交替使用的,技法上时而大开大合,时而细腻精致,最终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青瓷作品。

贴花工艺一般也须利用模制或捏塑的方法制作出单独的物件,如花草、人物、动物等图案,然后用泥浆粘结在坯体之上,富有立体感,在仿青铜器类型中多使用贴花工艺。

作为制瓷人,器形和装饰的设计仅仅是一件青瓷作品的表象和肉身。每件青瓷作品都需要灵魂,正如画龙如无点睛之笔,便失去了灵魂。恰似苏轼的人品、文章、绘画,官职便是其艺术作品的点睛之笔。青瓷作品的灵魂便是制瓷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是厚积薄发的文化冲力,是博采众长和博古通今的誓愿。

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器的显著特征


明崇祯时期战乱比较多,国力比较弱,景德镇的产量可以说是明朝历史最低时期了。因为没有钱和多余的时间去烧瓷器,所以好东西比较少,但是崇祯时期是明代最后一个时期,有人说这是明末清初的过度开始,我觉得崇祯只是延续了这个过度,过度早就开始了。下面咱们聊聊崇祯时期的青花的显著特征。

器型:崇祯的时期瓷器的生产工艺和质量都在下降。民窑瓷器的风格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为连年战火,人们更期望平安和吉祥。所以崇祯青花瓷器品种明显减少,主要以花觚、香炉、烛台、净水盂等供品比较多。也有葫芦瓶、莲子罐、盘、洗、碗等日常生活用的,茶具、盘类、餐具一般都直接销往日本了。

胎釉:崇祯的青花一般胎质都不是很精细,胎比较厚,修胎手法很粗,白砂底足的情况比较多,一般都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但是崇祯的釉面是有进步的,亮青的感觉明显减弱,有逐渐靠向清代风格的趋势,能感觉到一种过渡。釉面比较薄,有的青花发色重的地方有黑色的斑点,大多数有晕散现象。但是也有发色比较稳定,色泽很亮丽的。釉底的器物一般都有粘砂,有时有细小的缩釉点。

纹饰:崇祯青花的人物故事流传下来的比较多,题材很丰富。这个时期的题材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出现了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因为战乱影响比较大,这也体现了人们渴望平安的一种寄托吧。在笔筒、莲子罐、筒瓶等器物的口沿或肩部一周和底足之上往往装饰釉下暗刻花纹。有的就是简单的旋纹,有的就是明显的明代纹饰。这也是崇祯青花比较显著的地方。人物故事纹饰一般都画太阳或月亮,画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阳,意思是指日高升。崇祯青花的大蕉叶纹饰的中间留白,这个也是崇祯时期纹饰的主要特征,可以辅助我们断代的特征。崇祯的云纹一般都是左右回绕盘旋的云纹,有的就是左右画法的括号云,这个括号云也是非常主要的特征。这个括号云一直用的了很久,顺治时期也有的,这一点需要注意一下。

观察一件瓷器还是要仔细观察细节的,因为有些细节就是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比如我上一篇文章写的那个青花五彩,那个青花的小鸟回头纹饰就是康熙时期的明显特征。多多观察细节,不对的瓷器做的在怎么逼真,也总能在细节发现他的蛛丝马迹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崇祯青花器的装饰特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崇祯青花器的装饰特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器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