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博德瓷砖 > 导航 >

赏析上海世博会展出的两件康熙瓷器

赏析上海世博会展出的两件康熙瓷器

博德瓷砖 康熙瓷器的鉴别方法 明清两代瓷器的鉴别

2020-03-19

博德瓷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出了常熟博物馆收藏的3件文物,其中2件为清康熙瓷器,一件是青花饮中八仙图碗,另一件是五彩西厢记人物如意形插板。这两件藏品之所以入选世博会,在于它们都是繁华社会中富贵人家的日常生活写照,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密切相关。

康熙青花饮中八仙图花口碗(图1),高9、口径21.5、足径8.3厘米。花口、深腹、圈足,底部满釉,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青花双圈楷书款。器内外口分饰锦地纹和三角形几何回纹,内壁施白釉。外壁主题纹饰是以花口凹棱界成的八组开光图案,诗图并茂地将“饮中八仙”嗜酒、醉酒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整器胎坚质洁,釉面莹润玲珑,青花发色浓淡分明,富有很强的层次感,为典型康熙中期风格。题诗绘画亦生动传神,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康熙青花早期使用浙料,发色灰蓝。中期使用珠明料,提炼精纯,呈色艳丽明净,人们往往称之为“五色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使得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艺术的表现效果,备受世人推崇。饮中八仙是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亦称醉八仙或酒中八仙,分别是贺知章、李白、苏晋、崔宗之、李适之、张旭、李琎、焦遂。诗人杜甫所作的《饮中八仙歌》,成为康熙时期官、民窑瓷器上的流行纹饰,但将完整的八人形象和几乎全篇诗文皆置于同一器物上的,则较少见。

康熙五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瓷插板(图2)。康熙五彩受明末影响,有硬彩之称。其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一方面釉上蓝彩代替了釉下青花,而成为了纯粹的釉上五彩,其深艳程度超过了青花;另一方面,由于有了深色调的蓝和黑,形成了多种颜色的搭配运用,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再加上釉色的莹润透澈,更显富丽娇艳,因而真正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

这件瓷板胎坚釉厚,具有康熙时期一贯的硬朗风格。以如意造型,别出心裁。采用“单线平涂”,以红色或黑色勾勒人物、马匹、车辆、云彩等轮廓;以黑彩重点描绘人物的头发、眉毛、胡须、动物的眼目等,并通过线条的粗细、顿宕、疏密、长短表现人物的姿态、衣物的质感。再细心彩绘,画龙点睛。该器物以黑彩作辅助边框纹饰,形成中间的开光,而后绘以主题纹饰,讲述了《西厢记》中的送别故事场景。人物故事是康熙时期最擅长的题材,从这幅画面的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即可见一斑。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两件馆藏清代颜色釉瓷器


历史悠久的河北大学博物馆成立于天津工商学院时期,其前身是著名的法国天主教神甫桑志华于1914年创立的北疆博物院,目前馆藏有两件清代颜色釉瓷器。众所周知,清代时期为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青花、彩瓷、颜色釉为其三大品类。这其中,青花已然成为主流,而各类彩瓷和颜色釉的烧成及复烧也为彼时制瓷工艺的突出成就。下面就对这两件藏品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颜色釉指的是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的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称为“颜色釉”。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土坯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蟮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后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这段话足以说明当时颜色釉的特点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总之清代颜色釉瓷器与青花、釉里红、斗彩、五彩、珐琅彩及粉彩等各式瓷器相比,也许少了些人工匠意,但丝毫不显单调:红色的奔放热烈、黄色的尊贵雍容、紫色的神秘魅惑、蓝色的宁静深沉……再加上种种丰富莫测的窑变,充分显示出其釉质的纯净典雅、釉面的晶莹温润,令人叹为观止,心向住之!可以说,颜色釉正是以其不加雕琢的天然意趣,通过自然的工艺变化、配以适应的完美造型,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清雍正蛋黄釉小碗(图1),为国家一级文物,高3.6、口径9.7、底径4.35厘米,敞口,弧形腹,圈足。外施蛋黄釉,内施白釉,胎体薄如蛋黄,透光可见外壁之黄色。碗底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碗的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复入低温炉烧成,透明如玉,制作精美,为清代黄釉瓷的典范之作,弥足珍贵。

黄釉瓷器一般是氧化锑为呈色剂创烧出来的低温锑黄釉,康熙时锑黄就已经作为釉上彩料广泛用于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因为这种黄釉的色彩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清净淡雅,所以被称为“淡黄釉”,又由于极像蛋黄之色,因此也被称为“蛋黄釉”。

因“黄”“皇”同音,黄釉瓷器为帝王之家专用。此件蛋黄碗应是皇贵妃所用之物,据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尊卑有别,不得僭越。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虽然限制了颜色釉向民间发展,但由于皇家的严格要求,也促使了它更加精工细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乾隆茶叶末釉贯耳六方瓶(图2):通高约46、直径约30厘米。六方瓶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以后逐渐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形而得名。此瓶瓶口外撇,束长颈,颈饰双贯耳,折肩,弧腹渐收,六方形足微外撇,足端宽平,造型庄重。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茶叶末釉为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属高温黄釉,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清寂园叟《陶雅》云“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矣!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也说“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叶末,一为不纯之茶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茶叶末釉的烧成难度较大,低温阶段一直用氧化气氛烧制,等到了980℃左右时,若转为还原气氛烧制,则发墨绿色晶点俗称“蠏甲青”,若继续氧化烧成则发黄色晶点俗称“鳝鱼黄”。个别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庄重肃穆、沉稳大方,深为世人及藏家喜爱!

河北大学博物馆的这两件藏品,称得上是清代颜色釉瓷器中的精品。

《名窑名瓷》:展出精美瓷器300余件


位置:新馆西北方,《北朝壁画》展厅对门

焦点:11件元青花等

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四大名窑的声名远播,造就了灿烂的河北瓷器史,书写了河北艺术史上的绚丽华章。省博新馆的《名窑名瓷》首次集结河北瓷器精品向公众展示。该展览分北朝瓷器、邢窑瓷器、定窑瓷器、磁州窑瓷器、井陉窑瓷器、元瓷遗珍及明清官窑精品等七个单元,展出精美瓷器300余件。

记者昨天下午看到展厅内工作人员往来穿梭紧张布展,厅内错落摆放的十多个精品展柜还是空的。但墙柜中现身的部分展品仍然牢牢抓住了记者的“眼球”——磁州窑的白釉黑彩瓷器黑白对比强烈,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的纹饰题材生动亲切;定窑白瓷白釉刻花、白釉划花和白釉印花为主,纹样秀丽典雅……周筠透露:“此次展出有馆藏北朝青瓷莲花尊,是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代表作。同时还有11件元青花,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元青花不过几百件,可见其珍贵。”

中国历代瓷器名品赏析:件件价值连城


瓷器,是一种比陶器更坚硬的器皿。它以瓷土制坯,表面有一层润泽透明的釉,断面不吸水,扣之音响清脆。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色泽为青。六朝时,瓷器无论质地、火度和应用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瓷”这个字在汉以前指“瓦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瓷”为:“瓦器,从瓦次。”而“瓷”的意思与实物相应正式出现则在西晋。晋代的东瓯窑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窑场。

这里收集了部分中国历代瓷器名品――青瓷、白瓷、黑瓷、釉里红、窑变、油滴、玳瑁、粉彩、法琅彩、墨彩、青花、黄釉等等……精美的图片和经典的赏析短文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些瓷器的精与美之所在。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沙窑贴花舞蹈人物纹执壶。该壶造型为撇口、短颈、硕腹、平底假圈足。肩部有八棱短流。与流对应的另一侧有扁形曲柄。柄、流之间有双耳。腹部堆贴三处花纹、内容分别为单层方塔,在圆毯上跳舞的舞伎、侧立吹奏乐器的伴奏者,堆贴纹上均施褐色彩斑。器物造型大方、纹饰精美,是长沙、窑瓷器的精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衡阳市,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高18.1cm口径9.1cm定窑以烧白瓷器为主,兼烧酱釉、黑釉等其它釉色的瓷器。酱釉通常称为紫定,十分稀少。这件紫定壶造型为盘口,直颈斜收,丰肩,平底,釉色为酱紫色,腹部绘金彩已脱落。只能微见痕迹,是难得的紫定珍品。全国已发现的紫定瓷器不足十件,而描金彩者仅此一见,价值高昂自不侍言。曾参加1990年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安徽省肥西县。现藏于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景德镇窑影青莲瓣形温壶通高25.8cm壶为北宋景德镇湖田窑所产,由注壶和温碗两部分组成,注壶高扬长流,壶盖上雕塑一只小狮子。肩部雕刻有垂莲瓣纹。温碗口部做成一朵盛开的莲花,圈足部雕饰一圈覆莲瓣纹,全器精巧雅致,是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中的极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文物展览,其图片于1991年被国家邮电部印成邮票向全国发行。1963年出上于安徽省宿松县,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高8.9cm深7.6cm口径15cm足径4.6cm其造型为圆口内敛、尖底小圈足。口缘较薄,胎体向下逐渐增厚。在粉青釉地上出现因窑变作用形成的铜红斑块。圈足无钧釉,涂饰浅储色薄汁,是钩窑器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拍卖市场价可达数十万元。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哥窑葵口碗·南宋口径20cm该碗口沿造型为六瓣葵口式,是常见的宋代碗类造型。但其通体开冰裂纹。“金丝铁线”特征明显,亦属于典型的传世哥窑器物,特别珍贵。1992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现藏上海博物馆”。

金·白唇黑釉油滴盏宋、金时期,福建建阳窑生产的黑釉盏最为著名,称“建盏”。其器型主要有两种:一为敞口浅腹盏,一为敛口深腹盏。其胎色青黑,胎釉均厚,下部垂釉严重。由于窑变作用,釉色品种有兔毫、油滴、银星等多种,而以兔毫为多见、油滴、银星均为罕见,十分珍贵。有的盏圈足底还刻“供御”、“进栈”字样,是供奉的御用品,更为难得,除建窑外,当时全国其它众多的窑场也生产这类造型的黑釉盏,釉色比较著名的有吉州窑的玳瑁——釉色酷似海龟壳;鹧鸪斑——釉色酷似鹧鸪鸟羽毛斑纹。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的河北定窑生产的这类产品,造型为多敞口盏,其特点是胎薄体轻、胎色洁白。釉色常常不够黑,而呈铁红色或酱褐色。河南省一带常生产一种白唇黑釉盏,其唇口是白色的素瓷。唇口以下器内外施黑釉,有的黑釉釉面上满布“银星”或“油滴”,是非常珍贵的。这些盏类一般都比较小,口沿直径多在14厘米以内,高度多在5.5厘米以内。这类黑釉器,在日本被称之为“天目”。一些“油滴”,“银星”类黑釉盏被奉为国宝级,特别宝贵。

龙泉窑荷叶盖大罐高30cm口径24cm直口鼓腹,荷叶形盖,盖顶有纽。由盖至器物底部只饰数道凸弦纹。通体施青绿釉,釉色较莹润。整个器物造型简洁大方,充分展示元代瓷器的造型力度,是元代龙泉青瓷中的佳品。民间交易价在万元以上。1990年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览。原件1984年出土于江苏溧水县,现藏该县博物馆。

瓷器的“件”


在景德镇,一些外地顾客在商店购买瓷器时,营业员会问:“你要买多少件的?”客答:“只买一件”。显然,前者所问,后者不懂;后者所答,却非前者所问。

景德镇瓷器的“件”,并不是数量单位,要讲购买数量,称个、只、筒(10个),如一个碗、一只瓶等,而“件”是指器物的大小规格。《景德镇陶录》载:“陶瓷有以‘圾’称者(俗称‘件’),自五圾起以至百圾、五百圾、千圾……”《释文》:“圾,本又作岌。”以上说明在古时,“圾”、“件”、“岌”三者通用。《尔雅》中有“小山岌大山”之句,指的是山峦重叠,高耸魁大之意,而借用到瓷器上,就是形容瓷器越大,“件”数越多。清代以前,人们常把“圾”与“件”混用,到了清末民初以后,“圾”逐渐被人淡忘,“件”被广而用之。

其实,“件”是景德镇传统手工瓷业特殊的规格称谓,量化数据并不十分严格,只是凭感觉有一个大概的标准。瓶类的“件”,一般根据高度叫单件、双件、十件、百件、千件、万件;缸类的“件”是根据口径大小,从30件起直至千件;壶类的“件”是根据容量,从5件到百件不止。而成套的文具、茶具、餐具等,它们的单个数量却又称作“头”,如一套茶具中有4个茶杯、一个茶盘和一把茶壶,这套茶具就叫6头茶具。

百件民间收藏宋代民窑瓷器深圳展出 邀专家品鉴


上周,苏富比一个宋代定窑刻花小碗拍出了1385万美元,该小碗早先仅花3美元从旧货市场买来,顿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4月21日下午,“首界珍宝在民间”——宋瓷品鉴会在深圳市五洲宾馆盛大举行,现场展出品鉴宋代五大名窑珍瓷艺术品近百件,而这些艺术品大多在民间流传了多年。

此次鉴赏会由张荣峥先生与国内多位收藏家共同策划展出。品鉴会主题为“珍宝在民间”。主办方希望以此行动唤醒各界对民间国宝的重视与保护,减少文物流失,协助权威部门对文物的定量。

品鉴会特地请来5位全国著名专家,为展出的珍瓷鉴定品赏。其中,包括北京巿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学海,中国古陶瓷研究协会会长及秘书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古陶瓷研究所、国家一级研究员、北宋汝窑、钧窑发掘研究者赵青云等。

宋瓷

作为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之作——宋瓷,打破了唐代半陶瓷的僵局,烧制出真正的瓷器,更有五大名窑争相辉映,进入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代,中国陶瓷发展最辉煌时期。宋瓷以素雅、穆静,简练、含蓄,润泽、细腻举世闻名,各大窑口精品辈出,精彩纷呈有:汝瓷——云破天青;玉釉堆脂、官窑——紫口铁足;瑞玉如冰、哥窑——金丝铁线;聚沫攒珠、钧窑——窑变万彩;烂若锦霞、定窑——芒口饰金;画脂雕花。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湖田窑——白闪影青;莹润清新等均是陶瓷发展历史不可逾越之佳品。

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如何鉴赏康熙瓷器


瓷器收藏素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解瓷器的各种基础知识,对于没有收藏经验的藏家来说,可能是一件纷繁复杂的事情。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关注康熙年代瓷器,如何品鉴清代瓷器,这其中或大有学问,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为您精彩讲解。

清代立国数百年,康熙之前的瓷器存世量较少,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介绍,清代瓷器收藏,应从康熙时期开始。任何年代瓷器,都是当时当代瓷器社会生产文化的一种反映。所谓康乾盛世,正是因为康熙一朝,国富力强,生产瓷器的窑口多,瓷器品种丰富,五彩瓷、青花瓷以及其他品种瓷器,都有新的变化。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康熙时期的一种瓷器:颜色釉。

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收藏专家介绍,康熙时期的颜色釉瓷器,有许多出彩的地方,比如青釉瓷器、蓝釉瓷器,当然,也有一些其他色彩的,比如红釉、绿釉等存在。红釉瓷器的大量出现,这标志着康熙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大幅度提高。

康熙年间有一款红釉瓷器比较有名,这就是郎窑红瓷器,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收藏专家介绍,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名字。就是因为当年烧制此款瓷器的官员,名字中就有一个郎字。郎窑红瓷器,不仅烧制技术高超,而且也极具市场收藏价值。

相较于其他颜色釉瓷器,红釉瓷器在历朝历代烧制过程中都有不俗的表现。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专家介绍,虽然瓷器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历史,但红釉瓷器烧制还是很有技术局限的。元代的釉里红瓷器,引发了收藏热潮,这就是因为在元代到清末,只有这段时间红釉瓷器烧制最好。

显然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有天壤区别,清代康熙时期之所以会有如此好的瓷器烧制表现,与康熙官窑瓷器烧制过程中,朝廷的重视、技术的提高、国力的支持等大有关系。康熙一朝不仅烧制了郎窑红瓷器,还有豇豆红瓷器、霁红瓷器,上海东延艺术品销售中心收藏专家介绍,此类瓷器,属于高温釉彩,兼具收藏与欣赏价值,中小藏家如有喜欢,可适当关注。

疯狂藏宝三百件:两百多件是假货


贾咏龙收藏的宝贝摆满整个房间

贾咏龙和他收藏的部分宝贝

假的!假的!假的!听到鉴宝专家毛晓沪对自己收藏的古董瓷器连连宣判“死刑”,贾咏龙的脸都变绿了。“不会吧,200多件都是假的?这可是我花200多万元收藏的……”贾咏龙说。

4月20日,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的鉴宝专家毛晓沪应邀来到新疆西域民间艺术文化研究院讲课,首府众多藏友闻讯纷纷带着宝贝想让专家掌掌眼,当天,毛晓沪鉴定了近千件瓷器,真品寥寥无几。其中有一位年轻的藏友一次就带来了300多件瓷器请专家鉴定,可真品却只有十余件。

这位藏友名叫贾咏龙,今年31岁,在首府做办公家具生意。听说毛晓沪要来疆,他当天一大早就带着自己收藏的300多件瓷器浩浩荡荡地来到新疆西域民间艺术文化研究院,这些瓷器共花去他两百多万元。

看着贾咏龙不断递上来的藏品,毛晓沪嘴里一直无情地说着:“假的,假的……”两百多件瓷器竟然全是假的,贾咏龙的心情十分复杂。他表示,尽管来之前自己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可心里还是觉得不可能全是假的。

最后,专家从300多件瓷器中挑出十几件真品和“待争议”的瓷器。对此,专家不予估价,贾咏龙也不愿透露这些真品的价值。

当天下午,贾咏龙找来六位帮手把这些瓷器打包装箱,六个人从下午三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才把这堆瓷器包好装进车。

贾咏龙告诉记者,他从2013年开始收藏瓷器,看到好看的瓷器就会走不动,非要买回家不可,就像女人买衣服般疯狂。他主要在西安和甘肃的古玩市场里淘宝,一般都是淘几千元一件的瓷器。

有两次,贾咏龙甚至把两家古玩小店都买倒闭了,一次在甘肃,一次在西安,古董店里的三十件瓷器全部被他“包圆儿”。“看着东西不错,干脆全买上得了,说不定就有真的。就像买彩票,买得越多,中奖的机会就越大”。

“没有专业知识,何谈水平高低,全在碰运气了。”贾咏龙说,自己后来看电视看书,学了一点瓷器方面的知识,出手就更大方了。在他看来,若是碰上好东西,或许真能值几千万元。每当他看到某些瓷器的底款和造型有宋代五大民窑的特征时,就会赌一把,花十几万元从藏家手里捡漏。

民间的玩家看到他的一些瓷器后都说是非常好的宝贝,结果这些被看好的宝贝,专家也都说是假的。

毛晓沪私下对贾咏龙说:“要想玩瓷器,就必须多学习专业知识。现在想捡漏,基本不可能了,民间比你懂瓷器的人多得很,你买的一件瓷器,不知道过了别人多少手,你凭什么捡漏?”同时忠告贾咏龙,“小伙子,赚钱不容易,下手要谨慎。”

“玩瓷器水太深了!”贾咏龙感叹道。“你打算如何处置这200多件假货?”对于记者的询问,贾咏龙似乎已经想好了答案:“当工艺品送朋友呗。”

一件藏品上的两种工艺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张秋焱

“不管是瓷器收藏还是铜器收藏,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要是从一件东西上同时欣赏两种不同材质收藏品的外形、做工,那就必须提到瓷器上面的包镶”,市民崔建华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个瓷罐,罐身用四道金属框架箍住,盖子完全用金属制造,十分有趣。

崔先生说这是自己家传下来的一个小瓷罐,大概是清代中早期的器物,小罐约有拳头大小,罐体乳白,罐身上用红色颜料绘有狮子图案,罐身上用金属箍住,三足落地,狮头衔环,金属制罐盖上的罐钮为狮子立雕,四周有三只蟾蜍环绕,狮子扬尾有须,五官分明,较为精细。但是罐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原本只是一个民窑瓷器,盖子也是瓷的。

一个普通的瓷器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个罐子原本是有盖子的,可在很早以前就损坏了。听父亲说爷爷觉得没了盖子的瓷罐不好看,就将罐子拿出去用金属包了口,做了一个金属罐盖,做工很精细。这个包铜的时间离现在也有好几十年,铜的质地很软,可能是白铜,也有可能是纯度不太高的白银,因为罐底的包铜上刻有‘纹银宣’三字。”

瓷器为什么要包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瓷器损坏后需要修复,一种是追求外形美观和使用方便,比如说包口包底。金工包口这种手工艺大致出现在隋唐,盛行于宋代,直至清代玩包镶瓷器的还大有人在。瓷器、玉器、木器等等一切都可以用铜或银,甚至金来包镶。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一则因口沿多为芒口,其中以碗、盘、盏、碟、杯等餐饮用具为最常见。芒口太粗糙,直接与人的口唇接触,不舒适,在瓷器口沿包金银能够弥补这样的缺陷,其次,无芒口瓷器镶金银或因口沿有磕伤,包金银能够弥补遗憾。此外,在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等金属作为装饰,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就像崔先生家中这个瓷器上的包铜工艺也是由此逐渐发展而来的。

相关推荐