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 导航 >

霁红釉瓷器的详细特征及价值走向

霁红釉瓷器的详细特征及价值走向

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红釉瓷器的鉴别 古代红釉瓷器

2020-11-27

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霁红釉又称鲜红釉、宝石红釉、霁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一种极为名贵的颜色釉。霁红创烧于明早期,因作为皇帝御用,并用于礼敬天地日月的名贵红釉瓷,故名”祭红“。霁红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黑点、无色斑、无色斑,非常珍贵。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霁红达到艺术高峰,但在明末失传。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参与下曾倾尽良工复烧霁红。遗憾的是在清乾隆后霁红釉的烧制再度失传。

“霁红”,在宣德时也称“宝石红”;其后,才有人称为“祭红”和“积红”。它们数量稀少,因烧成难度极大,从明代宣德以后一度衰退,工艺师望而生畏,直至康熙期间才恢复,但呈色多为黑红。雍正时亦釉色浓淡不匀,多有缺陷,也有烧成褐红、粉红,以至苹果青等色层。至乾隆初期,还偶有精品。

霁红被誉为千窑一宝,其主要特点是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热稳定性较好,尤其是其釉色鲜红却不刺目,宛若凝固的鸡血一般,有一种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的高雅之感,非常漂亮。《历代名瓷图谱》中云:“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了解更多的历代陶器瓷器知识。

陶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颜

色,火改变了陶坯的化学成分,火把泥土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景德镇人创造了祭红、郎红等彩色陶瓷,也创造出陶瓷的神话。现在,景德镇人依然延续着500多年古老的技艺,也延续着土火相融的传奇。

特点一:霁红釉瓷器没有裂纹,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因为祭红釉瓷器的这个特点,所以它非常适合被用来制作成为餐具、茶具、酒具等一些日用瓷器。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原料与配方中的氧化钾和氧化钠的膨胀系数比较小,如果系数大的会就会出现裂纹了,如果氧化钾和氧化钠再多一点,膨胀系数更高,产生更多的裂纹之后就会成为纹片釉,比如钧红以及郎窑红就是两个列子。这种制品非常易碎,所以要要加厚坯胎的方法来保护它们。因此,大多数铜红釉瓷器的坯体都是比较厚的,只有两种除外,一种是美人醉,还有一种就是祭红釉了。

特点二:霁红釉瓷器釉面不流。因为祭红釉瓷器的这个特点,所以它不会脱口,口项和底坝会形成非常魅力的灯草边,坝子也不会粘着垫饼,坯胎十分轻薄。

特点三:工艺处理得好,血红色调赏心悦目。祭红釉的釉层比较细胞,而且是在没有经过煅烧的生坯上,在烧制的过程之后,氧化对釉面具有损害作用,因此,祭红釉比钧红以及郎窑红的成品率都要低,烧制的难度要比前两者大得多,所以就更加显得难能可贵了。

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霁红釉瓷器近几年拍卖成交记录: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1313清乾隆 霁红釉描金题诗400.00-500.00万 1,916.00万2005-11-28佳士得

0043明代 霁红釉鱼藻纹碗800.00-800.00万 990.00万2017-11-29国大鼎盛

4041明代 霁红釉高足碗360.00-720.00万 616.00万2016-11-11奥斯汀

0055光绪 霁红釉深腹宫碗476.20-476.20万 605.00万2018-01-31国大鼎盛

0047霁红釉碗470.00-470.00万 475.00万2017-05-28香港皇室贵族

景德镇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明宣德年间某天,皇帝着红袍偶从一件白瓷器旁走过,发现白瓷被映成了红色,独具魅力。于是,令景德镇御窑厂马上烧造。可窑工们几经试验,都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红色祭器。眼看时限将到,再烧不出来就要大祸临头。此时,一位老窑工女儿得到仙人托梦,要她投入窑火中以血染瓷。于是,她趁人不备投身窑中,只见一团炽热的白烟腾空而起,满窑瓷器皆成红色。为了纪念这位烈女,人们就把这种红色瓷器叫做“祭红”(霁红)。这种被蒙上神秘色彩的祭红瓷,红而不艳,静穆凝重,深受历代帝王喜爱。清乾隆帝曾在观赏一只宣德祭红梅瓶时大喜,特作《永宣窑霁红瓶》一诗赞许:晕如雨后霁霞飞,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足空。

也有人说,窑工们多次试验无果,督窑的太监就把一批窑工关进监狱。扬言再烧不出红釉瓷,时限一到,就要通通问斩。一位老窑工的女儿闻讯赶来,发现父亲已身陷囹圄。为救父亲,女儿纵身跳入窑火之中……窑工们开窑时惊奇地发现,里面的陶坯竟呈现血一般的红色,红色祭器终于烧成了。为了纪念她,人们将这种红瓷称为“祭红”,并在每次封窑时,都会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该习俗一直延续到至今。以后,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无奈这种殷红的瓷器,如同神话中的宝物,十分难得。今天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近万件藏品中,仅存一件破碎残缺的明代宣德祭红釉刻龙纹梅瓶。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元代枢府瓷器的详细特征及价值走向


白釉瓷器已知最早创烧于北朝时期,隋代已趋成熟,唐代更与青瓷比肩于皇宫与民间,故有“南青北白”之誉。两宋时定窑白瓷跻身“五大名窑”与“六大窑系”之列,遂成一代名瓷。元代景德镇承袭两宋影青瓷生产,并进一步创造出釉质更加肥润的卵白釉瓷,为明清白釉瓷奠定了基础。

卵白釉瓷以其釉色微青如鹅卵而得名,其产品分精、粗两类。民间用品大路货胎质粗松;制作工艺粗糙,特别是印花模具刻修不精细,模印效果粗放模糊,器物圈足修削随意。

另一类精品则属当时官府订烧器,主要是当时中央政府的军事机构枢密院、主管国家祭祀礼仪的太僖宗禋院以及京畿卫戍部队等。这些官府订烧器分别在器物内壁的模印花纹中,加入“枢府”、“太僖”、“东卫”等标识性字样,或者加入“福禄”、“昌江”及其他单个字样。前者显然为订烧者官府简称,后者笔者估计为窑场在完成订烧数量后为自销而另制模具生产同样质量产品的标记。

元代卵白釉器中,凡属经浮梁瓷局下达订烧之印有铭款者,皆可以官窑器视之,俗称“枢府釉”。归纳起来,“枢府釉”瓷的鉴定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辨识

⑴胎体系用高岭麻仓土与瓷石二元配方制作,胎质细白但有微小气孔。

⑵釉色白中泛青如鹅卵,且失透,与透明之青白釉(影青)有明显区别。

⑶内壁模印之缠枝莲纹、弦纹凸起高低恰当,且有双线特点。

⑷现代赝品模印弦纹过粗过高,与缠枝莲纹极不相衬,积釉处微泛淡绿色。

⑸圈足小且修削规整,内外壁皆外斜,足端外沿斜削倒棱,足底有沾沙现象。

⑹手工蘸釉,因之碗、盘口外沿多有屯釉现象,积釉处微泛淡湖蓝色。新仿品喷釉无此特征,但亦用手工蘸釉者当从其他特征辨识。

一、“枢府”是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

关于“枢府”与枢密院二者之间的关系,多有文章论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7];其二,“枢府”与枢密院无关[8];其三,“枢府”是指宣徽院[9]。对此,看法不甚一致。但绝大多数研究者支持第一种观点。笔者持第一种观点。以下通过梳理元代相关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

二 、元代“枢府”款枢府釉瓷使用对象

有学者认为,这些器皿( 指“枢府”款枢府釉瓷) 与主掌军事的枢密院之间关系令人质疑,“枢府”之意解释为禁秘之府,而这些瓷器可能为专门供应天子御用器用的“宣徽院”所定制的御用品[17]。此说值得商榷,于前述中,已就“枢府”与枢密院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元代官方或民间文书有将枢密院以“枢府”代之的习惯。至此,元代“枢府”款枢府釉瓷与掌管皇家御用品的宣徽院应无涉。关于元代景德镇窑所烧造的“枢府”款枢府釉瓷是否为专门供应天子御用器?

目前所刊布资料中,根据笔者初步统计( 表一) ,出土元代“枢府”款枢府釉瓷的遗存分布区域较广,主要见之于江西、安徽、浙江、上海、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再据已往景德镇地区瓷窑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18],结合附表一,可以看出带有“枢府”款枢府釉瓷的纹样仅有两类:一是器物内壁模印缠枝莲纹,内底模印四团缠枝莲纹( 或称西番莲纹) ( 图一,1) ; 二是器物内壁模印大雁和云纹,外壁刻划海水纹及仰莲瓣纹( 图一,2) 。前者为所见“枢府”款枢府釉瓷中应用最为广泛和普遍,而后者则相对较少。

元代枢府瓷器近几年拍卖成交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0171元 枢府釉刻花绘龙纹梅瓶650.00-850.00万 1,092.50万2016-12-02北京宣石

0093元 枢府釉百鹤纹梅瓶380.00-580.00万 590.00万2015-12-25红太阳

2007枢府卵白釉龙纹折腹碗 (166.00-332.00万 598.00万2017-06-19奥斯汀

1455元 枢府釉六角香炉及台座80.00-120.00万 515.00万2017-07-15西泠拍卖

2419元 枢府窑缠枝莲双凤纹印28.00-38.00万 412.00万2010-05-16中国嘉德

0052元 枢府釉云龙纹碗68.00-78.00万 392.00万2010-12-25红太阳

对于元代景德镇卵白釉瓷器,古代文物鉴评家曹昭在其《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有评价说:“元朝烧小足印花,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大足素者欠润。”曹昭的生卒年月笔者未曾详查,但他的《格古要论》一书在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写成问世,说早他是元末明初人,最晚也应是明洪武朝初年所生,反正他所生活的时代距元代不远,对元代和明初景德镇白瓷的看法应当说是比较准确可信的。曹昭所说的“元朝烧小足印花,内有‘枢府’字者高”,正是对元卵白釉瓷器中的高档精品“枢府釉瓷”的正确评价。请注意,曹昭在这个评价中对“枢府釉瓷”加上了重要的、具有鉴定标准意义的特点,是小足有字的印花瓷器,而不是大足素白瓷器和普通的小足印花瓷器。他说的“新烧大足素者欠润”,应当是对明初所烧沿袭元代大足无印花卵白釉民窑白瓷的针砭。

质量最精美的枢府釉瓷器,以皇帝为首的宫廷御用器,表现宫廷艺术的气质。如装饰有龙凤纹样,尤其五爪龙纹、戗金龙纹、有福寿、万寿、福禄、太禧等铭款的作品。从工艺特点来看端庄敦厚,典雅大方,胎体洁白致密,釉层较厚,温润如玉,作工精巧,一丝不苟。《元史》记载:职官“器皿(应该包括酒具、茶具、饮食具等——引者)除鈒造龙凤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各级臣僚的服饰也有严格规定,生活用具也一样,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春正月丁亥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有“太禧”字样铭文的作品也应属这一类。“太禧”太禧宗禋院掌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震禋享礼典,权力很大。

近几年琴书侣香炉的市场价值走向及详细特征


铜香炉是中国明清时期铜制品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精心冶炼的铜香炉,造型古朴典雅,深受世人的重视。近日,笔者从朝天宫古玩市场二楼“天佑阁”得知,以前是收藏市场冷门的铜香炉,近两年收藏价值逐渐凸显,部分制作精美的明清铜香炉价格足足翻了10倍。

铜香炉文化底蕴深厚

一直以来,铜器铸造更多用于奢华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具,香炉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主要制作成和生活有关的器物样式。直至汉代以后,香炉的造型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等多种样式。店主邱先生的展柜里就收藏了从宋代到晚清的几件颇具代表性的铜香炉。首先,笔者看到的是一件宋仿春秋时期的鼎式香炉。该炉从外观上看来十分的精致典雅。细腻有序的饕餮纹印刻在水红铜上,不仅大气美观,更独具文化气息。邱先生说,宋代开始精美的香炉出现在帝王内庭,成为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一时间,炉文化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置炉和赏炉成为一种文人品位的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熏香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著名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最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琴书侣” 与宣德炉媲美

据了解,明初至清中期是铜炉制作的巅峰阶段,工匠们在长期制作过程中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琴书侣”款铜香炉便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类。“琴书侣”即吴邦佐,是宣德铸炉时的工部吏臣,也是开铸仿宣的最大功臣。邱先生收藏的这件“琴书侣”铜香炉造型小巧玲珑,弧度自然,线条流畅,底部款识端庄、字体利落、做工精致,此造型也被称为“桥耳炉”。该炉是“琴书侣”三字款,反映出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状态。他介绍说,明代香炉以商周青铜礼器为造型蓝本,有鼎形、簋形、鬲形等多种款式。而宣德炉最早的仿制者吴邦佐,他按照铸造宣德炉的方法,并雇用原铸制宣德炉的工匠自行铸造,他所铸之炉精巧典雅,可与宣德炉媲美。

琴书侣。即明代宣德年间的吴邦佐,他是当年监造鼎鼎大名的“大明宣德铸炉”的工部吏臣,是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也是宣德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正是因为此人铸炉技艺十分高超,从器型设计,纹饰设计,颜色调整,到物料配比,都无一不精,堪称当时顶尖高手,此人头脑还比较灵活,拿着朝廷的高额俸禄不说,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皆精妙绝伦,均为达官贵人私家珍藏之物。再后来自行开铸仿宣,生产了一批做工十分精良,器型唯美的铜炉,落款有八字款、十六字款,亦有题为“琴书侣”三字款。是继宣德炉时代之后,在铜器铸造工艺方面又一次飞跃。

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鉴别琴书侣铜炉真假及年代最直观的第一条是看其包浆。无论是用何种方法做旧都与自然包浆迥然不同,其二是看其做工,胎体厚实规整,纹饰线条自然流畅,仿制者最多做到形似,而其神却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再就是听声音,百年以上的老铜炉经过自然老化其物理特性已经改变,也就是素称的火气已退,敲击炉体所发出的声音与现代新品也有天壤之别了。 

琴书侣香炉近几年拍卖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2160“琴书侣”款紫铜三乳足炉620.00-840.00万 1132.00万2015-07-12AA中国艺海

2633清早期 琴书侣款筒式炉512.00-715.00万 617.92万2010-12-14西泠拍卖

2021清中期 “琴书侣”款铜鬲312.00-616.00万 517.25万2013-12-05古天一

0869清 琴书侣款冲天耳炉258.00-412.00万 314.72万2013-07-21凤凰拍卖

3054清早期·琴书侣款鬲式炉224.80-386.00万 411.50万2013-12-17西泠拍卖拍卖结果

铜香炉的收藏价值很高

焚香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焚香很多,所以香炉的用途很广,除了礼仪环境所需要用的熏衣外,还是书斋里便于诵阅、有益于理解及记忆的文玩清供。此外还有一种用途便是陵墓、寺庙及权势之家烧香、拜佛、祭祖神之用。在邱先生的展柜里,笔者见到了这种压经炉。他告诉笔者,古代皇帝喜欢将此赏赐给佛教寺院。后来寺院多有仿制,便逐步成为专门的礼佛之物。

反映的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状态,视操琴与读书至上高雅,神圣无比。古代文人读书学琴,常在房间内放一个香薰炉,放入香料,引燃之后,香气袭人,可以起到提神的目的,读书容易犯困,使用香薰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还可以防蚊虫叮咬,特别是夏季,配以特别的香薰料,蚊虫因受不了浓郁的香气会自然远离,不管是读书还是午后小憩,香炉和香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再次,长期使用香炉,香料的香气便可浸入衣物上,使人身体也有淡淡的香气,正是因为香气附着到了衣服之上,特别是女人,走过之后,便有香气袭来,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古代女子吸引男子注意的一种方法,而且不同的女人对香料有不同的嗜好,长期使用某一种香料才使得女子有了区别于其他女人的香味,所以才有后来的“闻香识女人”之说,常言说的体香,可能也是长期使用香薰的结果。

清代霁蓝釉瓷器特征


霁蓝釉是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珍品,又被称之为“积蓝釉、祭蓝釉、祭青釉”等,直到明清时期才被称之为“霁蓝”。霁蓝属于一种高温的石灰碱釉,通过在1280到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次性烧制而成,其瓷器呈色较深,但是其瓷器的表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分布,浓淡相互结合,但是其釉色蓝颜色却很深,釉面很纯净,明亮如同宝石一般,常人一般都它和白釉、红釉相并列,在宣德时期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因为其工艺主要继承了元朝时期的烧制瓷器的传统,其烧制出的瓷器大多为祭祀用器和陈设用瓷。

在清朝时期的主要突破是在其瓷器外部的花纹上,多了暗花纹的、描金彩的,但是在其常见的两种造型上却没有很大的突破,官窑霁蓝釉多有管款,做工精细是它的特征,但是在民间也有烧制霁蓝釉瓷器的,大多都被用来庙堂的祭祀瓷器,以瓶、炉为多,没有管款,但是有年纪年款的。

清朝雍正年间的霁蓝釉菊瓣形花壶拍卖出了五百三十五万的价格,清朝乾隆年间霁蓝描金折枝花卉双牺耳尊,拍卖出了八百九十万的价格。在清代乾隆时期瓶、尊等琢器颈肩部常附加了各种装饰性的双耳,一方面是为了其实用性,其次还有着装饰的作用,使得瓷器更加的利于平衡协调,增加了瓷器美观的同时其时代特征也是非常鲜明。

比如说:象耳、贯耳、蝙蝠耳等,装饰双耳的工艺技法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开拓还影响了乾隆后期个朝的器物发展,象征着吉祥的寓意。详细的来说,宣德时期的瓷器以暗花为主,康熙时期是霁蓝发展的鼎盛时期,釉薄且无开片,釉色较昏暗,霁蓝就这样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清代的霁蓝釉瓷器收藏价值和其价格都很高,因为器物的缺少、和罕见,所以说其价格都很高,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烧制出的瓷器在落款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种类不同之外,在其原料的使用上以及釉色的上色都没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的清代霁蓝釉瓷器官窑和民窑的瓷器价格差距并不大,仿制的瓷器其制作工艺以及原料的使用上与清代瓷器有着较大的差别,从其器型的成色上以及手感上就有着明显得到差别。

因为清代霁蓝釉瓷器的生产并没有断绝,各朝各代都有着延续,只是在其做工的精美程度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其价格和收藏价值上就有着较大的差距。因为收藏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对于清代霁蓝釉瓷器多了一份偏爱,使其价格越长越高,甚至在一些拍卖会上可以拍出天价的价格,这是普通收藏爱好者所不能接受的,却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能通过观赏来对清代霁蓝釉瓷器进行了解。

唐代绿釉瓷器特征及收藏价值


在唐朝,瓷器主要以单色釉为主,陶器则以彩釉为多,这样的彩釉因为多是黄色、绿色、褐色、蓝色、黑色等釉色,因而也被称为是三彩,即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唐三彩。唐朝比较有名气的瓷器就是青瓷和白瓷,不过,相对于白瓷,唐朝的青瓷更出名,也更受欢迎,甚至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南青主要以越窑为代表,位于浙江上虞、绍兴等地,因为唐朝时,这个地方被称为越州,因而以此得名。越窑是唐代青瓷主要产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知名度都非常高。

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釉色,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开始烧制,而到了唐朝,其技术更进一步,制品也更加漂亮。到了宋代时期,绿釉瓷器也被称为是绿定,十分珍贵。绿釉瓷器有独特的烧制工艺,早期的时候,绿釉瓷器大多是在胚胎上施孔雀绿釉,然后通过低湿烧制而成,因而部分器物会变成蓝色,因而也有孔雀蓝、法蓝之称。

唐代绿釉瓷器,是由烧制青瓷发展而来的,衍变的种类还有白釉绿彩、白釉褐绿彩等两种样式。刚开始胎质比较疏松,胎色也是暗红色的,到了后期,随着工艺的成熟,胎质愈发紧致,胎色也由暗红色变成灰白色、灰青色。所以,早期的青瓷釉是黄中带绿,而后期就是绿色为主,且比较稳定,结合非常紧密。

不过,唐代绿釉瓷器虽然有所发展,却并未达到鼎盛巅峰,因而到了元明清时期,绿釉又有了新的发展,胎质更加细腻洁白,绿色也更加匀称,漂亮。唐代绿釉瓷器不仅光洁,且象征意义饱满,尤其是在情怀释放方面,更是比其他朝代要饱满很多。色调上,也多是以冷色调为主,清淡、雅致却并不浮夸,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当时唐朝的风气和文人喜好。在器型方面,唐代绿釉瓷器多以碟、盘、杯盏为主,这也与当时的文人特点喜好有关。

总的来说,唐代绿釉瓷器,华丽中透出一丝典雅,典雅中不失几分光华,刚柔并济,让人爱不释手,赞叹不已。这就是唐代绿釉瓷器,是唐代非常着名的瓷器之一。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唐代绿釉瓷器依然不落伍,甚至因为它的绿色更加清新自然,因而十分受收藏者的喜爱。如今,想要收藏唐代绿釉瓷器的人越来越多,而唐代绿釉瓷器的数量却极少,市场价格自然不会太低。不过,在收藏之时,一定要学会鉴定唐代绿釉瓷器真假,尤其是对真假参半的制品,更是要小心验证,不要急于成交。

甜白釉的详细特征及价值走向 甜白釉市场价格分析


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例证。白瓷还是宋代陶瓷的精粹,北有定窑,南有景德镇青白瓷。元代枢府器,质感厚润,是为甜白釉的前身。而明永乐朝(1403—1424)创烧的这种白瓷,则有“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之感。但当时还没有“甜白”的美称,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白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遂以“甜白”命名。

明代永乐时期的“官窑甜白釉瓷器”。甜白釉是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釉瓷器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景德镇甜白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甜白釉瓷器在清代还有烧造。

甜白釉瓷为明代永乐朝御窑厂创烧的一种洁白的釉色瓷。通俗地说就是在极薄的胎体上,施不含铁或含铁量极低的白色乳浊釉,再高温焙烧还原出成色极白的莹润釉色,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和甜净之意,故称甜白釉瓷。

从器型上看:永乐甜白釉瓷器,以碗、盆、高足杯、小型梅瓶、僧帽壶多见,双耳瓶、玉壶春瓶、荷叶盖罐、爵、扁壶以及波斯型执壶、盏托、盖豆、花浇、印台、圆筒型器座、鸡心扁壶、葫芦瓶、小盏、军持等器物也有生产。这些器型与永宣时期青花器物形制特征基本一致。清代仿品器与清代各朝形制相似,特别是官仿官器,工艺精湛、修胎规整,有的工艺水平超过永窑,这一点也是区别明清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现代仿品绝大多数与明永乐甜白器型相似,但外形呆板,做工粗糙,一眼便知真假。

从装饰手法上来看,永乐甜白釉除了除了刻划花纹,也有刻划龙、凤和藏文纹饰的,还有常见的缠枝牡丹、缠枝莲花、折枝花、莲托八宝、花果等纹饰,刻划纹饰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内敛,一般很难一眼看清。清代仿品纹饰自然流畅,但是一眼就能看清纹饰。现代仿品工艺粗糙,纹饰有仿明清两代的,也有现代创新的,刻划线条也不流畅。

从落款看:多书“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龙凤纹的盘、碗、高足杯等器物为多见,多为暗刻款。款外以划花或印花纹装饰,写法不太规整,字迹不甚清晰,与釉的乳浊度较高有关。清代仿品“永乐年制”篆书四字款书写手法与明代相同,但写法规整,且清晰可见。现代仿品书写手法有刻、印两种,但笔法呆板,且不分器型。

甜白釉瓷器近几年拍卖成交记录: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3211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榴开百800.00-1,200.00万 2,700.00万2013-11-27佳士得

0016明永乐 甜白釉暗刻石榴花600.00-800.00万 1,928.00万2016-04-06香港蘇富比

555明洪武/永乐 甜白釉刻芙200.00-300.00万 1,162.41万2002-10-28佳士得

5133清雍正 甜白釉暗刻缠枝花300.00-500.00万 728.00万2010-12-06北京保利

3221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八吉祥 400.00-600.00万 604.00万2016-06-01佳士得

3047明永乐 甜白釉暗花「四季500.00-700.00万 604.00万2013-04-08香港蘇富比

甜白釉瓷是永乐时期宫中主要用瓷。根据1989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永乐前期地层中的甜白釉瓷器占所有出土物的98%以上。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相同器形的瓷壶存世不多,台北故宫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系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廷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亦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德化窑瓷器的详细特征及市场价值


德化窑青白瓷烧造始于宋,直至元代。景德镇窑所制品种,该窑一般都能见到。敞口凸底洗、直口蔗段洗、装饰纹样逾百种的各式盒子等等,均富有特色。有的上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功夫”等铭文。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得到巨大发展。其中尤以白瓷塑佛像最为著名,代表了当时德化窑瓷器烧造工艺的最高成就。德化白瓷制作精美,格调高雅,历来被视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国际瓷坛上的明珠"的盛誉。

明代德化窑所产的白瓷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产品釉质细腻,光泽明亮,似脂似玉。瓷胎质地洁白坚硬,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由于原材料配方不同,或因烧造过程中,瓷器在窑内所处位置和温度的不同产生的窑变现象,造成了产品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的差异。因此依照其瓷质和釉色,明代德化窑白瓷又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名贵瓷种,而外国人则统称之为"中国白"。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

德化窑的白釉瓷盛行于明清时期,因为釉色为乳白色,所以称其为“象牙白”,德化窑瓷器器型繁多,但以佛像雕塑、杯、壶、炉几种器型最为著称。其造型生动,色泽光润,晶莹洁白。

德化窑的白釉瓷盛行于明清时期,因为釉色为乳白色,所以称其为“象牙白”,德化窑瓷器器型繁多,但以佛像雕塑、杯、壶、炉几种器型最为著称。其造型生动,色泽光润,晶莹洁白。德化窑瓷器产自我国福建省德化县,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德化窑的瓷器在国际上也得到高度评价,博物馆和私人纷纷收藏,而且在艺术品市场上往往有不俗的表现。

德化白瓷的特点:

1. 藏品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德化窑独有的中低温材料配方,是闽南周边窑场乃至景德镇窑生产的白瓷所不能相比的。

2. 釉层均匀莹润玻化好,釉色白中微闪黄色,似象牙色犹如凝脂。

3. 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其他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

4. 瓷雕品有个性风格,许多器物在不同的位置上压有作者的印章,以及年号款和地名款等,有些产品壁内可见印装合缝的痕迹。

德化窑瓷器近几年拍卖市场价格:

LOT号拍品名称估价(万)成交价(万)拍卖日期拍卖公司状态

0029德化窑观音像3,880.00-3,880.00万 4,200.00万2017-09-17劳伦斯国际

0015德化窑白釉观音3,900.00-3,900.00万 4,200.00万2017-10-29香港皇室贵族

0046清 德化窑白釉出戟花觚2,580.00-2,580.00万 3,217.50万2018-01-26中正拍卖

0011德化窑观音坐像2,200.00-2,200.00万 3,200.00万2017-10-29劳伦斯国际

0041德化窑白瓷莲花观音2,800.00-2,800.00万 2,800.00万2017-09-17香港皇室贵族

明代德化窑制瓷匠师选用本地优质瓷土原料,按一定配比,在氧化焰气氛下烧制而成的一个珍贵瓷种。"象牙白"瓷器的质地坚韧莹润,细腻匀洁,素静淡雅,稳重大方,在白色中微显黄色,犹如凝脂,具有象牙质地的温润感。其装饰工艺包括刻花、画花、刻画印花、堆贴花和雕塑等多种技法。花纹一般较为简单,以梅花纹居多,叶纹、弦纹、回纹等亦有所见。

手拉坯或捏塑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釉层均匀,釉面莹润玻化好,釉色透光折射犹如油脂,这种滋润油脂感是釉面所独有特征。其工艺与“象牙白”瓷一样,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

永乐红釉瓷器的工艺特征


永乐红釉瓷器指的是在明永乐年间烧制出来的一种瓷器,永乐时期,对于红釉烧制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红柚瓷器,其中最为常见的有瓶、盘、碗等造型,胎薄体轻,在造型方面十分的规整,大多数都是纯色的,上面没有任何的纹饰,比较少数会印有云龙纹。

红釉瓷器的制作基本上全部被皇家所垄断,在进行制作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如果是寻常老百姓的话根本就无力负担,同时由于皇室对红色、黄色等釉色的垄断,使得永乐红的瓷器精品基本上都是在御窑中出现。

明朝君主权力的强化也通过红釉瓷器展现出来,这个时期在进行红釉瓷器制作的时候有着十分严格的生产制度,包括完整的制作、管理以及使用制度。在制作的时候要分工明确,在不同的制作环节都是会有专人进行把控,这样的话就做到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永乐红釉瓷器的生产数量。而在管理方面,采用的是严格的匠籍制度,这两种生产、管理方式,使得红釉瓷器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红釉瓷器耗费了皇室数量巨大的人力、物力,使得所制作出来的成品更加的精致,同时对于制作工艺上也是精益求精。对于所制作出来的红釉瓷器采用的是“优胜劣汰”的制度,只要是稍微有瑕疵的红釉瓷器都是会被打碎掩埋的。

从景德镇后期出土的大量的碎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红釉瓷器的制作难度之高,同时在成品率上也是比较低的,所以虽然是曾经大量的进行过生产,但是存世量并不多,“物以稀为贵”也是红釉瓷器的价格为何如此之高的原因。

决定红釉瓷器到底是不是精品瓷器,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瓷器的成色,红釉瓷器在进行烧制的时候所付出的劳力和成本会比同时期其他瓷器高很多,在制作工艺上也更难,极为复杂,同时由于严格的挑选制度,使得红釉瓷器精品实在难得。

永乐红釉瓷器烧造出来的釉色十分的均匀,多为鲜亮的颜色,虽然说明朝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进行红釉瓷器烧制的朝代,但是确实红釉瓷器得到了最为广泛发展的辉煌时期,所烧制出来的红釉瓷器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永乐红釉瓷器鉴赏及价格参考:

1:明永乐红釉高足杯,尺寸:15.1厘米,估价:HKD 8,000,000 ~ 12,000,000,成交价: HKD 9,620,000 ,成交时间:2011.10.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明初釉红瓷器,釉色艳丽夺目,却殊为珍罕。自元末伊始,景德镇御窑厂研制釉裹红,然铜红烧造困难,接近一个世纪的反复试验,自永乐时,才偶得如本品发色殷红亮丽之作品。明御窑厂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因烧制失败而刻意损坏的残片,足见佳品之难求,成功之可贵,见《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北京,2009年,页14,图10。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清宫旧藏永乐年款高足杯,外施铜红,内留素白,另有高足杯,无款,通体施红釉,饰以描金,见于《中国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13,图版12-17。东京出光美术馆又藏一例红釉暗花龙纹高足杯,书永乐四字年款,刊于《中国陶瓷:出光美术馆图录》,东京,1987年图版159,后售于伦敦苏富比1980年4月15日,编号265。景德镇明御窑出土相类似的永乐署款红釉高足杯,宣德地曾红釉圆器堆中则发现无款红釉高足杯,另有宣德款外红内白高足杯,见《景德镇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图版24及46;图3则载于《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8年,编号52-1。出土明初高足杯的外观比例各异,永宣之分并不明确,但刘新图在鸿禧美术馆图录中的文章中,附永宣瓷器线描对比图(页154),显示宣德高足杯口足外撇较永乐器略为明显。

2:明永乐釉里红暗刻云龙纹罐,尺寸:高21.5厘米,估价:RMB 3,200,000 ~ 5,200,000,成交价: RMB 4,025,000 ,成交时间:2019.12.04,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秋季拍卖会。

明代沿用景德镇为御窑厂窑址烧造瓷器,但其何时开始为宫廷服务烧制御瓷,一直尚未有定论,以文献来看有洪武二年说,洪武三十五年说、洪武末年说及宣德初年说,但洪武二年说显然与《大明会典》所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之记载相左。如据《大明会典》所载,则洪武二十六年以前,景德镇仅为同磁州、处州一样的官府窑厂,而尚未成为独有的御窑厂。此一时期的珠山窑厂仍全面继承元代官府窑厂制度及特征,沿用元代瓷局管理之生产旧法,于正德年间的《饶州府志》也可见此类记载:“景德镇,即陶器之所,肇于唐而备于宋,国朝设局以司之。”故而洪武瓷器大多尚有元代之遗风。本罐即为此例,罐敞口,圆肩圆腹,内凹圈足。与洪武朝胎底无釉,显现火石红色不同,本品于器底罩施白釉。且釉色白润匀净,十分难得。通体以釉里红为饰,口沿、颈部以弦纹为饰,底部环饰仰莲纹,腹部主体纹样为奔腾的行龙,呈争珠之姿。龙首修长,如意云鼻上卷,龙角顺贴于首后,龙爪锋锐有力,龙身姿态遒劲,背鳍分明,四肢矫健,且于关节后方缀饰龙髯,姿态跋扈,动势鲜活。龙鳞描绘精准而清晰,背部、腹部、爪部、颈部过度自然,详尽而写实。周围折带云缭绕。此纹样之蓝本即可追溯至元代,尤以四肢于关节后描绘的龙髯最为典型,其例可参见赫赫有名的大维德瓶,现藏大英博物馆,因其颈部有明确祭祀铭文而可确定为元代至正年间产物。

釉里红为洪武一朝瓷器的主色,但由于烧造技术不成熟,发色多偏暗沉。如本品发色浓妍纯正者,实属难得。与元代繁杂满布的纹饰相比,本品之纹样布局更为疏朗简单,可谓既承袭于元,又有别于前元,其造型与纹样诚如景德镇御器厂石碑所载:“高皇帝以纯朴开基,敦大贻训,土硎可啜,奇巧不尚,有古帝王风度。”

3:明永乐釉里红暗刻海水龙纹梅瓶,尺寸:高33.5厘米,估价:RMB 1,800,000 ,成交价: RMB 2,464,000 ,成交时间:2013.07.07,拍卖公司: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嗣臻艺术品拍卖会第一期。

瓶唇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通体施红釉,釉不及底,瓶身暗刻龙纹,下面暗刻山和海,肩部暗刻云纹。龙身较瘦长,但比元之龙则要胖些。龙五爪。鬃毛上扬,做腾飞状,海水波涛汹涌,山势险恶。 釉面肥厚处闪虾青色,唇口釉薄处呈白色。瓶底为细砂,无釉,白中泛黄。

4:明永乐釉里红暗刻海水龙纹梅瓶,尺寸:高33.5厘米,估价:RMB 1,800,000 ,成交价: RMB 2,100,000 ,成交时间:2013.12.01,拍卖公司: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嗣臻艺术品拍卖会第三期。

瓶唇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通体施红釉,釉不及底,瓶身暗刻龙纹,下面暗刻山和海,肩部暗刻云纹。龙身较瘦长,但比元之龙则要胖些。龙五爪。鬃毛上扬,做腾飞状,海水波涛汹涌,山势险恶。 釉面肥厚处闪虾青色,唇口釉薄处呈白色。瓶底为细砂,无釉,白中泛黄。

5:明正德白地红彩折枝花果纹碗,尺寸:直径17.5厘米,估价:RMB 800,000 ~ 900,000,成交价: RMB 1,897,500 ,成交时间:2012.06.05,拍卖公司: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白釉匀净细腻,红彩纯净,为此时期典型特征。外壁以红彩绘四组折枝花卉纹,胫部绘莲瓣图案,自口沿至外圈足,分别以三组双弦纹与一组单弦纹将图案进行分隔,主题鲜明。底部红彩双圈内楷书「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

6: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双龙纹梅瓶,尺寸:高22.5厘米,估价:RMB 800,000 ~ 900,000,成交价: RMB 897,000 ,成交时间:2012.06.05,拍卖公司: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釉里红品种,创烧于元代,因以在高温烧制环境下易于变色的含铜颜料绘制,而发色鲜艳,殊为不易,故自明早期后即鲜有烧制,直到康熙时期方才恢复,而如本拍品颜色纯正者,则极为少见。胎质细腻,白釉温润,釉光如玉。唇口,束颈,溜肩,梅瓶形器身,造型端庄。瓶身以白釉为地,釉下绘两条鲜红五爪龙纹为主题图案,青花双点龙睛,龙身腾跃,火云高飞,红白两色交相辉映,格外醒目。

7:明永乐釉里红缠枝花卉纹果盘,尺寸:高4.5厘米;口21.5厘米;底12.3厘米,估价:HKD 280,000 ,成交价: HKD 528,000 ,成交时间:2012.01.08,拍卖公司:澳门龙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新年艺术品拍卖会。

此盘敞口,浅腹,葵花形盘口,通体以白釉为底,壁内外以釉里红绘以缠枝花卉纹,釉面光洁明亮,釉色莹润,釉质滋润透亮,胎体细腻。底落“永乐年制”四字款。

8:清乾隆仿永乐红釉高足碗,尺寸:直径15.2厘米,估价:RMB 220,000 ~ 280,000,成交价: RMB 345,000 ,成交时间:2018.06.20,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敞口,深腹,腹部下收,下作梯形高足,通体施祭红釉料,釉料色泽深沈凝厚,呈现静谧雅致气韵,器表质感光滑莹润,流露含蓄内敛之美。整器外表未琢丝毫纹饰,碗身造型简约有力,雍容大度,既富柔美华丽之质,又具端庄雅正之姿。高足内壁施纯净白釉,其上落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造型简约瑰丽,实为个中上,外壁霁红流釉明显,故有仿永乐、宣德红釉之意。相类器传世亦不多见,可见日本长尾美术馆旧藏一例;南京博物院藏一例,录于《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南京博物院编著,页197。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8日售出一例,编号3022。此三例为与本品一致造型,余见乾隆红釉高足碗皆为浅口,高足弦纹者,故本品于同时期作品烧造更为稀有。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收藏价值有多大


高温蓝釉瓷是以氧化钴做着色剂的釉色瓷,它的真正发展是在元代,但其成熟当属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康雍乾三代,蓝釉瓷的生命活力是非常旺盛的。在众多蓝釉瓷器品类中,霁蓝釉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种。元代最先出现的高温蓝釉瓷就是霁蓝釉的前身。可以说,在整个蓝釉瓷体系中,霁蓝釉蓝如深海,是色调最纯正的。霁蓝釉是一种惯称,此前的称谓有“积蓝”、“祭蓝”等,后取“霁蓝”二字文采,故改称。霁蓝釉瓷器烧造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明代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烧制出来的霁蓝釉因为色调十分深纯、艳丽,比之柔艳的蓝宝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被美誉为“宝石蓝”。清代霁蓝釉烧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仿烧宣德时期的“宝石蓝”,另一种就是具有清朝时代特色的霁蓝釉瓷器。

什么叫具有清朝时代特色的霁蓝釉瓷器呢?小编举几个拍卖案例或许能够较为清晰地表达这句话的含义。早在2007年,北京翰海就拍出了一件通高65cm的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这件大瓶的颈部及圈足采用霁蓝釉描金装饰,瓶身腹部的六瓣瓜棱上则采用粉彩色绘,是一件霁蓝釉加描金并结合粉彩工艺的极品。在钱还很值钱的2007年,这件花卉大瓶就已经拍出了2408万元的天价。2009年,中贸圣佳国际又拍出一件高33cm的清乾隆-霁蓝描金-折枝花卉双牺耳尊,霁蓝色如宝石,金彩富丽堂皇,最终获价896万元。2018年8月,雷纳德国际拍出了一件价值1320万元的清代-霁蓝釉-珐琅彩瓷瓶,此瓶高52cm,口径10.5cm,以霁蓝釉为地,上施珐琅彩绘,柔艳中又带华丽。

也就是说,清代有很多霁蓝釉瓷器并不是单纯的霁蓝单色釉瓷,而是加入了清代瓷器工艺中一些独特的装饰技法,其中以描金、珐琅彩彩绘、粉彩彩绘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常说这些霁蓝釉瓷器是具有典型清代特色的。而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出自清代御窑厂的这一类霁蓝釉瓷器的价格普遍比较不错,并且升值潜力也比较强劲。同时,一些流散到国外的民窑霁蓝釉精品也很受到藏家欢迎,这类瓷器因为不是官窑出产,所以往往初始价格不太高,再加上民窑霁蓝釉精品存世量本身不太多,因此很适合投资,其后期的价值增长幅度在正常情况下是比较快的。

当然,除了这种与其他装饰技法结合运用的霁蓝釉瓷器,清代纯正的单色霁蓝釉瓷也有很多价值不凡的,一般是御窑厂烧造,供宫廷贵府使用、陈设的。2011年,香港蘇富比就曾拍出过一件40.8cm的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获价1634万元。2018年,中正拍卖有限公司又拍出一件清-霁蓝釉四方倭角花盆,此花盆长17.5cm,宽17.5cm,高21.5cm,最终以812.9万元成交。如果这只花盆有人的意识,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值近千万。清代瓷器仿古之风很盛,蓝釉瓷也不例外。2018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了一件高32.5cm的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壶,其依循汉代古青铜器及陶器风格,典雅简朴,最终获价792万元。相比于清三代瓷器,清晚期稍显逊色,但也不是没有精品。如2014年,翰风国际拍出了一件高29.5cm的清嘉庆-霁蓝双象耳琮式瓶,其为道光本朝官窑瓷器,成交价也是达到近50万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霁红釉瓷器的详细特征及价值走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霁红釉瓷器的详细特征及价值走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