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 导航 >

马未都先生说宋代“官窑”瓷器!

马未都先生说宋代“官窑”瓷器!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宋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1-03-01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官窑”瓷器是它所处朝代顶级审美的凝聚

马未都:宋瓷藏得很深,看着很简单,宋徽宗我印象中是富了八代,富的就没边了,宋代的美学呢就化腐朽为神奇对吧,本身是个毛病,瓦刺军他就是来捣乱的,他是碎你们家玻璃没想拿东西的人,宋(代)人呢就觉得文化是可以治国的,他有他天真的一面。

解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皇帝无疑是最鲜亮的角色,他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渴望占据世间的奇珍异宝,进贡者们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官吏们汇集能工巧匠打造人间珍奇,以搏君王一笑,大部分中国瓷器中的极品也毫无例外地被收入了帝王之家,由于皇家对既实用又美观的瓷器钟爱备至,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器的窑场,史称“官窑”,这些“官窑”便是中国瓷器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为皇帝对珍宝的探索与追寻是没有止境,也是不惜成本的。“官窑”瓷器是它所处朝代顶级审美的凝聚。

王鲁湘:现在我们中国玩瓷器的人啊都热衷于捧明三代,清三代的景德镇官窑,特别是彩绘瓷啊,但是也有一种声音包括国外的很多的一些博物馆,也仍然认为中国瓷器的鼎峰应该说还是在宋瓷,您怎么看?

马未都(收藏家):那肯定是宋瓷,因为为什么现在的人喜欢明清的瓷器呢?是因为明清的瓷器简单,人入门都是从简单起嘛,这个简单,这个热烈,看得懂,这画一个大牡丹,呀画得好鲜艳呀,这画一个金鱼,这金鱼画得好漂亮啊,他不就买了嘛,那么宋瓷它没这么复杂,它不是没这么复杂,它思想上复杂,它藏得很深,看着很简单,所以他就不容易去喜欢,因为我们要说宋瓷比明清(瓷器)好我必须要说出道理来。

王鲁湘:对。

马未都:不能张嘴就说我宋瓷比明清好,我觉得宋瓷好就好在它包含了它的哲学理念,而明清瓷器里是没有的,因为宋代瓷器呢甚至宋代艺术呢在中国的这个大朝代的历史中,我们可见的朝代的历史中它是唯一独特的是它官民两套(审美)系统,就是我们的审美明代、清代都是官民一套(审美)系统,就是皇上跟老百姓喜欢的,是一样的东西。

王鲁湘:玩一样的东西。

马未都:玩一样的东西是吧,老百姓找一个好玩的送给皇上玩,那么宋代不是这样的,宋代的这个就说瓷器官窑系统跟民间完全不一样,民间是民间系统。

解说:宋代被公认为是我国陶瓷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而两宋官窑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宋瓷烧造的最高水准和审美的最高境界,宋代官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除五大名窑外还有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窑等等声名远播的民间瓷窑。

王鲁湘:宋瓷与其他朝代瓷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整个宋王朝存续了三百多年里一直流传有两套审美系统,官窑一套、民窑一套,官窑的审美其实就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宋代的青瓷将这种审美集于一身,它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精神至上,强调的是一种内心感受,青瓷因为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得以提倡,后来发展成为宋代官窑美学的写照,宋代民窑的审美跟官窑完全不同,百姓都比较实际,强调的是世俗的感受,因此呢民窑瓷器大多重纹饰,看起来比较艳俗,绘画、书法等等艺术手段都被运用到了瓷器装饰上,比如民窑瓷器对文化的装饰就特别感兴趣,就是因为这种表达既直接又可以取悦大众,自然受到市场的欢迎,官窑、民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构成了宋瓷美学的丰富多彩。

解说:宋代官窑中除定窑产白瓷外,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全属青瓷系,熟悉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我国陶瓷业在宋代已经全面发展,并非只有青瓷一支独秀,定窑以白瓷闻名,北宋前期定窑白瓷以精湛的印花工艺风靡全国,一度成为“贡瓷”,但在北宋晚期却被青瓷取代,黑瓷在宋代的影响也很大,宋人崇尚品茗,宋代的茶不同于现代的茶,沏出的茶以出白沫为佳,所以宜用黑盏来进行考较,因此盛行黑釉茶盏,但是黑瓷也一直没有成为“贡瓷”。由此可见宋人对青瓷情有独钟并非偶然的,既然不是技术上的原因,那么青瓷因何胜出呢?

王鲁湘:他为什么不选择纯白?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这个整个中国瓷器的发展上头有一个向玉靠拢,向玉进行追求的这么一种努力是吧,那么白玉应该是好像是最好的,然后青白玉次之,但是到这里它显然是朝着清白玉在走,你看特别一些好的官窑和汝窑的东西你在一个好的那个光线角度里头就跟青白玉是一样的呀。

马未都:对,那我觉得是这个一个最高统治者的一个追求,因为白的东西呢一旦走到头就一览无余,白本事是一个很难追求的,你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就中国人第一次把瓷器烧成真正意义的科学意义的白。

王鲁湘:白瓷。

马未都:是(南北朝)北齐时期,但它非常不普及,而且它的堆釉的地方呢非常的厚,玻璃感极强,玻璃感极强的时候呢它产生一种青绿色,到了唐代,唐代邢窑(白瓷)的出现它也有一个摸索过程,当它烧得非常完备的时候它的邢窑(白瓷)也不是真正意义的白,它是带有青色的,带有一点闪青的一种白。

王鲁湘:闪青,对,对,对。

马未都:(北宋)定窑的白跟邢窑的白有一个不同就是它呈现黄色,这个黄色呢我想是它无奈之举,当时他很希望它烧白,但是烧不白,略微的有一点黄,那么定窑的持续时间有点长,它这个长是跟前后衔接,就是它直接跟(唐代)邢(窑)衔接,那么你从这个时候开始算的时候就非常长了,三百年以上的这个历史呢就让人产生了一种很简单的厌恶感。

王鲁湘:对,审美疲劳。

马未都:对,对,对,审美疲劳这个词非常好,就开始疲劳了,为什么汝窑在官窑之后出现呢?就因为汝窑能达到官窑所达不到的效果,官窑还是发灰。

王鲁湘:发灰。

马未都:还是没有那个青的那个感觉出来,真是到了汝窑的时候才能出现真正意义的青。

解说:宋徽宗笃信道教,他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在位期间曾大力推行道教,在道教仪式中给天神写的祈祷词叫“青词”,又叫绿章,写“青词”绿章的纸呈淡淡的蓝灰色,也叫天青色,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的宋徽宗的审美,而宋徽宗又将他的个人审美倾注到他心爱的青瓷中,天青色的汝窑瓷器制出来后,自然成为宋徽宗的最爱。

马未都:宋徽宗的艺术修养,我们在中国的皇帝中如果排行,排艺术不排政治才能,政治才能你不用排,他肯定在后头,艺术才能徽宗不排第一也得排第二,他是艺术造诣非常高的。

王鲁湘:对。

马未都:我印象中是富了八代了,那这富八代就富的就没边了,所以他就开始完全沉浸于艺术当中,他能够写一笔好字,画非常高等级的绘画,就是他那绘画你今天看也是高等级的。

王鲁湘:高等级的。

马未都:对吧,他的技法,就他对艺术的理解,他的艺术的修养是非常高的,这个是别人不能跟他比的,我们说的别人是指别的皇帝不能跟他比的,那么他在一国之君的权力下,他当然要有所创新对吧,他不受别人影响,他觉得瓷器就应该是这样,所以就造成了宋代尤其北宋晚期官民两套的审美系统,这在中国极为独特,对吧,官方是,我跟你那不搭介,我喜欢的东西你也不用喜欢。

王鲁湘:对。

马未都:我也不强迫你喜欢,你也别追,换句话说你追也追不上,你一看说这有啥好看的。

王鲁湘:对,你也不喜欢。

马未都:宋瓷藏得很深,看着很简单,宋徽宗我印象中是富了八代,富的就没边了,宋代的美学呢就化腐朽为神奇对吧,本身是个毛病,瓦刺军他就是来捣乱的,他是碎你们家玻璃没想拿东西的人,宋人呢就觉得文化是可以治国的,他有他天真的一面。

官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位居第二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出品最精,传世却最少,因此最受藏家追捧,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开窑时间前后仅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出品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汝窑瓷器的釉面上浮现着许多小气泡,因为汝窑的消失这一工艺也随之失传,后世的人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的考古发下,才将其中的奥秘大白于天下,原来汝窑在釉料中使用的玛瑙,汝窑瓷器中散布着的梦幻般美丽的微小气泡正是玛瑙在遇热分解后产生的,在釉料中加入玛瑙使汝窑瓷在特定的光线下焕发出七彩纷呈,灿若星辰的美感,因此汝窑瓷器也就有了“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美称。

官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地位仅次汝窑,官窑瓷器的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为青绿,官窑瓷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紫口铁足”,官窑上大多布满了不规则的纤细裂纹,也就是常人所说的开片。

王鲁湘:就是我们看到其他的窑口的时候啊,那个釉啊都是比较薄、玻璃状,我想刚烧出来的时候一定是那个光芒啊很刺目对吧,很刺目,但是这个官窑、汝窑是乳浊釉,釉非常的厚是吧,釉非常的厚,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工艺呢?而且会喜好这种工艺呢,当时它怎么创烧成功的我们今天是一个谜,因为它没有前因后果。

王鲁湘:对呀,前面没有来路啊。

马未都:没有来路,横空出世还不说吧,这个点啊就是还特别狭小,就没法扩展,就那么几十年的时间。

王鲁湘:连山寨版的诞生都没有机会。

马未都:都没有,对,没有机会,我想在(宋)徽宗被俘虏之前可能这东西没出过宫廷,就没有出过宫廷,那么从我们对北方的陶瓷的就今天的了解来说呢,我们实际上我认为啊我们知道的历史啊百无一样,就都到不了一样,能知道百分之一就不错了。

解说:在今天已经发现的近两百处古代陶瓷遗址中,属于宋代的窑址大约占了七成,由此可见宋代陶瓷业的兴盛,但位列宋五大名窑前两位的汝窑和官窑的窑址却一直存有争议,上世纪八十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被发现,关于汝窑出处的争议总算尘埃落定。而北宋官窑的窑址却一直成谜,有研究学者认为,北宋官窑窑址应该就在都城汴梁附近,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将汴梁旧城以及整个黄河下游淹没,有很多文化古迹就淹没在了黄河故道之下,这或许就是北宋官窑窑址难寻的原因。

王鲁湘:就是汝窑也好啊,官窑也好啊,实际生产出来的这个物件啊没有多少实用件。

马未都:对,摆设多。

王鲁湘:都是以摆设多,而且器形都以小型器形为多,那是也就是说当时候的皇上的生活用瓷还是另外一套,是不是还是比如说是定窑的好的东西。

马未都:现在不敢说,我觉得呢有一个可能就是官窑系统中你比如就是宋官窑系统啊,就是宋官宋,汝官窑系统中呢碗盘还是见的,你比如说有个碗,非常漂亮的碗,那么因为餐具这一类很容易被打碎,被使用掉,另外一个呢它北宋官窑和北宋汝窑非常难保存下来是因为金兵的入侵。

王鲁湘:破坏。

马未都:他们跑的时候宋室南渡的时候瓷器是绝不可能带的,瓷器又重又容易破损,谁没事带瓷器啊,所以这部分的东西基本上都在金兵的这个胜利品中,是吧,慢慢使吧,金兵当时可能拿这碗吃完饭破了就随手就扔了。

王鲁湘:这完全可能。

马未都:就没当事嘛。

王鲁湘:对对,对。

马未都:所以我们今天保留下来的呢可能艺术陈设的会有,为什么呢?觉得这东西也不能使,摆着,反而留下来了,如果你说这就是一个碗,那拿来就用了,有可能是这种。

解说:北宋的汝窑和官窑都是宋徽宗在位期间开始烧制瓷器的,宋徽宗执政二十几年,汝窑与官窑烧制精品的时间也就仅有二十几年,瓷窑规模本来就小,出产更少,后又遭逢兵难,接下来是一千年时间的淘汰,汝窑、官窑瓷器能有少量存世实属不易,因而后世藏家会用珍若拱壁、寥若晨星这样极有分量的词汇来形容汝窑、官窑瓷器的珍贵。

王鲁湘:现在为什么在整个这个欧洲、北美还有我们真正中国的一些比较高雅的一些收藏家,搞瓷器史的人都会认定这个在北宋的这个瓷器中间它达到的那一种美学的境界,后来就不可重复,或者是就怎么也体现不出那种韵味了是怎么回事呢?

马未都:我觉得后面呢这个主要是历史不给我们这个机会了,到了明代以后呢明代虽然有复宋的愿望,但什么东西都没长成的时候落到宣德这个皇帝身上呢,宣德只有十年,宣德是个最善玩、贪玩的皇帝,所以几乎断送了明朝,明朝不是偶然的因素,明朝到宣德后期就结束了,到正统,一被瓦刺军抓起来这个明朝到此就结束了,结果瓦刺军这人呢也不善于统治,我觉得瓦刺军就没想夺取政权。

王鲁湘:他没想过要中原。

马未都:对,他没想过,他不想,他就是来捣乱的。

王鲁湘:来捣乱的。

马未都:他是碎你们家玻璃没想拿东西的人,所以呢这个明朝后面呢就这么不停的这种你不能算它苟延残喘,但是呢明朝还是没有拿出一个非常高等级的国策,还是一种将就,所以明朝的艺术整体看下来再怎么着跟宋代呢,因为宋代有很多东西没保留下来,咱们看不到,比如说我们看不到真正好的宋代的家居,看到的都是图画,那么它没保留下来我们能看到明代保留下来的实际上比如我们常说的一个词汇,明式家具,实际上是宋式家具对吧,是宋代的风气延续到今天。

王鲁湘:宋代趣味的延续。

马未都:对。

王鲁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整个实际上宋朝的瓷器之所以出现这一种昙花一现是吧,留下来的东西这么少,存世的时间这么短,而且当时影响的范围真正使用它,欣赏它的人的人群的范围是如此的高端和窄小,但是不管怎么样,它是整个宋代的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经济、科学、技术种种东西一个综合的。

马未都:集中表达。

王鲁湘:集中的一个表达。

马未都:对。

王鲁湘:所以这是它的可贵性。

马未都:为,这个多层面的我们过去很少这么想问题,觉得一瓷器就是个瓷器,撑死了科技革命,对吧,科技上做的如何登峰造极,没有想过就是宗教对它有什么影响,是吧,哲学、美学对它有什么影响,都没想过。

解说:如果说宋代是一个“瓷器的时代”的话,那么宋瓷瓷釉上所体现的艺术特色与工艺技术就是这个“瓷器时代”的特征,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美,这其实是受益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以汝窑、官窑为首的宋代五大名窑,正是将这种自然朴素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王鲁湘:汝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名气最大,南宋人叶寘在《坦齐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顾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这是南宋人的记载,他生活的时期离北宋很近,所以这段记载非常可信,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可今天呢我们究竟有多少汝窑瓷器存世呢?汝窑瓷器的统计无法做到精确,因为呢有个别汝窑瓷器在私人手中未必能统计到,目前有一个比较可靠的统计,说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这些汝窑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都有汝窑收藏和陈列,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马未都等名家来莞教鉴赏


陶瓷类藏品众多,拥有一定的鉴赏知识尤为重要。

这两年,宣纸在收藏界异军突起,价格年年看涨,从2010年至今已经4次提价,每次平均涨幅都在20%以上。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宣纸,更是价格堪比黄金。随着宣纸价值的日益凸显,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收藏和投资者,炒作者大多是投资客。据业界人士表示,热钱流入已经为宣纸价格暴涨的主因,含有很明显的炒作因素,收藏者应谨防落入炒作宣纸收藏的陷阱。

民间资本富足的东莞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其中有些初涉收藏界的藏家误买了一些赝品或价值不高的藏品,为此花了不少冤枉钱。有鉴于此,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与国家人保部合作的“艺术品收藏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将于7月23日在莞开班,为期一个月的课时还将请来马未都、翟建民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收藏名家前来授课,开讲如何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洞察自持艺术品的升值潜力等备受藏家关注的问题。

莞唯一经部委认可的专业培训班

旗峰山艺术博物,继2010年成功举办第一期职业艺术品鉴赏培训班后,再与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合作,共同举办2011年第二期“旗峰山艺术品收藏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培训班采取非脱产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只招收25人的小班授课,向藏家介绍艺术品鉴藏知识和市场的前沿趋势。

该研修班的相关负责人石小姐告诉记者,“我们办的这个研修班是东莞唯一一个经过国家部委认可的专业培训班”,旨在将收藏经营观回归为传统文化艺术鉴赏与国际投资经营思维的完美结合。

她还介绍,该班将邀请马未都、翟建民等收藏名家及单国强等多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坐镇讲课,师资力量也是经过人保部审核批准的。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者,还将获颁发由人保部认证的《职业艺术品鉴定师和评估师》。

结业后将定期举办艺术收藏沙龙

该研修班分为基础课、书画类、陶瓷类、玉器、杂项及考核这几个部分,总计60学时。学制一个月,每个周六、周日上课。学费每人8800元,其中2200元为人保部《C ET T IC职业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认证费用。石小姐介绍,“如果不参加考核认证只需交6600元。”她还表示,同样的课程和师资,清华大学的收费为26800元。而该馆举办这个研修班不为盈利,只是为了活跃文化收藏氛围。

据了解,原本预想的培训对象主体为各大文物市场的古玩艺术品的经营者、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经理人等业内人士,但是从参加上届研修班的人员构成来看,以本土的业余藏家居多,他们多为公司高管和企业家。

石小姐称,除了在课堂上融入国外与本土案例分析,专家教授与学员全程互动等强化教学实效外,在该班结业后还会创建学员艺术收藏俱乐部,定期组织联谊和举办艺术沙龙。

■资讯

徐悲鸿作品亮相上海拍场

南都综合报道,继《猫》、《双飞神骏》、《奔马图》后,又一徐悲鸿的名作将在拍场亮相。7月22日至24日,上海和润2011年首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在上海延安饭店举行。本场拍卖会共推出700余件作品,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徐悲鸿的《苍鹰图》。创作于1943年秋季的《苍鹰图》,延续了徐悲鸿一贯雄厚有力、激情蓬勃的画风,纸上苍鹰气势激昂,犹如将要脱纸而出,搏击长空。

杨小彦风景油画展开展

一场极具异域风采的油画展“素山-老彦风景油画展”将于7月15日至8月10日在莞城美术馆举行,展出的正是加拿大籍华人艺术家杨小彦的风景油画。杨小彦笔名老彦,是一位视觉文化学者,曾任岭南美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早年移民加拿大的杨小彦,凭借多年累积的扎实美术功底,结合自身对单纯质朴色彩的追求,北美的落基山脉在其笔下被描绘为一幅幅雄浑且苍茫的风景油画。

马未都瓷之色诠释十种单色釉瓷器


中国陶瓷器皿的发展,几乎是一个容器革命的历史。人类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容器的革命。最原始的人类,自己的两只手,就是最简单的容器,捧起水就可以喝。容器的革命不停地前进,陶瓷就是中国文明史发展和进化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容器,其中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和历史的文化背景。马未都谈瓷之色,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经典的十种单釉色瓷器

中国人发明陶瓷有一个久远的目标,就是希望烧得更白一些。陶瓷的两大装饰手段是釉色和纹饰,釉色是抽象的,而纹饰比较具象。陶和瓷之间有很大的科技上的差异。今天说的瓷器在科学上是指有一定的透光率,很低的吸水率,在高温下形成。一般情况下,陶瓷的瓷器上一定有釉,釉色就成为一个外衣。

用釉色这样的一个角度去思考陶瓷,我想对理解陶瓷应有很大的帮助。在古人的想象中,理论上来讲,白是起点,黑是终点。但是在烧制的追求上,白一开始就是追求的终点,人们追求尽可能地烧白,白瓷是中国人追求陶瓷的一个终极目标。在陶瓷初创的时期,烧一个白瓷是非常难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法儿将自然界的杂质去掉。一般来说,所有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的成色,金属在高温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我们知道那就是金属成色的作用,包括彩色的玻璃也是这个原理。

1、白瓷:源于对纯粹的追求

追求白瓷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减法。我们希望把白瓷烧白,就是把杂质去掉。自然界中铁的含量超过2%的时候,瓷器就开始渐渐变成青色;一直上升到6%的时候,大约就变成了黑色;在2%到6%之间,就是颜色程度不同的青色。所以白瓷中铁的含量一定要低于2%。如果我们把铁的含量控制在2%以下,瓷器就会呈现出白色。大约是在北齐,北朝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烧造出相对意义上的白瓷了。这时的白瓷一般情况下,在釉厚的地方,白碗的中心部分,以及足的转角部分都会呈现青色,表明还有一定含量的杂质。就是铁质,存在釉色之中的痕迹。

古人烧造这种白瓷的动力源于我们对于纯粹的追求。所有的追求一开始总是简单而纯粹的。在中国人烧造出科学意义的白瓷之后的1000年里,欧洲人才能烧出真正意义的白瓷。欧洲,包括中东地区,很长时间之内都还只是釉陶,就是上釉的陶器。釉陶的强度是很低的。

中国瓷器强度非常高,在生活中使用时可以感受到,但釉陶做不到这一点。在佳士得的拍卖录上,我看到大量的中东十世纪到十四世纪之间的釉陶都是破损的,很少有完好的。但中国这一个时期的瓷器完好的非常多。北齐时,我们就已经烧出来很多的白瓷。

紧接着后面就是唐朝,唐朝的白瓷占中国的半壁江山,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是青瓷,北方是白瓷,南边是越窑,北边是邢窑。唐代政治中心在北方,高科技的东西比较贴近政治中心。使中国人在陶瓷美学上的造诣大大上升一步的,就是邢窑的出现。观复博物馆有一个《瓷之色》的展览展出了很典型的邢窑的作品,其中有非常白的罐子,做得非常的盈润。今天你看到的感受不一定非常强烈,但是设身处地在1300多年前,那带来的就是非常有冲击力的感受了。当时的白瓷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确立了官窑的雏形。

30年前,我喜欢陶瓷的时候,全世界写有“盈”字款的仅有三件。到了1990年代我去香港时,在一个著名的古董店里看到一个刻着“盈”字的碗,当时一看就知道是真的,心里忍不住狂喜。心想跟这个店家商量要怎么买,出的价当时是很贵的,费了很大劲才买下来。当时以为我买下的那件是第4件,其实现在连第400号都排不上了——因为带有“盈”字款的这两年挖得特别多,河北省考古所一次出土就是60多件。我凭感觉统计了一下,现在流散在市场上,以及在各个文博单位带有“盈”字的大概有一千件左右。

“盈”字款的东西,当时的地位很重要。唐明皇用自己的私库,百宝大银库里的东西赏赐给大臣,就是赏“盈”字款的东西。有点像今天人们送礼送iPad什么的,一个高科技产品,一指知天下。当时百宝大银库一个白壶就跟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差不多,所以皇上才会挨个儿送给大臣。在中国的唐代就可以烧到如此之白,那就是邢窑。

北方邢窑,是白瓷,南方越窑,是青瓷。陆羽是一个南方人,站在南方的角度,看不起邢窑。他说邢窑不如越窑,那只是他一个人的意见,或许他是站在茶道基础上说的。

唐代邢窑,确实是划时代的。影响到后面,影响到唐代后期,五代时期,到北宋初年,白瓷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到了五代的时期,就逐渐演化成了定窑,定窑是五大名窑里最老的,我们能看到北宋初年,河北出土的塔吉里大量的邢窑作品,叹为观止。白色中带有一点点牙黄,定窑的白跟邢窑的白是不一样的。我们老说这个人的肤色是白的,中国人肤色的白跟欧洲人的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白是白里透红,健康的一种。欧洲的白透得有点过。非洲人肯定是白不了。我们这个白,是有差异性的,人类的肤色之白是有差异性,陶瓷也是这样。邢窑与定窑之间的白有差异的,邢窑有点偏色,偏青,定窑偏牙黄色。

宋代是中国极为特殊的时期,规范中国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工艺这方面,陶瓷审美是走了两条路,其他任何时代,官民共享,美学都是官民共赏,都是一个思路。宋代官方是一个美学思路,民间是一个美学思路。所以注意看宋代五大名窑里,都是以颜色为主,而没有纹饰。宋代的各种窑口,最有生命力的产品,都是带有绘画和内容的,可以看清楚官方和民间审美的差异。

再往后走,就是元代,由于景德镇的异军突起,使瓷器后来的装饰,世俗化的装饰变成可能,到宋是一个分界线,元代大量的画瓷充斥着市场。人会趋向于俗,商业背景下,科技越发达,人就越趋向于俗,这是一个规律。科学不能让你变得更雅。

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景德镇当时已经烧彩瓷了,输出到国外去,为中国赚了很多的银子。后来战争爆发,中国人把之前赚人家的钱又拿出很多来。

德化白瓷的突起,是另外一个意义的白,西方人对此有多种描述,一种简单的描述,叫鹅绒白,我们今天说鸭绒,羽绒,还有猪油白的,还有象牙白的。所以描述是多种多样的。

永乐的白瓷是明清以后的一个典范。清代,康雍乾鼎盛时期,一直追摹永乐时期的甜白,甜是一种感受。甜白这个词的出现,不是很早,不是跟永乐同时期出现的。永乐的白瓷出现以后,一直到明末才出现甜白这个词,不是一个偶然。过去中国人吃的糖不够白,都是黑糖、红糖,白糖是一个科学技术,提到如此之白的时候,有了对永乐白瓷的描述,甜白,完全是内心之白,是一种感受。

当时永乐的白瓷,并不白,要拿一个白色的东西做色标对比,就是泛青的,所以更加追求的白色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真实的、科学的颜色。如同我们描述一个人,这个孩子皮肤真好,肤色真白,这个白一定是适度的。我碰见过一个老先生,当时我不知道他的情况,特别白,我说您这肤色这么白,就是白癜风,彻底白了,这个白就不是心里很舒服,是很白,结果是一种病态的白,就是超白也不行。这个感受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总有一个度,从艺术角度上来讲,这个度很难明确地划在哪里,不能用科学的术语表达。

2、黑釉:一种极致美学追求

黑釉在东汉就出现了,最早的黑釉已经非常黑了,就是釉的含铁量增加,超过6%了,就是黑的了。

黑釉作为一个美学追求,就是追求这个黑的时候,尽管唐代有很多的黑釉,还不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意识的美学追求。尽管河南有唐代的黑釉,耀州在唐代也烧过黑釉,但是感觉上还是无奈之举;到宋代的黑釉是追求,定窑本来是烧白瓷的,但是烧过黑釉,叫黑定,也叫墨定。宋代有一类很重要的茶盏,我们都知道那出自福建建窑,为什么是黑的?跟我们的饮茶习惯有关,第一次是唐朝的饮茶,是里面加佐料的,可以加姜、盐、蜂蜜,有点象今天的喝菜粥,连茶叶一起喝下去。宋代提倡喝茶,没有佐料,一定保持茶香,对于喜欢的人是茶香,今天喝的茶加了很多东西,不是茶的本味。宋代提倡喝纯茶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可能的异味的东西去掉。姜的味道很大,所以去掉了。

宋代喝茶是很贵族的事情,很麻烦,所以茶叶喝的过程,就非常的漫长,在点茶以后,茶叶出很多的沫,沫挂在杯子边上看茶叶好坏。有点像啤酒沫,啤酒倒在杯子里面,如果沫马上下去,肯定是啤酒有问题。挂杯时间的长短,表明这个茶的好坏,跟啤酒的道理一样。当时黑盏是流行的。建阳窑含铁比较高,保温性比较高,今天因为所生存的环境都不是自然环境了,都是非自然的了。今天坐在这里,有空调,不是完全自然的环境。古代不是这样的,古代的部分环境还是天然的,所以冬天喝茶会很冷,尤其南方,到冬天的时候,温度也很低,这样饮茶的时候,碗需要保温,只有建阳窑的盏是保温的,喝茶的时候先用火烤一下,很长时间都可以温和。这个感受,就是这个瓷胎土是黑的,加上釉的感觉是比较浓重。

我们叫茶艺,艺是一种表现、表演。我做过节目,主办方说,今天有一个茶艺表演,两个小姑娘穿着艳粉的旗袍,拿一个壶出来介绍,我看着比较恶心。我就不好意思说,这两个小姑娘也不容易,真让我说好,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违背了茶的本意。我很多年以前去过日本,当时是日本经济好的时候,我去,当地人招待我说,想看什么,我想看日本最好的茶道。然后就去了,去了以后,日本最好的茶道,屋子不是走进去的,是爬进去的,一定是通过一个平面,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洞,有一个台阶,进去肯定是爬进去的,即使天皇去,也是爬着进去。爬进去以后就站不起来了,为什么?屋子没法儿站着,屋子特别矮,茶道的屋子很小,日本人还是跪坐,只要没有练瑜珈的都跪不住,就是看他们的茶道。这时候,进来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70岁,妆化了好几个钟头,穿得非常庄重。至于音乐,是没有曲子的,就是在这个屋子里坐着,突然听见有一个声,又一个声,就是没有曲子。

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一上去,播一支曲子《一剪梅》,全是画面,就完了。(而在日本茶室)就绝对不能让你走神,来了沏一杯茶,最后用盏端上来,这底下就一点,就这一下子,我学着人家,我们不会,但是可以学,转,来回弄,喝完了以后,正准备正经喝,人家说没了——就这一杯。中国茶艺是加上所有没有用的东西,日本人觉得这个不重要,都要去掉,所以才用了黑盏。我们一生中,没有多少机会捧着黑碗吃饭,偶尔可以,去街头吃拉面,乌冬面都是黑碗。平时都用的话,会影响心情,受不了。

但是,古人是有感受的,什么时候用黑,什么时候不用黑。我们有很多文化的痕迹,在日本就可以看到,保留了这个黑。黑作为宋代陶瓷的一个追求,是有实物存世的,元明有一个短暂的追求,尤其是明朝,黑瓷就很少了,元朝也很少,除了民间使用的黑瓷,不是一种主动的追求。到康熙的时候,出现了中国的黑瓷,叫乌金釉,煤称为乌金,黑色的东西就是乌金釉。我们的碑帖里有一个乌金拓,又薄又轻。追求的时候,就是康熙一朝灵光一现,晚清的时候,很多外国人来找,中国人从欧洲买来的黑金釉,基本上是当时出去的。很少有康熙时期的。

东晋德清窑是最早的黑瓷——比如一件塔式罐就与跟宗教有关。还有康熙时期的乌金釉,是故宫博物院藏的。

3、青釉:如冰似玉的珍宝

青釉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也叫原始瓷,商代就出现了。

唐代越窑的青瓷被茶圣陆羽评价得非常高,如冰似玉,质感非常好。越窑最终成就了秘色瓷,各种历史上都有,看到实物是1987年的事,法门寺地宫的偶然出土,让人感觉特别高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账本,记录了秘色瓷,一下子把困扰中国上千年的问题解决了,秘色到底是什么颜色,简单来说是一个秘密的颜色,中国人很喜欢潜伏。秘色,不是一个具体的描述,就是一个很秘密的颜色,这个颜色是青色中略带一点灰的那种。

这种颜色,不是当时刻意的追求,是没有办法使青色烧得更为漂亮。我们一会儿可以看到绿色的时候,告诉大家,青色是一个主观的颜色,不是客观的颜色。当看到绿色的时候,才知道一个客观色。宋代五大名窑,定窑之外,剩下都属于青瓷类。其他的几个窑口,汝、官、哥,哥窑有没有,我们不探讨。我们假设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有的话,这颜色都属于青瓷类,再有就是柴窑,记载说得很清楚,柴窑出北地。曹钊是元末明初人,离柴窑四百年,我们今天离他大概还有六百年。当时的记载,柴窑出北地,后来学者拼命解释北地是哪里,站在南边往北边一看都是北地,有一个学者说,北地就是景德镇,站在广州角度说的。后来察史记才发现,北地却有实际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窑辖区,有点像北京说东城,站在这儿,东城在西边,东城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不是一个城的东侧。但是过一千年以后,很多人误认为东城是城的东边,东城是不是城的东边,是,那是站在天安门角度说的,站在朝阳区来说,东城、西城都是西侧。

今天大致说,柴窑应该是陕西耀州窑系,至少是这个标准,我们看到五代的耀州窑,青瓷非常漂亮。很多是被忽略的。最近耀州窑有一个地方出土了很多的残件,真是非常的漂亮,不能想象一千年前的瓷器烧成那样了,就是所谓柴窑的问题。后来南方的龙泉,我们知道,北宋时期就烧,但是不够漂亮,北宋是越窑和龙泉,龙泉被烧漂亮的时候,越窑就被市场淘汰了,看这次的《瓷之色》展览,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因为漂亮的出现了,所以被淘汰了。

现在苹果出了iphone,拿了这个漂亮的手机,就不爱拿诺基亚了,拿着诺基亚的时候,就不喜欢拿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就是一次一次的淘汰,看市场的生存能力。龙泉瓷到了南宋以后,质量迅速提高,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政权北宋到南宋是一个大迁移,从北边迁到今天的杭州,就是临安。杭州距离龙泉很近,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了历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开始。龙泉窑迅速变成一个很受市场喜欢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瓷器。我们如果看四川遂宁出土的龙泉,叹为观止,颜色非常漂亮,就是不能想象大约在八百年前,南宋后期的时候,瓷器烧到这么漂亮。当时釉开始革命了,北宋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时候,是不透亮的,包含所有的地域特色,耀州窑是甘蓝青,龙泉是梅子

青,北方人粗犷,颜色深沉,南方人细腻,颜色就柔美。一个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赏很重的颜色,觉得太沉了,尽可能让这个颜色提亮,变得取悦于人。

明清以后,完全是景德镇的主观追求。青瓷中,分豆青、东青、粉青,清代以后,掌握青瓷的配方游刃有余。这是北朝,北齐时期的仰覆莲花尊,这时候我们的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没有佛教的出现,就没有这个器形的出现。这种器形南北方都出土过,器形非常巨大。这是秘色瓷八棱瓶,这是五代耀州窑的倒流壶,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40年前,是一个农民偶然的

在田头发现的,就经过辗转,给了国家,堪称国宝级的耀州窑。如果是今天发现,没有人认。那时候文人造假,这是五代的耀州窑国宝,今天没有任何的记录,所有专家都说这个是假的,因为没有比较,没有证据证明。南宋的颜色立刻变得非常好看,这是凤耳的盘口尊,是清代乾隆交泰瓶,活动的,但拿不下来,当时唐英哄乾隆高兴的东西。

4、酱釉:低成本美艳取代漆器

酱釉是一种追求,不是天然生成的颜色。

严格意义上的酱釉,宋以前没有出现,宋代为什么出现酱釉?主要跟漆器有关,是高贵的器皿,玻璃工业,从战国起,到汉、唐,玻璃工业非常强大,为什么入宋以后,找不到玻璃器,就因为陶瓷的一枝独大,把它灭杀了。漆器以前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贵族都使用,由于陶瓷的低廉成本和良好的实用性,漆器很难生存。宋以后都是急剧减少,再有就是其他功能,不是做餐具的。漆器成本会非常的高,我们想做一个漆器的碗,可能得做十个陶瓷,甚至做一百个陶瓷的成本。所以就是很难生存。

那么,宋代的酱釉,没有专门的窑口烧造。是其他窑口代烧,定窑烧过紫定,就是酱釉。酱色的耀州窑号称红耀州。还有杂七杂八的窑,杂窑也烧。但不作为主要的产品,作为附属的产品,没有专门的窑口烧,历史上有很多的专门的窑,定窑就是白瓷,耀州窑就是青瓷,主要窑口对着主要的瓷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酱釉出现以来,历经明清,在夹缝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的时候,尤其在雍正乾隆两朝,酱釉的地位开始提升。这个时期,酱釉的名字都变了,叫紫金釉,因为当时景德镇的土叫紫金土。这时候,文化现象就出现了。我们可以看一下,早期的褐釉,酱色的紫定,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的描金的紫金釉贯儿瓶,来比较一下。

中国清代的官窑,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十朝,鼎盛时期是乾隆时期,高达百个官窑品种,各色颜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种。依次递减。到了宣统一朝,清朝最后三年,陶瓷的品种就是寥寥无几的几个,粉彩,还有紫金釉、酱釉的。我当时就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一个看似不那么讨好的釉色,能够留到最终?我觉得其中一定包含着道义。我们就拿它的这个颜色来说,第一不悦目,能欣赏的面很窄,今天欣赏的酱釉很少有人说好看,自宋到清,没有一个专业的窑口烧造,地位不够高。

那么,作为主要产品的附属品,是人家酒后茶余的谈资,紫定同窑釉。酱釉很有意思,不与其他争锋。说它浅也不算,深又深不到头,你进它退,某一个瓷器生产出来,它就退到一边。正是这样的处世哲学,使在封建王朝,是一个配件,永远站在一个犄角,又不能没有它。前面歌星唱歌的时候,后面有没有一群人配合?有,就是没有人注意过。最后,当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时候,居然就剩下它了。仔细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我们中国的男演员一号是谁?葛优,长得也不精神,不英俊,一开始没有演过什么大人物,这两年也没有演过什么大人物。从来不去争,熬到最后成为中国男一号,这是道理相同的。当时很多最英俊的人,都没有熬成这样,这就是哲学。

5、黄釉:高贵简便,风靡一时

隋唐时期,唐三彩非常盛行,那是低温釉。辽代的黄釉,因为是马背民族,喜欢金属器,金属器本身呈黄色的。游牧民族使用的铜器皿偏多,铜的延展性好,可以打得非常薄,做壶等都非常方便,显得比较高贵。瓷器其实也追求黄。

明清以后,黄釉定为皇家的皇上、老佛爷使用的。唐代的三彩,黄是骆驼黄,骆驼基本上都是土黄色,这是辽代的黄釉。这是宫廷的黄釉,里外带红,带有龙纹。以前有人说弘治黄釉瓷里面可以看到红血丝。我当年为了看这个,就是看不见,差点把眼睛都看瞎了,就是感觉有。我没杀过鸡,我们小时候要想吃一个鸡,买一个活鸡,杀了之后,肚子里面还有一个蛋,就是黄黄的带有血丝。有人说,弘治鸡油黄是带有血丝的,不能抱着弘治的黄釉看。最后,终于有一天,我能抱着弘治黄釉看的时候,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红血丝,敢情他们都是在瞎说。

6、绿釉:白求恩引出寻瓷之旅

绿釉跟黄釉一样,开始都是铅釉。宋代的时候,有绿定,有采集到过标本,完整的器件今天几乎没有人认,1950年代就能看到残件了。清代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家经济实力开始提高了。当时大量的瓷器都在烧造,有郎窑红,也有郎窑绿。

唐代的铅釉,受三彩的影响,器形非常的饱满,看了就知道唐朝人为什么喜欢杨贵妃了。还有绿釉诗文瓷。还有郎窑绿,玻璃感极强,古人称之为苍蝇翅,上面带有网状的开片,很细腻。有些瓷器是我在保定买的,原来的收藏者大家不知道是谁——瑞恩,中国人基本上不知道他是谁,他同事叫白求恩。他跟白求恩一起来到中国,白求恩死了,他没有死,毛主席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纪念白求恩,而白求恩的同事瑞恩是脑外科专家,技术比白求恩好一点,比他大1岁。抗战的时候,他一直收藏瓷器,解放以后,回到加拿大,有404件,再拿回来拍卖。这里所有的东西,马未都先生去看了,其中有一部分还不错。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他就买了十几件,二十件。价钱都比较便宜,后来我自己很后悔,应该多买一点。

为什么收藏这些瓷器?我们国内的《白求恩传》上从来没有写过——白求恩年轻时候喜欢艺术,他不是学医的,跟瑞恩两个人跑到英国学艺术,把一些中国瓷器运到加拿大卖,赚了很多钱才来到中国。白求恩对艺术十分热爱,他喜欢陶瓷跟喜欢手术刀一样的。他去世了以后,400多件瓷器搁在他们家的车库,一放近一个世纪。郎窑绿,是非常少见的,一般都是小的物件,很少有这么大的梅瓶。还是得感谢白求恩,因为他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有了钱以后,喜欢中国艺术,买了很多艺术品,又卖了艺术品,才学的医术,支援中国的抗战。

7、红釉:一定不是主观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钧瓷的红颜色,是中国陶瓷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我们现在在长沙窑也发现红颜色了,这个红颜色一定不是主观追求的,是偶然出现的。

真正纯粹意义的红色一定诞生在元朝,还有色斑状的瓷器,完全红的高足杯,还有著名的牛血红。那个红颜色是极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不是一览无余的。我们今天看到市场上有很多的中国瓷器,一点空间都不给,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觉,而是内心的感受。红之刺目,让人难以忍受,今天很多红瓷就烧成这样。中国的古代红瓷不是这样的,是有很多内心感受的。所以永乐时期的鲜红,看到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鲜红。我们看到的鲜红都是烈士的鲜血。

清代,在郎窑红恢复的基础上,烧到各色各样的红,颜色很多,如盖雪红等。唐代长沙窑中有偶然生成的红釉,到元代则娴熟地烧出红釉高足杯。高足的足真叫高,为什么?因为要一个手转着用。我那天问朋友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单手持杯跟人家碰,过去历史上是这样。去一下地中海国家,古希腊,包括古埃及,包括土耳其。两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两个手拿着,中国汉以前,就是两个耳,双手持杯,为什么今天单手呢?就是因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骑在马上,一手持马鞭,一手拿着杯。慢慢就学会了这个感受。我们现在基本上单手持杯,双手持杯还跟酒量有关,过去酒量比较大,因为酿造酒度数比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馏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馏酒的出现,或许是在明代中叶,也有文字资料暗示或许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都是馊了的米汤,如果真是现在的酒,他就真歇了。

还有郎窑红,非常漂亮,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郎窑红的盘子,古书上记载如牛血刚刚凝固的样子,如“初凝之牛血”。

8、蓝釉:西域带来的吉祥色

蓝色不是中国人的吉祥色,蓝色文化是西域带给我们的,是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的吉祥色,有机会去土耳其看一下蓝色清真寺,就明白了。

元代的时候,中国疆域非常大,蒙古人比较注重手艺者,这让他们慢慢到西域学会了很多。我一直坚定地认为,青花是我们跟人家学的。烧过的蓝色釉陶跟我们的青花非常相似,包括颜色都非常像。

蓝色由蒙古人从西域带回来,遇到景德镇就“生根发芽”,此后,青花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因为讲颜色,就不讲纹饰了,青花出现700年来,统领中国的陶瓷史。明代宝石蓝、清代的天蓝、月白等就依次递减颜色。月白色是最浅的蓝,那时候的蓝都是心中的蓝,看一下唐代的蓝釉净瓶,宗教中用的。元代的国宝瓷器在扬州,蓝地白龙,元代的白龙梅瓶,全世界有四个,扬州博物馆一个,

颐和园有一个碎的,法国吉美博物馆有一个。扬州博物馆所藏的元代蓝底白龙梅瓶,是1970年代,一个老乡拿过来的,一个口坏了,一个就是完整的。当时他们没有人认,不知道元代有这个东西,以为是雍正的,说给80元,当时是非常多的钱,就卖了,破了口的就不要,出门就给扔了,拿到今天——残片都很值钱。

9、官釉:永远的配角站到最后

去年中国最大的文物新闻就是故宫的官窑盘子。我们知道,“盈”字款开官窑先河,代表官方的代表,秘色也是官方的态度。到了宋代,由于礼学、皇帝个人爱好等,使瓷器由白变青,白瓷流行时间过长,之后就没有兴趣了。北宋的汝窑、官窑都是青色,皇帝都非常喜欢,皇帝希望跟上苍沟通,道教皇帝,要写青瓷,对青灰色非常感兴趣。宋南迁以后,依然沿袭这个追求,除了美学以外,还有很多哲学思辨,乃至政治学的思考。所以说,中国陶瓷美学的高峰在宋代不可逾越,就是包含了政治。后面的美学就是美学的,就无法超越了,没有政治的思考了。元明清以后所有官窑的仿制,都是一层皮,不再想内容了,因为没有那种感受了。

宋代五大窑,汝、官、哥、定、钧。周杰伦唱的《青花瓷》,就写的是汝窑——我跟词作者方文山聊过,他说写的就是汝窑,《青花瓷》是改的名字。汝窑名气再大,也唱不出来。汝窑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东西,没有烧熟,很轻,现在没机会了,故宫以外的人,没有机会动故宫的东西了,现在非常严。很多年前,碰见这个东西,这是一辈子能摸一下,就知足了的。我掂过一下,非常轻,敲的时候,真的没有声音,那就是没有烧熟,是一个半生的东西,要是烧熟了一定呈现另外一个不雅的特征。我们今天看到考古出土的汝窑跟传世汝窑有区别的。台北故宫汝窑大展的时候,我去看了,有的东西确实能引发很多感慨,我二十几岁时见那些东西时都迈不开步。现在看什么都迈得开步。我就是为了要看清楚。

10、色斑釉:无意中的巧合

色斑釉,与刚才讲的纯色釉不同。中国人在颜色追求上有色斑,色斑更抽象了,中国人抽象能力非常强,中国文字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是一个象形文字,但是大部分文字都是抽象抽出来的,单看这个字,除非把过去演化的历史给你看,要不然就看不懂,马字,说像马,也不像,真写甲骨文的时候,多少有点像了。马底下为什么四个点,显然是四个腿,后面的是尾巴。

那么,在唐朝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因为不是一个追求。唐代为什么色斑急剧增加?五山花瓷有大面积的色斑——但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审美。宋以后开始点彩,铁锈斑等,看得出来主动的追求,景德镇点褐彩,但是这些延续不下去,中国人不是很喜欢,白瓷上点三个点,会认为是烧坏了,不觉得好。今天大部分人审美都比较宽泛,什么都能够接受。

比如在元朝的时候,龙泉青瓷中点过褐斑,日本人叫飞青,捧它为国宝,我们国内没有,大博物馆里面没有正经的产品。为什么?我们没有了那种审美,感觉不好看,心理不接受,这些就流向了日本。清康熙的时候,国家强盛的时候,审美也比较宽,我们就看到色斑的作品,到了康熙,虎皮三彩等,都是创新品种。这是鲁山窑的拍鼓,大色斑是刷子刷上去的,能看得出追求,还追求排列顺序。韩国中央博物馆藏的铁锈斑瓷器上的点也是有顺序和一定规律的。

景德镇青白釉点褐斑,很多人都不喜欢看。那是用两个暖色,冷色,加一个白色,大面积的喷涂。

乾隆时代出现这个东西,绝不是偶然,是在心胸很宽时出现的,心胸不宽就出现不了这种产品。

马未都谈中国陶瓷收藏的发展


中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乃至世界上陶瓷收藏爱好者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的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过:收藏也是一种有时尚。今天瓷库中国小编就带您了解下收藏大家马未都对中国陶瓷收藏发展的见解。

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收藏热,包括今天,每次收藏的时尚都发生变化。比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唐三彩、清代粉彩、单色釉等等,都在某一时期引领时尚,被很多人追逐。今天的收藏时尚是什么呢?像元青花、清代宫廷粉彩、单色釉、珐琅彩,都屡创高价。收藏时尚是社会气氛综合的表现,这个社会气氛包括了文化、财富以及人的心态。今天是一个刚刚恢复起来的、二百年以来最富饶的时期,现在的心态和审美跟乾隆时期非常接近。那么,我们在收藏中应该注意不跟风,不迎合,把收藏作为人生的一个乐趣,而不仅仅把它作为财富的积累收藏本是件快乐的事情,它可供你随意选择,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全世界最贵的瓷器是“鬼谷下山’’元青花罐,2.3亿元人民币,全世界谁买得起啊?就一个人买得起,买的那人买得起,别人都买不起。收藏是因人而异的事,切忌强努,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快乐是最重要的。

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不论科技成果,还是艺术品,它都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章节,在历史、科学、艺术、人文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顶多说一句:这东西价值连城。怎么价值连城?很难说清楚。那么,全世界有个通俗的坐标,就是钱,用钱划出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钱很俗,但通俗易懂,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都能听瞳,表明中国的陶瓷文明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目前买世界上最贵的中国陶瓷的人是个外国人。马未都认为,陶瓷收藏之路非常漫长,随着国家的强盛、国人认识的提高、实力的增强,早晚有一天,中国陶瓷的最高价格是中国人来创造的!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式


宋代是我国陶瓷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华)、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

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更要认真研究、考证。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用研究的成果打开窑址的大门。

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极致和巅峰,它的研制成功,沁润着帝王独具禀赋的智慧,将中国的艺术审美境界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历史的烙印永远铭刻着这位皇帝——宋徽宗。当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谈起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时,都觉得光彩照人。

开封——这个中原古城,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标注着历史悠久、重要的发祥地等代名词。也正因为北宋官窑瓷落户于此,我们才嗅觉到她给我们带来了高雅艺术和美好的境界。让我们用敬仰的心灵,认真地研究北宋官窑瓷,通过鉴赏和交流,领悟到艺术的内在和卓越文化的魅力。

宋瓷的成交率,成交额和单件瓷器的成交价都非常理想,相比之下,“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的结果就未如理想,许多重量级明清器都未能成交,或者是未能以预期的价格成交。充分证明了我们上次所作的判断。其实,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庄家,都有操盘手。对于中国古陶瓷,其实庄家不在中国而在欧洲。只要我们细心解读拍卖公司每次拍卖的成交结果就不难发现,在过去十多年来,除去一些特定的器物,明清瓷器的买家大多是中国人而卖家大多是欧美人,反过来,高古瓷器的买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欧美人,鲜有中国人出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找到并发掘了位于杭州市凤凰山麓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发现了一些瓷片、窑具和残器。现见到的官窑器都是传世品。根据文献记载与发掘资料及传世品综合官窑器物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

马未都给收藏家的启示


今年,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推出了“马未都说收藏”讲座。马未都以一个民间学者的身份,站上央视这个顶层平台开讲有关陶瓷、家具等收藏方面的文化话题,无疑给目前火暴的陶瓷收藏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瓷器是藏界的主流收藏品种之一。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达官贵人,喜好瓷器可谓经久不衰。早在1989年伦敦苏富比就推出过一件唐三彩,当时以4950万港元成交,这价格纪录一直保持10多年。2005年伦敦克里斯蒂又上拍了一件《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罐》,结果以2.3亿元的价格被一英国大藏家买走。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最高价。

虽然,景德镇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等23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刘平、熊汉中等9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以及35名陶瓷美术教授、49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大家”云集。但景德镇却没有几个知名的陶瓷收藏家,就连陶瓷收藏爱好者都较少。这与诺大的瓷都是极不相衬的。作为瓷都,景德镇急缺象马未都这样的、能一呼百应、能引领收藏市场的大收藏家!

其实,马未都并无显赫的学历,他搞收藏,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自己三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经验。能够登上《百家讲坛》,名扬天下,这无疑给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以及想进入收藏领域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启示一:勤于学习,投资自己

1966年,马未都11岁,“文革”开始了,和成千上万同龄人一样,马未都的学业戛然而止。后来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在做收藏之前,他只是一位回城没几年的机床工人。但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却在20多岁时已然因文成名。文学领域给马未都后来醉心收藏搭建了桥梁,从此,他走上了“由文学了解文化,由文化了解文物,由文物了解收藏”之路。

马未都没拜过师,实物就是他的老师。北京的潘家园,是北京旧货买卖的集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时常看到马未都的身影。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最初几天,他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由于展厅的光线不好,他每次去,总带着手电筒,对一件瓷器照着看,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引得保安人员怀疑他是“江湖大道”。由此可知他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并非一日之功。

马未都告诫收藏爱好者:“哪怕你是想赚钱,真正想获得极好的商业利益的时候,一定是对文化(知识)了解更深的时候。你不懂那就永远只是跟着别人走,当你懂,你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益。”马未都说只有把所有的信息都捕捉到了,都熟知了,用到它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马未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才成就了一代收藏名家。因此,对于想进入陶瓷艺术品投资的收藏爱好者而言,具备陶瓷应有的基本鉴赏知识,做一名勤奋的、谦虚的学生,请教各方面的专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要对作品的工艺、造型、构图、釉料、印鉴、题跋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投资,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勤于学习,投资自己,这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第一条启示。

启示二:学会借势,打造品牌

在北京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圈内人会竖起大拇指,生在动荡岁月却不甘人后,不是收藏世家却以收藏古代瓷器、家具闻名;不是专家,却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办私人博物馆并招来国际风投的关注。马未都无疑是“借势”高手和打造“品牌”的能手。

所谓“借势”,简言之就是借助外部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以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所谓“品牌”,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马未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收藏能力后,就不断的借助媒体平台,以求提高“马未都”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马未都收藏专家”品牌形象,并最终形成较大的品牌影响力。正如马未都所言:“我之前做电视节目,包括对我的宣传都很多了。但是其他的节目都比较娱乐化,或者有些传奇化,有的人想听听你的故事啊什么的,而央视《百家讲坛》品牌响、知名度高、文化学术氛围浓,我觉得能借助这一强势平台挺好的。”以前马未都只是在收藏圈内有名,但自从“借势”央视《百家讲坛》后,“马未都收藏专家”的品牌可喟家喻户晓,并成为收藏市场的风向标。

收藏家品牌是艺术家的一种无形且重要的元素,它象征着、代表着收藏家本身。就收藏家品牌的角度而言,消费者(买家)除了跟收藏家作品或服务相关连之外,和收藏家品牌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收藏家品牌本身即代表着收藏家承诺,是一种永续性的信任,并被定义为“消费者(买家)的一种期待(质量的期待、升值的期待、服务的期待,等等)”。

今天,打造、利用收藏家品牌,不仅是促进收藏家快速达成长期成长目标之道,而且也是收藏家创造丰富利润的最佳途径。

学会借势,打造收藏家自己的品牌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又一启示。

马未都先生简介:

马未都,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知名收藏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专著还有《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目前致力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宋代官窑瓷器的开片


宋官窑的典型特征是迷幻,冥炫的釉色。

官窑的釉色不像汝窑那样具有恒定的标准和统一性,天青釉色在早期官窑中隐约可见。

但后来逐渐摆脱汝窑的影响,器形不断增加,釉色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粉青、灰青、米黄、翠绿、月白等等,比汝窑更加活泼多样。

釉质感来说,有的完全失透,模仿金属质感,有的似透非透,如脂似玉,有的通透晶莹,像龙泉窑般肥厚,如此丰富多元的釉色,难以作为官窑的典型特征。

其实仔细观察所能见到的官窑实物,就会发现,它们的釉面几乎无一例外都开片。

官窑的开片既不是烧制时出现的瑕疵,也不是时间造成的陈旧和裂痕,而是有意为之的工艺美感,并开创了后世以釉面开片作为瓷器装饰手段的先河。

官窑之前的瓷器开片现象,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的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

在开片作为装饰手段之前,它算作瓷器的瑕疵, 使用者或收藏者极力避免的现象不会被当作美感欣赏, 只不过烧制时出现的开片大多细微,如针如毫,肉眼凑近了才能发现,远看不明显。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官窑有意追求开片并引以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模仿。

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更加明显和突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述只是古人的风雅作祟。

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明显,还遍及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使用也无妨,使用过之后,使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接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还是完全不接受,成为了使用者必然面对的选择。

使用者接受了,但仍然追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

汝窑的珍贵,让当世人容忍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接受,统统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

官窑初期对汝窑的继承和模仿,把开片这种形式也继承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执着地追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追求开片。

在釉彩没有大放光彩之前,瓷器的装饰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段制造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变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独特(汝窑钧窑均如此)。

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造合理控制釉面开片,把开片作为一种装饰效果的可能性。

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始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试验,终于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成为官窑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并受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造。

官窑的开片到底标准如何。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

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有的像鱼鳞、有的像渔网;开片成倾斜而下,看不到垂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透明状态,未经使用或染色,有的则刻意染色让纹路更清晰;纹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破坏整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

官窑开片,行内称之为斜开片,其主要特征是形态会随着光线入射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变化原理在于斜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形成锐角,另一半形成钝角,如果转动瓷片,由于光线的入射方向发生改变,白边的宽度就逐渐变细,当入射光线的方向与斜开片的斜面方向一致时,白边消失,只看见一条很细的裂纹。

离开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逐渐变厚,故色调呈现正常的青绿色。这种色调反差产生一种立体感的视觉效果,时现时隐,变化无穷。

如果釉层再加厚,层次增多,这种开片纹理更加丰富,变化更加神奇。

斜开片的形成是一系列工艺因素和外部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需要通过相当难度的工艺来实现。

哪怕至今,这种工艺也未必得到全部的破解和传承。 官窑与汝窑一样,追求璞玉感,不事雕琢,不求刻绘。

然而,官窑比起汝窑,静谧的釉色中更加透着流动,釉色更加多姿,器形古朴典雅,而宛如天成、千变万化的开片,使得官窑锦上添花,如获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神奇万千。

瓷器的开片,古来有之。宋之前,钙釉铅釉,均俱开片,浅且薄,无特美。

自宋始,犹如墙上花影动,疑似玉人来。有影而无踪。

宋代的乳浊厚釉,南北争高,千古独唱。一时绝技,后世无传。

北有汝,钧之蓝,南有官,龙之青,即使白定,五代宋早之透明,至宋晚而成乳白。偶有开片,深切奇诡,瑰亮如冰,厚重而明澈,似佛而无面壁之苦,近道而有炼丹之妙。

官窑瓷器为何品相都保存得比较好


喜欢瓷器收藏的朋友们,也许都听过这么一个词语:旧瓷如新。而所谓的“旧瓷”基本上指的都是官窑瓷器。现如今不少官窑瓷器之所以会流落到民间收藏市场,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的腐败和没落。事实上,世界上各大博物馆里面所收藏的官窑瓷器,很多在光照下看上去都很新,足以见得官窑瓷器都保存得比较好。以至于不少刚刚步入瓷器收藏行列或者是没有了解过官窑瓷器收藏的人,都很难分辨出官窑瓷器和现代仿官窑瓷器的区别。那么为什么官窑瓷器的品相都保存得比较好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在明代的时候,实行的官办民烧的制度,到了清代的时候,实行的是宫搭民烧的制度。因此能够在民间流通的官窑瓷器寥寥无几。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清朝折价卖官窑脚货,若是瓷器收藏投资者入手这种瓷器的话,个别人就会拿来进行做假或者是用来珍藏。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如果是御赐的官窑瓷器的话,被赏赐的人一定是视若珍宝或者是不敢随便私下售出的(以免招收杀身之祸)。

二、无论是一般进贡到皇宫的官窑瓷器,还是皇家专门定制的官窑瓷器,它的使用率都不高,甚至一些官窑瓷器仅仅只使用过几次,就被用作陈设装饰,或者是直接被收入仓库。因此,除了一些作为日常餐具的官窑瓷器之外,剩下大多数官窑瓷器的使用次数都非常少,更多的是被用来作为陈设或者长期被尘封在仓库,这样一下,不少官窑瓷器都几乎看不出来有使用过的痕迹。

3.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大清朝的各个地方机构被瓜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古董收藏市场和古董商人,很多中上层阶级人士都把目光投向古董瓷器收藏上面。在那个时候,古瓷在中国古董收藏界并没有什么市场,人们收藏古代瓷器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官窑瓷器渐渐成为了中国古董收藏界的热门。一般来说官窑瓷器比民窑瓷器更受珍视,近百年来流向民间收藏市场的官窑瓷器经过高手的复苏,成为了高端艺术收藏品,令广大瓷器收藏玩家痴迷不已。这也是官窑和其他民窑瓷器相比,品相保存得更好的重要原因。

宋代官窑瓷器为什么价格这么高


从瓷器烧造上讲,南方的条件相对来说比北方优越。当时南方有越窑,有秘色,有龙泉,底子很厚,想烧官窑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地做出来了,尽管跟北宋官窑有所区别,但大体的样子出来了,差别不大。

北宋被灭后,金人把北宋所有名贵的东西一股脑运到东北去了,也包括官窑瓷器。当南宋恢复祭祀制度时,很多礼器都没了,如果用金银铜等金属来做,国家的财政也不允许,所以就迫使瓷器迅速进入市场。绍兴十一年(1143),南宋跟金议和以后,政局安定下来,就需要恢复祭祀的礼仪,大量生产礼器是朝廷迫在眉睫的任务。绍兴十三年(1145),《咸淳临安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应用铜、玉者,权以陶、木。”就是本应该用铜用玉做的礼器,由于财政跟不上,可以用瓷器和木器代替。这里的“陶”就是指瓷器。这是权宜之计,变通一下。所以,琮式瓶、花觚等造型,都是南宋官窑中的礼器。

宋代官窑收藏的可能性非常低。一千年来,官窑地位至高无上,大部分都进了世界级的博物馆。一进入博物馆,流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审美是对艳俗的藏品还不很重视,而重视这种高古的,所以宋瓷在当时的价格都非常高。进入21世纪后,大量新藏家出现,新藏家的审美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简单的审美,就是看着漂亮,我就愿意多花钱。那么,在宋官窑这样高等级审美的藏品面前,新藏家都不愿意出钱。所以,后来的纪录就被明清的粉彩、五彩、斗彩,不停地刷新。但我想早晚有一天,可能也不需要很长时间,人们的审美会回归于本来,宋代官窑一定会重新确立它江湖老大的地位。

现在给宋代官窑做个小结。

一、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所谓“紫口铁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古人归纳为“紫口铁足”。这个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显,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显了。

二、北宋、南宋的官窑都有开片,规律不一,很难确定什么样是南宋的,什么样是北宋的。

三、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这个特征跟南北地域的人的性格有关。北方人性格比较粗犷,南方人比较纤秀。北方人和南方人有时注重点不同。在瓷器烧造当中,一般来说北宋瓷器胎都厚重一些,南宋都轻薄一些。所以在分辨南、北宋瓷器时,有时仅凭胎体这一条,就可以准确地判断。

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理解这样的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