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剔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中国北方剔花瓷器

中国北方剔花瓷器

剔花瓷器鉴别 剔刻花瓷器鉴别 古代黑花瓷器

2020-12-04

剔花瓷器鉴别。

剔花是我国古陶瓷装饰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剔花瓷器,图案气象浑穆,线条遒劲有力,给人以古朴奔放之美感。剔花,即在半干的坯体上,使用竹木或骨石等制成的刀具,按事先设计的图案,以一定的深度剔去纹饰以外的坯层的一种装饰拉法。用这种方法作出的图案,具有很强的浮雕感。有时花叶上再用划花的方法划出花蕊叶筋,纹饰更显形象逼真,由于剔去的地子通常呈黄褐色,与黑色的釉子或白色的化妆土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就使主题纹饰被更强烈地烘托出来。

剔花瓷器最早见于宋代,当源于漆器生产中的雕漆。雕漆又称剔红,漆器的各种装饰技法,直接影响着陶瓷的装饰艺术。汉代以来,陶瓷仿漆之风盛行。如汉彩绘陶和釉陶,从画法到釉色,均借鉴于同时代的漆器。在河南南部战国墓中出土的陶器,器表面往往裸有黑漆,使表面有一层黑亮的光泽,显然是摹拟漆器而随葬于内的。唐代及北宋前期,雕漆广泛流行,瓷器生产也空前繁荣,雕漆的艺术风格对瓷器难免产生某些影响。

唐代雕漆风格古朴,宋代则刀法娴熟,色彩多变。陶瓷剔花与雕漆是异质同工。

北宋以前,漆器生产集中在北方,故陶瓷剔花工艺是由北方诸窑受雕漆剔红、剔彩工艺的影响而发明的,品种有白釉剔花、黑釉剔花、酱釉剔花等。北宋的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峰曲河窑、河北的磁州窑、山西的介休窑等均生产剔花瓷。不过,由于各地原料有差异,所以风格不尽相同。

例如磁州窑以生产白釉剔花最盛,即在施白色化妆土的半干坯上剔刻花纹,再罩以透明釉,白色的化妆土与黄褐色的地子相得益彰,图案被巧妙地衬托出来。磁州窑的剔花图案多为山水花鸟等,民间风味较浓。当阳峪窑也生产白釉剔花,但风格与磁州窑不同,它有一种特殊装饰,即在瓶罐一类器物上除主题纹饰外,剔刻几何图案作辅助纹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当阳峪窑剔花罐,罐身以剔缠枝牡丹为主要纹饰,花蕊与叶筋以划花技法作出,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线条流畅优雅。怒放的牡丹花朵,姿容娇烧,婀娜俊俏,在剔出的黑褐色地子映衬下,显得十分雅洁优美。瓶身下部剔出一周缠枝花叶纹,以一道回纹将其与主题纹饰隔开。整个纹饰布局主次分明。这种白釉剔花的技法,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喜爱,辽金陶瓷不乏精美之作。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里就陈列着辽代白釉剔花罐。山西诸窑以生产黑釉剔花取胜,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山西天镇金墓出土的黑釉剔花小口瓶,瓶身在黑色釉地上剔刻两层纹饰,肩部剔菊瓣纹一周,腹上用剔、刻两种技法作出花草坟、卷叶纹四组。该瓶造型浑厚,釉黑如漆,光亮如新,线条圆滑,转折自然,充分显示出陶匠娴熟的剔刻技法,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风味。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黑釉剔花缸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7cm,口径13.5cm,足径9.5cm

生产时代:金代

生产窑口或产地:其它窑口

品种:黑瓷

陶瓷造型:容器

说明:辽

缸唇口,鼓腹,圈足。缸内口部施黑釉,外壁以黑釉剔花装饰,肩部为变形回纹,腹部为缠枝花草纹。外底无釉。

此缸造型浑厚饱满,黑釉光亮如漆,剔花技法娴熟,以黄白色的地子衬托黑色花纹,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从其胎釉特征看,应是金代山西窑产品。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金代陶瓷被划归于宋代,从而认为金代陶瓷无精美之作。1949年以来,随着金代墓葬中大量陶瓷器的出土,人们对金代陶瓷的真实面目逐渐有了清醒的认识,墓葬出土实物和窑址出土标本证明当时北方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淄博窑、大同窑、浑源窑、介休窑、长治窑等到了金代仍在继续烧造,产品各具特色,且不乏精美之作。

宋代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


1999年河南省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在对淮阳县南坛湖改造工地进行的文物勘探中,发现春秋、战国、两汉、宋、金时代中小型墓葬100余座,随后派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在一座宋代中型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见图)。现藏于周口市博物馆。

该罐通高17.9、口径9.4、底径9.3厘米。方唇直口内敛,筒形深腹稍外鼓,隐圈足。深褐色胎,坚致。乳白色釉略泛青黄,晶莹光亮。器表有很深的剔刻花纹,上下部为相对的覆仰莲瓣纹边饰,中部刻划缠枝菊花纹。

当阳峪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等。始烧于唐代,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始渐衰落,是中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广义的当阳峪窑,指当阳峪窑及同处于太行山南麓、生产同类型制品的所有窑场,这些窑场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当阳峪、艾曲、东交口、洞弯、洼村等窑。当阳峪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

当阳峪窑烧造品种以生活用品为主,主要有碗、盘、盏、钵、罐、炉、瓶、灯等,亦有动物、人物俑、文房用品等。纹饰复杂、考究,但以剔刻花纹和绞胎最为著名。

剔刻花是先在胎上施黑釉,次加白釉,再在白釉上罩青釉,上一层绿釉,然后用尖锐器具刻、划花纹,剔出所需多种色彩。图案中以缠枝牧丹为最多。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

绞胎是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亦成为其著名的品种。

当阳峪窑无论是剔刻花或是绞胎,均技法熟练,线条流畅,纹饰挺拔,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淮阳出土这件当阳峪窑白釉剔刻花罐,保存完好,釉色明亮匀净,纹饰精美流畅,布局合理,繁而不乱,工艺精湛,比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同类瓷罐更为精美,当为当阳峪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北方瓷器窑址有哪些


中国是瓷器之都,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就是瓷器,中国的陶瓷生产已有近万年的历史,瓷器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古陶瓷的研究一直拘泥于结合文献对传世或墓葬出土物进行研究,因而不可能有所突破。20世纪初,由陈万里等老一辈古陶瓷研究者开创了一条通过对古瓷窑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再结合文献和传世品或墓葬出土物对中国古陶瓷进行研究的新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工作者曾先后赴全国各地对一些古窑址进行调查,并采集回大量瓷片标本,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古陶瓷研究的新局面。已发现的历代古陶瓷窑炉遗址数以千计。故宫博物院历年调查古窑址所采集的标本涉及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40余个窑口,共计约3万瓷器片。古瓷器片标本的时代上起东汉,下至清代,其中以唐、宋、金、元时期最为丰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这些珍贵的瓷片标本资料在全国都堪称首屈一指。其中有的可与现存器物相印证,有的则不见于出土与传世器物中。因此,对这些标本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古代各陶瓷窑口烧造陶瓷的内涵,补充或纠正文献记载的纰漏,确定传世或出土陶瓷器的窑口归属。古窑址瓷片对研究古代瓷器窑口提供珍贵资料。

中国古代北方瓷器窑址有哪些?我们按照从北到南介绍北方古代瓷器窑口的具体分布和所在的省市。

河北省

河北省是宋代著名白瓷——定窑白瓷的产地,北方民间瓷窑的代表——磁州窑归属该省。20世纪30年代以来,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河北省境内的瓷窑遗址进行过多次调查,并曾进行小面积发掘,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河北省定窑

定窑是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东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该窑创烧于晚唐,北宋时期有较大发展。所烧器物以白釉瓷为主,此外,还烧造少量的黑釉、酱釉瓷及罕见的绿釉瓷。唐代器物多光素无纹饰,北宋瓷器多以刻划花、印花作装饰,其中印花装饰最为精美,居宋代各窑之冠。北宋中期以后,为提高产量,定窑采用覆烧方法,致使器口无釉,文献称之为“芒口”,成为定窑瓷器的特征之一。

典型工艺

白釉印花

定窑白釉瓷以印花装饰者最具特色。北宋中晚期至金代,定窑大量采用印花装饰,其题材直接取材于定州缂丝,纹样细腻精美,清晰生动,代表了宋、金时期瓷器印花装饰的最高水平。

白釉划花

白釉划花是定窑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白釉划花白瓷系先在胎上用铁锥等工具划出各种纹样,再施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为萱草纹,此外有龙、各种花卉等纹饰。划花线条自然流畅,呈现出较高水平。

院藏精品

定窑白釉盏托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

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

定窑印花螭龙纹盘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

定窑划花缠枝莲纹葵瓣口碗

定窑孩儿枕

定窑紫金釉葵瓣口盘

河北省磁州窑

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的瓷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东艾口、冶子村及彭城镇等地,窑址范围大,遗物丰富,烧造品种繁多,装饰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以白地黑花瓷最具代表性。磁州窑瓷器的装饰题材均来自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白地划花填黑彩及白地划花填酱彩瓷不仅色彩对比强烈,纹饰也新颖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典型工艺

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瓷是磁州窑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其做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用黑彩描绘纹饰,有些精品还要在黑彩上划出花脉叶筋,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黑色的花纹与洁白的地子对比强烈,图案生动自然,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院藏精品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八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芦雁纹虎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河北省邢窑

邢窑在唐代以生产白瓷而闻名于世,窑址在河北省内丘县城关、临城县祁村一带。邢窑遗址出土有精、粗两种白瓷,精者胎釉洁白如雪,印证了文献有关“邢瓷类银”、“邢瓷类雪”的记载。窑址还出土了碗底刻划“盈”字铭文的标本20多件以及黑釉、黄釉、褐黄釉瓷及三彩釉陶,印证了唐李肇《国史补》有关“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属实。邢窑作为一代名窑,其产品流通范围极其广泛,国内外出土的大量邢窑瓷器及标本可以印证。

院藏精品

邢窑白釉碗

邢窑白釉壶

邢窑白釉小壶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邢窑白釉瓶

邢窑白釉罐

河北省井陉窑

井陉窑窑址在河北省井陉县。调查表明,其窑址范围较大,烧瓷时间始于唐,终于元,宋、金时期是其兴盛期。井陉窑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有如定窑白瓷印花器。其中盘、碗里心刮釉,采用叠烧法烧造的,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从总体上看,井陉窑瓷器的质量略逊于曲阳定窑瓷器,但其中的一部分精品与定窑瓷器难分伯仲。

河北省隆化窑

隆化窑窑址在河北省隆化县,是元代的瓷窑。已发现该窑烧造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钧窑系的钧釉器物等。白地黑花器物以大件缸、罐为主,胎体厚重,胎质较粗,白釉泛黄,彩呈褐色。所烧钧釉瓷器以碗为主,胎质粗,釉色为灰蓝色,较暗淡。

河北省临城窑

临城窑窑址在河北省临城县,是唐至元代的瓷窑,以金、元时期遗存最为丰富。该窑主要烧造白釉、黄釉、黑釉、白釉印花、白釉划花、白地黑花瓷等。碗、盘多采用刮釉叠烧工艺。

河北省贾壁窑

贾壁窑窑址在河北省磁县北贾壁村,是隋代的瓷窑。主要烧制青瓷,器物胎体厚重,施釉厚而透明,垂釉现象比较普遍,在器皿外壁下部聚集成黑绿色玻璃体滴珠是其特征。装饰图案仅发现划刻波浪纹一种。遗物有高足盘、碗、缽等标本。碗有大小之别,多敞口深腹,小平底,中心微内凹。安阳卜仁墓出土的青瓷可能就是该窑所烧造的。

河南省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地区瓷器的发源地,境内瓷窑发现较多,主要集中在豫中和豫北地区。分布在安阳地区的有安阳、鹤壁、林县、淇县窑等;分布在新乡地区的有辉县、修武窑等;分布在开封地区的有巩县、密县、登封、荥阳窑等;分布在洛阳地区的有新安、宜阳、临汝窑等;分布在许昌地区的有禹县、郏县、宝丰、鲁山窑等;分布在南阳地区的有内乡窑。全省共有18个县、市发现了古陶瓷窑址。特别是禹县、新安县境内,瓷窑遗址密集,两县均发现窑址100余处。已发现的窑址年代最早者为隋代。宋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定窑四个窑系的瓷器,其中青瓷所占比重最大。

河南省巩义窑

巩义窑窑址在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的冶子村、白河乡、铁匠炉村。该窑创烧于隋代,唐代有很大发展,以烧白瓷为主,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唐开元时期这里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窑址中还出土了绞胎枕残片。传世绞胎枕中有外底刻划“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元家记”铭文的,应是巩义窑的产品。

典型工艺

唐三彩

唐三彩是巩义窑首创的一种以氧化铅做助熔剂的低温多色釉陶。其釉色以绿、黄、白为主,故名。此外还有蓝、黑、褐等色。唐三彩一般须经两次烧成,即先素烧坯体,再上釉经第二次焙烧而成,素烧温度高于釉烧温度,釉烧温度约为800℃—900℃。

院藏精品

巩义窑绿釉小壶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巩义窑绞胎三足罐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巩义窑绞胎枕

河南省密县窑

密县窑窑址在河南省密县窑沟、西关。唐、宋时期,这里烧造的品种有白釉、黄釉、青釉、黑釉及珍珠地划花瓷等。珍珠地划花品种以西关窑出现得最早,其技法借鉴于唐代錾胎金银器。窑沟窑为金、元时期窑址,以烧白釉瓷为主,也有白地黑花瓷。

典型工艺

珍珠地划花

珍珠地划花为密县窑首创。其制作工艺模仿唐代錾胎金银器,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划出主题花纹,再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戳印小珍珠般的圆圈纹。这种装饰方法曾在宋金时期的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瓷窑普遍采用。

河南省登封窑

登封窑窑址在河南省登封县曲河镇。该窑始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宋代是它的极盛时期。窑址中遗留有大量瓶类标本,有的瓶身高达40cm以上,珍珠地划花枕残片也散落很多。登封窑曾盛烧珍珠地划花瓷器,刻柳斗纹钵也是该窑具有特色的产品。此外,还烧制白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黑釉、绿釉及三彩器物。

典型工艺

柳斗纹

柳斗纹是登封窑颇具特色的瓷器品种,系模仿柳编器物烧造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深刻粗线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经高温烧成。柳斗纹器物以小钵最为常见。

院藏精品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河南省禹县窑

禹县窑窑址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的八卦洞、扒村、刘家庄、刘家门、下白峪、黄庄、苌庄、大洞磨街等地,已发现窑址近百处。该窑创烧于唐,终烧于元,以八卦洞窑为代表。八卦洞窑出土了大批官钧窑瓷器标本,作为印证,解决了传世品中底刻数目字的钧窑花盆、尊、洗的产地及宫廷用瓷等问题。八卦洞窑除了烧造宫廷用钧瓷外也烧制民用器皿,品种有钧釉、印花青瓷、白地黑花瓷等。

典型工艺

钧釉

钧釉是一种窑变釉,其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有天蓝、月白、天青等色。有些器物因釉中加入氧化铜作着色剂而呈现铜红窑变的效果,其中有海棠红、玫瑰紫等名贵色釉。

院藏精品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钧窑月白釉瓶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式三足洗

河南省扒村窑

窑址在河南省禹县扒村,1950年发现。金、元时期这里烧制磁州窑风格的器物。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白釉划花、黑釉、黄釉、绿釉、三彩、红绿彩、孔雀绿釉,此外,也烧制钧窑系的钧釉、青釉品种。

河南省鲁山窑

鲁山窑窑址在河南省鲁山县段店。通过发掘表明,该窑早在唐代就已烧造黑釉带花斑的器物,与唐人南卓《羯鼓录》中所记载的“鲁山花瓷”相符,由此证明传世或出土的唐代花瓷腰鼓即是该窑烧造的。到了宋代,鲁山窑烧瓷的数量及品种有较大发展,主要有白釉绿彩、白釉点彩、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青釉印花、黑釉、钧釉及三彩器等,其中以白釉复线划花装饰最具特色,这在其他瓷窑中是比较少见的。此外,三彩陶枕及浮雕莲瓣纹灯都是鲁山窑颇具特色的品种。

典型工艺

花瓷

花瓷即花釉瓷器的简称,是唐人对河南鲁山、郏县等地瓷窑烧造的黑釉带月白斑、茶叶末釉带月白斑、月白釉带黑褐斑等器物的称谓。花瓷流行于唐代,器物造型有腰鼓、壶、罐、瓶、盘等。在唐代,除了河南鲁山窑以外,河南的郏县窑及内乡窑、陕西的耀州窑等均烧造花瓷。

院藏精品

鲁山窑黑釉蓝斑壶

鲁山窑花瓷腰鼓

河南省宝丰窑

宝丰窑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青龙寺(即清凉寺)。其烧瓷时间为北宋、金、元。该窑烧瓷品种丰富,有印花或刻花青瓷、白釉刻花瓷、白釉绿彩瓷、三彩釉陶、黑釉瓷、酱釉瓷、黑釉凸线纹瓷等,其风格明显受到耀州窑、磁州窑的影响。这里有一种以剔刻麦粒纹作装饰的瓷器,异常别致。

典型工艺

麦粒纹

麦粒纹是宝丰窑在北宋、金时期所采用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在其他瓷窑未曾见过。从标本中可以看到,在黑釉瓶等器物上刻有这种花纹,颇具特色。

河南省临汝窑

临汝窑窑址在河南省临汝县严和店、轧花沟、桃木沟、陈家庄、蜈蚣山、刘家、东沟、大峪班庄、石板河、陈沟、黄庄、岗窑等处。该窑烧瓷时间为宋、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青釉、青釉印花、钧釉瓷器。烧瓷品种和装饰特征与耀州窑、钧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此外也烧制白釉、黑釉器。

河南省鹤壁窑

鹤壁窑窑址在河南省鹤壁市盘石头村、水泉村、龙王村等处。该窑创烧于唐代。实地调查表明,唐代产品中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黄釉及黑釉短流执壶也有发现。宋代该窑烧制白釉、白釉绿彩、白釉划花、黄釉瓷等品种,以黄釉刻划花盆最具特色。从新发现的资料看,鹤壁窑是河南省北部烧瓷历史较早、烧瓷品种比较丰富的瓷窑之一。

河南省郏县窑

郏县窑窑址在河南省郏县黑虎洞、黄道等处。烧瓷时间为唐至元代。烧造品种以白釉瓷为主,此外还有白釉绿彩、黄釉、黑釉、白地黑花瓷等。在黄道窑遗址里曾采集到黑釉斑点壶、罐等标本,为确认传世品中同类器物所属的窑口提供了资料。

河南省内乡窑

内乡窑旧称邓窑或邓州窑,窑址在河南省内乡县大窑店。烧瓷时间为唐至元代,宋代为其兴盛期。唐代烧造黑釉及带斑点装饰的花瓷,器形有罐、瓶等。宋、金时期烧造青瓷,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有光素者,也有印、划花装饰者。

河南省宜阳窑

宜阳窑窑址分布于河南省宜阳县三里庙、锦屏山、红窑村等处。该窑为宋、金时期瓷窑。烧瓷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白釉、珍珠地划花、白地划花瓷及三彩釉陶等。青釉瓷标本较为丰富,器形以碗为大宗,有光素者,也有以印花、划花、刻划花为装饰者,造型、纹饰风格与临汝、宝丰、内乡、登封、鲁山等窑同类器物相似,均属耀州窑青瓷系统。

河南省安阳窑

安阳窑窑址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善应、装货口、楼上坡、天僖镇等处。其烧瓷时间始于隋,主要烧制青瓷。金、元时期主要烧造钧釉瓷器。

河南省修武窑

修武窑窑址在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该窑为宋代瓷窑。窑址遗物中有白、黑、酱色釉及白釉剔花、黑釉剔花、绞胎瓷等标本。白釉剔花瓷和绞胎瓷是其最具特色的品种。黑釉剔花瓷制作精细,黑白对比强烈,与磁州窑同类物难分伯仲。

典型工艺

绞胎

绞胎陶瓷的制作工艺为:将深浅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合在一起,成型后施以高温或低温透明釉,然后入窑焙烧而成。这一品种在唐代巩义窑已出现,到了宋代,北方不少瓷窑都曾烧造,其中以修武当阳峪窑产品最为精美。其器物胎体白、褐两色相间,色调对比强烈,有的纹理呈美丽的羽毛状,令人赞叹不已。

院藏精品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

当阳峪窑剔花缸

河南省新安窑

新安窑窑址在河南省新安县下孤灯。该窑烧瓷时间为宋至元代。目前发现窑址10余处,多烧造钧窑系瓷器,亦烧造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珍珠地划花、白釉剔花、红绿彩瓷及耀州窑系的青釉印花、刻花等瓷器品种。

河南省淇县窑

淇县窑窑址在河南省淇县黄洞乡、西渔泉、前咀西坡。此为元代瓷窑。明清文献记载淇县产青瓷。故宫博物院在20世纪80年代曾派人考察该窑,采集的标本中绝大多数为钧釉瓷,兼有少量白釉、黑釉瓷。钧釉瓷器造型有碗、钵、壶、盘、炉、瓶、匜等,其中有的饰以紫红色斑块。

河南省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宝丰在宋代属汝州管辖,故称这里的瓷窑为汝窑。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及传世器物来看,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1086—1106年)的20年里曾为宫廷烧造御用青瓷。器物造型主要有盘、碟、碗、洗、瓶、樽、盒、盏托、水仙盆、炉等。该窑瓷器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外底留有3或5个支烧痕。釉色以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多有细小开片。

院藏精品

汝窑盘

汝窑碗

汝窑圆洗

汝窑三足樽承盘

汝窑三足樽

山东省

山东省目前已发现淄博、枣庄等窑址。这一地区主要烧造北方瓷窑所常见的白釉、黑釉、白地黑花等品种,与河北磁州窑有一定的关系。所发现的窑址时代多为金、元时期,淄博窑的始烧年代则可提早到北朝时期。

山东省淄博窑

淄博窑窑址在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寨里。出土物表明,磁村窑始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寨里窑始烧于北朝,终烧于金、元。唐代淄博窑以烧黑釉瓷为主,宋、金、元时期改烧白瓷。其装饰手法有剔花、划花、绿彩彩绘、褐彩彩绘等。金、元时期产品除白瓷外,黑釉瓷也占一定比例,以黑釉凸线纹装饰最具特点。这一时期还新出现了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绘等装饰手法,似受到了磁州窑的影响。

典型工艺

凸线纹装饰

该装饰主要用于黑釉瓷器上,盛行于金代,在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瓷窑中均有所见。淄博窑所烧黑釉凸线纹瓷器造型规整,线纹清晰,一般在罐的双系下方饰有斜十字纹,颇为独特。

陕西省

陕西省的古窑址发现数量不多。故宫博物院曾于1954年和1957年两次派人赴铜川耀州窑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宋至清代有关烧瓷的窑神庙碑记6座及唐代青瓷碎片。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黄堡镇耀州窑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出土瓷片85,000多片,发掘出作坊和窑炉遗迹,发现了唐、宋、金、元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为北宋耀州窑瓷器的分期和宋、金两代耀州窑瓷器的划分找到了依据。这次大面积的科学发掘,堪称是1949年以来在瓷窑遗址发掘工作中取得成绩最大的一次。

陕西省耀州窑

耀州窑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陈炉镇一带。窑址最早发现于1954年,以后经过多次调查与重点发掘,共发现4处,其中黄堡镇是该窑的中心。耀州窑创烧于唐代,终烧于元代。唐代主要烧造白釉、黑釉、素胎彩绘、茶叶末釉及花瓷等,曾一度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北宋为其极盛时期,以烧青釉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器物。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两种:刻花纹饰刀锋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印花图案讲究规矩,纹饰丰富。宋代耀州窑的刻、印花青瓷对邻近地区的瓷窑有较大影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瓷系。

典型工艺

青釉刻花

刻花是古代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其作法是:先在半干的坯胎上用刀具刻出花纹,然后施釉,再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器颇负盛名,刻花水平居宋代各瓷窑之冠,其刀锋犀利,纹饰精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青釉印花

印花是古代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之一,西晋时期已经出现。早期印花为带状印纹或局部印花,宋代多为通体印花。一般采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印制,多用于盘、碗装饰。印花是耀州窑青釉器上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以花卉题材最为常见,也可见婴戏、龙纹等。金代的印花纹饰多采用六等分布局法。

耀州窑印花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瓶

耀州窑钱纹小壶

耀州窑青釉人形执壶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

耀州窑刻花“吴牛喘月”纹大碗

陕西省旬邑窑

旬邑窑窑址在陕西省铜川耀州窑西南70千米的旬邑县,为金代瓷窑。这里以烧青釉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青釉釉色偏黄,有刻花、印花装饰,碗心多刮出一周无釉涩圈,与金代耀州窑青瓷风格相似。纹饰有刻花加篦划水波纹、荷叶纹等,图案与耀州窑布局方法基本相同。该窑属耀州窑系范畴。

山西省

山西省瓷窑遗址较多,明清两代方志中多有记载,但截止到20世纪50年代仅发现了3处窑址。从1973年开始,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对方志中记载的的窑址逐个进行了调查,约半数古瓷窑遗址都得到了证实,并有新的发现。

山西省介休窑

介休窑窑址在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朝代,有长达八九百年的烧造历史。宋代,这里烧造定窑系的白釉、黑釉印花盘和印花碗等,也烧造与磁州窑有一定关系的白釉划花填黑彩、白地黑花瓷等。白釉酱花瓷器则富有介休窑独有的特色,其中有桔红色彩者。金代,这里盛烧黄釉、褐釉印花器皿,装饰纹样以孩童荡船于莲池较为多见,这种图案在其他瓷窑产品中极为少见。

山西省霍县窑

霍县窑窑址在山西省霍县陈村

花浇瓷器


花浇是古代给花浇水用的,一般都是瓷器,口沿一侧有流,直颈,口、肩之间连有曲柄。宋代已有烧制,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延续至清,流行于明清。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瓷器中花浇器形最为常见,浇花用器其实就是今天的喷壶。

花浇器形

花浇瓷器器形一般有两种,一种新的造型为仿照西亚地区黄铜及白玉花浇而烧制。永乐花浇颈较长,腹较圆,柄为龙形细柄,无款;

另一种是宣德花浇则为短颈,扁腹,如意形柄。纹饰以海水纹、缠枝花、莲瓣纹为主,其款识写在花浇肩部。清雍正、乾隆时期仿永乐、宣德时的花浇器形,除青花外,还有天蓝釉、仿汝釉、窑变釉及茶叶末釉等。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

青花缠枝莲纹花浇,高14.7cm,口径8cm,足径4cm。

花浇直口,直颈,溜肩,硕腹,足内凹,一侧以螭龙为柄,柄两端各有一头,一衔于外口,一作柄尾。通体绘青花纹饰,口部边沿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海水江崖及花瓣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如意头纹一周。

此花浇青花色泽浓艳,有黑色结晶斑。其造型风格系仿西亚黄铜壶器物。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

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清乾隆,高18.3cm,口径2.3cm。

花浇呈天鸡形,昂首直立,长尾垂地,背驮一个曲柄胆瓶,鸡嘴为流,瓶口为注水口。花浇通体施东青釉,鸡身遍体以金彩描绘羽翼,瓶体上以金彩描绘蕉叶与螭龙纹。

天鸡是一种祥瑞的神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之句。此花浇是一件清代宫廷的传世器皿,器形小巧精致,描金一丝不苟,体现出皇家用器的高贵大气。此器既可用来浇花,又可作为陈设器摆放于殿堂中,将实用性与观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磁州窑瓷器精美的刀工:深剔刻


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盘口瓶

盘口瓶深剔刻局部

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盖罐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不但出现了五大名窑,成为陶瓷史上的传奇,同时还因风格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了磁州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青白瓷系六大窑系。这时期的瓷器种类繁多,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型与装饰手法,其中的磁州窑系在当时窑场分布广泛,尤以河南的窑场最为众多,形成年代最早。

磁州窑系虽属民窑体系,但其以工艺精良、成品精美著称于世,尤其是它的剔刻类瓷器是极为精彩的品种。磁州窑系的剔刻工艺属于胎装饰类,分浅剔与深剔刻两种,浅剔是指在半干胚胎上把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刻划剔掉,露出胎体,施透明釉烧成,成品色差明显、主题纹饰突出;而深剔刻则是刀入胎骨,将主题纹饰以外的胎地剔除,增加纹饰图案的浮雕效果,使纹饰图案看上去凹凸立体,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

磁州窑系深剔刻类瓷器是宋金时期的名贵产品,其复杂的纹饰图案与构图需一气呵成,对工匠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深剔刻瓷器表现了宋代人对瓷器不仅追求釉色之美,同时也重视瓷器的表现手法之精彩,其装饰风格展现了一个华美的艺术境界。

磁州窑瓷器的精美刀工:深剔刻


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盖罐

老妖文(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华夏收藏网讯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不但出现了五大名窑,成为陶瓷史上的传奇,同时还因风格特点的不同而形成了磁州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青白瓷系六大窑系。这时期的瓷器种类繁多,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型与装饰手法,其中的磁州窑系在当时窑场分布广泛,尤以河南的窑场最为众多,形成年代最早。

磁州窑系虽属民窑体系,但其以工艺精良、成品精美着称于世,尤其是它的剔刻类瓷器是极为精彩的品种。磁州窑系的剔刻工艺属于胎装饰类,分浅剔与深剔刻两种,浅剔是指在半干胚胎上把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刻划剔掉,露出胎体,施透明釉烧成,成品色差明显、主题纹饰突出;而深剔刻则是刀入胎骨,将主题纹饰以外的胎地剔除,增加纹饰图案的浮雕效果,使纹饰图案看上去凹凸立体,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

刚刚走过的2013年中,在伦敦苏富比春、秋两季拍场上,分别出现了两件宋代深剔刻瓷器精品,5月春拍的一件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盘口瓶(上图、中图),高39.5cm,其造型优雅,但釉面失光。此瓶流传有序,曾在1986年与2009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上两次易手,此番估价:120000-180000GBP,最终以146500GBP(人民币1398636元)成交。11月份秋季拍场上,编号219的北宋磁州窑白釉刻缠枝牡丹纹盖罐(下图),高12.5cm,剔刻工艺娴熟,釉水品相一流,难得器盖保存完好。此深剔刻盖罐资料显示来自日本,是购于上世纪70年代的私人藏品,估价25000-35000GBP,成交价为人民币2951335元。

磁州窑系深剔刻类瓷器是宋金时期的名贵产品,其复杂的纹饰图案与构图需一气呵成,对工匠技术水平要求极高。深剔刻瓷器表现了宋代人对瓷器不仅追求釉色之美,同时也重视瓷器的表现手法之精彩,其装饰风格展现了一个华美的艺术境界。

瓷器(花觚)欣赏及鉴别


花觚这一瓷器品种产生于清初,主要盛行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随着瓷器从乾隆后期及嘉庆开始衰退,这一品种已渐消失。我们欣赏不同时期得花觚时,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造型的变化,在欣赏它的艺术美感的同时,从色彩、胎釉、造型、胎体去辨别不同时期的品种,增强鉴别真伪得能力。

顺治时期(1644-1661)

顺治 青花山水人物图花觚

顺治瓷器处于明末清初的过渡阶段,其造型,胎釉,纹饰都具有鲜明的过渡特性,造型古朴,顺治花觚其次的釉质青白;器物口沿施酱黄黄釉,深浅不一,黄釉口是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花觚所绘内容大都以"山石花鸟"为主,青花料在这一时期已采用浙江料,圈足足根由明代的斜削变为滚圆的泥鳅背装。

官窑瓷都是青花款,为"大清顺治年制""顺治年制"双行楷书款,民窑则多写干支年款,玉堂佳器等古语款。产量也不小,故现存数量相对较多,在图案装饰布局上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器下部多绘有芭蕉叶图案,在器型上口沿外敞角度同其它同时代同类品种相比较小,器中部未有明显突出部分,整体性较强,器高在20cm-44.5cm之间。

康熙时期(1662-1722)

康熙 青花五彩人物图花觚

这一时期德花觚品种在当时也是较常见德品种之一,造型古拙,凝重质朴。瓷土精细,瓷质坚密,胎体厚重,为清代各朝比重最大,釉面光洁细腻,胎釉结合紧密,有紧披光亮感。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青花用料以青翠的"翠毛兰"为代表。五彩以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这一时期的花觚所绘图案大多为山水、人物。口沿敞口角度加大近90゜,口沿及底沿部多有装饰纹带,或双蓝圈,器中部明显隆起把所绘内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雍正时期(1723-1735)

雍正时期为清代盛世,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水平,器型风格轻巧俊秀,玲珑妩媚,但象花觚类器型较少见。

乾隆时期(1736-1795)

乾隆 釉下三彩花觚

这一时期青花已用两广料,色调稳定,沉着,浑厚,花觚外型与康熙花觚正相反,口沿敞口角度减小,中部隆起加大,底部外敞角度加大,整个器型显得匀称稳重,中部有隆起装饰线,"轧道工艺"又称"钯花""锦上添"。这一时期得瓷胎总体上"坚不及康熙,细不及雍正",瓷器造型规范,胎釉精细,绘画秀丽,质量上乘,但艺术格调不如前两朝,已呈现衰退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釉色宋金绿釉瓷器


宋金绿釉瓷器很少有杯子、碗多是瓷枕和水壶类的瓷器,这个跟宋金时期北方以游牧为主有关,红绿彩艳而不俗,体现了北方审美特点,看到釉色就知道是北方地区的瓷器,而且宋金时期的绿釉瓷器开创了釉上彩绘的先河,红绿彩能够在金代迅速发展,正是当少数民族无拘无束的性格所决定的审美特点。

宋金绿釉瓷器发展的时代背景

宋金绿釉瓷器是继承东汉的低温釉烧制方法,吸取了唐代长沙窑自釉绿斑纹的装饰方法,磁州窑也在北宋时烧出了低温孔雀绿釉瓷器。宋金绿釉瓷器在金代发展至鼎盛,在元代红绿彩依旧存在,但随着五彩、古彩、斗彩在明代的兴起,绿釉瓷器逐渐衰落。

绿釉瓷器符合北方人的审美,而且瓷胎也比较粗犷,介于陶和瓷器之间,没有宋代瓷器的细腻,绿釉瓷器由于它从色彩上、造型上、风格上都更加大众化,所以才能更真实地表现出当时风土人情,很好地记录了当时的民俗文化。

绿彩虽然创烧于北宋时期的定窑,但磁州窑率先借鉴了这种烧制技术。这样,磁州窑就创造性的将红彩与绿彩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行装饰,再经过低温二次烧成,首创出了红绿彩。

到金代女真人进入中原后,实行民族融合政策,促进了金代文化、艺术、陶瓷和科技的进步。女真人豪放、崇真和以“俗”为美的审美态度,给中原也带来质朴纯真的文化气息,在制瓷方面,金代风格色彩对比强烈、风格粗犷豪放,磁州窑白地黑花、钧窑豪放红斑等,正是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地区的独特风格。也正是有这样的社会基础,绿釉瓷器才能够脱颖而出。

绿釉瓷器纹饰吸取了民间年画的成分,用民间喜庆的色彩进行装饰,有着鲜明的特色。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与宋代崇尚的官窑所追捧的陶瓷大相径庭,产生鲜明对比。然而在北宋时期,磁州窑产量之大,加之红绿彩的出现,不仅在陶瓷生产上,也是自唐宋以来皇权贵族主导逐渐向大众世俗化转变的体现。

绿釉对南方瓷器的影响

绿釉瓷器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厂,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从磁州窑开始,河南禹县扒村窑、山西长治东村八义窑、临汾窑、山东淄博窑等也开始陆续烧制。所烧成的瓷器,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地方特色。金代统治者根据北方的地理优势,以及本民族的文化在融合了当地民族文化习俗的形势下,将大红大绿的绿釉瓷器继续融入钧窑、定窑、磁州窑进行生产,集中地体现了金代的审美风格。从金代地图上,我们还可以发现,烧制绿釉瓷器的窑场,都分布在金朝版图上,每个窑场所烧制的绿釉瓷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画风严谨简洁,体现出金人豪迈的性格,这种风格成为了金代的新画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