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乾隆瓷器上的美学观

清代乾隆瓷器上的美学观

清代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瓷砖上的胶

2020-11-23

清代瓷器鉴别。

乾隆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方面是由于乾隆对瓷器的制作非常重视,对部分彩瓷器物的用途、形状、纹饰常有御旨,制作前需进呈画样或木样,审定后方可烧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清宫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唐英,他一方面完成皇帝旨意制作精美的宫廷用瓷,另一方面又注意吸收西洋的工艺美术,创造了许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

清乾隆 粉彩折枝花卉灯笼瓶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 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清乾隆 粉彩缠枝花鸟纹凤耳瓶

器型: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式大型器,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

清乾隆 粉彩蕃莲纹花觚

清乾隆 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精致的粉彩瓷器釉面坚致,细润如脂似玉,光洁无瑕疵。

清乾隆 粉彩花果大碗

纹饰:乾隆粉彩器纹饰种类众多,有山水、人物故事、花鸟、婴戏、仕女、花果、花卉、题诗,均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糅西方绘画技法,勾染皴擦,浓淡分水,清新明艳,立体感强。

彩绘:乾隆粉彩具有用色浓艳、装饰方法多样、富丽华缛的风格。

乾隆官窑粉彩集压印、剔划、绘画、开光、色釉、堆塑、描金多种工艺于一体。

有的陶瓷器物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色或白地开光,开光内绘粉彩纹饰。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代乾隆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

清代青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最能代表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产品,品质精良,主要担负着朝廷陈设和生活用器及对内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而民窑青花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

乾隆一朝六十年(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古铜器考》一书称赞当时的制瓷业是“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制瓷业集我国历朝名窑之大成,制做了许多精巧无比的瓷器。不仅官窑成就显著,民营窑场也兴旺发达。此时,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官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送入宫中。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形容当时瓷器“至乾隆,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提高,体现出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丝不苟,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青花瓷器整理和研究,综合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

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二、青料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上等浙料烧制。乾隆早期青花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许多青花瓷器的青料描绘上加重点染纹饰,有橘皮纹、晕散和黑色斑点,主要是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渤青”的艺术效果。乾隆中晚期青花发色同样浓重艳丽,但晕散现象逐渐减少。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或纯蓝色的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如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胭脂彩、青花油红、青花斗彩、青花粉彩加金、青花描金、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哥釉青花、天蓝地青花、冬青釉青花、豆青地青花、哥釉青花加紫、冬青釉青花加紫、米色釉青花、蓝地青花加紫、蓝地白花、洒蓝地开光青花、仿木纹釉青花等。其中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青花釉里红这三个品种传世较多。

三、造型

既有继承前朝康熙、雍正青花式样,也有仿制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式样,仿古铜器式样,外销式样,还有创新式样,造型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瓷、陈设观赏瓷,文房用具等。整体讲究上下对称、规矩。由于创意追求精、奇、巧,所以浑厚古拙程度不如康熙青花,柔媚、俊秀程度不如雍正青花,但在工艺技巧上远远超过了康、雍青花。

四、纹饰

景德镇御窑厂多是按照朝廷送来的图样描绘,装饰风格以细致、繁缛、华丽为特色,反映民众生活内容的已少见。

乾隆青花最引人注目的是缠枝莲、云龙、八宝纹大量出现。另外还有:荷莲纹、三果图、勾莲、折技莲、把莲、缠枝牡丹、折枝桃、四季花卉、花蝶、花果、海石榴、九桃、云蝠、宝相花、朵花“寿”字、鱼藻、菊花蝴蝶、竹石、桃蝠、蕉叶、松竹梅、博古、梵文、诗句、过枝梅、鹊梅、鹭莲、芦雁、狮球纹、团鹤、穿花龙、穿花凤、穿花龙凤、松鼠葡萄纹等。

仿古铜器纹饰有:回纹、夔纹、兽面纹、饕餮纹等。多数是用在琢器上。

人物纹:有山水人物、柳下钓鱼、渔家乐、八仙过海、山水牧樵、人物楼阁、婴戏纹等。人物头部多采用渲染手法。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广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为主,富丽繁密,细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层图案装饰,有的多达数十层,无论是写意还是变形,都画工严整细腻,纹饰清晰,排列整齐,具有图案画的效果。另外,经常看到一些盘、碗采取里外绘画的装饰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盘、青花里外缠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云团花外浅蓝地盘、里青花缠枝宝相花外霁蓝盘等,这种装饰手法在晚清瓷器中常出现。在乾隆青花的纹饰中,吉祥图案增多也是其特点之一,就是用各种动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谐音,画出象征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纹饰。如蝙蝠与“福”通,鱼与“余”通,松鹤表示长寿,鸳鸯表示成双成对等。可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长”、“万寿无疆”等寓意长寿的文字也经常出现。

五、款识

乾隆青花多数是在器物底足内书写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极少见四字篆书款和楷书款。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乾隆本朝官款字体紧凑工整,横平竖直,青花色调浓艳而又深沉,鉴别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製”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样,即出头,这种写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仿明代款识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晖堂制”、“旭华堂”、“百一山房”、“宁晋斋”、“澹宁斋”、“彩秀堂制”、“养和堂”、“彩华堂”、“浴砚书屋”、“志勤堂”、“庆目堂”、“忠信堂”、“彩润堂”等。堂名款主要书写在盘、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乾隆青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产生的影响都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清代瓷器上的纹饰故事


蟾宫折桂

4111 清康熙 青花蟾宫折桂图罐一对

4346 清顺治 青花五彩蟾宫折桂图将军罐一对

蟾宫折桂寓意登科及第,此两对拍品画面构图相似,蟾宫之中,嫦娥及侍女正将手中桂枝给予青云直上的三名书生。

相传月中有蟾,故名“蟾宫”。《淮南子》中记载“羿妻姮娥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折桂”最早用来形容出众的人才,《晋书·郤诜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至唐代由于科举盛行,又因相传蟾宫中有桂树,逐渐将“蟾宫折桂”一词用来比喻登科及第。

和合二仙

4121清雍正 青花加彩和合二仙摇钱树图观音瓶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主婚姻和谐的神仙,常以蓬头笑面形象出现,手持荷花和圆盒,寓意和合美满,因寓意美好,深受喜爱。本品以通景绘和合二仙立于巨大摇钱树之下,具有和谐美满、财源广进的双重寓意。

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有不同版本:一说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二人情同手足,至雍正时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由此扬名;一说唐代僧人“万回”,一日往返万里带回远方兄长的家书,亦称“和合”。

桃花源记

4322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盘口琵琶尊

本品画面中,一男子居于左侧,身旁有船桨。与之对立四人,其中一高士呈迎接姿态,老妪侧坐,身后女子正在与小童玩耍,一派安宁和乐景象。四人身后洞石旁更有一株桃花,为确定故事主题提供重要线索,即为《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代表作,为《桃花源诗》序言,借武陵渔人(本品画面中男子即为武陵渔人,身侧船桨为身份标识)行踪,引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将现实与理想联系起来。画面中高士或为作者陶渊明,身后老小共享天伦,体现出桃花源中和谐美满的生活状态,表达出《桃花源记》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麻姑献寿

4355 清光绪 洒蓝釉描金麻姑献寿图观音瓶

本品以洒蓝地描金技法绘制麻姑献寿图,金彩保存较好,颇为难得。

麻姑献寿是非常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寓意美好,故而备受喜爱。葛洪《神仙传·麻姑传》中有关于麻姑的记载,麻姑应东汉时仙人方平之召唤,降于蔡经家,自称见过东海三次桑田变化,故而由此以麻姑比喻高寿。另外,还有西王母寿辰时其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故有麻姑献寿之谓。

羲之爱鹅

4072 清康熙 青花淡描羲之爱鹅图高足杯

本品以淡描之法绘高士端坐,相向一童子捧鹅前行,画面简洁明快,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羲之爱鹅图。

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尤爱鹅,据说其精研书法体势,得益于鹅之体势。而其爱鹅之事广为流传,是因为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黄庭经》后“笼鹅而归”。而“羲之爱鹅”属于“四爱”之一,关于“四爱”之说有多种不同说法,主流者有两种,其一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其二为“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

木兰秋狝

4317 清雍正 粉彩木兰秋狝图大盘

通过本品画面中的大帐、旌旗、侍卫和马上男子手上的猎鹰,可以判断此图为围猎场景。画面中人物均着清装,由此可进一步判断应为木兰秋狝的场景。

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室权贵秋季围猎的盛事,木兰为满语,意为猎鹿。古时四季围猎均有不同称谓,春日称搜、夏日称苗、秋日称狝、冬日称狩。而猎鹿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称“秋狝”。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耕织图

4446 清康熙 青花耕织图之择茧图大碗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耕作与蚕织过程的系列图谱,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此后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清康熙帝南巡时见到《耕织图》后,感慨于耕织劳作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氏基础上,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康熙《御制耕织全图》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本品所绘择茧图为织图第十一图,焦秉贞所绘之图与器上所绘十分相似,可资比较。

乾隆瓷器上的百花图案


我们最亲爱的乾隆皇帝爱花的程度,在瓷器上是显现无疑!

下面请欣赏满屏的花花:

看着这种浮夸的纹饰,估计大家又会把它的创烧与那位最近很火的“农家乐审美”皇帝——乾隆帝联系起来。其实钟爱这种百花齐放的皇帝,不止只有乾隆一人哦,实际上,这种纹饰还真不是乾隆皇帝开创的。它的创烧时间是雍正晚期。

请接着往下看~

乾隆:总算为朕的审美扳回一局

为了达到满身是花的效果,器物上花朵的形状、大小、正侧各不相同,繁密之极。这种纹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画出花朵本身,不露出花朵的枝条,看起来像悬浮在空中一样。由于以上两点原因,这种纹饰又被称为“百花不落地”“万花锦”“万花堆”“万花献瑞图”等。

创烧之初的百花不露地纹,其实还没有那么繁密,可以看到少量的地色。

清雍正 珐琅彩万花锦碗

但是乾隆皇帝对这种纹饰发展的贡献在于:他把仅剩的那点地色也填满了花,达到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效果……

清乾隆 粉彩百花觚 南京博物院藏

这种纹饰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雍正、乾隆时期的大清帝国,在统治阶级看来是四海升平,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穷极工巧、繁缛富丽的花纹,正是当时统治者心态的反映。

清乾隆 粉彩百花葫芦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实际上,绘制这种纹饰并不需要多高的美学修养,更重要的是用不同尺寸的花朵画满瓷器表面。相比在瓷器上绘制山水、人物,绘制百花不露地纹样,更重要的是耐心。

清嘉庆 粉彩百花不露地杯

因此,乾隆朝以后的嘉庆朝,乃至更晚的道光、同治、光绪直到民国时期,这种纹样仍然时有烧造。

清光绪 粉彩百花不露地盘

民国 百花不露地杯一对

「粉彩小碎花」是时代审美,它代表了当时清代宫廷御用瓷器最高昂的造假、最尊贵的档次、最贵重的身份。这些皇帝们真是可爱极了~

中国向来讲究“百花齐放”不是么?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与五彩


古玩行当,真真假假,欲遮还迎,自古都是“圈里人”的事儿,懂行的言谈之间总是说一句,收一句,不着边际又滴水不漏。然而对于初入门者,绝不能全凭运气,卖家“打眼”买家“捡漏儿”的故事在如今成熟的收藏市场中绝少存在。

现今有所成就的收藏者都可算得上藏界的“得道者”,所以收藏不但是一种职业,一种爱好,更像是一门修持。要修持“得道”,必须要有眼力、财力、魄力,并要内外贯通,合理运用。

收藏:收藏资讯 收藏故事

三种“力”中最重要的是眼力,寻宝靠眼力,鉴宝也靠眼力,品玩更需眼力,古玩艺术品若没有对眼力的考校,便真的索然无趣了。眼力不是随便糊弄的,除非你是豪门巨富,花个钱儿跟打水漂玩儿似的,真货假货无所谓,图的就是高兴。眼力的修炼不是看几本书听几讲“马未都”便可一蹴而就,也不在学问高低,入行深浅,关键是凭悟性,看造化,更需个人后天努力。怎样努力,是不是天天逛地摊儿,满街扫货?我看大可不必,现今地摊上的东西经无数能人过眼把玩,还能有多少“开门”的宝贝,看得多了,反而把眼力看坏,遇到真东西瞧也瞧不出道道儿。热闹惹火的地方根本练不了眼力,博物馆、大型展览、名家收藏才是正途。博物馆大门天天开着,里面宝贝分门别类,应有尽有,经常观摩比较,对照书本与实物,天长日久,也便有了对古玩艺术品的基本修养。名家收藏虽可遇不可求,但可以多交朋友,古玩行每人手里基本上都有几件拿得出手的东西,多请教,广交友,喝茶聊天赏宝的当儿,一些书上博物馆里学不到的感觉便汩汩而出汇入心田。眼力,到了一定层次就是一种感觉。

清乾隆青花海水矾红龙纹大盘

练就一副好眼力,就要步入实战开始淘宝了,淘宝要花钱,实战需财力。真金白银的其实没有什么可说,但关键是如何发挥使用有限的“力”,使之能“四两拨千斤”而又“源源不绝”。首先是一个“度”,若作为副业玩玩儿,持中守正便是度,对古玩可以鉴赏,可以投资,但尽量不要影响到生活,古玩的价值大多是“无价之宝”,若一心收藏不考量自己经济能力,就是富商大贾豪车别墅也经不起多几件精品折腾,关键时刻一时半会儿无法兑现,只能空守宝贝喝西北风,无奈之下不得不“忍痛割肉”,价值必然大打折扣。若把收藏当事业,就要做到“以藏养藏”,除了几件压箱底的宝贝“不见兔子不撒鹰”,其它玩意儿小赚即可,关键是一买一卖之间维持人脉,联络感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匀货”和“出货”的路。

每一场大型的拍卖会上,孤品名器买家之间的竞价绝对是惊心动魄。顶级收藏家不但具有相当深厚的鉴赏能力,而且更懂得收藏三味,愈是珍贵愈是绝品价值便愈高,几乎不能用金钱衡量,对待珍品的态度也就超越了金钱。昔时被称为“天下第一藏”的张伯驹先生,为购得《游春图卷》由豪门巨富变成债台高筑,是何等的魄力!然而这幅让他倾家荡产的画,最后又捐赠给国家,如此高伟人格,又是何等境界!有眼力有财力的收藏者可以追慕下张先生“孤注一掷”“适时出手”的魄力,尚未有定论的珍品,眼要毒,若是认准了就不管别人怎么看,先下手为强,买下来再说;一般论定的名贵器物,心要狠,尽管价值不菲,但无论从怀旧还是保值的角度,不妨“狂放”一把,均会有一个比较明朗的结果。

清代瓷器上的龙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古代封建社会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龙是我国最古老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数千年的精神根基之一。自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始进行器物装饰的创作,以龙形象或龙文化为纹样的历史就正式开启。龙纹最早出现的对象是石器,随着发展又蔓延到陶器和青铜器上,紧接着玉器上也出现了龙纹装饰。

陶器发展到后来出现瓷器,瓷器也就成为了龙纹出现的主要器物之一。尤其是制瓷业发展到清代已经进入最高峰,瓷器上的龙纹运用也就达到最兴盛的阶段。清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虽说已经是两汉以后基本定型的龙纹式样,但是由于社会风貌的不同,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在每一朝代几乎都有一定变化。

在封建社会的观念中,龙的形象属于皇家权威,早期民间器物是不能未得允许而私自装饰龙纹的,但是在清代瓷器上装饰龙纹已经得到允许。这是因为发展到后来,龙纹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皇权,更多的是一种吉祥寓意或者说对于统治者的崇拜。只要不逾矩,不论官窑瓷还是民窑瓷,龙纹都可以装饰。

清代初期的顺治年间,清军入关不久,社会处在一种改朝换代的迷惘和恐慌之中,尤其是“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给人们带来了莫大阴影。因此,顺治朝瓷器上的龙纹是半遮半掩的,龙身在雨雾中隐现,最典型的是一身三现,也有五或七甚至九现,惟独不见双数。这种一身三现的龙纹画法只在顺治年间的民窑瓷器中出现过,时间非常短。

到了康熙时期,康熙皇帝政权铁锻,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这个时期的龙纹普遍反映出龙生猛的一面,尤其是官窑瓷,凸显一种具有狂放意味的生劲。这时瓷器上的龙纹一般刻画成额头高起、长须短鬣、身曲而四肢伸展有力的状态,多三四爪而少五爪。民窑瓷器则另有一种吉祥龙纹题材装饰,龙纹形态虽然强悍,但更多着重展现一种忠诚、吉祥。

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多偏向体态肥硕,中规中矩,鬣毛整齐上飘,龙角光滑,颚平齐有力,四肢粗壮灵动,五爪精美。到了乾隆,瓷器上的龙纹在官、民界限上没有严苛的界限,因此龙纹形态甚众。官窑瓷最典型的龙纹是在雍正龙纹的基础上更加神完气足,皇家气度更加高贵。

嘉庆以后,瓷器上的龙纹开始逐步丧失政治权威性,大多沿用前朝的龙纹式样,但是在神态上多少都缺乏神灵之气,显得呆板,而清晚期瓷器龙纹则流行一种以空间美感均衡著称的“过墙龙”纹样。

清代乾隆时期瓷器高清大图鉴赏


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这时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这一时期粉彩瓷器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 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同时,装饰工艺的发展使得仿生瓷器的成功烧制得以实现,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层次分

明的色泽,把石,木及各种动植物的色调和质感都能够准确细致的加以表现。

清乾隆 青花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 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

清乾隆 青花双耳扁瓶

清乾隆 青花蝠果纹葫芦瓶

清乾隆 珐琅彩缠枝蝴蝶纹平底葫芦瓶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觚

清乾隆 青花八吉祥纹贲巴壶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盉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纹双耳六方瓶

清乾隆 青花仙鹤纹带托爵杯

清乾隆 黄地青花花果纹盘

清乾隆 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双耳瓶

清乾隆 斗彩焦石鸡纹笔筒

清乾隆 粉彩描金《福寿》蕃莲纹葫芦瓶

清乾隆 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

清乾隆 粉彩缠枝花鸟纹凤耳瓶

清乾隆 锦鸡画珐琅玉壶春瓶

清乾隆 粉彩福寿纹双耳瓶

清乾隆 粉彩百子纹双耳瓶

清代乾隆粉彩工艺的特点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和有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

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绘画纹样,然后用低温炉火烧烤而成,当时的粉彩器均由景德镇窑烧造。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61年,为了总结借鉴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于是他潜心研究汉文化,善于引进和采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康熙一朝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同样,在陶瓷生产上亦是日新月异,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康熙王朝新创了粉彩和珐琅彩绘瓷工艺。

在器物装饰上,康熙时为了突出图案的精美,就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一种特定的形状,如扇形、圆形、菱形等,然后在其内饰以纹饰,这种表现手法俗称“开光”。

康熙时的粉彩制品,由于初创阶段,所以流传下来的官窑品甚少。当时器物的胎骨较厚,彩绘也简单,图案以云龙为主,画面上多有留白,于疏朗中见典雅,令人遐想。

乾隆时的粉彩甚为盛行,在彩瓷领域中,已取代了五彩,趋于主导地位。乾隆时期的器物以新、奇、巧而闻名,没有明代瓷器的大气典雅,没有康熙的古朴浑厚,也不如雍正的秀美雅致,而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玲珑精致的风格。

在工艺技巧上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造型上,别出心裁地创造了转心瓶、灯笼瓶、带托爵等。在装饰方面有仿漆器、石器、玉器、木器、竹器、山石等粉彩器物。往往在白瓷上又加绘一种色地,如绿色、黄色、蓝色、胭脂红、紫色等,引人入胜。

乾隆粉彩装饰的图案追求华丽繁缛的风格。题材内容广泛,在传统的花卉、禽鸟、山水、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禄寿、太平盛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很多纹饰运用谐音来表达吉祥的祝愿,脍炙人口。

[声明:本文由淘古趣平台自互联网搜集并整理发布,侵删。同时,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美学醴陵瓷器的鉴赏


彩绘与分水相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二者的工艺优点,创作出绘画表现力很强的优秀作品。这类作品对艺术家提出相应的要求,艺术家要具备良好的绘画功力,又要懂得如何发挥分水的优越特性。画家是否了解和熟悉釉下五彩的工艺的特性,决定其作品画在瓷面的表现能力。所以不是所有的画家都能很好地适应瓷的要求。事实上,许多擅长纸面绘画的优秀画家,在瓷面绘画上缺难以发挥自如,勉强为之的结果是其作品既不能像其纸面作品那样精湛,也不能像优秀的瓷面彩绘那样清雅。釉下五彩绘画毕竟是一项专门技艺,没有经过训练就难以掌握工艺特性。

当下釉下五彩作品,除了以往的传统手法外,还出现以淋、浸、泼等多种方式进行的创作,各种色彩的自然融合,有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色彩斑斓的装饰理念得到强化。由于当代美术思想的介入,个别作品中还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抽象概念。虽然当前还不会成为釉下五彩艺术的主流,但是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独立特性和风格的创作倾向会逐渐加强。

醴陵瓷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醴陵瓷器有500多个种类。其中圆器类产品,如各种碗、盅、碟约有200多种;琢器类产品,像各种壶、瓶、罐、香炉、帽筒、缸等约有160多种;三班器产品,如各种茶杯、直桶杯、盖杯、痰盂等约有100余种;其他就是模型器,即模花壶、皂盖。奶盅、调羹、各种瓷塑及玩具。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各类品种更加丰富,无法进行详细的统计。据业内人士初步估算,各种圆器产品约500多种,琢器产品约400多种,三班器产品月500多种,其他模型器、瓷雕、瓷板、玩具等难以估计。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瓷器总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用器;一类是观赏器。当然有些实用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观赏器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无论如何,各自还是有所侧重。一般来讲,观赏器代表产品的工艺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瓷库中国专家认为,对于醴陵瓷的鉴赏,似乎应当从工艺技术而后美学艺术两个方面来进行。如果对釉下五彩工艺技术了解得深入一些的画,会提高对美学欣赏的理解程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观赏层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乾隆瓷器上的美学观》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乾隆瓷器上的美学观》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代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