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 导航 >

马未都等名家来莞教鉴赏

马未都等名家来莞教鉴赏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马未都古代青白釉瓷器 古代瓷器名家

2020-03-19

马未都鉴别甜白釉瓷器。

陶瓷类藏品众多,拥有一定的鉴赏知识尤为重要。

这两年,宣纸在收藏界异军突起,价格年年看涨,从2010年至今已经4次提价,每次平均涨幅都在20%以上。至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宣纸,更是价格堪比黄金。随着宣纸价值的日益凸显,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收藏和投资者,炒作者大多是投资客。据业界人士表示,热钱流入已经为宣纸价格暴涨的主因,含有很明显的炒作因素,收藏者应谨防落入炒作宣纸收藏的陷阱。

民间资本富足的东莞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艺术品的投资和收藏。其中有些初涉收藏界的藏家误买了一些赝品或价值不高的藏品,为此花了不少冤枉钱。有鉴于此,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与国家人保部合作的“艺术品收藏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将于7月23日在莞开班,为期一个月的课时还将请来马未都、翟建民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收藏名家前来授课,开讲如何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洞察自持艺术品的升值潜力等备受藏家关注的问题。

莞唯一经部委认可的专业培训班

旗峰山艺术博物,继2010年成功举办第一期职业艺术品鉴赏培训班后,再与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合作,共同举办2011年第二期“旗峰山艺术品收藏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培训班采取非脱产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只招收25人的小班授课,向藏家介绍艺术品鉴藏知识和市场的前沿趋势。

该研修班的相关负责人石小姐告诉记者,“我们办的这个研修班是东莞唯一一个经过国家部委认可的专业培训班”,旨在将收藏经营观回归为传统文化艺术鉴赏与国际投资经营思维的完美结合。

她还介绍,该班将邀请马未都、翟建民等收藏名家及单国强等多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坐镇讲课,师资力量也是经过人保部审核批准的。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者,还将获颁发由人保部认证的《职业艺术品鉴定师和评估师》。

结业后将定期举办艺术收藏沙龙

该研修班分为基础课、书画类、陶瓷类、玉器、杂项及考核这几个部分,总计60学时。学制一个月,每个周六、周日上课。学费每人8800元,其中2200元为人保部《C ET T IC职业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认证费用。石小姐介绍,“如果不参加考核认证只需交6600元。”她还表示,同样的课程和师资,清华大学的收费为26800元。而该馆举办这个研修班不为盈利,只是为了活跃文化收藏氛围。

据了解,原本预想的培训对象主体为各大文物市场的古玩艺术品的经营者、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经理人等业内人士,但是从参加上届研修班的人员构成来看,以本土的业余藏家居多,他们多为公司高管和企业家。

石小姐称,除了在课堂上融入国外与本土案例分析,专家教授与学员全程互动等强化教学实效外,在该班结业后还会创建学员艺术收藏俱乐部,定期组织联谊和举办艺术沙龙。wwW.TAOcI52.Com

■资讯

徐悲鸿作品亮相上海拍场

南都综合报道,继《猫》、《双飞神骏》、《奔马图》后,又一徐悲鸿的名作将在拍场亮相。7月22日至24日,上海和润2011年首届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在上海延安饭店举行。本场拍卖会共推出700余件作品,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徐悲鸿的《苍鹰图》。创作于1943年秋季的《苍鹰图》,延续了徐悲鸿一贯雄厚有力、激情蓬勃的画风,纸上苍鹰气势激昂,犹如将要脱纸而出,搏击长空。

杨小彦风景油画展开展

一场极具异域风采的油画展“素山-老彦风景油画展”将于7月15日至8月10日在莞城美术馆举行,展出的正是加拿大籍华人艺术家杨小彦的风景油画。杨小彦笔名老彦,是一位视觉文化学者,曾任岭南美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早年移民加拿大的杨小彦,凭借多年累积的扎实美术功底,结合自身对单纯质朴色彩的追求,北美的落基山脉在其笔下被描绘为一幅幅雄浑且苍茫的风景油画。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马未都话古墓说收藏:面对收藏热要谨慎


“盗墓文化”发达致十墓九空

“盛世兴收藏,现在收藏很热门。”马未都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国人喜欢把“奢侈品”埋在地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形成于西汉,即汉代的文景之治。“这也算是中国盛世的开始,此后还形成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马未都说,每个阶段的盛世,国人由于生活无忧,物质富足,都比较重视财富积累,尤其钟爱收藏。

“中国人重死不重生,墓葬丰厚,特别是盛世。与中国厚葬文化相适应的是中国的盗墓文化,因此许多大墓都被破坏了,出现了十座汉墓九座空的情况。汉代的墓葬文物非常之丰富。像河北满城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南越王墓等,可惜现在大部分被破坏了。其中,河北满城汉墓是一座相当保存比较完整的汉墓,解放初期经过挖掘,现在河北博物馆放着从里面拿出来的1.5万件文物,最有名的就是长信宫灯。”

说到墓葬,马未都还幽默地调侃道:“现在也是如此。北京的房子贵,最贵的也就十几万元一平方米,但墓地要30万元一平方米。”

与中国厚葬文化相适应的是中国的“盗墓文化”非常“发达”,这也是古墓几乎“十墓九空”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汉代的墓,诸候以上的墓极少有没被盗过的。有一次,陕西省发现了两个汉墓,土层保护得很好。考古队挖的时候,觉得应该是个没被盗过的墓。往下挖,挖到三层楼深时发现了盗洞,不过应该是唐代以前的,估计墓里还会有东西剩。当挖到四层楼深时,看到了一个娃哈哈矿泉水瓶,这下心也凉了。那个墓,后来证实有39人次进入过。”

说拍卖

不少国人拍卖是跟人“较劲”

国人大都讲究面子,“我发现很多时候中国人在拍卖的时候,不量力而为,面子至上,特别喜欢跟别人较劲。”马未都说,不像西方的藏者,不打无把握之仗,他们会事先对拍品定个“心理价位”,超过实际支付能力就不出价了。但是国人就不一样,报价有时候是被面子架上去,反正不是当时付现金,只管出价,这就造成现在很多拍出天价的藏品十有八九是中国人所“创造”。

有一次,在班布里奇拍卖行,一件瓷器,卖家定价是80万英镑,而一个中国人却给出了5.5亿元人民币的报价拍下了这个乾隆瓷瓶,但拍到艺术品后他又没有支付能力。“一个瓷瓶从80万英镑拍到5.5亿元人民币,肯定有面子的非理智因素在内。”马未都说,“面子”是拍卖的过程中最不可取的。此外,在拍卖中不应该被“羊群效应”主导,期待“一夜暴富”,而是应该以一种成熟而理性的态度去拍卖。不要冲动,比如一件只打算出1万元的拍品,一看争的人很多,就马上出1.2万元,看到别人加价,就不顾一切地也加,跟别人较劲较到最后自己反而成了最后一个接棒的人。

说收藏

不要只冲着赚钱去从事收藏

“现在收藏很热门”。马未都听说《东南商报》有一个收藏版后,欣然给收藏版题词“注重文化注重乐趣。”他解释说,“现在很多人说喜欢收藏,但有些人就是冲着钱去的。这种收藏的理念不对。你们做这块的新闻,应该引导读者注重收藏中的文化内涵,注重的是收藏的乐趣。而不是今天收进一样东西就想着明天可以卖多少钱。”

面对当前的收藏热潮,马未都觉得很正常。因为股市低迷、楼市被限……资金需要找出路。对于老百姓不熟悉收藏市场而抱着“淘宝捡漏”的盲目态度入市,马未都指出,虽然每一个投资领域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收藏又有别于其他投资领域,对于收藏者的眼光、判断力、专业知识等要求更高,所以普通老百姓还是要谨慎入市。

马未都还题了“观复”两字。“观复就是收藏。”显然,这两个对于收藏界并不陌生的字代表了他对于收藏境界的一种观点。

“观复”是马未都创办的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家私立博物馆的名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根本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根本。简单点的解释,“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

马未都瓷之色诠释十种单色釉瓷器


中国陶瓷器皿的发展,几乎是一个容器革命的历史。人类文明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容器的革命。最原始的人类,自己的两只手,就是最简单的容器,捧起水就可以喝。容器的革命不停地前进,陶瓷就是中国文明史发展和进化中,最有意思的一种容器,其中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和历史的文化背景。马未都谈瓷之色,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经典的十种单釉色瓷器

中国人发明陶瓷有一个久远的目标,就是希望烧得更白一些。陶瓷的两大装饰手段是釉色和纹饰,釉色是抽象的,而纹饰比较具象。陶和瓷之间有很大的科技上的差异。今天说的瓷器在科学上是指有一定的透光率,很低的吸水率,在高温下形成。一般情况下,陶瓷的瓷器上一定有釉,釉色就成为一个外衣。

用釉色这样的一个角度去思考陶瓷,我想对理解陶瓷应有很大的帮助。在古人的想象中,理论上来讲,白是起点,黑是终点。但是在烧制的追求上,白一开始就是追求的终点,人们追求尽可能地烧白,白瓷是中国人追求陶瓷的一个终极目标。在陶瓷初创的时期,烧一个白瓷是非常难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法儿将自然界的杂质去掉。一般来说,所有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的成色,金属在高温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我们知道那就是金属成色的作用,包括彩色的玻璃也是这个原理。

1、白瓷:源于对纯粹的追求

追求白瓷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减法。我们希望把白瓷烧白,就是把杂质去掉。自然界中铁的含量超过2%的时候,瓷器就开始渐渐变成青色;一直上升到6%的时候,大约就变成了黑色;在2%到6%之间,就是颜色程度不同的青色。所以白瓷中铁的含量一定要低于2%。如果我们把铁的含量控制在2%以下,瓷器就会呈现出白色。大约是在北齐,北朝时期,我们已经可以烧造出相对意义上的白瓷了。这时的白瓷一般情况下,在釉厚的地方,白碗的中心部分,以及足的转角部分都会呈现青色,表明还有一定含量的杂质。就是铁质,存在釉色之中的痕迹。

古人烧造这种白瓷的动力源于我们对于纯粹的追求。所有的追求一开始总是简单而纯粹的。在中国人烧造出科学意义的白瓷之后的1000年里,欧洲人才能烧出真正意义的白瓷。欧洲,包括中东地区,很长时间之内都还只是釉陶,就是上釉的陶器。釉陶的强度是很低的。

中国瓷器强度非常高,在生活中使用时可以感受到,但釉陶做不到这一点。在佳士得的拍卖录上,我看到大量的中东十世纪到十四世纪之间的釉陶都是破损的,很少有完好的。但中国这一个时期的瓷器完好的非常多。北齐时,我们就已经烧出来很多的白瓷。

紧接着后面就是唐朝,唐朝的白瓷占中国的半壁江山,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是青瓷,北方是白瓷,南边是越窑,北边是邢窑。唐代政治中心在北方,高科技的东西比较贴近政治中心。使中国人在陶瓷美学上的造诣大大上升一步的,就是邢窑的出现。观复博物馆有一个《瓷之色》的展览展出了很典型的邢窑的作品,其中有非常白的罐子,做得非常的盈润。今天你看到的感受不一定非常强烈,但是设身处地在1300多年前,那带来的就是非常有冲击力的感受了。当时的白瓷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确立了官窑的雏形。

30年前,我喜欢陶瓷的时候,全世界写有“盈”字款的仅有三件。到了1990年代我去香港时,在一个著名的古董店里看到一个刻着“盈”字的碗,当时一看就知道是真的,心里忍不住狂喜。心想跟这个店家商量要怎么买,出的价当时是很贵的,费了很大劲才买下来。当时以为我买下的那件是第4件,其实现在连第400号都排不上了——因为带有“盈”字款的这两年挖得特别多,河北省考古所一次出土就是60多件。我凭感觉统计了一下,现在流散在市场上,以及在各个文博单位带有“盈”字的大概有一千件左右。

“盈”字款的东西,当时的地位很重要。唐明皇用自己的私库,百宝大银库里的东西赏赐给大臣,就是赏“盈”字款的东西。有点像今天人们送礼送iPad什么的,一个高科技产品,一指知天下。当时百宝大银库一个白壶就跟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差不多,所以皇上才会挨个儿送给大臣。在中国的唐代就可以烧到如此之白,那就是邢窑。

北方邢窑,是白瓷,南方越窑,是青瓷。陆羽是一个南方人,站在南方的角度,看不起邢窑。他说邢窑不如越窑,那只是他一个人的意见,或许他是站在茶道基础上说的。

唐代邢窑,确实是划时代的。影响到后面,影响到唐代后期,五代时期,到北宋初年,白瓷是至高无上的地位。

到了五代的时期,就逐渐演化成了定窑,定窑是五大名窑里最老的,我们能看到北宋初年,河北出土的塔吉里大量的邢窑作品,叹为观止。白色中带有一点点牙黄,定窑的白跟邢窑的白是不一样的。我们老说这个人的肤色是白的,中国人肤色的白跟欧洲人的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白是白里透红,健康的一种。欧洲的白透得有点过。非洲人肯定是白不了。我们这个白,是有差异性的,人类的肤色之白是有差异性,陶瓷也是这样。邢窑与定窑之间的白有差异的,邢窑有点偏色,偏青,定窑偏牙黄色。

宋代是中国极为特殊的时期,规范中国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工艺这方面,陶瓷审美是走了两条路,其他任何时代,官民共享,美学都是官民共赏,都是一个思路。宋代官方是一个美学思路,民间是一个美学思路。所以注意看宋代五大名窑里,都是以颜色为主,而没有纹饰。宋代的各种窑口,最有生命力的产品,都是带有绘画和内容的,可以看清楚官方和民间审美的差异。

再往后走,就是元代,由于景德镇的异军突起,使瓷器后来的装饰,世俗化的装饰变成可能,到宋是一个分界线,元代大量的画瓷充斥着市场。人会趋向于俗,商业背景下,科技越发达,人就越趋向于俗,这是一个规律。科学不能让你变得更雅。

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景德镇当时已经烧彩瓷了,输出到国外去,为中国赚了很多的银子。后来战争爆发,中国人把之前赚人家的钱又拿出很多来。

德化白瓷的突起,是另外一个意义的白,西方人对此有多种描述,一种简单的描述,叫鹅绒白,我们今天说鸭绒,羽绒,还有猪油白的,还有象牙白的。所以描述是多种多样的。

永乐的白瓷是明清以后的一个典范。清代,康雍乾鼎盛时期,一直追摹永乐时期的甜白,甜是一种感受。甜白这个词的出现,不是很早,不是跟永乐同时期出现的。永乐的白瓷出现以后,一直到明末才出现甜白这个词,不是一个偶然。过去中国人吃的糖不够白,都是黑糖、红糖,白糖是一个科学技术,提到如此之白的时候,有了对永乐白瓷的描述,甜白,完全是内心之白,是一种感受。

当时永乐的白瓷,并不白,要拿一个白色的东西做色标对比,就是泛青的,所以更加追求的白色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真实的、科学的颜色。如同我们描述一个人,这个孩子皮肤真好,肤色真白,这个白一定是适度的。我碰见过一个老先生,当时我不知道他的情况,特别白,我说您这肤色这么白,就是白癜风,彻底白了,这个白就不是心里很舒服,是很白,结果是一种病态的白,就是超白也不行。这个感受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总有一个度,从艺术角度上来讲,这个度很难明确地划在哪里,不能用科学的术语表达。

2、黑釉:一种极致美学追求

黑釉在东汉就出现了,最早的黑釉已经非常黑了,就是釉的含铁量增加,超过6%了,就是黑的了。

黑釉作为一个美学追求,就是追求这个黑的时候,尽管唐代有很多的黑釉,还不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意识的美学追求。尽管河南有唐代的黑釉,耀州在唐代也烧过黑釉,但是感觉上还是无奈之举;到宋代的黑釉是追求,定窑本来是烧白瓷的,但是烧过黑釉,叫黑定,也叫墨定。宋代有一类很重要的茶盏,我们都知道那出自福建建窑,为什么是黑的?跟我们的饮茶习惯有关,第一次是唐朝的饮茶,是里面加佐料的,可以加姜、盐、蜂蜜,有点象今天的喝菜粥,连茶叶一起喝下去。宋代提倡喝茶,没有佐料,一定保持茶香,对于喜欢的人是茶香,今天喝的茶加了很多东西,不是茶的本味。宋代提倡喝纯茶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可能的异味的东西去掉。姜的味道很大,所以去掉了。

宋代喝茶是很贵族的事情,很麻烦,所以茶叶喝的过程,就非常的漫长,在点茶以后,茶叶出很多的沫,沫挂在杯子边上看茶叶好坏。有点像啤酒沫,啤酒倒在杯子里面,如果沫马上下去,肯定是啤酒有问题。挂杯时间的长短,表明这个茶的好坏,跟啤酒的道理一样。当时黑盏是流行的。建阳窑含铁比较高,保温性比较高,今天因为所生存的环境都不是自然环境了,都是非自然的了。今天坐在这里,有空调,不是完全自然的环境。古代不是这样的,古代的部分环境还是天然的,所以冬天喝茶会很冷,尤其南方,到冬天的时候,温度也很低,这样饮茶的时候,碗需要保温,只有建阳窑的盏是保温的,喝茶的时候先用火烤一下,很长时间都可以温和。这个感受,就是这个瓷胎土是黑的,加上釉的感觉是比较浓重。

我们叫茶艺,艺是一种表现、表演。我做过节目,主办方说,今天有一个茶艺表演,两个小姑娘穿着艳粉的旗袍,拿一个壶出来介绍,我看着比较恶心。我就不好意思说,这两个小姑娘也不容易,真让我说好,也说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违背了茶的本意。我很多年以前去过日本,当时是日本经济好的时候,我去,当地人招待我说,想看什么,我想看日本最好的茶道。然后就去了,去了以后,日本最好的茶道,屋子不是走进去的,是爬进去的,一定是通过一个平面,有一个一米见方的洞,有一个台阶,进去肯定是爬进去的,即使天皇去,也是爬着进去。爬进去以后就站不起来了,为什么?屋子没法儿站着,屋子特别矮,茶道的屋子很小,日本人还是跪坐,只要没有练瑜珈的都跪不住,就是看他们的茶道。这时候,进来一个老太太,这个老太太70岁,妆化了好几个钟头,穿得非常庄重。至于音乐,是没有曲子的,就是在这个屋子里坐着,突然听见有一个声,又一个声,就是没有曲子。

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一上去,播一支曲子《一剪梅》,全是画面,就完了。(而在日本茶室)就绝对不能让你走神,来了沏一杯茶,最后用盏端上来,这底下就一点,就这一下子,我学着人家,我们不会,但是可以学,转,来回弄,喝完了以后,正准备正经喝,人家说没了——就这一杯。中国茶艺是加上所有没有用的东西,日本人觉得这个不重要,都要去掉,所以才用了黑盏。我们一生中,没有多少机会捧着黑碗吃饭,偶尔可以,去街头吃拉面,乌冬面都是黑碗。平时都用的话,会影响心情,受不了。

但是,古人是有感受的,什么时候用黑,什么时候不用黑。我们有很多文化的痕迹,在日本就可以看到,保留了这个黑。黑作为宋代陶瓷的一个追求,是有实物存世的,元明有一个短暂的追求,尤其是明朝,黑瓷就很少了,元朝也很少,除了民间使用的黑瓷,不是一种主动的追求。到康熙的时候,出现了中国的黑瓷,叫乌金釉,煤称为乌金,黑色的东西就是乌金釉。我们的碑帖里有一个乌金拓,又薄又轻。追求的时候,就是康熙一朝灵光一现,晚清的时候,很多外国人来找,中国人从欧洲买来的黑金釉,基本上是当时出去的。很少有康熙时期的。

东晋德清窑是最早的黑瓷——比如一件塔式罐就与跟宗教有关。还有康熙时期的乌金釉,是故宫博物院藏的。

3、青釉:如冰似玉的珍宝

青釉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也叫原始瓷,商代就出现了。

唐代越窑的青瓷被茶圣陆羽评价得非常高,如冰似玉,质感非常好。越窑最终成就了秘色瓷,各种历史上都有,看到实物是1987年的事,法门寺地宫的偶然出土,让人感觉特别高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账本,记录了秘色瓷,一下子把困扰中国上千年的问题解决了,秘色到底是什么颜色,简单来说是一个秘密的颜色,中国人很喜欢潜伏。秘色,不是一个具体的描述,就是一个很秘密的颜色,这个颜色是青色中略带一点灰的那种。

这种颜色,不是当时刻意的追求,是没有办法使青色烧得更为漂亮。我们一会儿可以看到绿色的时候,告诉大家,青色是一个主观的颜色,不是客观的颜色。当看到绿色的时候,才知道一个客观色。宋代五大名窑,定窑之外,剩下都属于青瓷类。其他的几个窑口,汝、官、哥,哥窑有没有,我们不探讨。我们假设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有的话,这颜色都属于青瓷类,再有就是柴窑,记载说得很清楚,柴窑出北地。曹钊是元末明初人,离柴窑四百年,我们今天离他大概还有六百年。当时的记载,柴窑出北地,后来学者拼命解释北地是哪里,站在南边往北边一看都是北地,有一个学者说,北地就是景德镇,站在广州角度说的。后来察史记才发现,北地却有实际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窑辖区,有点像北京说东城,站在这儿,东城在西边,东城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不是一个城的东侧。但是过一千年以后,很多人误认为东城是城的东边,东城是不是城的东边,是,那是站在天安门角度说的,站在朝阳区来说,东城、西城都是西侧。

今天大致说,柴窑应该是陕西耀州窑系,至少是这个标准,我们看到五代的耀州窑,青瓷非常漂亮。很多是被忽略的。最近耀州窑有一个地方出土了很多的残件,真是非常的漂亮,不能想象一千年前的瓷器烧成那样了,就是所谓柴窑的问题。后来南方的龙泉,我们知道,北宋时期就烧,但是不够漂亮,北宋是越窑和龙泉,龙泉被烧漂亮的时候,越窑就被市场淘汰了,看这次的《瓷之色》展览,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因为漂亮的出现了,所以被淘汰了。

现在苹果出了iphone,拿了这个漂亮的手机,就不爱拿诺基亚了,拿着诺基亚的时候,就不喜欢拿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就是一次一次的淘汰,看市场的生存能力。龙泉瓷到了南宋以后,质量迅速提高,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政权北宋到南宋是一个大迁移,从北边迁到今天的杭州,就是临安。杭州距离龙泉很近,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了历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开始。龙泉窑迅速变成一个很受市场喜欢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瓷器。我们如果看四川遂宁出土的龙泉,叹为观止,颜色非常漂亮,就是不能想象大约在八百年前,南宋后期的时候,瓷器烧到这么漂亮。当时釉开始革命了,北宋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时候,是不透亮的,包含所有的地域特色,耀州窑是甘蓝青,龙泉是梅子

青,北方人粗犷,颜色深沉,南方人细腻,颜色就柔美。一个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赏很重的颜色,觉得太沉了,尽可能让这个颜色提亮,变得取悦于人。

明清以后,完全是景德镇的主观追求。青瓷中,分豆青、东青、粉青,清代以后,掌握青瓷的配方游刃有余。这是北朝,北齐时期的仰覆莲花尊,这时候我们的佛教在中国深入人心,没有佛教的出现,就没有这个器形的出现。这种器形南北方都出土过,器形非常巨大。这是秘色瓷八棱瓶,这是五代耀州窑的倒流壶,没有明确的出土记录,是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40年前,是一个农民偶然的

在田头发现的,就经过辗转,给了国家,堪称国宝级的耀州窑。如果是今天发现,没有人认。那时候文人造假,这是五代的耀州窑国宝,今天没有任何的记录,所有专家都说这个是假的,因为没有比较,没有证据证明。南宋的颜色立刻变得非常好看,这是凤耳的盘口尊,是清代乾隆交泰瓶,活动的,但拿不下来,当时唐英哄乾隆高兴的东西。

4、酱釉:低成本美艳取代漆器

酱釉是一种追求,不是天然生成的颜色。

严格意义上的酱釉,宋以前没有出现,宋代为什么出现酱釉?主要跟漆器有关,是高贵的器皿,玻璃工业,从战国起,到汉、唐,玻璃工业非常强大,为什么入宋以后,找不到玻璃器,就因为陶瓷的一枝独大,把它灭杀了。漆器以前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贵族都使用,由于陶瓷的低廉成本和良好的实用性,漆器很难生存。宋以后都是急剧减少,再有就是其他功能,不是做餐具的。漆器成本会非常的高,我们想做一个漆器的碗,可能得做十个陶瓷,甚至做一百个陶瓷的成本。所以就是很难生存。

那么,宋代的酱釉,没有专门的窑口烧造。是其他窑口代烧,定窑烧过紫定,就是酱釉。酱色的耀州窑号称红耀州。还有杂七杂八的窑,杂窑也烧。但不作为主要的产品,作为附属的产品,没有专门的窑口烧,历史上有很多的专门的窑,定窑就是白瓷,耀州窑就是青瓷,主要窑口对着主要的瓷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酱釉出现以来,历经明清,在夹缝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的时候,尤其在雍正乾隆两朝,酱釉的地位开始提升。这个时期,酱釉的名字都变了,叫紫金釉,因为当时景德镇的土叫紫金土。这时候,文化现象就出现了。我们可以看一下,早期的褐釉,酱色的紫定,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收藏的描金的紫金釉贯儿瓶,来比较一下。

中国清代的官窑,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十朝,鼎盛时期是乾隆时期,高达百个官窑品种,各色颜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种。依次递减。到了宣统一朝,清朝最后三年,陶瓷的品种就是寥寥无几的几个,粉彩,还有紫金釉、酱釉的。我当时就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一个看似不那么讨好的釉色,能够留到最终?我觉得其中一定包含着道义。我们就拿它的这个颜色来说,第一不悦目,能欣赏的面很窄,今天欣赏的酱釉很少有人说好看,自宋到清,没有一个专业的窑口烧造,地位不够高。

那么,作为主要产品的附属品,是人家酒后茶余的谈资,紫定同窑釉。酱釉很有意思,不与其他争锋。说它浅也不算,深又深不到头,你进它退,某一个瓷器生产出来,它就退到一边。正是这样的处世哲学,使在封建王朝,是一个配件,永远站在一个犄角,又不能没有它。前面歌星唱歌的时候,后面有没有一群人配合?有,就是没有人注意过。最后,当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时候,居然就剩下它了。仔细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我们中国的男演员一号是谁?葛优,长得也不精神,不英俊,一开始没有演过什么大人物,这两年也没有演过什么大人物。从来不去争,熬到最后成为中国男一号,这是道理相同的。当时很多最英俊的人,都没有熬成这样,这就是哲学。

5、黄釉:高贵简便,风靡一时

隋唐时期,唐三彩非常盛行,那是低温釉。辽代的黄釉,因为是马背民族,喜欢金属器,金属器本身呈黄色的。游牧民族使用的铜器皿偏多,铜的延展性好,可以打得非常薄,做壶等都非常方便,显得比较高贵。瓷器其实也追求黄。

明清以后,黄釉定为皇家的皇上、老佛爷使用的。唐代的三彩,黄是骆驼黄,骆驼基本上都是土黄色,这是辽代的黄釉。这是宫廷的黄釉,里外带红,带有龙纹。以前有人说弘治黄釉瓷里面可以看到红血丝。我当年为了看这个,就是看不见,差点把眼睛都看瞎了,就是感觉有。我没杀过鸡,我们小时候要想吃一个鸡,买一个活鸡,杀了之后,肚子里面还有一个蛋,就是黄黄的带有血丝。有人说,弘治鸡油黄是带有血丝的,不能抱着弘治的黄釉看。最后,终于有一天,我能抱着弘治黄釉看的时候,发现其实根本没有红血丝,敢情他们都是在瞎说。

6、绿釉:白求恩引出寻瓷之旅

绿釉跟黄釉一样,开始都是铅釉。宋代的时候,有绿定,有采集到过标本,完整的器件今天几乎没有人认,1950年代就能看到残件了。清代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家经济实力开始提高了。当时大量的瓷器都在烧造,有郎窑红,也有郎窑绿。

唐代的铅釉,受三彩的影响,器形非常的饱满,看了就知道唐朝人为什么喜欢杨贵妃了。还有绿釉诗文瓷。还有郎窑绿,玻璃感极强,古人称之为苍蝇翅,上面带有网状的开片,很细腻。有些瓷器是我在保定买的,原来的收藏者大家不知道是谁——瑞恩,中国人基本上不知道他是谁,他同事叫白求恩。他跟白求恩一起来到中国,白求恩死了,他没有死,毛主席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纪念白求恩,而白求恩的同事瑞恩是脑外科专家,技术比白求恩好一点,比他大1岁。抗战的时候,他一直收藏瓷器,解放以后,回到加拿大,有404件,再拿回来拍卖。这里所有的东西,马未都先生去看了,其中有一部分还不错。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他就买了十几件,二十件。价钱都比较便宜,后来我自己很后悔,应该多买一点。

为什么收藏这些瓷器?我们国内的《白求恩传》上从来没有写过——白求恩年轻时候喜欢艺术,他不是学医的,跟瑞恩两个人跑到英国学艺术,把一些中国瓷器运到加拿大卖,赚了很多钱才来到中国。白求恩对艺术十分热爱,他喜欢陶瓷跟喜欢手术刀一样的。他去世了以后,400多件瓷器搁在他们家的车库,一放近一个世纪。郎窑绿,是非常少见的,一般都是小的物件,很少有这么大的梅瓶。还是得感谢白求恩,因为他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有了钱以后,喜欢中国艺术,买了很多艺术品,又卖了艺术品,才学的医术,支援中国的抗战。

7、红釉:一定不是主观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钧瓷的红颜色,是中国陶瓷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我们现在在长沙窑也发现红颜色了,这个红颜色一定不是主观追求的,是偶然出现的。

真正纯粹意义的红色一定诞生在元朝,还有色斑状的瓷器,完全红的高足杯,还有著名的牛血红。那个红颜色是极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不是一览无余的。我们今天看到市场上有很多的中国瓷器,一点空间都不给,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觉,而是内心的感受。红之刺目,让人难以忍受,今天很多红瓷就烧成这样。中国的古代红瓷不是这样的,是有很多内心感受的。所以永乐时期的鲜红,看到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鲜红。我们看到的鲜红都是烈士的鲜血。

清代,在郎窑红恢复的基础上,烧到各色各样的红,颜色很多,如盖雪红等。唐代长沙窑中有偶然生成的红釉,到元代则娴熟地烧出红釉高足杯。高足的足真叫高,为什么?因为要一个手转着用。我那天问朋友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单手持杯跟人家碰,过去历史上是这样。去一下地中海国家,古希腊,包括古埃及,包括土耳其。两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两个手拿着,中国汉以前,就是两个耳,双手持杯,为什么今天单手呢?就是因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骑在马上,一手持马鞭,一手拿着杯。慢慢就学会了这个感受。我们现在基本上单手持杯,双手持杯还跟酒量有关,过去酒量比较大,因为酿造酒度数比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馏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馏酒的出现,或许是在明代中叶,也有文字资料暗示或许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都是馊了的米汤,如果真是现在的酒,他就真歇了。

还有郎窑红,非常漂亮,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郎窑红的盘子,古书上记载如牛血刚刚凝固的样子,如“初凝之牛血”。

8、蓝釉:西域带来的吉祥色

蓝色不是中国人的吉祥色,蓝色文化是西域带给我们的,是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的吉祥色,有机会去土耳其看一下蓝色清真寺,就明白了。

元代的时候,中国疆域非常大,蒙古人比较注重手艺者,这让他们慢慢到西域学会了很多。我一直坚定地认为,青花是我们跟人家学的。烧过的蓝色釉陶跟我们的青花非常相似,包括颜色都非常像。

蓝色由蒙古人从西域带回来,遇到景德镇就“生根发芽”,此后,青花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因为讲颜色,就不讲纹饰了,青花出现700年来,统领中国的陶瓷史。明代宝石蓝、清代的天蓝、月白等就依次递减颜色。月白色是最浅的蓝,那时候的蓝都是心中的蓝,看一下唐代的蓝釉净瓶,宗教中用的。元代的国宝瓷器在扬州,蓝地白龙,元代的白龙梅瓶,全世界有四个,扬州博物馆一个,

颐和园有一个碎的,法国吉美博物馆有一个。扬州博物馆所藏的元代蓝底白龙梅瓶,是1970年代,一个老乡拿过来的,一个口坏了,一个就是完整的。当时他们没有人认,不知道元代有这个东西,以为是雍正的,说给80元,当时是非常多的钱,就卖了,破了口的就不要,出门就给扔了,拿到今天——残片都很值钱。

9、官釉:永远的配角站到最后

去年中国最大的文物新闻就是故宫的官窑盘子。我们知道,“盈”字款开官窑先河,代表官方的代表,秘色也是官方的态度。到了宋代,由于礼学、皇帝个人爱好等,使瓷器由白变青,白瓷流行时间过长,之后就没有兴趣了。北宋的汝窑、官窑都是青色,皇帝都非常喜欢,皇帝希望跟上苍沟通,道教皇帝,要写青瓷,对青灰色非常感兴趣。宋南迁以后,依然沿袭这个追求,除了美学以外,还有很多哲学思辨,乃至政治学的思考。所以说,中国陶瓷美学的高峰在宋代不可逾越,就是包含了政治。后面的美学就是美学的,就无法超越了,没有政治的思考了。元明清以后所有官窑的仿制,都是一层皮,不再想内容了,因为没有那种感受了。

宋代五大窑,汝、官、哥、定、钧。周杰伦唱的《青花瓷》,就写的是汝窑——我跟词作者方文山聊过,他说写的就是汝窑,《青花瓷》是改的名字。汝窑名气再大,也唱不出来。汝窑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东西,没有烧熟,很轻,现在没机会了,故宫以外的人,没有机会动故宫的东西了,现在非常严。很多年前,碰见这个东西,这是一辈子能摸一下,就知足了的。我掂过一下,非常轻,敲的时候,真的没有声音,那就是没有烧熟,是一个半生的东西,要是烧熟了一定呈现另外一个不雅的特征。我们今天看到考古出土的汝窑跟传世汝窑有区别的。台北故宫汝窑大展的时候,我去看了,有的东西确实能引发很多感慨,我二十几岁时见那些东西时都迈不开步。现在看什么都迈得开步。我就是为了要看清楚。

10、色斑釉:无意中的巧合

色斑釉,与刚才讲的纯色釉不同。中国人在颜色追求上有色斑,色斑更抽象了,中国人抽象能力非常强,中国文字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是一个象形文字,但是大部分文字都是抽象抽出来的,单看这个字,除非把过去演化的历史给你看,要不然就看不懂,马字,说像马,也不像,真写甲骨文的时候,多少有点像了。马底下为什么四个点,显然是四个腿,后面的是尾巴。

那么,在唐朝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因为不是一个追求。唐代为什么色斑急剧增加?五山花瓷有大面积的色斑——但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审美。宋以后开始点彩,铁锈斑等,看得出来主动的追求,景德镇点褐彩,但是这些延续不下去,中国人不是很喜欢,白瓷上点三个点,会认为是烧坏了,不觉得好。今天大部分人审美都比较宽泛,什么都能够接受。

比如在元朝的时候,龙泉青瓷中点过褐斑,日本人叫飞青,捧它为国宝,我们国内没有,大博物馆里面没有正经的产品。为什么?我们没有了那种审美,感觉不好看,心理不接受,这些就流向了日本。清康熙的时候,国家强盛的时候,审美也比较宽,我们就看到色斑的作品,到了康熙,虎皮三彩等,都是创新品种。这是鲁山窑的拍鼓,大色斑是刷子刷上去的,能看得出追求,还追求排列顺序。韩国中央博物馆藏的铁锈斑瓷器上的点也是有顺序和一定规律的。

景德镇青白釉点褐斑,很多人都不喜欢看。那是用两个暖色,冷色,加一个白色,大面积的喷涂。

乾隆时代出现这个东西,绝不是偶然,是在心胸很宽时出现的,心胸不宽就出现不了这种产品。

马未都谈中国陶瓷收藏的发展


中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乃至世界上陶瓷收藏爱好者更是数不胜数。中国的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过:收藏也是一种有时尚。今天瓷库中国小编就带您了解下收藏大家马未都对中国陶瓷收藏发展的见解。

中国历史上有五次收藏热,包括今天,每次收藏的时尚都发生变化。比如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唐三彩、清代粉彩、单色釉等等,都在某一时期引领时尚,被很多人追逐。今天的收藏时尚是什么呢?像元青花、清代宫廷粉彩、单色釉、珐琅彩,都屡创高价。收藏时尚是社会气氛综合的表现,这个社会气氛包括了文化、财富以及人的心态。今天是一个刚刚恢复起来的、二百年以来最富饶的时期,现在的心态和审美跟乾隆时期非常接近。那么,我们在收藏中应该注意不跟风,不迎合,把收藏作为人生的一个乐趣,而不仅仅把它作为财富的积累收藏本是件快乐的事情,它可供你随意选择,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全世界最贵的瓷器是“鬼谷下山’’元青花罐,2.3亿元人民币,全世界谁买得起啊?就一个人买得起,买的那人买得起,别人都买不起。收藏是因人而异的事,切忌强努,有多少米做多少饭,快乐是最重要的。

瓷器是中国人的发明,不论科技成果,还是艺术品,它都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章节,在历史、科学、艺术、人文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顶多说一句:这东西价值连城。怎么价值连城?很难说清楚。那么,全世界有个通俗的坐标,就是钱,用钱划出它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钱很俗,但通俗易懂,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都能听瞳,表明中国的陶瓷文明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目前买世界上最贵的中国陶瓷的人是个外国人。马未都认为,陶瓷收藏之路非常漫长,随着国家的强盛、国人认识的提高、实力的增强,早晚有一天,中国陶瓷的最高价格是中国人来创造的!

马未都给收藏家的启示


今年,央视名牌栏目《百家讲坛》推出了“马未都说收藏”讲座。马未都以一个民间学者的身份,站上央视这个顶层平台开讲有关陶瓷、家具等收藏方面的文化话题,无疑给目前火暴的陶瓷收藏市场又添了一把火。

瓷器是藏界的主流收藏品种之一。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达官贵人,喜好瓷器可谓经久不衰。早在1989年伦敦苏富比就推出过一件唐三彩,当时以4950万港元成交,这价格纪录一直保持10多年。2005年伦敦克里斯蒂又上拍了一件《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罐》,结果以2.3亿元的价格被一英国大藏家买走。此价创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最高价。

虽然,景德镇云集了王锡良、秦锡麟等23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刘平、熊汉中等9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以及35名陶瓷美术教授、49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大家”云集。但景德镇却没有几个知名的陶瓷收藏家,就连陶瓷收藏爱好者都较少。这与诺大的瓷都是极不相衬的。作为瓷都,景德镇急缺象马未都这样的、能一呼百应、能引领收藏市场的大收藏家!

其实,马未都并无显赫的学历,他搞收藏,一无家传,二无师从,全凭自己三十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经验。能够登上《百家讲坛》,名扬天下,这无疑给收藏家、收藏爱好者以及想进入收藏领域的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启示一:勤于学习,投资自己

1966年,马未都11岁,“文革”开始了,和成千上万同龄人一样,马未都的学业戛然而止。后来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在做收藏之前,他只是一位回城没几年的机床工人。但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却在20多岁时已然因文成名。文学领域给马未都后来醉心收藏搭建了桥梁,从此,他走上了“由文学了解文化,由文化了解文物,由文物了解收藏”之路。

马未都没拜过师,实物就是他的老师。北京的潘家园,是北京旧货买卖的集散地。在这里,人们可以时常看到马未都的身影。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最初几天,他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由于展厅的光线不好,他每次去,总带着手电筒,对一件瓷器照着看,一呆就是几个小时,引得保安人员怀疑他是“江湖大道”。由此可知他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并非一日之功。

马未都告诫收藏爱好者:“哪怕你是想赚钱,真正想获得极好的商业利益的时候,一定是对文化(知识)了解更深的时候。你不懂那就永远只是跟着别人走,当你懂,你才能获得更好的利益。”马未都说只有把所有的信息都捕捉到了,都熟知了,用到它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马未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才成就了一代收藏名家。因此,对于想进入陶瓷艺术品投资的收藏爱好者而言,具备陶瓷应有的基本鉴赏知识,做一名勤奋的、谦虚的学生,请教各方面的专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要对作品的工艺、造型、构图、釉料、印鉴、题跋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投资,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勤于学习,投资自己,这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第一条启示。

启示二:学会借势,打造品牌

在北京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圈内人会竖起大拇指,生在动荡岁月却不甘人后,不是收藏世家却以收藏古代瓷器、家具闻名;不是专家,却走上央视《百家讲坛》;开办私人博物馆并招来国际风投的关注。马未都无疑是“借势”高手和打造“品牌”的能手。

所谓“借势”,简言之就是借助外部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以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所谓“品牌”,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马未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收藏能力后,就不断的借助媒体平台,以求提高“马未都”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马未都收藏专家”品牌形象,并最终形成较大的品牌影响力。正如马未都所言:“我之前做电视节目,包括对我的宣传都很多了。但是其他的节目都比较娱乐化,或者有些传奇化,有的人想听听你的故事啊什么的,而央视《百家讲坛》品牌响、知名度高、文化学术氛围浓,我觉得能借助这一强势平台挺好的。”以前马未都只是在收藏圈内有名,但自从“借势”央视《百家讲坛》后,“马未都收藏专家”的品牌可喟家喻户晓,并成为收藏市场的风向标。

收藏家品牌是艺术家的一种无形且重要的元素,它象征着、代表着收藏家本身。就收藏家品牌的角度而言,消费者(买家)除了跟收藏家作品或服务相关连之外,和收藏家品牌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收藏家品牌本身即代表着收藏家承诺,是一种永续性的信任,并被定义为“消费者(买家)的一种期待(质量的期待、升值的期待、服务的期待,等等)”。

今天,打造、利用收藏家品牌,不仅是促进收藏家快速达成长期成长目标之道,而且也是收藏家创造丰富利润的最佳途径。

学会借势,打造收藏家自己的品牌是马未都给收藏家(爱好者)的又一启示。

马未都先生简介:

马未都,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知名收藏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上世纪90年代,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专著还有《明清笔筒》、《中国古代门窗》等,目前致力于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研究和整理。

紫砂壶收藏:买名家壶等升值很难


没有艺术性的宜兴壶,却能成为藏家的最爱,原因在于藏家都有一个共通的心态:买了名家壶等待其日后升值。但这里却有两个问题:

一、卖方所称的工艺大师或是宜兴名家紫砂壶,果真能如愿升值吗?我认为壶的行情必须和其他艺术品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衡量比价。齐白石的画作在国际拍卖场上有两百万身价,顾景舟的壶有同等行情,却少了世界市场的流通性。

二、若你认为壶买贵了没关系,以阿Q式的思考是一种“无价”,那么升不升值,就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了。至于你买得贵与否,反正,花钱的是老大,谁也管不了!

我认为,想要买壶增值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买到好壶。贵的壶不一定是好壶,买到真正的好壶才有增值的空间。

要懂得检验好壶的指标,应先懂得制壶的工序。先从器形来看,传统的紫砂壶造型大部分仿自古代的青铜器、陶瓷或是玉器,再经过变形塑造,做成新的形制。

紫砂壶的形制,有下列不同的类型:圆形器、方形器、筋纹器、花色器、仿古器。这五种基本造型又可以演变出千百种形制。至于哪一种形制最美则难有定论,只能说各种形制留给各有所好的选壶者罢了。

至于哪一种壶形好用,在下面会有更深入的分析。

紫砂壶收藏市场有一说:“筋纹器难做,花色器巧美,方形器难烧。”事实上,面对紫砂壶的造型,应有美学分析:有人喜欢素雅,有人喜欢繁复,有人喜欢珠圆玉润,有人喜欢线条挺拔,更有人欣赏筋纹器的肌理纹路。其中花色器(又称“花货”)的各种花草树木图案,最能表现壶的生活情趣,也最具亲和力,是最受初入门者青睐的壶形。

区别于花货的壶叫“素货”(或称“光货”)。这一类壶讲究器物形态的比例,线条简单,最具人文气息,是进阶藏壶者的最爱。

无论是对花货还是光货,都应审视其基本造型及壶身上的小配件,这样才能做出壶的大学问。

“慧眼识缸”故宫专家来蓉教鉴宝


“搞收藏,切忌面面俱到,应该收藏一类你最感兴趣的物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肖燕翼说。昨日下午,肖燕翼和故宫博物院另外一名叫王恒涛的研究员来到四川省收藏文化研究会,教大家如何鉴宝。

“拿到一件物品,首先判断它值多少钱?这是大众的心态,但是你没有辨别真伪的常识,你怎么知道它到底价值多少?”肖燕翼的开场白,顿时吸引了在场人的目光。“所以,学习非常重要。”肖燕翼说收藏是一门学问,要精通瓷器鉴定也非朝夕之功。要判断一件瓷器的年代,除需要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理化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也就是掌握和了解我国陶瓷业发展和发展轨迹、各时期陶瓷器的风格特征、各主要陶瓷器窑场

的兴盛和衰亡变化情况及其特点,还要知道一点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对陶瓷器造型、装饰等的影响等。

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一个“缸”,缸沿上的釉已有些脱落,摸起来不是特别光滑。但是缸的表面上描绘了无数幅喜气洋洋的图画,大都是八仙过海以及仙女之类。画里的人都很清瘦。“这个缸是清朝时期的书香门第家庭用来装画卷所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恒涛仔细摸了摸缸的釉面后肯定地说。“之所以能够判断它是放在家里使用,是因为釉面没有褪色,说明它没有晒过太阳。”而且缸沿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摸起来有粗糙感,这是仿制品无法达到的效果,而且清代烧瓷器用柴窑,现代一般采用的煤窑和电窑,烧制出来的工艺是有区别的。

钧瓷开片中的蚯蚓走泥纹等纹饰图文鉴赏


钧瓷开片即是瓷器釉面出现裂纹的现象,有纹但不裂,宋代“官瓷”、“哥瓷”“钧瓷”“汝瓷”钧有开片。

其实最早瓷器烧制时期,开片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宋以前的瓷器中常有开片现象,只是到了宋代才开始将开片作为装饰而成为某些窑口追求的效果,开片按其裂纹的大小、深浅、疏密和形状,名称不一,开片名称有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百圾碎、梅花片、兔丝纹、牛毛纹、龟纹、金丝铁线等。

钧瓷开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形成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分子的排列;二是胎和釉的膨胀伸缩系数不同,在冷却过程中收缩率也有差异,形成开片。

瓷釉有纹者谓之开片,有大开片、小开片之别,大片稀疏者,曰: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小片细碎者,曰:鱼子纹。

钧瓷开片有自然开片和认为开片两种。自然开片系年久而渐渐内裂成为片纹者。人为者,系配合药料烧成者。器物小而开大片,或器物大而开小片,皆足贵也。

开片按其裂纹的大小、深浅、疏密、形态,分:冰裂纹、蚯蚓纹、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百圾碎、兔丝纹、牛毛纹、金丝铁线等。

鱼子纹:系指裂纹釉中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或色点,其状如鱼子。

钧瓷开片的:鱼子纹

金丝铁线本是哥窑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片呈深灰色似铁,小片呈酱褐色似金,雅称“金丝铁线”。现代官窑、钧瓷也偶出此现象,较多是人为着色而成,自然天成者为佳。

开片中的:金丝铁线

百圾碎:是指开片釉中纹路繁而细碎,因为开片小且交错重叠似百圾。这种开片多见于哥瓷,现代钧瓷也有出现此效果的。雍正年间绿色瓶有此效果。

哥窑开片中的:百圾碎

蚯蚓走泥纹:为典型的宋代钧瓷特征,釉面常有一条条弯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迹,这是由于釉层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的釉质流入而填补了裂缝而形成的。

钧瓷开片纹路:蚯蚓走泥纹

冰裂纹:冰裂纹多出现在淡色或釉质很薄的器面上,如锤击冰,裂而不破,纹深有斜度,晶莹透亮。

瓷器开片:冰裂纹

龟纹:龟纹类似蚯蚓走泥纹,只是比蚯蚓走泥纹更粗重些,像是龟甲上的纹线,80年代以后在斑块上出现的较多。

三彩马


收藏机构: 首都博物馆

大小尺寸: 高54厘米,长50厘米

生产时代: 唐代

生产窑口或产地: 长沙窑瓷器

品种: 唐三彩

陶瓷造型: 雕塑

说 明: 唐(618-907)

首都博物馆藏。明器。马立于长方形扁平托板上,马头左偏略下垂,表现瞬间动态,极为自然生动。鬃毛饰绿彩,自然下垂。身体呈枣红色,鲜丽明快,膘肥体壮,四肢健硕,腿部肌肉表现写实,自然,应为捏制。鞍鞯齐备:头有当卢、络头、镳、衔,颈佩攀胸、杏叶,背负鞍鞯、障泥、马镫,尻饰秋、杏叶、束尾。鞍为后桥倾斜鞍,鞍后垂有鞘。鞍鞯、障泥皆无釉,但装饰华美、立体感很强,是主人身份高贵的象征。从其未罩鞍袱来看,应是一匹正在骑用的良马。唐三彩是对唐代三彩铅釉陶的简称,以白色粘土为胎,用铜、铁、钴、锰等金属为釉料的着色剂,使釉在烧制过程中粘度小,流动性大,易垂流、晕散并可降低烧制的温度。其烧制工艺是两次烧成,先在1100℃左右高温下烧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烧成。一般有黄、绿、蓝、白等多种色彩,以黄、绿、白色为主。唐三彩工艺始创于唐高宗时期,至玄宗时达到鼎盛,主要用于陪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