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美家美瓷砖 > 导航 >

青花三足炉散发淳朴之美

青花三足炉散发淳朴之美

美家美瓷砖 美缝瓷砖 古代瓷器三角

2020-03-18

美家美瓷砖。

装饰艺术是福建德化窑青花瓷器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此件青花滨海秋日三足炉为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收藏,乃清康熙年间德化窑的典型器物。

三足炉画面横向展开,中央陡岩峥嵘,使用劲健利落的斧劈皴笔法勾勒出断崖,崖下亭屋半掩,绿树环绕,平坦的地面延伸向水边,岩石边缘运用转折锋硬的笔触构成凹凸曲折的海岸。岸上两位老者相对站立,似作欣赏交谈状。岩峰的周围留下大片的空白,表示广阔无垠的海域和天空,海天一色。海中点缀以岛屿、渔舟、落日、长雁,轻描淡写,景物的大小与海岸山峰空间远近形成对比,恰如其分。虽然没有海浪咆哮、惊涛拍岸,但人们照样感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高远意境。山顶露白,岩底涂染,显示光线反差;景物着墨,水天空白,整体协调流畅。画工在处理青花装饰与白地关系时,绝不是机械地平分秋色、做平铺直叙式的安排,而是抓住秋季滨海风光的主要特点,熟练地掌握构图的黑白效果,通过大小疏密的块面,豁达有力的笔调,达到黑白配置有节奏的韵律美,使青花与白地获得辩证的统一,是此期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青花瓷器,是使用钴料进行釉下彩绘的瓷器品类,景德镇窑在使用钴料绘画时,浓淡色阶较多,料水分成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其中又以康熙时期最富有层次,有所谓“青花五彩”之说,德化青花一般只有浓、淡两种色阶,最多有三种,先勾勒图案轮廓,再事涂抹渲染,并仍然保留部分一笔点划的粗犷画风。形式上也借鉴了景德镇窑光暗表现的技艺,造成阴阳反差的效果。中国画用笔中的斧劈皴、擦、染等技法,在德化窑中也有一定的表现。在构图布局方面,德化窑相对疏朗,以萧疏淡雅取胜。青花滨海秋日三足炉具有上述特征。

从传世和出土的器物分析:德化窑青花瓷器的装饰图案虽然不如景德镇窑丰富,但其画风比较自由,笔触粗犷,返璞归真而又富于浪漫的情趣。与景德镇官窑画面规矩华丽、繁缛拘泥的图案相比较,更显示出蓬勃的生活气息,充满了乡土味和人情味,极富自然淳朴之美。此件德化窑青花滨海秋日三足炉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仿龙泉窑三足炉


这件粉青双螭龙耳三足瓷炉通高30厘米,口径16.5厘米,胎厚质坚,敲打有“叮当”声,胎骨呈黄红色,釉色为粉青,光泽圆润,有半透明感,圆口沿,露胎,短颈,椭圆腹,腹部四周饰有八卦纹,腹上端有双螭龙形耳装饰,圆底,下有三蹄足,腿部有兽面纹瓷塑,造型别致,古朴典雅。

从炉的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看,笔者认为它应属清代仿效龙泉窑之器物。但尽管它属清仿品,却造型奇特,制作精细,故仍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龙泉窑的烧造历史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又属著名窑口之一,五代以后越窑逐渐衰落,龙泉窑代之而起,至南宋时已发展至鼎盛时期,一直延续至明清,经久不衰。

元代龙泉窑烧造青瓷,仍甚兴盛。至明末,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摧残,龙泉窑的瓷器生产一度停滞,于是逐渐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有些淡了。后来到了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时瓷器烧造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这时的瓷器无论是数量或质量上均达到了高峰,各地纷纷仿效。这件粉青双螭龙耳三足瓷炉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烧造出来的。

无论是南宋龙泉窑产品或元代龙泉窑产品,以至清仿烧龙泉窑的产品,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胎厚质坚,釉色多以粉青、淡青、梅子青等为主,而且釉色光泽、圆润透明,造型多为碗、盘、炉等实用器。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较明显的区别,如胎骨方面,南宋龙泉窑的器物胎骨多呈灰白色、紫金色以及白色,元代龙泉窑的胎骨多呈灰白色,而且胎骨较厚重。而清代仿品的胎骨也较厚重,而且坚硬,有时有紫骨铁足之特征;在釉质方面,南宋龙泉窑釉质较厚,有透明美玉感,元代龙泉窑釉虽厚,但较细嫩,而清代仿品釉质光滑圆润;在造型方面,南宋龙泉窑及元代龙泉窑所烧造的炉大多为圆锥形、圆柱形足,炉耳多为龙形、凤耳、贯耳等,而清代仿品则更为复杂多样,不仅有龙耳、凤耳、贯耳,而且还发展有变形的螭龙耳装饰,炉足有蹄形足等。

三足奁式炉图片及收藏价值


在朱伯谦《龙泉窑青瓷》就有对于奁式炉的描述,南宋时期的如意足弦纹可以说是奁式炉中最为经典的样式,而元朝时期的奁式炉在造型以及工艺上都与之前制作的有着较大的区别,由于制作工艺的难度较大,所以在精品的奁式炉很少,其收藏价值以及价格都是非常高昂的。除了其造型独特之外,在其造型以及花纹的样式上都非常的独特,工艺,例如:牡丹纹、菊纹和荷花纹等等,缠枝折枝都有,形式较多,是难得的精品。

宋元时期贴花的奁式炉,在其瓶以及炉上贴花常见于南宋末年到元代时期的龙泉窑,在其花纹上以缠枝的单茎为主,除了贴饰的折枝牡丹之外,还有刻字的出现,有“福、寿”两字,并且在其器物的底部还有纪年款的出现。装饰除了基础的三道弦纹,增加的花纹样式较多,其整体效果上看,较为的简洁和谐统一,既有了端庄典雅之感,还有了生活有趣之风,可以说是集实用性以及美观性为一体的奁式炉。

以南宋时期的奁式炉为例,在其炉的腹壁上有着等距斜贴的三组折枝的桃花,不仅纹样较为少见,其斜贴的花卉更是别出心裁,保存完整的、纹饰花样较为生动且没有磨损、光泽度高的以及做工精细的奁式炉在现在的我国瓷器市场已经很少见到了,只有在博物馆以及一些大型的拍卖会上才会偶尔一见。其中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朝时期龙泉窑制作的青瓷荷叶形贴花三足炉与其纹饰以及工艺手法较为的相似,收藏价值较高。

还有一种最有特色的奁式炉就是由龙泉窑青瓷进行制作的仿古式香炉,由于其制作工艺较为的成熟,龙泉窑在进行制作上吸收借鉴了一些青铜器的造型,但是由于质料的不同,摆脱铜器的笨重之感,所以是以简洁柔和的曲线呈现出端庄、优雅之感,其釉色光润度较高,制作工艺较为的精湛。在其形状上与汉朝时期的桶形樽较为的相似,又称为“樽式炉”,由于流行的时间较长,所以从北宋的创烧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进行烧制。

而龙泉窑奁式炉的样式为内折沿口,呈现为筒形直腹向内折的形态,口部与其底部的直径一样大,下部分有三个如意形足或者以兽蹄形足为主,器物的底部呈现为凸形,而此时的奁式炉已经发展至其繁荣时期,炉身的腹部还有八卦纹的装饰,三足腾空、器底落地是元代时期龙泉窑特有的产品,缺少了秀丽飘逸之气。而大尺寸的奁式炉口径高达三十公分,存世量较少。

明清乳足炉的演变


几千年来,香炉作为礼器用于祭祀、拜佛、尊仙、焚香之用,时至今日仍是宗教界及民间不可缺少的五供之一。制作香炉的材料丰富、样式繁多,有三足、四足、五足、葱管足、鱼耳、鼓钉、莲瓣、奁形、八卦、钵式、筒式及仿青铜鬲、鼎等式样,不胜枚举。

作为香炉家族中的一员,乳足炉的出现,最早在明代中期,以景德镇及德化窑所产为大宗,器型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下承三乳足,明代乳足多为实心短粗敦实。清代乳足中空呈半球状,内侧下端有透气孔,各时期乳足炉的形制变化主要体现在炉的口沿及腹部。早期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底承三乳足。到了万历天启时,变为敛口扁圆腹,下承实心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明末。到了康熙时,乳足炉的形制基本与早期乳足炉相近,但腹部更显丰圆饱满,器型显得敦重浑厚,到了雍正乾隆以后多呈敛口、圆弧腹、底呈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清末。在烧造工艺上,明代采用垫烧底圈内施釉,足端无釉。清代器底圈内无釉,显洁白胎骨,多有细密同心圆旋文,三足满釉采用裹足托烧。

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家藏康熙及雍正时期的乳足炉,它们形制大体相同,其制作精细,釉色鲜明,气度非凡,从中可以找到不同时期乳足炉形制上的变化。

追溯香炉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是漫长而悠久的,从中可以充分说明,香炉是适应我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或者结合传统的节令风俗和婚嫁喜庆,以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自己理想的目的。

唐三彩——古时的三彩之美


唐三彩,是唐代极为盛行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其釉质色泽众多,有淡黄、深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之为“唐三彩”。

其最早、也最多在洛阳出土,也被称之为“洛阳唐三彩”,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里的珍品。

不可否认唐三彩的诞生、兴起在中国陶瓷工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起源也是有渊源的。

唐三彩诞生之前,中国传统的陶瓷技艺已经非常成熟,为其诞生提供了扎实的硬件实力。

当时三彩釉的装饰工艺兴起,与胎体装饰工艺形成完美的结合,这位唐三彩的诞生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基础。

唐代时期,唐三彩被视为一种冥器。贞观之治之后,无论宫廷高官还是民间普通百姓极为盛行厚葬之风,这直接促进了唐三彩在中原地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其胎料选择讲究,以细腻的白色黏土为上料,含有铅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助溶的溶剂,加入铜、铁、钴等金属元素作着色剂融于铅釉中进行烧制

于是形成了黄、绿、白、紫、褐等多种色彩的釉质,也有的器物只有其中一种或两种颜色,但大多器物釉质以黄、绿、白三色相间为主,所以古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釉色浓艳绚丽,是我国陶瓷业的艺术瑰宝,其主要以动物,如马、骆驼,生活器皿和不同的人物形象为素材,形成别具一格,富有生活气息的陶艺品。

其作为国海外交流之物远传四海,是我国传统工艺的国际交流者。

德化青花散发生活情趣


福建德化青花瓷窑址目前尚未进行正式的科学发掘,但历年考古调查所获标本甚巨,传世作品也时常可见。德化窑的青花瓷纹饰丰富,取材很广,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仕女、动物图案、植物图案等。青花图案的配置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图案的装饰上以白底勾青花的数量最多,也有少数是青底白花的。

德化窑青花瓷器的款式,多半写在器物的底部,最常见的是两个字的商号款。也有以画代字的款(如画小兔、秋叶、双鱼、火焰)和其他画款,这种不写字的款,从全国来说,多半是明代中期以后的瓷器上才有的,到了晚明时期盛行。这种以画代字的款,在德化窑还是普遍被运用的,晚明时全国出现的印章款,在德化窑中应用也很广,此外还有写年号款的,如“成化年制”等。

德化窑青花瓷都以生动优美的姿态跃然于瓷上,这是与其构图布局和笔墨意境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协调、完美的整体分不开的。

在构图布局上,注意把使用上的“显见面”作为主要装饰面,侧重加强显见面的装饰效果。在构图的装饰上注意青花纹样与白地之间的青白对比。德化窑产品质地洁白,以白见长。瓷工们在设计时注意使这一质地的特点得到充分的表露,因而以白底青花的数量居多。同时,青花大都质朴洗炼,保留较大的白地空间,显示白瓷的魅力。花纹与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青白虚实配置疏密有致。在少数青地白花的装饰上,则注意花的纹饰轮廓形象的刻画,达到清晰、明朗而不繁杂。通过大小疏密的块面,使青白配置和对比上具有节奏的韵律美,青白相间,相映成趣。

在构图的内容上注意根据器物的用途选择不同的装饰题材和装饰部位。盛放食品的器物多选取蔬菜、瓜果等纹饰图案;瓶、罐等器物,则较多选用山水、人物或花鸟之类的题材。

德化窑民间青花善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寥寥数笔,出神入化,把形神、情景、意趣这三个艺术的基本要素融为一体,表现了民间青花重生活、重情趣、简炼朴实、处理大胆的作风。瓷工们对来自生活的题材,不是自然主义的摹写,而是以现实为依据,在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分,把握住各种题材的特征,加以概括、提炼、变化和夸张,突出其各自的个性,使纹样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有些画面运用中国画没骨的画法,用大墨大色浑染,笔法洒脱豪放,简略而不觉单调,粗犷而又显得淳朴,点染得当,情趣盎然,富有民间工艺的韵味和情调。

明清乳足炉的演变_陶瓷常识


几千年来,香炉作为礼器用于祭祀、拜佛、尊仙、焚香之用,时至今日仍是宗教界及民间不可缺少的五供之一。制作香炉的材料丰富、样式繁多,有三足、四足、五足、葱管足、鱼耳、鼓钉、莲瓣、奁形、八卦、钵式、筒式及仿青铜鬲、鼎等式样,不胜枚举。

作为香炉家族中的一员,乳足炉的出现,最早在明代中期,以景德镇及德化窑所产为大宗,器型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下承三乳足,明代乳足多为实心短粗敦实。清代乳足中空呈半球状,内侧下端有透气孔,各时期乳足炉的形制变化主要体现在炉的口沿及腹部。早期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底承三乳足。到了万历天启时,变为敛口扁圆腹,下承实心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明末。到了康熙时,乳足炉的形制基本与早期乳足炉相近,但腹部更显丰圆饱满,器型显得敦重浑厚,到了雍正乾隆以后多呈敛口、圆弧腹、底呈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清末。在烧造工艺上,明代采用垫烧底圈内施釉,足端无釉。清代器底圈内无釉,显洁白胎骨,多有细密同心圆旋文,三足满釉采用裹足托烧。

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家藏康熙及雍正时期的乳足炉,它们形制大体相同,其制作精细,釉色鲜明,气度非凡,从中可以找到不同时期乳足炉形制上的变化。

追溯香炉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是漫长而悠久的,从中可以充分说明,香炉是适应我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或者结合传统的节令风俗和婚嫁喜庆,以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自己理想的目的。

成化青花八宝纹三足奁香熏


清·蓝蒲《景德镇陶录》中卷五所记: “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瓷,以别于民窑”。 由此可见,洪武二年已建立官窑制度。

如果大家了解“稀世珍品”的含义,那么能与它相匹配的就只有成化官瓷了。成化官瓷可谓精彩绝伦,世人皆知。可以说:“明、清两代数百年都无法超越”也不为过。

成化最具代表性的官瓷,一个是青花,另一个是斗彩。青花用于产自江西乐平的“平等青”亦称“陂塘青”,色泽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同时体现了像山水画中若隐若现的感官。并且,用“平等青”来表现画面和色彩,也更加的恰如其分,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些成就都绕不开成化皇帝,他从小历经磨难,在争权夺位中度过。而身边的万贵妃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他的性格偏向于疏淡、柔弱。所以成化皇帝不喜欢刚硬、硕大的东西。

除此之外,成化皇帝宽仁雅逸,艺术修养结合心理情感,体现在瓷器上就明显倾向于那些秀巧淡雅,精致玲珑的小件器物上,所以有了“成化少大器”之说。此青花八宝纹三足奁香熏拱盖圆顶,顶盖镂空;体型浑圆墩厚,八宝纹饰精美流畅,青花发色浓艳,釉面匀厚润泽,弥足珍贵。.

成化 青花八宝纹三足奁香熏 尺寸:

口径:7.7cm

高:9.8cm

足径:7.3cm

宋瓷之美


我的案头清供是几片宋瓷。薄胎、厚釉、冰裂纹,色取天青、粉青、炒米黄不等。灯下夜读时,拂不去的总是一片晶莹的静美。

也许它们来自城外的菜园,宋高宗退位时住的德寿宫就在此处。赵构是位典型的中国文人,战乱的颠簸和政权的孱弱,使这位风流天子对政治由无奈而心灰意冷。他需要精神平衡,自以为心中还藏有一片艺术之境。他不愧是位一流的艺术家,不仅对陶瓷、书画、园林一往情深,还能亲自为南宋画院出试题招聘画师。还记得那次考试是唐人诗句——“竹锁桥边卖酒家”。入考画师多数在成片竹林里,画一小酒店。独李唐所画不见酒肆,却在桥边挑出个招牌,上写一“酒”字。高宗大喜,为此写下了“李唐可比李思训”的御批。他有兴致时写几笔瘦金体,所画的小笔山水,已没大唐的气势,专写烟岚昏雨的凄清和朦胧之景。

他需要呼吸自然的气息,把皇家御苑都建在凤凰山上。也许受理学风气影响,宋宫皆仿江浙民居,崇尚简静,黑白分明,不施五彩。他望一眼宫内陈设,只有几件张浚进贡的北宋汝窑瓷器。他渴望能再烧出这种春水般柔和清澈的釉色,那是一种雨后初晴时淡淡的天青色,如美玉般可望而不可求。他黯淡的眼和心被这种波光折射出一种高贵静穆的情感。他沉思良久终于下旨:设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烧瓷!

它们也许来自乌龟山的郊坛下旧址。每当我步入南宋官窑博物馆,端详着修复后的龙窑,眼前常会化出一片幻景。在那个千峰翠色的春天,一位满腹程朱理学的官员,展开按青铜器和玉礼器绘制的图录。细雨中一群身披蓑衣的窑工,表情缄默地燃香祭完窑神。坐定,喝一口酽酽的茶,捧起素胎上釉。在炉口看火焰的变化,根据变化迅速地选择时机加柴或封火。他们都是千里挑一的高手,把釉面的天然开片作为追求的境界。官窑的开片,本来是一种缺陷。但窑工们却凭着经验化腐朽为神奇,烧制出蟹爪纹、鳝血纹等不同纹饰。为了使裂缝着色,与“紫口铁足”匹配,又用墨汁、茶叶汤等高丹宁含量的液汁,染出了“金丝银线”的天然意趣,使宋瓷一跃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残缺美的顶峰。

只见春风杨柳中,一炉新瓷开窑了。窑场上一片肃穆。临窑督造的修内司官员,小心地捧起瓷器细细查看。如冰似玉无疵点的选入宫中,供皇上享用。稍有缺陷的,当场摔碎,决不流入民间。这就是南宋官窑传世稀少的原因。宋瓷的特点一是摹古,仿礼仪用器。青铜器虽好,毕竟体积太大,只能供于高堂。二是追求玉的效果,君子比德于玉,还是个“礼”在作祟。民间可管不了那么多,耀州窑、磁州窑,都以刻、划、绘为手段装饰器身。而高宗却嫌这些乱,他说“烟波名利不如闲”,有点儿看破红尘了。他喜欢简静之美,就没让它们跨入皇宫一步。当然,也决不允官窑流出宫外。难怪苏富比拍卖行在香港拍卖的一件南宋官窑六方洗,成交价为2500万港币,拍出了中国瓷器的天价。

我那静静地伴我夜读的宋瓷呵!你们究竟来自何方?从寻找修内司窑址到仿制南宋官窑,已成了时下杭州的热门话题。可对于我,你仿佛是残缺的南宋的缩影。一首凄清婉约的宋词,一种弥漫着哀怨的境界。你像一位早逝的美人,留给岁月一瞥销魂的波光。那些淡泊到没留下姓名却留下精神的窑工上哪儿去了?那种创造了精光内蕴的大境界的艺术氛围上哪儿去了?

其实,世间人人都是收藏家,而收藏家是孤独的。我那案头的瓷片,就很难让人清玩出一份优雅。

呜呼!宋人的气息已消散于空间,南宋官窑可仿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三足炉散发淳朴之美》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三足炉散发淳朴之美》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美家美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