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新濠瓷砖 > 导航 >

陶瓷收藏弃古而趋新 花样层出不穷

陶瓷收藏弃古而趋新 花样层出不穷

新濠瓷砖 凯而瓷砖 新中式瓷砖

2020-05-21

新濠瓷砖。

陶瓷花样层出不穷

据了解,时下,迷恋当代陶瓷的“粉丝”队伍在不断壮大,聊起收藏之初,他们常会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默契来自一份共同的经历: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后,转向当代陶瓷。

当代陶瓷没有在古瓷的夺目光芒中暗淡,却反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们的新选择,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触古瓷之后,发现“侯门一入深似海”,不仅古瓷的真假很难考证,连鉴定的专家队伍也良莠不齐。资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他感叹现代的高仿品,不仅技术手段了得,而且对人的心理拿捏也相当精准。“连大小、重量都仿得跟故宫[微博]里的瓷器一模一样,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还精美,真是神仙也难断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经济实力,让许多钟爱它的人因资金短缺而止步。而当代陶瓷的价格与古瓷相比,更容易为普通藏家接受,而且可以不断诞生新“玩法”,让收藏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开始转向当代陶瓷收藏了。王清泉跟别的藏家不太一样,他亲自到景德镇的陶瓷大师家里买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这些大师很“坏”,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闺”,而只在外面摆出一些相对“平凡”之作。这时的他断不肯轻易出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勤跑景德镇,跟大师们交朋友,再慢慢熟稔每个人的创作风格。

景德镇有专门做壶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始自己设计壶型,然后请大师在上面题款作画。每位工艺师都按他的要求,画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图案,这样让人一望便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壶,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绝不雷同,栩栩如生。他还在家中亲自设计了专门陈列瓷壶的展架,朋友来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花样”独特,他自己引以为傲,故自号“壶王”。他将“壶小乾坤大,壶中天地宽”列为座右铭,因为他深知关于当代陶瓷收藏的天地还有很大的探寻空间,像这样的“花样”,将来会在不同的藏家手里层出不穷。

青出于蓝卧虎藏龙

玩出“花样”对于刚刚入门的当代陶瓷爱好者来说,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当务之急,对此,“壶王”也自有绝招相授。

首先,不跟风,不贪名。大师之作也未必件件精品,画不出神韵的复制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质量的藏家未必青睐。

那么,聚焦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景德镇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每年会诞生几十位,如何鉴别其艺术造诣之高下?

王清泉经过多年摸索,找到“稳妥”的收藏规律:有传承、有职称而且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最具潜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镇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秋霞为例,她的父亲是德艺双馨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而父女俩又皆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传人。有了这样的家承渊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赏,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经雨香犹在》,耐人回味。类似王秋霞一样的中青年艺术家不占少数,取舍全在个人的雅好。

除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之外,“学院派”这个创作群体也不容忽视。王清泉觉得,如今的“学院派”思想活跃,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有许多创新,比如对五彩、粉彩等传统瓷器的探索,可谓是精益求精,不断生发。如今,大学教授兼大师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创新为当代陶瓷增色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那么当代陶瓷在创作上还有多大的表现空间?它与古瓷相比,传承和创新又体现在何处?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笔者走访了艺术品策展人于红河先生,他最近正忙于筹备《瓷韵春华》——第八届当代中国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过每一届展览、请艺术家们亲自现场表演,于红河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认为艺术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于红河以青花、青瓷、综合装饰等瓷器类别,诠释了当代陶瓷的新变化。

光影青花 从不经意到着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于唐宋,经历过不同朝代的审美更迭:纹样繁复、层次多样的元青花,工整细腻、优雅富丽的明青花,率意洒脱、题材丰富的清青花。及至现代,似乎穷尽了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青花,仍然在艺术家的探索中不断“惊艳”登场,时下的青花,让人们找到了传统和时代的新契合。

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艺术语言鲜明独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艺的成熟运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很多传统的限制。他重视突出光影效果,缭绕的云雾在他手中诞生出“气蒸云梦泽”般的生动质感。汪吟泉只创作自己游历过的山水,那幅山水瓷版画作品《明月松间照》既真实又空灵,远景、中景、近景层次鲜明逼真,朦胧的月色诗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声。因为表现“雨、雪、雾、夜”难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创作这样的内容,但这正是汪吟泉的强项所在。

汪吟泉早年师从于陶瓷大师段茂发,之后从事舞台美术工作三十余年,再返陶瓷创作。正是这段特殊的舞台美术创作设计经历,启发他将西画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装饰技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最初不经意的尝试,到着意的艺术追求;由对传统的继承,到融合现代艺术的实践,偶然与必然像是创作的两翼,激发着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把青花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青瓷 再次打动人心的纯粹之美

青瓷的艺术水准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极。如今,当代青瓷之美又为何再一次打动现代人的心?于红河认为是它的纯粹性带来的沉静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里一枝独秀,也是现代人稀缺的一种精神气质。

青瓷在古代常作为日用品出现,“命运”随着统治者的审美嗜好而“随主沉浮”。当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便凸显了当代青瓷的魅力。

从釉色方面说,比传统的青瓷色彩更丰富。同样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颜色上却千差万别,细微之处见高下。在青瓷的发源地龙泉,每一位创作者的釉色都是独创配方,秘不外传。生于青瓷世家的陈相源,就以“薄胎厚釉”闻名。在青瓷的创作历史中,三到四毫米的釉,几乎无法烧制,陈相源却继承了父亲的“厚釉”特色,让创作在自己的手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泽动人,远看晶莹无瑕,近观水润如玉。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创新是当代青瓷的另一动人之处。以陈相源的作品《容天》为例,它瓶口很小,却收得非常有气势;“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气概,这种完美的造型堪称精品。

而作品《高节》的创作灵感则来自古代的御赐赏瓶,但古代的赏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莲花般清廉。陈相源从青花借鉴而来,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将瓶颈着意设计成了竹节纹,使作品典雅沉稳。

综合装饰变化无穷

综合装饰是单色釉、复色釉和多种色釉材料综合体的运用,往往融合了两种以上的装饰种类,最常见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组合,粉彩和新彩的组合,高温颜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组合。既能表现釉色自然流动的抽象美,又刻画了生机勃勃的具象美。现代人在这种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灵活,审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见过的。

高温颜色釉瓷器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经高温窑变后产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历史上,色釉器皿多为单色釉装饰,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发展了以色釉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的技法。这种色釉的“流变、釉变、窑变”常常神秘莫测。能够使釉色明朗、层次分明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在这方面,堪称一绝的是生于景德镇的余水贵。他早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质的肌理与变化,对釉能流到什么位置、流成什么形状胸有成竹,然后再根据形状设计画面。他的作品《长空鹤鸣遍山红》,对色釉的控制,有巧夺天工之妙。

余水贵的作品,常将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赋予画面丰富的颜色,彩虹釉如梦似幻,无论是春山含笑,还是落红秋水,都有一种浪漫气质。这种气质也是一种当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构筑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师李菊生有过精妙的比喻,他说学西画在人生的创作中只是一段回忆,像一个美丽的情人擦肩而过。油画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们中国的,所以弃油画而转陶瓷……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传统之根与时代创新的微妙关系。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陶瓷方器出现时代趋议


我国烧制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把江苏溧水回峰山神仙洞发现的陶片,作为它的伊始,那么距今已有九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制作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极为丰实而优美的器形,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纵观陶瓷器皿的造型艺术,它始终围绕圆的特征展开。这是因为陶瓷自身材料特性与其相适应的制作工艺决定的。因此,圆器是陶瓷制品的主体,然而其中也不乏其他几何形的造型。诸如方的造型,本文就方器出现的时代谈点看法。

《收藏家》1994年第6期,刊登了杨静荣先生的一篇文章,题为“《说陶》一书的几点失误”。作者在对书中宋代官窑(兽犬耳方壶注疏时写道:“陶瓷受自身材料的限制,如欲设计方形造型,在成形上有一定难度。宋、元、明时期,瓷器中没有方形的,直到清康熙时,陶瓷工艺逐渐成熟,方器才开始流行。故此方壶只能是清代产品。”杨先生明确地指出方器出现于清代。

纵观我国陶瓷制作工艺的历史,大体经历了手制、手制与慢轮修正结合、轮制三个发展过程。三种制作工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然而,三种不同制作工艺是不可截然分割开的。新的制作工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工艺的消亡,而是使制作工艺更臻完美、制作效率更高。而旧的制作工作仍然存在,作为新工艺的补充。即使是当代,瓷器成型工艺已进入机械化、自动化,而手制作为机械化不及之处的补充,它仍然存在。

陶瓷制作工艺处于手制时期,古人根据粘土的可塑性,就能制作出非常丰实的造型来,方器当然也不例外。如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在第四层就出土一件长方形陶钵,侧面尚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这是一件有代表性的方器造型。在而后的漫长岁月里,方的造型屡见不鲜。如秦的陶量、汉墓中出土的明器如厕所、仓库、猪圈等也是方的造型蜕化。浙江义乌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陶钫,从口到足都是方的,江西婺原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三国陶权,也是方的。在南方各地出土的六朝时期谷仓罐上的楼台亭阁,亦当列为方的造型。唐代,各地出土的方器则更多,最有代表性的器物是瓷枕,方的、长方形的均有。不过在唐以前,方的造型基本上都是手制的。

宋代,瓷器制作工艺有了新的突破。模印工艺的出现为方器制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方器也就更流行。浙江江山前坞青白瓷窑就发现了不少方形瓶的标本,福建浦城大口青白瓷窑址,也烧制青白瓷方瓶。在江山前坞青白瓷窑址调查试掘中,发现方器的制作工艺系制瓷者巧妙地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制作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具,并刻上装饰纹样,进行压印,然后将两个直角三角形胎进行拼接粘合,即成为一件方形器,再上釉、焙烧。这个发现,表明宋代方器的成型工艺已相当成熟了。江山博物馆收藏的此类方器中,有一件外底还印有”周家公夫“四字,表明这期间烧制方器的制瓷作坊不少,相互间的竞争意识已很强烈。

以上情况表明,陶瓷方器在手制时,就已出现,历来就有方器存在,宋代方器制作工艺相当成熟,民窑尚且制作出精美的方器,何况官窑?

当代陶瓷不输古陶瓷 新陶瓷有新境界


过去收藏界有些人说起张海国时,口气有些不屑:“哦,他是玩新瓷器的。”在他们眼里,只有古代陶瓷才值得收藏。

具慧眼最早推荐

张海国近日举办陶瓷生涯50年回顾展,人们领略到张海国超前50年的前瞻眼光。现年70岁的他不仅收藏有当今景德镇陶艺界最顶级大师、名家的作品,他还往往是这些大师最早的发现者和推介者。50年前,他就在《羊城晚报》上发表文章,介绍当时的年轻陶瓷艺术家周国祯,这是他第一篇介绍景德镇陶艺家的文章。至今,他已在海内外刊发了3000多篇陶瓷论文。

新陶瓷有新境界

张海国的陶瓷之缘始于50年前,他从上海考入学院。后来他被分配到轻工业部研究所,担任国家用瓷的研制(俗称“新官窑”)。在回顾展上,记者看到了他撰写的专著《古陶瓷鉴赏与收藏》《中国古陶瓷珍赏》《民国瓷鉴赏》《千年瓷都景德镇》等。但张海国最为推崇的还是当代陶瓷。他认为,古代陶瓷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但新陶瓷不输古陶瓷,现代陶瓷还有很多胜过古人之处。

新工艺过去所无

他举例说,譬如现在陶土和釉料的提炼和制作更为精细,窑温控制更为稳定,许多过去没有的高温釉彩开发出来,如高温颜色釉综合装饰工艺就是过去没有的;现在的陶瓷艺人大多是艺术院校毕业,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陶瓷艺术的信息及时交流,也有利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所以,中国当代陶艺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正呈现巨大潜力。

媚俗化鱼龙混杂

但张海国又说,当今陶艺创作也存在过于商业化和媚俗化倾向,“名家”“大师”鱼龙混杂,令人难辨。仅以景德镇为例,“高级工艺美术师”就有1000多人。如何从中发现真正具有艺术造诣的陶艺家及其作品?现代陶瓷收藏对“鉴赏眼力”的要求更高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不亚于对古代陶瓷的鉴别。

艺术陶瓷市场面临新常态:销量下滑价格趋稳


作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的国内市场,自去年以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以往异常火爆的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已呈现出一种新趋势、“新常态”,且这种“新常态”一时难以逆转。主要表现在:销量下滑、价格趋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推动了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高潮出现,当代艺术陶瓷行情稳步上涨。最近6年间,当代艺术陶瓷价格陡然攀升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参与群体不断增多,不少大师作品“一物难求”。如今情况已发生转变,礼品市场日益萎缩,理性消费成为主流,大师瓷不仅价格滞涨,而且还出现一定程度的滞销。有业内人士认为,那些高峰期追逐名气投资购买的作品,未来较长时间内价格可能将在高地“站岗”。景德镇莲社北路许多专注大师名家瓷的商家,开始放下身段调整方向,将目光瞄准了学院派艺术家或有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朝亲民方向转变,昔日一些大师的作品价格全面急速上涨的局面已成为历史。

艺术表现魅力显现。景德镇艺术陶瓷具有中国特定文化优势,历史上也兼具了良好的全球性文化交流基础。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前些年,当代艺术陶瓷行业模仿复制现象严重,由于“皇帝女儿不愁嫁”,大量作品要么复制古人,要么颠覆传统炫耀肤浅单薄的空洞,以“自我膨胀”标榜。因为市场的追捧,有的大师“一招鲜,吃遍天”,忘却了艺术创作和艺术追求,工匠化、程式化和通俗化成为共性语言。现在情况已有明显变化,以学院派为代表的群体,思维活跃,艺术表现力强,大师名家们也深入思考创作,使高温颜色釉等一些不被重视的古老陶瓷材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陶瓷绘画向多元化、创新化方向转变。这些创新品种开始突破绘画与工艺上的界限,还原对艺术本真的探索,体现了较强的国际化、民族性和时代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也获得了市场的重视和青睐。

市场选择异彩纷呈。以往出现的火爆市场,背后凝聚了不少资本的力量,一些机构或个人出于投资目的,涉足当代艺术陶瓷领域,由于参与者艺术素养的参差不齐,盲目性和冲动性助长了作品和市场对艺术考量的缺失,混乱局面在所难免。

对于艺术品投资而言,中长期投资才是更好的选择,长期投资的收益率也更稳定,风险更小。现在,人们在日趋理性的同时,更加专注于艺术家艺术专业知识和素养,更多关注如何懂得欣赏艺术陶瓷,甄别能力不断提升。不少年轻藏家表示,自己购买陶瓷作品并非以获取高额回报为期待,而是作为一种个人兴趣爱好来对待。作为收藏市场新生代,他们更加关注有生命力和丰富情感的艺术陶瓷,喜欢有独特艺术语言的艺术家,钟情有核心价值的作品。从投资购买到欣赏喜爱,或许正是这些偏爱精神享受的“口味”,才使更具艺术魅力的陶瓷作品,在未来具备了更大的升值潜力和空间。

在当前艺术市场不很景气的背景下,当代艺术陶瓷市场出现的“新常态”,尤其值得人们关注。

中国陶瓷期待新突破 当代名家玩出新花样


陶瓷烧制的时髦名牌手袋,维妙维肖的麻将“四人行”,说不出味道的后现代瓷雕……今天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中国传统艺术——陶瓷显示出了从未有过的时尚风貌,更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实力收藏家驻足而观。

在此间举行二○○七上海艺术博览会上,一场题为“和悦瓷鸣”的上海当代陶瓷艺术家提名展格外吸引人。曾几何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向是传统的、古雅的,而当现代艺术的风潮席卷东方,当陶瓷穿上了时尚的外衣,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竟也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

陶瓷烧制的酒席宴会,维妙维肖的麻将“四人行”

“东方象征”遭遇新问题

陶瓷自古就是中国的象征,精美的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拥有极高声誉,在西方“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早在明朝年间,瓷器就被作为商品大量向西方输送,无数风格独特的中国瓷器曾令西方艺术界为之倾倒。

然而,就是这么一门曾令中国骄傲的传统艺术,在十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却屡屡面临发展慢、创新难的尴尬局面,中国陶瓷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大不如前。

吴先生是上海一名资深的陶瓷收藏家,他在此告诉记者,最近传来的消息让自己感到进退两难:一方面,众多历史悠久的中国古瓷器在海外频频拍出过亿元人民币的天价;而另一方面,自己钟爱的一些艺术品味高、个性风格足的当代陶瓷艺术精品却是越来越少。

“难道中国的陶瓷艺术品就要在西方拍一件少一件?”吴先生提出这样的疑问。

本次展览金奖作品《吃酒席》

中国陶瓷期待新突破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申城的一些艺术品交易市场,高档陶瓷艺术品大多被法国、英国、日本等进口产品所占据,而中国陶瓷的价格虽然只是洋货的两到三成,仍然乏人问津。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是当代中国陶瓷无缘国际高端市场的主要原因。

“艺术品很难卖出好价格,除了工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缺乏创新。”黄师傅是一位从事二十多年陶瓷制作的工艺师,在他的指引下记者发现,如今中国内地的许多陶瓷艺术品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工艺和花色。不少陶瓷艺术品创作者还仅仅是把瓷器当成了载体,在上面简单地表现中国山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而没有开创陶瓷本身丰富的材料语言,这与当代国际陶艺走向大相径庭,自然很难得到国际同行认同,也无法适应今天市场的需求。

当代名家玩出新花样

将现代社会时尚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设计产品,才会具有时代特色,也才会在国际市场发光。在今天的上海当代陶瓷艺术家提名展上,记者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参展的艺术家大多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学院等全国知名高等院校,他们在吸收优秀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传统材质进行了大胆、全新的演绎,通过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手法,突出了作品的形式感,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这次展览应该是中国陶瓷方向的一个转变,是对陶瓷艺术发展形式的大胆探索。”中国陶瓷艺术权威张守智教授表示。

新里程陶瓷教你如何成功打孔瓷砖不爆裂?


居家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不便利的事,都会想方设法去解决,比如平时利用率较高的功能空间,厨房、卫浴间零零碎碎的物件比较多,即便我们备出充足的储物空间,到真正地使用时却又是另一回事,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想在墙上用电钻钻几个孔,设置个置物架、隔板之类的,但是,因为瓷砖本身的物理性能坚硬,在钻孔时很容易沿着孔隙裂开,同时除了瓷砖本身,还要考虑瓷砖依附的墙体,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打孔不爆裂呢?今天新里程小编就把这个小窍门传授给大家。

一、检查并选定打孔位置

轻敲检查瓷砖是否存在空鼓现象→选定一块铺贴较实的瓷砖→尽量选择在一块瓷砖的中心处打孔→用记号笔标记位置

二、用胶带封锁打孔处边缘

选定位置后,用透明的宽胶带以十字交叉的方式将打孔点封实,且尽量不留气泡。

三、用钉子锁定位置

用水泥钉在钻孔处凿一个小眼,防止在打孔时钻头打滑。

四、打孔环节

选择一块没用的瓷砖片,在上面打个孔,然后套在钻孔机上打眼。

先将电锤调到平钻模式,轻按开关,慢速将瓷砖打穿;再处理墙体部分钻孔,将电锤调到锤钻模式,按紧开关,加速打入。

最后,将螺丝涨塞塞到孔中,上紧螺丝,打孔任务就大功告成啦!

需要注意的是:

1,事先预备好一个矿泉水瓶,并在瓶盖上钻眼,之后将瓶中灌满水,打孔时要同时把水滋到钻头和瓷砖接触部位。

2,当需要打的两孔距离很近时,打完第一个孔后要塞紧塑料螺帽再打第二个孔。

看到本文前,已经把瓷砖孔打裂该如何补救?

1、用玻璃胶来填缝,但技术性要求较高,建议找专业人士执行。

2、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牙膏,也是补救瓷砖裂缝的一大法宝:轻轻地挤出一些牙膏,用手指把牙膏均匀涂抹在裂缝处,把周围多余的牙膏用纸巾轻轻擦掉,等到干透了,瓷砖墙面就像新的一样了。在此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彩色的瓷砖,可以买对应颜色的牙膏或在白色牙膏中掺入相应颜色的颜料。

温馨提示:千万不要小看了牙膏的作用,家里的瓷砖出现划痕或是裂缝,也可以用白色牙膏来修补,多涂抹几次,可能奇迹就出现啦!

当代陶瓷收藏的新玩法


据了解,时下,迷恋当代陶瓷的“粉丝”队伍在不断壮大,聊起收藏之初,他们常会心照不宣地会心一笑,默契来自一份共同的经历:初心在古瓷,遇挫之后,转向当代陶瓷。

当代陶瓷没有在古瓷的夺目光芒中暗淡,却成了“碰壁”古瓷的藏家的新选择,原因何在?

首先,有些藏家在接触古瓷之后,发现“侯门一入深似海”,不仅古瓷的真假很难考证,连鉴定的专家队伍也良莠不齐。资深的瓷器收藏家王清泉就走过这样一段弯路。他感叹现代的高仿品,不仅技术手段了得,而且对人的心理拿捏也相当精准。“连大小、重量都仿得跟故宫里的瓷器一模一样,假乾隆朝的瓷器比真乾隆朝的还精美,真是神仙也难断定。”

其次,如今的古瓷收藏拼的是经济实力,让许多钟爱它的人因资金短缺而止步。而当代陶瓷的价格与古瓷相比,更容易为普通藏家所接受,而且可以不断衍生新“玩法”,让收藏过程变得妙趣横生。

经过一番审时度势,早在2002年,王清泉就开始转向当代陶瓷收藏。王清泉跟别的藏家不太一样,他亲自到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大师家里买瓷器。精明的他很快注意到,这些大师很“坏”,常常雪藏自己的精品于“深闺”,而只在外面摆出一些相对“平凡”之作。这时的他断不肯轻易出手,而是采用迂回战术,勤跑景德镇,跟大师们交朋友,再慢慢熟悉每个人的创作风格。

景德镇有专门做壶的小作坊,王清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始自己设计壶型,然后请大师在上面题款作画。每位工艺师都按他的要求,画上最有自己代表特色的图案,这样让人一看便知是哪位大师的作品。王清泉共做了一二百把壶,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绝不雷同,栩栩如生。他还在家中亲自设计了专门陈列瓷壶的展架,朋友来了可以直接取出把玩。

王清泉的收藏“品类”独特,自号“壶王”。他将“壶小乾坤大,壶中天地宽”作为座右铭,因为他深知关于当代陶瓷收藏的天地还有很大的探寻空间,像这样的花样,将来会在不同的藏家手里层出不穷。

玩出花样对于刚刚入门的当代陶瓷爱好者来说,段位略高,如何淘到好的瓷器才是当务之急,对此,“壶王”也自有绝招相授。

首先,不跟风,不贪名。大师之作也未必件件都是精品,画不出神韵的复制之作比比皆是,追求精品质量的藏家未必青睐。

那么,聚焦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失明智。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景德镇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每年会诞生几十位,如何鉴别其艺术造诣之高下?

王清泉经过多年摸索,找到“稳妥”的收藏规律:有传承、有职称而且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最具潜力。道理何在?以景德镇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王秋霞为例,她的父亲是德艺双馨的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而父女俩又皆为赫赫有名的“珠山八友”的传人。有了这样的家承渊源,王秋霞的粉彩作品雅俗共赏,如同她的作品名字《桃花经雨香犹在》,耐人回味。类似王秋霞一样的中青年艺术家不占少数,取舍全在个人的雅好。

除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之外,“学院派”这个创作群体也不容忽视。王清泉觉得,如今的“学院派”思想活跃,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有许多创新,比如对五彩、粉彩等传统瓷器的探索,可谓是精益求精,不断生发。如今,大学教授兼大师的作品,十分受追捧。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历史,那么当代陶瓷在创作上还有多大的表现空间?它与古瓷相比,传承和创新又体现在何处?

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中的“乾坤”,笔者走访了艺术品策展人于红河先生,他最近正忙于筹备“瓷韵春华”——第八届当代中国陶瓷名家精品展。

通过每一届展览、请艺术家们亲自现场表演,于红河对当代陶瓷的发展之路深有感悟。他认为艺术家要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要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于红河以青花、青瓷、综合装饰等瓷器类别,诠释了当代陶瓷的新变化。

光影青花:从不经意到着意的追求

青花瓷始于唐宋,经历过不同朝代的审美更迭:纹样繁复、层次多样的元青花;工整细腻、优雅富丽的明青花;率意洒脱、题材丰富的清青花。及至现代,似乎穷尽了各种风格、各种题材的青花,仍然在艺术家的探索中不断“惊艳”登场,时下的青花,让人们找到了传统和时代的新契合。

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吟泉先生的光影青花,艺术语言鲜明独到,尤其是釉下填白技艺的成熟运用,三维空间的表现手法,打破很多传统的限制。他重视突出光影效果,缭绕的云雾在他手中诞生出“气蒸云梦泽”般的生动质感。汪吟泉只创作自己游历过的山水,那幅山水瓷板画作品《明月松间照》既真实又空灵,远景、中景、近景层次鲜明逼真,朦胧的月色诗意盎然,潺潺的流水似有回声。因为表现“雨、雪、雾、夜”难度很大,所以古人很少在青花作品中创作这样的内容,但这正是汪吟泉的强项所在。

汪吟泉早年师从陶瓷大师段茂发,之后从事舞台美术工作30余年,再返陶瓷创作。正是这段特殊的舞台美术创作设计经历,启发他将西画理念融入到青花的装饰技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由最初不经意的尝试,到着意的艺术追求;由对传统的继承,到融合现代艺术的实践,偶然与必然像是创作的两翼,激发着艺术家创新的灵感,把青花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青瓷:再次打动人心的纯粹之美

青瓷的艺术水准在宋代就已登峰造极。如今,当代青瓷之美又为何再一次打动现代人的心?于红河认为是它的纯粹性带来的沉静之感,在“花哨”的陶瓷世界里一枝独秀,也是现代人稀缺的一种精神气质。

青瓷在古代常作为日用品出现,“命运”随着统治者的审美嗜好而“随主沉浮”。当代的青瓷,在釉色和器型上跟古代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便凸显了当代青瓷的魅力。

从釉色方面说,比传统的青瓷色彩更丰富。同样是梅子青或粉青瓷器,颜色上却千差万别,细微之处见高下。在青瓷的发源地龙泉,每一位创作者的釉色都是独创配方,秘不外传。生于青瓷世家的陈相源,就以“薄胎厚釉”闻名。在青瓷的创作历史中,3到4毫米的釉,几乎无法烧制,陈相源却继承了父亲的“厚釉”特色,让创作在自己的手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所以他的瓷器作品色泽动人,远看晶莹无瑕,近观水润如玉。

除了釉色之外,器型的创新是当代青瓷的另一动人之处。以陈相源的作品《容天》为例,它瓶口很小,却收得非常有气势;“肚子”很大,似有吞吐天地之气概,这种完美的造型堪称精品。

而作品《高节》的创作灵感则来自古代的御赐赏瓶,但古代的赏瓶常常用青花而非青瓷,寓意像莲花般清廉。陈相源从青花借鉴而来,化用古人之意,而且将瓶颈着意设计成了竹节纹,使作品典雅沉稳。

综合装饰是单色釉、复色釉和多种色釉材料综合体的运用,往往融合了两种以上的装饰种类,最常见的有青花和粉彩的组合,粉彩和新彩的组合,高温颜色釉和粉彩或青花的组合。

既能表现釉色自然流动的抽象美,又刻画了生机勃勃的具象美。现代人在这种组合上,往往比古人更灵活,审美也更多元化,不少是古瓷中不曾见过的。

高温颜色釉瓷器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之一,釉料经高温窑变后产生了璀璨的光色。在瓷器历史上,色釉器皿多为单色釉装饰,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才发展了以色釉表现具体形象和内容的技法。这种色釉的“流变、釉变、窑变”常常神秘莫测。要使釉色明朗、层次分明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术。在这方面,堪称一绝的是生于景德镇的余水贵。他早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仰贤先生,作品追求陶瓷材质的肌理与变化,对釉能流到什么位置、流成什么形状胸有成竹,然后再根据形状设计画面。他的作品《长空鹤鸣遍山红》,对色釉的控制,有巧夺天工之妙。

余水贵的作品,常将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赋予画面丰富的颜色,彩虹釉如梦似幻,无论是春山含笑,还是落红秋水,都有一种浪漫气质。这种气质也是一种当代人的精神,反映在瓷器中,构筑一段新的历史。

对于中国当代陶瓷的魅力,陶瓷大师李菊生有过精妙的比喻,他说学西画在人生的创作中只是一段回忆,像一个美丽的情人擦肩而过。油画再好,是西方的,只有陶瓷,是我们中国的,所以弃油画而转陶瓷……这其中便揭示了留守传统之根与时代创新的微妙关系。

古陶瓷收藏有秘诀


古陶瓷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象征,作为那个远古时代的文物,它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积淀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古陶瓷是物化的历史,是先进文化与文明的证明。古今中外,都拥有着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群体,而真正能搞懂收藏投资秘诀的人太少了。

作为新入行的投资者,先要从书本上弄清源流,陶瓷发展的历史;不要一到古玩市场,见好就买;不要遇到没见过的品种,还没弄清就买;要理论联系实际,实物与书本上的定义是否一致,有一个疑点也不要放过,要立即否定,尤其对罕见的、价值高的古陶瓷更不要“一见钟情”。现在古玩市场赝品充斥,首先就要把所有的古陶瓷都看成是赝品,然后沙里淘金,众里寻它千百度。

收藏的经验来自谦虚,要多听行家高手的理论见解,要虚心学,认真理解,不能靠侥幸,不能贪图便宜去“拣漏子”,不能单方面听卖家“说故事”,要理性地思辩。

读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实战演练中,练眼、练手、练鼻、练耳,看器型、胎底、断代,看纹饰花纹、胎釉进一步肯定,看时代的留痕、残边、棕眼而最后敲定。古陶瓷投资者首要“痴迷”,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实践出真知识,多读实物比死啃书本更重要。官窑名器珍罕古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法眼,就会“有眼不识泰山”而痛之失之交臂。读实物的捷径是看懂历代瓷片,市场时有瓷片可买,还可以多研究博物馆、大古玩店的实物。

要选断代精确的器物,清楚明白的品种,不要追求冷僻、怪诞、偏稀的品种,弄得一头雾水,看不清、理还乱。要釉色、图案、器型美观大方,要完整、无残、品相完好。须知,投资增值快,价值上扬快的就是历代名窑品相好的品种。(禅石)

收藏古陶瓷怎么鉴别?


收藏古陶瓷怎么鉴别?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品种丰富、工艺精美、形式多样,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艺术性,受到了中外藏家的喜爱。

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外藏家喜欢古瓷呢?首先,中国的陶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从陶瓷发展史上来分析,宋代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是宫廷烧制的皇室用瓷,其高端的品味和身份的象征,都让收藏者津津乐道。特别是明清瓷器的青花瓷器更是颇负盛名,青花瓷器色调典雅,明净可爱,单一的蓝色和莹润的白釉相结合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让人心生喜爱。其次,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时候,我国的外销瓷在世界上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欧洲人一提到中国的艺术,往往想到的就是青花瓷和釉上彩瓷,外销瓷也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和喜爱而逐渐发展起来,被西方的宫廷贵族视若珍宝,竞相收藏。尤其是晚明到清代康、雍、乾阶段,家中有没有摆放中国瓷器,也成为了衡量贵族家庭身份高低的标准。后来,清代的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这些品种,形体秀美,胎体轻薄,实彩细润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总之,中国古代瓷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浓郁醇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风韵,征服了中外藏家。

收藏作为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鉴赏研究活动,是聚集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手段,当下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经济实力和专业经验的大规模藏家,但当下一部分藏家还是以投资的形式搞收藏,缺乏对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研究。从目前状况来讲,藏家们还是应该多学习,首先要“三多”,即多看、多问、多比较,切忌盲目收藏、听流传故事、按图索骥等,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喜爱的古老艺术。

目前,鉴别古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通过热释光、中子活化分析以及X射线荧光这三种途径的科学鉴定,另一个就是以目测和手感为主的传统经验来进行鉴定。在这方面,藏家需要掌握传统经验鉴定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包含了胎,釉,造型,纹饰,款式。首先是通过胎品是否粗糙来区别老胎和新胎,年岁越老的瓷器,它的胎质越粗糙,而且胎中有渣点和气孔,胎土结合的不是很紧密,反之亦然。其次,通过手感来掂量瓷器重量,轻敲瓷器获得声音感知,以及通过胎体透视出浅红色,都可以鉴别瓷器的古新。

看釉也要从三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釉的光感,老釉的光感一般都是温润如玉,比较柔和,不刺目。其次,看瓷器釉面的后挂彩和老水锈来鉴别年代久远,老的水锈出土痕迹是洗不掉的。釉面上那些没有规律的自然划痕也是辨别瓷器新旧的手段,此外,还可看瓷器的毛口,像元青花,康熙的青花这类器物的口边,都有破泡,是由于过去烧造温度的影响造成的,出现破泡和凹凸不平的手感都可以印证瓷器年代的久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收藏弃古而趋新 花样层出不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收藏弃古而趋新 花样层出不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新濠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