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乾隆花草纹黄地珐琅彩描金军持

乾隆花草纹黄地珐琅彩描金军持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珐琅彩瓷器鉴别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2020-11-27

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军持亦可称作贲巴,“贲巴”为藏语音译,梵音原作“军持”,既藏语“瓶”的意思。其造型从唐朝以来的净瓶演变而来,也可能与西藏、青海等地人民生活用具和宗教寺庙的陈设器有关。

但瓷质军持在御窑场中大量生产,则体现出康、雍、乾三代帝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它是作为皇帝向西藏、青海的宗教领袖赏赐之瓷而存在于世。

这是一件将西藏地区传统造型与宫廷御瓷完美融合的器物,更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其秀美的造型,精细的绘工、协调的色彩与精美的纹饰浑然一体,为乾隆一朝当时工艺造型基础上创烧的新颖器物。

此器胎质细腻厚实,釉质光润如玉,颜色丰富娇美,通体绘缠枝莲宝相花等吉祥纹饰,通体黄地,色调纯正尊贵,彰显帝王本色,惟有龙首以矾红设彩的形流,弯曲向上,端庄雅致。

这件军持无论是色彩的比例,亦或细节的绘画,无一不体现了宫廷御瓷的一丝不苟,特别是采用了描金装饰的点缀,更增添了皇家富丽堂皇之感。它不仅带给我们视觉上的享受,它所包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才是它真正魅力之所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雍正珐琅彩黄地兰石图碗


雍正天子文采风流,诗书双绝,按他的喜欢与品位计划的珐琅彩瓷器中诗、书、画、印四绝成为雍正年瓷器的一大亮点。 在纹样上,由于雍正天子提倡“内廷恭造式样”,并亲身提出“秀雅”“过细”的要求,指定唐岱、戴恒、贺金昆、汤振基及郎士宁等宫廷画家为画珐琅器制作样稿。无论是满饰人物、花鸟、山川纹样的器皿,照旧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组合的器皿,无不竹苞松茂。

此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黄釉地上绘洞石兰花图,雍正时期的花鸟比康熙时的花鸟有过之而无不及,雍正的花鸟体现力丰富精致,花鸟之间彰显灵动,且活龙活现,相得益彰。

画面临侧以墨彩题写:“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此诗出自明代墨客、大学者叶子奇之《塘上闻兰香》诗句。上落款“美人”篆印,着落“金成”“旭映”二篆印,共三枚均为胭脂红彩,诗句笔墨浓淡、笔画轻重,天然流通,字体娟秀灵动,与器物的绘画相得益彰。足内施白釉,底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楷体,双框蓝料款。

纵观整图,雍正时虽相沿了康熙时在色地上绘画之特性,但一改康熙时之花草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山石、兰草等图案,并有花鸟题材的作品出现,再配以诗文,印章等图案,彰显出高雅的审美意见意义。此碗与现今故宫博物馆馆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官瓷是同类藏品。

乾隆粉彩黄地开光花卉纹唾盂


唾盂既是痰盂,乃是古代居家用的一种卫生洁具,它最早始于商晚期,在商至汉代时通常是皇族阶层使用的物品,唾盂的材质有银、铜等。至了西晋之后唾盂便改用陶瓷制作。

生于北宋终于南宋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过唾盂。明代文献中记载元代有银鎏金的唾盂,可见其奢华。但古代的唾盂普遍尺寸都小,一般都置于桌上,吃饭时放些鱼刺残骨,故又称“渣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宫廷画院与珐琅作合并,专业画家参与粉彩瓷器绘画工序,大大提高了纹饰的艺术水平。并且要求装饰繁缛的风格。乾隆四十八年(1783)曾传旨:“粉彩黄地唾盂上花卉画得甚稀,再画时画得稠密些……,此种圣喻均为乾隆时期皇室要求之审美取向,尽显卓越非凡的皇家气派。”

此唾盂造型甚为罕见,不见出版有相若作例。应属皇帝日常实用之器,即可实用,又可为陈设。整器胎釉精细、绘画用色绚丽、图案清晰美观,以寿菊为主题更显寓意吉祥万芳,内壁及底部均施松绿釉,底部中央青花双框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乃是一件难得的清乾隆御瓷精品。

乾隆 粉彩黄地开光花卉纹唾盂 尺寸:

口径:8cm

高:6.5cm

足径:4.7cm

绿松石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碗


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为名贵的御用器。其诞生后的二百年内都是皇家御用瓷器,用景德镇的半成品在北京二次烧造,民间几乎没有也不知道,至民国三年故宫第一次展览后才被社会所知。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奇绝,时代特色鲜明,传世极少,至为珍罕,备受全球收藏界推崇。

珐琅彩瓷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御藏国际此绿松石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碗高7.7厘米,口径16厘米。撇口、深腹、圈足。内壁施绿松石釉,外壁为绿松石地,以珐琅彩绘花卉纹饰,口沿饰如意纹,中间部位绘缠枝莲纹,底部为莲瓣纹。纹饰繁缛,色彩丰富多样,颜色艳丽,绘工精细。底足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经专家鉴定为嘉庆仿乾隆期作品。器物为一对,器形规整,色彩绚丽,光泽柔和,历史沧桑感及古旧气息浓重。实物整体感觉非常漂亮,画工极其精湛!

清代珐琅彩传世的数量不多,因为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是极为复杂的。在古代皇宫,珐琅彩是在皇帝直接干预、监督下,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而成的。一件珐琅彩每上一种颜色就需要进窑烧制一次,颜色越多,烧制的次数就越多,工序就越复杂,损坏率也就越高。一件成品往往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珐琅彩的珍贵在于它的不可多得。这对绿松石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碗,自清代流传至今,完好无损,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收藏价值极高。

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历来被誉为“彩瓷皇后”。

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直口、短颈、长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自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宫廷用瓷都产自江西,唯独珐琅彩不是在景德镇完成的,而是在景德镇烧成白色的素胎,然后送往京城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极度痴迷,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珐琅彩用800度左右的彩炉烧制。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窑完成,最短的是101天,最长的是176天。其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可见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由于皇宫烧制珐琅彩不计成本,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而百姓根本看不见,所以珐琅彩瓷器传世数量极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不足470件,故而弥足珍贵。

乾隆珐琅彩的特征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融合了康熙、雍正两个朝代的特征,在其基础上器型也更加的丰富,仅仅是一个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连瓶、葫芦瓶、双耳瓶、棒槌瓶等多种造型,茶壶、酒盅、盖碗类器皿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多,不仅仅是在珐琅彩瓷器上在其瓷器的外表上的装饰纹饰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基本的山水、花卉、花鸟之外还加入了中国人物和西洋时期的人物,主要受到了西方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加入了各种洋画图案,图案繁复,不留空白,也不题写诗句。雍正时期的盛行的诗、书、画相结合的白地珐琅彩瓷,例如: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九秋菊花等,随之而来的就是乾隆时期出现的轧道工艺,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也被称之为“绿里粉彩”。乾隆时期珐琅彩虽然继承了雍正时期的风格,但是在其制作的工艺上却没有雍正时期的严谨,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也是过渡时期的瓷器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上等的珐琅彩瓷器较少,但是市场上收藏爱好者对于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却尤为的喜爱,于是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仿品,通常我们进行辨别真伪时以下几个方法是最简单、可靠的,一是看其瓷胎的薄厚,完整度如何,通常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大多为小件,一般不超过一尺;其次是观其釉面,釉面光滑、釉质细腻,底釉为纯白釉,主要是因为提纯的技术和烧制的过程所决定的;然后是珐琅彩的色料,每一种图案都是由多种色料配制而成的,其瓷器的表面光滑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还有很强的反光感,十分美观;有人说:珐琅彩的器画功特别讲究,大多都为工笔画,但是在乾隆时期皇帝对于粉彩情有独钟,所以对于珐琅彩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将珐琅彩融入了粉彩之中,反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不仅仅将珐琅彩和粉彩做了结合,还加入了绘料、金彩、黑彩、青花五彩、斗彩等施于一器,几多总陶瓷工艺于一身,充分的反映了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的精湛高超。其次是在其装饰上出现了多种色地,红、黄、蓝、绿、紫以及多种色釉为地,有的是加入了西洋色彩的缠枝花、有的是加入了珐琅彩的轨道工艺刻出了精细的风尾纹,还仿制了动物、植物、瓜果等,可以精确的表现出色彩和质感,将观赏者深深的吸入其中。

其实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技艺是我国的瓷器艺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有着雍正、康熙时期珐琅彩的基础技艺,规避了其短板,还将珐琅彩融入了粉彩等多种色彩,使其在最后的成色上有了更多的光润度,色彩更加丰富饱满。

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


斗彩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创烧于明成化时期,至清康、雍、乾官窑中不少精品堪与成化斗彩媲美且器型较大。总的来看,清朝盛世的斗彩瓷器大多绘画精工,改变了成彩“叶无反侧”、“四季单衣”的弱点,图案性更强,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用釉下青花勾绘花纹轮廓,釉上用彩填绘,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在一起,互相争奇斗艳。“斗”意即凑在一起,故称之为“斗彩”。

本次由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多年潜心研究,高仿的皇家宫廷名瓷是从故宫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共仿制22件,每件限量仿制80件,每件高仿品底书双款,除原款外还有中国文物学会、纪年和编版编号的款识,每件高仿品分别由中国文物学会颁发监制收藏证书。

这件清乾隆青花斗彩描金花卉纹天球瓶,原物早已流失海外,现藏于日本松岗美术馆,经与日方多次磋商,几经周折才把国宝“克隆”回国。此件物品是乾隆皇帝钟爱之物,陈设于皇家最显贵的地方。其胎洁白细腻,造型优美,口沿描金锦纹,腹部缠枝开光团花纹,整个纹样繁茂,线条工细而不失其生动有力,形象工整而不失其豪放和张力,色彩单纯而不失华富和热烈,是一种工艺性极强,最有绘画功力,艺术水平极高的高档陈列收藏品。

雍正珐琅彩描金高足飞燕杯


珐琅彩器,指在养心殿御作坊制成的彩绘瓷、铜及料器。养心殿毗邻帝王住处,便于圣上直接检察成品。康熙时期,欧洲艺匠进宫谒见,推动珐琅作的成立及新色研发,宫廷御作遂在江西景德镇烧制之白瓷上绘珐琅彩料,制作精致华美的御瓷。

作坊临近宫廷画院,中外画师也曾奉命在器上绘图添彩。受西洋画师直接影响,彩瓷绘饰甚具洋风,着重模仿自然,以光影明暗营造质感、深度及透视。是专门为皇帝烧的御用瓷,存世稀少,尤显珍贵。

珍贵的珐琅彩瓷为皇帝”内廷秘玩”,世间不得所见。因为烧制不易和太过珍贵,且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烧制,仅供给宫廷之内皇室贵戚使用,部分才会赏赐给有功大臣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现存的珐琅彩瓷器大部分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数量极少。康雍乾三朝制作的画珐琅器,无论是何种材质,包括瓷胎,都是成对烧制。

此对珐琅彩描金高足飞燕杯,器型灵秀,造型比例匀称且恰到好处,杯心精绘“雄鸡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并且教子成材。而色彩运用可谓精彩,饱满且过渡自然,艺术造诣极高。

单看到此杯会联想到杯里的琼浆玉液,有种让人垂涎欲滴的感觉。外壁绘金雀数只上下飞翔美不胜收,金雀画工了得,形态各异并无重样,细节表现尤为精彩,脚爪、鸟喙、羽毛都是丝丝入扣雅趣十足,把雍正帝所喜爱的“雅趣”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单杯一只,已相当可贵,一双更是世间难求。

乾隆粉彩黄釉描金福凤纹兽衔环辅耳赏瓶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

赏瓶的形式最早出现于雍正朝,专为赏赐之用,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乾隆朝则为发扬光大呈经典品种,乾隆后一直延续,烧造至宣统,从未间断,逐渐演变为观赏器型。

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

一般赏瓶多以青花配缠枝莲纹为主体,因“青莲”与“清廉”谐音,故赏赐给臣下则希望能为政清廉。而乾隆时期创新了以粉彩描金的品种。

此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精美的纹饰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而一直未将此瓶赏赐于他人,足见其喜爱程度。

此瓶通身绘缠枝莲宝相花纹,寓意吉祥完美。瓶腹绘凤凰三只,则是五彩缭绕,霞光万道,普天祥瑞之征兆。昭示天下“鸾鸣凤奏,天下太平,吉星高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乾隆花草纹黄地珐琅彩描金军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乾隆花草纹黄地珐琅彩描金军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乾隆黄地粉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