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明洪武御赐瓷器鉴别 > 导航 >

说说大明开国的洪武瓷器

说说大明开国的洪武瓷器

大明洪武御赐瓷器鉴别 大明建文瓷器鉴别 明代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2020-11-28

大明洪武御赐瓷器鉴别。

朱元璋灭元后建立了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的王朝。洪武初期的制瓷业只为适用于国内日用急需而产生的,没有很好地延续元代的工艺技术,烧造较马虎。这时的器物只是去应付人们被战事破坏而补充日常使用而已,多以实用、少以审美的要求去生产瓷器,对其造形与纹饰也只是延伸元代的特点或粗略改动些,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个时候也有一些时代特征明显的上乘之.

明洪武 红釉双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釉里红有小开片,纹饰像元,但画五爪龙,涂抹红釉中间色泛灰,边沿确红,绘画中的线绘、拔白、涂绘三法已成熟,明代因釉厚、泡亮,泡也就比元代的泡多,但没有温度计不好控制,有飞红现象,底有的有护胎釉,釉呈红色的,有明显的刷迹,有的是糙底。釉厚处有黑绿色斑迹。洪武的画工以元为基础,朱元璋虽定都南京,占领景德镇,但是工艺匠、窑工没有随政治上的改变而改变,但工艺匠、窑工在正常的技艺中是发展的,所以在用料、瓷土、和釉料上有发展。洪武时期釉色显灰色,青花釉里红带微黑色,有一小块小块的黑青色,白釉部分也有虾青色,气泡大小不一。釉里红显肥亮,肥润。小泡较多但都在底层,用三四十倍放大镜仔细看釉面开片,泡密集排列整齐,白釉部分白中泛青。纹饰多数用元代纹饰,有的纹饰局部是明代的,但型、釉是元代的。洪武瓷釉面显微灰,青花纹饰发黑灰,也有发蓝微灰的青花釉,釉下用镜看大小泡都有,泡色显黑色,洪武红釉和青蓝釉跑显肥润,小泡在周围密齐、匀,在釉最低层,贴胎面。洪武器件有款的极少,釉里红多晕散,莲瓣纹饰的画法是联体,元代则是分开的,细看底部和器件的接点是能看出来,元代有四接五块之说法,元代多数是多层纹饰。白釉部分显虾青色。元代和洪武是一样的,洪武釉里红有开片,口底元代和洪武有的器件已很明显是不一样,如:削刀的精度,口的形状,是梯形还是唇口型。洪武瓷器传世量不是非常大,但是却是造假业的宠儿,能收藏一件已是幸运之极。要多注意细节,多上手,多看真的,逐渐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

故宫博物院 明代御窑瓷器展

洪武初期的瓷器,在其器形及纹饰上都比较单调,彩料也比较单一,元代存下点滴的苏麻离青花钴料,在早期还有继续使用。洪武中晚期青花钴料苏麻离青因断了进口来源,青花瓷在元代那种发色沉稳、色泽翠艳的观感少有出现。洪武瓷器上的青花着彩效果对比元代,只有下滑并没有提高,青花瓷的烧制工艺没有在元朝青花瓷的烧制基础上向更高的顶峰爬攀,工艺品质反而向下滑,这与当时的特殊时代有关。洪武时代是战争刚结束的时代,战争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物质生活秩序,生活物貭缺乏而急需补充,优良的物貭资源供应缺乏,进口的和好的国产青花钴料来源同样缺乏。洪武皇帝朱元璋又是个只重于权势而生活俭朴之统治者。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故此,粗制滥造是战后的洪武时代日用品生产的特点。大部分青花瓷器的青花呈色多出现了变异,没有保持元青花的那种深沉、翠艳的色感,而是独树一种青花的滑稽色。青花呈色不蓝不艳,蓝浅灰浓。但应注意,这不等于全个时代的青花器青花呈色都如此,部分青花器青花呈色还是很翠艳的,器型也很规整。洪武朝喜欢红色,红色瓷器上的红釉运用虽未超越元代的效果。然而,釉里红在工艺技术上已有新的建树。元末明初约二十年的混战,至明朝建立,于洪武二年(1369年)景德镇官用御窑厂正式成立。一说成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一说成立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建文四年)。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故宫博物院藏

“军持”其名为梵文音译,原是僧侣或伊斯兰教徒从事宗教活动时,用以净手或储水的器具。东南亚出土过大量元末明初釉里红及其他品种的军持。

从元末到明初这段时间,瓷器的各自朝代特征是不明显的!除青花呈色有明显不同外,从器型、釉色、纹饰及红彩料呈色都没有太大区别,多是模糊边缘器。如纹饰,元代蕉叶纹饰中的蕉叶纹,中脉是一条纹饰,而明代始用两条纹饰,洪武时与元代无明显的时代不同的区分,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御窑厂建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洪武器才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洪武初期胎土多为江西本地瓷土,淘炼不精,粗细都有,故胎质表现各异。官窑器,烧造比较细致,因而坚致,较细白,有厚重感。

民窑器烧造马虎较粗糙,-些器物有火力不足之缺,部分器物胎骨有碎块状开片,类似浆胎的松软现象。多数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黄白或灰白色,致使把青白釉汁在釉面映衬成灰青色,或白灰色,断面胎貭有呈土黄色,轻含杂质,但大多数仍为白色泛浅灰。官窑器釉面较为青白,较民窑器光润肥厚,有的釉面有细碎的自然开片纹,有被沁色的、也有刚开裂未被沁色,属无色。釉面润,釉厚薄都有,泛青白色、青灰色及灰白色是洪武瓷器釉面特征,各器有所差异,青白浓淡程度不同,官窑民窑都如此。因为洪武时期官用瓷器没有习惯题款识,官、民器难以分别,只从器物的精致与粗糙而分。釉接近玻璃貭感,部分釉色混浊如元代枢府釉;底足多数刷有釉浆,显厚实棕色的火石红,光泽感不强。釉薄处泛黄,呈乳白或青色。部分瓷器底足细砂底,见不到火石红。洪武早期纹饰图案多有戏曲人物故事,大多简练生动,运笔豪放流畅。官窑与民窑发展并进。官窑器的纹饰较精细,是偏于元代风格。而民窑的器物纹饰则自然流畅。洪武官窑的典型纹饰,多以龙纹为主题,龙纹具有元、明两代龙纹的近似特点,其形象不如元的龙纹凶猛,爪为五爪。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民窑器也常用龙为纹饰,但多为四爪或三爪龙; 流云的云脚粗短(元代的较长)。而盘、碗中心的朶流云多呈“品”字形排列。这种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状云纹,至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都在引用,并无大的差异。嘉靖、万历时才有较大的变化。洪武时,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叶尖大都呈螺丝形,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似葫芦形。元时为大花大叶,叶形较大,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洪武菊花纹饰呈椭圆形;元与洪武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成为各自朝代的风格。洪武的纹饰从元代逐步延变成明代的具有特征。元代瓷器上的那种一面绘画,另一面用模凸印工艺,洪武时代继续承袭,工艺图案有所变化。无论官窑、民窑一些器物的边饰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画八宝及如意云花之类,画八宝为多,如意云花较少。而洪武时则多绘如意朵花图案。圆器碗、盘类中,多画缠枝莲、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等纹饰。

明洪武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民窑器内底心位置,多草书“寿”、“福”字,也有绘松、竹、梅、兰、水藻、缠枝莲、及动物、人物等。主题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回纹、缠枝花、变形蕉叶、仰莲纹。青花器图案纹饰运笔以“一笔点划”,用笔熟练、老到,多为大笔写意,着意渲染。以刻画自然为主,朴实无华。青花着色比较稳定,少有淌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艳,多趋于淡灰蓝,而能较好地衬托出纹饰内意。也有少部分青花器,青花发色似元代进口苏离青料-样蓝艳。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栏目组征集海选报名壹叁伍肆玖陆陆柒零玖壹。洪武部分瓷器底足中心也有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底足特征的遗风。可谓当时的时代标志。各种制型的圈足也同时兴起,种类繁多。常见到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裹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及平底足等。青花碗一类,底面则无上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末、明初两时代瓷器的砂底,有部分露胎处可见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一为胎土本身含有铁元素,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其二为工匠着意涂刷护底釉酱而生成的。taoci52.COm

明洪武 青花湖石牡丹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洪武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成因有两,一为胎土本身的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红;另一为工匠有意涂刷而成。一般来说,火石红越浓,年代越早。下面标本的底足上有的是火石红有的是有意涂刷釉面特点洪武瓷器的釉面大多呈青白色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

明洪武 青花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 青花竹石石榴花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藏

明洪武 青花缠枝花纹大碗

明洪武青花瓷器数量较少,且不同器物的烧成效果区别较大——青花小盘多呈色鲜艳。青花大盘上则多泛灰色,甚至呈现褐色或黑色,以致于学界一度认为洪武青花使用的是国产青料。但经由近年的科学检测探明,洪武时期仍采用进口青料。其呈色不如元青花及永乐青花般明丽,或由于烧成温度、气氛及釉面配方等方面不稳定所致。或许因为明太祖的个人经历,以及明初百废待兴之态,洪武朝瓷器既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无精致的做工。但无论釉里红还是青花瓷,它们自有一种朴实厚拙之美,大器稳重,恣意地绽放着别样的光彩。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大明洪武年间青花瓷器的纹饰特征是什么


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大明洪武年间青花瓷器,那么有多少人知道大明洪武年间青花瓷器有哪些特征吗?

1、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多呈螺丝状,而元代则为葫芦形。花瓣为麦粒形,花蕊有石榴形或圆形,叶为葫芦状,花蕊呈网状或螺旋状。

2、缠枝菊大多使用扁菊纹。

3、牡丹纹,在勾勒轮廓线后,不全部涂染,线内边沿有露白,而元代是小串球露白。这就是洪武著名的“花卉留白边”即“缺刻”现象。

4、莲瓣纹互借边线,瓣内画宝相团花或如意云头纹,是时代特征。

5、焦叶纹,中茎拔白;出现双层焦叶纹,双勾描绘的白描边框。

6、回纹,为正反二个一组,不同于元青花的同向回纹。

7、海涛纹的画法为“海水姜芽”。

8、五爪龙纹开始多见,龙身细长,爪为轮形,配之以“飘带如意云”和“品”字形云。

9、有摸印凸花的装饰。

10、民窑器心多书“福”“寿”。

11、外足壁上肯定没有弦纹。

说说日本瓷器


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在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有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日本瓷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红釉、蓝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过程中比较纯净,釉面和胎体结合得比较紧密,施釉薄而均匀,有光亮感。胎质坚硬细密。

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制瓷业也不例外,有些造型与中国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显的日本民族风格。日本的瓷瓶类主要包括米酒瓶、棱口兽耳瓶、梅瓶、灯笼瓶、花瓶、人物花瓶背壶式扁瓶、葫芦瓶。米酒瓶腹大、口小、颈短,瓶身画有树枝,枝上有两把与草相似的线条下垂,这种瓶型和纹饰都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棱口兽耳瓶的兽耳衔环是椭圆形的,而中国的兽耳衔环是圆形的。日本的人物花瓶在中国称鱼篓尊或罐。日本讲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壶自然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茶壶包括葡萄酒壶、京都茶壶、咖啡壶端把壶、桶子壶和提梁壶等造型。日本罐的造型与中国罐区别不大,但画法与中国不同,比较有特点的是日本罐两侧有系,大口圆盖,施满彩;日本水罐造型多为桶形;日本的茶叶罐有的罐体上心形开光,罐盖顶部也有六角形开光图案。日本的大缸与中国有很多不同,日本缸的口部有平沿的、圆沿的,内壁往里抠,呈逗号形,不仅用来当容器,还用来做取暖器。日本的隔盒有圆形的、方形的,有三层的,也有多层的,在造型上与中国有所不同,中国的隔盒小,日本的隔盒大,在盒与盒的连接处,日本的隔盒是外口的,中国的隔盒是里口的,两者正好相反。

日本瓷器图案和画面颜色比较明快,多大红大绿、黑白相间,同时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边沿多有金色釉。

说说带狮子的瓷器


瓷器的种类很多,瓷器的形状也很多,瓷器的花纹色彩雕文也是不胜枚举。这里我要说一个跟狮子有关的瓷器,这也叫带狮子的瓷器。当然,带狮子的瓷器也分为两种,一种为有瓷器雕刻而形成的狮子瓷器,另一种为在瓷器上用颜料进行刻画而形成的带有狮子图案的瓷器。

在瓷器上雕刻而形成的狮子瓷器,我们不难想象,它肯定需要顶级的雕刻师对其进行精修。这种瓷器的价值在瓷器中是属于非常珍贵的瓷器,它有白色和黄色等颜色之分,可以清清楚楚的展示了狮子的每个细节。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虽是瓷,但不一定可以称为器,将它叫作收藏品或者装饰品更加恰当。狮子乃百兽之王,狮子瓷器放在屋子中显得更加恢弘,就像现在很多地方门口的石狮子都那么惊艳,别说更加有珍贵的瓷器材料而雕刻成的狮子瓷器。狮子类的瓷器收藏品一般都很小,所以雕刻的难度比较大,这就展现了雕刻师技术的精湛纯熟,所以一般狮子收藏品的瓷器用的瓷都是十分珍贵,至高的雕刻技术和稀有的瓷器材料结合而成形成的狮子瓷器的收藏价值难以估量。

再说说另一种狮子瓷器,这种就是在瓷器上用颜料朱砂的材料刻画在瓷器上的狮子图案。这种狮子瓷器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更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所绘瓷器纹饰也叫做狮子纹,这是中国瓷器装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纹样,把狮子文化和陶瓷文化很好的相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思想的演变,人类的审美和内涵也越来越高,狮子图案形成的各有不同,画工绘画出各种各样随心所想的狮子图案,从而通过这些图案把自己的心情、向往表现出来,形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画卷。同时狮子乃百兽之王,其十分的威武凶猛,同时优美健硕的形态让人心生敬畏。并且在古代,人们认为狮子有驱邪避妖,防止不好的事情发生的寓意,也象征着无上的权利和至高的荣耀,很多朝堂之上的官员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利和保佑自己加官进爵,都会选择收藏此等瓷器。

综合来说,现代社会的狮子瓷器雕刻收藏品是相当少的。虽然带狮子纹的瓷器普遍存在,但是由于年份久远,其收藏价值不可小觑。我们不妨从博物馆或者各种大型展览会种了解更多狮子瓷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代洪武瓷器赏析


明代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明代瓷器以其突出的贡献,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特别是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在宋、元的基础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烧制瓷器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当时,除了正式设“御器厂”、“厂官窑”烧制的御用器外,民窑瓷器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繁花似锦的众多器物中,明代初期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以及红釉瓷器如昙花一现,尤为短暂,稀少、珍贵。

正因为洪武瓷器传世极少,加之目前尚未发现带洪武官窑款的器物,所以给区分洪武瓷器与元代瓷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明洪武瓷器的面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1964考古工作者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发掘出一批明洪武时期的瓷器,在出土的瓷片中,官窑、民窑都有。这些器物无论是形制还是纹饰,都可以看到元瓷的影响,同时又蕴藏着不同于元代瓷器的新的变化。1984年夏季在北京第四中学基建工地上,又发现数千片青花和釉里红残片。这些残片的风格既区别于元青花,又早于明永乐的标本,根据土质,地层叠压关系及伴随物,确认是明代洪武时期的产品。另外景德镇御窑厂出土了一批明代洪武器的残片,它们虽然都不完整,但可作为典型器来对照完整的传世品,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瓷器史的空白,而且是研究明初景德镇窑瓷器分期,断代的很好资料。

明代洪武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图1),口径19.4厘米,此盏托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模压成相等的八菱形,足里向外斜削一刀有轻微的旋削痕迹,底足无釉,细沙底刷一层赫红色浆料,胎质精细,薄厚适度,青花色泽淡雅,清丽,少有晕散,器物釉质肥厚,白中闪青,可见细小釉泡攒聚密集,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盏托的图案装饰分四层,板沿以卷草纹作边饰,盏壁绘八组仰莲纹,六组缠枝菊花纹,盏托中央绘有折枝牡丹纹。仰莲纹的花叶呈螺丝状,缠枝菊花的花瓣分两层,外层每瓣留白边,花蕊呈斜网格状,每组花卉均匀排列,整个盘的修饰,构图简洁,格调高雅,层次清晰,线条活泼流畅,给人以恬静舒适,超凡脱俗,赏心悦目的感觉。

从这件洪武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的造型上看,胎骨不及元瓷浑厚,但与永宣瓷器相比稍感厚重。质地亦比元瓷致密,显露出它正力图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作风,孕育着以秀美飘逸而著称于世的明永乐瓷器造型的雏形。

盘的足径与元代相比,大而矮,表现出从元瓷小而高的圈足形式向明瓷大而矮的圈足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器物的放置更加平稳,底足的旋削形式,基本上与元风格相同,可见较明显的旋纹,但比元瓷细密,这种器足的处理方法,为以后永、宣瓷器所继承,盘的底足部刷有一层赫红色的浆料,这是洪武瓷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见于其他时期的瓷器,它与元瓷和明瓷无釉砂底上自然形成的“火石红”明显不同。青花瓷器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具民族特色,所谓“青花”一般是指应用“氧化鈷”这种原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施上透明釉入窑在高温1200度以上经平稳的窑室一次烧成的瓷器。青花原料分进口原料与国产原料两大类,国产青料发色灰暗,进口原料色泽鲜艳,从中东伊斯兰地区进口“苏泥勃青”因含铁高、含锰低,在适当的火温下烧出的青花色泽像蓝宝石一样。由于含铁高往往会在青花颜色中出现黑色斑点,呈星点状向外晕散,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之状,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由于青花在釉层之下,显得深沉含蓄,给人以凝重之感。青花瓷萌生于唐、宋,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各朝代青花瓷器因青花用料不同,故呈色也不一样,这也为断定青花瓷器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盘的青花色泽浅淡,在青花纹饰中有明显的深色斑点无规则的散布其中,这种小黑斑与元青花和明永乐、宣德青花的黑斑终有不同。缠枝扁菊花是洪武瓷中常见的纹饰,以扁菊作为主题纹饰在元瓷中很少见,洪武的扁菊纹呈椭圆形,花蕊作斜网格纹,花蕊外以双线描花廓花瓣两层,里层不填色,外层每个花瓣的顶端和一侧留有白边,用以表现花瓣之间的间隔,使花叶每一层花廓表现得很清楚,这种扁菊花形式脱胎于元代青花瓷上的菊花纹,但元瓷上没有二重花瓣,或无网格花蕊,或花形呈圆形,个别元代青花盘上的菊花于洪武扁菊类似,但花瓣间的留白要比洪武窄,花蕊外只以单线描轮廓,而且花叶较宽大较规则,终不能完全一样,洪武瓷上的扁菊花纹到永、宣时就十分罕见了,所以说这种纹饰是洪武时常用的典型纹饰,这又为区分元代与明初瓷器提供了重要依据。盏托外壁的变形莲瓣与元代比较,洪武瓷器上的变形仰覆莲瓣边缘只勾线而不填色,莲瓣相互借用边线,元代莲瓣各自独立,莲瓣内常常精心描绘各种花卉如意云头或杂宝等,而洪武却多见单线勾描的涡卷纹,宝相花等,永宣期间的莲瓣纹或作双层重叠,在外层每两个莲瓣之间露出里层莲瓣尖,或在莲瓣内填色,完全改变了元代和明初洪武时期的形式。

明洪武青花缠枝莲纹大罐(图2),高48.3厘米,这件洪武缠枝莲纹大罐直口、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至足部为微撇,通体为青花装饰,颈部绘一周卷草纹,肩部绘变形覆莲瓣纹,瓣尖为卷草状纹饰,其上饰各式杂宝纹,腹部的主题是繁密缠枝莲纹,莲叶大都成螺丝状,下腹部是一周仰开的变形莲瓣纹,与肩部的莲瓣纹相映衬。足外部是缠枝花卉纹。此罐从上至下的纹饰有五层之多,但绘画线条流畅,笔力遒劲,构图繁而不乱自然生动,所绘花卉均留白边,这种留白与元代的留白不同,元代花卉的留边不甚清晰,明洪武花卉留白,非常醒目。青花发色明快,釉面青亮,青花的色泽不如典型元青花那样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估计这时期进口青花色料一度中断,所以改用国产料,胎质白中泛灰,造型上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墩厚的风格,造型浑厚,气势磅礴,整体风貌承袭了元代遗风,又具有明初装饰风格的雏形,体现出洪武瓷器着意于摆脱元代厚重的风格,向秀美飘逸的永乐瓷器过渡的趋势。

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青花缠枝莲纹大罐,从器物造型,烧造工艺青花用料,纹饰等分析,具有明初洪武时期瓷器各种特点和风格,应属明洪武时期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在洪武瓷器的传世品中,青花瓷器少于釉里红瓷器,且精品很少见,此件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盏托,和青花缠枝莲纹大罐无论从装潢工艺还是制作工艺都非常精湛,称得上是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罐(图3),高54厘米、口径27厘米、腹径45厘米、底径24厘米。江西景德镇窑烧制。胎体厚重,撇口、短颈,鼓腹造型雄健,胎质不很紧密,叩击声音不很清脆,底足为平削,釉面呈清白色,釉质肥厚,釉下用铜红料绘画纹饰,釉里红发色为深红色,有的部分较灰暗,口沿至肩部,分别绘如意垂云纹,变体莲瓣,缠枝菊纹,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并配有蕉叶和坡石,腹下部有两组莲花瓣。纹饰虽然承袭了元代绘画风格,层次繁多,但主次分明,线条比元代更加精细,画意瞻远雅洁。

明洪武釉里红菊花纹棱口大盘(图4), 此盘直径为45.2厘米,宽折沿为16个菱形花口,浅弧形壁,平底,圈足。内壁绘16朵宝相花,盘底主题纹饰是折枝菊花纹,菊花是“四君子”之一,具有傲霜、斗寒、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此盘纹饰均为釉下铜红彩绘,釉色鲜红,呈色稳定,图案主题突出,繁而不乱,造型别致,胎质细腻,烧制手法已趋完善,其装饰手法既有元代遗风,又具有明初装饰的雏形,国内传世品较少。

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源于元代釉里红瓷器,釉里红的制作工艺和青花瓷器一样,所不同的在于用料,前者是以氧化铜着色,后者则以氧化钴着色,它们都是在瓷胎上描绘花纹,然后施一层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红色是一种暖色,给人以喜庆的感觉,我国人民常以红色代表吉祥,瓷器色调凝重华丽,正符合传统审美的心理,因此,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利用氧化钴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的红色作为瓷器的装饰。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目前尚未发现宋代任何窑厂烧造过釉里红瓷器。由于釉里红烧造技术较难掌握。尤其是铜元素对炉窑的温度和气氛要求非常严格,烧制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颜色又会晕散,甚至完全挥发成不了红色。元代釉里红大多是釉里红拔白或釉里红涂绘,到了明代景德镇窑工对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基本成熟起来,釉里红的线绘装饰多了起来,这是区分元代釉里红和明洪釉里红重要一点。除此之外,明代洪武釉里红的颜色的多数较暗淡或偏灰,器物釉面具有明代青花瓷器的物征,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清白,胎体淘炼不够精细,胎质呈浅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及口径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气底釉面的光泽度与器身釉面玻璃化成度不一致,为浆白釉,釉薄处微泛黄色或青色,器身往往有开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因烧制温度偏低有类似浆胎的现象,带足的器物改变了元代斜削的特点,底足多为平削,器底微微下塌,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纹饰,无论是纹饰布局,还是纹饰题材都具有元代遗风,在布局上仍以多层次的绘画为主,如釉里红松竹梅纹罐通体达八层纹饰,但线条比元代更加精细。常见的纹饰以缠枝花卉和折枝花卉为主,还有荷花、灵芝、松竹梅纹等。主题纹饰之外,辅助纹饰还有莲瓣纹、蕉叶纹、云头纹、海水纹、回纹或缠枝灵枝等多种纹样做边饰。明代洪武釉里红在世间流传很少,出土也不多见,但从鉴定欣赏的角度来说,辨别其年代也不是很难,从整体看上去,它与元代和明永乐宣德器物的造型,装饰手法,绘画风格等,都有一定的区别。

明代洪武瓷器中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釉瓷器,红色是明王朝的吉祥之色,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崇,因此红釉瓷器的生产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识,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了“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且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装饰,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钧窑,红釉是以色剂在1200度以上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的颜色釉瓷器,由于红釉对炉窑的气氛要求甚高,成品色泽鲜艳极少所以历来是瓷中珍品。

洪武红釉模印龙纹盘(图5),直径19.5厘米、撇口、坦底、弧壁、圈足,盘内摸印首尾相连的龙纹,红釉发色较暗,上有缩釉痕迹,器壁上的龙纹可以看出洪武官窑瓷器的风格,瓷盘制作不甚成功,但因目前明代洪武红釉瓷器及其少见,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中也可以看到洪武釉里红瓷器的时代特点。

虽然明洪武年间历史较短,然而历史却不会中断,在众多文化界前辈及文物收藏爱好者对元代、明代瓷器不断深入研究中,将会帮助我们更加精确地辨别,明代洪武瓷器的风格面貌,以便更好的把文物链接历史的发展顺序完整准确的贯穿起来,更好的保护利用祖国的文化遗产。

大明正德瓷器特征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烧制陶器,而瓷器就是由陶器发展演变而来的,到了宋代使制瓷业发展到了顶峰,名瓷名窑遍布大半个中国,其最为出名的就是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这五大窑了,到了明朝就是以江西景德镇的最为著名,也打破了官窑一家独大的天下,而今天我们不讲宋代的瓷器,来讲讲大明正德瓷器。

明代正德年间前后共十六年,而青花瓷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一个过渡阶段,往上追溯有成化、弘治年间,往下追溯有嘉靖、隆庆年间。在正德之后瓷器开始改变了前朝所追求的小巧玲珑、精美细致的风格。更多的倾向于体型较大的瓷器,可以体现出皇家威严给人以庄重之感的瓷器。正德年间的青花瓷一共经历来三个时期,分别是正德早期青花与成化青花相似,中期是正德青花的典型器;晚期因青料改用西域回青,发色浓艳,青花色泽和纹样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在官窑中所烧制出的正德青花瓷胎体细腻,但厚薄不均匀。釉面明亮光洁,透明度高,釉中气泡较多,瓷器底面的釉呈现亮青色,底色白中带灰,白釉层温润、细腻,这是正德青花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故宫博物馆中的《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正可以体现出这一标志性特征。

在绘画纹路上正德瓷器具有一些宗教色彩,正德青花瓷中绘有大量的伊斯兰教的道教的图案,这也使得明代成为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绘画的图案上还大量使用波斯文和其吉祥物,这种绘画图案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在使用的波斯文中大都为吉祥话,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在造型的选择上正德中期时改变了前朝以碗盘为主流的趋势,在继承前人瓷器造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前朝不多见大型瓷器、供器等。仅瓷器瓶子的造型就有梅瓶、双兽耳瓶、双耳瓶、长颈瓶、葫芦瓶等造型,这就还没说罐类、花盆类、供器类、壶类、碗类了,说到这碗类,不得不说的就是最著名“宫碗”它的形状是口沿外撇,腹部深宽,这种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烧于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声誉。

大明正德瓷器在我国瓷器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瓷器的变化有了一个过渡阶段,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又使彩瓷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大明精品瓷器图文欣赏


青花人物纹笔筒

高19.3、口径18.4、足径16.8厘米

196O年丁淑贞先生 捐赠

器呈筒形,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青花绘人物纹并书七言绝句一首,“寒处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终有香花便不同。”此器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胎体致密洁白,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青花色泽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为明末崇祯时期青花瓷的代表作。

嘉靖青花凤穿莲纹盘

高2.3、口径14.5、足径1O.7厘米

1959年李华明先生 捐赠

直口,圆腹,浅圈足,器口包铜呈褐色。盘心绘穿花凤,内外壁皆饰缠枝莲花。器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嘉靖年”双圈六字楷书款。该器釉面肥润光亮,青花料为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翠艳丽,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正德黄釉盘

高4.2、口径20.7、足径11.9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器底外毕施黄釉,底面施白釉,中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显得深而老,胎也较厚,是正德官窑的特色。

弘治黄釉碗

高10.5、口径23.6、底径9.6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圆腹,圈足。除底面外皆施黄釉,底面白釉,中有青花“大明弘治年制”双圈六字楷书款;釉面有细微开片。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

青花缠枝花卉纹盘

高7.3、口径40.7、底径26.3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赠

折沿,圆腹,圈足。盘心及内外壁皆绘缠枝花卉,内口沿饰海水浪花纹;底面无釉,手感滑润,呈火石红。青花用苏尼勃青料,色彩不匀,有结晶斑,釉面肥润光洁有桔皮纹,为明代永乐所产精品。

青花百寿字罐

明 万历年间(1573 - 1620年)

陈设品

高49厘米、口径22.9厘米、足径26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下敛,平砂底。通体青花绘卷草纹托“寿”字,近足处绘如意云纹。外底中心脐形内凹处施白釉,上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明代万历朝,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史•食货志》记:“采造之事,大约靡于英宗,继以宪、武,至世宗、神宗而极。”万历瓷器以量多质精,工艺奇巧为特征。卷草纹托“寿”字组成“百寿图”,为吉祥图案,始见于明代嘉靖时期,有青花缠枝莲托百寿字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转枝莲托百宝或转枝莲托百寿字,此种奇制,配置极难。”此罐承袭嘉靖瓷器“祈祷寿康”的装饰风格,布局严谨。

五彩瑞兽纹葵瓣式觚

明 万历年间

陈设品

高36.5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1.3厘米

器呈八葵瓣式,敞口,长颈,圆腹,近足处外撇。口沿下双长方框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通体绘五彩纹饰,颈部八面各绘花卉、草虫、洞石纹、双龙穿花纹和折枝灵芝托八宝纹,腹部绘异兽、苍松和祥云纹,胫部绘有折枝花卉、异兽、祥云纹等。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万历时期五彩器的制作达到高峰,烧造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空前绝后。此尊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缜密,绘制精湛,施彩艳丽,尽展万历瓷器“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的艺术风格。花觚是万历时期的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样,有圆形、葵瓣式、四方、六方、出戟等式,装饰纹样有花鸟、穿花龙、云龙、花篮等。此觚除五彩器外,尚有青花品种。

青花双龙戏珠纹缸

明 隆庆年间

陈设品

高35.6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52.5厘米

唇口平沿,直腹,平底。器绘青花纹饰,平沿处饰卷草纹,外口沿绘古钱纹,外壁绘两组双龙戏珠纹,每组以火焰环绕的珠纹为中心,两侧绘相对而形态各异的腾龙,辅以祥云、海水和山石组成的“寿山福海”图,行龙神态威猛,呼之欲出。内口沿青花横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楷书款。铭款以中锋运笔,遒劲挺拔,粗重豪放。

嘉靖、万历是龙缸烧制的鼎盛期。隆庆一朝时间短,传世瓷器少见。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青花均以回青为料,尤以隆庆官窑选料最精,青花浓艳明丽而著称。此缸形体较大,制作规整,画面生动自然,为隆庆青花瓷中的珍品。

红釉盘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4.4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2.7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外壁、器内施红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

宣德红釉在继承永乐时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使红釉瓷烧造达到了顶峰。宣德红釉殷红灼烁,明如镜,润如玉,似宝光四溢、静穆凝重的红宝石,称为“宝石红釉”,或称为“祭红”。陈浏《陶雅》云:“宣德祭红色匀而釉厚,光彩动人,底足之釉垂垂如漆,所谓大红宝石釉者也。……宣德积红盘两面皆作丹砂,宝光逼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有“明宣祭红,天下称为瑰宝”之称。宣德红釉器造型比永乐时更为丰富,有盘、碗、高足碗、梨形壶、僧帽壶、梅瓶、卤壶、炉、洗等,多无纹饰,少量有暗花或金彩装饰,有云龙纹等。此盘造型规整,胎薄体轻,红釉艳丽夺目,为宣德红釉器中的珍品。

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

明 宣德

陈设品

高18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7.8厘米

碗撇口,深腹,丰底,高足中空外撇。通体青花纹饰,内口沿绘海水纹,碗心为团龙纹,外口沿下青花横书“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壁绘波浪涛天的海水之上飞奔的行龙,神态威猛矫健,有翻江倒海之势,气势磅礴,足柄为江芽海水纹。

龙纹是明清官窑瓷器典型装饰纹样之一,形态多样,有云龙纹、穿花龙、赶珠龙、莲池龙、海水龙纹等。明初朝廷曾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带有龙凤纹样的瓷器,并禁止民窑烧制。此器形制别致,秀美典雅,青花色泽浓重艳丽,绘制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明宣德官窑的典型器,除绘海水龙纹,尚有缠枝花卉作装饰。

宣德时期青花瓷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称于世,其烧造技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的巅峰。《景德镇陶录》评价宣窑瓷器有“诸料悉精,青花最贵”之说,其艺术成就被称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

明 永乐年间

陈设品

高26.1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9.8厘米

壶体呈玉壶春瓶式样,撇口,长颈,垂腹,圈足。腹一侧有长曲流,流与颈间有云形纽带相连,后设扁带形执柄,柄上有圆形小系便于穿绳。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两面菱形开光,一面内绘折枝桃果,另一面绘折枝枇杷纹,开光两侧绘缠枝花卉纹,近足处绘变体莲瓣纹,足墙绘卷草纹。

此器造型仿西亚地区铜器式样,是永乐宣德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之一,有青花、白釉品种。造型稳重端庄,青花绚丽鲜艳,纹饰清晰流畅。清代乾隆时期有仿,造型、纹饰相同,制作较精致,铭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识。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明 永乐年间

陈设品

通高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2厘米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元时代甚多,元代景德镇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以后各代所造梅瓶种类增多,并且更为精致美观。

瓶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盖呈铃式,宝珠形钮。通体青花纹饰,器肩部绘双勾仰覆如意云头纹,内绘折枝花卉纹,腹部绘竹石芭蕉纹,胫部绘双层莲瓣纹,内饰折枝花卉纹和忍冬纹。盖绘莲瓣纹和折枝花卉纹。

竹石芭蕉纹始见于元代瓷器上,明代永乐时期流行,其后成为瓷器传统装饰纹样历代延用。梅瓶为唐代创烧的瓶式,唐代有白釉器。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宋人称为“经瓶”。宋代磁州窑梅瓶书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为酒具之用。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梅瓶用来插花,作为陈设用瓷。元代江西景德镇窑、河北磁州窑、河南钧窑等均有烧造,明清两代较为流行,成为传统器物造形之一,且品种多样。宋代器身修长秀丽,元代器形雄伟,明清时较为肥矮丰硕。

此器形体端庄,为永乐梅瓶的标准式样,青花发色幽艳,纹饰清新明快,绘制富有层次感,充分展现出永乐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韵。

永乐青花梅瓶除装饰竹石芭蕉纹外,尚有云龙纹、折枝花果、缠枝莲花、竹桃纹等。

青花龙凤纹三足炉

高37.5厘米、口径27.5厘米

炉为鼎式,直口,短颈,鼓腹,器两侧置对称朝天耳,下承三象腿足。通体青花装饰,口沿绘缠枝灵芝纹,颈部为古钱纹,腹部绘龙凤纹,辅以云纹,足绘凤爪纹,耳部绘缠枝莲和卷草纹。炉内施白釉。

此器有元瓷制作遗风,形制较大,器欠端庄规整,胎骨厚重,有窑裂现象。青花发色灰暗,釉质肥润,器内壁施釉不匀。纹饰绘制精美生动,笔力遒劲,豪放生动,风格朴实。苍龙矫健,飞凤轻盈,龙凤相拥,并伴以祥云萦绕,寓意吉庆祥瑞,幸福和平,“龙凤呈祥”图案,为明清官窑瓷器中典型纹样之一。

洪武官窑瓷器,上承元代,下启永宣,以古朴粗犷,气势雄浑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显示出趋于简练,纹饰图案向文人画文雅韵致的方向发展。洪武时期烧造的青花器有碗、盘、瓶、壶等,炉十分罕见,故此器弥足珍贵。

李朝青花龙纹罐

高51.6厘米

罐直口、粗颈、圆肩,下腹渐收,圈足内折。口沿弦纹两道,颈部有变形莲纹和回纹,腹部绘两条穿花龙,上下饰如意云头纹瀚海水波涛纹。胎体厚重,有较多开片,青花呈灰蓝色。该瓶纹饰明显受到中国的影响。

青花携琴访友图罐

陈设品

高35.5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19.8厘米

罐直口,圆唇,短颈,圆肩,肩下渐收至足。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回纹,肩部为钱纹锦地海棠式开光内绘折技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高士携琴访友图,画面云雾缭绕,似天上仙境,意境深邃,人物描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近足处绘蕉叶纹。

器胎体厚重,釉面肥腴,青花色泽浓重深沉,画风淋漓奔放、纵横豪肆,纹饰布局错落有致,为明代民窑的代表作。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明瓷之画也,用笔粗疏而古气横溢,且有奇趣。其地之色釉浓厚深穆,却非后来所有。”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罐

明 崇祯

高15.3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7.9厘米

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调鲜丽明快,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青花松鼠纹多棱瓷罐

明 天启

香港海关截获走私文物,1990年归还

高20厘米

“五良太浦吴祥瑞造”青花人物花熏

通高14.2厘米、口径8.2厘米 日本制造

这件花熏为圆口,卧猴狮钮、镂空圆盖,六棱形、底部青花款署“五良太浦吴祥瑞造”。六面都用青花绘人物花鸟,人物宽袍大袖,具有明显日本风格。五良太浦是日本伊势松坂人,明正德初年(公元16世纪初)随日本僧人了庵来中国学习制瓷技术,取中国名吴祥瑞。公元1513年回国,在肥田的有田附近开窑制瓷、烧造青花瓷器,从此日本制瓷进入发展时期。他烧制的青花瓷并不墨守中国成法,而有所创造,成为日本制瓷先驱。“有田烧”至今一直是日本的名瓷。

青花八仙葫芦瓶

高58厘米、口径6.4厘米、足轻19.2厘米

葫芦是中国道教的用品,既可装水,也可装药。此瓶小口、束腰、平底,上部呈圆形,下部呈四面形。上部纹饰除飞行的仙鹤外,还有八卦符号。下部四面有八仙形象:张果老手持鱼鼓、吕洞宾手持宝剑、汉钟离手持扇子、铁拐李手持葫芦、曹国舅手持阴阳鼓、蓝采和手持横筒、韩湘子手持花笼、何仙姑手持笊篱。画风生动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中后期,皇帝多信奉道教,尤以嘉靖和万历皇帝最为迷恋。从而,与道教内容有关的器物和织绣用品层出不穷。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陈设品

1955年北京东郊出土

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

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秾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在景德镇御窑烧造供内廷醮坛用的瓷器3万件。

这件大罐的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一周,腹部绘荷花、水藻、游鱼,整体图绘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明代继各种单色釉成功之后,斗彩、五彩相继大放异彩,嘉靖五彩较前代更加光影夺目。五彩纹饰多以青在为底色,再加红、黄、蓝、绿、紫五色。不过根据图纹需要,五色不定俱全。五彩瓷可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称之为斗彩,是经两次烧制而成;后一种则是青花和五彩同时上釉,一次成器。这件五彩鱼藻纹罐届青花五彩工艺,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

嘉靖成化斗彩花蝶纹罐

罐高9.3厘米、口径7.4厘米、足径9.4厘米

这件瓷罐,直口,丰肩,扁圆腹,圈足,底款为“大明成化年制”。以青花、红、黄、绿、赭组成斗彩,图案为花卉,其间数只彩蝶飞舞。

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是与宣德青花齐名的明瓷中的代表作。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色瓷工艺。在明代一般称为青花五彩,其制法是先在胚胎上画好青花图案,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彩料填绘,再放入烘炉中低温烘烤,即成斗彩。特点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釉争奇斗妍,故后人称为“斗彩”。

斗彩在明朝宣德时开始出现,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成就最突出,是彩瓷的新成就。这件花蝶纹罐,色彩明快鲜艳、青花与彩釉交相辉映,艺术效果非凡。《天工开物》中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烧造瓷器的过程与工艺,并且配有图示。

青花是构成整个斗彩画面的主色,釉上彩只是略加点缀而已。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给人以丰富热烈、鲜明清新之感。成化以后的许多陶瓷著作都对成化斗彩盛赞有加。高濂《燕闲清赏笺》用“精妙可人”、蓝浦《景德镇陶录》用“点染生动”来形容成化斗彩,均非常贴切。陈贞慧《鹦鹉啄金杯》形容成化瓷器“淡淡穆穆,饶风致,如食橄榄,颇有回味”。遇到贵客,用成化杯劝酒,“醉眼婆娑,睹此太平盛物,不胜天宝琵琶之感”。

据说万历皇帝就对成化斗彩杯爱不释手,那时的“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当时已贵重如此”。在如今更是难得,早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价格不菲。这件花蝶纹罐,器型小巧、雅丽精致、描画生动,是成化斗彩瓷器中的精品。

甜白釉暗花三系罐

高9.4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4.3厘米

这件甜白釉瓷罐,直口、短颈、丰肩。肩部堆贴三个海棠花形托饰,每托各附一个圆形系。腹部圆满壮硕,刻有浅浅不易见的缠枝莲纹饰。器型敦实稳重,胎体洁白细腻,白釉莹润光洁。这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的白瓷产品。

“甜白釉”实是“白釉”,在“白釉”的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又在脱胎、半脱胎的洁白胎体上施纯净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就能使“白釉”更加诱人,被称之为“甜白釉”。明代的“甜白釉”受到后代的极高评价,被称为“甜白”、“堆蜡美玉”、“纯净无杂”、“透亮明快”等等。

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枢府瓷的基础上,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因此,有人形容这种瓷器“白如凝脂、素犹积雪”。

宣德青花灵芝石榴尊

高19厘米、口径6.3厘米、底9.5厘米

石榴尊是宣德窑的新品种,它以胎体精细,釉色鲜明而浓艳,造型新颖,装饰生动而影响后代。此瓶的纹饰以灵芝和石榴为主,灵芝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喜庆,喻意吉祥长寿。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从波斯带回制造青花瓷的上等釉料“苏勃泥青”,从而官窑青花釉料则多以进口料为主。人们发现,使用进口釉料烧制的成品,其色彩更为鲜畅明快,对比性极强。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

高19.7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6.5厘米

这件青花瓷,唇口,直颈,颈的两侧有一对相对称的贯耳。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高足,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一般认为,明代官窑瓷器最好的要数宣德和成化两朝。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评价“本朝以宣(德)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清代梁同书《古窑器考》给明代瓷器评级,也说“首成、次宣、次永(乐)、次嘉(靖),论虽不同,总之,明器无能过宣、成者。”程哲所著《窑器说》也抱有类似观点。

宣德青花所使用的钴料是进口的“苏勃泥青”(宣德之后,“苏勃泥青”来源断绝,改用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钴料含锰量较低,因而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同时由于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

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鲜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形成水墨画般的独特效果,显得深沉雅静、浑融沉着。再加上“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成就了宣德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崇高地位。这件宣德青花缠枝纹贯耳瓷瓶是宣德青花的代表作。

缠枝花纹在明代瓷器中运用很普遍。这种以植物为装饰手段的陶瓷器物,显得完整清秀。

青花海水云龙扁瓶

高45.8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4.8厘米

这件青花瓷器,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侧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似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饰有卷草纹和缠枝莲纹。此瓶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造的。它圆口、长颈、扁圆腹、平底,腹的两面饰满青花海水,各有一条白龙,扬爪腾身,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颈部用青花饰以卷草纹、缠枝莲纹各一道。这是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产品。

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色彩绚丽。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其中十有七八从事与陶瓷有关的行业。明万历时人王世懋在《二酉委谭》中记录了当时景德镇的繁荣景象:“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畅销国内外。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苏勃泥青”, 釉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明永乐、宣德年间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成熟阶段,其产品以造型清秀典雅,胎体薄,纹饰凝重,青花颜色鲜艳而著称于世。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碗

明 洪武

高16.2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3厘米

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通体釉里红装饰,内口沿绘缠枝灵芝纹,内壁绘缠枝菊花纹,内心为折枝牡丹纹,外口沿为海水纹,外壁为缠枝牡丹纹,胫部绘莲瓣纹,圈足外墙为回纹,外底无釉泛火石红色,

此器形体硕大,造型规整,胎质坚细,釉里红发色偏灰,釉质滋润,纹饰精美,布局严谨,绘制笔法娴熟,线条流畅,为洪武釉里红瓷的代表作。

釉里红缠枝菊花纹玉壶春瓶

明 洪武

高32.1厘米、口径8.3厘米、腹径20.1厘米、足径11.9厘米

釉里红亦是釉下彩,先施彩釉,再挂透明釉,然后一次烧成。彩釉中含有铜(Cu)的成分,烧成后呈红色,故称为釉里红。

宣德霁蓝盘

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12.2厘米

蓝釉单色釉是钴釉的成色,最早在唐三彩中已经呈现,曾偶见单色蓝釉的三彩器。元代则有了真正的单色蓝釉瓷器成品。明代宣德时期,蓝釉瓷器已较为流行,称为“霁蓝”或“祭蓝”。它与“甜白”、“祭红”一样被后人誉为宣德瓷器中的上品。蓝釉的特点是色泽凝重,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它是在高温条件下一次烧成的,其装饰形式有暗花、划刻花纹,也有用金彩镶边,使之呈现出辉煌的金碧色彩。

五彩云龙纹盘

陈设品

高5.1厘米 口径27厘米 足径1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此盘与崇祯青花龙纹盘(图版106)在造型、纹饰、款识均相同,而以五彩作装饰。装饰正面龙纹最早见于明代嘉靖瓷器,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正襟居坐,又称为“坐龙”,在龙纹中最为尊贵。

五彩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彩瓷品种之一,明万历时期烧造达到鼎盛,万历以后,五彩渐趋衰败,崇祯五彩瓷并不多见,此器有绝对纪年,故十分珍贵。

青花云龙纹盘

陈设品

高5.2厘米 口径26.8厘米 足径16.5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盘心绘正面龙纹,隙地绘有火珠、勾云纹,外环以“寿山福海”纹,外壁为赶珠龙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甲戌春孟赵府造用”八字二行楷书款。“甲戌”为崇祯七年(1634)。

据文献记载永乐第三子朱高燧于永乐三年(1405)封为赵王,自此赵王藩爵一直延续到明灭亡。故此盘为明代赵王府的定烧用器。所绘龙纹身呈竹节形,角上翘似鹿,面部似马,鬃发匀称地披向两侧,时代特征鲜明。瓷器上装饰正面龙纹始于明代嘉靖,崇祯时期少见。

青花山水人物图净水碗

陈设品

高15.3厘米 口径19.3厘米 足径7.9厘米

碗唇口,圆腹下敛,高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绘山水人物故事图。图画旁长方形开光内青花隶书:“大明国江西道南昌府南昌县信士商人萧炳喜助净水碗壹付,供奉萧公顺天王御前。崇祯拾贰年仲秋月吉立。”凡五行四十四字。山水人物图背景上画太阳纹,寓有指日高升之意,是明代清初瓷器上典型的装饰图案之一。

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萧公堂在北京前门打磨厂,明万历三年建,内刊洪都乡祠,所居均为江西人。萧公据说是鄱阳湖神。崇祯拾贰年即公元1639年。此器工丽的绘画,鲜丽明快的青花色调,制作精致,为崇祯民窑青花瓷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款,是明崇祯青花瓷断代的重要标准器。

净水碗因用以盛圣水而名,多作为佛前供具,又称为“海灯”,明代崇祯时期创烧,一直延续到清代康熙时期,顺治朝最为流行。净水碗原配有托座,但多已散失,器座其形制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定烧供器的风气颇为盛行,器身多书有供奉者的姓名、身份、烧造年代以及祈福求祥的吉语等,装饰多为山水人物、云龙纹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花潘斌绘人物纹笔筒

陈设品

高19.6厘米 口径20.5厘米 足径19.5厘米

器呈直筒形,直口,深腹,平底。通体青花纹饰,绘人物故事图。妇人站于庭院内,眺望远方,一童子乘于龙上,萦绕祥云。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化为龙,童子乘龙寓意科举通过最后一关,高中状元。状元及第图寓状元得中,仕途畅顺。画面旁书有“己卯秋日于如意轩写,潘斌”题记。己卯年为崇祯十二年(1639)。口沿处刻划缠枝栀子花纹一周,胫部刻水波纹一周。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1628—1644)在位其间,正处晚明多事之秋,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处于停废状况,故传世或出土署崇祯年号款的官窑瓷器很少,民窑的制瓷工艺也渐衰落。

瓷质笔筒始见于三国两晋时期,有青釉制品。明代瓷制笔筒流行于明末崇祯时期,多以青花瓷为主。此器胎体洁白致密,青花色泽浓淡,层次分明,人物形神俱佳,栩栩如生。纹饰构图疏密得体,景物错落有致,颇得章法。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渲染皴擦,宛如一幅感染力极强的中国水墨画,是崇祯时期少见的佳作。有确切纪年,是崇祯瓷器断代研究的标准器。

黄地素三彩双龙戏珠纹盘

陈设品

高3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1.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通体以黄釉为地绘素三彩纹饰,盘心绘双龙戏珠纹,双龙奔腾,追逐一颗火焰宝珠,外壁绘折枝花卉纹,外底黄釉地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素三彩的釉彩以黄、黑、白、紫为主,不用红彩,冷色调且素雅,故称“素三彩”。万历素三彩器有多种色地,有黄色、茄皮紫色为地,造型有盘、碗、炉等器物。此种黄地绿紫彩双龙戏珠盘,自万历朝始有,成为固定式样,历代相袭,清代康熙至清末宣统官窑均有烧制。

青花海水红彩龙纹盘

陈设品

高4厘米 口径20厘米 足径11.6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圈足。器青花红彩纹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汹涌澎湃的海水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九条形态各异的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万历青花红彩器有碗、盘、杯等,多署有官窑款识。

五彩张天师驱五毒图盘

陈设品

高3.1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9.5厘米

盘口微撇,浅弧壁,平底,圈足。通体青花五彩纹饰,盘心绘张天师驱五毒图,张天师骑异兽持剑,周围绘蟾蜍、蝎子、蛇、蜈蚣、壁虎五毒,辅以松树、花草、山石纹等。内壁绘折枝花草纹,外壁绘五毒图,间以花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五毒”又称为“五毒符”。据民间风俗说法,用刺绣、贴花等方法做成“五毒符”的肚兜、马甲等,佩带在孩童身上,可以除魔避邪。此外,在建筑、陶瓷上装饰“五毒图”,有驱邪镇恶的寓意。张天师即张道陵,西汉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实际创立者。随着道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作为道教祖师爷的张道陵也逐渐被神化,将张天师奉为降妖伏魔、避邪驱凶的神明、镇宅的保护神。此盘器形小巧玲珑,色彩浓重艳丽。

五彩仙人渡海图碗

陈设品

高6.8厘米 口径15.5厘米 足径5.7厘米

碗口微撇,深腹,弧壁,圈足。通体以青花五彩为饰,内心绘正面龙纹,内口沿折枝花草纹,外口沿绘缠枝如意纹,外壁绘仙人渡海图,远方群山,祥云缭绕,祥鹤高翔,瑞鹿栖于岸际,仙人足踏滚滚海浪而来,描绘出天外仙境。足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此碗为万历五彩瓷的代表作,胎体轻薄,画面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红黄绿诸色纯正,对比强烈,加之浓艳的青花相托,更显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

陈设品

高42.8厘米 口径7.2厘米 足径15.2厘米

瓶蒜头式口,长颈,垂圆腹,圈足。通体绘五彩纹饰,口沿绘忍冬纹并青花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口部绘缠枝莲纹,颈部绘古树、飞鸟和飞蝶纹,肩部绘折线纹内绘花朵纹,腹部绘穿花龙纹,足墙绘回纹。

蒜头瓶是秦汉时期典型的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在隋唐以前不多见,明清时期流行,明万历时期烧造较多,有青花、五彩、蓝釉、酱釉等品种。彩瓷装饰纹样有人物、龙凤、瑞兽、荷塘鸳鸯、花卉草虫、缨络纹等。陈浏《陶雅》评万历彩瓷道:“万历彩画自不如成化之工,要其颜色深厚,画笔雄健,亦迥非后世所及。”此瓶展现出万历五彩器浓翠红艳,纹饰繁密的艺术风格。

青花鱼藻纹盘

陈设品

高3.5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0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内底、外壁均绘鱼藻纹,承袭明代初年的鱼藻纹样,绘有鲭、鲌、鲤、鳜鱼纹,游鱼觅食于水藻间,各显其态,生动自然,外底青花方框内书“德化长春”,外围以“万历年造”八字篆书款。

青花双龙戏珠纹委角长方盒

陈设品

高10.5厘米 口径24×11.5厘米 足径19.5×11厘米

盒长方形,委角,子母口。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江芽海水纹。盖外壁和盒身绘缠枝花卉纹等,口沿绘回纹,外底长方形框内青花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盖盒在明代万历朝较为流行,式样繁多,造型别致,有长方形、扁方形、条形、圆形、椭圆形、扇形、桃形、正方形、银锭形、菱形、串铃形、套盒等,按用途可分为果盒、文具盒、笔盒、调色盒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杂具条记:“印盒巨者,圆径或七八寸,长方形者尤巨,乃当时钤御玺之用也。盖绘龙形,云霞缭绕上方,珍品自殊凡近矣。”故此长方盒应为御用印泥盒。其形制古朴,青花料选用“石子青”,色泽蓝中闪灰,纹饰繁缛,为万历青花的代表作。

青花龙凤纹圆盒

陈设品

高23.5厘米 口径28.5厘米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为龙凤纹,辅以折枝花卉、火珠纹。外底青花方形双框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框外围以如意云头纹。

万历瓷盒造型丰富,尺寸不一,最大的口径可达一尺,最小者口径只有斗寸左右。装饰纹样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鸟、草虫、钱纹锦地等。传世品盖多散失,此器保存完好,故弥足珍贵。

如何鉴别明朝洪武瓷器的真伪


明代是中国制瓷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窑厂的数量不断增加,生产生活用瓷、建筑用瓷以及其他领域用瓷的数量也比历朝历代的瓷器生产量要多很多,中国瓷器行业的发展再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明朝洪武时期的民窑制瓷工艺,在官营瓷器行业的影响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个时期,民窑生产将瓷器的实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民窑烧制的瓷器主要是盘、碗之类的日常生活用瓷,很少烧制罐,基本没有烧制陈设琢器。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主要还是因为元末战争对各个行业的生产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天下刚刚步入太平,国民经济并不景气,老百姓们一心追求生活温饱,并没有娱乐的条件。江西玉山曾经发现一件白釉罐,上面题款为“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早”,这件瓷器的器型饱满,符合明代瓷器圆润的风格,它的瓷胎非常厚拙粗糙,釉层较厚,白度较低,结合这些特点,这件瓷罐被瓷器专家认定为是明朝瓷器真品。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鉴别明朝洪武瓷器的真伪呢?

1.看胎釉

我们鉴别瓷器一个瓷器的真伪,首先必须要仔细地观察瓷器的胎体和釉面。明朝洪武时期瓷器的瓷胎颜色看上去白一些,质感也比较干涩,可见细小的间隙;明朝洪武时期瓷器的釉质非常厚润细腻;明朝洪武时期的釉面一般都会出现开片,胎釉十分紧致;明朝洪武时期瓷器的釉色为乳白色,其中夹带着细微的青灰色;明朝洪武时期瓷器上面一般会出现缩釉的情况,露胎的地方可见窑红;明朝洪武时期瓷器基本上底足没有上釉,足墙比较厚,并且在中心位置有鸡心状凸起,个别瓷器上有粘砂,经过制瓷工匠的不断改良,瓷器的足壁愈来愈薄。

2.看纹样

每个时代的瓷器纹饰都具有那个时代独有的特色,明朝洪武时期瓷器的特色纹样则是扁菊,洪武时期瓷器釉面上的扁菊呈椭圆形,运用花蕊作网格纹,运用双线描绘花廓和花瓣,内层不填颜色,外层花瓣顶部和一侧留边,将花瓣间隔开来,让花朵形状更加明了。

3.看颜色

洪武时期烧制的釉色品种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青花的色调比较黯淡,发色多为蓝色偏黑灰色;釉里红的颜色比较浅淡,发色为酱红色。并且大件洪武瓷器的色泽不如小件洪武瓷器鲜亮。洪武时期烧制的釉色品种以青花和釉里红为主。青花的色调比较黯淡,发色多为蓝色偏黑灰色;釉里红的颜色比较浅淡,发色为酱红色。并且大件洪武瓷器的色泽不如小件洪武瓷器鲜亮。

洪武时期瓷器怎么鉴定?


洪武时期瓷器怎么鉴定?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截至目前,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念款的瓷器实物。因此,在明代早起瓷器的研究中,洪武瓷器的真是面膜如何,乃是一桩正在探索的悬案。

由于这一时期的完整起舞很少,过去有人曾经断言:“洪武无瓷器”。但是江西省玉山县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念款的民窑青白釉罐,突出了游离的反证。

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元末和洪武瓷器的分期问题,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南京市为朱元璋建都之地,因而在那里裹有可能较多地找到该时期瓷器的遗存。近年来,经南京地区同人们的悉心发现和搜集资料整理,积累下丰富的实物标本,为研究洪武瓷器的面向提供了第一首可谓资料,是陶瓷史这断红白的研究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器形特点

洪武时期瓷器的造型多多少少都具有元枢俯窑古朴浑厚的遗风,特别是民窑瓷器最多。

民窑撇口瓶,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

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苯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于世间的永乐瓷卓型,从而体现了明瓷的新风貌。

胎底特征

瓷器的胎土因淘炼会有粗细之差,胎质会表现不一。我们以官窑瓷器来论,瓷化程度是比较高,所以坚固细腻,稍有一些厚重感。

而民窑瓷器则因为火力不足,会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骨断面会呈现土黄色,但是大多数依然还是会略含新质的浅灰白色。

釉面的特征

瓷器釉面会呈青白色,主要为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清白程度各朝会有点差异。如果能把深浅不同的清白度票样总结出来,利用色票来断代,就无异于化学反应中测定PH值时所用的试纸和比色票版,既科学又方便。

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中,有的胎体淘练不精,胎质呈白色或者灰白色,经过厚润的青白釉汁映亲,釉面显示出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者灰白色;而官窑瓷器釉色面虽然也是青白色,但是却比民窑瓷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画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锐目。

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者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釉身面色调不一的怪异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瓷器受火向背不一样,熔融时产生了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

明代早起纹饰,大多简历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精彩不一。

官窑瓷器的纹饰精细秀美,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的瓷器则别有公田,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天下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

举例子:分析洪武官窑的典型纹饰,可以从洪武官窑红云龙盘为列。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点,但是器形式不如元龙凶;爪为五爪;流云的云脚粗短(元代较长)。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说说大明开国的洪武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说说大明开国的洪武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明洪武御赐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