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东方艺术明珠 霁蓝釉堆花撇口瓶

东方艺术明珠 霁蓝釉堆花撇口瓶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2021-02-12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藏品口径:16cm,底径:13.8cm,高:47cm

没有青花复杂的花纹,只依靠细腻艳丽的色彩,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单色釉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最高境界。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一代又一代的辉煌。霁蓝釉就像一颗蓝宝石一样,在瓷器的历史上闪闪发光。

霁蓝釉,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宝石蓝。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当清三代瓷器已经攀到了价格顶峰,单色釉瓷在波澜不惊之中成为收藏“宠儿”。拿霁蓝釉来说,频频出现高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2011年——纽约佳士得春拍推出的“戈登珍藏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及早期艺术精品”专拍上,99件拍品,成交率为94.95%,件数不多,但总成交价为2301.22万美元,其中一件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瓶拍至545.85万美元,被中国厦门谦记古美术馆竞得,也是目前所知霁蓝釉瓷器的新纪录。

2011年3月在纽约苏富比上,一只蓝描金开光粉彩花卉纹双耳瓶(高41.3厘米)从最初估价的1000万美元左右,到最后成交价为1800.25万美元。2011年6月在北京,其中高37厘米的御制宝石蓝地洋彩莲花如意万代尊,经过轮番的逐鹿,最终以7015万元落锤。

从蓝釉瓷器的市场情况来看,尽管历年来在海内外艺术品市场上拍的蓝釉瓷总量达数千件之多,但除去那些明显的赝品、仿品,以及来历不明、真伪难辨的器物外,来源可靠、流传有序的蓝釉瓷精品并不多见。所以市场上一旦出现顶级的蓝釉瓷精品,只要估价合理,总是会受到藏家的追捧。

宣亦艺术有幸征集到一只霁蓝釉堆花撇口瓶,藏品口径:16cm,底径:13.8cm,高:47cm。为撇口,束颈,长弧腹,腹下内收。通体施高温霁蓝釉,近底处由于积釉较厚呈紫黑色。用堆花技术堆成一棵具有艺术感的树,简洁大方。瓶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浓重而匀净深沉,釉面莹润,是蓝釉瓷器的精品,具备着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圈足内均施霁蓝釉,釉色艳丽,釉面匀净,有玻璃光泽。迎光照看深沉的宝石蓝中闪现着紫罗兰色的光晕,区别于唐三彩蓝色釉彩之浮艳。底部旋胎痕明显,露胎处,橙黄色的火石红厚重。单纯的霁蓝釉色调沉重,还加入堆花花纹装饰,使器物增加艺术感,堆花技术高超,看去具立体感。

藏品霁蓝釉瓷釉汁浓厚,质感凝重,色调均匀稳定,色泽深沉美艳,丽如宝石,莹似天霁。这是因为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价格比黄金都贵,其釉层极其肥厚。细观藏品发色蓝艳深重发色蓝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

晶莹的光泽极为瑰美,蓝釉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剔透素实雅观,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敲击时发出清悦悠扬的金属声,是“糯米胎”中的极品,蓝釉在工艺技术方面都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温润凝重,胎骨以其细腻而称“糯米胎”果然不负其名。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元)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元)

现藏扬州博物馆,该瓶为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

梅瓶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渐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梅瓶腹部刻划出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其纹饰为俗称的赶珠龙纹。龙环绕于瓶身一周,龙首上仰,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显得炯炯有神。以蓝釉点缀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更显突出,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张口吐舌,露出利齿,上、下颚唇边卷翘,颈部细长,有一束长鬣作飘拂状。背部背纹动感鲜明。伸出的四肢指尖锋利。辅助纹是四朵火焰形云,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叱咤风云之势,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

梅瓶造型秀美,纹饰精美生动,蓝釉呈色鲜明纯正。高温蓝釉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颜色釉增添了新品种,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赏参考:蓝地金彩三管葫芦瓶(清-景德镇)

霁蓝釉瓷器市场价格,霁蓝釉描金花鸟纹长颈瓶


霁蓝釉描金花鸟纹长颈瓶(议价)

清代(乾隆)

高43cm口径4.5cm底径12cm

圆口,细长颈,溜肩,腹身圆鼓,通体施霁蓝釉,绘通景式金花松树纹图案,底部浅圈足,内有青花六字方形篆书款。

长颈瓶历史拍卖记录回顾:

拍品年代拍品名称拍卖价值

清雍正胭脂红长颈瓶9200万

清乾隆天蓝彩地金彩2194万

清乾隆松绿地粉彩赶珠1916万

北宋官窑粉青釉长颈瓶1600万

清珐琅彩花鸟纹长颈瓶1380万

清雍正斗彩纒枝番莲纹长1074万

瓶器解析:

陶瓷瓶是陶瓷制成用于盛放液体的容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早期的瓶多为尖底圆腹细颈,肩上有供穿绳用的耳或系,显然是用于垂直方向汲水的工具。典型器物如1971年甘肃陇西出土的一只新石器时期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彩陶尖底瓶。后来瓶逐渐演变为高身深腹平底,除做实用工具外也具有了装饰功能。历朝历代瓶的造型丰富多样,如隋唐时的双龙饮或双腹并联的传瓶,五代时江浙一带颇为流行做冥器用的多角瓶,取其谐音“多谷”,寓意吉详。两宋时出现的玉壶春瓶和梅瓶本来是酒具,因其型制潇洒儁秀,自元以降逐步演变成纯装饰瓷。清代是瓶类发展的顶峰,此时的瓶其实用价值已渐渐退化而装饰功能占了主导地位,如天球瓶,橄榄瓶,棒槌瓶,观音瓶,灯笼瓶,柳叶瓶,胆瓶等。特别是乾隆年间烧制的转心瓶更是被誉为国宝。

绿地粉彩婴戏纹双螭耳撇口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5cm,口径26cm,足径24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撇口,束颈,颈上饰一对螭耳,折肩,腹渐敛,圈足。瓶内施淡绿釉。外颈部饰淡绿釉粉彩缠枝花纹,间绘蝙蝠衔 “寿”字、“卍”字纹带,并分别以云头纹、变形莲瓣纹为上下边饰。螭耳上饰青花点珠纹。肩饰粉地粉彩回纹一周。腹部的主题纹饰为白地粉彩婴戏纹,描绘了在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洞石花卉之间,众多的婴孩嬉戏其中,他们有的燃爆竹,有的骑纸马,有的耍龙舞鱼,有的吹奏乐器、敲锣打鼓,气氛十分活跃。主题纹饰的上边饰粉彩如意云头纹,下边饰如意云头纹和折枝花卉纹。足墙上饰粉彩回纹一周。足内施白釉,书“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

瓷瓶的螭耳仿商代青铜器,颇具古意。主题纹饰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此瓶形体硕大,器形规整,釉彩亮丽鲜艳,纹饰细腻生动,意境欢乐喜庆,是乾隆官窑器中的精美之作。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赏析


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绝世珍品“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

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也被誉为“瓷器之乡”,足见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历史上的地位。多姿多彩的瓷器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举之一,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历代皇帝精心收藏的一件件瓷器珍品中也不乏看见龙纹瓷器,中国人把对龙的崇拜一笔一笔描绘在瓷器身上,可知瓷器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龙文化的代表。

我国瓷器品类繁多,造型各异,各个朝代的瓷器都有着其自身显然易见的特色。从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元明清时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元代的历史前后不过百年,由于战乱纷纷和年代久远,流传至今的元代瓷器也很少,可见它的历史性、艺术性、珍贵性,堪称汉民族陶瓷艺术的瑰宝。元瓷器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古瓷在交易场上屡创新高,但价格动辄上百万元。因此,藏界的目光渐渐转移到当代名家瓷器上,推动了当代名家瓷器近年来价格稳步上涨。一些瓷器价格平均年涨幅达30%,还有一些名家作品的价格甚至一年上涨了3倍。就近日倍受业内关注的一只“清乾隆粉青釉浮雕龙纹罐”交易出9420万港元惊人天价,打破了清单色釉瓷器交易纪录。

天价频传,吸引了更多藏家为瓷器驻足。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藏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瓷器这一中国独创的艺术品的价值也水涨船高,保持着每年20%的涨幅。在瓷器收藏领域,明清古瓷如今已不再独步天下,元代瓷器的价格上涨速度远超过其他瓷器,几乎是一年增值一倍,成了收藏市场新的“宠儿”。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到一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藏品高:28.4cm,口径:7.5cm底径:10.4cm。经过国际考古物理研究会香港检测中心的权威鉴定,认定此藏品是稀罕真品。藏品花口瓶,细颈,双耳,球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釉轮下沉扩散,浓处锈斑凝聚,釉质充满历史过渡性。

藏品上的装饰繁缛细腻,造型优美,画作精细入微,图案逼真。其花口刻着三朵火珠纹,瓶颈刻有匀称的芭蕉图案,肩平处刻着一圈如意祥云;最妙处就是腹部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的神龙。龙身修长而显矫健之气,尾端作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坚而利线条遒劲、自由奔放,浓淡有致、粗细得当。神龙气宇轩昂、体态轻盈、屈躯蟠舞、呼之欲出,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身披火焰纹,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历代帝王的精神支柱,龙的形象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智慧。藏品瓶身绘一条追云蹈光的游龙,笔法自由,勾捺晕点,运用自如;龙纹须发腿毛飘动,云彩光势更加强了龙的动感,蓝白相映,别有一种率真洒脱的神韵,反映了元代瓷匠高深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的工艺技巧。

瓷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象征,积淀着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向前的精神追求。古瓷是物化的历史,是先进文化与文明的证明。无论古今中外,中国瓷器都拥有众多的收藏爱好者,拥有一件珍稀罕见的瓷器珍宝,是每个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精美的瓷器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收藏价值,受到收藏者的追捧,所以它的市场空间特别大。古瓷精致高雅,人见人爱,观赏性好,易于收藏。这款绝世奇珍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为大元年制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今价值连城的“龙纹芭蕉双耳花口瓶”横空出世,各大收藏家你们准备好这场“争夺之战”了吗?

北宋婺州窑青瓷堆纹瓶


陈列在浙江省永康市博物馆的北宋婺州窑青瓷堆纹瓶(图1),1980年出土于永康市西溪镇棠溪村的一座北宋古墓。该瓶通高38、口径9、底径10.3厘米,通体施淡青色釉,宝塔形盖,口(图2)微敛,长颈,腹部束腰,呈阶梯状,是婺州窑堆塑艺术的代表作。

瓶体从颈至腹部分三层捏塑粘贴,每层级宽约4.5厘米,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其中,上层为抬棺材者,领头者举幡而行,抬棺者步履稳健,心情沉重,但形态自然;中层孝子、孝女等24人,痛哭前行,神情极度悲伤,乐队敲锣吹笙,为死者送行,行于其后;下层贴塑生肖动物羊等9只作为死者随葬品。它造型精致、制作精良,不仅反映了当时婺州窑的工艺顶峰,也反映了宋代时期的民间丧葬风俗。送葬仪仗队伍采用写实手法,造型生动逼真,为研究宋代地方丧葬习俗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实物资料。同时人物形神皆备,动物活灵活现,完美体现了婺州窑堆塑艺术风格,是婺州窑以堆塑见长的现实作证,从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浙江古代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早期的原始青瓷均有以堆塑来装饰作品的习尚。其中以堆塑艺术见长,并以此为鲜明个性艺术风格的窑系当属婺州窑。婺州窑是唐、宋时期我国六大青瓷地方历史名窑之一。婺州窑烧制年代早,瓷器种类繁多,制瓷工艺先进,以精美的堆塑附丽于朴素的器型之上,形、塑相得益彰。永康是古代婺州窑系中的重要成员。永康市内婺州窑址众多,在婺州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永康市博物馆,还收藏有800多件婺州窑瓷器,这些瓷器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永康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民间习俗情况。

那婺州窑为什么以精美的堆塑见长呢?这应与婺州窑所在的金衢盆地的土壤富含铁质元素有关。含铁丰富的瓷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再加上婺州窑的窑工掌握熟练的堆塑工艺,才能创造出精美的堆塑艺术品。

漫谈湖田窑变形花口碟


青白瓷因“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名满天下。湖田窑是宋时烧制青白瓷最为著名的窑场之一。相较于其他窑口的青白瓷,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色釉纯润清雅,胎质洁白细腻,胎薄而坚实致密,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清澈如湖水,莹润似玉器,素有“饶玉”之称。宋女词人李清照《醉花荫》说:玉枕纱厨。这件如冰似玉的花口碟(见图),就是湖田窑所出的青白瓷。

此器呈六瓣花口,直径12厘米,下承圈足。通体施釉,釉面不开片,釉色白中略微闪青,莹润似玉,晶莹透亮。内壁光素无纹,底心与周壁为一整体。外壁有六条纵向划痕。圈足上遗有紫金土垫烧痕迹。胎质洁白细腻,胎薄而坚实致密。迎光透视,光照见影,釉层高度透明,玻璃质感强烈。此器在入窑烧制过程中,在烈火的历练下,因胎体过于细薄,釉料相对于胎体显得较厚,胎和釉在火焰的烧灼下出现了力的不均匀分配,器壁的一面向上折起高出对面器壁4.8厘米的变形现象。因此,这件花口碟其实已经不再是常见的碟,而是一件变了形的有着独特个性的青白瓷。这样一件在烧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废品,虽器型变形,但妙处在于在胎体的变形过程中,胎釉的结合却是恰到好处,没有出现一丝的缩釉,爆釉,釉色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呈现了脱胎换骨的凤凰涅磐,变得极为晶莹透亮,单从釉色看这已是湖田窑精品瓷中的一级釉色。自然的神奇给这件外形上的“废品”赋予了它最美丽的釉色。

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因有颗粒杂质,温度不均匀,厚度不均匀,一边重一边轻,有震动,材质达不到要求,局部膨胀等原因而使瓷器变形。该器物整体没有开裂,没有起泡等其他缺陷,可以排除因温度的变化过快这一原因。根据该物是从匣钵中切割出来,圈足的外围一圈粘连在匣钵上这一现象,笔者推测应是在匣钵中用紫金土垫片时不平,在装窑过程中发生了震动,从而使它产生了局部的变形。宋湖田窑产品瓷质优良,由瓷石一种原料制胎,由于胎土淘洗精细,加上土中含铝量较高,从而在胎的结构上可塑性很强,经高温焙烧后引起的废品率已有所下降。

这样一件废品湖田窑花口碟因其釉色之精美,意外地彰显了变形后的个性美,又因它“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清雅,成为一件极好的湖田窑器标本。

元、明、清霁蓝釉瓷器如何鉴定和区分?


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一、元代霁蓝釉浅浮雕鱼藻纹瓶鉴赏

敞口,束颈,溜肩,肩下渐收,圈足。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方。胎骨坚质细腻,通体施霁蓝釉,釉面肥臾莹润,釉色蓝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浅浮雕鱼藻纹,水藻摇曳,鱼儿畅游,悠然自得,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时期,霁蓝釉盘

宣德朝所烧的霁蓝釉,色调纯正艳丽,酷似蓝宝石的颜色,因此又名宝石蓝,与红釉、甜白并称为宣德时期三大高温单色釉品种,历来即享有很高的声誉,传世品较为少见。

盘内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纹明显。外壁满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釉层垂流显露白色胎骨,蓝釉发色纯正,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是宣德朝霁蓝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时期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三、成化至正德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 ,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总的来说,目前霁蓝釉瓷器清代的价格走向是比较高的,因为数量的原因限制,有人去需求,才有会炒作,有了炒作,才会有热度,有了热度,价格自然上去了。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赏鉴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短发美女”或是母系氏族崇拜的“祖先神”

在目前已经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人头雕塑中,最为精彩的要数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见右图)。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腹部以上施以淡淡 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 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瓶体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

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头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

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塑有人像的彩陶瓶仅此一件,该器物也许和原始宗教祖先崇拜有关,或是母系氏族崇拜的“祖先神”。

从制作手法上看,这件彩陶瓶上的圆雕人头像已运用了雕镂、贴塑、刻划等不同的雕塑手法。脸部五官的位置安排得均匀恰当,整体布局和谐完满,头像体、面的 区分和转折关系明显,而且着重塑造大的体面,注意造型的整体感。这种将小的体面归纳概括在大的体面上简练的艺术手法不断得到继承发展,成为我国雕塑艺术传 统的优秀特点。

这件陶器对于人类的面部造型,表现得非常生动。虽然形象单纯,风格质朴,但都能面目传神,并富有雕塑造型的体积感,说明原始时代的雕塑技术以及对于现实中的人的表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体现着远古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

这种象形陶器,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美的创作意识中,结合日常所见而创造出来的尚未脱离实用的原始雕塑制作,对于后来的青铜器中多见的象形器物影响很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