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南宋官窑装饰方法与纹样特征

南宋官窑装饰方法与纹样特征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2020-11-26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件陶瓷器,不论是生活用品,还是其他用品,人们都会想到给予装饰使其艺术化。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里,先民们制造陶器时,也末忘记给它们装饰一下。陶瓷器装饰的手段很多,有堆塑、捏塑、刻花、印花、划花、锥刺等等。陶瓷上的这些装饰,无论从题材内容上说,还是从表现手法上说,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或那一地区的风格特点。南宋官窑从设立到停烧,自始至终属于南宋皇家御窑,其制品的形制、釉面品质、釉面呈色及釉面装饰都决定于宫中意愿,器形图由宫廷画师按皇上喜爱的图谱设计,并按产品的不同用途制作。南宋各代帝王多文才少武略,对南宋官窑瓷的要求几乎到了不惜工本、精益求精的地步。经多次上釉多次烧成的薄胎厚釉多层结构的青瓷,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瓷器中的奇苗。 南宋官窑青瓷是一种以釉面的色泽、质盛和纹理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色釉瓷。釉面纹饰以釉自然产生的裂纹为基础。少量器物的胎体表面有浅浮雕、搂雕和堆贴装饰。南宋官窑瓷的釉色变化风情万种,从青蓝、青绿、青灰到青黄、米黄、蜡黄等各种各样的颜色,丰富多彩,至于何种釉色最美,则要由使用者的兴趣爱好而定。古人有“粉青为上,月白次之”之分,但从历代宫申传世的器物看,釉色并非只有粉青和月白两种,淡青、青灰、米黄色的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可见,南宋官窑的釉色并不是确定的,而是十分丰富的。南宋人追求的是自然美,这是美学申的最高境界。南宋官窑瓷釉面质感是中国历代名窑名瓷申最具玉质盛的。这种玉质盛主要产生于厚釉多层结构。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釉中多层釉申间层聚集大量的微晶和部分气泡。从而使光线入射到釉表面时产生多重的漫反射、散射等光学现象,表现出与硬玉内多结晶结构相似的光学性能,因而达到了瓷釉玉质感的奇妙效果。玉器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青睬,南宋小朝廷立国初需大量的玉质用器,但江南又缺少玉料资源,不得不使用瓷器代之,而南宋官窑不论从色、质都达到了替代玉器的效果,这就是南宋宫廷大量使用官窑青瓷的原因。关于南宋官窑瓷釉表面开片纹饰的特征,这原本亦是青瓷制瓷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现象。当坯体进人龙窑内加热、高温烧成,停火后封窑。自然冷却至室温,釉面裂纹是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产生裂纹的本质原因是胎、釉经高温烧成后其胎、釉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冷却时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胎、釉间产生应力,使釉层产生裂纹。这种裂纹是古陶瓷生产中经常产生的一种现象,或者说,在当时制瓷水平下是一种尚无法控制的工艺缺陷。从西晋的越窑青瓷、唐代长沙窑到宋代的汝窑、钧窑、龙泉窑等都有这种现象。这种缺陷后来被用来作为南宋官窑青瓷的釉面装饰,不能不说是南宋人的一大发现。由于这种釉面裂纹的形成肌埋比较复杂,影响其纹片形态的因素除了胎、釉本身配方外,还与施釉工艺、釉层厚度、烧成温度、高温下冷却速度等有关。因此,要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两件釉面纹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件好的官窑瓷变得十分珍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宋人的文献记述中,并没有把这种釉面产生的纹片奉为至宝加以喧染,而仅仅是当作一种自然美的组成部分。常见的纹片多为自然形成,有的纹细似丝。有的里外两层开片,呈冰裂状,亦称冰裂纹。有的开有大片,有的开有小片,亦有的不开片。一般是厚胎薄釉的釉面呈细裂纹,薄胎厚釉的釉面呈大纹片。米黄色瓷多为单层釉,开片细密。厚釉多层釉结构多为粉青或淡青色,开片稀疏。关于南宋官窑瓷另一个特征“紫口铁足”,亦有人认为是一种人为的刻意装饰。明·谷应泰的《博物要览》记载:“官窑在凤凰山下,其土紫,姑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个,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成不及此也。”把“紫口铁足”现象作为南宋官窑瓷的一种人为的装饰,这是一种理解的误区。“紫口铁足”的记述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文献申,值得注意的是 “紫口铁足”现象并没有在宋人文献记载申作为特证加以描述。历代仿品为了达到这一 “特征”效果,特地在器物烧成前的口与足上涂上一层含铁量高的涂层,人为地造成 “紫口铁足”的装饰效果。从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并非所有的南宋官窑瓷都具有这一特征,有许多器物是没有这一特征的。特别是早期一些小件日用器采用支烧方法。底足裹釉,无铁足现象。从南宋官窑瓷独特的制瓷工艺技术的角度分析,南宋官窑多为黑胎,这是产生“紫口铁足”的内因。有的器物的口沿修埋成“人”形,胎体又较薄,上釉时不易挂住釉,高温烧成时釉面出现液相,口沿的釉自然流动的现象,造成口沿釉层减薄,使胎色影露,烧成后便出现 “紫口”。至于 “铁足”,是指黑胎青瓷的胎体中含氧化铁量较高,器物刮釉露胎部分圈足在烧成后呈现铁灰色,即"铁足"现象。由于南宋官窑器中有许多为大件产品,最大的尺寸超过40厘米,加之采用多层釉工艺,釉层丰厚。用支钉支烧,高混烧成时,支钉的高温免荷强度不够。因此,装烧方法也由早潮的支钉支烧改成垫饼垫烧,所以与垫拼接触的器底或圈足底端的釉层必须刮去,烧成后无釉部分的胎体因经二次氧化变成铁灰色,通称“铁足”。后代人用含铁量高的泥浆水刷涂器口和底足的方法人为地制造 “紫口铁足”的装饰效果,这正好作为鉴别真假的依据。

编辑推荐

磁州窑陶瓷装饰的纹饰与特征


磁州窑装饰内容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故事等,其中也随着磁州窑装饰工艺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磁州窑前期,即北宋神宗时期(1068一1085),以剔、划为主要装饰方法时,装饰的纹样内容,以植物类的各种花卉、草叶最为多见,如缠枝忍冬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蔓草纹、连续草叶纹、莲花荷叶纹。其次为动物类的鸦鹊、鸭、鹿、虎、鸳鸯、鹤、龙纹、凤纹、鱼纹等,还有文字。北宋晚期,特别是在金代成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由于装饰材料和技法的改变,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引用到瓷器装饰上,并影响了中国陶瓷装饰的审美趋向,增强了装饰技法的表现力,由此也极大拓宽了装饰题材的领域,便装饰纹样涉及更加广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装饰内容不仅继续保持原有的花草类图案,一些新的纹样内容如吉祥图案、山水、书法、福寿以及人物故事均成为很受人们欢迎并十分流行的题材。1.植物类图案纹样牡丹纹 此类纹样为磁州窑陶瓷使用最多最久的纹样,也是宋代手工艺美术、建筑装饰、整体装饰最流行的纹样。牡丹在中国传统装饰中被称为“富贵花”,自唐以来见诸于各类装饰。牡丹寓意幸福美满,富贵昌盛。现实生活中,唐宋之际牡丹曾被封为花中之王,牡丹花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磁州窑装饰将牡丹纹高度概括,并予以充分地展现,将牡丹最完美的形态精心提炼出来,无论是彩绘还是刻划,都以流利洒脱、豪迈奔放的笔法表现了牡丹的活力与生机。装饰中所用牡丹纹品种极多,绘工根据牡丹花生长规律,从多种不同角度描绘牡丹,尽力表现它的娇艳和雍容华贵。仅牡丹花头形象的画法就不下几十种。有大叶折枝牡丹,茎蔓相错两枝相交的交枝牡丹,花朵盛开、枝叶茎蔓缠绕纷呈、穿插自由自在从不间断的缠枝牡丹。也有单枝牡丹配以繁茂枝叶组成的菱形图案式牡丹。牡丹花头有两层多瓣式,三层多瓣式,宝塔形牡丹,三层向心式,三组折枝式牡丹纹。元代磁州窑缠枝牡丹纹,使用三瓣叶形,不画叶筋。莲花纹 磁州窑陶瓷装饰主要纹样之一。莲纹的出现和中国佛教盛行于民间有关。自佛教传人中国后,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佛教文化中,舒展的荷叶上配着盛开的莲花,缠枝莲纹也很常见。在民间老百姓咏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含有神圣的意义。莲纹在磁州窑陶瓷装饰中被广泛地使用,更大意义在于取其吉祥的含义,莲花纶鱼取谐音“连年有余”、儿童戏莲寓意“连生贵子”。莲花常用于碗、盘造型中,一盛开之莲花辅助一叶,圆形构图丰满充实,还有仰覆莲花,一上一下,两相呼应。三组莲花图案,采用莲叶向心武,花头朝外,茎叶弯曲似有转动感,紧紧环绕布满造型中心,显得生动活泼 。茶花纹 在磁州窑装饰中常用,特别多见于白釉黑彩、红绿彩的装饰中。在民间常用来表示祝福,或寄以美好企盼。菊花纹 中国传统花卉纹样。菊深秋开花,不畏寒。据传以其花泡水可以治病,朱孺子长饮用于菊和梧桐子泡的茶,以后成了神仙。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令人长寿。菊花还被看成是群花中的隐逸者,并赞它凤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故常喻为君子。菊花是文人喜爱的花,将菊花纹样赋予多种含义,磁州窑陶瓷装饰中经常使用。忍冬纹 古代寓意纹样,多作为佛教图案使用,可能取其“益寿”的涵义。磁州窑常用做边饰。忍冬是一种缠绕植物,俗称金银藤,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伴,凌冬不凋,所以称为忍冬。卷草纹 在唐代开始流行,宋代陶瓷装饰中使用普遍,磁州窑陶瓷以卷草纹做边花的装饰,白釉黑刻在玉壶春瓶,以卷草、卷叶的纹样装饰造型,图案纹样丰满,张力十足。蕉叶纹 磁州窑装饰中常用纹样,做主花纹时装饰在造型腹部,以卷叶形式用做边花。常青植物,叶形宽大舒展,具有象征青春美好的寓意。2.动物类图案纹样

动物题材的装饰纹样在磁州窑瓷器上被大量使用,·许多有趣的动物形象使用频繁,如狮、虎、龙、凤、鸭、牛、鸳鸯、芦雁、喜鹊、蜻蜓、雀鸟、游鱼等。

虎纹 虎的雄健、威猛是许多艺术形式表现的内容。在磁州窑陶瓷装饰中虎纹被描写得生动有趣,弓起的背部,表现出时刻蹿跃的架势,静中寓动,以简洁凝炼的笔法画出虎纹,并以虎纹的变化表现出动感,概括了猛虎的气势。有趣的是虎的面部画得俏皮而滑稽,反映了民间陶瓷装饰的特征。

龙纹 磁州窑装饰使用很多的纹样之一。龙在中国是人们意念中的神兽,有至高无上的力量,龙的形象也是一种组合的形象。磁州窑装饰中的龙纹是具有无限能量的蛟龙,但又是具有平民色彩的龙,龙的形象并不凶恶,显得和善而俏皮,这和许多工艺装饰上的龙纹不同,与后世明、清瓷器装饰的龙纹也不同。龙的形象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含义,龙代表皇帝,皇帝是龙的化身,被称为“真龙天子”。龙的形象在很多时候是威严的,然而在磁州窑装饰中它反映的是另一种情趣,是一种和普通人能够沟通的形象。这也鲜明地证实了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对皇权的看法,传达着平和、质朴的情怀。

凤纹 凤凰和龙一样,是古代人民想象中的传统的造型,每一个人都有他心中的凤凰形象。凤凰是代表皇后的,龙凤配被人们认为是最佳的组合。凤同样是人们想象中的形象,也是以现实生活中多种飞禽、动物组合而成的。如鹤鹅头、孔雀尾、仙鹤爪、大鹏翅、锦鸡身。使用凤纹象征高贵、吉祥。同龙纹一样,出现在磁州窑陶瓷上的凤纹,简洁、生动并带有几分稚气。在表现凤展翅高飞时,画了几朵云来烘托其轻盈直上,任意翱翔之态。以借意的方法传达给人们“牡丹飞凤”的视觉感受如“凤回首”纹。(1982年扬州出土的磁州窑龙凤纹罐,采取立式画法,凤凰的腹部呈螺旋形,羽毛全部由放射线状的细线条构成,整个凤纹的形状有如一个等边三角形,画面简洁,生动活泼,是元代磁州窑凤纹应用中的时代性突破。)

鹿纹 鹿纹在磁州窑装饰中经常出现,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借鹿的谐音寓禄,来表示一种祝福。鹿在民间传说中被视为瑞兽,一种神物,是人升仙时的乘骑,代表吉祥和财富。在磁州窑瓷枕上鹿纹图案使用更加普遍。画法也更为生活化,有在山林中奔跑的小鹿,也有漫步于草丛之间回首顾望的子母鹿。

鹤纹 传统寓意纹样,《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鹤的年寿长,常用为祝寿之辞。因此吉祥纹样中多有鹤纹。磁州窑装饰中的鹤纹,通常用笔线条简练。纹样画得充满童稚气,有的鹤抬腿伸脖,注视水中的食物,有的鹤双腿伸直,振翅高飞 。

花鸟纹 磁州窑装饰的主要题材之一,在瓶、罐上,特别是陶枕上最为多见。通常用笔精练,线条劲挺流畅,风格活泼,以展翅飞翔的小鸟、小雀,喜鹊登枝等图案表现出生机盎然的情景。这些都表现了磁州窑画工对生活的熟悉、观察的细腻探人,达到了意到笔到,表现了非常生活化,非常生动的绘瓷图案。

鱼纹 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装饰纹样,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大量出现,也许曾经是部族的图腾符号。这种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器物装饰上。磁州窑装饰中鱼纹的品种是非常丰富的,表现了不同的色的形象,最常见的有鲤鱼、草鱼、鲢鱼、鲶鱼。在磁州窑陶器上的鱼纹,多为肥壮,鳍、尾上翘,表现出很强的动感,看似像在水中游动。有的鱼纹写实、有的鱼纹写意,寥寥数笔。生动活泼。有时几根线条就组合成一条或几条抽象的鱼,鱼和水波纹融于一体。表现出高超的借意装饰技法。以相反的方向,插绘鱼纹和水草。表现出鱼在游动的感觉。磁州窑的工匠还用绘间或兼剔、刻的手法,把生存在漳河里的各种鱼的动态很写买地表现在陶瓷的瓶、罐、钵、盆上以一种纯真、浪漫的情感描出或溯水而上、或在荷莲中静息、或跃出水面争食嬉戏的各种鱼,用水草的飘拂暗示水的流动,静中寓动。鱼藻纹是元代装饰中非常典型的形式,鱼藻纹中鱼形象繁多,各种各样不下几十种形式,有藏肚鱼、藏尾鱼、藏头露尾鱼(这种纹洋比较少见)。水草尖逆向对着鱼头,看上去像鱼儿在逆水行进,给人感觉鱼在游动,这是典型民间装饰艺术的借景寓意法,用风动的水草给你视觉提示,让你产生联想:鱼在动。双鱼交叉纹,与现代装饰语言相同,鱼纹的广泛使用说明了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是磁州窑陶瓷彩绘主要表现的内容。鱼的寓意好,装饰效果生动,多用在大盘或大盆里面,具有象征意义,达到了民间艺术要求精神和物质达到完美的统一的目的。

鱼纹在磁州窑陶瓷上的运用,还有其他寓意。传统民俗文化中,“鱼”与“余”谐音,以“鱼”来比喻富裕、充足之吉祥美好之意。同时鱼多子,以鱼来暗示多子多福,兴旺发达的意思,表示对后代繁盛的祝福。这种借意祈福在民间陶瓷装饰上非常普遍。

鸳鸯纹 磁州窑陶瓷中普遍使用的纹样。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鸳鸯鸟是爱情的象征,雌雄偶居,形影不离,成双成对在一起,是甜蜜美好爱情最形象的表征。磁州窑陶瓷的盘碗,特别是瓷忱上用此类图案最多。画面通常表现荷莲叶、荷花,或垂柳水纹。鸳鸯一前一后,

或以其他水禽、植物形象,如水草或野鸭来打破构图,从而丰富图案的装饰性。

3.人物纹样装饰

婴戏纹 磁州窑陶瓷中十分重要的题材之一,主要用于瓶、盘、碗、罐、枕等造型上,通过对人真无暇儿童嬉戏的各种生活场景、动作的描写,表现对一种无忧无虑美好生活的企盼向往,叙说对生活的热爱,或对一种美的事物希望。婴戏纹样的构成了除了将活泼、健康、胖胖的大头娃娃动态刻画外,同时画面一定陪衬有意味的背景或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动物。如婴停竹马、池塘赶鸭、双婴戏鸟、打陀螺、放风肇、就鞠等。婴戏纹样没有一些陶瓷装饰纹样的含蓄和神秘,只有童稚的明朗和健康。

4.情节人物纹样

带有故事情节的人物纹装饰多用于瓷枕,特别是在元代磁州窑器物上,有些纹样是著名的历史故事,有些则是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元代戏曲艺术发达,纹样中的题材,表现了磁州窑窑工和当时社会民众对元代杂剧,以及杂剧中所歌颂的历史人物的喜爱。元代戏曲的流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也加速了各种思潮的传播,因此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人物,出现在陶瓷装饰上是十分自然的。将人物故事题材的装饰用在陶瓷上,要求陶瓷画工不仅有精湛的画功,还要具有相当的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关于这一点,有学者认为是画院画师分样本,陶工摹绘于器物上。笔者认为,有两点很值得商榷。一是画院,据美术史记载,元代宫廷不设画院,因此就不存在画院画师分样本的可能。二是磁州窑属民间窑,它的装饰题材不受官方任何限制,用什么纹样来装饰器物,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流行的题材,磁州窑为民间窑,它的制品主要是销售于市场,顾客主要是普通名百姓。从商业角度看,什么题材是大众关心的、喜闻乐见的,瓷器装饰上就用什么,这是符合逻辑的。因此,笔者认为,此类纹样的出现,一是磁州窑画工的自身创作品,另一种可能是受民间年画、画本的影响,被摹描于陶瓷上,同时也不排除其他瓷窑对其的影响。因为在磁州窑陶瓷发展的同时,耀州窑、定窑的陶瓷都在发展,类似于此类内容的纹样也出现在耀州窑、定窑的产品上。而耀州窑和定窑为宫廷制作陶瓷,受到官方在工艺技术上的关照,是极有可能和顺理成章的。再者耀州窑、定窑、磁州窑在某些装饰技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综合起来看,窑场与窑场之间的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总之,带有故事情节的人物装饰纹样,不但丰富了磁州窑装饰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更强烈的人文色彩,使磁州窑装饰融合了更多的艺术精神。

5.文字装饰

文字是磁州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金、元时期磁州窑装饰的又一主要特征。在陶瓷器上题诗写字为装饰,最早应始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陶瓷产品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加以弘扬,大大扩大了这种装饰形式,以不同书体的汉字为装饰,这不仅丰富了陶瓷装饰的题材,而且密切了陶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升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品位。

陶瓷装饰上书体多为行草,大多字体道劲,结构严谨,运笔有力,很显然这些绘工是有相当功力的书家。有的字体略有黄庭坚的笔意,也有颜体风格,有些是魏碑,绝大多数题字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有学者认为,磁州窑器物上的书体,是受宋朝被称为“楷法行草为本朝第一”的蔡襄的影响,很显然书法是有意味的装饰。书体装饰的文字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方面记述了宋代社会的民俗风情。书法装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略带看破红尘、退居乡野的隐士或仕途受阻的失意文人情怀的诗文,也有词牌、曲牌;一种是反映市民意识,带有谈谐调倪的市井打油诗。如河北彭城出土的瓷枕,上书《朝天子》诗文:“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另一件六方枕上题有:"驾踏花飞,乱红铺地无人扫。杜鹃醒了,菜底青梅小。倦拨琵琶,总是相思调。凭谁表!暗伤怀抱,门掩青春若。”一些反映市井文化,并带警世色彩的句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招财利市”,“天下太平”,“月照他中月,人观镜内人”,“无枝不黄叶,有山得翠影”,“绿叶追凤长,黄花向日开,香因风里得,甜向苦中来“,以及“家国永安“,“风花雪夜”,“寿”等。这些诗、词、题、赋反映了宋元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流行文学艺术对陶瓷装饰的影响。

彩陶装饰纹样及演变过程


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

在造型上彩陶罐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宽度,腹径和底径的比例,使之有助于柔和优美的外轮廓线的形成,在中国工艺史上为最成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之一。装饰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这些彩陶制作的年代在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匀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被称之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大都描绘水波纹、旋转纹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云流水之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面对这些五千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没有剥削,没有奴役,一幅平等和谐的社会景象。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狞厉,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由彩陶纹图案所引发的联想并不是浪漫主义的主观臆想,在历代图案和图画中,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

传世极少的南宋官窑稀世珍品


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在前不久结束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阔别40年的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重现拍场,以4800万港元起拍,经过多番竞夺,最终以1.139亿港元成交,创下了宋代瓷器的第三拍卖成交纪录。南宋官窑八方瓶的天价成交,也使南宋官窑瓷器再次成为了藏界瞩目的焦点。那么,南宋官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瓷器品种,又缘何能够拍出如此的天价呢? 传世极少 世人珍爱 宋代官窑瓷器最早是在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窑场中烧造的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一,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瓷器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由于逃避战乱,很多北宋汝窑、官窑等北方窑口的工匠南迁,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亦随匠师转移到南方的修内司窑、郊坛下窑及其它窑口,而官窑瓷器也随之在南方开始进行烧制。当时为了区分,人们将北宋官窑称为“旧官”,南宋官窑称为“新官”。由于传世极少,南宋官窑瓷器历来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数百年来也一直为世人所珍爱。 价值连城 一件难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大部分南宋官窑瓷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或海外博物馆,算是博物馆级别的藏品,市场上流通极少。而现在能够确认“宋官”的完整器物,也是凤毛麟角,极其珍罕。所以,此次香港苏富比春拍中的这件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一经出现,便立即引起了藏界的广泛关注,最终拍得高价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回首过往,宋代官窑一直都是以价值连城的姿态笑傲拍场。早在1989年,香港苏富比曾经拍卖了一只宋代官窑洗,当时的成交价就高达2200万港币。这件宋代官窑洗也创造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2008年,同样是在香港苏富比拍场上,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以6752万港币成交,而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竟然只有22.5厘米,堪称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之宝。 紫口铁足 多有开片 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古朴,器型除日用的碗、盘、洗、碟外,还有陈设瓷和祭祀用器。仿青铜器的造型较多,如贯耳瓶、鬲式炉、盏托、三足尊、出戟尊等等。 南宋官窑瓷器的胎质细密、质坚,体重,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黄等色,胎土淘洗精细,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铁量高,故器物口沿釉薄处与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和赭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器的釉色以青釉为主,另有淡青、灰青、青绿、米黄等色。釉色幽雅,釉层肥腴莹润、浑朴滋润、厚而晶亮,一部分呈乳浊状,带有酥油光,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玉质感很强,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此外,往往多有开片,开片中有鱼文、蟹爪纹、冰裂纹,纹痕的颜色以鳝血者为上品。 天价宋瓷 称雄拍场 近几年,包括南宋官窑瓷器在内的高古瓷,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佳音频传,众多高价拍品的出现也引得藏家纷纷侧目。其中,宋代瓷器更是高古瓷板块中的领军者,以五大名窑领衔,龙泉、耀州、磁州等品种也纷繁并立,在拍场上各竞风流。 比如,在2012年4月份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来自私人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就曾拍出2.0786亿港元的天价,这也是迄今为止高古瓷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而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也以1.47亿港元成交,此为高古瓷卖的第二拍卖成交纪录。

大运河柳孜遗址出土青白瓷特征与装饰图案


在隋唐大运河出土的众多精美的隋唐至金元时期的瓷器与残片中,有一种被誉为“饶玉”的白中略微泛青的、酷似中国古代白玉质地的青白瓷,特别值得推崇和关爱,它就是我国宋代著名窑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

景德镇窑最迟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到北宋时始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中略带青色,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首创,这种色调符合文人士大夫高洁淡雅的审美情趣,给人以青莲素爽之感。五代时期,中原动乱,南唐偏安,部分北方白瓷窑的工匠逃往南方,与南方以青瓷见长的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青白瓷”这一创新瓷种。靖康之变后,随着宋室南迁,河北定窑的许多窑主和制瓷工匠也随着南下。北方工匠又带来了定窑瓷品新的制作技术。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原以光素者居多,其间亦有刻花,受定窑工艺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代替。

青白瓷作品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其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薄胎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两宋即成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同时还大量出口外销。

一、隋唐大运河柳孜遗址出土的青白瓷

在隋唐两宋时期,由于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通,淮北柳孜成为当时沟通中国南北经济的重镇和货物集散地。在通济渠通航的七百余年间,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故,为大运河留下了大量的遗存,其中就有精美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器。在大运河所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器中,尤以宋金时期的青白瓷数量最多。以下介绍几件柳孜遗址出土的青白瓷。

青白釉莲纹葵口碗 高7.2厘米 口径20.3厘米 底径5.9厘米

碗敞口,口沿呈六葵口,斜直腹、浅圈足。内外施满釉,底足内无釉,釉色青白。内壁刻划出的莲纹潇洒、纯熟、有力,构图严谨,一气呵成,可见刻工的技艺十分高超,莲花的刻划深浅把握恰到好处,与积釉的翠蓝配合得天衣无缝。莲花纹是景德镇青白瓷最流行的一种装饰题材,常以莲花或莲瓣纹作为主题纹饰,有缠枝莲、折枝莲,或盛开的朵莲,充分反映了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象。

景德镇青白釉瓜棱花口瓶 通高15.4厘米 口径13.6厘米 底径7.6厘米

瓶花口束颈,腹部有比例适中的指沟,圈足外撇。胎薄,可透指影,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晶莹。此瓶造型别致,呈波浪起伏的口部,强化了“花”的造型,使瓶子更加秀丽优美,而且富有生活情趣。

青白釉褐彩三连盒 通高5.3厘米 三盒的口径各为4厘米 底径各为3.3厘米

盖与盒身以子母口扣合。三根花茎缠绕在三盒的盖顶,其中一盒盖面上捏塑有一朵盛开的花朵,另两盒的盒面各捏塑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蕾,布局疏密得当,制作工艺十分精巧,显得格外美观。该三联盒子母口无釉,里外施满莹缜如玉的青白釉,花蕊、花蕾及花茎都以褐彩点缀。盒盖和盒身用深而宽的刀痕刻划出花瓣纹,刀法简洁熟练,纹饰清晰,增加了三联盒的立体感。这种瓷盒子主要用途为盛装药品、化妆品和香料等。

青白釉瓜棱形执壶 通高9.5厘米 口径5.3厘米 底径4.9厘米

执壶的釉色呈淡青绿色,极薄而透明,让人感到柔软和亲切。丰腴饱满的壶体,在极薄的坯体上勒出十六道筋纹,稍短的颈向上渐渐放大直到呈花形的口部为止,与此同时宽而薄的壶柄从颈部划一道圆弧搭至腹上,细而修长的壶嘴自壶腹部直出到与口部相平。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唐代瓷器已开始仿金银器,宋代更甚。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日用器皿为主,在造型上吸收金银器的特点并加以创造,这件青白瓷执壶明显带有仿金银器的某些特征,不仅造型优雅秀美,而且腹大流长,既便于存储水和酒,又便于倾倒。

青白瓷盏托 通高9厘米 杯口径7厘米 足径3.5厘米 托腹径12厘米 足径6.4厘米

此套盏托造型简约,线条流畅,光素无纹饰。杯为敞口,深腹,高圈足外撇。托为折沿口,台阶式浅腹,高圈足,托中央设一高台,台边缘凸起一周托圈,圈内仅容杯足于内。杯与托通体施白中带青的青白釉,仅底部露胎。杯足积釉较厚,器形清秀典雅,传递给我们一种端庄、恬静、淡雅之美。盏托,亦称茶托,是一种以“托”和“盏”配套使用的茶具,是宋人饮茶的必备之物。

二、运河遗址出土青白瓷的特征

运河遗址出土的青白瓷器时代长、数量多、器型全、纹饰美、品味高,有以下几点特征:

1.得天独厚的胎料、釉料

景德镇青白瓷的胎骨一般较轻薄,而且莹白,得益于可塑性较强、得天独厚的胎料,用“洁白匀净、坚致细腻”八个字,大致可以概括。其胎质精良,胎骨极薄,造型轻巧,源于有高品质的制瓷原料——高岭土。胎坯内所含的铁、钛物质极少,因此胎质白洁;所含的硅、铝、钾、钠适量,可塑性较强,才会使胎质致密、韧度高,有半透明感,所谓“薄如纸”恰恰是对其作品的胎坯轻薄的真实写照。从瓷片的断面中可见,其胎细腻、油润,状若初出屉的热年糕,如玉类脂,巧薄似脱胎,透光见影。其胎质之精细,是宋代其他所有窑口都不可企及的。

景德镇宋代的青白釉的釉质,在化学组成上属石灰釉,其钙含量比之其他窑口略高,釉料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恰到好处,加之,国内顶尖的窑工汇聚,具备高超的窑炉气氛、温控技术,主观、客观万事俱备,条件成熟,怎能不生产出精品?故而,器物在入窑焙烧后,釉薄处泛白,聚釉处呈现湖水绿色,釉面玻化程度较高,色泽如玉,有晶莹剔透、光可鉴人的效果,积釉处碧如湖水,似蓝盈盈的波光水色,素有“青如天、明如镜”的赞誉。 有得天独厚的胎、釉料,有集天下之大成的窑工技艺,才造就出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饶玉”之瓷。这种釉色于宋初一面世,即迎合了传统的文人“君子以玉比德”,追求玉质美的心态,成为风行世界的“饶玉”。

此次大运河考古发掘的青白瓷比之窑址出土的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少见“糊米底”。过去很多鉴藏书籍中,把“糊米底”作为辨别景德镇窑青白瓷的一个典型特征,而大运河出土的青白瓷作品中,除北宋时的部分作品有“糊米底”外,南宋所生产的作品就很少见有“糊米底”了。这应该是南宋时期工匠对于胎料的漂淀和淘洗过程中,去除铁质和杂质的技术明显提高,当然,也可能与覆烧技术、提高产量有关。总而言之,运河考古发掘出土的景德镇青白瓷,是不能以糊米底的有无,作为可以一票否决的鉴定标准的。

2.精妙绝伦的纹饰

大运河柳孜遗址考古发掘的青白瓷的纹饰,多以淡雅、高贵之图案为主。胎体薄的青白瓷作品,能通过光照和纹饰深浅,映射出阴阳明暗、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它灵活巧妙地利用了胎釉的各自优势互补,使纹饰在釉色的衬托下,既增加纹饰的立体感,又使其外表依然平滑洁润。

青白瓷图案装饰手法有划花、刻花、印花、蓖划(点)、堆贴、镂雕等多种技法,线条有力、构图精美。刻花多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法雕刻,纹饰简洁流畅、生动活泼。划花以尖锐而纤细的竹篦工具划出篦划纹,线条流畅,优雅清晰。印花装饰均为阳纹,大多印于碗盘之内或盒盖面之上。

青白瓷装饰图案有人物、婴戏、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菊花、莲瓣纹、菊花纹、石榴花、芙蓉花、栀子、兰草、萱草、柳条纹、海浪纹、云龙纹、凤穿牡丹花、龙穿缠枝花、麒麟、鸿雁、狮、龟、鱼、鸭、鹅等纹饰,其纹饰运笔舒展,疏朗有序,富具神韵。

由于长期受厚达数米的运河沙土掩埋,运河遗址出土的青白瓷釉下及胎骨中有土碱沁入,严重地影响着刻划花纹饰的通透效果和立体感,尤其影响影青瓷中若隐若现的效果,影响装饰图案的流畅和完美。根据长期保护的经验,可用稀释的“84消毒液”适度浸泡,即可脱去影响胎骨通透性的土沁,还原影青瓷的纹饰神韵。

3.典雅的造型,精湛的工艺

运河遗址出土青白瓷的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以各种日用品为主,有各式精美的碗、盘、碟、钵,有各式美观的茶具和酒具,如执壶、注子、注碗、杯、盏、盏托,容器有优美的瓜棱形罐、盖罐、四系盖瓶,此外还有各式花瓶,各式印花枕,炉有镂空香熏,丰富多样的盛放化妆品、香料或药品的盖盒,以及造型多种多样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等,可谓造型精美,应有尽有。

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青白瓷很多,但其中不乏福建众多窑口和安徽繁昌、泾县窑的青白瓷作品。经与窑址出土瓷片标本比对,除在胎釉的质地方面有先天差别之外,在造型、工艺方面亦有质的区别。

总体上说,景德镇窑、福建窑、繁昌窑的青白瓷的造型,都具有江南人的清秀、细腻、优雅的性格特质,但在形制的细节上、工艺上,还是突出了其各自不同的人文内涵。在成长发展的路上,景德镇窑具有创烧青白瓷和产地原料得天独厚的优势;福建窑口则是以沿海外销的地利为优势,在南宋、元时期,迅速扩展起青白瓷的外销出口加工,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同样的天时,不同的地利,给它们带来了不同的压力、不同的质和量的努力方向,自然在造型和工艺上,也就有了不同的取向。长此以往,距离就会拉开,造型与工艺的精湛与粗放、典雅与拙俗,就会显而易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放在一起比对,就会立见分晓。

景德镇自古至今,独占天下制瓷原料和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它在千余年的制瓷业中长盛不衰。青白瓷无论是从窑口之多、地域之大,还是器形之众、装饰手法之广,都是令人叫绝的。这些青白瓷器的出土得益于隋唐大运河的博大久远,才机缘巧合地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财富。

沈怡萱珍藏南宋官窑瓷器鉴赏


宋朝以文治为重,是以儒雅文人为主轴的社会。宋代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标立了社会政治和谐的美学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美学的巅峰意境。

南宋老虎洞窑双摩羯耳双环瓶

靖康之难,成为宋代美学思潮的重大转折。高宗皇帝举都于杭,给审美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因建炎南渡形成的慷慨悲凉的爱国主义情调;二是杭州山水明秀、民物康阜,弥生出香软浓艳的南方美学风格。它们完整地构合为南宋的审美精神。宋代皇室贵族对美术的重视和爱好,使宫廷美术出现在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南宋郊坛下窑双耳出戟尊式花插

宋代工艺美术具有极高的双向发展水准,皇室士大夫和民间的审美也经纬分明,这种二级分化反应了皇室的清澄淡雅物态化和民间反应自然花卉动物的具象化的审美。这就是汝、官、哥、定和八大民窑的根本区别。

南宋郊坛下窑宫廷刻款“新吟”花口盘

南宋官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呈现出纯净的高品质。正是当时社会审美情趣的反映,折射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皇宫和上流社会的时尚。南宋官窑达到了宋朝文化底蕴所展现的美学巅峰,更可说是真正登上了青瓷之尊无可动摇的地位。明代高濂曾表达其审美感受:“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为之飞动,顿令腹饱。”

南宋老虎洞窑苍青釉簋炉

南宋官窑已经发现老虎洞和郊坛下两处御用的皇室窑场。由于窑址完整的挖掘报告及展示,使得我们能够更方便和更近距离地观赏到青瓷巅峰期产品的容貌。

南宋郊坛下窑大盏托

南宋官窑瓷器崇尚釉色素雅、釉质润洁,体现了玉一般的感觉。由于胎体使用了高铁高铝的二元配方,薄釉处透露出了紫色,厚釉面映出深邃的天青。加上后期多层施釉和采取厚釉薄胎法以及窑工们细致纯熟的工艺,使古朴简练而内蕴的釉色十分唯美,体现了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准,是其他窑口、各朝各代无所能及,就是特意仿造也未有法逾越其鸿沟。

南宋郊坛下窑大盏托

两窑瓷器的总特征皆为“紫口铁足、澄泥为范、釉色莹澈。”从鉴赏角度出发,根据两个窑相对独立和先后烧造次序等不同,大致可以加以区分:

第一,厚胎薄釉、厚胎厚釉的器物大部分出自老虎洞窑,这和老虎洞是南宋官窑的首座窑有很大关系;而郊坛下窑一开始就仿照汝窑瓷器,虽然挂薄釉,但总体胎也比较匀薄。

第二,老虎洞窑是源于祭祀器皿而设立,郊坛下窑是之后约八至十年设立,因此老虎洞前期主要担当了祭祀件的烧造,许多大件都出自老虎洞窑;相对而言,燕饮之器多出自郊坛下窑,包括日常用品中的瓶、洗、碗、盘等。

第三,由于两个窑的总体烧造温度不同,老虎洞窑平均烧造温度为1150-1260度,较郊坛下的1100-1220度高,所以,老虎洞的器具表面光泽感强、有玻璃釉的感觉;郊坛下窑器具表面乳浊感强,并有部分生烧器物。

第四,虽然两座窑的胎土均采自同一处,但老虎洞窑器物胎的含砂量明显多于郊坛下窑,这样会导致胎体疏松、气孔增多等问题。

第五,老虎洞窑普遍有支烧和垫烧并用的装烧方法,而郊坛下窑就很少使用。

南宋老虎洞窑葵口碗

判别一件器物是否为南宋官窑出品,首先是对器型的甄别。看它的型和夏三代青铜器的差别,和《宣和博古图》的异同,和唐宋金银器的比照。那些纯粹杜撰的、奇怪的、比例失调的均不可轻信。

其次看它的釉面。真正的南宋官窑釉面是灵动的、有生气的。看多了真品就能够一眼觉察到仿品那种如同化过妆、毫无生机的釉面。

再次是看胎。过湿过干都不对。过湿了,是因为没有使用官窑的胎土配方,后朝仿的胎土其二氧化硅的含量高于官窑用胎土,二氧化硅是显示湿性的主要原因;过干了则是现代仿品。仿造者为了追求南宋官窑的胎效果,刻意多加入高铝瓷土和现代元素,使胎看起来又干又木。

南宋老虎洞窑弦纹樽炉

了解南宋官窑的生产工艺和制作方法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当我们仔细观察和揣摩就能区分出南官的许多特别制作手法和工艺特点,为鉴定南宋官窑带来许多方法。

南宋郊坛下窑四方盘式洗

经过对南宋两座官窑窑址的挖掘考证发现,事实上官窑绝大部分的底足制作方式和同时代民窑是不同的,舍弃了简单易操作的转盘挖足工序,而是采取接足、贴足方法,这也与唐宋金银铜器的圈足冷接工艺相似。按常规想,盘、洗之类拉胚制作又方便、又规则、又快速。但实际上为了制作规范,南官就是这样不厌其烦用范模制作然后接足的。

瓶觚之类比较复杂、比较高的立件器物也不是一次拉胚到底的制作,而是分拆成几段用范模制好再接胎而成。相对明、清仿宋官的仿制工艺,其器型线条锐利挺拔、接胎分上下两部分工艺以及不同的贴底做法,就有了分辨的依据。

南宋郊坛下窑黄釉菊瓣洗

南宋郊坛下窑叠盒式洗

相对于明清官窑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存世量,宋代官窑所遗留下来的应只区区数百分之几而已吧!就算把南宋官窑两座窑场已经可以拼复成器的一并算入,目前资料显示其数量可能只有数千件。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回顾以往国际上的南宋官窑拍品,基本上是难得出现的。南宋官窑整器真品很少,绝非轻易可遇可得。在坊间经常出现的数量不少所谓的南宋官窑,想来似乎更需要仔细、谨慎观察。

南宋老虎洞窑长颈瓶

在这么少的存世量中,除去两岸故宫观赏之外,要怎样去鉴赏和收藏呢?残器和瓷片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一般爱好者,在没有条件与机会上手馆藏完整器的情况下,残器和瓷片标本就是鉴赏和了解掌握南宋官窑鉴定的最佳途径。尤其是那些残器,既能够有瓷片包含的资讯,也能从一定的角度观赏到南宋官窑的器型之美,是相当珍贵的高端收藏。

南宋老虎洞窑乳足双耳炉残器

由于南宋官窑的极其稀有,就算国际大拍公司也好几年才难得出现一次上拍机会。现存各类标准件、标准器物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具有较大的离散性,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掌握这些资讯。

南宋老虎洞窑花口青瓷盘

《谦和儒雅的官窑青瓷》沈怡萱著作

这部《谦和儒雅的官窑青瓷》所收录的器物,绝大部分系从南宋帝都杭州工地所出而流散至海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对近30年杭州旧城改造出土流失南宋官窑的一个抢救与总结。这一点只懂守着两座官窑遗址的杭州官方文博机构没有办到、杭州的官窑圈人士也没有办到。现在,让沈先生办到了!沈先生对杭州的文化保护是有巨大贡献的!这是非常值得杭州人钦佩与深思的!

这部《谦和儒雅的官窑青瓷》所收录的器物资料,可以说多为南宋宫廷御用正品,弥补了杭州两座官窑遗址所出多为次品与半成品的不足与遗憾,更是对两岸故宫所藏南宋官窑青瓷的有益补充与参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沈怡萱先生这部《谦和儒雅的官窑青瓷》是新时期南宋官窑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必将对以后南宋官窑的研究发挥积极作用而留名于中国古代官窑研究史!(本文摘自于《谦和儒雅的官窑青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