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新濠瓷砖 > 导航 >

青出于蓝 陶瓷收藏弃古而趋新

青出于蓝 陶瓷收藏弃古而趋新

新濠瓷砖 凯而瓷砖 新中式瓷砖

2020-12-10

新濠瓷砖。

光影青花瓷版画《明月松间照》汪吟泉

粉青釉《高节》陈相源

玛瑙红《山水》韩文宝

粉彩《玉猴合家欢》余晨洲

青花釉里红《吉祥长寿》傅国胜

薄胎碗《百蝶图》余欣

陶瓷花样层出不穷

时下,迷恋当代陶瓷的“粉丝”队伍在不断壮大,聊起收藏之初,他们常会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默契来自一份共同的经历: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后,转向当代陶瓷。

当代陶瓷没有在古瓷的夺目光芒中暗淡,却反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们的新选择,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触古瓷之后,发现“侯门一入深似海”,不仅古瓷的真假很难考证,连鉴定的专家队伍也良莠不齐。资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他感叹现代的高仿品,不仅技术手段了得,而且对人的心理拿捏也相当精准。“连大小、重量都仿得跟故宫里的瓷器一模一样,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还精美,真是神仙也难断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经济实力,让许多钟爱它的人因资金短缺而止步。而当代陶瓷的价格与古瓷相比,更容易为普通藏家接受,而且可以不断诞生新“玩法”,让收藏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开始转向当代陶瓷收藏了。王清泉跟别的藏家不太一样,他亲自到景德镇的陶瓷大师家里买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这些大师很“坏”,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闺”,而只在外面摆出一些相对“平凡”之作。这时的他断不肯轻易出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勤跑景德镇,跟大师们交朋友,再慢慢熟稔每个人的创作风格。

景德镇有专门做壶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始自己设计壶型,然后请大师在上面题款作画。每位工艺师都按他的要求,画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图案,这样让人一望便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壶,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绝不雷同,栩栩如生。他还在家中亲自设计了专门陈列瓷壶的展架,朋友来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花样”独特,他自己引以为傲,故自号“壶王”。他将“壶小乾坤大,壶中天地宽”列为座右铭,因为他深知关于当代陶瓷收藏的天地还有很大的探寻空间,像这样的“花样”,将来会在不同的藏家手里层出不穷。

青出于蓝卧虎藏龙

玩出“花样”对于刚刚入门的当代陶瓷爱好者来说,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当务之急,对此,“壶王”也自有绝招相授。

首先,不跟风,不贪名。大师之作也未必件件精品,画不出神韵的复制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质量的藏家未必青睐。

那么,聚焦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景德镇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每年会诞生几十位,如何鉴别其艺术造诣之高下?

王清泉经过多年摸索,找到“稳妥”的收藏规律:有传承、有职称而且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最具潜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镇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秋霞为例,她的父亲是德艺双馨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而父女俩又皆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传人。有了这样的家承渊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赏,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经雨香犹在》,耐人回味。类似王秋霞一样的中青年艺术家不占少数,取舍全在个人的雅好。

除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之外,“学院派”这个创作群体也不容忽视。王清泉觉得,如今的“学院派”思想活跃,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有许多创新,比如对五彩、粉彩等传统瓷器的探索,可谓是精益求精,不断生发。如今,大学教授兼大师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国画牡丹“谐趣”绽放

“北京国画名家牡丹主题作品邀请展”日前在颐和园谐趣园涵远堂举办,任继民、牛朝、张大林、会然等十余位画家以水墨写意,形象生动地创作了四十余幅作品。这些以牡丹为题材的作品墨法纯熟。有的作品以极淡墨写花枝,有的在墨色中加入汁绿写叶,淡墨写花,形象生动,涉笔潇洒,天趣抒发。画家的情感泻于笔锋,多豪迈、率真之气。有的诗画结合,加深了主题的思想性;有的画中直接以笔着色渲染点画,不见勾勒之笔,简括疏略,挥洒纵横,笔不到而意连,线不写而韵生,设色淡雅,可见其写意花卉的功力。

雍正时期淡描青花梅瓶

清雍正时期的青花,一改康熙青花的挺拔、遒劲风格,代之以柔媚、俊秀,无论造型纹饰,无不贴合其“文雅精细”的审美情趣,而如“淡描青花”一种,则秀雅之至。翰海春拍推出的“清雍正青花淡描双勾竹纹梅瓶”即为此类佳作。此器造型优美,比例协调,颈部勾绘复线莲瓣一周,肩以下通身描绘竹纹,图案用笔细腻纤巧,青花发色淡雅宜人,加之胎骨细白,釉面莹润,虽轻描淡绘,然清新雅泽。此类淡描青花多见小件器皿,如北京故宫藏有多件清雍正淡描青花器,以碗类居多,如此类梅瓶大件则十分少见。

玉雕奇葩“百宝嵌”

“2013中华玉雕精品展”近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拉开帷幕。玉雕名家安海江在玉料上用翡翠、松石、玛瑙、宝石等镶嵌成人物或花卉,栩栩如生,形成独创的玉雕工艺奇葩――百宝嵌。安海江在玉石底板上开槽,把分解好的零件依次精确嵌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最终恢复了玉雕“百宝嵌”工艺,创作了具有明清复古风格的作品。马进贵的金银错工艺品则是将纯金、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玉器图案中,后又经过打磨、平整、抛光、磨亮等工艺,流程之繁复、制作工艺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刘大为师生展出“水墨方阵”

“水墨方阵――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首届访问学者师生画展”6月1日在一得阁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不仅在个人创作上工笔写意兼精,同时在美术教育上更是德艺双馨。此次画展,将集中展出刘大为、任惠中、王春乐、陈联喜、李勇士、马成武、张权、邓勇平、王俊杰、何军委、赵曼11位画家创作的精品画作100余幅。

创新为当代陶瓷增色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那么当代陶瓷在创作上还有多大的表现空间?它与古瓷相比,传承和创新又体现在何处?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笔者走访了艺术品策展人于红河先生,他最近正忙于筹备《瓷韵春华》――第八届当代中国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过每一届展览、请艺术家们亲自现场表演,于红河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认为艺术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于红河以青花、青瓷、综合装饰等瓷器类别,诠释了当代陶瓷的新变化。

光影青花

从不经意到着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于唐宋,经历过不同朝代的审美更迭:纹样繁复、层次多样的元青花,工整细腻、优雅富丽的明青花,率意洒脱、题材丰富的清青花。及至现代,似乎穷尽了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青花,仍然在艺术家的探索中不断“惊艳”登场,时下的青花,让人们找到了传统和时代的新契合。

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艺术语言鲜明独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艺的成熟运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很多传统的限制。他重视突出光影效果,缭绕的云雾在他手中诞生出“气蒸云梦泽”般的生动质感。汪吟泉只创作自己游历过的山水,那幅山水瓷版画作品《明月松间照》既真实又空灵,远景、中景、近景层次鲜明逼真,朦胧的月色诗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声。因为表现“雨、雪、雾、夜”难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创作这样的内容,但这正是汪吟泉的强项所在。

汪吟泉早年师从于陶瓷大师段茂发,之后从事舞台美术工作三十余年,再返陶瓷创作。正是这段特殊的舞台美术创作设计经历,启发他将西画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装饰技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最初不经意的尝试,到着意的艺术追求;由对传统的继承,到融合现代艺术的实践,偶然与必然像是创作的两翼,激发着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把青花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青瓷

再次打动人心的纯粹之美

青瓷的艺术水准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极。如今,当代青瓷之美又为何再一次打动现代人的心?于红河认为是它的纯粹性带来的沉静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里一枝独秀,也是现代人稀缺的一种精神气质。

青瓷在古代常作为日用品出现,“命运”随着统治者的审美嗜好而“随主沉浮”。当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便凸显了当代青瓷的魅力。

从釉色方面说,比传统的青瓷色彩更丰富。同样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颜色上却千差万别,细微之处见高下。在青瓷的发源地龙泉,每一位创作者的釉色都是独创配方,秘不外传。生于青瓷世家的陈相源,就以“薄胎厚釉”闻名。在青瓷的创作历史中,三到四毫米的釉,几乎无法烧制,陈相源却继承了父亲的“厚釉”特色,让创作在自己的手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泽动人,远看晶莹无瑕,近观水润如玉。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创新是当代青瓷的另一动人之处。以陈相源的作品《容天》为例,它瓶口很小,却收得非常有气势;“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气概,这种完美的造型堪称精品。

而作品《高节》的创作灵感则来自古代的御赐赏瓶,但古代的赏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莲花般清廉。陈相源从青花借鉴而来,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将瓶颈着意设计成了竹节纹,使作品典雅沉稳。

综合装饰变化无穷

综合装饰是单色釉、复色釉和多种色釉材料综合体的运用,往往融合了两种以上的装饰种类,最常见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组合,粉彩和新彩的组合,高温颜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组合。既能表现釉色自然流动的抽象美,又刻画了生机勃勃的具象美。现代人在这种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灵活,审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见过的。

高温颜色釉瓷器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经高温窑变后产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历史上,色釉器皿多为单色釉装饰,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发展了以色釉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的技法。这种色釉的“流变、釉变、窑变”常常神秘莫测。能够使釉色明朗、层次分明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在这方面,堪称一绝的是生于景德镇的余水贵。他早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质的肌理与变化,对釉能流到什么位置、流成什么形状胸有成竹,然后再根据形状设计画面。他的作品《长空鹤鸣遍山红》,对色釉的控制,有巧夺天工之妙。

余水贵的作品,常将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赋予画面丰富的颜色,彩虹釉如梦似幻,无论是春山含笑,还是落红秋水,都有一种浪漫气质。这种气质也是一种当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构筑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师李菊生有过精妙的比喻,他说学西画在人生的创作中只是一段回忆,像一个美丽的情人擦肩而过。油画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们中国的,所以弃油画而转陶瓷……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传统之根与时代创新的微妙关系。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弃“热”求“冷”重稳 陶瓷收藏:中端“奇货可居”


国内收藏市场近几年虽历经低迷但逐渐走向成熟。广东省收藏协会副主席、收藏文化与经济研究委员会主任陈庆彰认为,成熟的收藏市场,大体都是由收藏行为、投资行为与收藏产业经营三大环节组成。故此,判断陶瓷收藏的走势,还是应该从这三个环节深入分析方可得出自己的准则。

收藏档次:中端是“阳光大道”

陈庆彰告诉记者,陶瓷收藏的档次越高,“领域”越狭窄,这里拼的更是眼力与财力,甚至是一个资本市场控制的领域,不是普通大众能企及的。而低端市场,只要经济与收藏人群不出现大的变异,仍然是一个幅度平稳的上升规律,其讲的是一个“守”字,当然,这部分不可能奢望有太多“意外惊喜”。

至于中端路线,随着收藏人数逐增,按“货量固定”、需求增大的规律,即使仍有波动,但将来始终是一条“阳光大道”。尤其是“开门”,品相、器型精美的器物,如果是价钱适当,在当下能承受的基础上,则是一条“奇货可居”的路子。而且,对于这一层级的陶瓷藏品,要注意“热”与“冷”的正确区分和选择。像已被热捧多年的“清三代”瓷器,有人说是价格虚高,有人说是仍有潜力,这就因人因物而异了,但相信总趋势还是曲线上升的,这里讲的也是“守”字,同时要谨慎。

收藏方向:弃热求冷重稳

至于一些不太“热”,甚至偏“冷”的类别,陈庆彰认为,从大趋势看,应该是升值空间相对大些,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尤其一些能形成专项门类的组合,一旦收藏人群形成,升值势头不可估量,比如部分高古、晚清或民国精品、文革陶瓷,还有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特色的品种,像建国初期一些精品,南北各地各朝代地区性窑口制品等等。这些器物,只要掌握“稳”字,即要求器物标准到位,“大开门”、完整标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越是一些不太“热”,甚至偏“冷”的品种,其信息透明度相对低,因此,地区差异必然存在,以此为切入点,投资回报率会更高。另据了解,近年来,一些类似“炒家”式经营手法已形成并进入收藏市场,像炒房、炒冬虫草那种形式,即以大量集中资金收藏某类某项品种,特别以地区性窑口旧朝品种为主,达到一定垄断规模后,再向市场炒作抛售,如果细心观察,跟随得当,确实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因为方式投机性大,要谨慎为上。

注意事项:不盲目追高“击鼓传花”

陈庆彰表示,此外,作为一种“追势”的态度,有一点在当前很重要,就是过于盲目追高“击鼓传花”,或者仅抱着最渴望的地摊“捡漏”心态,实在已经不可取,因为“圈套”无处不在。

当代陶瓷收藏的“新玩法”


时下,迷恋当代陶瓷的“粉丝”队伍在不断壮大,聊起收藏之初,他们常会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默契来自一份共同的经历: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后,转向当代陶瓷。

当代陶瓷没有在古瓷的夺目光芒中暗淡,却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的新选择,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触古瓷之后,发现“侯门一入深似海”,不仅古瓷的真假很难考证,连鉴定的专家队伍也良莠不齐。资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他感叹现代的高仿品,不仅技术手段了得,而且对人的心理拿捏也相当精准。“连大小、重量都仿得跟故宫里的瓷器一模一样,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还精美,真是神仙也难断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经济实力,让许多钟爱它的人因资金短缺而止步。而当代陶瓷的价格与古瓷相比,更容易为普通藏家所接受,而且可以不断衍生新“玩法”,让收藏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开始转向当代陶瓷收藏。王清泉跟别的藏家不太一样,他亲自到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大师家里买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这些大师很“坏”,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闺”,而只在外面摆出一些相对“平凡”之作。这时的他断不肯轻易出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勤跑景德镇,跟大师们交朋友,再慢慢熟悉每个人的创作风格。

景德镇有专门做壶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始自己设计壶型,然后请大师在上面题款作画。每位工艺师都按他的要求,画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图案,这样让人一看便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壶,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绝不雷同,栩栩如生。他还在家中亲自设计了专门陈列瓷壶的展架,朋友来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品类”独特,自号“壶王”。他将“壶小乾坤大,壶中天地宽”作为座右铭,因为他深知关于当代陶瓷收藏的天地还有很大的探寻空间,像这样的花样,将来会在不同的藏家手里层出不穷。

玩出花样对于刚刚入门的当代陶瓷爱好者来说,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当务之急,对此,“壶王”也自有绝招相授。

首先,不跟风,不贪名。大师之作也未必件件都是精品,画不出神韵的复制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质量的藏家未必青睐。

那么,聚焦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景德镇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每年会诞生几十位,如何鉴别其艺术造诣之高下?

王清泉经过多年摸索,找到“稳妥”的收藏规律:有传承、有职称而且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最具潜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镇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秋霞为例,她的父亲是德艺双馨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而父女俩又皆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传人。有了这样的家承渊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赏,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经雨香犹在》,耐人回味。类似王秋霞一样的中青年艺术家不占少数,取舍全在个人的雅好。

除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之外,“学院派”这个创作群体也不容忽视。王清泉觉得,如今的“学院派”思想活跃,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有许多创新,比如对五彩、粉彩等传统瓷器的探索,可谓是精益求精,不断生发。如今,大学教授兼大师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那么当代陶瓷在创作上还有多大的表现空间?它与古瓷相比,传承和创新又体现在何处?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笔者走访了艺术品策展人于红河先生,他最近正忙于筹备“瓷韵春华”——第八届当代中国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过每一届展览、请艺术家们亲自现场表演,于红河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认为艺术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于红河以青花、青瓷、综合装饰等瓷器类别,诠释了当代陶瓷的新变化。

光影青花:从不经意到着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于唐宋,经历过不同朝代的审美更迭:纹样繁复、层次多样的元青花;工整细腻、优雅富丽的明青花;率意洒脱、题材丰富的清青花。及至现代,似乎穷尽了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青花,仍然在艺术家的探索中不断“惊艳”登场,时下的青花,让人们找到了传统和时代的新契合。

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艺术语言鲜明独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艺的成熟运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很多传统的限制。他重视突出光影效果,缭绕的云雾在他手中诞生出“气蒸云梦泽”般的生动质感。汪吟泉只创作自己游历过的山水,那幅山水瓷板画作品《明月松间照》既真实又空灵,远景、中景、近景层次鲜明逼真,朦胧的月色诗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声。因为表现“雨、雪、雾、夜”难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创作这样的内容,但这正是汪吟泉的强项所在。

汪吟泉早年师从陶瓷大师段茂发,之后从事舞台美术工作30余年,再返陶瓷创作。正是这段特殊的舞台美术创作设计经历,启发他将西画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装饰技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最初不经意的尝试,到着意的艺术追求;由对传统的继承,到融合现代艺术的实践,偶然与必然像是创作的两翼,激发着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把青花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青瓷:再次打动人心的纯粹之美

青瓷的艺术水准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极。如今,当代青瓷之美又为何再一次打动现代人的心?于红河认为是它的纯粹性带来的沉静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里一枝独秀,也是现代人稀缺的一种精神气质。

青瓷在古代常作为日用品出现,“命运”随着统治者的审美嗜好而“随主沉浮”。当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便凸显了当代青瓷的魅力。

从釉色方面说,比传统的青瓷色彩更丰富。同样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颜色上却千差万别,细微之处见高下。在青瓷的发源地龙泉,每一位创作者的釉色都是独创配方,秘不外传。生于青瓷世家的陈相源,就以“薄胎厚釉”闻名。在青瓷的创作历史中,3到4毫米的釉,几乎无法烧制,陈相源却继承了父亲的“厚釉”特色,让创作在自己的手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泽动人,远看晶莹无瑕,近观水润如玉。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创新是当代青瓷的另一动人之处。以陈相源的作品《容天》为例,它瓶口很小,却收得非常有气势;“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气概,这种完美的造型堪称精品。

而作品《高节》的创作灵感则来自古代的御赐赏瓶,但古代的赏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莲花般清廉。陈相源从青花借鉴而来,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将瓶颈着意设计成了竹节纹,使作品典雅沉稳。

综合装饰是单色釉、复色釉和多种色釉材料综合体的运用,往往融合了两种以上的装饰种类,最常见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组合,粉彩和新彩的组合,高温颜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组合。

既能表现釉色自然流动的抽象美,又刻画了生机勃勃的具象美。现代人在这种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灵活,审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见过的。

高温颜色釉瓷器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经高温窑变后产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历史上,色釉器皿多为单色釉装饰,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发展了以色釉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的技法。这种色釉的“流变、釉变、窑变”常常神秘莫测。要使釉色明朗、层次分明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在这方面,堪称一绝的是生于景德镇的余水贵。他早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质的肌理与变化,对釉能流到什么位置、流成什么形状胸有成竹,然后再根据形状设计画面。他的作品《长空鹤鸣遍山红》,对色釉的控制,有巧夺天工之妙。

余水贵的作品,常将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赋予画面丰富的颜色,彩虹釉如梦似幻,无论是春山含笑,还是落红秋水,都有一种浪漫气质。这种气质也是一种当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构筑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师李菊生有过精妙的比喻,他说学西画在人生的创作中只是一段回忆,像一个美丽的情人擦肩而过。油画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们中国的,所以弃油画而转陶瓷……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传统之根与时代创新的微妙关系。

古陶瓷收藏市场 如何提高古陶器收藏水平?


国富书藏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手头富裕的钱多了,就有了温饱之余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更上一层的追求。于是,各种各样的收藏就蓬勃而生,既丰富了收藏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带来了藏品增值的物质收获,充分体现了收藏引申的种种乐趣。

古陶瓷收藏于其他类型的收藏项目相比较,由于起点高,投资多,难度大等客观原因,造就了古陶瓷收藏者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如何加入收藏古陶瓷的行列?如何提高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的水准?答案既简单又明了。

一是读书。开卷有益,多读几本行人士有关古陶瓷的书籍,出不掌握各个朝代陶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支烧方式及款识等鉴赏知识和方法。

二是拜师。请记住收藏中有一大忌,那就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每每买进意见物品总是暗暗自喜,以为捡到了一个大钱包。殊不知在收藏误区中预先越深,终有一日经高手指点方才梦醒,损失已重,后悔莫及,深知拜师如此这般重要。

三是手勤脚勤。如今古玩市场如雨后春笋,给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两集。书本上的知识、老师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要在真假难辨的市场和总“沙里淘金”就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因为每一次真金白银的购买行为的实施,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多跑一线能觉察市场的千变万化,及时掌握行情。

四是不听信故事。有过买卖古陶瓷经验的人都知道,当遇到一件较高档次的古陶瓷,特别是官窑瓷器时,大凡总附有一段令人着迷的故事。古陶瓷收藏初学者一旦为故事所动心,就会失去对物品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吃“药”就在所难免了。

五是定位。收藏需要眼力,财力和魄力,这点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和有限的,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合理定位就是最好的选择。有人收藏经历数年,投入“学费”不少,但收获甚微。究其原因,“心高眼低”是其一。一件较高品位的瓷器在当今市场往往价格不菲,它仅仅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但不是人人能够吃得上的“馅饼”,非官窑不收那只是少数人的“痴人说梦”。“杂乱无章”是其二。人云亦云,甭管三七二十一有“利”可图就收入藏室,殊不知如今市场“捡漏”的机会基本不存在了。但是,在我们这个开放的收藏品市场中并不是没有投资回报的机会,只要心术正、定位准,凭着一颗平常心,一步一个脚印开展和搜从活动,金秋硕果累累的收获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这里很有必要反反复复提及古陶的收藏。近年来市场上有这几千年历史的汉代前后的古陶瓷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件完整无缺,品相绝佳的青釉陶器价额也仅仅是几千元,与之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的宋元明清瓷器相比,工薪阶层收藏爱好者选择前者收藏既显得明智,又能做到量力而行,因为两者相比的升值空间也是一目了然的。当然,搞古陶瓷收藏是需要有先知先觉的洞察力和决心的。

学习、研究、收藏和鉴赏古代陶瓷,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每一位专家、学着和收菜耗着务必遵循的一个癸规律,也是唯一正确的政工之路。无论是谁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走上弯路,甚至成为一个失败的收藏者,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在我的身边经常能耳闻目睹一些收藏者投资巨大却“全军覆没”的实例,足以我们借鉴。

投资如同农民播种一样,需要有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投资古陶瓷收藏同样道理,今天买入明天就能翻番有点不显示。因为古陶毕竟不能直接等于金钱,封不能随意方便的当做现金流入市场。就目前现状而言,不论一个古陶如何珍贵,也不论它的价值有多高,了解这个价值的人毕竟是少数。为此,在市场中投入大把的现金不一定能买到一定好的古陶瓷,而一个号的古陶器也不一定能马上换回一大把现金,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已经投资古陶收藏和跃跃欲试的收藏爱好者都应该了解和明白的道理。

古陶瓷收藏 如何抓住收藏机遇?


泥质灰陶。豆盘外壁彩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组成的宽带纹和弧带纹,圈足部位彩绘一周红褐色宽带纹。新石器时代南方部分地区流行的彩绘陶是在器物烧成后进行彩绘,易于脱落,因而十分难得。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一个机遇问题,收藏也不例外。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收藏机遇,增强捕捉机遇的能力,是收藏爱好者成功的进行收藏活动,不断提高收藏水平的必要条件。

有人认为,收藏机遇就是“运气”,把收藏活动完全寄希望于碰运气,总希望有一天“填上掉下馅饼来”,毫不费力的收藏到一件绝世珍品。在这种侥幸心理支配下,有点古瓷爱好者道行欠深,却整天心里想着“官窑”,照着书本在市场上搜寻“官窑”,一旦自认为像“官窑”品,就毫不怀疑的买下来。还有的藏友把收藏古瓷看得如同买彩票,说:“买十件八件,只要碰对了一件就都赚回来了!”这样来认识收藏机遇,没有不在收藏活动中吃败仗的。

那么,什么是机遇呢?按照哲学的表述,机遇就是客观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向人们提供和展现的目中信息和机会。这种机遇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由于事物本质所决定,机遇一定会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受到激发而出现,这是它的必然性;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机遇在什么情况、什么场合下表现出来又有不确定性,这是它的偶然性。所以,收藏机遇同其他事物的机遇一样,具有意外性的特点。正因为有这种意外性,才使收藏者的主管愿望同客观条件之间出现了极大的矛盾,才使人们的收藏活动变得捉摸不定。

古玩界有句俗话“古董珍玩传不过三代”。说的是古往今来凡是文物古玩都不会被一个家族永世不息的传承下去,总会因为各种社会、家庭或个人原因而流失逸散,不断易主。只有到近代建立起国家博物馆以后,文物古玩的存藏才相对稳定改起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凡是散藏于民间的文物古玩,都有进入流通领域的可能性甚至必然性。而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这些东西被出卖、被交换、被赠送,出现因藏品易手而发生的新的收藏机遇,却有着极不确定的偶然性。

对收藏者来说,收藏机遇的出现是客观的、不依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说我想收藏什么就一定会得到什么;我想在什么时候得到就一定会在什么时候得到,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唯心主义。但是,一个成功的收藏者一定要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擅于感知机遇,抓住机遇,实现收藏目的。

收藏机遇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收藏对象的获得上的意外性。收藏目标是明确的,但目标的发现和获得是意外的,具有收藏对象出现条件上的偶然性,即收藏机遇出现时机的不确定性。一件收藏者苦苦追求多年的藏品,寻寻觅觅,无法圆梦,却在一个极其偶然、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得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另一种是藏品种类的获得上的意外性。它表现为收藏者本意水球的目标是某种特定类型的从那个品,但发现并得到的确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从那个品,甚至是比原定目标更有价值的藏品,具有“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里柳成荫”的妙趣。这种机遇是那些收藏爱好广泛、知识面宽的人容易碰到的事。

在科学史上,大量的科学发现源于科学机遇,对收藏爱好者来说,机遇无疑为其提供和创造了难得的收藏条件。翻阅中国近代以来注明收藏家和文物古玩上任的逸闻趣事,因猪啊猪机遇而获得珍宝的比比皆是:因错失机遇而抱憾终生者也不乏其人。因此,任何一位收藏爱好者都要重视收藏机遇,端正对收藏机遇的认识,剔除唯心主义的侥幸心理,唯物主义的认识机遇,学习和提高捕捉机遇的能力。

机遇是客观条件,而认知、把握和捕捉机遇是主管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和搜从活动中处理机遇的能力是一种综合因素,收藏者应当从主观上下工夫,锻炼和提高这种能力。

第一,要认真读书,以书为师,努力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藏品理论知识水平,科学的汲取和集成古今专家的宝贵鉴定经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藏品鉴别和捕捉收藏机遇是一种综合能力,单一的从书本上学习鉴定理论是不行的,因为在当前仿风盛行、仿技日高的情况下,鉴别器物真伪的突破口往往不在鉴定理论本身。而在其外。需要文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商品价值学记忆相关的自然科学等知识群的共同运用,才能慧眼独具。辨赝识真,才能在别人的否定中看到和肯定,捕捉到宝贵的收藏机遇。

第二,要重视实践,以物为师,在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从对藏品实物标本的认知上获取真知,为把握和捕捉收藏机遇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只有在正确的藏品鉴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藏品实物的观察审视,分析认知,才能真切实际的感悟到藏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逐渐掌握藏品鉴别之真谛,一旦收藏机遇出现,理科会产生顿悟而迅速抓住。

第三,要训练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

机遇偶闪现,捕捉靠自身。能不能对机遇所提供的线索十分敏感,是一个收藏者处理机遇能力的重要表现。每个收藏者都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经常留意意外信息的热情,羊城警觉收藏机遇出现的习惯。一句话,在偶然中发现必然,这正是在捕捉收藏机遇能力上他们技高一筹的过人之处。

第四,要训练自己高度的判断能力。

在目前许多收藏品种赝品率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古玩市场,鱼龙混杂,真假为伍,真品有时很新,假货拼命做旧。判断能力不强的收藏者,往往由于真伪问题或者价值entire在真品面前犹豫不决,无所适从。一旦放手,立即眼睁睁看着好东西被识货者买走,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失落和悔恨。而判断能力强的收藏者却能在机遇出现的瞬间,调动全部知识与经验储备,作出快速决断,猪啊猪那极难获得的机遇而收藏成功。当然,一个收藏者的判断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鉴定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但这种判断能力的运用,无疑成为他们在藏品的收藏竞争中屡屡制胜的法宝。

第五,要不断提高和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捕捉收藏机遇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共同藏品相关的实质进行辩证分析、鉴别藏品的过程。收藏者面临机遇出现的时候,归根到底的智力活动焦点是一个“辨”字。在这个“辨”的全部思维过程中,如何坚持用唯物论克服主主观臆断、主观想象或主观意愿的唯心论;如何坚持用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的本本主义或片面性,观察和分析实物外部的表型,识破假象,探求真相,取得对机遇所提供的收藏对象的本质认识,是收藏结果成败的关键。

未来高古瓷价格回归将是大势所趋


马未都:未来高古瓷价格回归将是大势所趋

汪帮宏:未来高古瓷价格回归将是大势所趋

在陶瓷收藏中,当下国内藏家大多把重点放在明清彩瓷上,较少关注高古瓷。与其价值相比,国内高古瓷的价格却普遍偏低,高古瓷在国际市场上的行情远高于国内,存在“内冷外热”的现象。实际上,在民国时期,一件中档的宋瓷就能换五件中档的乾隆官窑瓷器。民国时高古瓷的价格远高于明清瓷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高古瓷和明清瓷的行情完全掉了个个。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表示,作为传统收藏大项的高古瓷,沉寂多时,其价格仍在低位,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现在高古瓷有蓄势待发的态势,是下一个投资收藏的热点,其价格回归将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说高古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是瓷器收藏投资的潜力股呢?汪帮宏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古瓷遗存多利于收藏和流通

我们说的高古瓷是指元代以前的瓷器。高古瓷遗存多,利于收藏和流通。中国瓷器的发展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部古陶瓷史一部中华文明史。历史上高古瓷窑口众多,仅宋代就有定窑、钧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八大民窑系,每一个窑系品种众多、遗存数量大。我们知道,任何一类藏品,若要收藏和流转,首先必须先有数量的保证。

文化特征明显艺术水准高

高古瓷文化特征明显,艺术水准高。中国是文明古国,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古陶瓷的制作上。高古瓷艺术水准高,制作精美,富含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器物。宋代的瓷器在这一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从艺术特征上来说,宋代的瓷器较为精致而又内敛,宋瓷的这一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例如,湖田窑的瓷器瓷质“薄如纸,声如磐”,做的非常优美精细,同时又不张扬,不像明代以后的彩瓷和青花瓷那样浓艳。高古瓷最能代表和体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

高古瓷正处于价格洼地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当下国内高古瓷价格偏低的现象,一件制作精美的宋代湖田窑精品瓷器可谓凤毛麟角,但其价格不过几万元、几十万元,远远低于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清代官窑瓷器、珐琅彩瓷和斗彩。一件精品湖田窑碗的市场价格仅是清代官窑碗的十分之一,甚至是几十分之一。虽然湖田窑精品瓷器的珍稀程度绝不下于清代官窑瓷器,但二者价格差距却甚大;一件民俗性强、历史信息丰富的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也不过区区几万元,甚至卖不过当代景德镇一个年轻工艺师的作品。

现在一件宋代香炉的市场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相对于其价值来说,价位非常低,一只清代官窑香炉就能卖到几十万元。清代的官窑香炉存世很少,没有几个人能接触到得到,而元代以前的香炉存世颇丰,是我们能够触摸到的。存世量有保证才适合收藏与投资,才利于藏品的流通和市场的运作,如果存世量太少了,只有几件的话,也就没有市场前景可言了。

总之,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准高、制作精美的高古瓷当下正处于价格洼地,未来升值空间较大,前景可期,现阶段正是高古瓷入手的好时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对高古瓷的认识将会发生大的改变,高古瓷价格的回归将是大势所趋。

古陶瓷专题收藏更易介入


元代三彩朱雀

当今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藏之风盛极一时,从事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艺术品市场异常活跃,书画、和田玉、翡翠、古家具等轮番登场,其价格一涨再涨。然而,作为传统收藏大项的古代陶瓷,却沉寂多时,其价格仍在低位,有蓄势待发的态势。笔者预测,古陶瓷将是下一个投资收藏的热点。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法律法规缺失的市场和窑口众多的古代陶瓷,如何收藏、收藏什么却成了难题。本人从事古陶瓷收藏30多年,有很多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体会,对今后古陶瓷的收藏提出三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从年代看:收藏高古瓷、康熙民窑精品、民国和上世纪50年代精品瓷器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高古瓷是指元代以前的瓷器。高古瓷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历史厚重。一部古陶瓷史一部中华文明史,中国制造古陶瓷历史悠久,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二是文化特征明显。中国是文明古国,每个时期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古陶瓷的制作上。三是艺术水准高。高古瓷制作精美,富含中国传统美学的元素,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器物;四是遗存多。中国瓷器的发展有3000多年的历史,窑口众多,光宋代就有定窑、钧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八大民窑系,每一个窑系品种众多、遗存数量大,便于百姓收藏。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高古瓷价格偏低的现象,一件制作精美的宋代湖田窑精品瓷器其价格不过几万元、几十万元,远远低于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清代官窑瓷器。一件民俗性强、历史信息丰富的金元时期磁州窑瓷枕也不过区区几万元,甚至卖不过当代景德镇一个年轻工艺师的作品。这种价格偏低的现象是极度不合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对高古瓷的认识将会发生大的改变,高古瓷价格的回归将是大势所趋。高古瓷价格偏低,正是入手的好时机,与其花几十万元买一件当代艺术品,不如花同样的钱买几件甚至更多具有巨大升值空间的高古瓷。笔者认为,一件康熙民窑精品瓷器不应输给晚清官窑瓷器,它的价格应该在几十万元比较合理。基于这样的分析,康熙民窑精品瓷器的升值空间是巨大的。

民国瓷器由于具有制作精细、艺术性强和数量大的特点,越来越被藏家看好。尤其是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瓷器受到了市场的追捧,其精品已突破千万元大关。然而,珠山八友以外的文人瓷器由于知名度不大价格偏低,一般都在数万元左右。笔者建议,普通收藏家应多关注珠山八友以外的文人瓷器和不带款的民国精品瓷器。购买这些瓷器如同购买潜力股,升值空间很大。

上世纪50年代的精品瓷器值得关注。这个时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以合作社为基地,聚集了一批晚清民国制瓷高手,进行陶瓷生产活动。制作的瓷器异常精美,被誉为建国官窑,这些瓷器仍未受到更多人关注,是当前投资的上佳选项。

二、从器形看:收藏文房用具、茶具、香具以及塑像有较大升值空间。

文房用具制作精良、小巧别致,又由于是文人爱把玩的,经常和琴棋书画、品茗焚香等高雅活动联系在一起,广受大家喜爱,历来是经典的收藏选项。虽然当前价格偏高,但仍会受到市场关注。收藏文房用具不必把眼光盯在明清官窑上,应多关注高古文房用具,高古文房用具制作古朴典雅、色泽清丽、艺术水准更高,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器。还应关注明清民窑精品文房用具,这部分东西制作精细、器型丰富、色泽艳丽、存量较大,非常适合普通收藏家收藏把玩。

茶具、香具可能会成为今后的收藏热点。茶具收藏应有战略眼光,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攀比。应关注古董茶具的收藏,目前古董茶具的价格仍然偏低,一把上好的民国紫砂壶只要不是名人制作,也只卖几千元,和几十万元一把的当代名家壶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用香历史悠久,香文化博大精深,近代用香出现了断层,甚至把用香当做迷信活动对待。但随着人们对香认知的逐步提高,在一些大中城市,品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高档香制品,如沉香价格就出现了暴涨。香具,作为品香的重要载体,势必会引起大家的关注,香具收藏可能成为下一个投资亮点。目前,香具收藏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除香炉以外还有很多香具不为人知,当下收藏香具入手早,可拔头筹。

此外笔者还呼吁有责任感的收藏家,应关注古代人物、动物陶瓷塑像的收藏,甚至可做专题收藏,并加强对其研究,积极探索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从包含的文化特征看:收藏与文史题材、佛教题材、名人名家题材有关的陶瓷会有较大升值空间。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重大历史事件多。收藏与其有关的陶瓷制品,不仅能够加深对这些重大事件的理解、传承中华文化,还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如清初的统瓶、民国的洪宪瓷以及带有“文革”色彩的现代瓷器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

带有文字的陶瓷由于纪实清楚、文学性强,而受到市场追捧。比如,一件带有文字的康熙青花笔筒,可卖到200万元,如果是康熙山水纹青花笔筒,只卖20万元左右。然而,这种文字的加分效应,并没有在晚清民国的瓷器价格上得到体现。晚清明国瓷器上出现的文字较多,却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笔者认为,不管是什么时期的陶瓷,只要出现文字,都是应当给予加分。

名人名家制作和定制的瓷器一直是拍卖场上的宠儿。一件蒋介石定制的粉彩瓷瓶,拍卖了600多万元;为毛泽东主席定制的7501瓷器,被看做现代官窑极品,其中一套水点桃花的茶具竟拍卖了1000多万元。中国历史上名人很多,制作和定制的瓷器存量也很多,大多数名人瓷器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其价位也很难和毛瓷相比,有心的收藏家可做些专题收藏,这不仅对名人有纪念意义,而且还会得到很好的经济回报。

古陶瓷收藏的的格调


作为极具品位及格调的知识型学者,《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在收藏方面的眼光也可谓极其“正点”,家藏的古瓷、古籍堪称不计其数,而这些古玩在储财怡情方面的价值也绝对不容小觑。虽说剧中都教授的白瓷收藏看似信手拈来、使用随意,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千金易得,好瓷难求”。近年来,古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一直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行情,被许多专业藏家视为储值投资、陶冶情操的新宠。投资古瓷器,概括起来可从下面几点着手。

第一,要“古”。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韩国历史上盛产李朝白瓷的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明朝,韩国人对它们极为珍视,品相上乘的李朝白瓷常常会被韩国人视作传家宝贝。目前,李朝白瓷佳品的拍卖成交价多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一般白瓷也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虽说其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同时代的明朝青瓷,但相比现代的爱马仕瓷器而言,400多年前的古瓷显然更具收藏价值,使用起来也更显“高大上”。

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器少、人无我有,这样的古瓷便是人之所欲。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在当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多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而剧中的李朝白瓷因在16世纪被韩国部分民窑模仿烧制,因此在总体稀缺性上尚不算极为罕有,都教授使用它们做餐具也不算太过暴殄天物。

第三,古瓷的价值还在于瓷器是不是“美”。器物精美、制造工艺复杂或别有艺术情趣的作品自然受人追捧,其收藏价值也就愈高。具体而言,古瓷器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看古瓷的器型是否完整、端正,是否能给人以堂堂大气或秀丽典雅的美感;二是装饰,判断古瓷还在于它的刻划、模印、贴塑、施釉、绘画、题词等装饰手法是否得当,装饰效果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艺术美感。越是造型完整端庄、装饰得当的古瓷器,其市场价格也越高。在剧中,女主千颂伊在打扫客厅时不慎打破的瓷罐正是因有朝鲜16世纪著名才子许筠先生的亲笔题词,所以其装饰之“美”、身价之高便不比寻常,所以也难怪“八风不动”的教授亦心疼得不能自已。

此外,由于瓷器属于易碎品,因此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防千颂伊这样的“女主”。在存放地点的选择上要避免“都教授式”的无保护性摆放,—般建议将古瓷存放于有软囊的锦盒或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以降低拿取时的碰擦隐患。另外,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涂抹油漆,以防止油漆和涂料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摆放时,瓷器底下也不宜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

瓷器收藏要避免博而不深


在文房用品追捧成风的今天,清康熙笔筒是其中深受宠爱的极品,近年来却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价格升幅惊人。在15年前北京瀚海首场拍卖会上曾推出一件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估价为60000~80000元,结果以30.8万元成交,在当年尚未全面起步的拍卖市场掀起巨大的涟漪。

此后市场中陆续出现青花或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其中一件出现在2008年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上,并最终以100.8万元高价成交。十余年时间中,同类器物升值70万元!

记者从市场中了解到,青花笔筒的快速升值主要发生在近5年间,原因是北京某大收藏家动用大笔资金大肆收藏坊间的清康熙青花笔筒,几乎形成“垄断”之势。在基本“控盘”后,经过深入研究,出版著录,以此而掀起清康熙青花笔筒之热。

市场细分程度提高

要避免“博而不深”

在瓷器收藏市场上,不少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收藏家也以这种手法大量收集某个小品种器物,因此形成大的收藏效应。如江浙某藏家就大量收藏民国“珠山八友”的瓷版画,令其名声大振,近年升幅可达数倍到十余倍。

曾有行家扬言,如果有大企业家愿意每年拿出1亿元的资金,就可以“称霸”瓷器市场,垄断多个品种。这种理论上的假设建立在瓷器市场存量不大的基础上;另外,随着收藏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品种的细分越来越明显,每个领域越来越窄。以文房用品为例,其中单是笔筒就包括了陶、瓷、竹、木、牙、石等品种。

市场细分程度提高,更要求收藏者达到“精而专”的标准。经济实力强的收藏者,自然可循上述“庄家”之法,独专一门;普通的收藏者不要把收藏战线拉得太长,既不能脱离社会的收藏主流,也要兼顾自己情有独钟的小门类,宁可专而不要博而不深。

笔筒是康熙时期较常见的一个文房用具品种,器壁多较厚。除了口底直径相同的圆筒形外,还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

官窑笔筒上多写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