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清仿龙泉窑三足炉

清仿龙泉窑三足炉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2020-08-19

古代龙泉窑瓷器。

这件粉青双螭龙耳三足瓷炉通高30厘米,口径16.5厘米,胎厚质坚,敲打有“叮当”声,胎骨呈黄红色,釉色为粉青,光泽圆润,有半透明感,圆口沿,露胎,短颈,椭圆腹,腹部四周饰有八卦纹,腹上端有双螭龙形耳装饰,圆底,下有三蹄足,腿部有兽面纹瓷塑,造型别致,古朴典雅。

从炉的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看,笔者认为它应属清代仿效龙泉窑之器物。但尽管它属清仿品,却造型奇特,制作精细,故仍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龙泉窑的烧造历史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又属著名窑口之一,五代以后越窑逐渐衰落,龙泉窑代之而起,至南宋时已发展至鼎盛时期,一直延续至明清,经久不衰。

元代龙泉窑烧造青瓷,仍甚兴盛。至明末,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摧残,龙泉窑的瓷器生产一度停滞,于是逐渐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有些淡了。后来到了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时瓷器烧造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这时的瓷器无论是数量或质量上均达到了高峰,各地纷纷仿效。这件粉青双螭龙耳三足瓷炉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烧造出来的。taOCi52.cOM

无论是南宋龙泉窑产品或元代龙泉窑产品,以至清仿烧龙泉窑的产品,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胎厚质坚,釉色多以粉青、淡青、梅子青等为主,而且釉色光泽、圆润透明,造型多为碗、盘、炉等实用器。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较明显的区别,如胎骨方面,南宋龙泉窑的器物胎骨多呈灰白色、紫金色以及白色,元代龙泉窑的胎骨多呈灰白色,而且胎骨较厚重。而清代仿品的胎骨也较厚重,而且坚硬,有时有紫骨铁足之特征;在釉质方面,南宋龙泉窑釉质较厚,有透明美玉感,元代龙泉窑釉虽厚,但较细嫩,而清代仿品釉质光滑圆润;在造型方面,南宋龙泉窑及元代龙泉窑所烧造的炉大多为圆锥形、圆柱形足,炉耳多为龙形、凤耳、贯耳等,而清代仿品则更为复杂多样,不仅有龙耳、凤耳、贯耳,而且还发展有变形的螭龙耳装饰,炉足有蹄形足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宋元龙泉窑与龙泉窑系瓷器


龙泉窑,是继唐,五代越窑之后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南宋时期得到大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烧制的粉青梅子青瓷器,宛如碧玉,极为名贵。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溪口周围,目前已发现数百处龙泉窑的民窑遗址。

南宋龙泉溪口官窑鱼龙耳瓶

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

南宋时期龙泉窑烧造有黑胎厚釉青瓷与白胎厚釉青瓷,往往同窑合烧。大窑金村等地窑口以白胎青瓷为主,溪口则主要烧制黑胎青瓷。南宋中期之后,受官窑影响,工艺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胎薄釉厚、釉质如玉,釉色有粉青、梅子青、豆青、黄绿色釉、灰绿釉、菜绿色釉等。

黑胎厚釉瓷器与官窑器相似,胎薄、质细、坚硬,灰黑如铁。少数胎呈黄或砖红色,胎质疏松。釉层厚、透明发亮、有开片,习称“紫口铁足”。和南宋官窑很难区别,以前都命名为龙泉仿官,近年学界有人提出龙泉官窑的说法,此说法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

白胎厚釉青瓷也是受南宋官窑影响,胎略厚,白中带灰,圈足,底露胎处呈朱红色或浅紫色,多数青釉釉层光洁不开片,釉色有粉青、梅子青等。

南宋龙泉大窑梅子青八方贯耳尊

南宋龙泉窑创造性的发明了石灰碱釉,代替过去使用的石灰釉,从而使得用较少的施釉次数,就可以获得较厚的釉层。从而简化了南宋官窑发明的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方法,不仅使青瓷呈色更加青翠,更使其“釉汁莹润如堆脂”。从而烧性的烧出了色如翡翠的梅子青釉,使龙泉青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龙泉窑最好的釉色一般都为粉青色,梅子青由于烧成温度接近1300度,较粉青釉的1230度左右更高,从而釉面玻化程度更高,釉色青绿,宛如青绿山水。虽然在古代粉青釉价值高于梅子青,但今天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所谓前人重粉,今人重梅者,说的就是梅子青在今天极其名贵之事。目前,尚未见到馆藏品有传说中的梅子青龙泉瓷器。

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主要模仿瓯窑,基本上是采用刻划花装饰技法。器物胎骨多呈灰色,釉色多为艾叶青或略微偏黄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较差,刻划的纹饰则比较清晰。这种表现方法通过运刀的轻重缓急体现出刻花的节奏与韵律,从而赋予刻划纹舒展自如的艺术魅力。常见的纹饰有莲瓣、荷叶纹等。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虎瓶、五管瓶、胆瓶、鹅胆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

南宋龙泉大窑鼓钉三足炉

南宋时青瓷工艺上的主要变化是薄胎厚釉,装饰手法以印、贴、堆的方法代替刻、划方法。在胎骨上增加厚度而不损伤胚体,凸出的纹样施釉后,釉在高温烧成时产生流动,使纹样的凸起部分显得更加清楚。

最为典型的器物,为莲瓣碗,碗的外壁为仰莲瓣纹,就是采用深雕式的莲瓣纹,当时人曰“龙泉窑。。。翠浅露白痕者真”;莲瓣纹中间凸起,烧成后隐现出白线,通常称为“出筋”,既加强了器物的形体美,又使青瓷釉色出现了浓淡的变化。也成为鉴定龙泉窑的要诀。

南宋造型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也很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很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斛、投壶及琮式瓶等也多有生产,这与北宋后期崇古之风相关。铭文有“金玉满堂”及“河滨遗范”两种。

元代龙泉青瓷的造型比南宋形制明显增大,胎体厚重,显现出威武雄壮的风格。除一般碗盘常用瓷以外,创新产品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尊等,产品质量一般来说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但也有许多精美之作。元代龙泉的装饰艺术有划、印、贴、堆、镂刻、点彩等,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有各种花果、花卉、鱼纹、羽毛、人物以及吉祥图案等。在制作和装饰上又有很大变化,由南宋时的重釉色、重造型转为元代的重纹饰。

元代无论大小器物几乎都有花纹装饰,这是龙泉当时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精品有八方露胎贴塑人物纹梅瓶,其在工艺制作上采用露胎氧化新方法,印花开光不施釉露出氧化红色胎,使人物造型更加突出于青绿色底釉上,产生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这种氧化胎纹饰也是元代创新的一种艺术风格。

南宋龙泉小梅窑蟹甲青三系瓶

元代是龙泉窑系瓷器烧造兴盛时期,因行政区划又称为“处州瓷”、“处瓷”或“青处器”。由于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数倍,瓷器大量出口,深受海外各阶层人们的欢迎。

龙泉窑青瓷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 "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形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停止了生产。

龙泉窑剔花双耳瓶 明 高39厘米

永乐甜白釉双耳三足炉


永乐一朝,奉成祖之命,景德镇御窑巧匠精研甜白佳釉,专制单色雅瓷。然甜白之器,烧制极艰。景德镇市珠山中路东段两相邻永乐地层,所出瓷片,逾98%乃甜白残件,可见御窑屡败屡试,无奈弃绝废品无数,仅挑其中佳器寥寥,上供朝廷。

「甜白」一词,最早见于明末黄一正万历十九年(1591年)万历十九年本《事物绀珠》,据〈永乐宣德窑〉条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且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承赵宋晶莹青白、延蒙元枢府卵白,然永乐甜白,主要以釉石炼制,几乎全无石灰石等迭烧而成釉灰,所含碳酸钙比当时景德镇其他白釉要低,加上白瓷高岭土含量甚丰,仅有微量铁和钛,是以制得甜白雅器,白若琼花。

甜白釉双耳三足炉小巧玲珑,此炉器形秀美,端庄雅致,素净无纹;烧制时用垫饼叠烧,形成一圈露胎,炉心部分亦露涩胎,唯其釉水莹润,可谓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为明永乐甜白釉瓷器中存世精品。

永乐 甜白釉双耳三足炉尺寸:

口径:9.4cm

高:8.9cm

足径:5.0cm

元代龙泉窑


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无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无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在碧绿的底心上凸起红褐色纹饰,非常醒目。龙泉点彩和青白瓷相同,在釉面上随意点染含铁量高的涂料,经高温烧成带褐色斑点器物。

元代龙泉窑早期纹饰比较简单,以后渐繁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牡丹、莲蓬、桃、龟、鱼、兔、鸟雀、八卦、云鹤、云龙、云凤、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等。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锭、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宇,如"张"、"天"、"福"、"寿"、"大吉"、"金玉满堂"等汉字及"八思巴"文,因釉厚,纹饰不很清晰。

元代龙泉窑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碗和盘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无釉,中心有釉,俗称"脐状釉"。罐有荷叶形盖罐、高装盖罐、双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环耳瓶、连座瓶、琮式瓶等;尊有凤尾尊、狮座尊;塑像有观音、达摩、佛龛等,人物的面部一般无釉,呈红褐色涩胎。元代龙泉瓷器最大的特点是器型很大,胎体厚重。

龙泉花口盘 元 43*7.4厘米

估价:RMBlO000-18000

花口板沿,鼓腹,凸棱似菊瓣,圈足。胎体厚重硕大,通身开细碎纹片,俗称"百圾碎",是元代龙泉窑仿哥窑品种。瓜棱荷叶盖罐 元 高32厘米

估 价:RMBl50000

此罐圆口,短直颈,鼓腹,圈足稍高,附荷叶形茎蒂形纽盖。通体以瓜棱形为纹样,饰以粉青釉,足底无釉,拓红色,胎质细腻坚硬,胎体厚重,形制雄伟有气魄。 龙泉窑缠枝牡丹纹瓶 元 45.5X19.5X13厘米

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元代丰州小古城遗址出土。通体施天青色釉,晶莹润泽,为元代龙泉瓷中的佳品。元代龙泉瓷器的装饰孜技法达到了中国青瓷装饰史上登峰造极的程度。备种技法在元代瓷器上几乎都有运用,除传统的刻花、划花、印花、贴花、铁褐点彩等技法外,还新创了露胎贴花、露胎印花、铜红点彩、镂雕等技法。

宋代龙泉窑


龙泉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产品最为辉煌。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北宋龙泉青瓷装饰手法主要为刻花、划花、印花及贴塑等。常见纹饰在北宋多莲瓣、荷叶,南宋多云纹、水波纹、游鱼等。铭文见有印阴文"金玉满堂"及 "河滨遗范"两种。

北宋龙泉窑器型有炉、瓶、盘、渣斗及塑像等,各类造型变化有多种样式。如瓶有梅瓶、龙纹瓶、虎纹瓶、五管瓶、胆瓶、鹅颈瓶等;炉则有三足、四足及八卦炉、奁式炉等。南宋时,龙泉青瓷造型更加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外,文房用具中的水盂、水注、笔筒、笔架等亦常见,象棋子、鸟食罐也颇有特色。此外,仿古铜器及玉器的各式鬲、觚、觯、投壶及琮式瓶等,与北宋后期祟古之风相关。总之,宋代龙泉青瓷以釉色取胜。故宫中旧藏龙泉青瓷以南宋产品为多,釉色多为粉青釉,少数以印双鱼纹饰装饰。其上品釉色匀净、莹润如玉。梅子青釉则属罕见之物。

龙泉窑花口洗 宋 口径17厘米

估价:RMB20000----40000

龙泉窑始烧于南朝,于南宋极盛,青瓷质量最好,还成功地烧制了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代表了宋代龙泉青瓷发展的最高水平。此洗形体优美,光素无纹,釉色极佳。龙泉窑莲瓣碗 南宋 17*7厘米

估价:RMB28000

此碗口略内收,弧腹小圈足。外壁隐约凸起莲瓣纹。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晚期的瓷器上已画现刻划简单的连瓣纹,以后渐多,成为传统纹饰。 龙泉窑三足鬲炉 宋 高11厘米

估价:RMB100000----180000

此器形制仿青铜器帛而成,口外侈微折,颈短且直,腹扁圆略鼓,附三乳形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龙泉窑塔式瓶 宋 高18厘米

估价:RMB40000----60000

此瓶造型新颖别致,器上部作琮式,下部呈塔式,下附四如意足。器身纹样采用印花工艺而成,纹样以纤细的阳纹线条和凸起的阳纹块面图案组成。通体青釉明亮光澈,凸纹釉薄处微呈灰白胎色,足端露胎处呈赭红色。

龙泉窑址


中华名窑-龙泉窑

中国南方古代青瓷窑址。分布于今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已发现窑址400多处。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有300多处。其中产品工艺精湛、质量最高的窑址在龙泉县的大窑村(古名“琉田”、“刘田”)一带,是龙泉窑的中心,故称为“龙泉窑”。龙泉县晋代为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759)升为县。宋庆元三年(1197)分县南的松源乡为庆元县

(见彩图[浙江龙泉窑址鸟瞰)

烧造年代 浙江地区烧造青釉瓷器历史悠久,唐代最著名的越、婺、瓯窑,对龙泉窑的兴起与发展有重要影响。有人认为,在丽水县吕步坑的南朝和唐代窑址及庆元县黄坛的唐代窑址是龙泉窑的早期窑址。有人则称之为“先龙泉”时期。但一致认为龙泉窑兴起于宋,南宋至元为全盛时期,明代中叶开始衰落,清代中叶结束。

调查、发掘与研究 20世纪30年代陈万里曾先后8次到龙泉、丽水等地进行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等地的文物考古部门又对各地的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1959年对丽水吕步坑、保定窑址进行发掘。1959~1964年又对龙泉大窑、金村两地窑址进行发掘。1979~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分别对龙泉东部的上严儿、山头窑、大白岸、笔架山、项户、安福、张畈岭脚、入窑湾、狮子岩、源口和云和县的水碓坑、梓坊、赤石等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宋元明时期的窑炉、作坊及居住遗迹,出土大量瓷器、瓷片和窑具标本等,为研究龙泉窑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窑炉与窑具 窑炉为龙窑,到了明代也用阶级窑。

龙窑窑身狭长,前后倾斜,窑头低窑尾高,好似一条向下俯冲的巨龙,因而通称“龙窑”,也有称“蜈蚣窑”或“蛇窑”的。龙窑可分窑头、窑室和窑尾3部分。窑头为火膛,是投柴烧火的地方,平面呈半圆形。烟室前墙正中开狭长的火门,火门下有进风口。窑室似斜长的甬道,是装坯烧成的部位,宽与高都在2米左右。窑底倾斜,底上铺着一排排的匣钵。两旁用砖或匣钵砌成窑墙,墙中开设窑门。墙上筑弧形拱顶,顶的两侧各设投柴孔一排。火膛内烧旺后,再向投柴孔中投柴逐段燃烧。窑门与投柴孔的数量,视窑的长短而定。窑尾有排烟室,由烟火柱墙与后墙组成,烟火柱墙有出烟孔,窑内的烟与废气即由此排出。龙窑的结构因时代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宋代的龙窑窑身较长,呈弯曲状,一般在40米以上,南宋前期盛行长窑,最长的达82米。排烟室为狭长的长方形坑,没有盖顶和烟囱,有的用残砖和匣钵砌墙,有的就是一个土坑。南宋晚期龙窑逐渐缩短,到元代长30米左右。元明时窑尾的排烟室,有的用匣钵或砖石封砌,仅在顶部设几个比匣钵略小的烟孔,视窑内情况,可以随时将匣钵启闭。

中华名窑-龙泉窑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文献记载:《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一"龙泉窑"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唐代《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

清佚名《南窑笔记·龙泉窑》亦记载:"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盖龙泉由来久亦。……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在《菽园杂记》中,对于龙泉青瓷的工艺有这样难得的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如刘田。泥则取于窑之近地。其它处皆不及。油则取诸山中,蓄木叶烧炼成灰,并白石未澄取细者,合而为油。大率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匠作先以钧运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则蘸油涂饰。用泥筒盛之,置诸窑内,端正排定,以紫筱,日夜烧变,侯火色红焰无烟,即以泥封闭火门,火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 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很强。装饰花纹较简练,常见纹样有鱼纹、蕉叶、金枝、荷花等。装饰风格趋于奔放。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独有的艺术风格,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南宋龙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龙泉窑三大窑系:金村窑、大窑、溪口窑


龙泉窑源于三国两晋,宋朝鼎盛,结束于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龙泉窑烧制的瓷器不仅是皇宫的贡品,而且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世界性商品。龙泉窑在漫长的一千六百多年的制瓷历史中,可以分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阶段。魏晋至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这期间瓷窑发展快,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中期开始龙泉窑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始烧制两种精美瓷器: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元朝建立,元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内需外销的迅速增加,龙泉窑瓷业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品质和工艺均已不如南宋时期。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质量较高,并出现了洪武和永乐官窑,这个在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到清代,龙泉窑走向了衰落。龙泉窑烧制精品瓷器的主要瓷窑都集中在龙泉市南边,其中最出名,烧制的瓷器最精美的三大窑系就是金村窑,大窑,溪口窑。金村篇:在北宋早期,瓷业主要集中在龙泉市金村和庆元县两县交界处的溪流两旁的山坡上,共发现生产淡青釉瓷器的窑址近八处。到了北宋中晚期,在龙泉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县上垟、丽水市石牛等地发现窑址二、三十处,瓷窑数量显著增加,分布范围广阔,为南宋瓷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此阶段,尤以龙泉金村窑系烧制的瓷器质量为最佳。金村是一个村,地处龙泉市小梅镇东南边陲,村庄所在地海拔400公尺,距离市区50公里,是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好地方。一遇雨天,雾气常于半山中缭绕,开晴后,即变幻成彩虹,美如仙境。在北宋时期金村窑烧制的刻划花工艺瓷器是龙泉窑这阶段最精美的器物,刻划工艺精深,纹饰引人醒目,这时期的刻划花常常用刻刀刻出各种花的轮廓线,刻时刀面倾斜,刻线一面浅一面深,为俗称的半刀泥工艺,并且很多瓷器内外壁都有刻划工艺,俗称双面工。釉色已淡青釉为主,釉面大多呈现玻璃玉质感,精美绝伦。是龙泉窑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精品瓷器。南宋前期金村窑仍有在烧制,而且器物更加精美。至南宋中期,龙泉金村窑基本断烧,而此时的龙泉窑,也已经进入最光辉灿烂的时代。龙泉金村村北宋龙泉金村窑刻花盘大窑篇:南宋中期始,在皇室、官僚的支持下,龙泉窑的制瓷匠师学习吸收南宋官窑先进的制瓷工艺,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生产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高级瓷器,供皇室和官僚使用。以后,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不断得传播到金村、溪口、八都、安福、安仁口、周垟和庆元县、云和县等地的许多瓷窑,产品畅销国内外,龙泉窑名闻中外。此阶段,龙泉窑瓷器已经没有了北宋时期精美的刻划花工艺,而以釉色取胜,这种转变是跟当时南宋的文化、审美观息息相关,瓷器变的更加内敛和素雅,而龙泉窑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产区就是大窑,大窑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位于龙泉市南约50公里的琉华山下,明代以前称“琉田”,因山而得名,今称大窑村,相距金村约5公里。在大窑村附近,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大窑生产的产品工艺精湛,质量高,为同时期龙泉窑其他瓷窑所不及,是当时龙泉窑的中心,一直到明代末期,大窑都是龙泉窑的代表性瓷业中心。大窑在南宋晚期也曾烧制过黑胎精品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更出现了枫洞岩等高级瓷窑,专门生产宫廷和官府用瓷。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南宋龙泉大窑官款折腰洗溪口篇:而在南宋中晚期,距离龙泉市以南也是约40公里,距离大窑约5公里处,有一个村落叫溪口村,就是宋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所在地,溪口村四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同是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溪口窑系窑址不多,不足5处,其中最著名的瓷窑是溪口瓦窑垟,在南宋后期溪口窑系烧制了顶级的黑胎哥窑瓷器,俗称“铁骨”或“铁胎”,当地人谓曰“夹心饼干”,釉色以粉青为主,有的似碧波,有的如翠玉。其特征为“紫口铁足”和自然开片,产品流溢着一种古朴而奇特的审美意趣。1938年9月,中国古陶瓷先驱陈万里第二次赴溪口调查,认为此处系古代龙泉烧瓷精华所集。他在笔记中指出:“溪口大麻之有窑,原为典籍所不载,我于民国二十三年发现以后,曾将所获碎片与同好者商讨,并于浙江文献展览会上陈列之,于是湖滨骨董贾客,始知大麻二字,其黠者因此遂能道及溪口大麻,历历如数家珍。”陈万里认为:此地“颇多仿自铜器之式样,其为沿袭两宋官窑之作风,昭然可见,此实为龙泉造瓷中之黄金时代。”从陈万里的笔记中,我们看得出溪口窑在龙泉具有崇高的地位。陈万里甚至一度认为这里就是哥窑的产地,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放弃。陈万里当年无法确定哥窑产地的原因,是上世纪30年代来自各地的古董商发现龙泉窑址后,使遗址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据一些老农回忆,当时中外古董商纷至沓来,云集溪口一带,雇用当地农民对窑址进行大肆挖掘,并廉价收购所掘遗物,遗址已被翻了几遍,其破坏程度之严重可想而知。在此烧造宫廷用瓷是毫无疑问的,这里出土的陈设品许多是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及玉器造型,受到赵氏帝王倡导的复古风气的影响。在2012年11月9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20多位专家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正式确认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窑址就在龙泉市溪口窑。大家都传“哥窑无整器”,原因其一是哥窑烧制的时间不长,其二当时检验标准及其苛刻,少数好的直接进贡,一点缺陷都是直接砸碎,并传有官兵把守监烧,导致存世完整器极其稀少,如有发现也是国宝级重器。另此处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据我对龙泉窑的了解,个人认为目前所记载的“传世哥窑”并非龙泉溪口的宋哥窑,事实上,对于“传世哥窑”是否属于龙泉宋哥窑,争议一直存在。早在1943年,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先生就曾对“传世哥窑”的命名提出怀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也曾认为当年登记造册的故宫博物院瓷器专门委员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导致了一些错定。这“传世哥窑”指的是流传有序的而非出土的“哥窑”器。1932年,民国政府在接收清宫遗存的文物清点造册时,发现了一批前所未有且缺乏任何产地、烧造时间等记录的瓷器,便以“传世哥窑”称之。据了解,“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釉质,釉色,开片等特征都差异明显。可以说“传世哥窑”与“龙泉宋哥窑”毫无关系,且有可能并非宋代烧制。 云南珍俊堂陶瓷博物馆 郑峰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仿龙泉窑三足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仿龙泉窑三足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龙泉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