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河南25个市县发现319处古陶瓷遗址但是缺少传承

河南25个市县发现319处古陶瓷遗址但是缺少传承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5-21

陶瓷艺术。

河南在古代封建中国,如河南安阳、开封、洛阳、郑州有很多古都,因此在古代瓷器发达的中国河南有很多瓷器烧造的窑址,现在河南25个市县发现319处古陶瓷遗址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但是如今河南知名的瓷器就是钧窑瓷器,其它的都不知道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对古代文化缺少传承。

河南有319处古代瓷器的窑口遗址,其中,汝瓷、钧瓷、唐三彩,河南有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河南古瓷始于唐,盛于宋,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河南占三个。

相比之下,汝、钧的老家汝州和禹州,则显得有点寂寥。有学者做过调查,截止到2011年,河南省的汝瓷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仅有5家,其中最多的不过600万元,其余的多为5到10万元,其中最少的仅5万元,28家个体经营户注册资金均不足5万元。

且整体水平比较低,大部分还处于家庭作坊的阶段,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相不中这家的价钱,下一家还有相同的器物。这些家庭作坊也没有什么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连手拉坯的师傅,基本也要靠外聘。

禹州的大宋官窑算是河南陶瓷行业里的翘楚了,但这一家,却难以扛起复兴全河南的大旗。所有问题的症结都指向了一处:河南没有像样的古陶瓷产业。

然而,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在1000年前,我大河南就有过一个规模非常之大的陶瓷产业聚集地——段店窑。

1950年冬天,故宫博物院派出调研队在全国范围内考察古窑址,其中一站,设在了河南临汝县(今汝州)。此行的目的,为了寻找一些刻花汝窑碎片,以此证实汝窑的烧造地点。

调研队此行收获颇丰,在临汝县附近发现了好几处窑址。离开临汝时,调研队意外在不远处发现了段店。

从临汝的大营往东北走40公里,调研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处土沟及两侧的农田里,到处都是瓷器碎片。而附近的村子则更加夸张,寨墙上、街道上、甚至房屋的围墙上,也都沾满了瓷器碎片。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汝窑瓷片遗址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汝窑创建于宋初,鼎盛于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御用器时间很短暂。人们寻找汝窑遗址颇费周折,几乎用了半个多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奋斗,直到2000年才发现汝窑瓷片遗址。

汝窑遗址共有大中小窑炉19座,还有澄泥池、作坊、水井等。大的马蹄窑,烟道和耐火砖垒成的炉壁非常清晰,窑炉中保留着较多红烧土层和蓝灰色烧结面,还有垫饼,上面留下横竖等距离摆放7只垫饼的印迹,总共49只,极其珍贵。窑址发现却纯属偶然,村民挖窖,汝窑瓷片堆积层很厚,发现大量釉色莹润、高雅精美的瓷片,还意外发现龙纹瓷片,更是闻所未闻,原来汝窑还烧工艺瓷。汝窑器物釉色以天青釉色为正品,色重者为天蓝,浅淡者为月白。釉色莹厚,视如碧玉,柔和温润。宋史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料,离清凉寺300米处已找到了玛瑙矿。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我看到了皇室的奢华,看到了工艺的绝伦;面对这堆美不胜收的汝窑瓷片能够想象宋代瓷器的精美和宋人生活的高雅。

宋徽宗钟情汝瓷

宋代皇帝都是贵族出身,审美情趣同农民起义登上龙廷的皇帝迥然不同,他们举止儒雅,信而好古。但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早已丧失。宋初就重视恢复传统,宋代聂崇义编的《三礼图》以“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开创了宋瓷仿古的先声。汝窑受到宋徽宗青睐,并作为宫廷用瓷。他治国无能,但艺术天分极高,能诗会画,好古成癖,写一手好字,中国历代帝王中除乾隆皇帝外,无人可比。

宋徽宗是一个纨绔子弟型的帝王,他不惜民力到江南采运花木竹石,这就是《水浒》中所描写的“花石纲工程”。在大观二年(1107年)派遣高官去督造汝窑,又在京城旁建了专烧宫廷用瓷的官窑。

汝窑青釉更合乎宋徽宗爱好。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汝瓷讲究色调单纯,于朴素中隐含着使人心平气静的意蕴。“弃定用汝”,正是宋徽宗崇尚幽玄苍古韵味的反映。

“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美誉,来源于其造形之秀丽,工之精湛,釉色之素雅,其品类之出众多,至今已经发现传世品类大致可分:盘口瓶、玉壶春瓶、小口梅瓶,鹅颈瓶、尊、炉、盒、碗、盆、盂、钵、笔洗、水注、盏、碟、盏托、香薰、套盒及动物雕塑等,其釉色以青色主调,有天青、卵青、粉青、青绿、豆青、淡天青、葱翠青、豇豆青、月白及天蓝等,特别官窑作品,内渗玛脑,釉色蕴润,非其它窑口作品所媲美,其内涵丰厚,意境深遂,集艺术精华之大成为其它窑口所不及、汝窑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汝窑文化为陶瓷史中之首创、故此,它不仅备受民间所青睐,更受历代官廷贵族们的赞赏与宠爱。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其尽善尽美也,可见汝瓷在古陶瓷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基于传世品的完整汝瓷甚少,稀有难得,如今能收集到几片宋代汝瓷标本,已是幸运,能集中宋代汝瓷二佰余件残片,二佰余种器物品类,更是十分难得,通过对残片的仔细观察,窥见汝瓷之真谛,探索工艺之技巧,研究器物的胎釉配方及烧成技术,品味汝瓷文化之内涵,触抹历史文化脉膞,实乃难得的实物资料。

镇江京口闸遗址发现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


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

元青花海水龙纹大香炉局部

京口闸,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镇江城区西侧古运河出江口,为历代漕运咽喉和交通枢纽。如果说镇江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那么,京口闸则是交汇点上的标志性水利工程设施。镇江京口闸遗址发现,有着丰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镇江的津度文化和古代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4月16日上午,镇江市文广新局召开2013年第二季度重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京口闸遗址发现至今,发现了多个古代遗迹。其中,一对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尤为珍贵。可以说是自景德镇窑址区发现同类香炉标本之后,其他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对特殊造型的元青花瓷器。此鼎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造型别致,器形硕大,整体造型夸张而不失大气。颈部设有一副对称长方形孔的“S”形方耳,耳部外侧下半部分别带有特殊辅首,主体分段印坯接胎成型,劲部外绘凤纹穿枝牡丹,外腹中部饰海水龙纹,下部设兽头三足,通高65.5、口径34.5、底径18厘米。整体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足显元代王朝的非法之气。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之意。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究竟香炉起源于何朝何代呢?西汉早期的熏炉很可能是香炉的前身。西汉后期,熏炉数量骤增,仅广州地区发现的200多座汉墓中就有一半墓葬出土有熏炉。熏炉流行同那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了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中国佛教文化大量传入应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65年左右),尔后佛教、道教并行不悖,盛行起来。又因祭祀需要,香炉随之登堂入室。元代香炉造型主要借鉴前朝香炉造型,并有所发挥和创造。从元代各类器物造型反映出,有些是直接借鉴商周战国和西汉古器造型。

镇江京口闸遗址考古发掘的元代器物中,除两鼎元代青花海水龙纹香炉而外,陶胎孔雀绿大香炉一只,卵白釉大瓶二只。镇江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张小军介绍,清代京口闸位于镇江市中华路打索街与小营盘巷口附近,经国家和省文物局批准,经过一年的工作,考古工作人员在中华路地块先后发现了明清石闸、码头、石岸、道路、碑亭等遗迹;宋元时期河岸、道路、建筑基址等遗迹。京口闸遗址工地出土的遗物标本有数百件,时代跨度从民国至北宋时期,器类以陶瓷等日常生活用品居多,建筑材料类次之,另有少量祭祀用品。镇江京口闸遗址元代瓷器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元代瓷器和元代瓷器运输交通情况,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中国宋代官窑--河南钧瓷


环球世界,灵性人间的陶瓷工艺品,琳琳琅琅美不胜收,唯有中国神后烧制的--钧瓷:以其胎质坚固敦实;造型端庄典雅;釉色艳丽绝伦;气韵含蓄凝重而独步天下,雄居世界瓷林之首。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每年只准生产三十六件,诰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直到清朝才传入民间,当今仍是我国馈赠各国宾朋的珍贵礼品。

钧瓷乃皇室的传世宝,唐玄宗立令“钧不随葬”,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亦寥寥无几。故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不可夸富”之说。

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

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耐人寻味,并辄有新意。且有“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称,所以极具收藏价值。

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即成瑰宝珍品。

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呈现景观画幅的钧瓷,列为空前绝后的极品。

钧瓷经宋钧、元钧、明清之后,特别是当代作品:取‘元钧’的聚色成形;纳千年之传统技艺;汇百家之精粹秘方,重建起新的辉煌。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从此,历代朝臣前来观瞻者络绎不绝。宾客纷至、车来轿往、兴师动众,已成为禹州地方士绅的沉重负担。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她的故乡禹县得到恢复。如今钧瓷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发展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和振兴禹州经济的重要载体。

钧瓷说宝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钧瓷谈美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

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窑变如画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赞美。如“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由于这种纹路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奇妙现象,一边听着轻灵而噼啪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意境。

因此,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其中心是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至少从上述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正如古人诗云:“层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

钧瓷今日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而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得到广大民众青睐,而且走向世界。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养在深闺,历久弥新,终有人识。

二是从20世纪下中后期开始的世界性的传统回归意识的觉醒。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和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群都具有强烈的亲合力。

三是国人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均有提高,注重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有钱而有闲收藏和欣赏。

四是当今的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家居特点,在工艺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79年香港回归河南省赠送的礼品“豫象送宝”就是钧瓷创新的典型代表。

在器型上,不仅吸收其他陶瓷艺术的造型,如人物和动物造型,而且设计创新,如鱼瓶、花插,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

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有一件极品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

在装饰工艺上,采用了以前钧瓷没有的雕塑、雕刻和手绘山水图案的手法,尽管这种创新还略显稚嫩,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烧造设备和技术上,进行了改良。采用高速拉坯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废品率。烧造由煤烧改燃气,火力均匀,使釉面洁净,色彩更加鲜亮。

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飞遍祖国,飞向海外。

潮州“陶瓷彩绘”收藏现虽处低谷 但人气尚在


近日,由广东陶瓷协会主办、中艺琦轩策划的“我来自潮州”系列展览之“潮彩艺术大师作品展”在周门北路彩虹会举办,在展览会上,陶瓷行业专家仔细分析广东艺术陶瓷的收藏市场,提出潮彩、广彩等艺术陶瓷必须转型,才能像一样找到新的出路。

潮彩也叫潮州陶瓷彩绘艺术,即在白瓷上新彩颜料,特点之一是色薄、透丽、鲜艳,二是在陶瓷装饰上把潮州民俗工艺图案、地方戏剧、木雕、剪纸、潮绣等纹饰应用于瓷画上。

近日,“我来自潮州”系列展览之“潮彩艺术大师作品展”在周门路彩虹会举行,是广州首次专题介绍、展览潮州大师作品的展览。

潮彩历史悠长,但真正出现巅峰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0余年间。当时一名潮籍的澳门商人回汕头办彩瓷厂,专营外贸,带动了整个粤东市场发展。然而,经过10余年发展后,大规模生产消失,仅剩小作坊的生产。

广东陶瓷协会会长陈衡认为,潮彩没有更多的创新,因此难以适应目前的社会审美,同样的,其他种类的彩瓷也陷入同样困境,由于一窝蜂学习和吸收中国书画的手法,令目前的不同陶瓷种类日趋相同,难以区分。

尽管如此,收藏人士们并不认为潮彩没有收藏的价值。一名潮州籍的广州收藏者她认为随着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工艺大师们的创作将有扎实的经济基础,艺术发展有后劲。她认为,收藏市场中通常有追涨习惯,前几年仍被忽略的广彩,近几年随着了解的加深,许多收藏者已经早早介入市场,获利颇丰;潮彩虽然有地区性,但潮人遍布颇广,目前许多潮籍企业家开始注重艺术品收藏,人气尚在,相信能打开市场。

陈衡提醒艺人们要加紧求变,因为工艺美术与纯艺术不同,找不到出路就可能会被自然淘汰。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 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两个故事,一面镜子——某些古陶瓷“专家”当自省


“这是两个来源可靠,绝对真实的故事”(“黑马”老师语)。这两个故事看似简单,却很经典。为了让更多的藏家知晓这两个故事,从中受益,笔者不避担“重复、啰嗦”之过,予以转述。

故事的“制造”者,名叫徐文荣。徐文荣何许人也?浙江“横店集团”的创始人,现任横店集团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横店集团总公司社团经济局主席、中国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等职。横店集团下属子公司60家、孙公司130多家,上市公司4家,还有半紧密型和松散型企业1000多家,是中国特大型民营企业。

徐老晚年创办了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亚洲最大的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常年进驻的剧组有20多个,演职人员4000人以上,徐老规定,凡进驻影视城的剧组一律免费。之后,徐老又对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物产生了极大兴趣,由他投巨资创办并刚刚落成的50个民间博物馆,堪称全国之最。博物馆的所有建筑,都是从全国各地买来的古建筑,所有古建筑一律按原样复建。这些古建筑本身就是珍贵的古代艺术品,4万5千余件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等在内的文物置身其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动人心魄、蔚为壮观。

当徐老看到中国文物大量被损毁,甚至流落异邦,十分痛心,便下决心创办文物产业。按他的话说“为的是让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世代传继,永远弘扬”。但是他不懂文物,怎么办?“千难万险吓不倒英雄汉”,他奔走于全国各地,向专家请教,深入社会和民间收藏家之中,认真学习、调研,努力提高自己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一次,徐老带了几件古代瓷器来到北京,请中国收藏家协会科学检测中心主任、著名文物鉴定家朱震先生为其机测,所有瓷器经过科学仪器的检测,全部通过。但他还是不放心,又在北京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去横店进行鉴定。徐老安排这几位专家往返都乘坐飞机的头等仓,盛宴款待,还付给不菲的“劳务费”。几位专家看了徐老的古瓷器,一致认为“没有一件是真的”。

徐老不服,拿出机检报告给他们看,专家们竟然说朱震是“冒牌货”,他所在的单位是假的、根本不存在。送走了专家,徐老马上给朱震打电话,意在核对那几位专家所说的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朱震先生不作自我辩解,而是请徐老直接打电话给中国收藏家协会,予以质对。“中藏协”不仅肯定了有这个机构,而且证明朱震就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科学检测中心的主任。徐老痛心地感到,那几位“专家”做人太不厚道,于是委托朱主任帮他另找几位专家去横店为其鉴定。朱震找了孙学海等几位专家去了横店,这几位专家看了东西后,一致认为东西是对的,都是真品。

作为大企业家、经济学家的徐老,向来办事既执著又谨慎,为了弄清个中的原委,他把第一次请的那几位专家再次请到横店。酒宴之上,徐老拿出一件汝窑瓷器让几位专家鉴定,几位专家都说“不对”,徐老叫手下人把汝器拿走。一会儿,工作人员又送来几块汝窑瓷片,徐老再请几位专家鉴定,专家们看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是真的,是汝窑瓷片”。这时,徐老才对几位专家说,这些瓷片就是你们刚才看的那件汝窑整器砸碎以后的瓷片。说完,徐老离席而去,再也不见那几位“专家”。徐老做人是厚道的,他不但安排手下对那几位现了原形的伪专家以礼相送,而且不愿意说出那几位“专家”的真名实姓,说是要给他们留一点面子。

第一个故事讲完了,我想不用做过多的评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徐老在北京请的那几位专家,绝非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等闲之辈。如果是其他行道的专家,,出了那样的丑、丧了那样的德,肯定会有无地自容之感,至少要反躬自省一番。然而,对于那几位“专家”,却像吃了一碗“宽面条”似的,毫无愧疚的仍然在中国古陶瓷领域“叱诧风云”,装出一副满腹经纶的“正神”模样,肆无忌惮地屠戮中国文物。

回想近期较热的邱季端6000件捐赠事件,不难发现,邱季端的正义和善意同样也遭到了利益集团的冲击,事件中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质疑,可见一些人的用意。

故事二:体制内的某些专家,凡是见到民间收藏的古瓷器,不问青红皂白,一概结论为“假的”、“仿的”、“现代工艺品”,而且利用一切机会大肆宣扬作伪者的“神通”与“非凡技艺”,极力鼓吹现代仿品已经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特别是景德镇的仿制高手,更是无所不能。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徐老对这个现象又认真了起来,他带上一些原本是景德镇生产的古瓷器,亲赴景德镇,并放出风声,重金求仿。景德镇的仿家们听说来了大老板,个个心花怒放,谁都不愿失去发财的大好机会,一拨又一拨赶到徐老所住的宾馆,跃跃欲试。徐老把带去的瓷器放在宾馆的会议室,让仿制高手们观清楚、看明白。徐老的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仿得一模一样,至于酬劳要多少给多少。结果是来一批,走一批,个个满怀憧憬而来,扫兴失望而去,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敢接这桩活儿。难道他们心甘情愿“看着银子化成水”?非也,他们说“没有那个本事,仿不了”。

由于徐老的“认真”,仅用“四两拨千斤”之力,便彻底戳穿了某些“专家”的谎言,搬掉了长期横亘在古陶瓷鉴定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徐老终于相信了孙学海等有道德、讲良心、业务精的专家。所以,也才有了后来徐老在北京召集各大媒体,呼吁为孙学海正名,并号召推翻压在中国民间收藏家头上的“三座大山”。徐老说:“如今,民间收藏家头上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是,不接纳民间收藏的博物馆。他们当年从民间收集来的就是真的,别人从民间收集来的就是假的,没有这个道理。

第二座是良心坏的专家,他们就是要控制话语权,对仪器都不相信。

第三座是良心更坏的拍卖行。民间收藏家要联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翻这三座大山。”

如何辨识宋元磁州窑瓷:伪品缺少灵气表现拙劣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重要的窑口除了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和彭城镇以外,还包括河南的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登封曲河窑,以及江西的吉州窑等。这其中,磁县的磁州窑烧造时间最长,瓷器品种最为丰富,也最具代表性,是其他诸窑口的集大成者,其产品也令其他一批瓷窑相继模仿。现下,通常说的磁州窑器主要指的就是河北磁县的出品。在这个窑系之内,烧造的瓷器以黑瓷、白瓷、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等几个瓷品为主,其中以白地黑花的品种影响最为广泛。

磁州窑始烧于五代到北宋前期,宋中期是其发展期,在金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到元代,由于烧造方法趋于随便,制作粗糙而走向式微。由此可看到,宋代时,磁州窑胎质较坚硬和精细,一般胎壁见厚,胎色是青灰白色的。元代胎质就不如宋代坚硬了,较粗松,胎色呈灰黄色。磁州窑的瓷釉大部分是透明白色釉,在器物上看起来,白中微闪黄色,部分器微闪湖绿色。也有一部分黑釉器和绿釉器。磁州窑黑釉不是纯黑的,而是黑中透出褐色。磁州窑的白釉黑彩器都是釉下彩,黑彩貌似全黑,其实也不是纯黑的,而是在黑中微闪赭色。这种赭色较吉州窑器要显得深些(吉州窑器上更要偏酱红些),但也不到纯黑,特别是在起笔和运笔之处,放大镜下可清晰看出。磁州窑器器物釉面光润,彩上也能见润光。凡彩上无润光者,要谨慎。

磁州窑器一般都入过土,器物上应有被腐蚀的痕迹露出。釉面常见有细小开片出现,开片纹内可见土侵和腐蚀之痕。这种痕迹很自然,与用酸泡出的迥然不同。现代仿品也常故意制造这种腐蚀痕迹,但常会露出人工作伪的痕迹。仿品其器物釉面的光泽是死板的,或犹如油漆过一般,毫无灵气可言。腐蚀之痕常在刻花纹和转折之处出现。真品土侵由纹路侵入,常达于彩面,造成有一种白色云雾状物质覆盖其上,这种覆盖有多有少,无规律可循。由于是出土之物,露胎处点上一些热水,可嗅到土气。真品露胎处放大镜下看有一种似玉质的肥腻感,伪品则显干枯。

磁州窑的装饰工艺非常丰富,一种是运用刀具在器物上进行剔、刻、划的装饰工艺,一种是用毛笔在釉下画彩,还有一种就是黑釉器和低温颜色釉器等。在宋代,主要是黑彩绘画为常见品。在刻、印的纹饰中,以白地黑花为多见,也有素白刻花的。在鉴识刻、剔类器物时,要特别注意其剔露的胎体上要能见到有一些细小的裂缝不经意地散布在四处,这是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在刻剔的胎体上应留有刀痕,这种刀痕应是下刀干脆利落且刚劲有力的,在放大镜下,能见到在开裂的地方胎体呈肥腻状,且其中有褐色的铁质点子,这也是一个鉴识的特征。

磁州窑在明清到民国均有仿造,眼下更是有增无减。尤其是新仿之品,胎釉均与真品有很大差距,大部分以化学药品来伪造土侵和腐蚀之痕。伪品胎质常过细、过白,烧成温度过高,敲起来音质清脆。仿品釉色常过于清亮,化妆土也常过细过白,常成石膏或奶油状。伪品的绘彩和刻画生硬、拙劣,极易露出马脚。印花品线条模糊,珍珠地刻花颗粒大而均匀等等。总之,伪品缺少灵气,一般都表现得呆板、拙劣。因此,平时要多看真品,才能在市场上淘宝时,从比较中进行识别。

元代瓷器虽然没有款识但是有记事性铭文


元代瓷器虽然没有明清官窑的款识,但是元代瓷器上有一种特别的记事性铭文,它是一种记载有关该瓷器的性质、用途、订制时间、订制原因、订制者姓名等事项的铭文。它们大多是用墨彩(估计是含氧化铁的物质)书写在瓷器的底面上的,施护胎汁加以保护。铭文中,“某某”,“某某造”,“某某置”与“某某订造”是一个意思。他们是订造者,置办者,而非如有些文献所说的是制造者。

最知名的莫过于美国大德基金会收藏都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让我们知道了元代也有如此大器型花瓶。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六十二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元代瓷器里上赏赐瓷铭文

元代瓷器里底部有墨书铭文“赏赐”两字。显然,这些瓶、罐是作为赏品使用的。因为有一个“赐”字,应该是以元朝皇帝的名义赏给有功之臣的。这些瓷器的色彩都为青白或蓝白两色,暗含做人做官要清清白白的意思。

我发现的此种铭文按时间前后汇集如下:

一个元孔雀蓝地墨彩文姬归汉纹执壶有:“江南婺源县中云镇陈富貴置,至正八年六月谨记”。婺源縣,位于赣东北角,景德镇之东。

一个元青花加色八仙人物纹八棱形梅瓶有:“江南婺源縣中雲鎮陳富貴置,至正八年六月謹記”。

一个元孔雀蓝地墨彩牡丹花纹凤首流执壶有:“至正八年秋月吉日河东陈家亲造”。

一个元青花锦香亭故事纹罐有:“大元国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张文进”

一个蓝花金彩亚将军人物纹盘口瓶有:“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张文进造”。

一个元青花云肩纹大盘有:“至正八年秋月吉日河东陈家亲造”。

一个元蓝花青花龙马纹盘口瓶有:“至正八年秋月吉日河东陈家亲”。

一个元孔雀蓝地墨彩牡丹花纹盖罐有:“浮梁陳员外賀母親大人八十大夀,至正十一年訂造”。

一个元斗彩荷池纹盘口罐有:“浮梁陈员外贺母亲大人八十大寿至正十一年訂造”。

一个元青花鬼谷下山高颈大瓶有:“大元国至正十一年吉日张文进造”。

一个元青花三英战吕布高颈瓶有:“大元国至正八年吉日张文进造”。

一个元蓝釉白凤纹单执壶有:“大元至正五年造”。

此外,黄地五彩婴戏纹三系高足罐等七件延佑瓷器,在其肩上或身上有墨彩铭文:“延佑六年御赐五王府公用”。

记事性铭文对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是有价值的,所以我把见到的此种铭文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出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